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
展开语言文字运用Ⅰ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对今天的人们而言,透过方方圆圆的窗口可以窥见古人的生活、科技、艺术和审美情趣。甄选的200多面形态各异、风格精绝、涵盖从战国到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镜种的院藏铜镜的展览展示出铜镜延续数千年的旺盛生命力。
华夏先祖临水照影,所用的水鉴逐渐演变为青铜制作的镜鉴。在隋唐时期,中国迎来铜镜发展史上的鼎盛期。隋代铜镜 ① ,其中十二生肖纹镜、团花纹镜最有特点,前者脱胎于新莽时期,而后者又为唐朝铜镜业争相模仿。宋金时期,商业发达,市井生活丰富多彩,铜镜采用含锡量较低的黄铜,同时增加铅和锌的含量,这就使得铜镜更注重实用。在纹饰表现上,随着政治的清明,民间商业的繁荣,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文化艺术发展的 ② ,铜镜上出现了商标铭文等内容,展现出的现实生活题材活泼生动,并富有人文气息。
明清时期的铜镜铸造呈③ 之势,缺乏汉唐镜的神韵。清代中晚期,更加明亮的玻璃镜逐渐取代铜镜,进入④ 。然而,伴随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铜镜已成为一种文化意象,源自镜鉴的思想光芒一直映照至今。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窗口”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D.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一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剑”青城山,泛舟都江堰,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前击剑,在杜甫草堂打一场排球赛,成都大运会吉祥物“蓉宝”遇上动漫人物哪吒,两个小伙伴在巴山蜀水间展开竞技比拼又共同成长……这些 ① 的场景,来自日前发布的成都大运会3D动画宣传片《哪吒蓉宝奇遇记》。3分钟的短片,既展现了成都的自然风光,( ),更是着力刻画了体育竞技运动之美。通过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必将取得共赢的效果,凝聚起共同的意志。
讲好中国体育故事, ( )。回看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宣传片,让孙悟空、黑猫警长等经典动画形象尽享冰雪运动的快乐,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效果。由此观之,好故事离不开好点子,为讲述添一点创意,才会在更多人心中激起涟漪。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让两者有机结合、 ② ,将带动更多人参与体育运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我们相信中华文化体育之美必将在赛场绽放。
23.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4.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5.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看似平常的句子却隐藏着多少 ① 的故事与情感。他乡遇故知,偏偏又是在“落花时节”。人们由暮春时分的落花之景联想到青春流逝,正是由自然景物触发的生命感受。青春以比年华,花红借喻红颜,皆是诗文常用之典。《红楼梦》别名《金陵十二钗》,曹雪芹披阅于悼红轩,“悼红”二字亦点其题。书中描写大观园女子们占花名行令,以花的特性、寓意暗示了人的性格、命运。春光美好却短暂,鲜花娇艳难保鲜,恰如妙龄女子 ② ,年华易逝。林黛玉正因为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葬花成为一个“悼红”的重要仪式,作为花与人的结合体,对暮春的感伤最为敏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吟》诉尽伤春惜红之情。黛玉葬花,以物体人,安葬的是花魂,悲悼的却是即将夭亡的自己。前生为护花使者的贾宝玉,如今是爱红的公子,在贾府中却常常因多情呵护而给身边的女子们带来不幸,往往因“爱红”而致“悼红”,就如挚爱黛玉却不能守其一生,怜爱晴雯却无法保其平安,喜欢金钏却无力护其善终。同为葬花,林黛玉安葬落花,让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也表明自己的生命观;贾宝玉则更多是感于失去的遗憾,为“护花”的 ③ 而懊丧、痛惜。
25.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6.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6.(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苏东坡又火了。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苏东坡从众多文人中① ,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
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虽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灰心丧气,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② 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多得③ 。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3)在论述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黑龙江省鸡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记者来到重庆市沙坪坝区土湾街道下土湾6号,紧邻嘉陵江滨江路旁,一栋形似堡垒的石砌墙体映入眼帘。这座低矮的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如今为鳞次栉比的高楼所遮掩,人们已经很难发现。但在当时,它却有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重庆之蛙。
