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教学课件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1章热点微专题教学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1章热点微专题教学课件,共31页。
热点·微专题第一章 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背景材料]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召开有关内阁会议,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上百万吨核污水经过滤并稀释后排入大海。2021年12月10日,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为了检测排放出的核污水中放射性元素氚的浓度,开始建设核污水排放入海前的专门储水设施,以便于对该储水设施中的核污水进行检测。据日本媒体消息,在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约10年后,北冰洋首次检出了放射性物质铯134,虽然目前检测到的水平还只是微量,但研究推测,放射性物质铯134目前正继续向北冰洋中心区域蔓延,与此同时,放射性物质铯137同样也已经流入北冰洋。热点1 日本核污水进入北冰洋[试题演练](2022年江西上饶期末)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决定将福岛核电站事故处置产生的核污水排入大海。据测算,2021年福岛第一核电站每天约产生150吨核污水,这些核污水主要来自于持续冷却核电站堆芯而注入的水,以及大量渗入反应堆的地下水和雨水。这些核污水虽然经过处理,但是依旧含有氚、锶、铯、碘等放射性核元素。据此完成第1~2题。1.福岛核污水排放入海对中国、俄罗斯、韩国、朝鲜等周边国家造成威胁,以下关于其原因的分析,合理的是 ( )①距离较近 ②受波浪、潮汐、沿岸流影响,向四周扩散 ③日本没有鱼类洄游进入东海、黄海 ④核废水危害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2.日本附近海域鱼类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低纬,温度适宜B.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C.大陆架宽广,浅海海域广大D.火山喷发物中含有营养物质【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可知,排放地福岛在日本沿岸,距离中国、俄罗斯、韩国、朝鲜较近,核污水排放对周边国家影响较大,①正确;波浪、潮汐、沿岸流能够使污染物向四周扩散,影响周边国家,②正确;日本有鱼类洄游进入东海、黄海,会带来污染物,③错误;核废水含有多种放射性核元素,危害大,④正确。第2题,据图可知,日本附近海域有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北海道渔场,鱼类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位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的交汇处,海水剧烈扰动,导致营养盐类上升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B项正确;该海域地处中纬度,A项错误;日本东海岸海域较深,C项错误;火山喷发物中的营养物质对鱼类资源丰富影响较小,D项错误。(2021年山东济宁期中)2011年3月11日,日本北部发生9.0级地震,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灾难性辐射泄漏,有上百万吨的核污水一直储存在核电站内。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决定将核污水排入太平洋。据此完成第3~4题。3.影响排入太平洋核污水扩散的主要因素是 ( )A.洋流 B.大气环流C.河流 D.国际贸易4.核污水排入太平洋后 ( )A.我国沿海地区首当其冲B.海洋渔业不受影响C.海洋生态系统会迅速失去平衡D.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洋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洋流分布为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所以洋流会扩散日本排入太平洋的核污水,A项正确。大气环流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现象,与水运动关系不大,B项错误。河流是陆上水排入海洋的途径,与核污水扩散无关,C项错误。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与核污水扩散无关, D项错误。第4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需要维持一个平衡的状态。一旦福岛核泄漏造成的核污水排入太平洋,核污水中携带的有害物质将会影响海洋生态平衡,但海洋生态系统不会因此而迅速失去平衡,C项错误。我国沿海地区虽然在太平洋沿岸,但日本本地才是最先受到核污水影响的区域,A项错误。核污水会影响海洋生物,会对渔业造成影响,B项错误。由于洋流的存在,核污水将影响自然生态环境,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威胁着人类的生存,D项正确。[知识分析]1.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自然资源条件评价:从区域内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空间分布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揭示自然资源的优势与劣势、现状与潜力、开发利用条件、限制因素和保障程度等。(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在认识自然资源条件的基础上,科学地选择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生产部门和主导产业,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功能和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并提出资源保护措施,以促进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微专题1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及环境问题分析2.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1)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环境问题。