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4课时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学生用书湘教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767684/0-16931301371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4课时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学生用书湘教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767684/0-169313013718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4课时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学生用书湘教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767684/0-169313013721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版新教材高考湘教版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学生用书(99份)
-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6课时内力作用与板块运动学生用书湘教版 其他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第6课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学生用书湘教版 其他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八章地球上的水第39课时海_气相互作用学生用书湘教版 其他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区域地理第二十一章世界地理第94课时日本尤学生用书湘教版 其他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九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44课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学生用书湘教版 其他 0 次下载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4课时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学生用书湘教版
展开第24课时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必备知识梳理 1.大气的组成(1)组成及比例(2)近地面大气各成分的作用(3)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2.大气的垂直分层[指点迷津] 不同纬度对流层高度不一样的原因低纬地区地面受热多,对流活动旺盛,因此对流层的高度高;而高纬地区地面受热较少,对流活动较弱,所以对流层的高度低;中纬地区则居中。 关键能力突破技 法 点 拨对流层逆温现象及其影响1.逆温的类型及成因2.辐射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3.逆温的影响典 题 精 研[典例] [浙江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10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读图,完成(1)~(2)题。(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审题解题][答案] (1) (2) [感悟核心素养] 知能转化演练如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四图最可能正确表示此时图示区域气温垂直变化状况的是( )2.图中所示大气现象( )A.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B.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C.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的消散D.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下图为“某沿海地区一日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3~5题。3.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A.赤道地区 B.中纬地区C.高纬地区 D.高山地带4.该地当日最有可能的天气特征为( )A.雷雨大风冰雹天气 B.烈日高温酷暑天气C.潮湿闷热无风天气 D.雪虐风饕地冻天气5.导致A、B两层气温垂直变化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海拔 B.大气成分C.气象条件 D.纬度[2023·湖南省阶段性检测]一般每年5月份过后,我国各地进入强对流天气的高发期,往往伴有雷暴、大风等现象。下图示意雷暴云的结构。据此完成6~8题。6.雷暴云产生的基本条件有( )①充足的水汽 ②地转偏向力作用 ③气流上升运动 ④大气逆温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7.推测我国雷暴发生的时空特征是( )A.夏秋多冬春少,南多北少B.夏秋多冬春少,西多东少C.夏秋少冬春多,南少北多D.夏秋少冬春多,西少东多8.雷暴云在消亡阶段( )A.没有降水现象 B.水汽蒸发旺盛C.气流以下沉为主 D.出现雷电现象第24课时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必备知识梳理1.(1)①干洁 ②氧 ③氮 (2)紫外线 生物 凝结核2.①对流层 递减 地面 对流 ②平流层 上升 臭氧 平流 臭氧 ③高层大气关键能力突破[典题精研][典例] 答案:(1)A (2)C知能转化演练1~2.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烟柱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而是转为水平方向向四周扩散,这是典型的逆温现象。四图中只有C图能够正确表示逆温。第2题,逆温阻碍了大气的垂直扩散,使污染物在近地面集聚,从而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答案:1.C 2.A3~5.解析:第3题,对流层的厚度整体由赤道地区向两极递减,低纬度对流层厚度大约17~18 km,中纬度12 km左右,高纬度大约8~9 km。图中对流层厚度约为12 km,最有可能位于中纬度地区,B对。第4题,根据对流层内的气温垂直变化,由地表25 ℃降至对流层顶的-70 ℃左右,由此可推测出此时该地的气温垂直递减率高于对流层的平均垂直递减率6 ℃/km,故推测其可能对应为强对流天气特征,雷雨大风冰雹属于强对流天气,A对。第5题,A、B两层分别为对流层和平流层,对流层中的主要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等,使得地面成为直接热源,进而导致对流层内气温垂直递减。平流层二氧化碳等含量已经极低,而臭氧含量明显增加,臭氧因主要吸收短波波段辐射,使得太阳辐射成为这一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故而该层大气气温垂直递增。所以主要影响因素为大气成分,B对。答案:3.B 4.A 5.B6~8.解析:第6题,由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产生雷暴云需要有充足的水汽,以及气流做强烈的上升运动,①③正确,B正确。读图可知,雷暴云天气形成于高空,高空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小,②错误。大气逆温出现时,大气相对稳定,不易产生雷暴云,④错误。第7题,由材料信息可知,雷暴是强对流天气带来的结果,我国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雷暴天气南部地区多于北部地区,东部地区多于西部地区,故选A。第8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雷暴云形成阶段,云中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成熟阶段,上升气流不断冷凝,伴有降水、冰雹、雷暴等现象;消亡阶段,上升气流减弱,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逐渐减少,天气渐渐转晴。故选C。答案:6.B 7.A 8.C大气组成主要作用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氮气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气氧是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次要成分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臭氧吸收太阳________,臭氧层可保护地球上的________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而穿透大气到达地面的少量紫外线,又具有杀菌的作用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杂质作为________,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项目主要特点特点成因与人类的关系①______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________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____运动显著该层上部冷下部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杂质;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②__________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吸收太阳紫外线水平运动有利于航空飞机飞行;____层有保护地球生命的作用____运动为主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水汽、杂质含量稀少,大气平稳③______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大气密度很小距地面远,受到引力小60~500千米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类型示意图成因辐射逆温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锋面逆温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地形逆温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有利影响逆温的出现阻碍空气对流,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逆温出现在高空,有利于飞机的飞行逆温可作为一种气候资源加以利用。例如,伊犁河谷逆温出现在10月至次年3月,有效地提高了冬季谷地的温度,果树越冬可以免受冻害等不利影响对环境逆温时,大气比较稳定,加重大气污染对天气容易产生大雾等不利天气对交通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区域认知该题是在10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在区域认知上可知,我国南方山区谷地在垂直方向上不同时段逆温层的高度不同综合思维结合图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运用综合思维分析,该地区逆温特征及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