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新高中地理高考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5章 第1讲 课时28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展开
第1讲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28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2)表现形式①地壳运动: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②岩浆活动: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的过程。③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3)对地表的影响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2)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3)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2.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2)表现形式①风化作用②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的过程。③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④堆积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的过程。(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类型(2)岩石转化①岩浆eq \o(―――――――――→,\s\up7(侵入作用、喷出作用))岩浆岩。②各类岩石eq \o(―――→,\s\up7(变质作用))变质岩。③各类岩石eq \o(――――――――――――――――→,\s\up7(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岩。④各类岩石eq \o(――→,\s\up7(熔化))岩浆。(3)物质循环过程图中的地质作用是:①冷却、凝固;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③压实、固结;④变质作用(高温、高压);⑤熔化。1.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2.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形态及其分布地区(2)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①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②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3.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岩浆:三进一出;岩浆岩:一进三出;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2)判断箭头含义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指向岩浆的箭头——熔化,是内力作用。(2020·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6分)(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12分)(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6分)本题以玄武岩台地被流水侵蚀后形成了不同的地形单元为情境,创设学习探究情境。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本题组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形成时期不同,受到侵蚀程度不同”信息的能力,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流水对玄武岩台地侵蚀后的变化。考查了分析地理过程的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答案 (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2019年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安徽九华山地质公园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九华山主体为花岗岩山岳型地貌,其南缘为石灰岩地貌。图1为“九华山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九华山主体的岩石类型对应图2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2.九华山地质公园形成过程中,所受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侵入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外力侵蚀—地壳抬升D.岩浆喷出—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答案 1.B 2.A解析 第1题,由图2可知,丙为沉积岩,甲为沉积物,乙为岩浆岩,丁为岩浆,戊为变质岩,九华山主体的岩石类型为花岗岩,而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故B正确。