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9课《苏州园林》同步测试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827236/0-16946482085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9课《苏州园林》同步测试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827236/0-169464820855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9课《苏州园林》同步测试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827236/0-169464820857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练习
展开苏州园林
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映衬(chèn) 丘壑(hè) 因地致宜 自出心裁
B.依傍(bàng) 嶙峋(lín) 亭台轩榭 重峦叠嶂
C.池沼(zhāo) 芭蕉jiāo) 任其自然 俯仰生姿
D.雕镂(lòu) 蔷薇(wéi) 珠光宝气 诸如此类
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寂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件美术作品是他自出心裁的结果。
B.望着重峦叠嶂的大山,和大自然相比,我是多么渺小。
C.高树、低柳俯仰生姿;绿草如茵,鲜花盛开,彩蝶飞舞。
D.夜幕下,城市的霓虹灯照亮了四通八达的立交桥,也照亮了鳞次栉比的街道。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名绍钧,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B.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言,编入课本时,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C.叶圣陶的著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童话集《稻草人》
D.古代兄弟之间依照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5.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______________。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______________,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______________,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______________。
①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②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③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④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
A.③④①② B.②④③① C.②①④③D.④①③②
6.(原创)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苏州园林有拙政园、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等著名的园林。
B.江苏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C.拙政园享有“江南名园精华”的盛誉。
D.叶圣陶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感情和深厚的研究。
7.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B.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
8.古诗句中,有不少描写苏州园林的,请默写几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一、阅读课文《苏州园林》(节选),完成第9~题。
(一)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9.选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请用选文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段划线句中的“败笔”是什么意思?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段中画波浪线句子里四个“讲究”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段中有一个词贯穿全篇,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是哪个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甲】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乙】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5.甲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乙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甲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乙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甲段的划线句中“可绝不”可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乙段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乙段的内容看,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③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⑤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⑨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⑩池沼里养着金鱼和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20.第一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对第一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2.从第一段内容看,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什么?第一段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是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一段首句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一段第二句话中的“艺术”与“技术”的词序能否对调?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对第一段第⑩句引用了诗句“鱼戏莲叶间”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B.更好地表现了苏州园林池沼的布置合乎图画美这一特征。
C.增添了诗歌知识,使说明内容更加丰富。
D.充满诗意,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说明文语言更生动,可读性更强。
26.第二段“这是不足取的”一句中加点字“这”指代的是( )
A.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B.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C.中国画的审美观点。
D.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27.对这两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苏州园林里假山和池沼以及栽种和修剪树木讲究配合。
B.苏州园林里假山和池沼以及栽种和修剪树木讲究自然之趣。
C.苏州园林里假山和池沼以及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
D.苏州园林里假山和池沼以及栽种和修剪树木讲究整齐划一。
(四)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28.下面对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修剪讲究对称。B.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栽种注重季节变化。
C.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D.游览者在苏州园林感到欢欣和喜悦。
29.请你根据文段内容,说说“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段中划线的这个描写的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按照先概括后具体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调理清晰。
B.选文以古老的藤萝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修剪着眼在画意。
C.文中加点的“这“指”“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D.文中“盘曲嶙峋”“珠光宝气”等描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平实、准确的特点。
