辽宁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代诗歌阅读辽宁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送范寺丞①林逋林中萧寂款吾庐,亹亹②犹欣接绪馀。去棹看当辨江树,离尊聊为摘园蔬。马卿③才大常能赋,梅福④官卑数上书。黼座垂精正求治,何时条对召公车。【注】①天圣六年(1028)秋,范仲淹经过长途跋涉,再次拜访林逋,将其所写万言书《上执政书》呈送给林逋。林逋由此写下此诗。②亹亹:诗文或谈论动人,有吸引力,使人不知疲倦。③马卿:指司马相如。④梅福:梅福很有才华,却不被汉成帝刘骜重用,辞官居家,屡次上书朝廷议论朝政,终不被采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树叶凋落的季节里,才华横溢的范仲淹拜访诗人,愉悦地倾听诗人谈论。B.离别时,诗人一直看着船远去直至消失,“辨”字突出诗人对范仲淹的不舍。C.离别宴会上,诗人特地为范仲淹采摘一些新鲜蔬菜,以表达对他的深厚情谊。D.后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前四句的景物描写为后四句写范仲淹的《上执政书》做铺垫。(2)诗歌颈联提到马卿和梅福两人的典故,请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的理解。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卷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瞻仰武侯祠,以激情昂扬的笔触,颂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感慨壮志未遂。B.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他的遗像令人肃然起敬,“宗臣”二字总领全诗。C.诗人高度赞扬诸葛亮的伟绩,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D.诗中的“伯仲之间”与陆游《书愤》中的“伯仲间”,两者内涵和意图相同。(2)本诗的尾联与《蜀相》尾联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玉楼春·子规 欧阳修江南三月春光老,月落禽啼天未晓。露和啼血染花红,恨过千家烟树秒。云垂玉枕屏山小,梦欲成时惊党了。人心应不似伊心,若解思归归合早。[注]①禽啼,此处指子规(杜鹏鸟)啼叫。②杪,树枝细梢。③云,云髻,代指头发。屏山,屏风。④若解思归,杜鹏鸟啼声若“不如归去”,后人常用来写思归之情。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词以“江南三月春光老”的幕春景象开头,奠定了凄凉、伤感的情感基调。B.杜鹏鸟在月亮落下、天还没有亮时发出凄厉的叫声,为下文写“惊梦”做铺垫。C.词人将鲜红的花朵看成是子规“啼血”拌和露水染成的,由花及鸟,思绪飞动。D.这首词看似写杜鹏鸟,实则是借杜鹃鸟起兴,表达了女主人公思人的愁怨之情。16.有评论认为,这首词的结尾不落窠白,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人心应不似伊心,若解思归归合早”的思想和情感意蕴。(6分)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重阳·高适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注】①南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恭帝》:“陶潜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宏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惊”"空"二字,让一腔幽怨透纸而出,奠定了本诗低沉抑郁的格调。B.诗的颔联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年近半百,仕途坎坷,家田荒芜却身处天涯的近况。C.诗的颈联“乌帽自欹斜”,既是诗人对自身状貌的描绘,也暗含对官场黑暗的无奈。D.诗人善于借景抒情,如写菊花未开,表达心情的寥落;借乌鸦鸣噪,烘托内心的烦闷。16.这首诗多处化用陶渊明的典故,传递出诗人复杂的心绪。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毛君游陈氏园苏辙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筼筜似欲迎初暑②,芍药犹堪送晚春。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归轩有喜知谁见,道上从横满醉人。[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筠州期间。②筼筜:一种皮薄竿高节长、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2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园中很多花朵都曾被频频风雨损伤,但诗人游园的心情并没受到影响。B. 