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生命的诗意·文学阅读与写作 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745000/0-169268127748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 生命的诗意·文学阅读与写作 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745000/0-16926812775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 生命的诗意·文学阅读与写作 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745000/0-169268127755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三单元 生命的诗意·文学阅读与写作 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 生命的诗意·文学阅读与写作 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共27页。
第三单元 生命的诗意·文学阅读与写作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唐代山水诗的成就被确认为是中国山水诗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高峰期,与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之持久旺盛有关。而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乃诗人之山水诗心的生命力。山水诗心,就其要者而言,不外是对自然山水本身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从而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雅意林壑,性爱丘山,作为一种诗意化的人格风范,已形成超越时代的价值内容。雅意林壑的精神指向的诗意化——对景语诗美的追求,遂亦形成跨越时代而承传的诗学传统。因此,“第一个高峰”绝不是平原拔地而起的突兀奇观,而是层层登攀而渐近壮伟。
而在我看来,有必要把“艺术高峰”同时理解作静态观照意义上的“峰群”和动态分析意义上的“峰势”。唐代山水诗的成就,就体现在它是对此前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集大成和对此后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新开拓。所谓集成与开拓,实质就是整合与创变,而这一切,主要是就山水诗的审美质量而言的。
总体看来,由山水诗所体现的盛唐气象,既是王夫之所谓“以写景之心理言情”而至于“兴象玲珑,无迹可求”者,又是陆机“恒患文不逮意,意不称物”之终于无所遗憾者,还是南朝“巧构形似”之终于巧得无一点迹象者。如果说上述这些都属于艺术表现之造诣,那么在美学风格上只有“浑朴精粹”四字才得以状其体势。盛唐山水诗人以一种最朴素自然的语言实现了曲尽物态与妙写心境兼得而美的诗学目的,以一种最平和坦然的风度体现出兼容并蓄而高瞻远瞩的时代精神。“平常”与“非常”实现了有机合一,在充满世间人情味与现实生活感的山水意境之中,不着痕迹地蕴含着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把握和精确描绘,在仿佛是无所拣选的自然叙写中,诗人以高度的安闲从容举重若轻地寄托着自信自足的文化意识。
论唐诗者,“四唐”之说历久弥新。初唐是盛唐之准备,但中唐却并非盛唐之余响。无论是从整个诗歌风貌着眼,还是仅就山水诗而言,中唐风貌,皆呈现出强烈的创变色彩,这种创造性变化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审美的探险与逸品的定位。实际上,从偏向于“青山”“白云”之山水意象类型的大历山水景观开始,就已然开始了对山水“逸品”的定位。虽然后人习惯于以“王、孟、韦、柳”来概括山水田园诗派的基本特征,并以为这一特征即在清淡风格,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并不准确的。即以清淡风格而言,王、孟之作,并无有意为此的迹象,而韦、柳之作,则是在自觉地追求清而幽的境界。有鉴于此,那以主体意志的萧散淡远和山水意象的清冷幽深为主要内涵的“逸品”格调,在盛唐王、孟那里只是溶解在从容安详中的活性因素,而在韦、柳那里便凝定为明确的范式。
山水创意,主要表现在对曲尽山水物态的不满足上,盛唐山水诗境中那天然物态与诗人意态的自然融合,至此而被冲破,诗人意态的纵恣注入自然物态,从而山水意象亦为之而重新被组合安排,重新被形容刻画。于是,就真正有了风景依旧而诗意常新的可能,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唐山水诗美具有下开有宋一代风貌的意义。如果说宋代山水诗是山水诗史上的“第二个高峰”的话,那么,中唐之际,便已然云气暗通,故而唐宋两个高峰之间,自有一种双峰互倚、借重而美的微妙关系。
(摘编自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
材料二:
老杜诗苍苍茫茫之气,真是大地上的山水。常人读诗皆能看出其伟大的力量,而不能看出其高尚的情趣。
“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四首(其三)》]一绝,真是高尚伟大。首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清洁,由清洁即可得高尚。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有人,虽未明写,而曰窗、曰门,岂非人在其中矣?后两句代表心扉。在心扉关闭时,不容纳,或不发现高尚的情趣、伟大的力量。诗人将心扉打开,可自大自然中得到高尚伟大的情趣与力量。“窗含”“门泊”,则是其心扉开矣。窗虽小,而含西岭千秋雪;船泊门前,常人看船皆是蠢然无灵性之一物,老杜则看船成一有人性之物,船中人即船主,由西蜀到东吴,由东吴到西蜀。“窗含”一句是高尚的情趣,“门泊”一句是伟大的力量。后人皆以写实视此诗,实为象征,且为老杜人格表现。
老杜诗中有力量,而非一时蛮力横劲。有的蛮横乃其病。其好诗有力而非散漫的、盲目的、浪费的。其力皆如水之拍堤,乃生之力、生之色彩。曰生之“色彩”而不曰形状者,色彩虽是外表,而此外表乃内外交融而透出的,色彩是活色,如花之红、柳之绿,是内在生命力之放射,不是从外涂上的。且其范围不是盆景、园林,而是大自然的山水。
(摘编自《顾随诗词讲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代山水诗人在诗意化人格风范的影响下,不断追求景语诗美,拾级而上,步步高升,逐渐缔造了所谓的“第一个高峰”。
B.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唐代山水诗,对此前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整合以及对此后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创变主要指向于审美质量。
C.顾随认为,只要诗人将心扉打开,就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高尚伟大的情趣与力量。
D.顾随盛赞杜甫诗作情趣高尚,同时对诗作中伟大的力量也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好诗有力”的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了对自然山水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便可成就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
B.盛唐到中唐国家局势突变,此间山水诗的发展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由幻想、夸饰转向写实。
C.“王、孟、韦、柳”指的是盛唐王维和孟浩然、中唐韦应物和柳宗元,“清淡”是其基本风格。
D.盆景、园林并非不美,但与自然山水相比,它的美是“从外涂上的”,缺乏内在生命力的放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有关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表明诗人在对自然山水喜爱之情的基础上形成了诗意化的人格风范。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曲尽物态,妙写心境,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妙。
C.杜甫诗作并非都“力量”十足,如“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便不是“力量”型作品。
D.“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获”都从色彩角度写出了自然的内在生命力。
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盛唐气象”的要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班级组织编写一本山水诗选,你负责对中唐山水诗进行挑选,阅读材料一、二后,你将制定怎样的标准来遴选诗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鸡 肋
徐懋庸
曹操的大军屯扎在斜谷界口,已经一个多月了。
在中军帐里,曹操心乱得很。这一天下午,又开了军事会议。部下的文武们,仍然有意见分歧,却没有提出一点新的理由。曹操左手托着前额,很少说话,最后右手一摆,叫大家散会。
军事会议散了之后,曹操的心更烦乱了。环境很静,外面除了时而传入一阵阵的刁斗之声,万籁俱寂。头还是痛,脑筋却非常兴奋。他烦躁地在帐中踱来踱去,不断地用右手叩着头皮。偶然间,他看到一个烛台上的蜡烛快要烧尽了,正在上下地挣扎跳动。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
“唉!”他长叹了一声,“能够作出‘东临碣石’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够作出‘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他颓然地躺到榻上去。
他回忆了一生的经历,他认为自己在五十六岁以前所做的事情,是没有一件可以后悔的。他从小是有志气的人,想做一个英雄,但并不是那种一味追求权势的英雄,他有治国安民的理想。虽然在战争中多次遭遇生命的危险,但有“投死为国”的决心,整个的生活充满了生气……然而,随着事业的成功,权势日益扩大,事情就起了变化。
他又想起当年跟他起兵的那一批干部,是多么可爱啊!他们不论文武,也大抵不是单纯追求权势的人,都有治国安民的大志,想得出于国计民生有效有利的主意,他们能够开诚布公,对自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建议,有批评。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愤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
“阿瞒,”曹操对着烛光下的影子自呼小名道,“你本是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他悲哀愤怒得想不下去了,倏地从榻上跳了起来。他觉得在帐中待不下去了,想出去走走,吸些清凉的夜气,以清醒自己的头脑。于是拿起一把钢斧,披上一件罩袍,连侍卫也不带,走出帐去。
全军已经休息了,大营昏暗静肃,但夏侯惇的帐中,却亮着灯光,许多人影在晃动,似乎很忙乱。他就走了进去。
“啊,大王……”夏侯惇惊异地叫道。“元让,你们在干什么?”“在收拾行装哪!”
“为什么收拾行装?”曹操诧异地问。
“大王不是传令准备退兵了吗?”夏侯惇也诧异地问。“谁说的?”曹操带着怒意了。
“禀大王,”夏侯惇惶恐地说,“傍晚我请示口令的时候,大王不是说了‘鸡肋’两个字么?我回来传达下去,杨主簿听了,来对我说,‘鸡肋’是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的东西。他说大王传下此令,早晚必要退兵,所以叫我预做准备。我就把要紧的东西先收拾一下……”
“胡说!”曹操勃然变色道,“又是杨修那小子造谣生事吗?可恶!通知他明天来见我。”
他紧握着钢斧,大踏步走回自己帐中去了。
杨修进了大帐,意外地看到高级文武官员都已齐集在那里,他原来以为是魏王要同他单独谈话的。魏王尚未升帐,杨修向大家施了礼,大家只冷冷地答了礼,他便坐下。他感到情况有点严重。但是他自恃家世高贵、才华卓越并且一向蒙魏王赏识,而这次的过失也不算太大,只要随机应变,总可以滑得过去的。因此,他故作镇静,而且还做出微露骄傲的样子,他知道魏王是更不喜欢那种没有骨气的怯懦者的。
魏王升帐了。大家参拜已毕,肃然归座。杨修抬眼去望曹操,恰好曹操炯炯的目光直逼着他。
“杨修,你为什么说要退兵了?”
“根据大王的口令。”
“我的什么口令?”
“夏侯将军昨晚传达大王的口令是‘鸡肋’。臣以为,鸡肋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东西,用兵的人发生了这样的心理,可知是要退却了。”
“呵呵。”曹操冷笑了一声,“你倒是一个猜谜的老手,又在猜谜了。”
“臣知罪了。在大王还没有下退兵的明令的时候,我就劝夏侯将军做退兵的准备,这是我的错误。可是,大王的意思,臣想是猜得不错的。”
“嘿!众位,你们看他多么自以为是!”曹操对着大家说,“以人心之复杂,谁敢说能够窥尽别人的底蕴呢?”他又对着杨修,“这回你却猜错了!”
“啊大王……”
“这‘鸡肋’,我是指你和你一类的人的。”
“大王……”杨修委屈地叫了一声。
“你自以为了不起,很聪明,又仗着是杨家的儿子,袁氏的外甥,目空一切。可是你,究竟有什么真才实学?你唯一的本领,不是只会猜谜么?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本领?你想出过一条治国安民的良策没有?”
