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857737/0-169569472687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857737/0-169569472695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4857737/0-169569472698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教案
展开北师一上第二单元《比较》 第1课时 过生日 | |||
课题 |
| 课型 | 新授课 |
教材分析 | 《过生日》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比较的方法之后学习的内容,课本通过妈妈过生日来展开,从比较大小、多少切入。 | ||
学情分析 |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初步感知了“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数学知识的存在,但还不会用专业的数学方法去比较,更不会准确运用数学语言去叙述。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进行准确的比较和叙述。 | ||
教学策略 | 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提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材料。 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模仿、有利于他们对概念及方法的掌握。 用游戏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比较方法。 | ||
教学内容 |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 1 页 | ||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比较的方法,初步了解比较的思维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初步感知直接比较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关心父母的思想感情。 | ||
教学重点 | 在掌握了“”多“少”“最多”“最少”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比较方法。 | ||
教学难点 | 掌握比较的方法,会用多种方法比较。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应学具 |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教学环节 | 导学案 | ||
一、创设情境 | 小朋友们,你们过生日时妈妈会买什么?今天是小红的生日,看,他们在开生日会呢?(课件出示) 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红一家人在吃饭,他们很高兴,桌子上有一个蛋糕,还有饮料,一个圆圆的大西瓜。
| ||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 二、合作研讨,探索新知 小红将蛋糕切成了3块,也将西瓜切成了3块。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那一块最大,哪块最小。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蛋糕第三块最大,第一块最小。我是直接看出来的。 师可利用蛋糕片来进行模拟演示:先出示一个完整的“蛋糕",然后分成相同的两部分,再将共中的一半分成更小的部分,通过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比较的方法。“图3是整个蛋糕的一半,图2是图3的一半,图1又是图2的一半,所以图3最大,图1最小. 师:那西瓜谁来说说哪个大,那个小? 生:西瓜第一个最大,第三个最小。 接着观察主题图,你发现桌上的杯子有什么不同?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杯子。 分别往3个杯子中倒上水,3杯水的高度一致。 你现在能一眼看出哪杯装得最多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师总结:虽然3杯水的高度相同,但杯子的粗细不同,因此装的水就有多有少,粗杯子装的水最多,细杯子装的水最少。 三、动手操作,比较多少 (1)4人小组,每组两个不同的瓶子; (2)提问:请你猜一猜那个瓶子里装的饮料多。 (3)动手试一试。 (4)各组演示比较的方法 (5)讨论比较的方法并上台展示 有什么办法知道哪杯饮料多呢? 生:有的学生会说看一看说明书就知道了 生2:有的可能说都倒到相同的杯子里,看谁倒得多; 生3:有的可能想到先把一个瓶子倒空,再把另一瓶的饮料倒进去 师:学生们真厉害,想到的方法真多,我们一起具体操作试一下吧! | ||
三、巩固拓展 | 四、加深理解,拓展延伸 出示教材p19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左图一个水瓶可以倒出3杯水,右图是一个水瓶可以倒出5杯水,根据所倒的杯数,让学生推断哪个瓶子原来装的水多。 出示教材p19第4题 说说图意,看到的是两杯同样多的水。那谁喝得多? 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谁喝的多?那剩下的水就怎样?说一说理由。 生:同样多的两杯水,如果喝得得多,那么剩下的就少;如果喝得少,那么下的就多。 完成教材p19第5题 学生独立试一试,集体评讲。 你看到了什么?糖的大小一样么?水又怎么样?哪杯水更甜呢? 生总结:3块糖的大小完全一样,就看哪杯水少,水少的就会甜,水多的就甜的少一些。
| ||
四、课堂小结 | 通过小红的生日聚会,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学习了多少、大小的比较,同学们在课后利用比较的方法要在生活中多观察来进行比较。 | ||
五、教学板书 |
过生日 比大小 | ||
六、教学反思 | 本课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日章生活非常近,因此,学生自然很感兴趣,同时也比较容易结合 学生的生活经验,当然也不排除有学生会认为这样的问题大简单,因此,课堂上教师要通过这样的素材引导学生学会清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点,学会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学会在接受别人观点的同时补充自己的意见,发展与他人合作的技能与能力。 |
北师一上第二单元《比较》 第2课时 下课了 | |||
课题 |
| 课型 | 新授课 |
教材分析 | 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比较大小、多少之后编排的内容,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会比较高矮、长短的方法。 | ||
