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3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3单元测试卷含答案,共17页。
第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发展20余年,其产业体量有多大?根据《2019年度网络文学发展报告》,国内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已达4.55亿,五成以上网民都是网文读者,创作者已达1 755万人。然而,“量大质不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网络文学发展。网络文学作品多如牛毛,但精品力作却偏少;大量作品同质化严重,重量级的网络作家更是屈指可数。
量大质不优,与网络文学的付费阅读机制有莫大关系。网络文学从早期文字爱好者的自发创作,发展为粉丝经济逻辑主导的成熟产业,离不开付费阅读机制。无论网站收费还是粉丝打赏,都跟作品的字数、更新速度挂钩。有人曾戏称,“成功的网文作家不一定写得好,但肯定很勤劳”。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字,容易出现情节前后不统一、语言表达欠锤炼等问题,“注水”现象比较突出。
另外,平台的推文机制也或多或少影响着创作者的选择。在排行榜头部、点击量显著的文章,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家参考的范本,其风格、元素、情节都有可能被套写。一些网络文学平台为充实“书库”,也会购买批量生产的“套路文”。
此次有关部门出台的通知,对网络文学存在的“虚火”开出了“药方”。如要求网络文学出版单位严格落实平台主体责任,“坚决抵制模式化、同质化倾向”,此外,还要开展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做得好的给予奖励,不合格的要批评处罚。所谓“不破不立”,标准明确之后,网络文学的生长路径会更加清晰。
网络文学的高速成长,一路伴随着规范和调整。如今,网络小说的题材类型众多,已经形成都市、历史、游戏等20余个大类型、200余种小分类,还新增了大量的二次元、体育、科幻题材类型作品,大批“现实文”乃至“冲奖文”涌现出来。在部分细分类型里,有的作品在原有的“套路”上多走了几步,在圆熟的基础上有了微创新。
根据行业观察,网络文学的4亿多读者中,愿意持续付费、评论的核心粉丝有2 000万左右,其中大部分都曾尝试网文写作。他们的热爱和鼓励,是支撑网络文学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每一次期待更新的点击,每一份鼓励创作的付费,都不应该被辜负。期待网络文学能挤掉泡沫,在深耕细作中提高质量,获得更健康长远的发展。
(摘编自陈圆圆《网络文学期盼时代精品》)
材料二:
讲好中国故事,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操守,当是网络作家人人都应进一步树立的创作理想和行为导向。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精神为灵魂,筑实网络文学的现实感和共通性的情感。将细密的个人生活和辽阔的新时代图景融为一体,用中国想象讲好大气磅礴的中国故事,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传统与当下交相辉映,充满正能量地前行。网络文学是改革开放和互联网新技术的产物,但其核心叙事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同属一个生命体。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当正本清源,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里汲取营养,从传统文学叙事中获得智慧,以新的理念擦亮文化和文学传统,为时代立言。以鲜明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联系起个人小情感和新时代大情怀,晕染中国审美底色,感受真诚热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乐观向上的情感共鸣。
从个体到社会,从小我到大我。网络作家的大民间性,具有与现实生活血脉相连的优势。虚拟生活、虚拟现场和虚拟交际,不应是“现实”的对立面,而是现实的有效延伸,是与现实有着许多相似情境与体验的再现。许多时候因“虚拟”而积攒的素材和生成的灵感,甚至比在现实空间更饱满、更真实。网络作家在提升这一强项功能的同时,补齐因“宅居”而造成的短板,主动介入生活,真切触摸生活,在原生现场充分感受“千年未有之大变”。将作家特有的敏感和敏锐发挥至极致,为创作提供想象的基础、讲述的冲动和情感的支撑。在具体创作中,既要以经验形成套路,又要有反套路的勇气和能力。要有创作新人物形象、以新方法讲故事的自觉意识,要有创作精品的欲望,提升网络文学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进而保证网络文学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更有现实质感、心灵温度、人文情怀和精神活性。
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题材广泛,可施展的空间巨大,可选择的路径众多。在当下以现实主义处理现实题材来讲述中国故事,是网络文学的重中之重。在新时代语境中,现实主义也在推展边界,扩大疆域,在不断注入新元素、新思想中迎来了创新的可能性和实践中的探索。网络文学可以借势而上,加大现实题材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成分和力度。同时,网络文学还要更广泛更深入地尝试非虚构写作,真诚书写,忠实还原,拓展讲好中国故事的更多可能。以网络文学特有的语言气质和书写上的“亲和力”,不但讲真实的情感,也讲真实的故事。网络作家“亲历者”的身份,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可以有效提高“保真”度,最大限度地防范“失真”。
(摘编自朱钢《讲好中国故事,网络文学大有可为》)
1.下列对“网络文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网络文学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创作者人数也不容小觑,但是缺少精品力作和重量级的网络作家。
B.付费阅读机制贯穿网络文学发展始终,在促使网络文学发展为成熟产业的同时,也导致了作品情节矛盾、语言欠佳等问题。
C.网络文学的核心粉丝愿意持续付费、评论,也曾尝试过网文写作,他们是网络文学发展的主力军。
D.网络文学在加大现实题材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注入新元素、新思想,扩大了网络文学的边界和疆域。
【答案】A 【解析】B.“付费阅读机制贯穿网络文学发展始终”于文无据,由材料一“网络文学从早期文字爱好者的自发创作,发展为粉丝经济逻辑主导的成熟产业,离不开付费阅读机制”可知,付费阅读机制在网络文学发展为成熟产业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并未指明网络文学在文字爱好者创作时期便已建立付费阅读机制。C.“网络文学的核心粉丝愿意持续付费、评论,也曾尝试过网文写作”错误,由材料一“根据行业观察,网络文学的4亿多读者中,愿意持续付费、评论的核心粉丝有2 000万左右,其中大部分都曾尝试网文写作”可知,原文说的是“其中大部分都曾尝试网文写作”,选项范围扩大。D.“网络文……扩大了网络文学的边界和疆域”偷换概念,由材料二“在新时代语境中,现实主义也在推展边界,扩大疆域,在不断注入新元素、新思想中迎来了创新的可能性和实践中的探索”可知,不断注入新元素、新思想,扩大边界和疆域的是“现实主义”,不是“网络文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网络文学套写现象严重,那些阅读量大的文章,其风格、元素和情节等成了其他作品写作的模板。
B.网络文学的题材已超越其他文学样式,范围极为广泛,覆盖了都市、历史、科幻等类型,涌现出了大批“现实文”和“冲奖文”。
C.真正好的网络作家,他们在创作中凭自身经验形成套路,能在套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甚至能够反套路。
D.当前,网络文学要想有效提高“保真”度,就要求作家讲述自己亲历的社会生活,以真情实感讲好真实故事。