1938年,著名无线电专家马简一创建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陪都重庆对外宣传最重要的渠道。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远东各盟国反法西斯电台尽数落入日军手中,它成为盟军在远东唯一可利用的组成电台,这让日寇头疼不已。为此,日寇制定了疯狂的轰炸计划,五年半的时间里,围绕该电台进行了 ① 的大轰炸。幸运的是,该电台躲过了重重劫难,雄鸣不止。无可奈何的日寇,将其称为“重庆之蛙”。
1945年8月10日,电台最先收到日本内阁正式向中国政府转达无条件投降请求的消息,潘永元、靳迈两位播音员立即将这一 ② 的好消息向全国通报。“重庆之蛙”成为最先向全世界广播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新闻机构。
重庆解放后,这里先是被用作重庆市房管局档案馆,后逐渐废弃,变成了 ③ 的荒芜之地,直到第三次文物大普查,“重庆之蛙”才重见天日,彼时它已经在那里静静等待了50多年。在炮火横飞的岁月中,这座电台默默地传递着前线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如今它静静屹立在山城一角,从容地诉说着不朽的传奇。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包含“人”字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Ⅰ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对今天的人们而言,透过方方圆圆的窗口可以窥见古人的生活、科技、艺术和审美情趣。甄选的200多面形态各异、风格精绝、涵盖从战国到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镜种的院藏铜镜的展览展示出铜镜延续数千年的旺盛生命力。
华夏先祖临水照影,所用的水鉴逐渐演变为青铜制作的镜鉴。在隋唐时期,中国迎来铜镜发展史上的鼎盛期。隋代铜镜 ① ,其中十二生肖纹镜、团花纹镜最有特点,前者脱胎于新莽时期,而后者又为唐朝铜镜业争相模仿。宋金时期,商业发达,市井生活丰富多彩,铜镜采用含锡量较低的黄铜,同时增加铅和锌的含量,这就使得铜镜更注重实用。在纹饰表现上,随着政治的清明,民间商业的繁荣,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文化艺术发展的 ② ,铜镜上出现了商标铭文等内容,展现出的现实生活题材活泼生动,并富有人文气息。
明清时期的铜镜铸造呈③ 之势,缺乏汉唐镜的神韵。清代中晚期,更加明亮的玻璃镜逐渐取代铜镜,进入④ 。然而,伴随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铜镜已成为一种文化意象,源自镜鉴的思想光芒一直映照至今。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窗口”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D.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18.①承上启下②绚烂多姿③江河日下④千家万户(每处1分,符合语境即可)
19.展览甄选200多面形态各异、风格精绝的院藏铜镜,(1分)涵盖从战国到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镜种,(1分)展示出铜镜延续数千年的旺盛生命力。(1分)(不改变原意,表达恰当,无语病等1分)
20.A(“窗口”,文中用来比喻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式,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A项,“粉黛”代指宫女,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B项,将柳枝比作绿丝带;C项,将积在树枝上的雪花比作"梨花”;D项,将月亮比作“玉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一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剑”青城山,泛舟都江堰,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前击剑,在杜甫草堂打一场排球赛,成都大运会吉祥物“蓉宝”遇上动漫人物哪吒,两个小伙伴在巴山蜀水间展开竞技比拼又共同成长……这些 ① 的场景,来自日前发布的成都大运会3D动画宣传片《哪吒蓉宝奇遇记》。3分钟的短片,既展现了成都的自然风光,( ),更是着力刻画了体育竞技运动之美。通过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必将取得共赢的效果,凝聚起共同的意志。
讲好中国体育故事, ( )。回看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宣传片,让孙悟空、黑猫警长等经典动画形象尽享冰雪运动的快乐,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效果。由此观之,好故事离不开好点子,为讲述添一点创意,才会在更多人心中激起涟漪。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让两者有机结合、 ② ,将带动更多人参与体育运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我们相信中华文化体育之美必将在赛场绽放。
23.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4.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5.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3. ①妙趣横生;②交相辉映
24. ①也展现了文化之美;②创新表达手段是保证;③在体育运动中寻找力量
25. 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必将凝聚起共同的意志,取得共赢的效果。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前面“‘论剑’青城山……两个小伙伴在巴山蜀水间展开竞技比拼又共同成长”可知,这些场景十分有趣,可填“妙趣横生”。妙趣横生:形容语言、文章、美术品等洋溢着美妙的意趣。