第2题,由于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且九华山南缘为石灰岩,因此其形成过程为先受外力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石灰岩,再有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后经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将花岗岩上的石灰岩侵蚀掉使花岗岩裸露,故A正确。(2022·广东东莞期末)哈萨克斯坦的一片草原上分布着成千上万颗神秘石球,被称为“石球谷”。这些石球直径大多有三四米,主要由沙土组成。有些石球会自然裂开,裂开之后可以发现里面有“石蛋”,“石蛋”易碎。读“哈萨克斯坦石球景观图”,完成3~4题。3.哈萨克斯坦石球自然裂开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作用强 B.风化作用强C.冰川作用强 D.海浪作用强4.哈萨克斯坦石球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①碎屑物在沉积过程中 ②岩浆在冷却过程中 ③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④其他物质围绕石核层层凝聚 ⑤与周边环境成分有明显区别的某种矿物凝结成石核A.①⑤④③ B.①⑤③④C.②③⑤④ D.②⑤④③答案 3.B 4.A解析 第3题,哈萨克斯坦地处内陆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风化作用强,故选B。第4题,由材料可知石球是风化作用形成的,所以最后一个为③,故排除B、C。石球和石蛋易碎,不可能为岩浆岩,A正确。课时精练盐风化作用是指雨水或海水等含盐水分(溶液)渗透岩石并由内部从岩块下方渗出,盐分结晶膨胀而导致岩石露头表面矿物颗粒、碎片或部分盐晶脱落的物理风化作用。一般岩石露头表面(主要是侧面)因物质脱落,易形成各种形态的风化凹穴,多见于沿海和内陆干旱地区的近地面岩石中。风化时间越长,风化穴越大。下图为甘肃酒泉某地红色砂岩露头的盐风化穴景观。据此完成1~2题。1.下列有关盐风化形成必要条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溶性盐类物质 B.含有孔隙的岩石C.坡度较陡的地势 D.干湿交替的环境2.我国东部沿海海潮平均高潮线与最大涨潮线之间的区域也存在盐风化现象。与甘肃酒泉相比,该区域红色砂岩形成的风化穴( )A.更大,排列更密集 B.更小,排列更稀疏C.更大,排列更稀疏 D.更小,排列更密集答案 1.C 2.D解析 第1题,盐风化需要盐分结晶,需要可溶性盐类物质溶于水(主要是雨水或海水中所含的盐分),在岩石空隙中渗透,水分蒸发、盐分析出,在岩石表面结晶,因此需要可溶性盐类物质、含有孔隙的岩石和干湿交替的环境,A、B、D项说法正确。地势陡缓对盐风化无明显影响,C项说法不正确。第2题,甘肃酒泉气候干旱,降水少,其溶解、下渗、蒸发较稳定,干湿周期变化长,形成的盐风化穴规模较大。我国东部沿海海潮涨落,每个干湿交替的周期很短,干燥中心密集,无法造成深度干旱和大规模的盐类结晶区,所以只能形成密集分布的小型风化穴——蜂窝石构造。D项正确。(2022·广东汕头市模拟)玄武岩是岩浆从火山中喷出或从地表裂隙中溢出凝结形成的岩石。在冰岛南部沿海有一座由深色柱状玄武岩构成,边缘笔直、粗细相近、整齐规则的多棱柱状岩石峭壁,形似风琴管,故称风琴岩。在峭壁底部,棱柱较短,中上部较长。完成3~4题。3.形成“风琴管”边缘笔直、粗细相近、整齐规则的形态的原因是( )A.均匀冷凝 B.均匀挤压C.均匀侵蚀 D.均匀断裂4.峭壁底部的“风琴管”比其他部位短的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海浪侵蚀C.冰川侵蚀 D.风力侵蚀答案 3.A 4.B解析 第3题,从材料信息可知,“风琴管”是玄武岩,它是由岩浆喷发后冷却凝固而成,故形成粗细相近、整齐规则的形态是由于均匀冷却凝固所致,A正确。第4题,从图中看,“风琴管”位于海边,底部的岩石受海水侵蚀作用强于高处,因此,底部的“风琴管”比高处的要短。B正确。流水、冰川、风力侵蚀不明显,A、C、D错误。四川省洪雅县西南矗立着数座顶部平坦、状若巨屋的山峦,被当地人称为瓦屋山,最高海拔为2 830 m。经考察发现,瓦屋山顶为玄武岩,往下是泥页岩和甲岩层。位于山腰处的甲岩层隐藏了多个洞穴(下图),洞内石钟乳林立。瓦屋山顶白天天气时常发生突变,常常是刚刚还风和日丽,旋即便雷电交加。据此完成5~6题。5.根据上图,可知瓦屋山地区( )①正处于地壳上升期 ②正处于地壳下降期 ③曾经有大量岩浆喷出 ④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地壳上升运动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②④6.推测瓦屋山甲岩层形成时期的地质环境是( )A.温暖浅海 B.温带大陆C.高山峡谷 D.沙漠戈壁答案 5.B 6.A解析 第5题,仅从图上信息无法判断地壳处于上升期还是下降期,①②错误;玄武岩为喷出型岩浆岩,说明曾经有岩浆喷出,③正确;甲岩层有洞穴,洞内有石钟乳分布,说明甲是石灰岩,石灰岩主要是浅海沉积物形成的,说明此处曾经为浅海区域,而现在为2 000多米的高山地区,说明这里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地壳上升运动,④正确,选B。第6题,根据上题分析,甲为石灰岩,石灰岩多形成于温暖浅海的环境,选A。(2022·山东青岛质检)2019年11月初,芬兰一处海岸边出现了数千颗“冰蛋”覆盖了30米长的海岸线(下图)。这些“冰蛋”最小的如鸡蛋,最大的有足球那么大,而且它们还可以变得更大,最高可达3英尺。摄影师马蒂拉说他是在一个寒冷多风的日子来到岛上的,而“寒冷多风”正是造成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条件。据此完成7~8题。