“唉……”杨修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现在的人们,大抵自恃聪明,但目的只在升官发财。方法呢,只凭心意,去猜测别人的心意,不顾世间的实情。只在你我的心意中间用功夫,怎么办得了事?哪里会有出路!”在座的文武,似乎都受了这一番话的打击,脸色一红,哑口无言。
杨修见曹操泛论到大家,便知机似的连忙说:“大王明谕,实开茅塞。臣彻底认识错误了。臣承认对于大王,实在不过是鸡肋,今后要努力学习,提高认识,不再弄那猜谜式的玩意儿了。”
“不!”曹操厉声说,“你还不是鸡肋,比鸡肋都不如。你是一条毒虫!”“大王……”杨修失色了。
“这样的人,是容不得的。我容忍他已经太久了,希望他改悔,总是不改,这回竟对军国大事都捣起乱来了。”他用目光扫射了全场一遍,问道,“对于他,众官有什么意见?”
“杨修罪重如山,大王明断。”全场异口同声地说了一句。
曹操对瘫痪着的杨修注视了一下,沉吟了一会,然后把右手一挥,喝令刀斧手把杨修推出斩首,将首级挂于辕门之外。(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修的“自作聪明”来自对曹操心理性格的熟悉,也因为他有一贯以来的优越感。
B.曹操年纪已大,精力不足,在军事会议上迟迟不能作出决断,这让他产生挫败感。
C.曹操本来就希望杀掉身边不成器的下属,因而杨修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机缘巧合。
D.由于杨修向来恃才傲物,与群臣关系冷淡,所以在关键时刻也无人愿意替他说情。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曹操的今昔对比、夏侯惇和杨修的对比等,夏侯惇的直率衬托出了杨修的精明。
B.小说节奏有张有弛,前半段较为舒缓,后半段则通过曹操和杨修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明显加快了节奏,扣人心弦。
C.小说整体语言明快晓达,又在几处借用、化用曹操相关的古诗文,这种文白夹杂符合人物身份经历,并不显突兀。
D.小说以曹操斜谷屯兵的史实为依托展开想象,既与时代背景相连,又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逻辑,因而具有艺术真实。
8.小说以“鸡肋”为题,具有丰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杨修之死”的叙述主要侧重于回顾杨修以往引发曹操疑忌的几件事,而本文则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曹操巡营前的心理描写,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注],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乙
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 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要结发戴冠,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称为“弱冠”。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最高管理者是礼部尚书。
C.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长短句也是词的别称,词也称为曲子词、诗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从小深得母亲教诲,博闻强记,曾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成为范滂那样的人。
B.苏轼当政徐州,遇到水灾,他阻止富人弃城而逃,并身先士卒,率领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言辞激烈,不欢而别。
D.苏轼知政有方,文章写得好,虽不是醉心于歌曲旋律的人,但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苏轼被称为“天下奇才”,表现他才学之高的事迹有哪些?请根据原文简要概述。(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太行路(节选)
[唐]白居易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
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
行路难,难重陈。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君不见左纳言①,右纳史②,朝承恩,暮赐死。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注 ①纳言:隋唐时期门下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②纳史:应作“内史”,隋唐时期中书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整首诗以夫妻关系为喻,表面感叹为人妇之难,实际感叹为人臣之苦。
B.“人情反覆”既指丈夫在感情上喜怒无常,也指圣意难测,翻脸无情。
C.诗中“为君”“君臣”“君不见”中的“君”字,其含义各不相同。
D.诗人严厉地批判最高统治者,旨在希望君主能广开言路、虚心纳下。
16.节选部分不长,短短的篇幅中出现三次“行路难”的感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李白宁可被赐金放还,也不阿附权贵,屈心抑志,他大声疾呼(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活得脊梁愈挺,豪情满怀;陶潜挂冠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其一)》]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白居易谪居浔阳,醉听琵琶,发出(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的感慨,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自有一见如故的惊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本题共3小题,10分)
琵琶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典文学中与琵琶相关的诗文①__________,但于唐代尤甚。最经典的,莫过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未听其声,不见其人,单看这字句,琵琶女演奏技艺之高超已清晰显现。
琵琶曲类型多样,风格多变,气象万千。明清时期,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为代表的琵琶武曲和以《阳春白雪》《月儿高》为代表的琵琶文曲便广泛流传,至今仍是琵琶曲中的经典。尤其是《十面埋伏》,几近算是了解琵琶演奏的入门曲目。然而世殊时异。近代以来,琵琶乐的影响力大不如前。西洋乐逐步传入国内,钢琴、小提琴渐渐显现于舞台,中国古典民乐日益式微,不复往日光彩。及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子琴、小提琴、钢琴音乐班②____________,西洋乐器以其高雅别致的气质,引领一时风尚。
( )。一曲《霸王卸甲》,快慢交织、沉郁悲壮的旋律,将霸王项羽垓下之战的情绪流转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楚汉决战的历史图景也随之铺展开来。在极富张力和故事性的曲调中,我们能听到项羽心中的悲愤与凄凉,犹如落寞英雄的夕阳挽歌。对比《十面埋伏》中以刘邦为视角的高昂激越、③____________的节奏,同一历史事件、不同曲风,演绎出截然不同的心境情绪,成王败寇的残酷也更深地映入心间。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乐曲的观赏,也是一种人心的反思,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
这份味道,西洋乐很难给得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也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但西洋乐自有其风韵
B.西洋乐自有其风韵,但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也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
C.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也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但西洋乐自有其风韵
D.西洋乐自有其风韵,但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也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下面一段文字,依次概括出中国古典诗歌构成意境的三种方式。(每点不超过6个字)(6分)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范畴,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构成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诗人本身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只是在遇到了某种物境时,突有所悟,借着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二是诗人本来就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当接触外界物境时,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还有一种是自然之物本身在情态、色调上仿佛就具有性格情感一样,如“竹”的气节、“莲”的高洁等,长期以来已被公认为自然物本身所具有的性格和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仿照下面的例句,再选择一个词人,仿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结构和修辞均相同。(4分)
任何一个词人的写作风格都不是唯一的:即使曾经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派词人苏轼,也会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婉约柔情。即使曾经低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永,也会有“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豪放侠骨。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怎样才是诗意的栖居?这值得我们思考。有人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意的栖居。
对于以上看法,你更赞赏哪种诗意的栖居方式呢?请从以上四种方式中选择你最赞赏的一种,并谈谈理由。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唐代山水诗的成就被确认为是中国山水诗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高峰期,与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之持久旺盛有关。而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乃诗人之山水诗心的生命力。山水诗心,就其要者而言,不外是对自然山水本身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从而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雅意林壑,性爱丘山,作为一种诗意化的人格风范,已形成超越时代的价值内容。雅意林壑的精神指向的诗意化——对景语诗美的追求,遂亦形成跨越时代而承传的诗学传统。因此,“第一个高峰”绝不是平原拔地而起的突兀奇观,而是层层登攀而渐近壮伟。
而在我看来,有必要把“艺术高峰”同时理解作静态观照意义上的“峰群”和动态分析意义上的“峰势”。唐代山水诗的成就,就体现在它是对此前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集大成和对此后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新开拓。所谓集成与开拓,实质就是整合与创变,而这一切,主要是就山水诗的审美质量而言的。
总体看来,由山水诗所体现的盛唐气象,既是王夫之所谓“以写景之心理言情”而至于“兴象玲珑,无迹可求”者,又是陆机“恒患文不逮意,意不称物”之终于无所遗憾者,还是南朝“巧构形似”之终于巧得无一点迹象者。如果说上述这些都属于艺术表现之造诣,那么在美学风格上只有“浑朴精粹”四字才得以状其体势。盛唐山水诗人以一种最朴素自然的语言实现了曲尽物态与妙写心境兼得而美的诗学目的,以一种最平和坦然的风度体现出兼容并蓄而高瞻远瞩的时代精神。“平常”与“非常”实现了有机合一,在充满世间人情味与现实生活感的山水意境之中,不着痕迹地蕴含着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把握和精确描绘,在仿佛是无所拣选的自然叙写中,诗人以高度的安闲从容举重若轻地寄托着自信自足的文化意识。
论唐诗者,“四唐”之说历久弥新。初唐是盛唐之准备,但中唐却并非盛唐之余响。无论是从整个诗歌风貌着眼,还是仅就山水诗而言,中唐风貌,皆呈现出强烈的创变色彩,这种创造性变化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审美的探险与逸品的定位。实际上,从偏向于“青山”“白云”之山水意象类型的大历山水景观开始,就已然开始了对山水“逸品”的定位。虽然后人习惯于以“王、孟、韦、柳”来概括山水田园诗派的基本特征,并以为这一特征即在清淡风格,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并不准确的。即以清淡风格而言,王、孟之作,并无有意为此的迹象,而韦、柳之作,则是在自觉地追求清而幽的境界。有鉴于此,那以主体意志的萧散淡远和山水意象的清冷幽深为主要内涵的“逸品”格调,在盛唐王、孟那里只是溶解在从容安详中的活性因素,而在韦、柳那里便凝定为明确的范式。
山水创意,主要表现在对曲尽山水物态的不满足上,盛唐山水诗境中那天然物态与诗人意态的自然融合,至此而被冲破,诗人意态的纵恣注入自然物态,从而山水意象亦为之而重新被组合安排,重新被形容刻画。于是,就真正有了风景依旧而诗意常新的可能,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唐山水诗美具有下开有宋一代风貌的意义。如果说宋代山水诗是山水诗史上的“第二个高峰”的话,那么,中唐之际,便已然云气暗通,故而唐宋两个高峰之间,自有一种双峰互倚、借重而美的微妙关系。
(摘编自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
材料二:
老杜诗苍苍茫茫之气,真是大地上的山水。常人读诗皆能看出其伟大的力量,而不能看出其高尚的情趣。
“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四首(其三)》]一绝,真是高尚伟大。首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清洁,由清洁即可得高尚。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有人,虽未明写,而曰窗、曰门,岂非人在其中矣?后两句代表心扉。在心扉关闭时,不容纳,或不发现高尚的情趣、伟大的力量。诗人将心扉打开,可自大自然中得到高尚伟大的情趣与力量。“窗含”“门泊”,则是其心扉开矣。窗虽小,而含西岭千秋雪;船泊门前,常人看船皆是蠢然无灵性之一物,老杜则看船成一有人性之物,船中人即船主,由西蜀到东吴,由东吴到西蜀。“窗含”一句是高尚的情趣,“门泊”一句是伟大的力量。后人皆以写实视此诗,实为象征,且为老杜人格表现。
