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生物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831550/0-169476324568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生物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831550/0-169476324577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生物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4831550/0-169476324578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生物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展开第1章测评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 只有1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校园里生长着的各种各样高大的树
B.生活在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
C.一块菜地上生长着的大白菜、大蒜和大葱
D.生活在青海湖鸟岛保护区内不同年龄的棕头鸥
答案:D
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包含不同年龄的个体。A、B、C三项中都包括了许多物种,不是一个种群。
2.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将第一次捕获的M只鹿标记,放归后重新捕获,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鹿
答案:B
解析: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A项正确;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蛇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B项错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估算值,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C项正确;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一定范围内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其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因此该鹿群约有(M×n)÷m只鹿,D项正确。
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
答案:D
解析: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不一定是同一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①错误;池塘中的鱼有很多种,也不属于一个种群,②错误;三化螟是一个物种,稻田内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③正确;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④错误,⑤正确。
4.如果一个种群的种群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种群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
B.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
C.种群的死亡率超过10%
D.环境条件太复杂
答案:A
5.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年龄结构有关
C.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答案:D
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能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
6.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没有区域限制
B.一般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C.外来入侵生物种群增长曲线一直呈“J”形
D.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小动物如跳蝻的种群密度
答案:B
解析:种群有区域限制,A项错误;外来入侵生物种群的数量最终也会趋于平稳,其增长曲线不会一直呈“J”形,C项错误;调查如跳蝻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小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D项错误。
7.下图表示某县20年间农区某种家鼠种群数量的变化(捕获率=成功捕获家鼠夹子数/总夹子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中的捕获率可间接反映家鼠的种群数量
B.1997年该家鼠的环境容纳量高于2007年
C.1997~1998年该家鼠的种群增长速率高于1996~1997年
D.1994~2015年该家鼠种群数量的波动不只受环境影响
答案:C
解析:捕获率能间接反映家鼠种群数量的大小,捕获率越高,家鼠的种群数量越大,A项正确;1997年该家鼠的捕获率大于2007年,故环境容纳量也大于2007年,B项正确;1997~1998年该家鼠的捕获率减小,种群数量也减小,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1996~1997年,种群数量增大,种群增长速率为正值,故1997~1998年该家鼠的种群增长速率低于1996~1997年,C项错误;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来自外界环境和种群内部,如种群密度,D项正确。
8.某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种群密度会处于波动中
D.种内竞争最激烈
答案:B
解析: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处于波动状态,所以年龄结构为稳定型,且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此时,种内竞争最激烈。
9.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J”形增长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数量呈“S” 形增长过程中,数量达到K值之前是“J” 形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及增长速率均趋于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答案:B
解析:种群数量“J” 形增长曲线只有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A项正确;种群数量呈“S” 形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J” 形,B项错误;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的增长率及增长速率均为0,C项正确;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的因素就是环境条件的有限性,所以当环境条件有所改善时,K值会增加,环境变恶劣时,K值降低,D项正确。
10.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根据种群密度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动物的自然增长率主要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的生殖次数决定的
D.动物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答案:A
解析: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雌雄同体的生物种群就不具有性别比例,A项正确;种群密度只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种群的数量,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项错误;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C项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项错误。