7.关于“冰蛋”形成的过程,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严寒的季节,温度降到零下十度以下,海水大量结冰B.需要一些东西作为(蛋的)芯,芯收集冰块并被它包住C.海冰碎片形成后被海浪推来推去,相互摩擦,使它们变得更圆D.当表面的海水结冰时,它们就会生长,这有助于它们变得更光滑8.下列地理景观的变化过程与“冰蛋”变圆过程最相似的是( )A.花岗岩石蛋地貌的形成过程B.风蚀蘑菇地貌的形成过程C.河流中鹅卵石的形成过程D.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答案 7.A 8.C解析 第7题,“冰蛋”形成的温度必须是在稍低于零度的合适温度,接近冰点的合适水温,冰水混合物才能被海浪推来推去。并不是温度降到零下十度以下,海水大量结冰,描述不正确的是A,故选A。第8题,海冰碎片形成,然后被海浪推来推去,相互摩擦是“冰蛋”变圆的主要过程,石块被河流搬运时相互摩擦是鹅卵石变圆的主要过程,这两个过程最相似。C正确。花岗岩石蛋地貌的形成过程是风化作用、风蚀蘑菇地貌的形成过程是风力侵蚀作用、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是风力堆积作用,都没有相互摩擦。抛物线沙丘分布于半荒漠边缘地区或海岸带,主要是由移动沙丘或沙垄受不连续的植物灌丛阻挡而形成。下图为“我国某区域一抛物线沙丘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9.图示①②③④四区域中,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10.该地常年盛行( )A.东南风 B.西南风C.东北风 D.西北风11.抛物线沙丘与新月形沙丘( )A.两翼植被密度均较高B.两翼均指向盛行风下风向C.迎风坡坡度均较大D.可能会存在于同一地区答案 9.A 10.D 11.D解析 第9题,抛物线沙丘主要是由移动沙丘或沙垄受不连续的植物灌丛阻挡而形成的,迎风坡平缓前进,背风坡陡,呈弧线凸出,两翼有植被,抛物线沙丘的两翼指向上风向,图示①②③④四区域中,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①区域,该区域对沙丘的阻挡能力最强,沙丘移动距离近,A对。②③④区域对沙丘移动阻挡较弱,沙丘移动得远,B、C、D错。第10题,抛物线沙丘的两翼指向上风向,迎风坡平缓前进,背风坡陡,呈弧线凸出。根据抛物线形态,结合指向标,可知该地常年盛行西北风,选D。第11题,抛物线沙丘的两翼指向上风向,两翼有植被,而新月形沙丘两翼指向下风向,两翼无植被,A、B错。迎风坡坡度都较缓,C错。抛物线沙丘与新月形沙丘可能会存在于同一地区,选D。河南省洛阳市龙潭峡谷山水风光奇异,峡谷的两侧是高达数十米至百余米的陡崖,陡崖的中间发育有一系列顶部小、肚子大的天然石龛。下图为“石龛景观图”。据此完成12~14题。12.石龛形成处的岩石为( )A.花岗岩 B.玄武岩C.变质岩 D.沉积岩13.形成石龛造型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 D.地壳运动14.石龛位于陡崖中间的原因是该地区( )A.多溶洞发育 B.地壳在抬升C.盛行峡谷风 D.水位多次升降答案 12.D 13.C 14.B解析 第12题,峡谷的两侧是高达数十米至百余米的陡崖,陡崖的底部由于水流的冲刷旋蚀,形成了顶部小、肚子大的石龛,且有层理结构,应为沉积岩。花岗岩、玄武岩、变质岩质地相对较硬,不易被侵蚀。选D。第13题,陡崖的底部由于水流的冲刷旋蚀,形成了顶部小、肚子大的石龛,故形成石龛造型的地质作用主要是流水侵蚀;风化作用是指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的过程,其结果与形成石龛造型不符;河南位于季风气候区,而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石龛造型与风力侵蚀无关;河南位于板块内部,受地壳运动影响较小,故形成石龛造型与地壳运动无关。选C。第14题,由于地壳的抬升运动,把石龛抬升到陡崖的中间;该地不是喀斯特地貌区,没有溶洞发育;峡谷风与石龛位于陡崖中间没有关系;水位多次升降对石龛位置影响较小。选B。浮山被称为青岛市的“城市之肺”,是青岛市区内最高的山,该山风景秀丽,地势陡峭,岩石裸露高耸,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巨大花岗岩体就取自浮山。下图示意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5~16题。15.浮山的岩石属于图中的( )A.② B.③ C.⑤ D.⑥16.浮山形成过程中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最可能是( )A.岩浆喷出—地壳抬升—搬运、沉积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C.岩浆喷出—变质作用—地壳运动D.岩浆侵入—固结成岩—风化、侵蚀答案 15.A 16.B解析 第15题,读图可知,①为岩浆,②为侵入岩,③为喷出岩,④为沉积物,⑤为沉积岩,⑥为变质岩。浮山的岩石为花岗岩,属于侵入岩,A正确。第16题,浮山的岩体为花岗岩,因此浮山的形成过程首先是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岩体;之后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形成山地;最后受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现在的浮山。故选B。[课程标准] 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体系架构][素养考查] 1.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某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地貌特征。2.