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辽宁省大连市2024届高三(上)双基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辽宁省大连市2024届高三(上)双基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
    辽宁省大连市2024届高三(上)双基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
    辽宁省大连市2024届高三(上)双基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辽宁省大连市2024届高三(上)双基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2024届高三(上)双基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隐私让渡主要指个人隐私因卷入公共利益,而依法予以必要让渡的情形。它反映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可克减性,即“如果与隐私权相对的公共利益足够重要,则允许隐私权为公共利益让步”。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隐私让渡已不再局限于这种被动的让渡,它还涵盖了个体自主决定和选择的主动的隐私让渡。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物联网等革命性技术的冲击下,针对个体的自动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和算法渗透日益普遍,用户在追求高体验、高回报网络服务的过程中,或主动或被动地让渡了自身大量的隐私以及个人信息,使隐私保护面临无奈选择,这一现状与困境亟需突破。
    “万物互联、万物皆媒与万物皆智”的环境演化,带来机器、算法与人类社会生活无缝交织的智能泛在化状态。在这种人机共存的环境中,个人的隐私和数据彻底变为互联网企业和公共机构的“美食”。大数据技术本身的联动挖掘模式和商业利益的驱使会使得人们的身份隐私无处遁逃。商业组织运用大数据关联分析技术,通过对简单数据进行分析,再实施复合运算,就能够有意或无意地对用户的隐私进行披露。
    除了技术的渗透,隐私自主的个性化选择亦导致了隐私让渡。人们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定位与互动,掌握数据流动和隐私自我管理,以实现人们对私人空间较高程度的自主。个体为了获取便利的网络服务、最新的媒介产品以及更好的用户体验,在个性化的选择中会让渡个人隐私,意图藉助私人信息的披露与分享,获取免费的网络产品、安全的网络空间和其他资源。尤其是许多年青人认为在社交媒体平台披露自己的私人信息与活动隐私是在线交友非常重要的内容。他们甚至认为,社交平台中隐私信息的分享与交换,可以展现自己的内心与爱,可以谋求吸引他人,可以博取他人的好感与信任。这种信任能消除人们对于隐私让渡风险的不确定性,促使人们的隐私忧虑显著降低,从而导致个体在交往中进行更多的隐私信息披露。
    基于公共利益的合理使用也是隐私让渡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我国法律规定披露隐私应当取得个人同意,但是现行法律同样规定了一些无需取得个人授权的合理使用情况。对隐私的这种合理使用,是国家对个人权益和公共利益进行的平衡,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在凌某与“微播视界”隐私侵权纠纷案中,北京互联网法院认为:“对个人信息过于绝对化的保护,可能导致个人信息处理和数据利用的成本过高,甚至阻碍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在具体应用场景中考察是否构成个人信息合理使用的情形。”
    网络平台责任的缺失也是导致隐私让渡的重要因素。从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的履行来看,不论是超级互联网平台,还是大量分散式网络运营者,普遍将自身经济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社会责任意识相对缺失,大多平台不能够积极履行个人信息安全的保障义务。权力技术化和技术权力化的交互影响与叠加,催生了公共权力与经济权力的“联姻”而导致信息宰制。
    基于上面的分析,未来的隐私治理应围绕公民权利保护、产业创新发展和国家网络安全之间的利益冲突,通过重构隐私观念、创新隐私保护范式和完善网络平台治理,实现冲突利益的平衡和隐私权益的保护。
    (摘编自卢家银《无奈的选择:数字时代隐私让渡的表现、原因与权衡》)
    材料二:
    如果说社交媒体中的隐私让渡已成为难以回避的现象,那么如何保障隐私让渡中各方的权益则成为隐私保护的重要方向。欧盟首次提出数据主体有权对不符合规范的数据进行更正、删除或屏蔽,旨在赋予数据主体要求数据控制者删除那些不合规范的信息的权利。这种“被遗忘权”加强了个体对已让渡信息的控制,同时昭示了平台等数据持有者应尊重数据主体的权益。
    然而“被遗忘权”看似使数据主体得以控制个人隐私,但是平台在信息收集与处理时的含糊说明使得“被遗忘权”的范围难以界定,而盲目的数据删除也影响着平台的发展。因此,明确“被遗忘权”的施行界限,平衡个人隐私保护、表达知情权与平台产业发展成为“被遗忘权”实施的关键。