【答案】C 【解析】A.“……成了其他作品写作的模板”错误,由材料一“在排行榜头部、点击量显著的文章,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家参考的范本,其风格、元素、情节都有可能被套写”可知,原文说的是“其风格、元素、情节都有可能被套写”,但不一定都会成为其他作品写作的模板。B.“网络文学的题材已超越其他文学样式”无中生有,由材料一“如今,网络小说的题材类型众多,已经形成都市、历史、游戏等20余个大类型、200余种小分类,还新增了大量的二次元、体育、科幻题材类型作品,大批‘现实文’乃至‘冲奖文’涌现出来”可知,原文只是说“网络小说的题材类型众多”,并没有说“题材已超越其他文学样式”。D.“就要求作家讲述自己亲历的社会生活,以真情实感讲好真实故事”错误,由材料二“网络作家‘亲历者’的身份,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可以有效提高‘保真’度,最大限度地防范‘失真’”可知,网络作家需要参与生活,但并不是只能讲述自己亲历的生活。
3.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能作为网络文学创作原则的一项是(3分)( )
A.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
B.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网络文学与影视市场可以互相推动、彼此成就。
D.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
【答案】C 【解析】网络文学与影视市场的互动是网络文学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与网络文学创作原则无关。
4.材料一画线句中的“虚火”和“药方”在文中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虚火”指近年来网络文学看似发展极为迅猛,实际上存在着量大质不优、同质化、套作等诸多问题,火爆背后存在危机。②“药方”指针对网络文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有力措施,对网络文学发展进行的规范和调整等。
5.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为什么网络文学“大有可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网络文学虽然是新事物,但其核心故事来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新的理念联通了文化和文学传统。②网络作家来自民间,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创作具有现实感和人文情怀。③网络文学借助当下现实主义迎来新发展的机会,可以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更多可能。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鸭窠围的夜
沈从文
天快黄昏时落了一阵雪子,不久就停了。天气真冷,在寒气中一切都仿佛结了冰。便是空气,也像快要冻结的样子。我包定的那一只小船,在天空大把撒着雪子时已泊了岸,从桃源县沿河而上这已是第五个夜晚。看情形晚上还会有风有雪,故船泊岸边时便从各处挑选好地方。沿岸除了某一处有片沙嘴宜于泊船以外,其余地方全是黛色如屋的大岩石。石头既然那么大,船又那么小,我们都希望寻觅得到一个能作小船风雪屏障,同时要上岸又还方便的处所。凡是可以泊船的地方早已被当地渔船占去了。小船上的水手,把船上下各处撑去,钢钻头敲打着沿岸大石头,结果这只小船,还是不能不同许多大小船只一样,在正当泊船处插了篙子,把当作锚头用的石碇抛到沙上去,尽那行将来到的风雪,摊派到这只船上。
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莫不点了小小的油灯,拉了篷。各个船上皆在后舱烧了火,用铁鼎罐煮红米饭。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菜蔬倒进热锅里去。一切齐全了,各人蹲在舱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满后,天已夜了。水手们怕冷怕冻的。收拾碗盏后,就莫不在舱板上摊开了被盖,把身体钻进那个预先卷成一筒又冷又湿的硬棉被里去休息。至于那些想喝一杯的,发了烟瘾得靠靠灯,船上烟灰又翻尽了的,或一无所为,只是不甘寂寞,好事好玩想到岸上去烤烤火谈谈天的,便莫不提了桅灯,或燃一段废缆子,摇晃着从船头跳上了岸。
黑夜占领了整个河面时,还可以看到木筏上的火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以及上岸下船在河岸大石间飘忽动人的火炬红光。这时节岸上船上都有人说话,吊脚楼上且有妇人在黯淡灯光下唱小曲的声音,每次唱完一支小曲时,就有人笑嚷。什么人家吊脚楼下有匹小羊叫,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使人听来觉得忧郁。我心中想着,“这一定是从别处牵来的,另外一个地方,那小动物的母亲,一定也那么固执地鸣着吧”。算算日子,再过十一天便过年了。“小动物明不明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明白也罢,不明白也罢,这小动物是为了过年而赶来,应在这个地方死去的。此后固执而又柔和的声音,将在我耳边永远不会消失。我觉得忧郁起来了。我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
这时节天气太冷,大门必已上好了,屋里一隅或点了小小油灯,屋中土地上必就地掘了浅凹火炉膛,烧了些树根柴块。火光煜煜,且时时刻刻爆炸着一种难于形容的声音。火旁矮板凳上坐有船上人,木筏上人,有对河住家的熟人。且有虽为天所厌弃还不自弃年过七十的老妇人,闭着眼睛蜷成一团蹲在火边,悄悄地从大袖筒里取出一片薯干或一枚红枣,塞到嘴里去咀嚼。有穿着肮脏、身体瘦弱的孩子,手擦着眼睛傍着火旁的母亲打盹。屋主人有退伍的老军人,有翻船背运的老水手,有单身寡妇,借着火光灯光,可以看得出这屋中的大略情形,三堵木板壁上,一面必有个供奉祖宗的神龛,神龛下空处或另一面,必贴了一些大小不一的红白名片。这是近一二十年来经过此地若干人中一小部分的题名录。这些人各用一种不同的生活,来到这个地方,且同样的来到这些屋子里,坐在火边或靠近床边,逗留过若干时间。这些人离开了此地后,在另一世界里还是继续活下去,但除了同自己的生活圈子中人发生关系以外,与一同在这个世界上其他的人,却仿佛便毫无关系可言了。
河面静静的,木筏上火光小了,船上的灯光已很少了,远近一切只能借着水面微光看出个大略情形。另外一处的吊脚楼上,又有了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灯光摇摇不定,且有猜拳声音。我估计那些灯光同声音所在处,不是木筏上的牌头在取乐,就是水手们小商人在喝酒。妇人手指上说不定还戴了水手特别从常德府捎带来的镀金戒指,一面唱曲一面把那只手理着鬓角,多动人的一幅画图!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这正是同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的农人生活动人作品一样,使人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我如今只用想象去领味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态,却用过去一分经验,接触着了这种人的灵魂。
羊还固执的鸣着。远处不知什么地方有锣鼓声音,那一定是某个人家禳土酬神还愿巫师的锣鼓。声音所在处必有火燎与九品蜡照耀争辉。眩目火光下必有头包红布的老巫师独立作旋风舞,门上架上有黄钱,平地有装满了谷米的平斗。有新宰的猪羊伏在木架上,头上插着小小五色纸旗。有行将为巫师用口把头咬下的活生公鸡,缚了双脚与翼翅,在土坛边无可奈何的躺卧。主人锅灶边则热了满锅猪血稀粥,灶中正火光熊熊。
邻近一只大船上,水手们已静静的睡下了,只剩余一个人吸着烟,且时时刻刻把烟管敲着船舷。
一切光,一切声音,到这时节已为黑夜所抚慰而安静了,只有水面上那一分红光与那一派声音。那种声音与光明,正为着水中的鱼和水面的渔人生存的搏战,已在这河面上存在了若干年,且将在接连而来的每个夜晚依然继续存在。我弄明白了,回到舱中以后,依然默听着那个单调的声音。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那声音,那火光,都近于原始人类的战争,把我带回到四五千年那个“过去”时间里去。
不知在什么时候开始落了很大的雪,听船上人细语着,我心想,第二天我一定可以看到邻船上那个人上船时节,在岸边雪地上留下那一行足迹。那寂寞的足迹,事实上我却不曾见到,因为第二天到我醒来时,小船已离开那个泊船处很远了。
(选自《湘行散记》,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交代时令、天气与泊船过程,描绘岸边的景致,渲染了鸭窠围岸边弥蒙而充满生气的氛围。
B.棉被又冷又硬,可见水手的生活条件艰苦;睡觉、抽烟、喝酒、烤火、聊天等,表现出水手在船上的生活寂寥单调。
C.那些大小不一的红白名片,让沈从文感受到各色湘西人的气息,且不能自已地去揣想他们后来的命运。
D.文中通过大量的场景描写细腻地呈现出水上人的生活状态,寄寓着作者对普通人际遇命运的深刻理解。