②前面有“让两者有机结合”,可见二者结合更能收到好的效果。可填“交相辉映”。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结合后文“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可知,此处说的是中国文化,对应“既展现了”的句式,应填“又展现了中国文化之美”。
②此处说讲好中国故事的条件,结合“为讲述添一点创意”,可知条件是创新,应填“创新表达手段是保证”。
③结合“将带动更多人参与体育运动”可知此处应说“体育运动”;句式可以仿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应填“在体育运动中寻找力量”。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成分残缺,介词“通过”湮没句子主语,可删掉“通过”;
语序不当,应先“凝聚起共同的意志”,再“取得共赢的效果”。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看似平常的句子却隐藏着多少 ① 的故事与情感。他乡遇故知,偏偏又是在“落花时节”。人们由暮春时分的落花之景联想到青春流逝,正是由自然景物触发的生命感受。青春以比年华,花红借喻红颜,皆是诗文常用之典。《红楼梦》别名《金陵十二钗》,曹雪芹披阅于悼红轩,“悼红”二字亦点其题。书中描写大观园女子们占花名行令,以花的特性、寓意暗示了人的性格、命运。春光美好却短暂,鲜花娇艳难保鲜,恰如妙龄女子 ② ,年华易逝。林黛玉正因为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葬花成为一个“悼红”的重要仪式,作为花与人的结合体,对暮春的感伤最为敏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吟》诉尽伤春惜红之情。黛玉葬花,以物体人,安葬的是花魂,悲悼的却是即将夭亡的自己。前生为护花使者的贾宝玉,如今是爱红的公子,在贾府中却常常因多情呵护而给身边的女子们带来不幸,往往因“爱红”而致“悼红”,就如挚爱黛玉却不能守其一生,怜爱晴雯却无法保其平安,喜欢金钏却无力护其善终。同为葬花,林黛玉安葬落花,让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也表明自己的生命观;贾宝玉则更多是感于失去的遗憾,为“护花”的 ③ 而懊丧、痛惜。
25.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6.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5. ①耐人寻味;②红颜暗老;③无能为力。
26. 正因为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葬花成为一个“悼红”的重要仪式,作为花与人的结合体,林黛玉对暮春的感伤最为敏感。
【解析】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此处“看似平常的句子却隐藏着”什么样的深意,用一个形容词来修饰“故事与情感”,可填“耐人寻味”。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思索。
②此处形容妙龄女子年华逝去,可用“红颜暗老”。红颜暗老:青春焕发的容貌在不知不觉中消逝。比喻年龄增大,容颜衰老。
③此处形容贾宝玉“护花”无力感慨,可用“无能为力”。无能为力:指没有能力去做或力量达不到。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是:
结构混乱,“林黛玉正因为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葬花……”中途易辙,可把第一句的主语‘“林黛玉”删掉;
成分残缺,可在“对暮春的感伤最为敏感”之前添加主语“林黛玉”。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6.(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苏东坡又火了。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苏东坡从众多文人中① ,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
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虽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灰心丧气,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② 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多得③ 。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3)在论述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含义,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2)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要求考生熟练掌握高考命题辨析病句的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根据类型的特征去排查病因。
(3)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要明确词语含义,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解答】(1)第①处,结合前文“近来,苏东坡又火了”“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苏东坡在众多文人中凸显出来,故此处可填“脱颖而出”。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的人遇时机而显露本领,超越众人。
第②处,结合后文“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苏东坡在深受恩宠和遭受贬谪时能够超然物外,乐观洒脱,故此处可填“宠辱不惊”。宠辱不惊:受宠或受辱都不为所动,后形容对得失不在乎。
第③处,结合“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可知,追随他的人很多,故此处可填“不计其数”或“数不胜数”。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数不胜数:数也数不清。形容数量极多,难以统计。
(2)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