①资源短缺:水、矿产、土地、森林等资源短缺。②环境污染分类:按人类活动分,包括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分,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辐射污染、热污染。③生态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人类活动的目的是利用并改造自然资源与环境,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人类活动领域可分为农业、工业和生活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就是在不同产业活动领域及生活过程中,人类从自然界过度索取物质、能量并产生超过环境负荷的废弃物。(3)环境问题产生的地理过程及危害:在自然环境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平衡状态发生变化,并对其他环境要素产生影响,最终对人类生产与生活领域产生具体不利影响。(4)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结合具体环境问题,联系区域地理特征,采取针对性行动。[试题演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发展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 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右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有利自然条件。(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我国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答案】(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有地: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市场)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背景材料】研究发现,过去几十年间,中国水稻种植北界呈显著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迁移的趋势。其中,向高纬度地区最大迁移距离为88.01千米,向高海拔地区最大迁移距离为117.08米。社会经济因素(如收益、农业政策、灌溉条件、旱育稀植技术)对水稻种植北界区域水稻扩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增温对水稻种植北界区域水稻扩张的驱动作用最强(平均温度每升高1%,水稻种植北界区域的水稻种植面积将增加2.24%),这意味着温度升高使得水稻适宜种植区向高纬度地区扩张,而经济驱动及技术进步使得水稻种植北界北移从而适应气候变化。热点2 中国水稻种植北界显著北移问题1:中国水稻种植北界呈显著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迁移的趋势的原因是什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纬度更高、海拔更高的地区也适合水稻的种植;高海拔和高纬度水稻品质更加优良,经济效益更佳,农民种植积极性更高;水稻种植技术水平提高。问题2:近年来三江平原大面积种植水稻的社会经济区位条件是什么?我国粮食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实现;水稻品种的改良和种植技术的提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便于北粮南运;政策支持商品稻基地的建设。问题3:三江平原商品稻生产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生产规模大;国营大农场;集约化程度较高,机械化水平较高,劳动生产率较高;(单产高且)稻米质量上乘;商品率较高;专业化程度高;农药施用量少,绿色产品特色显著。问题4:从气候角度分析,东北稻米品质优良的原因是什么?夏季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水稻的光合作用;生长季节气温偏低,生长周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稻营养物质的积累;冬季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试题演练】下图为10 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5 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与平均气温的差值)变化图。据此完成第1~3题。1.公元后15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时段是 ( )A.1470—1520年 B.1620—1720年C.1840—1890年 D.1910—1950年2.图示公元后挪威雪线降低时期,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水稻种植向北扩展B.江淮一带遭受寒潮侵袭次数增加C.竹类分布向黄河流域以北扩展D.野象栖息的最北界北移3.近年来我国冬小麦种植范围的纬度增高,其根本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北方气温升高B.季风变化导致雨水充足C.土地和水污染使植物基因变异D.种植业的技术越来越发达【答案】1.D 2.B 3.A [解析]第1题,据中国气温距平(与平均气温的差值)变化情况可知,公元后15世纪以来,1910—1950年间气温距平高于0 ℃,说明此时是处于温暖期的时段;其他时段气温距平小于0 ℃。D项正确。第2题,公元后挪威雪线降低时期,我国气温距平是波动变化的,但大多在0 ℃以下,说明我国气温低,水稻种植区向南移,野象栖息的最北界南移,A、D项错误;江淮一带遭受寒潮侵袭次数增加,B项正确;竹类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南,C项错误。第3题,近年来我国冬小麦种植范围的纬度增高,说明气温升高、气候变暖,造成我国北方气温升高,A项正确;季风变化导致水旱灾害频发,B项错误;与土地和水污染及种植业的技术无关,C、D项错误。【知识分析】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北部、黄河以南,面积1.61万平方千米。长期以来,恶劣的生态环境是该地区人民面临的最大问题,更是当地农牧民贫困的根源。库布齐沙漠还曾是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源头。 微专题2 “绿富同兴”的库布齐模式在过去几十年间,该地区投入30多亿元生态修复资金和380多亿元生态产业发展性资金,发展了千亿级规模的沙漠生态循环经济。