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测评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分层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分层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培优练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测评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历史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同步测试题
展开1. [2023江苏常熟检测]如下图所示,①②分别是明朝中央( )
A. 宰相、九卿B. 中书省、尚书省C. 内阁、大学士D. 内阁、六部
2. [2023江苏徐州期末]明朝永乐时期内阁“仅以文字翰墨为勋绩”,阁臣品秩不过五品。仁宣时期,阁臣加官至三孤,秩从一品,官阶超过了六卿;以后凡入阁者均相继晋各部尚书,嘉靖年间张璁“居内阁,则排六卿而成相之尊”。这表明内阁( )
A. 政治地位提升B. 成为法定机构C. 具有决策权力D. 有效制约皇权
3. [2023江苏盐城检测]下表对比了中国古代宰相与内阁首辅的不同。据此可知,当时内阁所具有的特点是( )
宰相与内阁首辅对比表
A. 非法定性特点B. 分权制衡原则C. 决策的权威性D. 严密的制度性
4. [2023江苏扬州检测]明代宦官魏忠贤被宠信时,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下一任皇帝继位后,魏忠贤被治罪,最终自缢而亡。这反映的实质是( )
A. 宦官拥有决策权B. 宰相制度被废除C. 君主专制的强化D. 宦官获得批红权
5. [2023江苏扬州模拟]“他率领军队实现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志向。他还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发挥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机动、灵活、严密的作战力量,有效地打击敌人。”材料描述的是( )
A. 岳飞抗金B. 郑和下西洋C. 戚继光抗倭D. 文天祥抗元
6. [2023江苏盐城期末]“明永乐朝的海上活动,起初主要是为了寻找失踪的惠帝,但演变到后来,却变成宣扬国威和搜求奇珍异宝。搜求的方式不外发动各国进贡,或交易取得。”对材料中的这场“海上活动”表述正确的是( )
A. 首航得到朱元璋的支持B. 最远到达非洲西海岸
C. 有利于平息倭寇骚扰D. 财政负担大未能持续
7. [2023江苏南通期末]卫所制是明代的军事制度,卫是卫所制下最高的军事战术单位。下表是明朝初年部分地区设置卫所的情况。这些卫所的设立主要是为了( )
A. 配合郑成功收复台湾B. 防范蒙古人南下
C. 抵御英国的殖民扩张D. 抗击倭寇骚扰
8. 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
A. 丞相个人贪权揽政B. 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 中央集权受到削弱D. 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9. [2023江苏南京检测]明朝政府先后九次派人至奴儿干宣谕镇抚,推动了奴儿干都司的建立和辽东地区的开发,促进该地区各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的往来和联系。奴儿干都司的建立( )
A. 奠定了我国西部疆域版图B. 巩固了明朝的国家统一
C. 引发了此后的土木堡之变D. 推动了清政权的建立
10. [2023江苏无锡检测]明朝后期,北方出现了“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的局面。其原因是( )
A. 明朝国力强盛,蒙古骑兵不敢袭扰B. 鞑靼和瓦剌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
C. 长城的修缮阻止了蒙古骑兵的南下D. 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
能力素养提升练B级
11. [2023江苏无锡期中]著名学者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讲到,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对明朝这一历史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
A. 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B. 内阁已经取得了法定的地位
C. 内阁标志着中央中枢机构的成熟D. 内阁首辅是名副其实的丞相
12. [2023江苏盐城期中]兰州安宁堡以西至肃州,是河西走廊的核心区域。明朝在此设立卫所制度,实行军事化的管理体制,由陕西行都司统辖。在其东部,则大力扶持藏传佛教,稳定当地藏族部众,积极利用这一地区忠于明朝的“土达”,让其拥兵管束。明朝此举旨在( )
A. 保障对外交往路线畅通B. 促进农耕游牧文明交融
C. 多措并举加强边疆管理D. 控制西藏地区宗教事务
13. 明清国家礼制中的一个重要祭祀内容是四海祭祀,分设西海(陆地)、北海(陆地)、东海和南海四海坛庙,用国家吉礼中最高级的天地配祀。国家对四海祭祀意在( )
A. 强化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B. 巩固国家统一的现实需要
C. 恢复并扩大对外贸易发展D. 缓和与少数民族之间矛盾
14. [2023江苏淮安期末]1644年,紫禁城史无前例地出现过三个皇帝。李自成的军队攻破北京外城后,明思宗于4月25日自缢殉国。6月3日,李自成举行登基大典,但第二天就退出北京城。6月5日,多尔衮率清军进占北京。10月30日,清顺治帝行定鼎登基礼。以上史事相关的正确结论是( )
A. 李自成登基标志着大顺政权建立B. 明思宗自缢标志着明朝灭亡
C. 顺治帝定鼎标志着清朝开始建都D. 多尔衮入京标志着清朝统一
15. [2023江苏镇江检测]1629年,马懋才上书崇祯皇帝,陕西自然灾害后,“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蓬尽矣则剥树皮以为食……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地方官员“严为催科(严征苛捐杂税)”,侥幸活下来的百姓“转相逃,则转相为盗”。这一材料反映明末( )
A. 天灾人祸交织B. 土地兼并严重C. 边防危机四起D. 君主不理政事
16. [2023河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万历年间)京城内外盗贼生发,各该巡捕兵备官,虽不系本管地方,有能协力捕获者,纪录擢用。
——《明神宗实录》
(宣德年间)严京城捕盗之禁。时京城多盗,都御史刘观等议于五城兵马司各增官军一百人与同捕捉,每五十家置巡更铺一,遇夜以十人守之,有盗贼及违夜禁者皆听捕以闻。上从其议,命英国公张辅同五军都督府按地方遣军助之。
——《明宣宗实录》
(天顺年间)以京师内外多强盗,命都察院出榜申谕诸人擒捕,若得实其原捕及首告人,赏钞二千贯仍给贼眦,官旗、军校升一级,民匠加赏银十两。
——《明英宗实录》
(弘治年间)先是,京师奸民马纪,夜聚诸恶少马聪等,持刀入民妇家,逼而淫之,劫其财复,抱持以出,诸恶少递淫于通衢。至晓,舁入酒肆,不纳,弃而去之,为逻者所获。
——《明孝宗实录》
(1) 根据材料,概括其反映的明朝京城治安状况,并据此分析当时统治者所面临的政治问题。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明朝为解决上述政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 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宰相与中书省,并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因此①处是内阁。而皇帝直接统领的六部,负责执行政令,故②处是六部,故D项正确。
2. A
[解析]根据材料“阁臣品秩不过五品”“阁臣加官至三孤,秩从一品,官阶超过了六卿”“居内阁,则排六卿而成相之尊”可知,内阁由明朝永乐时期“不过五品”到嘉靖年间“成相之尊”表明明朝内阁的政治地位不断提升,故A项正确;内阁始终没有成为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排除B项;内阁没有决策权力,排除C项;内阁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不能有效制约皇权,排除D项。