颔联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筼筜和芍药,也点出了游园的时节。C. “无巡”意为不拣选地方,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畅饮时随意状态。D. 路上杂乱地走着尽欢而散的人们,诗人也回到了家中,心中充满喜悦。22. 从本诗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辽宁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送范寺丞①林逋林中萧寂款吾庐,亹亹②犹欣接绪馀。去棹看当辨江树,离尊聊为摘园蔬。马卿③才大常能赋,梅福④官卑数上书。黼座垂精正求治,何时条对召公车。【注】①天圣六年(1028)秋,范仲淹经过长途跋涉,再次拜访林逋,将其所写万言书《上执政书》呈送给林逋。林逋由此写下此诗。②亹亹:诗文或谈论动人,有吸引力,使人不知疲倦。③马卿:指司马相如。④梅福:梅福很有才华,却不被汉成帝刘骜重用,辞官居家,屡次上书朝廷议论朝政,终不被采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树叶凋落的季节里,才华横溢的范仲淹拜访诗人,愉悦地倾听诗人谈论。B.离别时,诗人一直看着船远去直至消失,“辨”字突出诗人对范仲淹的不舍。C.离别宴会上,诗人特地为范仲淹采摘一些新鲜蔬菜,以表达对他的深厚情谊。D.后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前四句的景物描写为后四句写范仲淹的《上执政书》做铺垫。(2)诗歌颈联提到马卿和梅福两人的典故,请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的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题干要求。(2)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解答】(1)D.“前四句的景物描写为后四句写范仲淹的《上执政书》作铺垫”错误。前四句主要是叙事,“林中萧寂”“江树”并没有为后四句作铺垫;后四句也没有直接写范仲淹的《上执政书》,而是化用典故暗示范仲淹一定会因为《上执政书》而受到朝廷重用。故选:D。(2)结合注释③“马卿:指司马相如”可知,“马卿才大常能赋”借用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的典故,表明诗人对范仲淹才华的充分肯定,暗含相信范仲淹未来一定会因其杰出的才能而得到朝廷的重用之意。结合注释④“梅福:梅福很有才华,却不被汉成帝刘骜重用,辞官居家,屡次上书朝廷议论朝政,终不被采纳”可知,“梅福官卑数上书”运用了梅福的典故;再结合注释“天圣六年(1028)秋,范仲淹经过长途跋涉,再次拜访林逋,将其所写万言书《上执政书》呈送给林逋。林通由此写下此诗”可知,此处表明了诗人对范仲淹虽然官卑却关心国家命运的肯定和赞赏。结合诗歌尾联“黼座重精正求治,何时条对召公车”可知,此处是说当朝皇帝正在励精图治、招揽人才;结合注释“梅福:梅福很有才华,却不被汉成帝刘骜重用,辞官居家,屡次上书朝廷议论朝政,终不被采纳”可知,诗人用梅福的结局来反衬范仲淹的命运,“何时条对召公车”预言范仲淹早晚会受到朝廷的重用,表现诗人对范仲淹的才华的钦佩,和对他的未来充满信心。 答案:(1)D(2)①运用司马相如的典故,表明诗人对范仲淹才华的充分肯定,相信范仲淹未来一定会因其杰出的才能而得到朝廷的重用。②运用梅福的典故,表明诗人对范仲淹虽然官卑却关心国家命运的肯定和赞赏。③结合诗歌尾联可知,诗人用梅福的结局来反衬范仲淹的命运,预言范仲淹早晚会受到朝廷的重用,表现诗人对范仲淹的才华的钦佩,和对他的未来充满信心。【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卷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瞻仰武侯祠,以激情昂扬的笔触,颂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感慨壮志未遂。B.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他的遗像令人肃然起敬,“宗臣”二字总领全诗。C.诗人高度赞扬诸葛亮的伟绩,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D.诗中的“伯仲之间”与陆游《书愤》中的“伯仲间”,两者内涵和意图相同。(2)本诗的尾联与《蜀相》尾联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两者内涵和意图相同”错。本诗中的“伯仲之间”的内涵是诸葛亮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意图是盛赞诸葛亮的人品高尚、才能出众。《书愤》中的“伯仲间”出自“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内涵是诸葛亮坚持北伐,名满天宇,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意图是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才华,收复中原。故选D。