学情分析 |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根据学生下课时在操场上玩的一些场景,进行学习两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的比较方法。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接,丰富学生对高矮、长短比较的认识。让学生认识体会到比较是在同一起点下,观察终点的情况,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 ||
教学策略 | 1、经历比“长短”“高矮”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渗透比较的数学思想方法。 | ||
教学内容 |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 1 9 页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懂得比较垂直(水平)摆放的物体长度叫高矮(长短),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有长有短)。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探索操作,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与长短。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 ||
教学重点 | 高矮、长短的概念
| ||
教学难点 | 高矮、长短的比较方法。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应学具 |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教学环节 | 导学案 | ||
一、创设情境 | 一、激发兴趣,问题引入 淘气他们下课了,都跑去操场上活动,有的跳皮筋、有的比高矮,他们玩的可热闹了,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淘气他们要请我们帮忙比比谁高?一起来帮他们一下,他们一样高吗?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到的? | ||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 二、探索新知 1.比高矮 师:小红和小明在比高矮,你能不能帮他们比一下?(出示幻灯片3) 师:小明说他们两个一样高,你认为对吗? (出示幻灯片4) 师:小明在踮脚,不是他的实际身高。(边讲解边出示动画) 师:再按正确的方法重新比一遍吧,(出示幻灯片5) 师:这样才是正确的,(出示动画)你们认为谁高?(伴随学生回答动画出示答案:小红高) 师:比高矮的时候,必须都站在同一个地平面上。 师总结:比两个人的高矮时,一定要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不能踮脚跟。然后比较谁高谁矮。 师:没站在同一起点,你会比较吗?伴随学生回答,出示答案:小羊站的矮,反而高,所以小羊高。 师:这样你会比较吗?(出示幻灯片7)给比较的物体加上格子,数格子的多少。小羊占8个格,小狗占6个格子,小羊高。 2.比长短 师:两个小朋友在跳绳,你知道谁的跳绳长吗?(出示幻灯片8) 师:你打算怎样帮助他们比长短呢?(出示幻灯片9) 师:先把跳绳的一端对齐,然后拉直,可以看出谁长谁短。(出示动画) 师:通过这个图画,你知道哪根跳绳长吗? 一定注意和强调:一定要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并拉直,在比另一端。 3.比路线 师:这里还有两个小朋友在草坪上走格子, 他们谁走的路线长呢?你打算怎样计算? 师:按照同学们的方法来走一走数一数吧! (出示幻灯片11)(动画出示路线图) 师:根据这个路线,你能判断谁走的路长谁走的路短吗? (伴随学生回答动画出示答案) 蓝背心男孩走了9个格子,红背心男孩走了8个格子。蓝背心的男孩走的长。
| ||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 过渡语:机灵狗看你们太聪明了,想让你们帮帮它!它呀,在野外迷 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只有破解路上出现的问题,才能 找出回家的路,你们想不想帮它? 1、(出示课件)好,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哎,出现了一个两岔口,该往哪条路走才对呢?别着急,我们看一看提示牌:谁来读一读?塔和凉亭谁高?谁矮?说的对吗?能换一种说法吗?比如: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说的真好,继续向前走,(出示课件)又到了一个岔路口,现在该往哪条路走呢?看一看提示牌:谁来读一读?谁来说一说?我看一样高啊?怎么知道站着的猴子矮呢?同意他的想法吗?你们可真聪明! 3、继续向前走,进了门洞!(出示绳子的课件)看提示语:谁来读一 读? (1)选择最长的绳子,机灵狗才能翻越石山,先想一想选哪根绳子,在题纸中完成。 (2)谁来说说哪条绳子最长呢?为什么中间的绳子最长? (3)谁愿意到前面来试一试,是不是真的最长? (找三名学生到前面实物操作) (4)通过完成这道题,你有什么发现啊? 小结:三个圆柱一样粗的情况下,绳子缠绕的圈数越多,绳子就越长! (5)还有一组,哪条绳子最长呢?先想一想选哪根绳子,在题纸中完成。 (6)谁愿意到前面来试一试,是不是真的最长?(找三名学生到前面实物操作) (7)通过完成这道题,你有什么发现啊? 小结:通过这道题,我们知道了绳子缠绕的圈数一样多的情况下,最 粗的圆柱上的绳子最长! 4、(出示课件)两条绳子我们都选对了,机灵狗顺利地越过了石山! 机灵狗继续向前走,咦,三只兔子站在台上吵什么呢? 粉兔子说:我最高!你们同意它的说法吗? (1)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哦,粉兔子是站的最高,你有什么好办 法,能准确地知道谁最高,谁最矮呢? (2)(出示格子)好,这样是不是更容易比较出谁最高,谁最矮了? 谁来说一说用什么方法比较呢?请同学们在题纸上数一数。 (3)数的结果是?是这样吗?谁愿意到前面来数一数?数对了吗? 小结:通过这道题我们知道了,在比较起点不同的高矮时,可以用数格的方法,比较出高矮。 5、(出示积木课件)机灵狗继续向前走,看见小熊用积木搭了一辆小汽车和一架桥,问题来了,这辆车能不能从桥下通过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和你同桌说一说 (1)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2)一起数一数,桥下、小汽车各有几块积木? (3)桥下的高度你们想到了,宽度够不够啊?怎么知道够的? (4)看一看到底能不能通过?(课件演示)通过了吗? (5)怎么做才能让汽车从桥下通过呢?你们可真聪明! 6、机灵狗向前走,发现小牛在低头吃草,小牛发现问题了,它看见地上有两棵树的影子,让你们猜一猜哪棵树高?你们同意吗? 师:通过你们的帮助,机灵狗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它开心地对你们说“谢谢大家!” (四)拓展延伸,快乐应用 过渡语:(出示课件)机灵狗安全到家了,我们来轻松一下,玩一个“猜一猜”的小游戏,这三根木头谁最长? 师:记住你的结论,现在要揭开谜底了,刚才都有谁猜对了? 为什么有的同学猜错了呢?找一找原因? 小结:判断高矮、长短的时候,不能只看一头来判断,还要看另一头是不是对齐的。