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貌景观的差异。3.地理实践力: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结合当地地貌类型和特征,分析其成因。类型分类影响物理风化a.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温差风化;b.岩石空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冰劈作用;c.岩石卸载(释重)——层裂;d.岩石空隙中盐的结晶与潮解a.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保留在原地成为风化壳;b.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c.风化产物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化学风化a.溶解作用;b.水化作用;c.水解作用;d.碳酸盐化作用;e.氧化作用生物风化生物物理风化:a.植物根劈;b.动物钻洞、挖土。生物化学风化:a.遗体腐烂分解,形成有机酸和气体,腐蚀岩石;遗体在还原环境中,形成腐殖质,促进岩石分解;b.植物生长(选择吸收元素、分泌酸溶液腐蚀岩石);c.微生物分泌酸类成因分类形成典例特点岩浆岩侵入岩岩浆侵入岩石圈,冷却变硬形成的花岗岩结晶颗粒较大;密度大,坚硬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后形成的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矿物结晶颗粒较小;有流纹或气孔沉积岩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而成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非金属矿物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理构造;富含金属矿物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脉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却凝固形成火山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一般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在温度变化、水的冻融、生物分解等作用下,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原地,形成风化壳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的许多湖泊)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海浪侵蚀海蚀穴、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基岩海岸地区(例:大连小平岛等)堆积作用冰川堆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流水堆积形成冲(洪)积扇(出山口)、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河流出山口处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流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地貌干旱的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海浪堆积形成沙滩等滨海地区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显著,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高纬度、高山地区冰川作用显著,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外力作用不同区域地貌类型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多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中下游地区多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风力作用在干旱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易形成沙尘暴;风力堆积作用下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第(1)题 平缓的台地在流水侵蚀作用下,会变得破碎、起伏加大,形成沟谷、山地等,台地面积变小。第(2)题 玄武岩形成时间不同,受侵蚀程度也不同:形成时间越早,侵蚀程度越大,地表起伏越大(平面越小)。由材料可知,玄武岩最初形成的是平坦的地形单元,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平坦的台地首先被侵蚀形成沟谷——平台相间分布的地形,高出的平台逐渐形成平顶山。平顶山继续接受外力作用,被侵蚀的岩石越来越多,剩下的“平顶山”越来越小,形成尖顶山。可知尖顶山由最早形成的玄武岩组成,平顶山其次,台地最年轻。第(3)题 该区域山体的存在有两个条件,一是侵蚀切割未尽(残留),二是喷出岩浆未将山体覆盖(残留)。尖顶山、平顶山是较早形成的,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掉,残留的部分形成山体。台地形成的时间较晚,也就是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故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