(2)相同之处:①都表现了对诸葛亮的惋惜:本诗尾联“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蜀相》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②都表现了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都赞美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本诗尾联“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意思是,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蜀相》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和赞美。不同之处:本诗尾联“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致使诸葛亮劳累殉职,事业未竟,感慨汉朝“气数”已终,致使诸葛亮未遂平生志;《蜀相》尾联“长使英雄泪满襟”,感慨诸葛亮壮志未酬令千古以来的英雄伤感哭泣。 答案:(1)D(2)相同之处:①都表现了对诸葛亮的惋惜:本诗尾联写到诸葛亮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蜀相》尾联写到诸葛亮北伐事业未竟,身已先死。②都表现了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都赞美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不同之处:本诗尾联感慨汉朝“气数”已终,致使诸葛亮未遂平生志;《蜀相》尾联感慨诸葛亮壮志未酬令千古以来的英雄伤感哭泣。 译文: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赏析: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刘克庄曰:“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黄生曰:此论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挂齿。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如果把首联比作一雷乍起,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颔联、颈联则如江河奔注,波涛翻卷,愈涨愈高,至尾联蓄势已足,突遇万丈绝壁,瀑布而下,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玉楼春·子规 欧阳修江南三月春光老,月落禽啼天未晓。露和啼血染花红,恨过千家烟树秒。云垂玉枕屏山小,梦欲成时惊党了。人心应不似伊心,若解思归归合早。[注]①禽啼,此处指子规(杜鹏鸟)啼叫。②杪,树枝细梢。③云,云髻,代指头发。屏山,屏风。④若解思归,杜鹏鸟啼声若“不如归去”,后人常用来写思归之情。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词以“江南三月春光老”的幕春景象开头,奠定了凄凉、伤感的情感基调。B.杜鹏鸟在月亮落下、天还没有亮时发出凄厉的叫声,为下文写“惊梦”做铺垫。C.词人将鲜红的花朵看成是子规“啼血”拌和露水染成的,由花及鸟,思绪飞动。D.这首词看似写杜鹏鸟,实则是借杜鹃鸟起兴,表达了女主人公思人的愁怨之情。16.有评论认为,这首词的结尾不落窠白,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人心应不似伊心,若解思归归合早”的思想和情感意蕴。(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由花及鸟”错误。“月落禽啼天未晓。露和啼血染花红”可知先是听到了杜鹃的啼叫,后写到了词人将鲜红的花朵看成是子规“啼血”拌和露水染成的,应是由鸟及花。
故选C。
(2)①“人心应不似伊心,若解思归归合早”的意思是指行人(女主人公所思之人)应该不似杜鹃鸟一心思归,如果他知道思归,就应该早点回来啊。
②在人与杜鹃鸟的对比中表达了人的情感不如杜鹃鸟,人间的离愁别恨本与杜鹃鸟无关,而杜鹃鸟啼时时发出“不如归去”的啼叫,念念不忘“归”,却归不了,让人增加思归之情。而行人却不“思归”。
③通过人与杜鹃鸟的对比,在人不念归与杜鹃的想归却无法归家的对比中,进一步突显了女主人公的愁怨之情。
答案:
(1)C
(2)①词句大意是行人(女主人公所思之人)应该不似杜鹃鸟一心思归,如果他知道思归,就应该早点回来啊。②言外之意是人不如鸟,人间的离愁别恨与杜鹃鸟无关。因为杜鹃鸟还知道念念不忘“归”,只是归不了,而行人却不“思归”。③通过人与鸟的对比,进一步突显了女主人公的愁怨之情。【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重阳·高适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注】①南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恭帝》:“陶潜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宏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惊”"空"二字,让一腔幽怨透纸而出,奠定了本诗低沉抑郁的格调。B.