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 -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系统性针对性专题复习(全国通用)课件PPT
展开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六 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主干知识: 一个模式:小农经济;两个阶段:早期农业、传统农业;三个特点:自成体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奠基时期) (一)、原始社会 (二)、商周时期 二、传统农业生产的发展 (发展时期)(一)、古代农业的综合技术体系——精耕细作(二)、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小农经济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我国早期农业发展概况:
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斧和石锄
先用石刀石斧等把树木砍倒,晒干后再放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再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撒播或挖坑点种,播种后也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
炭化粟和菜籽(半坡遗址出土)
碳化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
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两遗址成就说明距今七八千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双齿木耒复原及使用方法示意图
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石器锄耕排水除草施肥治虫
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农业起源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我国作物分布格局:
(3).我国农业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何谓“精耕细作”?
1、精耕细作的含义:
“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特点形成的原因?有何重大意义?
意义: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民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为中华文明持续而不间断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原因:小农经济长期占主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人多地少;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汇。
2、精耕细作的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
“鱼嘴” 伸入岷江中,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耧车: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耕耙耱:耕耙耱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精耕细作技术,在北方是耕耙耱,在南方是耕耙技术。耕是指耕地,耙是指将土块耙碎,耱是将土地表层碾磨成粉末。
耙田:种植水稻,必须把田耙平,以免同一亩田中,水位参差过甚,或秧苗没水中,或根露水上,烂死枯死。
翻车:曹魏时马钧改制而成。装有类似自行车脚踏结构的可转动手柄或脚踏装置,靠人力转动把水从低处引向高处,灌溉农田,也可排涝。
曲辕犁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能调节深浅,耕作平稳、深浅一致,适应水田耕作。
筒车(唐朝时发明) 借水力转动的大型提水工具。轮盘架上装有很多竹筒,转到低处,水装入筒中,转到高处水倒出,下面用水槽接水,并通过水槽把水引到田地里。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北民南迁
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
思考:中原人口三次南迁,在原因上有什么共同点?
共同原因: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的攻伐导致了北方频遭战乱,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战争导致中原人口三次南迁。
大量人口南迁会给江南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1)为江南开发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江南经济实力大为提高。(2)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改变了南方落后的面貌。
(3)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
(4)促进了江南的民族融合。
(6)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5)使人口的分布更加合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至汉朝;该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因为北方最早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北方也始终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南方经济略微有所发展,比如战国时期,都江堰的修筑、秦始皇对岭南的开发、灵渠的开凿等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第二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该时期,北方战乱,江南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出现了大量北民南迁的第一次人口流动高峰期,开垦了大量土地,农业得到发展。比如诸葛亮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经济,维修都江堰;吴国大力发展造船业,这一切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得到更为快速的发展。
第三阶段:隋朝至唐朝前期 北方经济再创辉煌,隋唐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关 系和谐,中外交流频繁。南方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第四阶段: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时期 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大量北方人口南 迁,此时南方利用自然河道发展农田水利事业。 第五阶段:宋金对峙时期 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和平,再次掀起了北民南迁 的人口流动高潮,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促 进南方经济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战乱,人口减少,城镇衰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相对安定,且自然环境优越; 3、南方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天仙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1)形成时间:(2)产生原因:(3)主要特点: (4)评 价:
从生产规模看,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集体劳作时代(原始社会和商周时期)
小农经济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土地国有(井田制)
◇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土地私有制确立
(2)小农经济产生原因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1)形成时间:(2)产生原因:(3)主要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
③自给自足,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
⑤水平低,技术难以改进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①规模小、条件简陋,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①生产技术提高,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②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自主权,具有生产积极性。③规模小,有利农民提高耕作技术,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采取重农政策。
▲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4)小农经济的评价:
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③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④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②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导致封建制度长期延续。
③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造成中国的落后。
易错提醒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不同
很少商品交换,对应于商品经济
规模小,对应于集体劳作、规模化生产
在自己所有的土地上耕种,对应于租佃经济
鸦战后渐解 1956年消失 1978年恢复
有人用数学集合的观点,用示意图的形式表达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三者的关系。你觉得如何?
专题九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 -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系统性针对性专题复习(全国通用)课件PPT: 这是一份专题九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经济政策 -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系统性针对性专题复习(全国通用)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均田制,“重农抑商”,1含义,重视农业,危及政权统治,与农业争夺劳动力,政策重农抑商,5评价,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海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七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 -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系统性针对性专题复习(全国通用)课件PPT: 这是一份专题七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 -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系统性针对性专题复习(全国通用)课件PPT,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官营手工业,要点点拨,继续发展,民间私人自主经营,供民间消费,农户的副业,民间消费品,家庭农民,不在市场流通,在市场流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十五 两次鸦片战争 -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系统性针对性专题复习(全国通用)课件PPT: 这是一份专题十五 两次鸦片战争 - 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系统性针对性专题复习(全国通用)课件PPT,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中国近代史分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个基本性质,两个基本任务,三条基本线索,中国近代史的整体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是部分的意思,两对矛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