11.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右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结构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B.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
C.DE段,种群的数量开始减少,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缺乏
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统计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
答案:D
解析:由题图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结构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AC段接近种群数量增长的“S”形曲线,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当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在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DE段种群的数量开始减少,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缺乏;本实验中存在时间上的自身相互对照,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12.如果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只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和饲养时间的关系应为图中曲线( )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虽然供给足够的饲料和水,但由于笼内的空间是有限的,所以鼠种群的增长应呈“S”形曲线。
13.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指一定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一个呈“S”形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阶段
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
答案:C
解析:种群是指一定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A项错误;一个呈“S”形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在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B项错误;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阶段,C项正确;K值是指该环境中所能承载的该种群的最大个体数目,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D项错误。
14.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下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所示。在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知O~t4时间段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B.田鼠种群数量在t2~t4时间段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
C.该布氏田鼠的种群增长为“J” 形增长,t3时种群密度最小
D.由图可知,t1、t2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
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R小于1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在O~t2时间段,种群数量增加,在t2~t4时间段种群数量先增加再减少,故O~t4时间段种群数量只能体现出一个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A项错误;t2~t4时间段R值先大于1后等于1,最后小于1,因此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在t2~t4时间段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B项正确;t3~t4时间段,布氏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t4时种群密度最小,且该布氏田鼠种群的增长并不是“J” 形增长,C项错误;据图可知,t1和t2时布氏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相等,但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由于种群的数量不相同,所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等,D项错误。
15.下表是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第1至第7年的种群增长速率。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时间 | 第1年 | 第2年 | 第3年 | 第4年 | 第5年 | 第6年 | 第7年 |
增长 速率 | 0.66 | 1.54 | 2.81 | 3.67 | 2.94 | 1.65 | 0.03 |
A.这7年中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
B.第5年时鸟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该种鸟在这一地区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4年时鸟数量的2倍
D.表中的数据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鸟的种群数量并计算得出
答案:C
解析:由题表数据可知,种群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符合“S”形曲线的特征,A项错误;第5年时虽然种群增长速率减小但种群密度还是增加,鸟的年龄结构仍然为增长型,B项错误;由题表数据可知,第4年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的种群数量应为K/2,即第4年时该种鸟数量为该种鸟环境容纳量的一半,C项正确;鸟类的活动范围广,应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D项错误。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至少有1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兔种群8年间的数量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下图的λ(λ=当年种群数量/上一年种群数量)值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B.第2~4年兔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8年间兔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D.第6~8年种群数量一直增长,但并非呈“J”形增长
答案:ABC
解析: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A项错误;第2~4年λ小于1,说明当年种群数量少于上一年,种群数量在减少,故年龄结构应为衰退型,B项错误;据图分析可知,前4年,λ<1,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说明8年间种群数量并非呈“S”形增长,C项错误;第6~8年λ>1,种群数量增长,但由于λ值不稳定,故不呈“J”形增长,D项正确。
17.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2月份成熟个体的数量大于8月份