【答案】D 【解析】A.“弥蒙而充满生气”曲解文意,渲染了枯寂清冷的氛围。B.“表现出水手在船上的生活寂寥单调”错误,睡觉是因为已入夜并且天冷,从“这时节岸上船上都有人说话”可看出船上的水手生活也并不都是寂寥的,“烤火”是水手上岸后的行为。C.“各色湘西人的气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这是近一二十年来经过此地若干人中一小部分的题名录”可知,名片上的是一小部分经过此地的人,他们也不一定都是“湘西人”。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船”是贯穿文本的标识物,身为叙述者的“我”始终在船上,对鸭窠围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刻绘入微,细节生动饱满。
B.沈从文笔下的声音,沿袭了古典诗歌中对声、光的重视,由声、光而引发对周边环境的想象,并以此谱写了一首湘西之歌。
C.文章半写景物,半叙人事,全篇在人与自然契合的背景下动人地展现了这一方水上人“也是眼泪也是笑”的苦乐人生。
D.不同于其他游记散文侧重于时间层面的线性描述,本文将视角转向空间,在多个景物的转换中展现作者自由而灵活的审美趣味。
【答案】D 【解析】“本文将视角转向空间”表述不恰当,本文是时间层面和空间层面同时在推进。
8.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请结合上下文分析。(6分)
【答案】①小羊的叫声中可能有对母亲的呼唤,对摆脱孤独、危险甚至死的呼告,这是由听觉引发的作者的心理感受。②小羊的命运有一定的象征性,体现了作者观照世界的悲悯态度,寄托了作为旅人的“我”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③引起下文,引出作者对人类命运遭际的思考感悟。
9.沈从文在《湘行书简》中写道:“历史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①用比喻的手法,把历史比作河流,生动形象地写出历史奔流向前、绵延不绝的特点。②真正承载历史的,恰恰是如“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一样的最普通、最寻常的生命个体,以此展现最真实动人、最易被忽视的哀与乐,正如湘西水上人的生活一般。③表达了作者对湘西人命运的思考,对被忽视的人世的关注,对普遍、永恒的人类哀乐的关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孝宗弘治元年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马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三月,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于内节用一条,云:“一应供应之物,陛下量减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言尤剀切。十二年夏五月,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竞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下所司知之。大学士刘健上言:“自古愿治之君,必早朝晏罢,日省万几。祖宗黎明视朝,每日奏事二次。迩者视朝太迟,散归或至昏暮,四方朝贡,奚所瞻观?矧今各边启衅,四方荐灾,尤为可虑。怠荒是戒,励精是图,庶可以回天意,慰人心。”上嘉纳之。十五年正月,大计天下吏。上召马文升至暖阁,谕之曰:“天下觐吏毕集,卿其用心采访,毋纵毋枉,以彰黜陟。”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乃令中贵人掖之下陛。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
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办,故辞耳。”上默然。十八年春正月,上召刘大夏、戴珊面议政事。议毕,因各手白金一锭赐之,曰:“小佐尔廉。”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觖望”。珊尝以老病乞骸骨,不允。大夏为言:“珊实病。”上曰:“主人留客坚,客且为强留,独不能为朕留耶?且天下尚未平,何忍舍朕!”已,泫然者久之,珊与大夏皆叩首泣。珊出而语大夏曰:“死此官矣。”
谷应泰①曰:“孝宗之世,明有天下百余年矣。海内安,户口繁多,兵革休息,盗贼不作,可谓和乐者乎!”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
【注】①谷应泰(1620—1690):字赓虞,别号霖苍,清初学者,著有《明史纪事本末》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竞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
B.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竞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
C.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竞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
D.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竞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耕籍田,又称“亲耕”“籍礼”,即春耕前天子亲自耕田,以示重视农耕。
B.视朝,指天子临朝听政,明代早朝一般在凌晨五点开始,中后期有所废弛。
C.乞骸骨,自请退职,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与“致仕”相同,都表示辞官。
D.叩首,即伏身跪拜,以头叩地;稽首、顿首、叩首都是我国古代的跪拜礼。
【答案】C 【解析】“致仕”一般是指古代官员七十岁时正常退休,而“乞骸骨”是指自请退职,二者并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宗厉行勤俭,爱惜民力。马文升提出皇室应该节省用度,以纾民困,话语恳切而尖锐,孝宗能够赞许采纳建议,并全都遵照施行。
B.孝宗理性治国,整肃吏治。孝宗皇帝鼓励马文升按实际情况认真考课天下官吏,裁掉了两千多名不称职官员,并将他们全部判了罪。
C.孝宗虚怀纳谏,能思己过。刘大夏在两广时,一年两次托病乞请离职,并婉谏孝宗要看到国内民穷财尽,形势危殆,孝宗陷入沉思。
D.孝宗重用贤良,君臣亲密。戴珊因年老多病上书求退,孝宗没有答应并伤心落泪;戴珊深受感动,并知恩图报,表示将为国尽忠。
【答案】A 【解析】“以纾民困”没有根据,文中仅说“陛下量减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话语恳切而尖锐”也不准确,原文“言尤剀切”的意思是言辞切合事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怠荒是戒,励精是图,庶可以回天意,慰人心。
【答案】警戒懒惰放荡,力求振作精神,或许能够挽回天意,抚慰百姓的心灵。
(2)议毕,因各手白金一锭赐之,曰:“小佐尔廉。”
【答案】讨论完毕,皇上就各取一锭白银赐给二人,说:“稍微补贴一下你们清廉的生活。”
14.《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谷应泰盛赞“孝宗之世”可谓“和乐”,和乐之景有哪些表现?他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案】表现:君臣和谐,天下太平;人口繁多,盗贼不作。
用意:借古讽今,讽谏清朝统治者能够像孝宗一样重用贤臣,虚怀纳谏,清朝的官员能如明时的贤臣各尽己能,辅佐君王。
【参考译文】
孝宗弘治元年(1488)二月,皇上耕种籍田完毕,宴请群臣,教坊用杂技表演侍奉,有人说出污秽的语言。马文升表情严肃地说:“新天子应当知道农事劳苦,怎么可以用这些话亵渎惑乱皇上的听闻呢?”立即斥退他们。三月,马文升分条陈述十五件政事,皇上赞许并采纳了这些建议,全部实施推行。关于“宫内节省费用”这一条,说:“一切供应的物品,陛下减少一分,那么百姓就能享受一分的恩赐。”言辞切合事理。弘治十二年(1499)夏五月,吏部尚书屠镛上奏章请求禁止不经中书省议定而从宫内直接发出诏令,说:“天下的读书人研读诗书,处理公务,累积几十年不能达成愿望。而一味追名逐利的人,有的凭借技艺蒙受宠幸,像捡起一根草那样(容易),不可把这作为法则。”把奏疏下达给主管的官吏知晓。大学士刘健上奏章说:“自古以来希望天下得到大治的国君,一定很早上朝很晚退朝,日理万机。先祖黎明时分就临朝听政,每天奏事两次。陛下近来上朝太晚,散朝归去有时到了傍晚,四方朝贡之人,还怎么瞻仰观看我朝风范?况且现在各边挑起争端,各地一再发生灾难,尤其令人担忧。警戒懒惰放荡,力求振作精神,或许能够挽回天意,抚慰百姓的心灵。”皇上赞许并采纳了这个建议。弘治十五年(1502)正月,对天下官吏进行政绩考察。皇上召马文升到暖阁,告诉他说:“天下的官员名单都在这里,你可要用心探采寻访,不要放纵他们,也不要使他们受冤屈,来彰显官职升降(的公正)。”马文升叩头说:“陛下如此想要把国家治理好,这是国家之福,我怎敢不按陛下的意见行事呢?”(皇上)于是让近臣抱着这些名册下了台阶。自此,裁掉了两千多名不称职的官员,将他们全部判罪。