    首先应减少隐私让渡中的不确定性,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社交媒体挖掘与使用数据时应保证用户的“参与式同意”,在保障用户权益的同时,平台更应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向用户阐明获得权限的目的、获得的数据内容以及这些数据的后续使用情况等,提升数据的准确性,以减少数据抓取与二次利用中的纠纷。其次,限制不必要的“被遗忘权”,减少平台的规制成本。在遇到非必要删除信息的情境时,应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作为折中之道,既可以节约遗忘成本,也能够防止全部删除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而减少负面效应。最后,应结合具体情境平衡用户的知情权与表达权。隐私问题应超越公私之界而以具体情况为基准进行动态判断,传播或公开的信息未必就不是隐私,而有时用户以合情合理的方式自愿披露隐私时,则应慎重对待“被遗忘权”的实施。
    (摘编自方之衍《理性计算、技术反身与被遗忘权——论社交媒体中的隐私让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隐私让渡的话题展开,材料一倾向于原因的探寻,材料二则倾向于问题的解决。
    B.材料一认为,相比于被动让渡,隐私的主动让渡往往面临着主体无奈的选择,这一现状与困境亟需突破。
    C.材料一中凌某与微博视界隐私侵权纠纷案的判决,说明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可以忽视个人隐私的保护。
    D.材料二认为,“被遗忘权”的使用仍然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隐患与矛盾,否则难以达到各方权益的平衡。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盟提出的“被遗忘权”使得数据主体可以将已经让渡的信息中那些不合规范的信息进行处置。
    B.如果盲目的数据删除影响了社交数据平台的发展,那么,“被遗忘权”施行的可行性就会受限。
    C.社交媒体能保证用户权益,平台能提升数据的准确性,用户隐私让渡时的不确定性就可能减少。
    D.如果用户是以合情合理的方式自愿披露隐私,那么数据平台完全可以拒绝其实施“被遗忘权”。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说明两则材料的论证思路是基本一致的。
    B.材料二前两段先阐述“被遗忘权”的意义,接着指出仍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有依据。
    C.材料一从隐私让渡的现象切入,对这一话题展开分析,这与材料二论证的切入点不同。
    D.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论证语言严谨,论证层次清晰,使得论证的指向有了较强的针对性。
    4.材料一中运用了“美食”“联姻”等词语,简析它们在论证时所起到的作用。
    5.许多成年人在社交媒体中的隐私保护意识淡薄,因隐私泄露而蒙受损失的事件频发。请你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提出相应的建议。
    【答案】1.A 2.D 3.A
    4.①将智能泛在化状态下的“个人隐私和数据”比喻成互联网企业和公共机构眼中的“美食”,形象体现了互联网企业和公共机构对个人隐私和数据披露时的“有意无意”这一“贪婪”形象:②用“联姻”来比拟“公共权力与经济权力”叠加成更大权力,使其对个人信息的“宰制”更加形象化。
    5.①认真阅读平台协议,明确隐私让渡风险;②理性辨别和平衡既得利益与潜在危害:③及时合理使用“被遗忘权”,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隐私让渡在数字时代的现象、原因及应对策略。材料一侧重于分析隐私让渡的多种原因,包括技术渗透、个性化选择、公共利益和平台责任缺失等。材料二则聚焦于“被遗忘权”的提出及其实施中的问题,强调平衡个人隐私保护与平台发展的重要性。整体论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际案例,提供了全面的视角和解决思路。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这一现状与困境亟需突破”错误。由原文“或主动或被动地让渡了自身大量的隐私以及个人信息,使隐私保护面临无奈选择,这一现状与困境亟需突破”可知,“亟需突破”包括了被动隐私让渡。
    C.“可以忽视个人隐私的保护”错误。由原文“在凌某与‘微播视界’隐私侵权纠纷案中,北京互联网法院认为:‘对个人信息过于绝对化的保护,可能导致个人信息处理和数据利用的成本过高,甚至阻碍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在具体应用场景中考察是否构成个人信息合理使用的情形。’”可知,原文的意思是不能过度保护个人信息,“可以忽视”于原文无据。
    D.“否则难以达到各方权益的平衡” 错误。由原文“‘被遗忘权’看似使数据主体得以控制个人隐私,但是平台在信息收集与处理时的含糊说明使得‘被遗忘权’的范围难以界定,而盲目的数据删除也影响着平台的发展”可知,原文中“‘被遗忘权’的使用仍然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隐患与矛盾”和“难以达到各方权益的平衡”是并列关系的两个结论,而选项变成了条件加结论,逻辑转述错误。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那么数据平台完全可以拒绝其实施‘被遗忘权’”错误。由原文“而有时用户以合情合理的方式自愿披露隐私时,则应慎重对待‘被遗忘权’的实施”可知,原文“则应慎重对待”是态度,而选项“可以拒绝”是做法。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都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思路是基本一致的”错误。材料一为总分总结构,材料二为总分结构,两者结构不同,论证的思路也不一致。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的把握能力。