老杜诗中有力量,而非一时蛮力横劲。有的蛮横乃其病。其好诗有力而非散漫的、盲目的、浪费的。其力皆如水之拍堤,乃生之力、生之色彩。曰生之“色彩”而不曰形状者,色彩虽是外表,而此外表乃内外交融而透出的,色彩是活色,如花之红、柳之绿,是内在生命力之放射,不是从外涂上的。且其范围不是盆景、园林,而是大自然的山水。
(摘编自《顾随诗词讲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代山水诗人在诗意化人格风范的影响下,不断追求景语诗美,拾级而上,步步高升,逐渐缔造了所谓的“第一个高峰”。
B.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唐代山水诗,对此前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整合以及对此后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创变主要指向于审美质量。
C.顾随认为,只要诗人将心扉打开,就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高尚伟大的情趣与力量。
D.顾随盛赞杜甫诗作情趣高尚,同时对诗作中伟大的力量也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好诗有力”的理解。
答案 C
解析 “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了对自然山水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便可成就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
B.盛唐到中唐国家局势突变,此间山水诗的发展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由幻想、夸饰转向写实。
C.“王、孟、韦、柳”指的是盛唐王维和孟浩然、中唐韦应物和柳宗元,“清淡”是其基本风格。
D.盆景、园林并非不美,但与自然山水相比,它的美是“从外涂上的”,缺乏内在生命力的放射。
答案 D
解析 A项材料一“就其要者而言”说明,“对自然山水本身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从而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只是“山水诗心”的主要内容,其他内容也会影响“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B项中唐山水诗的创变主要体现在“审美的探险与逸品的定位”上,而非“由幻想、夸饰转向写实”。C项“‘清淡’是其基本风格”,这是作者否定的观点。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有关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表明诗人在对自然山水喜爱之情的基础上形成了诗意化的人格风范。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曲尽物态,妙写心境,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妙。
C.杜甫诗作并非都“力量”十足,如“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便不是“力量”型作品。
D.“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获”都从色彩角度写出了自然的内在生命力。
答案 C
解析 杜诗中的力量“乃生之力”,即“内在生命力之放射”,“嫩蕊商量细细开”恰恰表现了花儿即将怒放的活泼生命力。
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盛唐气象”的要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艺术表现上,盛唐气象不着痕迹地敏锐把握、精确描绘自然景观,在山水意境中充满了世间人情味与现实生活感,能以高度的安闲从容举重若轻地寄托着自信自足的文化意识。②在美学风格上,盛唐气象可概括为“浑朴精粹”。
5.班级组织编写一本山水诗选,你负责对中唐山水诗进行挑选,阅读材料一、二后,你将制定怎样的标准来遴选诗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富有山水诗心;②作者具有高尚情趣;③诗作对象富含生命力;④诗作彰显审美探险和逸品定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鸡 肋
徐懋庸
曹操的大军屯扎在斜谷界口,已经一个多月了。
在中军帐里,曹操心乱得很。这一天下午,又开了军事会议。部下的文武们,仍然有意见分歧,却没有提出一点新的理由。曹操左手托着前额,很少说话,最后右手一摆,叫大家散会。
军事会议散了之后,曹操的心更烦乱了。环境很静,外面除了时而传入一阵阵的刁斗之声,万籁俱寂。头还是痛,脑筋却非常兴奋。他烦躁地在帐中踱来踱去,不断地用右手叩着头皮。偶然间,他看到一个烛台上的蜡烛快要烧尽了,正在上下地挣扎跳动。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
“唉!”他长叹了一声,“能够作出‘东临碣石’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够作出‘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他颓然地躺到榻上去。
他回忆了一生的经历,他认为自己在五十六岁以前所做的事情,是没有一件可以后悔的。他从小是有志气的人,想做一个英雄,但并不是那种一味追求权势的英雄,他有治国安民的理想。虽然在战争中多次遭遇生命的危险,但有“投死为国”的决心,整个的生活充满了生气……然而,随着事业的成功,权势日益扩大,事情就起了变化。
他又想起当年跟他起兵的那一批干部,是多么可爱啊!他们不论文武,也大抵不是单纯追求权势的人,都有治国安民的大志,想得出于国计民生有效有利的主意,他们能够开诚布公,对自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建议,有批评。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愤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
“阿瞒,”曹操对着烛光下的影子自呼小名道,“你本是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他悲哀愤怒得想不下去了,倏地从榻上跳了起来。他觉得在帐中待不下去了,想出去走走,吸些清凉的夜气,以清醒自己的头脑。于是拿起一把钢斧,披上一件罩袍,连侍卫也不带,走出帐去。
全军已经休息了,大营昏暗静肃,但夏侯惇的帐中,却亮着灯光,许多人影在晃动,似乎很忙乱。他就走了进去。
“啊,大王……”夏侯惇惊异地叫道。“元让,你们在干什么?”“在收拾行装哪!”
“为什么收拾行装?”曹操诧异地问。
“大王不是传令准备退兵了吗?”夏侯惇也诧异地问。“谁说的?”曹操带着怒意了。
“禀大王,”夏侯惇惶恐地说,“傍晚我请示口令的时候,大王不是说了‘鸡肋’两个字么?我回来传达下去,杨主簿听了,来对我说,‘鸡肋’是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的东西。他说大王传下此令,早晚必要退兵,所以叫我预做准备。我就把要紧的东西先收拾一下……”
“胡说!”曹操勃然变色道,“又是杨修那小子造谣生事吗?可恶!通知他明天来见我。”
他紧握着钢斧,大踏步走回自己帐中去了。
杨修进了大帐,意外地看到高级文武官员都已齐集在那里,他原来以为是魏王要同他单独谈话的。魏王尚未升帐,杨修向大家施了礼,大家只冷冷地答了礼,他便坐下。他感到情况有点严重。但是他自恃家世高贵、才华卓越并且一向蒙魏王赏识,而这次的过失也不算太大,只要随机应变,总可以滑得过去的。因此,他故作镇静,而且还做出微露骄傲的样子,他知道魏王是更不喜欢那种没有骨气的怯懦者的。
魏王升帐了。大家参拜已毕,肃然归座。杨修抬眼去望曹操,恰好曹操炯炯的目光直逼着他。
“杨修,你为什么说要退兵了?”
“根据大王的口令。”
“我的什么口令?”
“夏侯将军昨晚传达大王的口令是‘鸡肋’。臣以为,鸡肋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东西,用兵的人发生了这样的心理,可知是要退却了。”
“呵呵。”曹操冷笑了一声,“你倒是一个猜谜的老手,又在猜谜了。”
“臣知罪了。在大王还没有下退兵的明令的时候,我就劝夏侯将军做退兵的准备,这是我的错误。可是,大王的意思,臣想是猜得不错的。”
“嘿!众位,你们看他多么自以为是!”曹操对着大家说,“以人心之复杂,谁敢说能够窥尽别人的底蕴呢?”他又对着杨修,“这回你却猜错了!”
“啊大王……”
“这‘鸡肋’,我是指你和你一类的人的。”
“大王……”杨修委屈地叫了一声。
“你自以为了不起,很聪明,又仗着是杨家的儿子,袁氏的外甥,目空一切。可是你,究竟有什么真才实学?你唯一的本领,不是只会猜谜么?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本领?你想出过一条治国安民的良策没有?”
“唉……”杨修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现在的人们,大抵自恃聪明,但目的只在升官发财。方法呢,只凭心意,去猜测别人的心意,不顾世间的实情。只在你我的心意中间用功夫,怎么办得了事?哪里会有出路!”在座的文武,似乎都受了这一番话的打击,脸色一红,哑口无言。
杨修见曹操泛论到大家,便知机似的连忙说:“大王明谕,实开茅塞。臣彻底认识错误了。臣承认对于大王,实在不过是鸡肋,今后要努力学习,提高认识,不再弄那猜谜式的玩意儿了。”
“不!”曹操厉声说,“你还不是鸡肋,比鸡肋都不如。你是一条毒虫!”“大王……”杨修失色了。
“这样的人,是容不得的。我容忍他已经太久了,希望他改悔,总是不改,这回竟对军国大事都捣起乱来了。”他用目光扫射了全场一遍,问道,“对于他,众官有什么意见?”
“杨修罪重如山,大王明断。”全场异口同声地说了一句。
曹操对瘫痪着的杨修注视了一下,沉吟了一会,然后把右手一挥,喝令刀斧手把杨修推出斩首,将首级挂于辕门之外。(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修的“自作聪明”来自对曹操心理性格的熟悉,也因为他有一贯以来的优越感。
B.曹操年纪已大,精力不足,在军事会议上迟迟不能作出决断,这让他产生挫败感。
C.曹操本来就希望杀掉身边不成器的下属,因而杨修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机缘巧合。
D.由于杨修向来恃才傲物,与群臣关系冷淡,所以在关键时刻也无人愿意替他说情。
答案 A
解析 B项“精力不足,在军事会议上迟迟不能作出决断,这让他产生挫败感”错。由“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可知,曹操并不是因为精力不足不能作出决定而心烦,他心烦的原因在于年纪老迈、激情不再。C项“杨修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机缘巧合”错。杨修的死有其必然性,不能认为是机缘巧合。D项“所以在关键时刻也无人愿意替他说情”错。从文本中并不能看出这层因果关系。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曹操的今昔对比、夏侯惇和杨修的对比等,夏侯惇的直率衬托出了杨修的精明。
B.小说节奏有张有弛,前半段较为舒缓,后半段则通过曹操和杨修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明显加快了节奏,扣人心弦。
C.小说整体语言明快晓达,又在几处借用、化用曹操相关的古诗文,这种文白夹杂符合人物身份经历,并不显突兀。
D.小说以曹操斜谷屯兵的史实为依托展开想象,既与时代背景相连,又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逻辑,因而具有艺术真实。
答案 A
解析 “夏侯惇和杨修的对比”错。夏侯惇听信了杨修的说法,准备退兵,引发了曹操的不满,推动了后续情节的发展,这个人物形象的设计并不在于和杨修构成对比。
8.小说以“鸡肋”为题,具有丰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指曹操颁发的口令;②体现了曹操既不满意自己丧失了往日的激情,又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③曹操不满身边如杨修等阿谀奉承的部下,怀念以前的下属,但又无可奈何。
9.《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杨修之死”的叙述主要侧重于回顾杨修以往引发曹操疑忌的几件事,而本文则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曹操巡营前的心理描写,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展现曹操的内心世界,使曹操的形象从单纯的“多疑”变得更为丰满立体。②情节的发展更充分,曹操最后决定杀死杨修不仅仅因为杨修本人,更是因为曹操在当时的困惑和焦虑。③现实寓意增强,讽喻了社会中存在的不求务实,但求迎合上级甚至阳奉阴违的现象,也展现了人在权势下的异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注],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乙
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 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答案 A
解析 “轼”作“庐于其上”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B、D两项;“过家”指路过家门口,“家”作“过”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应在宾语“家”后断开,排除C项。故选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要结发戴冠,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称为“弱冠”。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最高管理者是礼部尚书。
C.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长短句也是词的别称,词也称为曲子词、诗余。
答案 C
解析 “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错。“京口”指的是现在江苏镇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从小深得母亲教诲,博闻强记,曾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成为范滂那样的人。
B.苏轼当政徐州,遇到水灾,他阻止富人弃城而逃,并身先士卒,率领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言辞激烈,不欢而别。
D.苏轼知政有方,文章写得好,虽不是醉心于歌曲旋律的人,但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答案 C
解析 “不欢而别”错。原文是“轼戏(开玩笑)曰……”“安石笑而不言”,可知二人并非“不欢而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河水将要毁坏城墙,情势危急,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竭尽全力(抗洪)。(得分点:“害”,毁坏;“事”,情势;“虽”,即使;“且”,暂且)
(2)皇上用来对待您的不是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用寻常的礼数吗?(得分点:“所以”,用来……;“非常”,非同寻常;“可以”,可以用;“岂……乎”,反问句式,难道……吗?)
