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作业设计)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展开参赛作业设计模板 作业设计团队所在学校(签章):作业涉及教科书版本: 西师版 年级及册次:五年级下册 作业涉及单元、章节(或主题、任务):第六单元《折线统计图》作业设计团队教师姓名(不超过5个):刘娅君单元、章节(或主题、任务)整体性作业设计思路说明(500字以内)《折线统计图》是西师版五年级下册六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并已积累较多的统计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安排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体会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通过对比、选择与应用,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根据学生情况,将本单元教学内容分为2个课时,分别如下: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使用时段作业内容作业设计设计意图使用者预计时长预估难度系数课前基础性作业作业一1.你上小学后身高是怎样变化的?收集自己从一年级开始每年身高的数据,先填写统计表2.绘制条形统计图3.完成折线统计图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学生49作业二1.几岁时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2.通过对比,要表示身高的变化情况,用哪种统计图比较好?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生29发展性作业作业一1.()统计图和()统计图都可以表示数量的变化,但()统计图更能直观地表示出数量随着时间变化的()2.只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时,选用()统计图3.既要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又要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时,选用()统计图观察发现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学生28.5………… 课中基础性作业作业一1.收集五一班同学们的体重数据,并制成两个统计表2.表1 :五一班10位同学体重统计表。如果要把这张统计表制成统计图,选择()统计图合适3.表2 :小明0~10岁的体重增长情况统计表。如果要把这张统计表制成统计图,选择()统计图合适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自的优势,以及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29………… 发展性作业作业一1.小雨在做“一壶水”加热实验时,记录了水温变化情况,并制成统计图。2.加热前水温是()℃,水加热到60℃时,用了()分钟,烧开这壶水一共用了()分钟。如果持续加热到第16分钟,此时水温是()℃ 能让学生感悟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变化的折线带来的数学思考学生38.5………… 课后基础性作业作业一1.调查眉山水街2018~2022年旅游接待人数,完成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2.2018~2022年的旅游接待人数有什么变化?3.请你预测一下,2023年旅游接待人数可能会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考查学生制图、读图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数据观念和模型观念学生59发展性作业作业一1.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大胆想象,将你的想法用“数学小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与同学们分享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数学的故事?比如:数学家成长的故事,数学家的妙闻逸闻,或者是数学童话、寓言故事、数学典故等 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在所学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48注:本表格可根据作业设计内容需要拓展、延长。作业设计涉及多课时的,应在此表中具体注明课时序号(例:第1课时)。第2课时使用时段作业内容作业设计设计意图使用者预计时长预估难度系数课前基础性作业作业一1.收集和整理我和小伙伴从一年级开始每年的身高数据,填写统计表2.绘制我和小伙伴身高的复式条形统计图3.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感受复式折线图,进行初步认识学生59发展性作业作业一1.从复式折线图统计图上可以看出哪些数学信息?我和小伙伴最高和最矮的身高是多少?2.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谁身高增长的更快些?说说你的理由 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生28.5作业二1.找找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异同 发现它们的相似和区别学生28.5课中基础性作业作业一1.我们学过的统计图有()2.()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除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3.要比较眉山、成都两个城市2018~2022年气温变化,应绘制()统计图通过填空的形式回顾旧知学生19作业二1.根据第26~32届奥运会中国和美国获得的金牌数量统计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考查学生获取数据信息的能力学生39发展性作业作业一1.根据统计图分析这几届奥运会中国队和美国队的表现2.合理预测下届奥运会中国队和美国队的表现 考查统计图背后隐藏的真实信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学生38.5课后基础性作业作业一1.下面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表述地是龟兔赛跑过程中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你能根据图意讲一讲“新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考查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39发展性作业作业一1.根据甲、乙两地的气温变化趋势和大枣的生长信息,判断大枣适合在哪个地区种植 体会统计数据对解决问题的作用学生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