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新人教版全程一轮总复习学生用书(100份)
-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64课时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学生用书新人教版 其他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65课时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生用书新人教版 其他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五章环境与发展第67课时可持续发展学生用书新人教版 其他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五章环境与发展第68课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学生用书新人教版 其他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五章环境与发展第69课时海洋权益和海洋发展战略学生用书新人教版 其他 0 次下载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五章环境与发展第66课时环境问题学生用书新人教版
展开第十五章 环境与发展第66课时 环境问题必备知识梳理1.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________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②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________,又被排放到环境中。(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①产生机制②环境问题的演化③影响因素: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量和技术水平。2.环境问题的表现(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思维拓展】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之间的关系(1)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2)生态破坏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3)资源短缺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4)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不同。3.环境问题的危害(1)影响________,危害人类健康①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②有些污染物质会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2)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环境问题不仅直接造成________的损失,也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关键能力突破技 法 点 拨1.环境问题原因分析(1)人为原因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从两方面分析:人类掠夺自然资源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2)自然原因2.环境问题的表现(1)环境污染 (2)生态破坏 (3)资源短缺 典 题 精 研[典例] [2020·1月浙江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材料二 甲地有全世界最大的露天铜矿,该矿易采易选,冶炼铜需要大量的水。甲地经百年开采,形成了长4 300 米、宽3 000米、深700米的巨型深坑,横亘在沙漠中,如同地球上一块巨型伤疤。现甲地所在国重视环境保护监管,建立了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简析甲地铜矿开采和冶炼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4分)[审题解题][答案] [感悟核心素养]知能转化演练[2023·福建漳州一模]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示意我国2000~2011年PM2.5污染物总体重心迁移轨迹。据此完成1~2题。1.我国2000~2011年间PM2.5污染物总体重心变化趋势是( )A.先快后慢并持续向东移动B.先快后慢并总体向东移动C.先慢后快并持续向东移动D.先慢后快并总体向东移动2.造成2004年后PM2.5污染物总体重心移动趋缓的主要原因是( )A.西部重化工业大力发展B.东部能源的消耗大幅度减少C.西部生态保护力度加大D.东部产业发展环保门槛提高[2023·皖江名校联考]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河田镇原名留镇,历史上种满柳树,又称为“柳村”。柳村曾一度形成“柳村无柳、河比田高”的局面,故改名“河田”。如图为河田镇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3~4题。3.柳村一度形成“柳村无柳、河比田高”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 D.不合理放牧4.为解决河田镇的生态问题,当地政府可以 ( )A.将人口搬迁到河流沿岸B.禁止在东部地区进行耕作C.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D.推广使用喷灌、滴灌技术5.[全国Ⅱ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4分)第十五章 环境与发展第66课时 环境问题必备知识梳理1.(1)①自然界 ②废弃物 (2)①环境承受能力 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②有限 剧增 调节 支撑 稳定 全球变暖2.(1)矿产 荒漠化 环境污染 (2)消耗资源 生态破坏 全球变暖 3.(1)生活质量 (2)生命财产关键能力突破[典题精研][典例] 答案:用水量大,加剧了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排放废水,造成水环境污染;排放废气,严重污染空气;矿渣不合理处理,破坏地表生态环境。知能转化演练1~2.解析:第1题,由图示不同年份重心移动方向与距离,可判断2000~2004年间移动速度快,2004年以后移动速度慢;总体由西向东移动。故选B。第2题,重心向东快速移动,说明东部PM2.5污染物排放量快速增加;2004年后总体移动变慢,说明东部环保要求提高,排放量大的工业建设或扩产减慢,即D正确。答案:1.B 2.D3~4.解析:第3题,“柳村无柳”说明森林被砍伐,农业社会人口增加,要砍伐森林来增加耕地用来种植粮食作物;该地位于季风区,夏季暴雨集中,由等高线可判断地势起伏较大,森林破坏会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河流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出现“河比田高”,据此可判断人口增长过快是主因,故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第4题,由等高线可判断,该地多低山丘陵地形,当前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可缓解水土流失,故C正确。图示河流沿岸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并不适合大量人口居住和耕作,则A错误;东部地区等高线较稀疏,地势平坦,适合发展种植业,则B错误;喷灌和滴灌多用于气候干旱地区,来缓解水资源紧张,而该地气候湿润,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则D错误。答案:3.A 4.C5.解析:水污染的原因从排放污染物多,自净能力差来分析。工业农业和生活等方面分析污水来源多,从降水少、湖水流动性差等方面分析自净能力不足。答案: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高考评价体系教材宏观把握四层:考什么1.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2.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3.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4.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四翼:怎么考1.以区域地图、关联图、最新时政地理为背景,考查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以及发展生态农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意义,考查频度高,以选择题为主。2.以区域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及发展方向,考查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因及发展措施。考查频率较高,以选择题或综合题的形式出现。3.以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我国海洋国情的特点、我国海洋发展战略及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考查频率较低,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阶段环境问题工业革命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________,地球的大气、土地和水能够满足人类的生产和消费需要,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能够被自然环境降解工业革命后资源的消费和废弃物的排放数量________目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________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________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________状态,从而发生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________等环境问题主要环境问题表现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________资源短缺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________、生物多样性减少等________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特点地区环境问题空间分布差异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主要体现在过度________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在掠夺式开发带来的________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________等;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也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自然原因具体分析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逆温条件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表现原因危害治理措施大气污染工业废气和交通尾气等任意排放到大气中大量废弃物进入环境之中,改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组成成分,其中有些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降解,造成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影响人类生活质量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环境问题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水体污染工业废水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废弃物任意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农药等任意排放到土壤中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建设、生活垃圾堆积在城市或郊区噪声污染交通、工厂、建筑业等产生噪声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核废料处理不当海洋污染海岸带工业发展、海上航运泄漏、海上石油开采等产生的污染物排入海洋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危害治理措施森林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毁林开荒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污染等都会直接和间接导致生态退化问题,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根本在于恢复生态,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功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土壤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的过度捕猎表现成因治理措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降水少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能源短缺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区域认知图示为世界某区域略图,甲地有全世界最大的露天铜矿,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结合甲地的位置及铜矿资源开发从加剧水资源短缺、造成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