参考答案及解析
积累运用
1.【参考答案】B【点拨】A,“致”应为“制”;C,“沼”应读作“zhǎo”;D,“薇”应读作“wēi”。
2.【参考答案】(1)这里指影响苏州园林成为“一幅完美的图画”的微小缺点。(2)这里指叶枯花谢后的单调、冷清。
【点拨】要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不要只是解释词语的本义。
3.【参考答案】D【点拨】“鳞次栉比”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D用来形容街道,属于对象误用。
4.【参考答案】C 【点拨】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是老舍的作品,不是叶圣陶的。
5.【参考答案】C 【点拨】根据第一空后面的分句“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可知第一空应填②,由此可排除A、D;根据第二空后的“一年四季”可知第二空应填①,由此可排除B。
6.【参考答案】D【点拨】定语“深入”和“深厚”分别与宾语中心词“感情”和“研究”搭配不当,二者的位置应互换。
7.【参考答案】C 【点拨】A项,承蒙:是敬辞,表示心怀感激地接受。B项,高足:赞扬别人的弟子本领高强,用作敬辞。D项,恭候:敬辞,恭敬地等候。
8.【参考答案】(1)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清 乾隆《狮子林得句》。(2)君到姑苏间,人家皆枕河。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唐 杜荀鹤《送人游吴》。(3)俯水枕石游鱼出听;临流枕石化蝶忘机。——虎丘花雨亭联。(4)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清 汪琬 《再题姜氏艺圃》。(5)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唐 杜甫 《后游》。(6)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宋 苏舜钦《沧浪亭》。(7)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狮子林立雪堂联。(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 张继 《枫桥夜泊》。
【点拨】只要是描写苏州园林的古诗句均可。
课内阅读
9.【参考答案】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点拨】“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之后的冒号就提示了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10.【参考答案】(1)“败笔”:原指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文章中写得不好的词句。文中指影响园林整体美观的设计上的缺憾。(2)不可以改为“地方”。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
【点拨】第一问,要分别解释本义和语境义;第二问,在比较“败笔”“地方”两个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中分析不能改的原因。
11.【参考答案】效果不好。第一种说法好。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一种是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点拨】比较双重否定句和肯定句的表意的表达效果。
12.【参考答案】不能。因为这四“讲究”是总写,后面的3、4、5、6四个自然段就是按这四句话的顺序来安排的,在内容是前后一一对应。
【点拨】从结构上分析四个“讲究”与下文一一对应的关系。
13.【参考答案】图画
【点拨】全文都是从“图画”的角度说明苏州园林的。
13.【参考答案】不能删去。“似乎”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些园林都是古代修建的,设计者和匠师们都已故去。作者没法直接听他们说,只能是推测。用“似乎”,更令人信服,表意更准确,更严密。“务必”表明设计者们坚定的追求。在这里“务必”对游览者的观察点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作者在说明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时,连用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通过联系语境仔细体味,我们发现这不仅不矛盾,而且使表意更为准确。
【点拨】结合语境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5.【参考答案】甲段说明的中心是,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乙段说明的内容是,苏州园林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点拨】由甲段结尾的“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可概括出甲段的说明中心;乙段由“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层次就更多了”等关键句可知说明的主要内容。
16.【参考答案】甲段运用了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乙段运用了举例子说明方法。
【点拨】甲段中将苏州园林与古代建筑作比较,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用图画来比方”用的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乙段中“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翻了一番。”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17.【参考答案】“可绝不”表意肯定,一点都不含糊,用词准确。使用这些表意肯定的词语时,建立在对所说明的情况了解掌握得非常全面、非常准确的基础上。
【点拨】先解释“可绝不”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说明不能删去的理由。
18.【参考答案】“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点拨】结合段中内容描述“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情形即可。
19.【参考答案】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
【点拨】由“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可概括出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的特点。
20.【参考答案】第一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里的假山和池沼,其中又以池沼为主;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着意于图画美。
【点拨】第一问,由第①句可知;第二问,根据段中的内容概括。
21.【参考答案】A 【点拨】第①句为总领句,指出本段的说明对象为苏州园林的假山和池沼,②——⑩句分别介绍了假山和池沼。结构为总分结构,所以A正确。
22.【参考答案】(1)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讲究自然之趣,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2)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点拨】第一问,根据第⑨句概括;第二问,根据第②句内容概括。
23.【参考答案】不能,这句是中心句,后文是按照先假山后池沼的顺序介绍的。
【点拨】根据“假山和池沼”与下文的内容的关系说明不能换的原因。
24.【参考答案】不能。因为一对调,就变成了强调技术而把建设艺术放到了次要的地位,这与本段说明苏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区别: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是体现个性的审美活动;而技术则是在长期重复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高下之别)
【点拨】从段落说明的中心内容的角度分析。
25.【参考答案】C【点拨】“鱼戏莲叶间”主要是为说明苏州园林的美而引用的,绝对不是为了增加诗歌知识而卖弄的。
26.【参考答案】B 【点拨】“这”指代的内容,应为冒号前面的文字所说明的内容。
27.【参考答案】D【点拨】熟读原文可知,原文表现的是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绝不雷同,栽种和修剪树木不讲究整齐划一。
28.【参考答案】C【点拨】“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就是本段的中心句,能很好地概括本段的内容。
29.【参考答案】“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只求对称、整齐,而缺乏变化的画面是不美丽的。
【点拨】结合第2—5句话的内容分析概括。
30.【参考答案】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点拨】可从句子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的角度分析。
31.【参考答案】D【点拨】“盘曲嶙峋”“珠光宝气”等词语的使用,使语言生动形象,这里不是平实的语言。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读读写写,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一课一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一课一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第②段中写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