召两广总督刘大夏担任兵部尚书。刘大夏向来把安定国家、排除外患作为自己的责任,皇命下达,人心悦服。在此之前,刘大夏在广东、广西任上,一年中两次请求离任,都没有被批准。(皇上)召见询问他说:“我一向重用你,你却多次以生病为理由推辞,为什么呢?”刘大夏回答说:“我年老并且有病,现在天下百姓贫穷,国家财力耗尽,万一有出乎意料的事,罪责在兵部。我估量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办理这件事,所以推辞。”皇上沉默不言。弘治十八年(1505)春正月,皇上召见刘大夏、戴珊当面商议政事。讨论完毕,皇上就各取一锭白银赐给二人,说:“稍微补贴一下你们清廉的生活。”并且嘱咐“不必廷对谢恩,我担心他人会因不满而怨恨”。戴珊曾经因为年老生病而乞求退休,没有被批准。刘大夏替戴珊说话:“戴珊确实生病了。”皇上说:“主人挽留客人之意坚决,客人尚且为主人而勉强留下,难道就不能为了我而留下吗?况且天下还没有太平,怎么忍心舍弃我呢?”随后,流泪很久,戴珊和刘大夏都叩头哭泣。戴珊出来后告诉刘大夏:“我要死在官任上了。”
谷应泰说:“孝宗一朝,明朝拥有天下一百多年。天下安定,人口繁多,战争停止,盗贼没有兴起,可以说是和睦安乐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杂诗四首(其四)①
[清]王夫之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
壮士匣中刀②,犹作风雨鸣。
飞将不见期,萧条阻北征。
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注】①清军南下,王夫之起兵抵抗,曾助抗清英雄瞿式耜守桂林,后受谗遭逐,流转湘西,本诗为该时期所作。②匣中刀:古人以刀剑在匣喻壮士不得志,刀剑有声,表示不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五、六句运用汉朝李广的典故,写出了将领有志抗清却不被征召、抗战受阻的现状。
B.七、八句与“良夜”相呼应,描写了眼前的大好河山,进一步坚定了诗人的复国之心。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体现了诗人以抗清救国为己任的爱国情怀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D.全诗有写景,有抒情,有叙事,苍劲悲凉,情意深沉,层次清楚,诗意进展顺畅自然。
【答案】B 【解析】“七、八句与‘良夜’相呼应,描写了眼前的大好河山”理解错误,此二句描写的是国土失陷后深远空蒙、荒烟蔓草杂陈的凄凉景象,反映的是诗人感情的抑郁与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
16.有人评价本诗开头四句写得“情境和谐”,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①深夜悲风怒吼,边马嘶鸣,鞘中之刀也发出风雨似的呼啸声,营造出一种征战杀伐的悲壮氛围,与诗人惊悸激动、热血沸腾、渴望投入战斗的迫切心情和谐统一。②然而风空吼,马空鸣,刀在鞘,抗清复国的豪情遭受重创,又与诗人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谐统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表现秦始皇北筑长城,对击退匈奴发挥了重要的威慑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在陈述庄宗得、失天下的具体过程,并引用“满招损,谦得益”这句名言后,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教训。
【答案】(1)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年来,国潮服饰成为时尚聚光灯的焦点。壬寅虎年央视春晚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身穿具有鲜明中国元素的服装在太空迎接农历新年;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运动健儿身着国潮服饰在赛场成就高光时刻;网络平台上,传统服饰爱好者身着汉服化身古人展示传统服饰之美……
服饰往往折射出时代的风尚,历史上大规模的服饰变化大多与文化思潮①________。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已形成共识的时代背景下,国潮服饰②________。国潮服饰从人们对中华美学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国际流行风尚为基础,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构建视觉系统,人们的审美被回应并进一步影响着。国潮服饰萃取的文化要素贯穿古今,既有传统要素的转化,也有当代元素的融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无论人文历史还是景观风貌,都是向设计师敞开的宝库,都可以融汇到当时的服饰设计中。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潮设计对当代服饰文化的影响力③________。期待国潮设计继续助推文化传承创新,为中国服饰文化续写新的光彩篇章。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息息相关 ②应运而生 ③与日俱增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答案】由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句子构成了排比的修辞。以三组例子强调了无论在重要场合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国潮服饰已经成为时尚聚光灯的焦点,表达了作者对国潮服饰受到欢迎的喜悦自豪。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气呵成之感。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国潮服饰以人们对中华美学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国际流行风尚为基础,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构建视觉系统,回应并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的故乡山东沂蒙山区,乡亲们有早晨喝茶的习惯,尤其上了年纪的人,这是必需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茶水融合着亲情友情,待客敬茶成为沂蒙山区城乡人家的礼仪风尚。
原来乡下生活条件差,乡亲们喝大碗茶,后来兴起搪瓷茶缸,有的直接放到火炉上烧。后来条件好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多人家用上了当年比较时尚的“快壶”烧水泡茶。
快壶,是沂蒙山区农村的一种烧水工具,如今基本见不到它了。可用木柴、树根、树枝或庄稼秸秆作燃料,点上火从上而下放进烟筒,一会就能听到水的响声和沸腾声。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倒掉壶嘴里不开的那截水,再倒入暖瓶,然后冲进放好茶叶的茶壶,闷上几分钟,就能倒出茶香扑鼻的茶水。
我们村东、北、西三面有山,尤其东侧的南北山云雾缭绕,这里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合种茶。村四周全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茶园,迈出家门就能看到翠绿养眼的茶树丛。
无论回到故乡还是身在外地,不管是忙于工作还是闲读写作,不论是春日清晨还是夏日黄昏,我养成每天都喝一杯地道家乡茶的习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云雾翻滚,那味道满室飘散,清甜醇香。茶水入口的瞬间,顿感与故乡血脉相通、根脉相连,身心一时澄澈清明起来。
21.下列句子中的“它”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它”,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到了华山脚下,它的高大陡峭令我望而生畏。
B.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C.好累啊,今天美美地吃它一顿!