| ||
四、课堂小结 |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学习了比较长短的方法,同时一定要注意一端对齐,才能正确的比较出结果。如果不能直接比较,可以利用参照物来比较。 | ||
五、教学板书 | 下课啦 高矮 长短
| ||
六、教学反思 | 因为本课比较贴合学生的实际,同时创设了很多让学生操作的情境,学生兴趣较高,学习起来也较容易,同时在经历比高矮、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来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
北师一上第二单元《比较》 第3课时 跷跷板 | |||
课题 |
| 课型 | 新授课 |
教材分析 | 本节内容的编排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不同的方法,加深对轻重的比较方法。
| ||
学情分析 |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初步感知了“轻重”等数学知识的存在,但还不会用专业的数学方法去比较,更不会准确运用数学语言去叙述。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进行准确的比较和叙述。 | ||
教学策略 | 经历比“轻重”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 ||
教学内容 |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 22 页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 ||
教学重点 |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 ||
教学难点 | 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应学具 |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教学环节 | 导学案 | ||
一、创设情境 |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1)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小熊重、小猴轻) (2)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3)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4)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板书课题轻重) 狮子比老虎重 老虎比豹子重 老虎比狮子轻 豹子比老虎轻
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
| ||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用观察法比较轻重。 (1)师出示一本书和一支铅笔,你能估计一下谁重谁轻吗?(书比铅笔重,铅笔比书轻。) (2)师再出示一个空饮料瓶和一个玻璃小玩具,让学生估计谁重谁轻。(大的东西重,小的东西轻) (3)请几位同学用手掂一掂告诉结果:空饮料瓶大但是比小玩具重,小玩具小但是比饮料瓶重。 2、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轻重。 (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请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再把你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3)请2—3名同学上台掂一掂。 (4)教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 (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交换东西掂一掂。 (6)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 (7)小实践:再选择桌上的其他东西掂一掂,比一比,与同学交流一下。 3、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轻重。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2)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教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学生观察,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学习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6)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苹果和梨谁轻谁重,我们发现要想准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办法。 | ||
三、巩固拓展 |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 3、第3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 4、第4题。 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
| ||
四、课堂小结 | 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我们学习了三种方法,可以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 | ||
五、教学板书 | 跷跷板(比轻重) 狮子比老虎重 老虎比豹子重 老虎比狮子轻 豹子比老虎轻
| ||
六、教学反思 | 学生们都已经知道物体可以比较轻重,也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较简单的比较方法(程度有差异),但是对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还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另外,刚入学的孩子上课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开展一些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