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单元培优专练--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747272/0-169275840283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单元培优专练--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747272/0-169275840287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单元培优专练--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747272/0-169275840290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单元培优专练--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单元培优专练--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共13页。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单元培优专练一、选择题1.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2.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 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3.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 ) 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4.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绅士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5.下表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等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甲是( ) A.钢铁 B.棉纱 C.米 D.棉布6.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7.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 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8.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过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9.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10.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货款国别法国荷兰南斯拉夫智利捷克斯洛伐克丹麦申请额5.05.355.00.43.50.5批准额2.51.9500.1600.4货款国别伊朗卢森堡墨西哥波兰巴西 申请额2.50.22.096.01.0批准额00.120.34100.75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11.两汉和三国时期,中国的海上贸易已相当活跃,各国商船“泛海陵波,因风远至”,到梁代,广州“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货易”。这说明当时中国的海上贸易( ) A.促进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 B.是大航海时代的组成部分C.是政府赋税收入主要来源 D.未因内部政局动荡而中断12.[2023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四模]1990年3月,政府允许上海、深圳两地试点公开发行股票。同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后,利用股票融资改善企业经营的机制在全国逐渐推广开来。这反映了( ) A.企业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B.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3.[2023河北衡水中学模考]从1922到1924年,经过货币改革,苏联切尔文(币)对英镑、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1924年,外国记者惊讶地发现莫斯科“几乎没有追求美元的现象,美元的供给似乎比需求更大,现在美元也不得不屈服于本土的切尔文”。这反映了当时( ) A.苏维埃政权赢得人民信任 B.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美元贬值C.苏联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 D.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紧张14.[2023湖南邵阳二模]下面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际贸易争端发生的变化情况表,这些变化反映了( ) 事项20世纪80年代前20世纪80年代后争端领域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等争端内容削减关税壁垒消除非关税壁垒争端主体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A.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 B.全球化向纵深发展C.各国间贸易冲突激烈 D.南北差距逐渐缩小15.[2023河北保定二模]1964年,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提出,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是发达国家,外围是依附于中心的发展中国家。外围经济有单一化、畸形发展及贫穷落后的特点。因此,应改变国际贸易格局、缔结新的国际商品协定、实行稳定初级产品价格等措施。该主张( ) A.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 B.强烈反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C.意图构建互利共赢的经济秩序 D.指出了经济全球化的诸多弊端16.[2023重庆模考]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以跨国公司为主导,全球产业出现转移,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等先后出现两次大的全球性产业转移,这客观上造成社会失业问题进一步加剧,导致社会中等收入阶层者的收入水平下降。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 A.带来了全球收益的不平衡性 B.对发达国家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C.遭到西方国家反对难以发展 D.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机遇17.[2023江苏苏州调研]1453年,日本向明政府进贡时,使者携带的附进物数量相比于1433年有大幅度增长,明政府委派“牙人”估价,此后立即调整收购政策,将贡物的给价大幅削减。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对外贸易政策收紧 B.政府经济实力有所下降C.周边诸政权借朝贡谋利 D.朝贡贸易渗透市场意识18.[2023安徽新安中学月考]如图为唐宋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变化统计图,这一变化( ) A.导致了唐朝政府发行飞钱 B.反映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C.促进了唐宋铜钱体系变革 D.冲击了小农经济主体地位19.[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模]宋代“交子”双面双色印刷,版面图文兼顾美观、整洁、大方的审美需求,以蓝色、黑色为主,同时配以石朱红印章。从印钞铜版的印片中可以清晰了解到纸币的发行者、数额,在复杂图案的雕刻之中还暗藏有他人不容易仿制的细节。宋代纸币的制作( ) A.提升了货币的实用价值 B.便利了私人的印制发行C.体现了活字印刷的灵便 D.充满了古代工匠的智慧20.[2023浙江义乌模考]“缔约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业的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该协定( ) A.利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维持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C.确立了美国的金融霸权 D.推动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二、非选择题21.