从茫茫沙海到连片绿洲,从了无生气的沙漠戈壁变为今天充满活力的经济引擎,多年以来,库布齐沙漠腹地的百姓斗沙、治沙,让这片过去的不毛之地变为现今的生态样板,一个又一个治沙方案从这里推广到世界各地,百姓也因此走上了“绿富同兴”的发展新路。【试题演练】1.(2022年江西赣州开学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库布齐沙漠年均降水量为250~300毫米,多大风,曾经是一望无际的沙漠,主要以流动、半流动沙丘为主。其东部水分条件较好,且地下水较丰富,与中国其他沙漠的治理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难度相对较小。近年来,当地首选种植了固沙植物沙柳。沙柳根系发达,枝叶茂密,生长迅速,生命力强,能牢牢地固定住沙丘。现在的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成为中国独特的生态地标。右图示意库布齐沙漠分布及公路两侧草方格沙障景观。(1)简述库布齐沙漠流动沙丘的发育条件。(2)说明与其他沙漠治理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难度较小的主要原因。(3)分析沙柳成为库布齐沙漠治理首选树种的原因。【答案】(1)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地表沙源丰富;植被稀少,风阻较小;气候干旱,多大风,在风力作用下,地表物质易发生顺风向移动的现象。(2)降水稍多,利于植物生长;距离黄河较近,引水便利;地下水位较高,植树种草易成活;处于草原与荒漠过渡带附近,适生植物较多。(3)沙柳环境适应性强,易于存活,适合干旱地区栽种;速生,根系发达,能有效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治理效果好。(2021年广东汕头模拟)灌丛沙堆是在植被影响下发育的一种风力沉积地貌,与风沙活动、植被变化、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示意灌丛沙堆发育的增长、稳定和衰退三个阶段。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2~4题。2.下列区域中,不易出现灌丛沙堆景观的是 ( )A.季风区河谷地带 B.绿洲边缘C.沙漠腹地 D.农牧交错地带3.灌丛沙堆具有保持生态环境稳定的作用,保护灌丛沙堆的核心是 ( )A.维持区域内适量的沙源B.增加沙堆内的土壤肥力C.降低区内风速D.保护沙堆表面植被4.在灌丛沙堆发育的三个阶段中,风力的变化情况可能是 ( )A.弱—强—强 B.强—弱—弱C.强—弱—强 D.强—强—强【答案】2.C 3.D 4.C [解析]第2题,灌丛沙堆的形成与风沙活动、植被变化、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季风区河谷地带、绿洲边缘、农牧交错地带都有灌丛生长,人类不合理活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促进灌丛沙堆发育;沙漠腹地缺少灌丛和人类活动,不易形成灌丛沙堆。第3题,灌丛沙堆具有保持生态环境稳定的作用,灌丛沙堆是在植被影响下发育的一种风力沉积地貌,保护灌丛沙堆的核心是保护沙堆表面植被;保护灌丛沙堆的目的是减少风沙,不需要维持区域内沙源;灌丛沙堆缺水,土壤肥力难以增加;保护灌丛沙堆的目的是降低区内风速。第4题,在灌丛沙堆发育的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阻挡风沙,使得风沙在灌丛区沉积;第二阶段风力减弱,灌丛沙堆发育稳定;第三阶段风力强,沙堆被侵蚀。风力的变化情况可能是强—弱—强。
热点·微专题第一章 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背景材料]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召开有关内阁会议,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上百万吨核污水经过滤并稀释后排入大海。2021年12月10日,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为了检测排放出的核污水中放射性元素氚的浓度,开始建设核污水排放入海前的专门储水设施,以便于对该储水设施中的核污水进行检测。据日本媒体消息,在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约10年后,北冰洋首次检出了放射性物质铯134,虽然目前检测到的水平还只是微量,但研究推测,放射性物质铯134目前正继续向北冰洋中心区域蔓延,与此同时,放射性物质铯137同样也已经流入北冰洋。热点1 日本核污水进入北冰洋[试题演练](2022年江西上饶期末)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决定将福岛核电站事故处置产生的核污水排入大海。据测算,2021年福岛第一核电站每天约产生150吨核污水,这些核污水主要来自于持续冷却核电站堆芯而注入的水,以及大量渗入反应堆的地下水和雨水。这些核污水虽然经过处理,但是依旧含有氚、锶、铯、碘等放射性核元素。据此完成第1~2题。1.福岛核污水排放入海对中国、俄罗斯、韩国、朝鲜等周边国家造成威胁,以下关于其原因的分析,合理的是 ( )①距离较近 ②受波浪、潮汐、沿岸流影响,向四周扩散 ③日本没有鱼类洄游进入东海、黄海 ④核废水危害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2.日本附近海域鱼类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低纬,温度适宜B.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C.大陆架宽广,浅海海域广大D.火山喷发物中含有营养物质【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可知,排放地福岛在日本沿岸,距离中国、俄罗斯、韩国、朝鲜较近,核污水排放对周边国家影响较大,①正确;波浪、潮汐、沿岸流能够使污染物向四周扩散,影响周边国家,②正确;日本有鱼类洄游进入东海、黄海,会带来污染物,③错误;核废水含有多种放射性核元素,危害大,④正确。第2题,据图可知,日本附近海域有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北海道渔场,鱼类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位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的交汇处,海水剧烈扰动,导致营养盐类上升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B项正确;该海域地处中纬度,A项错误;日本东海岸海域较深,C项错误;火山喷发物中的营养物质对鱼类资源丰富影响较小,D项错误。(2021年山东济宁期中)2011年3月11日,日本北部发生9.0级地震,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灾难性辐射泄漏,有上百万吨的核污水一直储存在核电站内。