D.讲武储粮图再举,它年六国一齐休。
【答案】A 【解析】文中画横线处的“它”,称代人以外的事物,此处指快壶。A.代词,称代人以外的事物,此处指山,与例句用法相同。B.代词,表示指称,相当于“别的、其他的”。C.代词,虚指。D.代词,表示指称,相当于“别的、其他的”。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案】①喝茶也讲究起来 ②水烧开后 ③沸腾的茶水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中有一个情节,香菱向黛玉拜师学诗,黛玉开导香菱“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让香菱明白“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的道理,接着黛玉还进一步指出“不以词害意”即“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黛玉的一番点拨可谓给香菱打开了学习诗词的大门。
以上材料中,黛玉提出作诗“立意为要、修饰次之、规矩最末”的观点,不仅适用于诗歌创作,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也有启示作用。请你结合新时代青年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选择《红楼梦》中“香菱学诗”这一情节,以此创设了写作情境。综合来看,材料中黛玉提出作诗“立意为要、修饰次之、规矩最末”的观点,不仅适用于诗歌创作,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也有启示作用。“立意”是核心,是内在,是关键;“讲求规矩”“新奇为上”侧重外在的表现。由此看来,可以遵循规矩创作诗歌,可以求新,但核心是要体现意义(旨趣)。由此考生可展开联想,如传承与创新、规矩与革新等方面,并且明确无论是做好传承、坚守原则,还是开拓创新,都是方式、方法或形式,其根本目的或宗旨都是更好地发展这个核心意义。
参考立意:新奇为上,立意为要;规矩可坚守,意趣(精神)更不可丢;坚守与创新是“意趣”的双翼。
第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发展20余年,其产业体量有多大?根据《2019年度网络文学发展报告》,国内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已达4.55亿,五成以上网民都是网文读者,创作者已达1 755万人。然而,“量大质不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网络文学发展。网络文学作品多如牛毛,但精品力作却偏少;大量作品同质化严重,重量级的网络作家更是屈指可数。
量大质不优,与网络文学的付费阅读机制有莫大关系。网络文学从早期文字爱好者的自发创作,发展为粉丝经济逻辑主导的成熟产业,离不开付费阅读机制。无论网站收费还是粉丝打赏,都跟作品的字数、更新速度挂钩。有人曾戏称,“成功的网文作家不一定写得好,但肯定很勤劳”。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字,容易出现情节前后不统一、语言表达欠锤炼等问题,“注水”现象比较突出。
另外,平台的推文机制也或多或少影响着创作者的选择。在排行榜头部、点击量显著的文章,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家参考的范本,其风格、元素、情节都有可能被套写。一些网络文学平台为充实“书库”,也会购买批量生产的“套路文”。
此次有关部门出台的通知,对网络文学存在的“虚火”开出了“药方”。如要求网络文学出版单位严格落实平台主体责任,“坚决抵制模式化、同质化倾向”,此外,还要开展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做得好的给予奖励,不合格的要批评处罚。所谓“不破不立”,标准明确之后,网络文学的生长路径会更加清晰。
网络文学的高速成长,一路伴随着规范和调整。如今,网络小说的题材类型众多,已经形成都市、历史、游戏等20余个大类型、200余种小分类,还新增了大量的二次元、体育、科幻题材类型作品,大批“现实文”乃至“冲奖文”涌现出来。在部分细分类型里,有的作品在原有的“套路”上多走了几步,在圆熟的基础上有了微创新。
根据行业观察,网络文学的4亿多读者中,愿意持续付费、评论的核心粉丝有2 000万左右,其中大部分都曾尝试网文写作。他们的热爱和鼓励,是支撑网络文学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每一次期待更新的点击,每一份鼓励创作的付费,都不应该被辜负。期待网络文学能挤掉泡沫,在深耕细作中提高质量,获得更健康长远的发展。
(摘编自陈圆圆《网络文学期盼时代精品》)
材料二:
讲好中国故事,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操守,当是网络作家人人都应进一步树立的创作理想和行为导向。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精神为灵魂,筑实网络文学的现实感和共通性的情感。将细密的个人生活和辽阔的新时代图景融为一体,用中国想象讲好大气磅礴的中国故事,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传统与当下交相辉映,充满正能量地前行。网络文学是改革开放和互联网新技术的产物,但其核心叙事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同属一个生命体。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当正本清源,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里汲取营养,从传统文学叙事中获得智慧,以新的理念擦亮文化和文学传统,为时代立言。以鲜明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联系起个人小情感和新时代大情怀,晕染中国审美底色,感受真诚热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乐观向上的情感共鸣。
从个体到社会,从小我到大我。网络作家的大民间性,具有与现实生活血脉相连的优势。虚拟生活、虚拟现场和虚拟交际,不应是“现实”的对立面,而是现实的有效延伸,是与现实有着许多相似情境与体验的再现。许多时候因“虚拟”而积攒的素材和生成的灵感,甚至比在现实空间更饱满、更真实。网络作家在提升这一强项功能的同时,补齐因“宅居”而造成的短板,主动介入生活,真切触摸生活,在原生现场充分感受“千年未有之大变”。将作家特有的敏感和敏锐发挥至极致,为创作提供想象的基础、讲述的冲动和情感的支撑。在具体创作中,既要以经验形成套路,又要有反套路的勇气和能力。要有创作新人物形象、以新方法讲故事的自觉意识,要有创作精品的欲望,提升网络文学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进而保证网络文学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更有现实质感、心灵温度、人文情怀和精神活性。
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题材广泛,可施展的空间巨大,可选择的路径众多。在当下以现实主义处理现实题材来讲述中国故事,是网络文学的重中之重。在新时代语境中,现实主义也在推展边界,扩大疆域,在不断注入新元素、新思想中迎来了创新的可能性和实践中的探索。网络文学可以借势而上,加大现实题材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成分和力度。同时,网络文学还要更广泛更深入地尝试非虚构写作,真诚书写,忠实还原,拓展讲好中国故事的更多可能。以网络文学特有的语言气质和书写上的“亲和力”,不但讲真实的情感,也讲真实的故事。网络作家“亲历者”的身份,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可以有效提高“保真”度,最大限度地防范“失真”。
(摘编自朱钢《讲好中国故事,网络文学大有可为》)
1.下列对“网络文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网络文学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创作者人数也不容小觑,但是缺少精品力作和重量级的网络作家。
B.付费阅读机制贯穿网络文学发展始终,在促使网络文学发展为成熟产业的同时,也导致了作品情节矛盾、语言欠佳等问题。
C.网络文学的核心粉丝愿意持续付费、评论,也曾尝试过网文写作,他们是网络文学发展的主力军。
D.网络文学在加大现实题材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注入新元素、新思想,扩大了网络文学的边界和疆域。
【答案】A 【解析】B.“付费阅读机制贯穿网络文学发展始终”于文无据,由材料一“网络文学从早期文字爱好者的自发创作,发展为粉丝经济逻辑主导的成熟产业,离不开付费阅读机制”可知,付费阅读机制在网络文学发展为成熟产业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并未指明网络文学在文字爱好者创作时期便已建立付费阅读机制。C.“网络文学的核心粉丝愿意持续付费、评论,也曾尝试过网文写作”错误,由材料一“根据行业观察,网络文学的4亿多读者中,愿意持续付费、评论的核心粉丝有2 000万左右,其中大部分都曾尝试网文写作”可知,原文说的是“其中大部分都曾尝试网文写作”,选项范围扩大。D.“网络文……扩大了网络文学的边界和疆域”偷换概念,由材料二“在新时代语境中,现实主义也在推展边界,扩大疆域,在不断注入新元素、新思想中迎来了创新的可能性和实践中的探索”可知,不断注入新元素、新思想,扩大边界和疆域的是“现实主义”,不是“网络文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网络文学套写现象严重,那些阅读量大的文章,其风格、元素和情节等成了其他作品写作的模板。