[2023江苏海安高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00年时,任何一位理性的观察家都会认为世界棉花生产将仍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事实上,直到1780年,这些国家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然而在1860年,一切都改变了,数以百万计的机械锭子由蒸汽机驱动,由带薪工人操作产出数百万磅纱线,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而是由奴隶种植,供应数千英里之外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距离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欧洲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棉花产业的中心,他们利用他们的新地位启动了工业革命,中国和印度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则越来越屈从于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二2012年全球主要棉花产地比例图 21世纪初,棉花种植以及纱线和布料的生产继续向亚洲转移。棉花种植在乌兹别克斯坦、多哥或印度,通过香港的厂,然后去到越南的缝纫店,最后来到堪萨斯城的服装架上。……维系运输棉花复杂网络的是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跨国公司。——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根据材料,以“棉花帝国”为切入点,就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拟一个论题,结合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解析】 宋朝出口的主要商品“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都是手工业产品,出口量大,且政府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宋朝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故D项正确。从材料来看,宋朝进口的商品并非基本生产资料,故A项排除;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秦汉,故B项排除;C项结论由材料无从得出,故排除。2.A【解析】A项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而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严重制约了人们的经商致富的行为,“百姓日用即道”是由王阳明弟子王艮提出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与材料中“实践‘圣人之学’”的观点契合√B项“心外无物”是王阳明用来批判程朱理学“先有理,后有物”的观点的,与材料主张不符×C项“存天理,灭人欲”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明显与题意不符×D项“工商皆本”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主张,意在提高工商业阶层的社会地位,与题意不符×3.D【解析】 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价格和销量深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印度茶叶和日本茶叶进入市场,使中国茶叶面对的竞争对手增多,客观上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D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及销售数量会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这并不会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排除A项;材料提及的是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及销售数量变化,至于中国对外贸易是入超还是出超,由材料无法判断,排除B项;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深受国际市场茶叶价格变动的影响,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与反映,C项因果逻辑错误,排除。4.DA项晚清时期,出现绅士与商人混合的现象,绅商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社会新生力量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B项绅商是民族资产阶级,与“尊士贱商”的说法不符×C项传统社会结构是指以士、农、工、商为主体的四民阶层,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颠覆”用词不当×D项根据材料“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可知,绅商是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先进性和传统性相结合的特点√5.D【解析】 据所学,近代中国晚清进口商品以纺织品等生活用品为主,民国初期钢铁等工业建设用品进口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时中国是个农业国家,米的进口比重不会太大。因此从总体比重角度看,甲、乙是纺织品,丙、丁可能是钢铁和米;就棉布与棉纱进口而言,近代早期进口占比高的首先应是棉纱,其次是棉布,并且棉纱进口应该是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棉布应该先有个上升过程,清末民初随着民族工业特别是轻纺织工业较快发展,棉布进口又应该呈下降趋势。所以甲应是棉布,乙应是棉纱,答案为D项。6.A【解析】7.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的做法突破了原来按需分配(平均主义)的弊端,充分调动了剧团职工的演出积极性,选择C项;北京京剧团属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不是非公有资本,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北京京剧团实行工资福利制度改革,改革并没有改变剧团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选项中“整体改制”用词不当,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8.D【解析】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的宗旨,D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加速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进程,与材料中变化关系不大,排除A项;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不是材料中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9.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额和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的进口额均有所增长,而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额比重却在下降,表明发展中国家过分依赖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市场,自身承受的风险更大,侧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故选D项;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仍然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主导,“发生根本性转变”说法错误,排除A项;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额和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的进口额均有所增长,表明南(发展中国家)北(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排除C项。10.C【解析】 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而材料中得到贷款批准的国家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几乎没有得到贷款批准,结合材料“1949年”可知,此时正处于冷战时期,表明此时世界银行的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主要针对的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排除A项。材料中世界银行批准贷款的对象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并非集中于不发达国家,排除B项。世界银行是国际经济组织,不是区域经济组织,排除D项。11.