一是语序不当,“虽苏东坡‘只缘身在此山中’”关联词位置不当,两个分句主语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面,改为“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是成分残缺,“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后缺宾语中心词,应在其后添加“立世准则”。
修改后的句子为: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
(3)①“躺平”,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下文说“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因此“未‘躺平’”写出了苏轼面对贬谪的乐观旷达的精神。
“撸起袖子加油干”,指付诸行动,更加有干劲。结合语境“每到一地,他总是……”“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分析,“撸起袖子加油干”写出了苏轼不受自身遭遇的影响,一心为民。
“一地鸡毛”,用来形容琐碎微小、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结合前后文“曾饱受贬谪之苦”“在苦难中”分析,“一地鸡毛”写出了苏轼不幸的经历。
②“躺平”是网络流行词,“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也都是现代化的口语,作者用此来描写苏轼,通俗易懂,让读者更明白苏轼的经历和精神,富有时代气息,也写出了苏轼在不幸的生活经历中积极乐观的精神。
答案:
(1)①脱颖而出
②宠辱不惊
③不计其数/数不胜数
(2)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
(3)①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
②使苏东坡积极乐观的形象更为鲜活。
【点评】正确使用词语(成语),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
黑龙江省鸡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记者来到重庆市沙坪坝区土湾街道下土湾6号,紧邻嘉陵江滨江路旁,一栋形似堡垒的石砌墙体映入眼帘。这座低矮的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如今为鳞次栉比的高楼所遮掩,人们已经很难发现。但在当时,它却有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重庆之蛙。
1938年,著名无线电专家马简一创建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陪都重庆对外宣传最重要的渠道。珍珠港事件爆发后,远东各盟国反法西斯电台尽数落入日军手中,它成为盟军在远东唯一可利用的组成电台,这让日寇头疼不已。为此,日寇制定了疯狂的轰炸计划,五年半的时间里,围绕该电台进行了 ① 的大轰炸。幸运的是,该电台躲过了重重劫难,雄鸣不止。无可奈何的日寇,将其称为“重庆之蛙”。
1945年8月10日,电台最先收到日本内阁正式向中国政府转达无条件投降请求的消息,潘永元、靳迈两位播音员立即将这一 ② 的好消息向全国通报。“重庆之蛙”成为最先向全世界广播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新闻机构。
重庆解放后,这里先是被用作重庆市房管局档案馆,后逐渐废弃,变成了 ③ 的荒芜之地,直到第三次文物大普查,“重庆之蛙”才重见天日,彼时它已经在那里静静等待了50多年。在炮火横飞的岁月中,这座电台默默地传递着前线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如今它静静屹立在山城一角,从容地诉说着不朽的传奇。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包含“人”字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①惨无人道(惨绝人寰) ②振奋人心(大快人心) ③人迹罕至(无人问津)
19. 这座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低矮的建筑,如今为鳞次栉比的高楼所遮掩,已经很难被人们发现。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语段中的“日寇制订了疯狂的轰炸计划”“五年半的时间里……大轰炸”“重重劫难”等可知,此处强调日寇凶狠残暴,围绕电台进行的轰炸极其惨痛,可填“惨无人道”“惨绝人寰”之类的成语。惨无人道:残酷到了没有一点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惨绝人寰:世间再没有比这更残酷的了。形容残酷凄惨到了极点。
第②空,由语境可知,“好消息”指的是日本内阁正式向中国政府转达无条件投降请求的消息,日本正式投降,中国人民心里感到非常痛快,精神振作奋发,可填“振奋人心”“大快人心”之类的成语。振奋人心:某件事使人振作奋发。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使人感到非常痛快。
第③空,根据前文“后逐渐被废弃”和后文“荒芜之地”可知,此处说的是很少有人来到这里或几乎没有人再关注这里,可填“人迹罕至”“无人问津”之类的成语。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低矮的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语序不当,应把“低矮的”放在“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后面;
二是“人们已经很难发现”中途易辙,前面句子主语都为“建筑”,此处应主语一致,改为“已经很难被人们发现”。
2024届吉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 这是一份2024届吉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吉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 这是一份2024届吉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筛选整合 遣词造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 这是一份2024届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