14.苏轼被称为“天下奇才”,表现他才学之高的事迹有哪些?请根据原文简要概述。(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20岁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②参加礼部考试以“《春秋》对义”一文名列第一;③被举荐深得欧阳修赏识;④宋仁宗夸赞其知政方略;⑤宋神宗夸赞他的文章。
参考译文
甲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而以《春秋》对义一文名列第一。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被淹,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毁坏城墙,情势危急,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竭尽全力(抗洪)。”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地下,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重大犯罪事件,您就不说一个字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说:“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苏轼说:“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帝的常理。皇上用来对待您的不是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用寻常的礼数吗?”王安石大声说:“那我必须得要进言了。”又说:“今天这些话从我的嘴里说出来,从你的耳朵听进去(意思是不要外传,保密)。”又说:“人一定要明白每一个不正确的行为,处死的每一个人都不是无辜的,直到天下人都不做(错误的事),才可以。”苏轼开玩笑说:“现在的做官的,都为了争取减少半年的磨勘(相当于磨合、试用期)时间,就算杀人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没有回答。
宋仁宗初次读到苏轼、苏辙的治政方略,下来后非常高兴,说:“我今天得到了两位可做宰相的谋士。”宋神宗更是喜欢他们的文章,在宫中不断品读他们的文章,常常钻研得忘了进食,称他们为天下奇才。然而他们(苏轼、苏辙)最后却没有得到重用。
乙
长短句虽然一直到本朝才兴盛起来,但是自从前朝的人所创立,就一直没有达到用真情去创作的阶段。东坡先生并不是醉心于歌曲旋律的人,偶尔作一首歌,却能指引出一条奋发向上的道路,让所有人都有新的认识,文人才开始知道振奋自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太行路(节选)
[唐]白居易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
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
行路难,难重陈。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君不见左纳言①,右纳史②,朝承恩,暮赐死。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注 ①纳言:隋唐时期门下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②纳史:应作“内史”,隋唐时期中书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整首诗以夫妻关系为喻,表面感叹为人妇之难,实际感叹为人臣之苦。
B.“人情反覆”既指丈夫在感情上喜怒无常,也指圣意难测,翻脸无情。
C.诗中“为君”“君臣”“君不见”中的“君”字,其含义各不相同。
D.诗人严厉地批判最高统治者,旨在希望君主能广开言路、虚心纳下。
答案 D
解析 “诗人严厉地批判最高统治者”中“严厉地批判”程度过重;“旨在希望君主能广开言路、虚心纳下”错,本诗的主旨是希望君主对臣下多一些宽容和尊重,并非讨论虚心纳谏的事。
16.节选部分不长,短短的篇幅中出现三次“行路难”的感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结构上,出现三次“行路难”的感叹,使诗歌思路清晰。第一次感叹“行路难”后,表达方式由叙事转向议论;第二次感叹“行路难”后,描写对象由夫妻转向君臣;第三次感叹“行路难”后,结构上对全诗做了收束。②音律上,出现三次“行路难”的感叹,一唱三叹,不断深化,有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内容上,三次“行路难”的感叹后分别对应不同的内容,对于“难”的描述由“难重陈”到“难于山,险于水”,再到“不在水,不在山”,实现了语意上的递进、感情的逐步加深和主题的不断深化。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李白宁可被赐金放还,也不阿附权贵,屈心抑志,他大声疾呼(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活得脊梁愈挺,豪情满怀;陶潜挂冠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其一)》]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白居易谪居浔阳,醉听琵琶,发出(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的感慨,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自有一见如故的惊喜。
答案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本题共3小题,10分)
琵琶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典文学中与琵琶相关的诗文①__________,但于唐代尤甚。最经典的,莫过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未听其声,不见其人,单看这字句,琵琶女演奏技艺之高超已清晰显现。
琵琶曲类型多样,风格多变,气象万千。明清时期,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为代表的琵琶武曲和以《阳春白雪》《月儿高》为代表的琵琶文曲便广泛流传,至今仍是琵琶曲中的经典。尤其是《十面埋伏》,几近算是了解琵琶演奏的入门曲目。然而世殊时异。近代以来,琵琶乐的影响力大不如前。西洋乐逐步传入国内,钢琴、小提琴渐渐显现于舞台,中国古典民乐日益式微,不复往日光彩。及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子琴、小提琴、钢琴音乐班②____________,西洋乐器以其高雅别致的气质,引领一时风尚。
( )。一曲《霸王卸甲》,快慢交织、沉郁悲壮的旋律,将霸王项羽垓下之战的情绪流转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楚汉决战的历史图景也随之铺展开来。在极富张力和故事性的曲调中,我们能听到项羽心中的悲愤与凄凉,犹如落寞英雄的夕阳挽歌。对比《十面埋伏》中以刘邦为视角的高昂激越、③____________的节奏,同一历史事件、不同曲风,演绎出截然不同的心境情绪,成王败寇的残酷也更深地映入心间。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乐曲的观赏,也是一种人心的反思,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
这份味道,西洋乐很难给得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 (示例)①浩如烟海 ②蔚然成风 ③大气磅礴
解析 ①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②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③大气磅礴:形容气势盛大。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也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但西洋乐自有其风韵
B.西洋乐自有其风韵,但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也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
C.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也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但西洋乐自有其风韵
D.西洋乐自有其风韵,但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也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
答案 B
解析 括号前的内容提到“西洋乐器以其高雅别致的气质,引领一时风尚”。括号后的内容主要讲中国民乐,从前后衔接的角度看,括号内补写的语句,前应提“西洋乐”,后应接“中国民乐”,排除A、C两项;“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与“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之间存在由浅入深的层递关系,顺序不能颠倒,排除D项。故选B。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乐曲的欣赏,也是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一种人心的反思。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乐曲不能“观赏”,可将“观赏”改为“欣赏”;二是语序不当,应先是“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再是“一种人心的反思”,两者是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关系。
21.根据下面一段文字,依次概括出中国古典诗歌构成意境的三种方式。(每点不超过6个字)(6分)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范畴,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构成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诗人本身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只是在遇到了某种物境时,突有所悟,借着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二是诗人本来就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当接触外界物境时,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还有一种是自然之物本身在情态、色调上仿佛就具有性格情感一样,如“竹”的气节、“莲”的高洁等,长期以来已被公认为自然物本身所具有的性格和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情随境生;②移情入境;③无我物境。
22.仿照下面的例句,再选择一个词人,仿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结构和修辞均相同。(4分)
任何一个词人的写作风格都不是唯一的:即使曾经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派词人苏轼,也会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婉约柔情。即使曾经低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永,也会有“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豪放侠骨。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曾经悲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也会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迈情怀。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怎样才是诗意的栖居?这值得我们思考。有人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意的栖居。
对于以上看法,你更赞赏哪种诗意的栖居方式呢?请从以上四种方式中选择你最赞赏的一种,并谈谈理由。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先提出海德格尔的一句名言“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然后引出对“怎样才是诗意的栖居”的思考。一共提供了四种“诗意的栖居”的方式,让学生选择最赞赏哪一种方式并谈理由。
海德格尔所认为的栖居是指人的生存状态,诗意是指通过诗歌等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寻找人的精神家园。“诗意地栖居”旨在通过人生艺术化和诗意化来诠释人的思想境界。人,应该更需要有思想,会思考的栖居!物质和精神文明共存的栖居。他想要的“诗意地栖居”,应该是一种美好的、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在满足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前提下,更多地注重心理属性的空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指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指淡泊闲适的隐居生活,意在表明人应该保持朴实、纯真的本性,不要随着俗世而变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指为人不能奴颜婢膝,要有傲岸不羁的风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指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感,意在表明应具有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要有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由此在行文时,任务指向明显,无论选择哪一种诗意栖居的方式,思考的重点都在“为什么”上。无论哪一种诗意栖居的方式,它反映的都是人的一种生存态度,一种生命质量,一种心灵世界等精神生活与审美取向,写作时可从这些方面展开。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论证部分设置分论点,采用排比式段落。以“心系天下的诗意栖居”为例,可从心怀天下的情怀、为国家和民族的奉献精神、勇于承担时代重任的担当意识等方面进行论述,然后进一步引申论证,联系新时代青年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强调将个人的发展同民族复兴融合起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才能真正地做到“诗意地栖居”。