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及魏晋时期社会环境动荡,但是海上对外贸易仍然十分活跃,这说明当时海外贸易并未因内部政局动荡而中断,D项正确;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A项;大航海时代来临是在15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当时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仍然是农业,排除C项。12.C【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证券交易所属于金融领域。据材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这是我国利用金融手段,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企业经营活力的表现,C项正确;“企业体制改革”与“改善企业经营的机制”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现象是国内金融市场和企业的发展,与对外开放关联不大,排除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D项。13.A【解析】 时空定位 1922到1924年,苏联。此时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材料解读 1922年到1924年,苏联货币对英镑和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说明苏联经济稳定;在莫斯科出现“美元的供给似乎比需求更大”“美元也不得不屈服于本土的切尔文”的现象,说明人们对苏联货币认同感更强。选项分析 由材料解读可知,材料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苏维埃政权的认同,A项正确。苏联货币对英镑、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反映的是苏联货币的稳定性,而非美元贬值,且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现象主要得益于“货币改革”,并非工业化,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敌视和封锁,不能得出D项结论。14.B【解析】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的知识可知,材料中变化是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带来的,故选B项;世界经济重心转移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争端领域和争端主体扩大,说明贸易相关领域和范围扩大,但不代表“冲突激烈”,排除C项;发展中国家成为争端主体之一,说明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不代表南北差距逐渐缩小,排除D项。15.C【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普雷维什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体的,而现存的世界经济体系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依附于发达国家,他主张构建合理的、互利共赢的经济秩序,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区域经济一体化,排除A项;B、D项没有体现材料中普雷维什的主张,排除。16.B【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来说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产业转移也造成社会失业等问题,所以说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B项正确;材料只讲到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两面性作用,没有涉及全球收益的不平衡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西方国家反对经济全球化,排除C项;材料主体是发达国家,排除D项。17.D【解析】 朝贡贸易是一种官方贸易行为,典型特征是“厚往薄来”。根据材料“委派‘牙人’估价,此后立即调整收购政策,将贡物的给价大幅削减”可知,明政府依据价值规律调节附进物的收购价格,这表明当时官方运用市场意识看待朝贡贸易,D项正确;据材料,此措施具有针对性,不能得出政府的整体对外贸易政策收紧,排除A项;据材料,政府依据价值规律调节附进物的收购价格,是正常的经济行为,看不出明政府经济实力下降,排除B项;C项没有体现材料中明政府的举措,排除。18.B【解析】 材料反映了唐宋政府钱币收入数量不断增长,谷物、布帛等实物收入整体减少。结合所学可知,政府钱币收入增长与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统计图中的数据变化从侧面说明了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项正确;飞钱出现在唐朝,是为了满足长途贸易而发行的汇兑票证,排除A项;唐宋铜钱体系变革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没有关联,排除C项;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没有发生改变,排除D项。19.D【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双面双色印刷”“兼顾……审美需求”“暗藏有他人不容易仿制的细节”可知,“交子”印刷技术高超,印片内容详细,还具有一定的防伪设计理念,这都体现了宋代工匠高超的印制技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项正确;材料讲的是“交子”的印制信息,并非实用价值,排除A项;“交子”经历了从商业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货币的发展过程,纸币并不是私人可随意印制发行的,排除B项;据材料看不出其采用的是活字印刷技术,且这与材料主旨也不符,排除C项。20.D【解析】 据材料“贸易和经济事业”“以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协定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旨在促进国际贸易发展,选D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A项;“维持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排除B项;“确立了美国的金融霸权”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21.【答案】 论题:18—21世纪初棉纺织业中心的变迁反映了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阐述:18世纪到19世纪中后期,世界原棉生产和棉纺织业中心从亚洲转移到欧洲。18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蒸汽机的改良,工厂制的建立,全球联系的加强(世界市场的发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工业品),亚非拉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原料);欧洲成为全球贸易的中心。 21世纪初,棉纺织业中心重新回归亚洲。这一时期,两极格局瓦解,殖民体系崩溃。世界贸易组织完善,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有所改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有所提升,这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迅猛发展,把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亚洲在棉花生产加工领域重新崛起(或中国与印度共同占了世界棉花产量的一半)。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折射了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尤其在工业革命以后,国际分工强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多中心的贸易新格局逐渐形成。【解析】 首先,解读材料,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促使棉花产业的中心向欧洲转移;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21世纪初棉花产业中心向亚洲转移。其次,结合所学,可以拟定论题,如18—21世纪初棉纺织业中心的变迁反映了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再次,结合所学,围绕论题,展开阐述。如材料一中转移,可从工业革命进行、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等角度展开;材料二中转移,可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崩溃、世贸组织建立、跨国公司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强等展开。最后,总结升华,指出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实际是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