    在材料一中,将个人的隐私和数据比作互联网企业和公共机构的 “美食”。这是一种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在 “万物互联、万物皆媒与万物皆智” 的环境下,个人隐私和数据对互联网企业和公共机构的巨大吸引力。这些企业和机构就像面对美食一样,热衷于获取个人隐私和数据,强调了个人隐私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被收集和利用的状况,从而更形象体现了互联网企业和公共机构对个人隐私和数据披露时的“有意无意”这一“贪婪”形象。
    “联姻” 一词被用来描述公共权力与经济权力的关系。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公共权力和经济权力人格化,通过 “联姻” 这一形象的说法,深刻地揭示了权力技术化和技术权力化的交互影响与叠加所导致的结果,即公共权力与经济权力相互勾结、相互结合的现象,这种现象催生了信息宰制,所以,拟人的手法,使其对个人信息的“宰制”更加形象化。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用户在追求高体验、高回报网络服务的过程中,或主动或被动地让渡了自身大量的隐私以及个人信息”可知,用户要认真阅读平台协议,明确隐私让渡风险。
    由原文“人们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定位与互动,掌握数据流动和隐私自我管理,以实现人们对私人空间较高程度的自主。个体为了获取便利的网络服务、最新的媒介产品以及更好的用户体验,在个性化的选择中会让渡个人隐私,意图藉助私人信息的披露与分享,获取免费的网络产品、安全的网络空间和其他资源”可知,用户要理性辨别和平衡既得利益与潜在危害。
    由原文“隐私问题应超越公私之界而以具体情况为基准进行动态判断,传播或公开的信息未必就不是隐私,而有时用户以合情合理的方式自愿披露隐私时,则应慎重对待‘被遗忘权’的实施”可知,要及时合理使用“被遗忘权”,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李
    徐志摩
    他有文才吗?不,他做文课学那《平淮西碑》的怪调子,又写的怪字,看了都叫人头痛。可是他的见解的确是不寻常?也就只一个怪字。他七十二天不剃发,不刮胡子;大冷天人家穿皮褂穿棉袄,他秃着头,单布裤子,顶多穿一件夹袍;你见过他的算草本子没有,那才好玩,代数,几何,全是一行行直写的,倒亏他自己看得清楚!总而言之,一个字,老李就是怪,怪就是老李。
    他整天整夜在想的就是两件事:算学是一件,还有一件是道德问题——怎样叫人不卑鄙有廉耻。他看来,从校长起一直到听差,同学不必说,全是不够上流,全是少有廉耻。
    老李一翻开算学书,就是个活现的疯子,他不是骂算数教员胡乱教错了,就说温德华斯的方程式根本有疑问,他自己发明的强的多简便的多,为什么做学问这样高尚的事情都要学外洋,总是奴从的根性改不了!拍的又是一下桌子!
    有一次他演说会里报名演说,他登台的时候(那天他碰巧把胡子刮净了,倒反而看不惯),大家使劲的拍巴掌欢迎他,他把右手的点人指放在桌子边,他那一双离魂病似的眼睛,盯着他自己的指头看,尽看,像是大考时看夹带似的,他说话了。我最不愿意的,我最不赞成的,我最反对的,是——是拍巴掌。一阵更响亮的拍巴掌!他又说话了。兄弟今天要讲的是算学与品行的关系。又是打雷似的巴掌,坐在后背的叫好儿都有。他的眼睛还是盯住在他自己的一个指头上。我以为品行……一顿。我以为算学——又一顿。他的新修的鬓边,青皮里泛出红花来了。他又勉强讲了几句,但是除了算学与品行两个字,谁都听不清他说的是什么。最后一阵霹雳似的掌声,夹着笑声,他走下了讲台。向后面那扇门里出去了。散了会,以后人家见他还是亚里斯多德似的,独自在走廊下散步。
    老李现在做他本乡的高小学堂校长了。
    老李回家来不到几天,东阳县的知事就派人来把他请进城去。他初次见官的成绩很不坏,想不到他倒那样的开通,那样的直爽,那样的想认真办事。他要我帮忙——办开民高小?我做校长?他说话倒真是诚恳。孟甫叔父怎么能办教育?他自己就没有受什么教育,还有他的品格!抽大烟,侵吞学费:哼,不要说公民资格,人格都没有,怎么配当校长?怎么配教育青年子弟?难怪地方上看不起新开的学堂,应该赶走,应该赶跑。可是我来接他的手?我干不干?我不是预定考大学预科将来专修算学的吗?要是留在地方上办事,我的学问也就完事了。我妈倒是最愿意我留在乡里,也不怪她,她上了年纪,又没有女儿,常受邻房的呕气,气得肝胃脾肺肾轮流的作怪,我要是一出远门,她不是更没有主意,早晚要有什么病痛,叫她靠谁去?可是做校长?校长得兼教修身,顶要紧就是品格,校长的品格,就是学堂的品格。我主张三育并重,德育,智育,体育,——德育尤其要紧,管理要从严,教育,小学教育,尤其是根本,我不来办难道还是让孟甫叔父一般糊涂虫去假公济私不成,知事说的当仁不让……
    “娘的话果然不错。”娘说孟甫叔父混号叫做笑面老虎,不是好惹的,果然有他的把戏。整天的吃毒药,整天的想打人家的主意。真可笑,他把教育事业当作饭碗,知事把他撤了换我,他只当是我成心抢了他的饭碗——我不去问他要前任的清帐,已经是他的便宜,他倒反而唆使猛三那大傻子来跟我捣乱。怎么,那份祭产不归念书的,倒归当兵的;一个连长就会比中学校的卒业生体面,真是笑话。幸亏知事明白,没有听信他们的胡说,还是把这份收入判给我。我倒也不在乎这三四十担租米,碰到年成坏,也许谷子都收不到,就是我妈倒不肯放手,她话也不错,既是我们的名分,为什么要让人强抢去。猛三他那傻,想了真叫人耍笑,跑了几千里地,祭产没有争着,自己倒赌了路费,听说他昨天又动身回广东去了。他自己家庭的肮脏,他倒满不知道,街坊谁不在他的背后笑呵,——真是可怜,蠢奴才,他就配当兵杀人!那位孟甫老先生还是吃他的乌烟。我倒不知道他还有什么好主意!