3. A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可知,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职责主要是侍从咨询,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其官员任免取决于皇帝意愿,体现了内阁具有非法定性特点,故A项正确。
4. C
[解析]“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反映的是宦官专权,“魏忠贤被治罪,最终自缢而亡”反映宦官权势衰落,宦官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反映的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宦官没有决策权,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宰相制度被废除,排除B项;皇帝拥有批红权,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5. C
[解析]根据材料“‘但愿海波平’”“独树一帜的‘鸳鸯阵’”“长短兵器结合”及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政府派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创造了新式战法,故C项正确;岳飞抗金、郑和下西洋、文天祥抗元都与材料不符,排除A、B、D三项。
6. 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海上活动”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不计较经济效益,结果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故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得到的是明成祖朱棣的支持,而非明太祖朱元璋,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与平息倭寇骚扰无关,戚继光等人的抗倭斗争平息了倭寇骚扰,排除C项。
7.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年在沿海地区设置卫所这种军事战术单位,是为了抗击倭寇骚扰,保卫国家安全,故D项正确;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明朝灭亡后,排除A项;蒙古人在北方草原,与沿海卫所设置无关,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8. B
[解析]明初中书省总管天下文治,没有对其权力进行制衡,导致丞相擅权,故B项正确;丞相个人贪权揽政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君主专制指君主独揽国家大权,不受限制和约束,且其在明朝之前已经逐步强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9. B
[解析]根据“促进该地区各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的往来和联系”可知,奴儿干都司的建立,巩固了明朝的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奴儿干都司奠定的是东北的版图,与西部无关,排除A项;奴儿干都司的建立没有引发土木堡之变和清政权的建立,排除C、D两项。
10. 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明后期北部边疆地区的和平安定局面,其原因是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故D项正确。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11. A
[解析]根据材料“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再大,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决策机构,没有自己的衙署,他的权力是伴随着君权的加强而增大的,所以,内阁权力增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故A项正确;内阁不是明代的法定机构,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内阁首辅代帝摄政,不能得出中央中枢机构成熟的结根,排除C项;内阁首辅并不是丞相,排除D项。
12. C
[解析]根据材料“兰州安宁堡以西至肃州,是河西走廊的核心区域。明朝在此设立卫所制度,实行军事化的管理体制,由陕西行都司统辖……稳定当地藏族部众”可以看出,明朝时期在西北边疆地区采取了卫所制度,扶持当地人等措施,来强化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西北地区的控制,未涉及对外交往,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笼络藏族部众,为管理边疆服务,排除D项。
13.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家对四海祭祀,强调“东南西北”边疆对国家的重要意义,这是巩固国家统一的现实需要,B项正确;强化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并非国家做法的根本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措施体现“恢复并扩大对外贸易发展”,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措施体现“缓和与少数民族之间矛盾”,排除D项。
14.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1644年明思宗自缢标志着明朝灭亡,故B项正确;1644年,李自成于西安称帝,国号“大顺”,同年,大顺军灭亡明朝,排除A项;1644年10月,清顺治帝行定鼎登基礼,标志着清王朝由地方政权开始转化为统治全国的中原王朝,排除C项;“多尔衮入京标志着清朝统一”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5. A
[解析]材料“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蓬尽矣则剥树皮以为食……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严为催科(严征苛捐杂税)”反映了明朝末期,陕北大旱,官府、地主照旧催逼租税,造成大范围饥荒,天灾人祸交织,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土地兼并严重”,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边防危机”,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6. (1) 状况:盗贼四起,治安混乱。
问题: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社会治理呈现混乱状态。
(2) 措施:通过厂卫等特务机构,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理由:厂卫特务机关既可以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保障皇权的绝对权威;也能够有效地实现对民众的控制,维护京城统治秩序。
官职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有一定决策权
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廷议
基本按皇帝意愿
卫的数量
驻地
11卫
山东沿海
14卫
浙江沿海
9卫
福建沿海
8卫
广东沿海
高中历史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素养达标,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作业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时作业,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