B.网络文学的题材已超越其他文学样式,范围极为广泛,覆盖了都市、历史、科幻等类型,涌现出了大批“现实文”和“冲奖文”。
C.真正好的网络作家,他们在创作中凭自身经验形成套路,能在套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甚至能够反套路。
D.当前,网络文学要想有效提高“保真”度,就要求作家讲述自己亲历的社会生活,以真情实感讲好真实故事。
【答案】C 【解析】A.“……成了其他作品写作的模板”错误,由材料一“在排行榜头部、点击量显著的文章,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家参考的范本,其风格、元素、情节都有可能被套写”可知,原文说的是“其风格、元素、情节都有可能被套写”,但不一定都会成为其他作品写作的模板。B.“网络文学的题材已超越其他文学样式”无中生有,由材料一“如今,网络小说的题材类型众多,已经形成都市、历史、游戏等20余个大类型、200余种小分类,还新增了大量的二次元、体育、科幻题材类型作品,大批‘现实文’乃至‘冲奖文’涌现出来”可知,原文只是说“网络小说的题材类型众多”,并没有说“题材已超越其他文学样式”。D.“就要求作家讲述自己亲历的社会生活,以真情实感讲好真实故事”错误,由材料二“网络作家‘亲历者’的身份,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可以有效提高‘保真’度,最大限度地防范‘失真’”可知,网络作家需要参与生活,但并不是只能讲述自己亲历的生活。
3.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能作为网络文学创作原则的一项是(3分)( )
A.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
B.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网络文学与影视市场可以互相推动、彼此成就。
D.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
【答案】C 【解析】网络文学与影视市场的互动是网络文学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与网络文学创作原则无关。
4.材料一画线句中的“虚火”和“药方”在文中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虚火”指近年来网络文学看似发展极为迅猛,实际上存在着量大质不优、同质化、套作等诸多问题,火爆背后存在危机。②“药方”指针对网络文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有力措施,对网络文学发展进行的规范和调整等。
5.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为什么网络文学“大有可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网络文学虽然是新事物,但其核心故事来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新的理念联通了文化和文学传统。②网络作家来自民间,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创作具有现实感和人文情怀。③网络文学借助当下现实主义迎来新发展的机会,可以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更多可能。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鸭窠围的夜
沈从文
天快黄昏时落了一阵雪子,不久就停了。天气真冷,在寒气中一切都仿佛结了冰。便是空气,也像快要冻结的样子。我包定的那一只小船,在天空大把撒着雪子时已泊了岸,从桃源县沿河而上这已是第五个夜晚。看情形晚上还会有风有雪,故船泊岸边时便从各处挑选好地方。沿岸除了某一处有片沙嘴宜于泊船以外,其余地方全是黛色如屋的大岩石。石头既然那么大,船又那么小,我们都希望寻觅得到一个能作小船风雪屏障,同时要上岸又还方便的处所。凡是可以泊船的地方早已被当地渔船占去了。小船上的水手,把船上下各处撑去,钢钻头敲打着沿岸大石头,结果这只小船,还是不能不同许多大小船只一样,在正当泊船处插了篙子,把当作锚头用的石碇抛到沙上去,尽那行将来到的风雪,摊派到这只船上。
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莫不点了小小的油灯,拉了篷。各个船上皆在后舱烧了火,用铁鼎罐煮红米饭。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菜蔬倒进热锅里去。一切齐全了,各人蹲在舱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满后,天已夜了。水手们怕冷怕冻的。收拾碗盏后,就莫不在舱板上摊开了被盖,把身体钻进那个预先卷成一筒又冷又湿的硬棉被里去休息。至于那些想喝一杯的,发了烟瘾得靠靠灯,船上烟灰又翻尽了的,或一无所为,只是不甘寂寞,好事好玩想到岸上去烤烤火谈谈天的,便莫不提了桅灯,或燃一段废缆子,摇晃着从船头跳上了岸。
黑夜占领了整个河面时,还可以看到木筏上的火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以及上岸下船在河岸大石间飘忽动人的火炬红光。这时节岸上船上都有人说话,吊脚楼上且有妇人在黯淡灯光下唱小曲的声音,每次唱完一支小曲时,就有人笑嚷。什么人家吊脚楼下有匹小羊叫,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使人听来觉得忧郁。我心中想着,“这一定是从别处牵来的,另外一个地方,那小动物的母亲,一定也那么固执地鸣着吧”。算算日子,再过十一天便过年了。“小动物明不明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明白也罢,不明白也罢,这小动物是为了过年而赶来,应在这个地方死去的。此后固执而又柔和的声音,将在我耳边永远不会消失。我觉得忧郁起来了。我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
这时节天气太冷,大门必已上好了,屋里一隅或点了小小油灯,屋中土地上必就地掘了浅凹火炉膛,烧了些树根柴块。火光煜煜,且时时刻刻爆炸着一种难于形容的声音。火旁矮板凳上坐有船上人,木筏上人,有对河住家的熟人。且有虽为天所厌弃还不自弃年过七十的老妇人,闭着眼睛蜷成一团蹲在火边,悄悄地从大袖筒里取出一片薯干或一枚红枣,塞到嘴里去咀嚼。有穿着肮脏、身体瘦弱的孩子,手擦着眼睛傍着火旁的母亲打盹。屋主人有退伍的老军人,有翻船背运的老水手,有单身寡妇,借着火光灯光,可以看得出这屋中的大略情形,三堵木板壁上,一面必有个供奉祖宗的神龛,神龛下空处或另一面,必贴了一些大小不一的红白名片。这是近一二十年来经过此地若干人中一小部分的题名录。这些人各用一种不同的生活,来到这个地方,且同样的来到这些屋子里,坐在火边或靠近床边,逗留过若干时间。这些人离开了此地后,在另一世界里还是继续活下去,但除了同自己的生活圈子中人发生关系以外,与一同在这个世界上其他的人,却仿佛便毫无关系可言了。
河面静静的,木筏上火光小了,船上的灯光已很少了,远近一切只能借着水面微光看出个大略情形。另外一处的吊脚楼上,又有了妇人唱小曲的声音,灯光摇摇不定,且有猜拳声音。我估计那些灯光同声音所在处,不是木筏上的牌头在取乐,就是水手们小商人在喝酒。妇人手指上说不定还戴了水手特别从常德府捎带来的镀金戒指,一面唱曲一面把那只手理着鬓角,多动人的一幅画图!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这正是同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的农人生活动人作品一样,使人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我如今只用想象去领味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态,却用过去一分经验,接触着了这种人的灵魂。
羊还固执的鸣着。远处不知什么地方有锣鼓声音,那一定是某个人家禳土酬神还愿巫师的锣鼓。声音所在处必有火燎与九品蜡照耀争辉。眩目火光下必有头包红布的老巫师独立作旋风舞,门上架上有黄钱,平地有装满了谷米的平斗。有新宰的猪羊伏在木架上,头上插着小小五色纸旗。有行将为巫师用口把头咬下的活生公鸡,缚了双脚与翼翅,在土坛边无可奈何的躺卧。主人锅灶边则热了满锅猪血稀粥,灶中正火光熊熊。
邻近一只大船上,水手们已静静的睡下了,只剩余一个人吸着烟,且时时刻刻把烟管敲着船舷。
一切光,一切声音,到这时节已为黑夜所抚慰而安静了,只有水面上那一分红光与那一派声音。那种声音与光明,正为着水中的鱼和水面的渔人生存的搏战,已在这河面上存在了若干年,且将在接连而来的每个夜晚依然继续存在。我弄明白了,回到舱中以后,依然默听着那个单调的声音。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那声音,那火光,都近于原始人类的战争,把我带回到四五千年那个“过去”时间里去。
不知在什么时候开始落了很大的雪,听船上人细语着,我心想,第二天我一定可以看到邻船上那个人上船时节,在岸边雪地上留下那一行足迹。那寂寞的足迹,事实上我却不曾见到,因为第二天到我醒来时,小船已离开那个泊船处很远了。
(选自《湘行散记》,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交代时令、天气与泊船过程,描绘岸边的景致,渲染了鸭窠围岸边弥蒙而充满生气的氛围。
B.棉被又冷又硬,可见水手的生活条件艰苦;睡觉、抽烟、喝酒、烤火、聊天等,表现出水手在船上的生活寂寥单调。
C.那些大小不一的红白名片,让沈从文感受到各色湘西人的气息,且不能自已地去揣想他们后来的命运。
D.文中通过大量的场景描写细腻地呈现出水上人的生活状态,寄寓着作者对普通人际遇命运的深刻理解。