    ……
    操场上发生了惨剧,一大群人围着。踏烂的草地上横躺着两具血污的尸体。一具斜侧着,右手里还擎着一柄半尺长铄亮的尖刀,上面沾着梅花瓣似的血点子,他原来生相粗恶,如今看了更可怕了。他是猛三。老李在他的旁边躺着,仰着天,他的情形看的更可惨,太阳穴,下颏,脑壳,两肩,手背,下腹,全是伤处,他睁着一双大眼,口也大开着,像是受致命伤以前还在喊救命似的,他旁边伏着一个五六十岁的妇人,拉住他一只石灰色的手,在哽咽的痛哭。
    知事说,冤有头,债有主,这两条新鲜的性命,死得真冤,老李更可惜,好容易一乡上有他一个正直的人,又叫人给毁了,真太冤了!眼看这一百多的学生,又变了失奶的孩子,又有谁能比老李那样热心,勤劳,又有谁能比他那高尚的品格?孟甫真不应该,他那暗箭伤人,想了真叫人痛恨,也有猛三那傻子,听他说什么就信什么……
    老李没有娶亲,没有子息:没有弟兄,也没有姊妹:他就有一个娘,一个年老多病的娘。他死了。他娘滚在鲜血堆里痛哭他:回头他家里狭小的客间里,设了灵座,早晚也就只他的娘哭他,现在的骨头已经埋在泥里,一年里有一次两次烧纸锭给他的——也就只他的——老娘。
    (选自《轮盘小说集》,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从老李的文才、穿着行为和他代数几何书写等角度,写出了他“怪”的突出特点。
    B.老李报名参加演讲,多次赢得掌声,这其中既有观众的喜爱之情,也包含作者的揶揄之情。
    C.知事邀请老李担任高小学堂校长,老李的应邀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他对自己人品学品的自信。
    D.老李认为祭产不应该给当兵的猛三,觉得猛三很蠢,只配当兵,可见老李有些瞧不起猛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李整天就关注两件事:算学和道德,这段内容看似轻描淡写,但是串连了整个故事情节,也为后文老李的悲剧遭遇埋下了伏笔。
    B.孟甫人品低劣——抽大烟,吞学费,学品不足——没受过教育,竟然还当了开民高小校长,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气。
    C.小说中老李母亲这一形象着墨不多,她对祭产的分配态度和对孟甫的评价,体现了她“生活的智慧”,也衬托出老李愚孝的形象。
    D.小说通过猛三和老李争祭产的情节以及“知事”这一人物身份,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有助于读者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8.小说在叙事视角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的结尾往往蕴含着深意,请结合最后一段,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B 7.C
    8.①小说开篇以全知视角交代老李形象特点、叙述演讲风波,结尾以全知视角结束全篇,让读者对人物和事件能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更大限度展示小说社会背景的深度和广度。②小说以老李有限视角表现了他对于校长事件的看法,以知事的有限视角交代刺杀事件的结局,故事叙述富有变化,也使得老李形象的塑造更加多元。
    9.①祭拜老李的只有他的母亲,表现了老李个性的孤独;②没有人祭拜老李,衬托出人物命运的悲剧性,折射出社会的冷漠;③以这样的悲剧作结,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描写老李这个“怪”人,展现了他在学术和道德上的执着与孤独。老李的“怪”不仅体现在他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上,更体现在他对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的强烈反感。小说通过老李的悲剧命运,揭示了社会对正直和高尚品格的压迫与摧残,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腐败和人性的复杂。结尾老李母亲的痛哭和孤独,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悲剧色彩,令人深思。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B.“也包含作者的揶揄之情”错误。根据原文“兄弟今天要讲的是算学与品行的关系……我以为品行……我以为算学…………散了会,以后人家见他还是亚里斯多德似的,独自在走廊下散步”可知,老李演讲内容是算学与品行的关系,体现了老李的学品人品之高,含蓄委婉地表现了作者对他的认可。选项说法属于曲解文意。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也衬托出老李愚孝形象”错误。小说中老李母亲这一形象着墨不多,她对祭产的分配态度和对孟甫的评价,主要是从侧面表现出当时社会的一些状况,如祭产分配的不合理、孟甫这类人的恶劣。老李听从母亲的话更多地体现出他的孝顺,但不能说是“愚孝”。老李在对待祭产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在教育等其他事情上也有自己的主见,他只是在一些事情上尊重母亲的意见,这是正常的孝道体现。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文本的叙事特色的能力。
    叙述视角,简单地说就是作者是以什么身份、站在一个什么位置上来讲故事的。一般分为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特殊视角(儿童视角、女性视角)等。