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决定将核污水排入太平洋。据此完成第3~4题。3.影响排入太平洋核污水扩散的主要因素是 ( )A.洋流 B.大气环流C.河流 D.国际贸易4.核污水排入太平洋后 ( )A.我国沿海地区首当其冲B.海洋渔业不受影响C.海洋生态系统会迅速失去平衡D.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洋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洋流分布为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所以洋流会扩散日本排入太平洋的核污水,A项正确。大气环流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现象,与水运动关系不大,B项错误。河流是陆上水排入海洋的途径,与核污水扩散无关,C项错误。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与核污水扩散无关, D项错误。第4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需要维持一个平衡的状态。一旦福岛核泄漏造成的核污水排入太平洋,核污水中携带的有害物质将会影响海洋生态平衡,但海洋生态系统不会因此而迅速失去平衡,C项错误。我国沿海地区虽然在太平洋沿岸,但日本本地才是最先受到核污水影响的区域,A项错误。核污水会影响海洋生物,会对渔业造成影响,B项错误。由于洋流的存在,核污水将影响自然生态环境,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威胁着人类的生存,D项正确。[知识分析]1.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自然资源条件评价:从区域内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空间分布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揭示自然资源的优势与劣势、现状与潜力、开发利用条件、限制因素和保障程度等。(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在认识自然资源条件的基础上,科学地选择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生产部门和主导产业,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功能和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并提出资源保护措施,以促进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微专题1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及环境问题分析2.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1)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环境问题。①资源短缺:水、矿产、土地、森林等资源短缺。②环境污染分类:按人类活动分,包括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分,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辐射污染、热污染。③生态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人类活动的目的是利用并改造自然资源与环境,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人类活动领域可分为农业、工业和生活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就是在不同产业活动领域及生活过程中,人类从自然界过度索取物质、能量并产生超过环境负荷的废弃物。(3)环境问题产生的地理过程及危害:在自然环境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平衡状态发生变化,并对其他环境要素产生影响,最终对人类生产与生活领域产生具体不利影响。(4)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结合具体环境问题,联系区域地理特征,采取针对性行动。[试题演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发展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 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右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有利自然条件。(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我国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答案】(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有地: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市场)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背景材料】研究发现,过去几十年间,中国水稻种植北界呈显著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迁移的趋势。其中,向高纬度地区最大迁移距离为88.01千米,向高海拔地区最大迁移距离为117.08米。社会经济因素(如收益、农业政策、灌溉条件、旱育稀植技术)对水稻种植北界区域水稻扩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增温对水稻种植北界区域水稻扩张的驱动作用最强(平均温度每升高1%,水稻种植北界区域的水稻种植面积将增加2.24%),这意味着温度升高使得水稻适宜种植区向高纬度地区扩张,而经济驱动及技术进步使得水稻种植北界北移从而适应气候变化。热点2 中国水稻种植北界显著北移问题1:中国水稻种植北界呈显著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迁移的趋势的原因是什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纬度更高、海拔更高的地区也适合水稻的种植;高海拔和高纬度水稻品质更加优良,经济效益更佳,农民种植积极性更高;水稻种植技术水平提高。问题2:近年来三江平原大面积种植水稻的社会经济区位条件是什么?