【答案】D 【解析】A.“弥蒙而充满生气”曲解文意,渲染了枯寂清冷的氛围。B.“表现出水手在船上的生活寂寥单调”错误,睡觉是因为已入夜并且天冷,从“这时节岸上船上都有人说话”可看出船上的水手生活也并不都是寂寥的,“烤火”是水手上岸后的行为。C.“各色湘西人的气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这是近一二十年来经过此地若干人中一小部分的题名录”可知,名片上的是一小部分经过此地的人,他们也不一定都是“湘西人”。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船”是贯穿文本的标识物,身为叙述者的“我”始终在船上,对鸭窠围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刻绘入微,细节生动饱满。
B.沈从文笔下的声音,沿袭了古典诗歌中对声、光的重视,由声、光而引发对周边环境的想象,并以此谱写了一首湘西之歌。
C.文章半写景物,半叙人事,全篇在人与自然契合的背景下动人地展现了这一方水上人“也是眼泪也是笑”的苦乐人生。
D.不同于其他游记散文侧重于时间层面的线性描述,本文将视角转向空间,在多个景物的转换中展现作者自由而灵活的审美趣味。
【答案】D 【解析】“本文将视角转向空间”表述不恰当,本文是时间层面和空间层面同时在推进。
8.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请结合上下文分析。(6分)
【答案】①小羊的叫声中可能有对母亲的呼唤,对摆脱孤独、危险甚至死的呼告,这是由听觉引发的作者的心理感受。②小羊的命运有一定的象征性,体现了作者观照世界的悲悯态度,寄托了作为旅人的“我”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③引起下文,引出作者对人类命运遭际的思考感悟。
9.沈从文在《湘行书简》中写道:“历史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①用比喻的手法,把历史比作河流,生动形象地写出历史奔流向前、绵延不绝的特点。②真正承载历史的,恰恰是如“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一样的最普通、最寻常的生命个体,以此展现最真实动人、最易被忽视的哀与乐,正如湘西水上人的生活一般。③表达了作者对湘西人命运的思考,对被忽视的人世的关注,对普遍、永恒的人类哀乐的关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孝宗弘治元年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马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三月,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于内节用一条,云:“一应供应之物,陛下量减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言尤剀切。十二年夏五月,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竞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下所司知之。大学士刘健上言:“自古愿治之君,必早朝晏罢,日省万几。祖宗黎明视朝,每日奏事二次。迩者视朝太迟,散归或至昏暮,四方朝贡,奚所瞻观?矧今各边启衅,四方荐灾,尤为可虑。怠荒是戒,励精是图,庶可以回天意,慰人心。”上嘉纳之。十五年正月,大计天下吏。上召马文升至暖阁,谕之曰:“天下觐吏毕集,卿其用心采访,毋纵毋枉,以彰黜陟。”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乃令中贵人掖之下陛。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
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办,故辞耳。”上默然。十八年春正月,上召刘大夏、戴珊面议政事。议毕,因各手白金一锭赐之,曰:“小佐尔廉。”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觖望”。珊尝以老病乞骸骨,不允。大夏为言:“珊实病。”上曰:“主人留客坚,客且为强留,独不能为朕留耶?且天下尚未平,何忍舍朕!”已,泫然者久之,珊与大夏皆叩首泣。珊出而语大夏曰:“死此官矣。”
谷应泰①曰:“孝宗之世,明有天下百余年矣。海内安,户口繁多,兵革休息,盗贼不作,可谓和乐者乎!”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
【注】①谷应泰(1620—1690):字赓虞,别号霖苍,清初学者,著有《明史纪事本末》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竞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
B.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竞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
C.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竞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
D.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竞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耕籍田,又称“亲耕”“籍礼”,即春耕前天子亲自耕田,以示重视农耕。
B.视朝,指天子临朝听政,明代早朝一般在凌晨五点开始,中后期有所废弛。
C.乞骸骨,自请退职,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与“致仕”相同,都表示辞官。
D.叩首,即伏身跪拜,以头叩地;稽首、顿首、叩首都是我国古代的跪拜礼。
【答案】C 【解析】“致仕”一般是指古代官员七十岁时正常退休,而“乞骸骨”是指自请退职,二者并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宗厉行勤俭,爱惜民力。马文升提出皇室应该节省用度,以纾民困,话语恳切而尖锐,孝宗能够赞许采纳建议,并全都遵照施行。
B.孝宗理性治国,整肃吏治。孝宗皇帝鼓励马文升按实际情况认真考课天下官吏,裁掉了两千多名不称职官员,并将他们全部判了罪。
C.孝宗虚怀纳谏,能思己过。刘大夏在两广时,一年两次托病乞请离职,并婉谏孝宗要看到国内民穷财尽,形势危殆,孝宗陷入沉思。
D.孝宗重用贤良,君臣亲密。戴珊因年老多病上书求退,孝宗没有答应并伤心落泪;戴珊深受感动,并知恩图报,表示将为国尽忠。
【答案】A 【解析】“以纾民困”没有根据,文中仅说“陛下量减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话语恳切而尖锐”也不准确,原文“言尤剀切”的意思是言辞切合事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怠荒是戒,励精是图,庶可以回天意,慰人心。
【答案】警戒懒惰放荡,力求振作精神,或许能够挽回天意,抚慰百姓的心灵。
(2)议毕,因各手白金一锭赐之,曰:“小佐尔廉。”
【答案】讨论完毕,皇上就各取一锭白银赐给二人,说:“稍微补贴一下你们清廉的生活。”
14.《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谷应泰盛赞“孝宗之世”可谓“和乐”,和乐之景有哪些表现?他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案】表现:君臣和谐,天下太平;人口繁多,盗贼不作。
用意:借古讽今,讽谏清朝统治者能够像孝宗一样重用贤臣,虚怀纳谏,清朝的官员能如明时的贤臣各尽己能,辅佐君王。
【参考译文】
孝宗弘治元年(1488)二月,皇上耕种籍田完毕,宴请群臣,教坊用杂技表演侍奉,有人说出污秽的语言。马文升表情严肃地说:“新天子应当知道农事劳苦,怎么可以用这些话亵渎惑乱皇上的听闻呢?”立即斥退他们。三月,马文升分条陈述十五件政事,皇上赞许并采纳了这些建议,全部实施推行。关于“宫内节省费用”这一条,说:“一切供应的物品,陛下减少一分,那么百姓就能享受一分的恩赐。”言辞切合事理。弘治十二年(1499)夏五月,吏部尚书屠镛上奏章请求禁止不经中书省议定而从宫内直接发出诏令,说:“天下的读书人研读诗书,处理公务,累积几十年不能达成愿望。而一味追名逐利的人,有的凭借技艺蒙受宠幸,像捡起一根草那样(容易),不可把这作为法则。”把奏疏下达给主管的官吏知晓。大学士刘健上奏章说:“自古以来希望天下得到大治的国君,一定很早上朝很晚退朝,日理万机。先祖黎明时分就临朝听政,每天奏事两次。陛下近来上朝太晚,散朝归去有时到了傍晚,四方朝贡之人,还怎么瞻仰观看我朝风范?况且现在各边挑起争端,各地一再发生灾难,尤其令人担忧。警戒懒惰放荡,力求振作精神,或许能够挽回天意,抚慰百姓的心灵。”皇上赞许并采纳了这个建议。弘治十五年(1502)正月,对天下官吏进行政绩考察。皇上召马文升到暖阁,告诉他说:“天下的官员名单都在这里,你可要用心探采寻访,不要放纵他们,也不要使他们受冤屈,来彰显官职升降(的公正)。”马文升叩头说:“陛下如此想要把国家治理好,这是国家之福,我怎敢不按陛下的意见行事呢?”(皇上)于是让近臣抱着这些名册下了台阶。自此,裁掉了两千多名不称职的官员,将他们全部判罪。
召两广总督刘大夏担任兵部尚书。刘大夏向来把安定国家、排除外患作为自己的责任,皇命下达,人心悦服。在此之前,刘大夏在广东、广西任上,一年中两次请求离任,都没有被批准。(皇上)召见询问他说:“我一向重用你,你却多次以生病为理由推辞,为什么呢?”刘大夏回答说:“我年老并且有病,现在天下百姓贫穷,国家财力耗尽,万一有出乎意料的事,罪责在兵部。我估量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办理这件事,所以推辞。”皇上沉默不言。弘治十八年(1505)春正月,皇上召见刘大夏、戴珊当面商议政事。讨论完毕,皇上就各取一锭白银赐给二人,说:“稍微补贴一下你们清廉的生活。”并且嘱咐“不必廷对谢恩,我担心他人会因不满而怨恨”。戴珊曾经因为年老生病而乞求退休,没有被批准。刘大夏替戴珊说话:“戴珊确实生病了。”皇上说:“主人挽留客人之意坚决,客人尚且为主人而勉强留下,难道就不能为了我而留下吗?况且天下还没有太平,怎么忍心舍弃我呢?”随后,流泪很久,戴珊和刘大夏都叩头哭泣。戴珊出来后告诉刘大夏:“我要死在官任上了。”