    从全知视角的角度分析,小说开篇用第三人称直接描写人物,让读者全面了解老李“怪”的特点。老李“见解的确是不寻常”;不修边幅,“他七十二天不剃发,不刮胡子;大冷天人家穿皮褂穿棉袄,他秃着头,单布裤子,顶多穿一件夹袍”;直写代数几何,与众不同;演讲受到大家的欢迎却得不到认可,“以后人家见他还是亚里斯多德似的,独自在走廊下散步”。结尾处“老李没有娶亲,没有子息;没有弟兄,也没有姊妹;他就有一个娘,一个年老多病的娘”,让读者感受到老李身世孤苦;“早晚也就只他的娘哭他,现在的骨头已经埋在泥里,一年里有一次两次烧纸锭给他的——也就只他的——老娘”,除了他的母亲,没有人祭拜他,表现了老李个性的孤独,衬托出人物命运的悲剧性,折射出社会的冷漠,引发读者的思考,更大限度展示小说社会背景的深度和广度。
    从有限视角的角度分析,从老李的角度,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他对于校长事件的看法,“我做校长”“我不来办难道还是让孟甫叔父一般糊涂虫去假公济私不成”,反对孟甫当开民高小校长;重视德育,“我主张三育并重,德育,智育,体育,——德育尤其要紧,管理要从严,教育,小学教育尤其是根本”。结尾部分“死得真冤,老李更可惜”“孟甫真不应该,他那暗箭伤人,想了真叫人痛恨,也有猛三那傻子,听他说什么就信什么……”,从知事的角度交代了孟甫暗箭伤人导致两人惨死,从侧面表现了老李是一个正直的人,表达了对老李惨死的惋惜。由此可见,使用有限视角使故事叙述富有变化,也使得老李形象的塑造更加多元,有助于读者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从表层看,由原文“老李没有娶亲,没有子息:没有弟兄,也没有姊妹:他就有一个娘,一个年老多病的娘”可知,老李没有娶亲,没有子息,也没有兄弟姐妹,他死后只有一个年老多病的母亲为他痛哭。这种孤独的死亡和仅有母亲的悼念,强调了老李个性的孤独。
    从深层年地,老李原本是一个正直、热心、勤劳且品格高尚的人,他积极投身教育事业,试图在这个小小的乡镇上做出改变。然而,他却被卷入了与孟甫叔父等人的纷争之中,最终命丧操场。所以,没有人祭拜老李,衬托出人物命运的悲剧性,折射出社会的冷漠。
    从主旨看,老李原本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教育事业上有着自己的规划,他试图改变学校的现状,提升教育品质。但结尾处却写到老李死后的寂寥场景的悲剧,更能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社会公平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夫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三恕》)
    材料二:
    夏,四月,戊寅,禁内宿臣寮聚会。先是,内出欹器一,陈于迩英阁御坐前,谕丁度等曰:“朕思古欹器之法,试令宫人制之,以示卿等。”命以水注之,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率如《家语》之说。帝曰:“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朕以中正临天下,当与列辟共守此道。”度拜曰:“臣等亦愿无倾满以事陛下。”言太宗尝作此器,真宗亦尝著论。庚辰,帝制《后述》以赐度等。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卷第五十二》)
    材料三:
    苏翰林易简一日直禁林,得江南徐邈所造欹器,遂以水试于玉堂。一小珰传宣于公,见之不识其名,因密奏。既晓,太宗召对,问曰:“卿所玩者,得非欹器乎?”公奏曰:“然。”亟取进之于便坐,上亲试之以水,或增损一丝许器则随欹合其中则凝然不摇。上叹曰:“真圣人切诫之器也!”公奏曰:“愿陛下执大宝器,持盈守成,皆如此器,则王者之业,可与天地同矣。”上徐笑谓公曰:“若月之容酒,得此器之节,安有沉湎之过耶?”盖公尝嗜饮过中,故托此以规之。易简泣谢惭佩,上亲撰《欹器铭》及草书《诚酒诗》以赐焉。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或增损A一丝B许C器D则随欹E合F其中G则凝然H不摇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指哪里、怎么,与《齐桓晋文之事》“以小易大,彼恶知之”中“恶”意思不同。
    B.昃是形声字,“日”为形旁,“仄”为声旁,“日中则昃”指太阳过正午就向西偏斜。
    C.得非,指恐怕,表揣测语气,与《岳阳楼记》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用法相似。
    D.守成,指保持前人业绩,如常说的“守成保业”;“成”与“成事不说”的“成”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参观鲁桓公的宗庙时,看到一个倾倒的器具,便询问看守人是什么器物,知道器物名称后,他让弟子来观察这一器物注水后的效果。
    B.宋仁宗一直重视“欹器”,成功试制后,与丁度等大臣加以验证,借此阐发治理天下的决心,并制诏《后述》,受到朝廷大臣的一致响应。
    C.苏易简得到徐邀制造的“欹器”后自己用水实验,小太监不认识,秘密报告给了太宗,天一亮,太宗就召见并询问情况,苏易简如实禀报。
    D.同样面对“欹器”,丁度和苏易简回复皇帝的角度并不相同,丁度坚守为臣事君之道,态度诚恳,苏易简主要表现为对皇帝功业的赞美颂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思古欹器之法,试令宫人制之,以示卿等。
    (2)若腹之容酒,得此器之节,安有沉湎之过耶?
    14.在古代,“欹器”作为一种特殊的器物备受重视,其主要功用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简要说明。
    【答案】10.CEG 11.A 12.B
    13.(1)我揣摩古人制造欹器的方法,尝试让宫人造出,来展示给各位爱卿。
    (2)如果你肚子里盛酒,能够像这个器物一样有所节制,哪能有沉溺于饮酒的过失呢?