参考立意:①志存高远是诗意的栖居;②坚守高洁是诗意的栖居;③不媚不折是诗意的栖居;④心系天下是诗意的栖居。
参考例文
诗意栖居,心系天下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怎样才算是真正诗意的栖居呢?有人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的栖居……而我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心系天下的诗意栖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意的栖居。
心系天下的诗意栖居是一种为国为民的人生态度。自古以来,许多政坛文人,都以关心百姓的疾苦为己任。屈原多次被贬,与山水为伴,仍不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被贬河南,寄情山水,诗意生活,却心系天下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多次被贬,纵情山水,诗意栖居,但他没有沉溺于自己的悲伤和青山秀水中,他心系一方百姓,心地仁厚,爱民如子……他们为官一任,心系天下,因此才赢得青史留名,才配得上诗意的栖居。
心系天下的诗意栖居是一种推己及人的伟大人格。杜甫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儒家标举的理想人格——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种伟大的人格,因有了杜甫的诠释而洗去了“腐朽”的铅华,光彩照人,令人神往。当代学者傅道彬、陈永宏在《歌者的悲欢》一书中写到,杜甫为后人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说:“在这座非人工建立的纪念碑面前,任何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都会在它的面前低下自己仰慕感念的头颅;任何一个有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的炎黄子孙,都会自心底深处升腾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每念于此,那推己及人的关爱,总是撩拨着人的心灵,让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热情,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诗意的栖居。
心系天下的诗意栖居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从中国历史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戴叔伦。历史画卷中的这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都体现了中华儿女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勇于担当的精神。忘我担当,不负此生,这样壮阔的胸襟才是诗意的栖居者应该具备的思想境界。
历史的车轮在一些心怀家国的志士仁人的引领下滚滚向前。正是因为像杜甫一样心系天下的志士仁人,有为国为民的人生态度、推己及人的伟大人格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他们劈波斩浪,开辟一个又一个新天地,才能为我们引领着诗意栖居的方向。
第三单元 生命的诗意·文学阅读与写作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唐代山水诗的成就被确认为是中国山水诗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高峰期,与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之持久旺盛有关。而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乃诗人之山水诗心的生命力。山水诗心,就其要者而言,不外是对自然山水本身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从而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雅意林壑,性爱丘山,作为一种诗意化的人格风范,已形成超越时代的价值内容。雅意林壑的精神指向的诗意化——对景语诗美的追求,遂亦形成跨越时代而承传的诗学传统。因此,“第一个高峰”绝不是平原拔地而起的突兀奇观,而是层层登攀而渐近壮伟。
而在我看来,有必要把“艺术高峰”同时理解作静态观照意义上的“峰群”和动态分析意义上的“峰势”。唐代山水诗的成就,就体现在它是对此前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集大成和对此后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新开拓。所谓集成与开拓,实质就是整合与创变,而这一切,主要是就山水诗的审美质量而言的。
总体看来,由山水诗所体现的盛唐气象,既是王夫之所谓“以写景之心理言情”而至于“兴象玲珑,无迹可求”者,又是陆机“恒患文不逮意,意不称物”之终于无所遗憾者,还是南朝“巧构形似”之终于巧得无一点迹象者。如果说上述这些都属于艺术表现之造诣,那么在美学风格上只有“浑朴精粹”四字才得以状其体势。盛唐山水诗人以一种最朴素自然的语言实现了曲尽物态与妙写心境兼得而美的诗学目的,以一种最平和坦然的风度体现出兼容并蓄而高瞻远瞩的时代精神。“平常”与“非常”实现了有机合一,在充满世间人情味与现实生活感的山水意境之中,不着痕迹地蕴含着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把握和精确描绘,在仿佛是无所拣选的自然叙写中,诗人以高度的安闲从容举重若轻地寄托着自信自足的文化意识。
论唐诗者,“四唐”之说历久弥新。初唐是盛唐之准备,但中唐却并非盛唐之余响。无论是从整个诗歌风貌着眼,还是仅就山水诗而言,中唐风貌,皆呈现出强烈的创变色彩,这种创造性变化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审美的探险与逸品的定位。实际上,从偏向于“青山”“白云”之山水意象类型的大历山水景观开始,就已然开始了对山水“逸品”的定位。虽然后人习惯于以“王、孟、韦、柳”来概括山水田园诗派的基本特征,并以为这一特征即在清淡风格,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并不准确的。即以清淡风格而言,王、孟之作,并无有意为此的迹象,而韦、柳之作,则是在自觉地追求清而幽的境界。有鉴于此,那以主体意志的萧散淡远和山水意象的清冷幽深为主要内涵的“逸品”格调,在盛唐王、孟那里只是溶解在从容安详中的活性因素,而在韦、柳那里便凝定为明确的范式。
山水创意,主要表现在对曲尽山水物态的不满足上,盛唐山水诗境中那天然物态与诗人意态的自然融合,至此而被冲破,诗人意态的纵恣注入自然物态,从而山水意象亦为之而重新被组合安排,重新被形容刻画。于是,就真正有了风景依旧而诗意常新的可能,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唐山水诗美具有下开有宋一代风貌的意义。如果说宋代山水诗是山水诗史上的“第二个高峰”的话,那么,中唐之际,便已然云气暗通,故而唐宋两个高峰之间,自有一种双峰互倚、借重而美的微妙关系。
(摘编自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
材料二:
老杜诗苍苍茫茫之气,真是大地上的山水。常人读诗皆能看出其伟大的力量,而不能看出其高尚的情趣。
“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四首(其三)》]一绝,真是高尚伟大。首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清洁,由清洁即可得高尚。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有人,虽未明写,而曰窗、曰门,岂非人在其中矣?后两句代表心扉。在心扉关闭时,不容纳,或不发现高尚的情趣、伟大的力量。诗人将心扉打开,可自大自然中得到高尚伟大的情趣与力量。“窗含”“门泊”,则是其心扉开矣。窗虽小,而含西岭千秋雪;船泊门前,常人看船皆是蠢然无灵性之一物,老杜则看船成一有人性之物,船中人即船主,由西蜀到东吴,由东吴到西蜀。“窗含”一句是高尚的情趣,“门泊”一句是伟大的力量。后人皆以写实视此诗,实为象征,且为老杜人格表现。
老杜诗中有力量,而非一时蛮力横劲。有的蛮横乃其病。其好诗有力而非散漫的、盲目的、浪费的。其力皆如水之拍堤,乃生之力、生之色彩。曰生之“色彩”而不曰形状者,色彩虽是外表,而此外表乃内外交融而透出的,色彩是活色,如花之红、柳之绿,是内在生命力之放射,不是从外涂上的。且其范围不是盆景、园林,而是大自然的山水。
(摘编自《顾随诗词讲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代山水诗人在诗意化人格风范的影响下,不断追求景语诗美,拾级而上,步步高升,逐渐缔造了所谓的“第一个高峰”。
B.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唐代山水诗,对此前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整合以及对此后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创变主要指向于审美质量。
C.顾随认为,只要诗人将心扉打开,就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高尚伟大的情趣与力量。
D.顾随盛赞杜甫诗作情趣高尚,同时对诗作中伟大的力量也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好诗有力”的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了对自然山水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便可成就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
B.盛唐到中唐国家局势突变,此间山水诗的发展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由幻想、夸饰转向写实。
C.“王、孟、韦、柳”指的是盛唐王维和孟浩然、中唐韦应物和柳宗元,“清淡”是其基本风格。
D.盆景、园林并非不美,但与自然山水相比,它的美是“从外涂上的”,缺乏内在生命力的放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有关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表明诗人在对自然山水喜爱之情的基础上形成了诗意化的人格风范。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曲尽物态,妙写心境,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妙。
C.杜甫诗作并非都“力量”十足,如“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便不是“力量”型作品。
D.“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获”都从色彩角度写出了自然的内在生命力。
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盛唐气象”的要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班级组织编写一本山水诗选,你负责对中唐山水诗进行挑选,阅读材料一、二后,你将制定怎样的标准来遴选诗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鸡 肋
徐懋庸
曹操的大军屯扎在斜谷界口,已经一个多月了。
在中军帐里,曹操心乱得很。这一天下午,又开了军事会议。部下的文武们,仍然有意见分歧,却没有提出一点新的理由。曹操左手托着前额,很少说话,最后右手一摆,叫大家散会。
军事会议散了之后,曹操的心更烦乱了。环境很静,外面除了时而传入一阵阵的刁斗之声,万籁俱寂。头还是痛,脑筋却非常兴奋。他烦躁地在帐中踱来踱去,不断地用右手叩着头皮。偶然间,他看到一个烛台上的蜡烛快要烧尽了,正在上下地挣扎跳动。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
“唉!”他长叹了一声,“能够作出‘东临碣石’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够作出‘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他颓然地躺到榻上去。
他回忆了一生的经历,他认为自己在五十六岁以前所做的事情,是没有一件可以后悔的。他从小是有志气的人,想做一个英雄,但并不是那种一味追求权势的英雄,他有治国安民的理想。虽然在战争中多次遭遇生命的危险,但有“投死为国”的决心,整个的生活充满了生气……然而,随着事业的成功,权势日益扩大,事情就起了变化。
他又想起当年跟他起兵的那一批干部,是多么可爱啊!他们不论文武,也大抵不是单纯追求权势的人,都有治国安民的大志,想得出于国计民生有效有利的主意,他们能够开诚布公,对自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建议,有批评。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愤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
“阿瞒,”曹操对着烛光下的影子自呼小名道,“你本是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他悲哀愤怒得想不下去了,倏地从榻上跳了起来。他觉得在帐中待不下去了,想出去走走,吸些清凉的夜气,以清醒自己的头脑。于是拿起一把钢斧,披上一件罩袍,连侍卫也不带,走出帐去。
全军已经休息了,大营昏暗静肃,但夏侯惇的帐中,却亮着灯光,许多人影在晃动,似乎很忙乱。他就走了进去。
“啊,大王……”夏侯惇惊异地叫道。“元让,你们在干什么?”“在收拾行装哪!”
“为什么收拾行装?”曹操诧异地问。
“大王不是传令准备退兵了吗?”夏侯惇也诧异地问。“谁说的?”曹操带着怒意了。
“禀大王,”夏侯惇惶恐地说,“傍晚我请示口令的时候,大王不是说了‘鸡肋’两个字么?我回来传达下去,杨主簿听了,来对我说,‘鸡肋’是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的东西。他说大王传下此令,早晚必要退兵,所以叫我预做准备。我就把要紧的东西先收拾一下……”
“胡说!”曹操勃然变色道,“又是杨修那小子造谣生事吗?可恶!通知他明天来见我。”
他紧握着钢斧,大踏步走回自己帐中去了。
杨修进了大帐,意外地看到高级文武官员都已齐集在那里,他原来以为是魏王要同他单独谈话的。魏王尚未升帐,杨修向大家施了礼,大家只冷冷地答了礼,他便坐下。他感到情况有点严重。但是他自恃家世高贵、才华卓越并且一向蒙魏王赏识,而这次的过失也不算太大,只要随机应变,总可以滑得过去的。因此,他故作镇静,而且还做出微露骄傲的样子,他知道魏王是更不喜欢那种没有骨气的怯懦者的。
魏王升帐了。大家参拜已毕,肃然归座。杨修抬眼去望曹操,恰好曹操炯炯的目光直逼着他。
“杨修,你为什么说要退兵了?”
“根据大王的口令。”
“我的什么口令?”
“夏侯将军昨晚传达大王的口令是‘鸡肋’。臣以为,鸡肋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东西,用兵的人发生了这样的心理,可知是要退却了。”
“呵呵。”曹操冷笑了一声,“你倒是一个猜谜的老手,又在猜谜了。”
“臣知罪了。在大王还没有下退兵的明令的时候,我就劝夏侯将军做退兵的准备,这是我的错误。可是,大王的意思,臣想是猜得不错的。”
“嘿!众位,你们看他多么自以为是!”曹操对着大家说,“以人心之复杂,谁敢说能够窥尽别人的底蕴呢?”他又对着杨修,“这回你却猜错了!”