我国粮食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实现;水稻品种的改良和种植技术的提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便于北粮南运;政策支持商品稻基地的建设。问题3:三江平原商品稻生产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生产规模大;国营大农场;集约化程度较高,机械化水平较高,劳动生产率较高;(单产高且)稻米质量上乘;商品率较高;专业化程度高;农药施用量少,绿色产品特色显著。问题4:从气候角度分析,东北稻米品质优良的原因是什么?夏季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水稻的光合作用;生长季节气温偏低,生长周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稻营养物质的积累;冬季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试题演练】下图为10 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5 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与平均气温的差值)变化图。据此完成第1~3题。1.公元后15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时段是 ( )A.1470—1520年 B.1620—1720年C.1840—1890年 D.1910—1950年2.图示公元后挪威雪线降低时期,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水稻种植向北扩展B.江淮一带遭受寒潮侵袭次数增加C.竹类分布向黄河流域以北扩展D.野象栖息的最北界北移3.近年来我国冬小麦种植范围的纬度增高,其根本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北方气温升高B.季风变化导致雨水充足C.土地和水污染使植物基因变异D.种植业的技术越来越发达【答案】1.D 2.B 3.A [解析]第1题,据中国气温距平(与平均气温的差值)变化情况可知,公元后15世纪以来,1910—1950年间气温距平高于0 ℃,说明此时是处于温暖期的时段;其他时段气温距平小于0 ℃。D项正确。第2题,公元后挪威雪线降低时期,我国气温距平是波动变化的,但大多在0 ℃以下,说明我国气温低,水稻种植区向南移,野象栖息的最北界南移,A、D项错误;江淮一带遭受寒潮侵袭次数增加,B项正确;竹类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南,C项错误。第3题,近年来我国冬小麦种植范围的纬度增高,说明气温升高、气候变暖,造成我国北方气温升高,A项正确;季风变化导致水旱灾害频发,B项错误;与土地和水污染及种植业的技术无关,C、D项错误。【知识分析】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北部、黄河以南,面积1.61万平方千米。长期以来,恶劣的生态环境是该地区人民面临的最大问题,更是当地农牧民贫困的根源。库布齐沙漠还曾是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源头。 微专题2 “绿富同兴”的库布齐模式在过去几十年间,该地区投入30多亿元生态修复资金和380多亿元生态产业发展性资金,发展了千亿级规模的沙漠生态循环经济。从茫茫沙海到连片绿洲,从了无生气的沙漠戈壁变为今天充满活力的经济引擎,多年以来,库布齐沙漠腹地的百姓斗沙、治沙,让这片过去的不毛之地变为现今的生态样板,一个又一个治沙方案从这里推广到世界各地,百姓也因此走上了“绿富同兴”的发展新路。【试题演练】1.(2022年江西赣州开学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库布齐沙漠年均降水量为250~300毫米,多大风,曾经是一望无际的沙漠,主要以流动、半流动沙丘为主。其东部水分条件较好,且地下水较丰富,与中国其他沙漠的治理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难度相对较小。近年来,当地首选种植了固沙植物沙柳。沙柳根系发达,枝叶茂密,生长迅速,生命力强,能牢牢地固定住沙丘。现在的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成为中国独特的生态地标。右图示意库布齐沙漠分布及公路两侧草方格沙障景观。(1)简述库布齐沙漠流动沙丘的发育条件。(2)说明与其他沙漠治理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难度较小的主要原因。(3)分析沙柳成为库布齐沙漠治理首选树种的原因。【答案】(1)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地表沙源丰富;植被稀少,风阻较小;气候干旱,多大风,在风力作用下,地表物质易发生顺风向移动的现象。(2)降水稍多,利于植物生长;距离黄河较近,引水便利;地下水位较高,植树种草易成活;处于草原与荒漠过渡带附近,适生植物较多。(3)沙柳环境适应性强,易于存活,适合干旱地区栽种;速生,根系发达,能有效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治理效果好。(2021年广东汕头模拟)灌丛沙堆是在植被影响下发育的一种风力沉积地貌,与风沙活动、植被变化、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示意灌丛沙堆发育的增长、稳定和衰退三个阶段。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2~4题。2.下列区域中,不易出现灌丛沙堆景观的是 ( )A.季风区河谷地带 B.绿洲边缘C.沙漠腹地 D.农牧交错地带3.灌丛沙堆具有保持生态环境稳定的作用,保护灌丛沙堆的核心是 ( )A.维持区域内适量的沙源B.增加沙堆内的土壤肥力C.降低区内风速D.保护沙堆表面植被4.在灌丛沙堆发育的三个阶段中,风力的变化情况可能是 ( )A.弱—强—强 B.强—弱—弱C.强—弱—强 D.强—强—强【答案】2.C 3.D 4.C [解析]第2题,灌丛沙堆的形成与风沙活动、植被变化、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季风区河谷地带、绿洲边缘、农牧交错地带都有灌丛生长,人类不合理活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促进灌丛沙堆发育;沙漠腹地缺少灌丛和人类活动,不易形成灌丛沙堆。第3题,灌丛沙堆具有保持生态环境稳定的作用,灌丛沙堆是在植被影响下发育的一种风力沉积地貌,保护灌丛沙堆的核心是保护沙堆表面植被;保护灌丛沙堆的目的是减少风沙,不需要维持区域内沙源;灌丛沙堆缺水,土壤肥力难以增加;保护灌丛沙堆的目的是降低区内风速。第4题,在灌丛沙堆发育的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阻挡风沙,使得风沙在灌丛区沉积;第二阶段风力减弱,灌丛沙堆发育稳定;第三阶段风力强,沙堆被侵蚀。风力的变化情况可能是强—弱—强。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