    14.有警示劝诫的功能,可以作为君子修身、君王治国、臣子辅政之用。
    【解析】
    【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通过三则材料,展示了“欹器”在古代的象征意义和实际应用。孔子通过“欹器”阐述了谦虚和自律的重要性,宋仁宗和苏易简则借此器表达了治国理政的理念。文章通过具体的历史情境,生动地传达了“欹器”作为警示器物的深刻寓意,强调了中庸之道和持盈保泰的治国之道,体现了古人对权力和智慧的深刻理解和敬畏。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水量增加或减少一点点,器物就随之倾倒,而恰好适中,器物就竖直固定不摇晃。
    “器”为后句主语,其前C处断开;
    “器则随欹”是主谓结构,其后E处断开
    “则凝然不摇”前省略了主语“器”,应在“则”前G处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都是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句意:哪有东西盈满了不倒的呢。/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
    B.正确。
    C.正确。句意:恐怕是欹器吧?/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D.正确。前人业绩/已经做过的。句意:保持前人业绩。/对已经做过的事情无须加以解释。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受到朝廷大臣的一致响应”原文没有依据,原文表述为“庚辰,帝制《后述》以赐度等”,没有提及受到朝廷大臣的一致响应。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试”,尝试;“以”,来;“示”,给……看,展示。
    (2)“若”,如果;“节”,有节制;“安”,哪里,怎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说到“此盖为宥坐之器”“明君以为至诫”,欹器有警示劝诫的功能;材料一还说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欹器可以作为君子修身之用;
    材料二说到“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朕欲以中正临天下,当与列辟共守此道”,欹器可以作为君王治国之用;
    材料三说到“上徐笑谓公曰:‘若腹之容酒,得此器之节,安有沉湎之过耶?’盖公尝嗜饮过中,故托此以规之”,欹器可以作为臣子辅政之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去参观,在那里看到一件容易倾倒的器物。孔子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啊?”守庙人回答说:“这是国君放在座位右边以示警戒的欹器。”孔子说:“我听说国君放在座位右边的欹器,空虚时就倾倒,水不多不少时就端正,水满时就倒下。贤明的国君把它作为最高警戒,所以常常把它放在座位边。”说完回头对弟子说:“灌进水验证一下。”弟子把水灌进欹器,水不多不少时欹器就端正,水满时就倒下。孔子感叹道:“唉!哪有东西盈满了不倒的呢?”子路走上前问道:“请问保守成业有什么方法吗?”孔子说:“聪明睿智的人,用愚朴来保守成业;功盖天下的人,用谦让来保守成业;勇力震世的人,用怯懦来保守成业;富有四海的人,用谦卑来保守成业。这就是退损再退损的方法。”
    材料二:
    夏四月戊寅日,禁止宫内宿卫的臣僚聚会。以前,宫内有一个欹器,放在迩英阁皇帝座位前面,诏谕丁度说:“我揣摩古人制造欹器的方法,尝试让宫人造出,来展示给各位爱卿。”令人把水灌进去,放入一半水则欹器立得正,水满后便歪倒倾覆了,没有水时则偏斜,大致如同《家语》的说法。仁宗说:“太阳正午则偏西,月亮圆满后便亏损,朕要以中正适度治理天下,一定与各位臣子共同坚守这一原则。”丁度拜谢说:“臣子们也愿保持中正适度为陛下做事。”因此谈到太宗赵光义曾作这个欹器,真宗赵恒亦曾有所评论。庚辰,仁宗撰《后述》赐给丁度等人。
    材料三:
    翰林苏易简有一天在禁宫内值守,发现江南徐邈所制造的欹器,于是就在玉堂上注水实验。一个小太监来向苏易简传达消息,见到欹器后不认识,就秘密上奏皇帝。天亮了以后,太宗召见苏易简问话,说:“你所把玩的东西,恐怕是欹器吧?”苏易简回答说:“正是。”于是马上取过来进献到皇帝的别室,皇帝亲自注水实验,如果水量增加或减少一点点,器物就随之倾倒,而恰好适中,器物就竖直固定不摇晃。皇帝感叹道:“这真是圣人说的用来殷切劝诫的器物啊!”苏易简上奏说:“希望陛下您拥有这大宝神器,保持前人业绩,都像这个欹器一样,那么王者的基业,就可以与天地同岁了。”皇帝慢笑着对苏易简说:“如果你肚子里盛酒,能够像这个器物一样有所节制,哪能有沉溺于饮酒的过失呢?”大概苏易简曾经喜好饮酒且总是过度,所以皇帝依托这个欹器来规劝他。苏易简哭着谢罪,惭愧而又敬仰信服,皇帝亲自撰写《欹器铭》以及草书《诫酒诗》赐给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度分水岭①(节选)
    卢照邻
    丁年游蜀道,斑鬓向长安。
    徒费周王粟②,空弹汉吏冠③。
    马蹄穿欲尽,貂裘敝转寒。
    层冰横九折,积石凌七盘。
    瑟瑟松风急,苍苍山月圆。
    传语后来者,斯路诚独难。
    【注】①唐高宗乾封初,诗人被放逐为益州新都尉,后秩满,漫游蜀中。此诗当为离蜀归京时所作。②周王粟:《史记·伯夷列传》有“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的记载。③“空弹”句:《汉书·王吉传》有“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的记载,后以弹冠喻将出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王粟”“汉吏冠”以典故借指自己做官情形,也略带对朝廷的愧疚之意。
    B.中间句从马蹄、貂裘、层冰、积石等直接写早度路途艰险,与《蜀道难》相似。
    C.“瑟瑟”“苍苍”两个叠词,增强了诗句的韵味,也烘托出诗人此刻复杂的心境。
    D.结尾两句卒章显志,既有诗人对眼前路途艰险的叹息,也有对宦海人生的感慨。