“啊大王……”
“这‘鸡肋’,我是指你和你一类的人的。”
“大王……”杨修委屈地叫了一声。
“你自以为了不起,很聪明,又仗着是杨家的儿子,袁氏的外甥,目空一切。可是你,究竟有什么真才实学?你唯一的本领,不是只会猜谜么?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本领?你想出过一条治国安民的良策没有?”
“唉……”杨修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现在的人们,大抵自恃聪明,但目的只在升官发财。方法呢,只凭心意,去猜测别人的心意,不顾世间的实情。只在你我的心意中间用功夫,怎么办得了事?哪里会有出路!”在座的文武,似乎都受了这一番话的打击,脸色一红,哑口无言。
杨修见曹操泛论到大家,便知机似的连忙说:“大王明谕,实开茅塞。臣彻底认识错误了。臣承认对于大王,实在不过是鸡肋,今后要努力学习,提高认识,不再弄那猜谜式的玩意儿了。”
“不!”曹操厉声说,“你还不是鸡肋,比鸡肋都不如。你是一条毒虫!”“大王……”杨修失色了。
“这样的人,是容不得的。我容忍他已经太久了,希望他改悔,总是不改,这回竟对军国大事都捣起乱来了。”他用目光扫射了全场一遍,问道,“对于他,众官有什么意见?”
“杨修罪重如山,大王明断。”全场异口同声地说了一句。
曹操对瘫痪着的杨修注视了一下,沉吟了一会,然后把右手一挥,喝令刀斧手把杨修推出斩首,将首级挂于辕门之外。(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修的“自作聪明”来自对曹操心理性格的熟悉,也因为他有一贯以来的优越感。
B.曹操年纪已大,精力不足,在军事会议上迟迟不能作出决断,这让他产生挫败感。
C.曹操本来就希望杀掉身边不成器的下属,因而杨修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机缘巧合。
D.由于杨修向来恃才傲物,与群臣关系冷淡,所以在关键时刻也无人愿意替他说情。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曹操的今昔对比、夏侯惇和杨修的对比等,夏侯惇的直率衬托出了杨修的精明。
B.小说节奏有张有弛,前半段较为舒缓,后半段则通过曹操和杨修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明显加快了节奏,扣人心弦。
C.小说整体语言明快晓达,又在几处借用、化用曹操相关的古诗文,这种文白夹杂符合人物身份经历,并不显突兀。
D.小说以曹操斜谷屯兵的史实为依托展开想象,既与时代背景相连,又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逻辑,因而具有艺术真实。
8.小说以“鸡肋”为题,具有丰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杨修之死”的叙述主要侧重于回顾杨修以往引发曹操疑忌的几件事,而本文则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曹操巡营前的心理描写,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注],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乙
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 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要结发戴冠,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称为“弱冠”。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最高管理者是礼部尚书。
C.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长短句也是词的别称,词也称为曲子词、诗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从小深得母亲教诲,博闻强记,曾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成为范滂那样的人。
B.苏轼当政徐州,遇到水灾,他阻止富人弃城而逃,并身先士卒,率领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言辞激烈,不欢而别。
D.苏轼知政有方,文章写得好,虽不是醉心于歌曲旋律的人,但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苏轼被称为“天下奇才”,表现他才学之高的事迹有哪些?请根据原文简要概述。(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太行路(节选)
[唐]白居易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
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
行路难,难重陈。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君不见左纳言①,右纳史②,朝承恩,暮赐死。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注 ①纳言:隋唐时期门下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②纳史:应作“内史”,隋唐时期中书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整首诗以夫妻关系为喻,表面感叹为人妇之难,实际感叹为人臣之苦。
B.“人情反覆”既指丈夫在感情上喜怒无常,也指圣意难测,翻脸无情。
C.诗中“为君”“君臣”“君不见”中的“君”字,其含义各不相同。
D.诗人严厉地批判最高统治者,旨在希望君主能广开言路、虚心纳下。
16.节选部分不长,短短的篇幅中出现三次“行路难”的感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李白宁可被赐金放还,也不阿附权贵,屈心抑志,他大声疾呼(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活得脊梁愈挺,豪情满怀;陶潜挂冠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其一)》]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白居易谪居浔阳,醉听琵琶,发出(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的感慨,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自有一见如故的惊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本题共3小题,10分)
琵琶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典文学中与琵琶相关的诗文①__________,但于唐代尤甚。最经典的,莫过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未听其声,不见其人,单看这字句,琵琶女演奏技艺之高超已清晰显现。
琵琶曲类型多样,风格多变,气象万千。明清时期,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为代表的琵琶武曲和以《阳春白雪》《月儿高》为代表的琵琶文曲便广泛流传,至今仍是琵琶曲中的经典。尤其是《十面埋伏》,几近算是了解琵琶演奏的入门曲目。然而世殊时异。近代以来,琵琶乐的影响力大不如前。西洋乐逐步传入国内,钢琴、小提琴渐渐显现于舞台,中国古典民乐日益式微,不复往日光彩。及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子琴、小提琴、钢琴音乐班②____________,西洋乐器以其高雅别致的气质,引领一时风尚。
( )。一曲《霸王卸甲》,快慢交织、沉郁悲壮的旋律,将霸王项羽垓下之战的情绪流转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楚汉决战的历史图景也随之铺展开来。在极富张力和故事性的曲调中,我们能听到项羽心中的悲愤与凄凉,犹如落寞英雄的夕阳挽歌。对比《十面埋伏》中以刘邦为视角的高昂激越、③____________的节奏,同一历史事件、不同曲风,演绎出截然不同的心境情绪,成王败寇的残酷也更深地映入心间。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乐曲的观赏,也是一种人心的反思,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
这份味道,西洋乐很难给得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也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但西洋乐自有其风韵
B.西洋乐自有其风韵,但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也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
C.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也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但西洋乐自有其风韵
D.西洋乐自有其风韵,但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也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下面一段文字,依次概括出中国古典诗歌构成意境的三种方式。(每点不超过6个字)(6分)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范畴,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构成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诗人本身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只是在遇到了某种物境时,突有所悟,借着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二是诗人本来就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当接触外界物境时,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还有一种是自然之物本身在情态、色调上仿佛就具有性格情感一样,如“竹”的气节、“莲”的高洁等,长期以来已被公认为自然物本身所具有的性格和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仿照下面的例句,再选择一个词人,仿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结构和修辞均相同。(4分)
任何一个词人的写作风格都不是唯一的:即使曾经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派词人苏轼,也会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婉约柔情。即使曾经低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永,也会有“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豪放侠骨。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怎样才是诗意的栖居?这值得我们思考。有人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意的栖居。
对于以上看法,你更赞赏哪种诗意的栖居方式呢?请从以上四种方式中选择你最赞赏的一种,并谈谈理由。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唐代山水诗的成就被确认为是中国山水诗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高峰期,与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之持久旺盛有关。而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乃诗人之山水诗心的生命力。山水诗心,就其要者而言,不外是对自然山水本身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从而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雅意林壑,性爱丘山,作为一种诗意化的人格风范,已形成超越时代的价值内容。雅意林壑的精神指向的诗意化——对景语诗美的追求,遂亦形成跨越时代而承传的诗学传统。因此,“第一个高峰”绝不是平原拔地而起的突兀奇观,而是层层登攀而渐近壮伟。
而在我看来,有必要把“艺术高峰”同时理解作静态观照意义上的“峰群”和动态分析意义上的“峰势”。唐代山水诗的成就,就体现在它是对此前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集大成和对此后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新开拓。所谓集成与开拓,实质就是整合与创变,而这一切,主要是就山水诗的审美质量而言的。
总体看来,由山水诗所体现的盛唐气象,既是王夫之所谓“以写景之心理言情”而至于“兴象玲珑,无迹可求”者,又是陆机“恒患文不逮意,意不称物”之终于无所遗憾者,还是南朝“巧构形似”之终于巧得无一点迹象者。如果说上述这些都属于艺术表现之造诣,那么在美学风格上只有“浑朴精粹”四字才得以状其体势。盛唐山水诗人以一种最朴素自然的语言实现了曲尽物态与妙写心境兼得而美的诗学目的,以一种最平和坦然的风度体现出兼容并蓄而高瞻远瞩的时代精神。“平常”与“非常”实现了有机合一,在充满世间人情味与现实生活感的山水意境之中,不着痕迹地蕴含着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把握和精确描绘,在仿佛是无所拣选的自然叙写中,诗人以高度的安闲从容举重若轻地寄托着自信自足的文化意识。
论唐诗者,“四唐”之说历久弥新。初唐是盛唐之准备,但中唐却并非盛唐之余响。无论是从整个诗歌风貌着眼,还是仅就山水诗而言,中唐风貌,皆呈现出强烈的创变色彩,这种创造性变化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审美的探险与逸品的定位。实际上,从偏向于“青山”“白云”之山水意象类型的大历山水景观开始,就已然开始了对山水“逸品”的定位。虽然后人习惯于以“王、孟、韦、柳”来概括山水田园诗派的基本特征,并以为这一特征即在清淡风格,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并不准确的。即以清淡风格而言,王、孟之作,并无有意为此的迹象,而韦、柳之作,则是在自觉地追求清而幽的境界。有鉴于此,那以主体意志的萧散淡远和山水意象的清冷幽深为主要内涵的“逸品”格调,在盛唐王、孟那里只是溶解在从容安详中的活性因素,而在韦、柳那里便凝定为明确的范式。
山水创意,主要表现在对曲尽山水物态的不满足上,盛唐山水诗境中那天然物态与诗人意态的自然融合,至此而被冲破,诗人意态的纵恣注入自然物态,从而山水意象亦为之而重新被组合安排,重新被形容刻画。于是,就真正有了风景依旧而诗意常新的可能,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唐山水诗美具有下开有宋一代风貌的意义。如果说宋代山水诗是山水诗史上的“第二个高峰”的话,那么,中唐之际,便已然云气暗通,故而唐宋两个高峰之间,自有一种双峰互倚、借重而美的微妙关系。
(摘编自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
材料二:
老杜诗苍苍茫茫之气,真是大地上的山水。常人读诗皆能看出其伟大的力量,而不能看出其高尚的情趣。