诗的颔联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年近半百,仕途坎坷,家田荒芜却身处天涯的近况。C.诗的颈联“乌帽自欹斜”,既是诗人对自身状貌的描绘,也暗含对官场黑暗的无奈。D.诗人善于借景抒情,如写菊花未开,表达心情的寥落;借乌鸦鸣噪,烘托内心的烦闷。16.这首诗多处化用陶渊明的典故,传递出诗人复杂的心绪。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C C 项没有对官场黑暗的无奈。16.①首联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或颔联化用了"三径就荒"的典故),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向往自由闲适的生活,想要归隐的心绪。②颈联化用了陶渊明"白衣送酒"(或"友人送酒"、"白衣剥啄")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身处佳节而无亲人友人在侧(孤独寂寥、无人问津、门庭冷落)的悲叹。(每点3分)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毛君游陈氏园苏辙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筼筜似欲迎初暑②,芍药犹堪送晚春。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归轩有喜知谁见,道上从横满醉人。[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筠州期间。②筼筜:一种皮薄竿高节长、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2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园中很多花朵都曾被频频风雨损伤,但诗人游园的心情并没受到影响。B. 颔联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筼筜和芍药,也点出了游园的时节。C. “无巡”意为不拣选地方,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畅饮时随意状态。D. 路上杂乱地走着尽欢而散的人们,诗人也回到了家中,心中充满喜悦。22. 从本诗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21. C 22. ①暮春时节,风雨连绵,诗人游园所见应是桃李凋谢,满地落红,但诗人并无愁怨叹惋之情,仍然找到了怡人的美景,并与友人们把酒尽欢;②诗中展现出了诗人旷达的胸襟,由此看来,在面对人生挫折的时候,诗人也会有随缘自适的气度,保持顺其自然的心境。【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无巡’意为不拣选地方”错,“无巡”指喝酒没有次序,“更无巡”三字,表达出诗人高涨的激情,他一杯接一杯地喝酒,一时间忘记了贬谪的痛苦。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诗人思想观点和人生态度的能力。首联“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介绍诗人游访的原因,“增筑园亭草木新”写陈氏最近新筑了一处园亭,心情振奋,并希望与朋友们分享他的快乐。次句交代天气状况,“损花风雨怨频频”,近几日风雨不断,那些盛开的花朵都遭到了摧折,令人愁怨不堪。诗人们看见满地残花,一定在心里怜惜,更叹息美好总是短暂。但诗人却从中看到了大自然生生不息,这就是颔联“筼筜似欲迎初暑,芍药犹堪送晚春”。诗人在主人的陪同下,在小园中惬意地闲逛,只见翠竹重生、芍药璀璨。筼筜,是生长在水边的高大竹子。作者用“迎初暑”三字,描绘出春末夏初之时,竹叶青青、茂密挺拔的景象。而芍药却似乎对春天恋恋不舍,依然摇曳多姿地盛开,好像在殷勤地挽留着春姑娘。“犹堪”二字,传达出一份不舍之意。虽然桃花、梨花纷纷凋谢,但是翠竹茂盛,芍药盛开,草木清新,绿意盎然,也让人感到了一丝安慰。面对满地落红,诗人并无愁怨叹惋之情,仍然找到了怡人的美景,并与友人们把酒尽欢,“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过去的路上更是“归轩有喜”,可见其乐观、洒脱。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二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听说这个不幸消息之后,心里非常着急,他宁愿自己辞职,也要以此交换兄长脱离险境。但是朝廷并未准许他的请求,还将其贬为筠州(江西高安)盐酒税。在被贬的境遇中,诗人并未过分在意人生的挫折,而是展现出了旷达的胸襟。由此看来,在面对人生挫折的时候,诗人也会有随缘自适的气度,保持顺其自然的心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9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有文艺评论家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12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