    16.本诗前两句有版本作“千年游蜀道,万里向长安”,与“丁年游蜀道,斑鬓向长安”相较,你觉得哪个更好?请结合诗歌相关内容简要分析理由。
    【答案】15.B
    16.示例一:原句更好。丁壮之年与鬓发花白写出人生短暂,形成了对比;表达出诗人滞留蜀地多年的无限感慨,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示例二:改句更好。“千年”与“万里”从时空角度虚写蜀地漂泊,诗境雄浑而悲壮;满含着诗人滯留蜀地多年的无限感慨,为整个诗歌奠定了感情基调。
    【解析】
    【导语】卢照邻的《早度分水岭》通过描写蜀道的艰险,表达了诗人离蜀归京途中的艰辛与感慨。诗中运用典故和自然景物,刻画了马蹄穿尽、貂裘敝寒的困境,展现了诗人对仕途的无奈与对未来的忧虑。结尾两句更是点明了蜀道之难,寓意深远。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从马蹄、貂裘、层冰、积石等直接写早度路途艰险,与《蜀道难》相似”错误。“马蹄、貂裘”是间接描写早度路途艰险,这与《蜀道难》的直接描写不同。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示例一:原句更好。
    “丁年” 指壮年,“斑鬓” 指两鬓斑白,这两个词形成了鲜明的时间对比,写出人生短暂。诗人年轻时踏上蜀道,历经岁月沧桑,如今已两鬓斑白才走向长安。这种时间上的跨度,更能体现出诗人在蜀地的漫长经历以及经历中的种种遭遇,表达出诗人滞留蜀地多年的无限感慨,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示例二:改句更好。
    “千年”是从时间角度来说自己在蜀地漂泊时间之长,而“万里”是从空间角度来说自己蜀地漂泊,所以,“千年”与“万里”从时空角度虚写蜀地漂泊,并且使得诗歌意境雄浑而悲壮。
    “千年”与“万里”从时空角度虚写蜀地漂泊,满含着诗人滯留蜀地多年的无限感慨,为整个诗歌奠定了感情基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远,景象模糊轻柔。
    (2)司马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评价《离骚》所述事物虽小,但意旨博大深远的艺术特点。
    (3)意象是古典诗词表情达意的一种重要形式,比如鸟鸣声,就能在寂静的意境中烘托诗人情感,类似的诗句有“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
    【答案】 (1)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3)鸟鸣山更幽 山深闻鹧鸪(阴阴夏木转黄鹂/时鸣春涧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渐渐地开始短了,不到六点钟,石牌楼后面的夕阳在西方一抹淡紫的山气中隐没下去。到了夜半,就唰唰地刮起西风,园里半枯的树木飒飒地乱抖。赶到第二天一清早,院子里,大街的人行道上都铺满了头夜的西风刮下来的黄叶。气候着实地凉了,大清早出来,人们的呼吸在寒冷的空气里凝成乳白色的热气,由菜市买来的菜蔬碰巧就结上一层薄薄的冰凌,在屋子里坐久了不动就觉得有些冻脚。在往日到了这种天气,比较富贵的世家,如同曾家这样的门第,家里早举起了炕火,屋内暖洋洋的绕着大厅的花隔扇与宽大的玻璃窗前放着许多盆盛开的菊花,有绿的,白的,黄的,宽瓣的,细瓣的,都是名种。它们有的放在花架上,有的放在地上,还有在糊着蓝纱的隔扇前的紫檀花架上的紫色千头菊悬崖一般地倒吊下来,这些都 ① 地在眼前罗列着。主人高兴时就在花前饮酒赏菊,邀几位知己的戚友,吃着热气腾腾的羊肉火锅,或猜拳,或赋诗, ② ,顾盼自豪。真是无上的气概,无限的享受。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18.①绚烂夺目/多姿多彩/五颜六色/绚丽多姿 ②酒酣耳热/觥筹交错
    19.①运用了长句,内容丰富地表现了紫色千头菊所处的位置的特殊;②与前文相比,句式有变化,行文节奏显得更灵活;③连续的定语使得中心语的画面感更加突出。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本处是说这些菊花在眼前罗列着,根据前文“屋内暖洋洋的绕着大厅的花隔扇与宽大的玻璃窗前放着许多盆盛开的菊花,有绿的,白的,黄的,宽瓣的,细瓣的,都是名种”,可见这些菊花富有光彩,非常漂亮,可填“绚烂夺目”或“多姿多彩”“绚丽多姿”“五颜六色”。绚烂夺目:指颜色艳丽多彩,灿烂夺目。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绚丽多姿:各种各样色彩灿烂美丽、五彩缤纷。五颜六色: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
    ②本处是在描绘几人在花前饮酒赏菊,猜拳吃火锅的情景,顾盼自豪是指大家喝酒非常尽兴的时候,本空在其前面,内容应为喝酒的场景非常热闹,可填“酒酣耳热”或“觥筹交错”。酒酣耳热:形容酒兴正盛时神采飞扬的样子。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聚在一起饮酒的热闹情景。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本句话的主干为“有紫色千头菊悬崖一般地倒吊下来”,而“在糊着蓝纱的隔扇前的紫檀花架上的”作了“紫色千头菊”的定语,表现了紫色千头菊所处的位置的特殊。
    而从句式上来说,具有如此丰富的修饰语,使得句子比较长,与前文“有绿的,白的,黄的,宽瓣的,细瓣的,都是名种”短句形成形式上的对比,句式富有变化,使行文节奏显得更灵活。
    “在糊着蓝纱的隔扇前的紫檀花架上的”做了“紫色千头菊”的定语,连续的定语,让人们不断想象有关中心语的相关形象特征,使得中心语的画面感更加突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白领群体里兴起了一股逃离“格子间”、从事轻体力工作的热潮。
    ① ,它一般指那些“不需要动脑且劳动强度较低的体力工作”,像咖啡师、书店店员、外卖配送员、宠物美容师等职业均在此列。