谷应泰说:“孝宗一朝,明朝拥有天下一百多年。天下安定,人口繁多,战争停止,盗贼没有兴起,可以说是和睦安乐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杂诗四首(其四)①
[清]王夫之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
壮士匣中刀②,犹作风雨鸣。
飞将不见期,萧条阻北征。
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注】①清军南下,王夫之起兵抵抗,曾助抗清英雄瞿式耜守桂林,后受谗遭逐,流转湘西,本诗为该时期所作。②匣中刀:古人以刀剑在匣喻壮士不得志,刀剑有声,表示不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五、六句运用汉朝李广的典故,写出了将领有志抗清却不被征召、抗战受阻的现状。
B.七、八句与“良夜”相呼应,描写了眼前的大好河山,进一步坚定了诗人的复国之心。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体现了诗人以抗清救国为己任的爱国情怀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D.全诗有写景,有抒情,有叙事,苍劲悲凉,情意深沉,层次清楚,诗意进展顺畅自然。
【答案】B 【解析】“七、八句与‘良夜’相呼应,描写了眼前的大好河山”理解错误,此二句描写的是国土失陷后深远空蒙、荒烟蔓草杂陈的凄凉景象,反映的是诗人感情的抑郁与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
16.有人评价本诗开头四句写得“情境和谐”,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①深夜悲风怒吼,边马嘶鸣,鞘中之刀也发出风雨似的呼啸声,营造出一种征战杀伐的悲壮氛围,与诗人惊悸激动、热血沸腾、渴望投入战斗的迫切心情和谐统一。②然而风空吼,马空鸣,刀在鞘,抗清复国的豪情遭受重创,又与诗人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谐统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表现秦始皇北筑长城,对击退匈奴发挥了重要的威慑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在陈述庄宗得、失天下的具体过程,并引用“满招损,谦得益”这句名言后,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教训。
【答案】(1)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年来,国潮服饰成为时尚聚光灯的焦点。壬寅虎年央视春晚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身穿具有鲜明中国元素的服装在太空迎接农历新年;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运动健儿身着国潮服饰在赛场成就高光时刻;网络平台上,传统服饰爱好者身着汉服化身古人展示传统服饰之美……
服饰往往折射出时代的风尚,历史上大规模的服饰变化大多与文化思潮①________。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已形成共识的时代背景下,国潮服饰②________。国潮服饰从人们对中华美学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国际流行风尚为基础,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构建视觉系统,人们的审美被回应并进一步影响着。国潮服饰萃取的文化要素贯穿古今,既有传统要素的转化,也有当代元素的融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无论人文历史还是景观风貌,都是向设计师敞开的宝库,都可以融汇到当时的服饰设计中。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潮设计对当代服饰文化的影响力③________。期待国潮设计继续助推文化传承创新,为中国服饰文化续写新的光彩篇章。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息息相关 ②应运而生 ③与日俱增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答案】由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句子构成了排比的修辞。以三组例子强调了无论在重要场合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国潮服饰已经成为时尚聚光灯的焦点,表达了作者对国潮服饰受到欢迎的喜悦自豪。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气呵成之感。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国潮服饰以人们对中华美学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国际流行风尚为基础,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构建视觉系统,回应并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的故乡山东沂蒙山区,乡亲们有早晨喝茶的习惯,尤其上了年纪的人,这是必需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茶水融合着亲情友情,待客敬茶成为沂蒙山区城乡人家的礼仪风尚。
原来乡下生活条件差,乡亲们喝大碗茶,后来兴起搪瓷茶缸,有的直接放到火炉上烧。后来条件好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多人家用上了当年比较时尚的“快壶”烧水泡茶。
快壶,是沂蒙山区农村的一种烧水工具,如今基本见不到它了。可用木柴、树根、树枝或庄稼秸秆作燃料,点上火从上而下放进烟筒,一会就能听到水的响声和沸腾声。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倒掉壶嘴里不开的那截水,再倒入暖瓶,然后冲进放好茶叶的茶壶,闷上几分钟,就能倒出茶香扑鼻的茶水。
我们村东、北、西三面有山,尤其东侧的南北山云雾缭绕,这里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合种茶。村四周全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茶园,迈出家门就能看到翠绿养眼的茶树丛。
无论回到故乡还是身在外地,不管是忙于工作还是闲读写作,不论是春日清晨还是夏日黄昏,我养成每天都喝一杯地道家乡茶的习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云雾翻滚,那味道满室飘散,清甜醇香。茶水入口的瞬间,顿感与故乡血脉相通、根脉相连,身心一时澄澈清明起来。
21.下列句子中的“它”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它”,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到了华山脚下,它的高大陡峭令我望而生畏。
B.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C.好累啊,今天美美地吃它一顿!
D.讲武储粮图再举,它年六国一齐休。
【答案】A 【解析】文中画横线处的“它”,称代人以外的事物,此处指快壶。A.代词,称代人以外的事物,此处指山,与例句用法相同。B.代词,表示指称,相当于“别的、其他的”。C.代词,虚指。D.代词,表示指称,相当于“别的、其他的”。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案】①喝茶也讲究起来 ②水烧开后 ③沸腾的茶水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中有一个情节,香菱向黛玉拜师学诗,黛玉开导香菱“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让香菱明白“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的道理,接着黛玉还进一步指出“不以词害意”即“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黛玉的一番点拨可谓给香菱打开了学习诗词的大门。
以上材料中,黛玉提出作诗“立意为要、修饰次之、规矩最末”的观点,不仅适用于诗歌创作,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也有启示作用。请你结合新时代青年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选择《红楼梦》中“香菱学诗”这一情节,以此创设了写作情境。综合来看,材料中黛玉提出作诗“立意为要、修饰次之、规矩最末”的观点,不仅适用于诗歌创作,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也有启示作用。“立意”是核心,是内在,是关键;“讲求规矩”“新奇为上”侧重外在的表现。由此看来,可以遵循规矩创作诗歌,可以求新,但核心是要体现意义(旨趣)。由此考生可展开联想,如传承与创新、规矩与革新等方面,并且明确无论是做好传承、坚守原则,还是开拓创新,都是方式、方法或形式,其根本目的或宗旨都是更好地发展这个核心意义。
参考立意:新奇为上,立意为要;规矩可坚守,意趣(精神)更不可丢;坚守与创新是“意趣”的双翼。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