B.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C.在2月份捕捉成熟个体,对该种群数量影响最大
D.8月份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答案:A
解析:2月份成熟个体的比例大于8月份,但2月份和8月份个体的数量未知,所以2月份成熟个体的数量不一定大于8月份,A项错误;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项正确;2月份成熟个体比例最高,在2月份捕捉成熟个体,对该种群数量影响最大,C项正确;8月份该种群的未成熟个体较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项正确。
18.下图表示绵羊被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绵羊数量达到2 000只左右时,种内竞争最激烈
B.当绵羊数量达到1 000只时,绵羊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当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减弱
D.刚引入的绵羊如果数量过少,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而衰退、消亡
答案:ABD
解析:由题图可知,绵羊数量达到2000只左右时,达到该种群的K值,此时种内竞争最激烈,A项正确;绵羊数量达到1000只时,绵羊数量依然在增加,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项正确;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竞争激烈,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增强,C项错误;若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而衰退、消亡,D项正确。
19.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植食性动物某野兔种群的数量进行连续监测,得到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第1年至第3年期间种群呈“J”形增长
B.在第4年初至第5年末,种群数量先增后减
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4年末达到最大值
答案:ACD
解析:λ表示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第1~3年,λ接近1,说明该时间段种群数量基本不变,A项错误;在第4年初到第5年末,λ开始时大于1,后来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是先增加后减少,B项正确;从第3年末到第5年中期,λ一直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加,C项错误;第5年中期,λ开始小于1,种群数量开始减少,故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5年中期达到最大值,D项错误。
20.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
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是通过改变种群年龄结构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记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增大误差
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影响该种群的K值
答案:C
解析: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但无法比较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与衰退型种群的死亡率的大小,A项错误;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属于改变种群性别比例,B项错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当标记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影响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导致误差增大,C项正确;K值是环境容纳量,当环境因素(包括温度、食物、天敌等)改变时,K值会发生改变,D项错误。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21.(12分)“植物甲→动物乙→动物丙”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生态学家对该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动物乙的种群密度:在1 hm2(1 hm2=10 000 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后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 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乙种群密度的估算值比实际值偏 。
(2)研究人员调查并绘制动物丙种群的年龄结构如下图1。2018年6月种群丙的年龄结构是 型。可以预测,种群在2019年6月后数量变化趋势最可能是 ,直接原因是种群的 。
图1
图2
(3)研究人员监测了丙种群几年间的数量变化并绘制出数量变化曲线,如图2。监测过程中为控制丙种群的数量,引入了以丙为食的种群丁。据图分析,丁最可能是在图中 点对应的时间引入的,该时间点 (填“是”或“不是”)控制丙种群数量增长的最佳时期。
答案:(1)480 大
(2)增长 减少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3)B 不是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72只动物乙,第二次捕获60只动物乙,其中有标记的动物乙有9只。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N∶72=60∶9,N=480(只)。因此则该种群密度是480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乙种群密度的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大。
(2)据图可知,2018年6月种群丙中生育前期和生育期的个体较多,生育后期个体较少,可推知种群丙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而2019年6月种群丙的情况正好相反,可推知其年龄结构是衰退型,则该种群在2019年6月后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最可能是减少。
(3)据图分析,丁最可能是在图中B点对应的时间引入的;控制丙种群数量增长的最佳时期应在种群数量较少时,即K/2之前,而B点时种群数量已经远远大于K/2,所以不是控制丙种群数量增长的最佳时期。
22.(8分)果园中的桃树一般在栽种后2~3年形成树冠,开始挂果,在这期间,间作茎秆低矮、喜阴的农作物,可达到减少土壤养分流失、抑制杂草生长、保护果园环境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提高果园的总收益。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园内的全部桃树构成一个种群,与高等动物种群相比,桃树种群的数量特征一定不包括 。
(2)下图表示果园中某鸟类种群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该鸟种群在这段时间内(调查期间无迁入、迁出)的数量增长呈“ ”形。
(3)若一段时间后,上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 。从种群特征角度分析,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图中的因素外,还有 。
答案:(1)性别比例
(2)J
(3)K值(环境容纳量) 迁入率和迁出率
解析:(1)桃树雌雄同株,没有性别的分化,所以桃树种群的数量特征一定不包括性别比例。
(2)由题图曲线可知,该时间段内,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相同,即增长率不变,因此该生物种群在题图所示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呈“J” 形。
(3)若①②发生重合,说明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环境容纳量K值。从种群特征角度分析,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