    ② ?纵观豆瓣小组和各种报道,即时的正向反馈、有效摆脱脑力劳动和社交的疲惫是主要原因。而且,轻体力活既不至于像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工作一样过度辛劳,又能稍稍寻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当然,应该乐于看到更多人勇敢地放下“追求体面”的包袱,去探索更多职业和个体发展的可能,切身践行那句“人生是旷野”的格言。但另一方面,选择某条职业应当基于的是个人实际情况与理性判断,也不是任何一种人云亦云的流行说法。在轻体力活受到青睐的背面,普遍繁琐的劳动、降级的薪资、不甚完善的保障制度并没有消失。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轻体力活只不过是一场“看上去很美”的浪潮, ③ 。
    20.下列句子中的“包袱”和“‘追求体面’的包袱”中的“包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包袱这个词原本为相声这种艺术形式独有,后来也被其他曲艺形式所采用。
    B.在两间堆破烂农器的一间屋子里,搜出了一个包袱,里头有七八件衣裳。
    C.杨部长和余静同志要我们诉旧社会的苦,放下包袱,是件好事情。
    D.你告诉我名姓儿,外头去叫小厮们,打了包袱,写上名姓去烧。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C
    21.①所谓的“轻体力活”;②为什么选择轻体力活;③不是解决职业困局的唯一路径
    22.选择某条职业路径应当基于的是个人实际情况与理性判断,而不是任何一种人云亦云的流行说法。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例句“包袱”是指某种思想或精神上的负担。
    A.“包袱”是曲艺术语。
    B.本义,用布包起来的衣物包裹。
    C.某种思想或精神上的负担。
    D.祭扫时的焚化品。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指那些‘不需要动脑且劳动强度较低的体力工作’”指的是轻体力活的概念,可填“所谓的‘轻体力活’”。
    ②根据“即时的正向反馈、有效摆脱脑力劳动和社交的疲惫是主要原因”可知这是选择轻体力活的原因,可填“为什么选择轻体力活”。
    ③根据“去探索更多职业和个体发展的可能”可知轻体力活不是有效摆脱脑力劳动和社交的疲惫的唯一途径,可填“不是解决职业困局的唯一路径”。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某条职业”,在“职业”之后加“路径”,也可以将“某条”改成“某种”“某个”皆可;
    二是逻辑不当,“是……也不是”不合逻辑,将“也不是”改成“而不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活应多一些稳定的安排,少一些随机的选择;还有人说,生活不应被规定,应给未来多一些开盲盒的惊喜。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任引语式材料作文。
    题目中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是倾向于稳定安排的生活方式,另一种则是主张随机的、充满惊喜的生活方式。这两种观点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其代表,也是我们在面对未来时常常会思考的问题。
    由此看来,选择稳定安排的生活方式,能帮助我们规避风险,减少未知带来的不安。当然过度追求稳定可能导致生活缺乏活力和创新,使人们陷入舒适区,失去冒险和探索的勇气或导致对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随机的、充满惊喜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拥抱未知,勇敢地尝试和探索,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更全面地体验生活的各种可能,增加了生活的丰富性和多彩性,当然随机选择可能导致人们忽视对未来的规划和准备,从而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可见稳定安排的生活方式和随机的、充满惊喜的生活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可以选取其中一方或综合两方面进行立意。
    写作时,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理性规划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然后针对两种方式展开辩证论述。一是在追求稳定的同时,不妨尝试冒险和探索,让生活充满更多可能;二是在追求变化和惊喜的同时,也要注重规划和准备,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最后重申论点,指出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目标来理性选择和规划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大海中航行得更远、更稳。
    立意:
    1.心有所向,行稳致远。
    2.自由的人生来自自由的灵魂。
    3.人生不设限,未来皆可期。

    相关试卷

    辽宁省大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双基测试语文: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双基测试语文,文件包含2024年大连市高三双基测试卷语文docx、2024年大连市高三双基测试卷语文pdf、2024年大连市高三双基测试卷语文答案pdf、2024年大连市高三双基测试卷语文答案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双基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双基模拟测试语文试卷,共8页。

    辽宁省大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双基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双基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