“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四首(其三)》]一绝,真是高尚伟大。首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清洁,由清洁即可得高尚。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有人,虽未明写,而曰窗、曰门,岂非人在其中矣?后两句代表心扉。在心扉关闭时,不容纳,或不发现高尚的情趣、伟大的力量。诗人将心扉打开,可自大自然中得到高尚伟大的情趣与力量。“窗含”“门泊”,则是其心扉开矣。窗虽小,而含西岭千秋雪;船泊门前,常人看船皆是蠢然无灵性之一物,老杜则看船成一有人性之物,船中人即船主,由西蜀到东吴,由东吴到西蜀。“窗含”一句是高尚的情趣,“门泊”一句是伟大的力量。后人皆以写实视此诗,实为象征,且为老杜人格表现。
老杜诗中有力量,而非一时蛮力横劲。有的蛮横乃其病。其好诗有力而非散漫的、盲目的、浪费的。其力皆如水之拍堤,乃生之力、生之色彩。曰生之“色彩”而不曰形状者,色彩虽是外表,而此外表乃内外交融而透出的,色彩是活色,如花之红、柳之绿,是内在生命力之放射,不是从外涂上的。且其范围不是盆景、园林,而是大自然的山水。
(摘编自《顾随诗词讲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代山水诗人在诗意化人格风范的影响下,不断追求景语诗美,拾级而上,步步高升,逐渐缔造了所谓的“第一个高峰”。
B.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唐代山水诗,对此前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整合以及对此后山水诗传统的第一次创变主要指向于审美质量。
C.顾随认为,只要诗人将心扉打开,就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高尚伟大的情趣与力量。
D.顾随盛赞杜甫诗作情趣高尚,同时对诗作中伟大的力量也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好诗有力”的理解。
答案 C
解析 “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了对自然山水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便可成就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
B.盛唐到中唐国家局势突变,此间山水诗的发展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由幻想、夸饰转向写实。
C.“王、孟、韦、柳”指的是盛唐王维和孟浩然、中唐韦应物和柳宗元,“清淡”是其基本风格。
D.盆景、园林并非不美,但与自然山水相比,它的美是“从外涂上的”,缺乏内在生命力的放射。
答案 D
解析 A项材料一“就其要者而言”说明,“对自然山水本身的喜好和‘窥情风景之上’从而构想风景诗语的喜好”只是“山水诗心”的主要内容,其他内容也会影响“山水诗的艺术生命力”。B项中唐山水诗的创变主要体现在“审美的探险与逸品的定位”上,而非“由幻想、夸饰转向写实”。C项“‘清淡’是其基本风格”,这是作者否定的观点。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有关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表明诗人在对自然山水喜爱之情的基础上形成了诗意化的人格风范。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曲尽物态,妙写心境,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妙。
C.杜甫诗作并非都“力量”十足,如“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便不是“力量”型作品。
D.“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获”都从色彩角度写出了自然的内在生命力。
答案 C
解析 杜诗中的力量“乃生之力”,即“内在生命力之放射”,“嫩蕊商量细细开”恰恰表现了花儿即将怒放的活泼生命力。
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盛唐气象”的要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艺术表现上,盛唐气象不着痕迹地敏锐把握、精确描绘自然景观,在山水意境中充满了世间人情味与现实生活感,能以高度的安闲从容举重若轻地寄托着自信自足的文化意识。②在美学风格上,盛唐气象可概括为“浑朴精粹”。
5.班级组织编写一本山水诗选,你负责对中唐山水诗进行挑选,阅读材料一、二后,你将制定怎样的标准来遴选诗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富有山水诗心;②作者具有高尚情趣;③诗作对象富含生命力;④诗作彰显审美探险和逸品定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鸡 肋
徐懋庸
曹操的大军屯扎在斜谷界口,已经一个多月了。
在中军帐里,曹操心乱得很。这一天下午,又开了军事会议。部下的文武们,仍然有意见分歧,却没有提出一点新的理由。曹操左手托着前额,很少说话,最后右手一摆,叫大家散会。
军事会议散了之后,曹操的心更烦乱了。环境很静,外面除了时而传入一阵阵的刁斗之声,万籁俱寂。头还是痛,脑筋却非常兴奋。他烦躁地在帐中踱来踱去,不断地用右手叩着头皮。偶然间,他看到一个烛台上的蜡烛快要烧尽了,正在上下地挣扎跳动。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
“唉!”他长叹了一声,“能够作出‘东临碣石’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够作出‘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他颓然地躺到榻上去。
他回忆了一生的经历,他认为自己在五十六岁以前所做的事情,是没有一件可以后悔的。他从小是有志气的人,想做一个英雄,但并不是那种一味追求权势的英雄,他有治国安民的理想。虽然在战争中多次遭遇生命的危险,但有“投死为国”的决心,整个的生活充满了生气……然而,随着事业的成功,权势日益扩大,事情就起了变化。
他又想起当年跟他起兵的那一批干部,是多么可爱啊!他们不论文武,也大抵不是单纯追求权势的人,都有治国安民的大志,想得出于国计民生有效有利的主意,他们能够开诚布公,对自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建议,有批评。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愤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
“阿瞒,”曹操对着烛光下的影子自呼小名道,“你本是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他悲哀愤怒得想不下去了,倏地从榻上跳了起来。他觉得在帐中待不下去了,想出去走走,吸些清凉的夜气,以清醒自己的头脑。于是拿起一把钢斧,披上一件罩袍,连侍卫也不带,走出帐去。
全军已经休息了,大营昏暗静肃,但夏侯惇的帐中,却亮着灯光,许多人影在晃动,似乎很忙乱。他就走了进去。
“啊,大王……”夏侯惇惊异地叫道。“元让,你们在干什么?”“在收拾行装哪!”
“为什么收拾行装?”曹操诧异地问。
“大王不是传令准备退兵了吗?”夏侯惇也诧异地问。“谁说的?”曹操带着怒意了。
“禀大王,”夏侯惇惶恐地说,“傍晚我请示口令的时候,大王不是说了‘鸡肋’两个字么?我回来传达下去,杨主簿听了,来对我说,‘鸡肋’是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的东西。他说大王传下此令,早晚必要退兵,所以叫我预做准备。我就把要紧的东西先收拾一下……”
“胡说!”曹操勃然变色道,“又是杨修那小子造谣生事吗?可恶!通知他明天来见我。”
他紧握着钢斧,大踏步走回自己帐中去了。
杨修进了大帐,意外地看到高级文武官员都已齐集在那里,他原来以为是魏王要同他单独谈话的。魏王尚未升帐,杨修向大家施了礼,大家只冷冷地答了礼,他便坐下。他感到情况有点严重。但是他自恃家世高贵、才华卓越并且一向蒙魏王赏识,而这次的过失也不算太大,只要随机应变,总可以滑得过去的。因此,他故作镇静,而且还做出微露骄傲的样子,他知道魏王是更不喜欢那种没有骨气的怯懦者的。
魏王升帐了。大家参拜已毕,肃然归座。杨修抬眼去望曹操,恰好曹操炯炯的目光直逼着他。
“杨修,你为什么说要退兵了?”
“根据大王的口令。”
“我的什么口令?”
“夏侯将军昨晚传达大王的口令是‘鸡肋’。臣以为,鸡肋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东西,用兵的人发生了这样的心理,可知是要退却了。”
“呵呵。”曹操冷笑了一声,“你倒是一个猜谜的老手,又在猜谜了。”
“臣知罪了。在大王还没有下退兵的明令的时候,我就劝夏侯将军做退兵的准备,这是我的错误。可是,大王的意思,臣想是猜得不错的。”
“嘿!众位,你们看他多么自以为是!”曹操对着大家说,“以人心之复杂,谁敢说能够窥尽别人的底蕴呢?”他又对着杨修,“这回你却猜错了!”
“啊大王……”
“这‘鸡肋’,我是指你和你一类的人的。”
“大王……”杨修委屈地叫了一声。
“你自以为了不起,很聪明,又仗着是杨家的儿子,袁氏的外甥,目空一切。可是你,究竟有什么真才实学?你唯一的本领,不是只会猜谜么?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本领?你想出过一条治国安民的良策没有?”
“唉……”杨修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现在的人们,大抵自恃聪明,但目的只在升官发财。方法呢,只凭心意,去猜测别人的心意,不顾世间的实情。只在你我的心意中间用功夫,怎么办得了事?哪里会有出路!”在座的文武,似乎都受了这一番话的打击,脸色一红,哑口无言。
杨修见曹操泛论到大家,便知机似的连忙说:“大王明谕,实开茅塞。臣彻底认识错误了。臣承认对于大王,实在不过是鸡肋,今后要努力学习,提高认识,不再弄那猜谜式的玩意儿了。”
“不!”曹操厉声说,“你还不是鸡肋,比鸡肋都不如。你是一条毒虫!”“大王……”杨修失色了。
“这样的人,是容不得的。我容忍他已经太久了,希望他改悔,总是不改,这回竟对军国大事都捣起乱来了。”他用目光扫射了全场一遍,问道,“对于他,众官有什么意见?”
“杨修罪重如山,大王明断。”全场异口同声地说了一句。
曹操对瘫痪着的杨修注视了一下,沉吟了一会,然后把右手一挥,喝令刀斧手把杨修推出斩首,将首级挂于辕门之外。(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修的“自作聪明”来自对曹操心理性格的熟悉,也因为他有一贯以来的优越感。
B.曹操年纪已大,精力不足,在军事会议上迟迟不能作出决断,这让他产生挫败感。
C.曹操本来就希望杀掉身边不成器的下属,因而杨修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机缘巧合。
D.由于杨修向来恃才傲物,与群臣关系冷淡,所以在关键时刻也无人愿意替他说情。
答案 A
解析 B项“精力不足,在军事会议上迟迟不能作出决断,这让他产生挫败感”错。由“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可知,曹操并不是因为精力不足不能作出决定而心烦,他心烦的原因在于年纪老迈、激情不再。C项“杨修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机缘巧合”错。杨修的死有其必然性,不能认为是机缘巧合。D项“所以在关键时刻也无人愿意替他说情”错。从文本中并不能看出这层因果关系。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曹操的今昔对比、夏侯惇和杨修的对比等,夏侯惇的直率衬托出了杨修的精明。
B.小说节奏有张有弛,前半段较为舒缓,后半段则通过曹操和杨修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明显加快了节奏,扣人心弦。
C.小说整体语言明快晓达,又在几处借用、化用曹操相关的古诗文,这种文白夹杂符合人物身份经历,并不显突兀。
D.小说以曹操斜谷屯兵的史实为依托展开想象,既与时代背景相连,又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逻辑,因而具有艺术真实。
答案 A
解析 “夏侯惇和杨修的对比”错。夏侯惇听信了杨修的说法,准备退兵,引发了曹操的不满,推动了后续情节的发展,这个人物形象的设计并不在于和杨修构成对比。
8.小说以“鸡肋”为题,具有丰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指曹操颁发的口令;②体现了曹操既不满意自己丧失了往日的激情,又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③曹操不满身边如杨修等阿谀奉承的部下,怀念以前的下属,但又无可奈何。
9.《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杨修之死”的叙述主要侧重于回顾杨修以往引发曹操疑忌的几件事,而本文则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曹操巡营前的心理描写,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展现曹操的内心世界,使曹操的形象从单纯的“多疑”变得更为丰满立体。②情节的发展更充分,曹操最后决定杀死杨修不仅仅因为杨修本人,更是因为曹操在当时的困惑和焦虑。③现实寓意增强,讽喻了社会中存在的不求务实,但求迎合上级甚至阳奉阴违的现象,也展现了人在权势下的异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注],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乙
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 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答案 A
解析 “轼”作“庐于其上”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B、D两项;“过家”指路过家门口,“家”作“过”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应在宾语“家”后断开,排除C项。故选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要结发戴冠,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称为“弱冠”。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最高管理者是礼部尚书。
C.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长短句也是词的别称,词也称为曲子词、诗余。
答案 C
解析 “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错。“京口”指的是现在江苏镇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从小深得母亲教诲,博闻强记,曾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成为范滂那样的人。
B.苏轼当政徐州,遇到水灾,他阻止富人弃城而逃,并身先士卒,率领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言辞激烈,不欢而别。
D.苏轼知政有方,文章写得好,虽不是醉心于歌曲旋律的人,但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答案 C
解析 “不欢而别”错。原文是“轼戏(开玩笑)曰……”“安石笑而不言”,可知二人并非“不欢而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河水将要毁坏城墙,情势危急,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竭尽全力(抗洪)。(得分点:“害”,毁坏;“事”,情势;“虽”,即使;“且”,暂且)
(2)皇上用来对待您的不是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用寻常的礼数吗?(得分点:“所以”,用来……;“非常”,非同寻常;“可以”,可以用;“岂……乎”,反问句式,难道……吗?)