23.(12分)为寻找适合建立种群“S”形增长模型的实验变量组合,某兴趣小组研究了接种量和溶氧量(用摇床转速来控制)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如下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接种量为1.5 mL、摇床转速为250 r/min的酵母菌种群在6 h后数量逐渐减少的原因是 。
(2)根据实验结果,较适合建立种群“S”形增长模型的变量组合有接种量1.0 mL、转速230 r/min和 。
(3)在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该兴趣小组采用了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图1是规格为1 mm×1 mm×0.1 mm的血细胞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2表示血细胞计数板中的1个大方格。
图1
图2
①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前要 ,目的是确保随机取样时有均匀的种群密度。
②图1中的血细胞计数板上有 个计数室。
③图2表示的这个大方格上含有 个中方格,其容积是 。
④若计数得图2中每一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平均数量为10个,则该1 mL培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约 个。
答案:(1)营养物质大量减少,代谢废物的大量积累,pH不适
(2)接种量1.5 mL、转速230 r/min
(3)①振荡(摇匀) ②2 ③25 0.1 mm3 ④2.5×106
解析:(1)分析图中曲线可知,接种量为1.5mL、摇床转速为250r/min的酵母菌种群在6h后数量逐渐减少,其原因是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大量减少,代谢废物的大量积累,pH不适等。
(2)根据实验结果曲线可知,在接种量1.0mL、转速230r/min和接种量1.5mL、转速230r/min条件下,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都呈“S”形,因此这两种变量组合较适合建立种群“S”形增长模型。
(3)①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进行计数时,为确保随机取样时酵母菌分布均匀,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前要振荡摇匀,以减少实验误差。②观察图1中血细胞计数板,会发现在图中圆形虚线内有2个计数室。③图2表示的这个大方格上含有25个中方格,由于血细胞计数板的规格为1mm×1mm×0.1mm,故图2大方格(一个计数室)的容积是0.1mm3。④若计数得图2(一个计数室)中每一中方格里酵母菌平均数为10个,则该1mL培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约[(10×25)/0.1]×103=2.5×106(个)。
24.(10分)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草原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并绘制成图。图一表示某鼠种群引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二表示单位面积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虚线表示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
图二
(1)图一中增长速率最大的是 点,CD段表示鼠种群数量基本不再增长,其原因可能是 。灭鼠时除了捕杀老鼠,使其数量减少,同时还应该 。
(2)图二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最大放牧量不应该超过 点,如果长期超过G点将会造成 。
答案:(1)B 食物和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增加 设法降低环境容纳量(K值)
(2)F 草场退化
解析:据图一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据图二分析,随着放牧量增加,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先增加后减少。(1)图一中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限制种群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生存条件,如食物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天敌对种群的限制等;当鼠种群数量降低到B点,鼠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所以降低环境容纳量是比较合理的做法。(2)图二的研究结果说明适度放牧可以促进草的分蘖,增加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但不能过度放牧,即不能超过F点,如果长期超过G点将会造成草场退化。
25.(13分)图1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甲、乙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乙类生物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1点)和绝灭点(X点),当种群数量高于X时,种群可以回升到S1,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就会走向绝灭,这正是很多珍稀濒危动物所面临的状况。甲类生物只有一个稳定平衡点而没有绝灭点,这正是人们消除有害生物的危害所面临的状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当种群基数较小时,种群出现负增长的是 类生物;当种群基数较小时,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的是 类生物。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属于 类生物。
(2)乙类生物的种群数量大于或小于 (填“S1”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 。
(3)若在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的理想环境下,鼠的数量会出现图2中的曲线Ⅰ的增长趋势,此时需控制该曲线数学公式模型中的 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
(4)图2中曲线Ⅱ的e点时,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缓解草原的鼠患,若投放的部分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而死亡,则图中α的值将会 。在调查草原鼠的种群密度时,得到的结果是N只/km2,若鼠再次被捕获的概率变小,则该调查结果与真实结果相比 (填“偏大”“相等”或“偏小”)。
答案:(1)乙 甲 甲 (2)S1 环境容纳量(K值) (3)λ (4)增大 偏大
解析:(1)当种群基数较小时,种群出现负增长,有走向绝灭的倾向,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应为乙类生物。甲类生物没有绝灭点,当种群基数较小时,甲类生物种群数量会很快增长。家鼠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这说明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没有绝灭点,因而属于甲类生物。(2)根据图中曲线可知,乙类生物的种群数量达到S1点后将会趋于相对稳定,当种群数量低于S1点但不低于X点时,种群的数量可以回升到S1点,因此,乙类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1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S1,此时的种群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3)“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是λ,因此,应通过控制参数λ来控制鼠的数量。(4)若捕食鼠的蛇数量减少,则鼠的数量减少速度将变慢,因此,α值将会增大。调查草原鼠采用标记重捕法,若第一次捕获后的鼠第二次被重捕的概率变小,将导致调查的结果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