14.苏轼被称为“天下奇才”,表现他才学之高的事迹有哪些?请根据原文简要概述。(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20岁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②参加礼部考试以“《春秋》对义”一文名列第一;③被举荐深得欧阳修赏识;④宋仁宗夸赞其知政方略;⑤宋神宗夸赞他的文章。
参考译文
甲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而以《春秋》对义一文名列第一。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被淹,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毁坏城墙,情势危急,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竭尽全力(抗洪)。”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地下,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重大犯罪事件,您就不说一个字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说:“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苏轼说:“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帝的常理。皇上用来对待您的不是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用寻常的礼数吗?”王安石大声说:“那我必须得要进言了。”又说:“今天这些话从我的嘴里说出来,从你的耳朵听进去(意思是不要外传,保密)。”又说:“人一定要明白每一个不正确的行为,处死的每一个人都不是无辜的,直到天下人都不做(错误的事),才可以。”苏轼开玩笑说:“现在的做官的,都为了争取减少半年的磨勘(相当于磨合、试用期)时间,就算杀人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没有回答。
宋仁宗初次读到苏轼、苏辙的治政方略,下来后非常高兴,说:“我今天得到了两位可做宰相的谋士。”宋神宗更是喜欢他们的文章,在宫中不断品读他们的文章,常常钻研得忘了进食,称他们为天下奇才。然而他们(苏轼、苏辙)最后却没有得到重用。
乙
长短句虽然一直到本朝才兴盛起来,但是自从前朝的人所创立,就一直没有达到用真情去创作的阶段。东坡先生并不是醉心于歌曲旋律的人,偶尔作一首歌,却能指引出一条奋发向上的道路,让所有人都有新的认识,文人才开始知道振奋自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太行路(节选)
[唐]白居易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
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
行路难,难重陈。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君不见左纳言①,右纳史②,朝承恩,暮赐死。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注 ①纳言:隋唐时期门下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②纳史:应作“内史”,隋唐时期中书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整首诗以夫妻关系为喻,表面感叹为人妇之难,实际感叹为人臣之苦。
B.“人情反覆”既指丈夫在感情上喜怒无常,也指圣意难测,翻脸无情。
C.诗中“为君”“君臣”“君不见”中的“君”字,其含义各不相同。
D.诗人严厉地批判最高统治者,旨在希望君主能广开言路、虚心纳下。
答案 D
解析 “诗人严厉地批判最高统治者”中“严厉地批判”程度过重;“旨在希望君主能广开言路、虚心纳下”错,本诗的主旨是希望君主对臣下多一些宽容和尊重,并非讨论虚心纳谏的事。
16.节选部分不长,短短的篇幅中出现三次“行路难”的感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结构上,出现三次“行路难”的感叹,使诗歌思路清晰。第一次感叹“行路难”后,表达方式由叙事转向议论;第二次感叹“行路难”后,描写对象由夫妻转向君臣;第三次感叹“行路难”后,结构上对全诗做了收束。②音律上,出现三次“行路难”的感叹,一唱三叹,不断深化,有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内容上,三次“行路难”的感叹后分别对应不同的内容,对于“难”的描述由“难重陈”到“难于山,险于水”,再到“不在水,不在山”,实现了语意上的递进、感情的逐步加深和主题的不断深化。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李白宁可被赐金放还,也不阿附权贵,屈心抑志,他大声疾呼(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活得脊梁愈挺,豪情满怀;陶潜挂冠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其一)》]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白居易谪居浔阳,醉听琵琶,发出(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的感慨,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自有一见如故的惊喜。
答案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本题共3小题,10分)
琵琶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典文学中与琵琶相关的诗文①__________,但于唐代尤甚。最经典的,莫过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未听其声,不见其人,单看这字句,琵琶女演奏技艺之高超已清晰显现。
琵琶曲类型多样,风格多变,气象万千。明清时期,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为代表的琵琶武曲和以《阳春白雪》《月儿高》为代表的琵琶文曲便广泛流传,至今仍是琵琶曲中的经典。尤其是《十面埋伏》,几近算是了解琵琶演奏的入门曲目。然而世殊时异。近代以来,琵琶乐的影响力大不如前。西洋乐逐步传入国内,钢琴、小提琴渐渐显现于舞台,中国古典民乐日益式微,不复往日光彩。及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子琴、小提琴、钢琴音乐班②____________,西洋乐器以其高雅别致的气质,引领一时风尚。
( )。一曲《霸王卸甲》,快慢交织、沉郁悲壮的旋律,将霸王项羽垓下之战的情绪流转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楚汉决战的历史图景也随之铺展开来。在极富张力和故事性的曲调中,我们能听到项羽心中的悲愤与凄凉,犹如落寞英雄的夕阳挽歌。对比《十面埋伏》中以刘邦为视角的高昂激越、③____________的节奏,同一历史事件、不同曲风,演绎出截然不同的心境情绪,成王败寇的残酷也更深地映入心间。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乐曲的观赏,也是一种人心的反思,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
这份味道,西洋乐很难给得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 (示例)①浩如烟海 ②蔚然成风 ③大气磅礴
解析 ①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②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③大气磅礴:形容气势盛大。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也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但西洋乐自有其风韵
B.西洋乐自有其风韵,但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也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
C.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也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但西洋乐自有其风韵
D.西洋乐自有其风韵,但历经千年流传的中国民乐,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也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
答案 B
解析 括号前的内容提到“西洋乐器以其高雅别致的气质,引领一时风尚”。括号后的内容主要讲中国民乐,从前后衔接的角度看,括号内补写的语句,前应提“西洋乐”,后应接“中国民乐”,排除A、C两项;“有着西洋乐器无法比拟的旋律美感”与“流淌着更地道的中国味道”之间存在由浅入深的层递关系,顺序不能颠倒,排除D项。故选B。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两首琵琶曲,不仅是乐曲的欣赏,也是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一种人心的反思。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乐曲不能“观赏”,可将“观赏”改为“欣赏”;二是语序不当,应先是“一段历史故事的回味”,再是“一种人心的反思”,两者是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关系。
21.根据下面一段文字,依次概括出中国古典诗歌构成意境的三种方式。(每点不超过6个字)(6分)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范畴,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构成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诗人本身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只是在遇到了某种物境时,突有所悟,借着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二是诗人本来就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当接触外界物境时,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还有一种是自然之物本身在情态、色调上仿佛就具有性格情感一样,如“竹”的气节、“莲”的高洁等,长期以来已被公认为自然物本身所具有的性格和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情随境生;②移情入境;③无我物境。
22.仿照下面的例句,再选择一个词人,仿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结构和修辞均相同。(4分)
任何一个词人的写作风格都不是唯一的:即使曾经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派词人苏轼,也会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婉约柔情。即使曾经低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永,也会有“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豪放侠骨。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曾经悲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也会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迈情怀。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怎样才是诗意的栖居?这值得我们思考。有人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意的栖居。
对于以上看法,你更赞赏哪种诗意的栖居方式呢?请从以上四种方式中选择你最赞赏的一种,并谈谈理由。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先提出海德格尔的一句名言“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然后引出对“怎样才是诗意的栖居”的思考。一共提供了四种“诗意的栖居”的方式,让学生选择最赞赏哪一种方式并谈理由。
海德格尔所认为的栖居是指人的生存状态,诗意是指通过诗歌等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寻找人的精神家园。“诗意地栖居”旨在通过人生艺术化和诗意化来诠释人的思想境界。人,应该更需要有思想,会思考的栖居!物质和精神文明共存的栖居。他想要的“诗意地栖居”,应该是一种美好的、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在满足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前提下,更多地注重心理属性的空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指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指淡泊闲适的隐居生活,意在表明人应该保持朴实、纯真的本性,不要随着俗世而变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指为人不能奴颜婢膝,要有傲岸不羁的风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指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感,意在表明应具有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要有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由此在行文时,任务指向明显,无论选择哪一种诗意栖居的方式,思考的重点都在“为什么”上。无论哪一种诗意栖居的方式,它反映的都是人的一种生存态度,一种生命质量,一种心灵世界等精神生活与审美取向,写作时可从这些方面展开。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论证部分设置分论点,采用排比式段落。以“心系天下的诗意栖居”为例,可从心怀天下的情怀、为国家和民族的奉献精神、勇于承担时代重任的担当意识等方面进行论述,然后进一步引申论证,联系新时代青年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强调将个人的发展同民族复兴融合起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才能真正地做到“诗意地栖居”。
参考立意:①志存高远是诗意的栖居;②坚守高洁是诗意的栖居;③不媚不折是诗意的栖居;④心系天下是诗意的栖居。
参考例文
诗意栖居,心系天下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怎样才算是真正诗意的栖居呢?有人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诗意的栖居;有人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的栖居……而我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心系天下的诗意栖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意的栖居。
心系天下的诗意栖居是一种为国为民的人生态度。自古以来,许多政坛文人,都以关心百姓的疾苦为己任。屈原多次被贬,与山水为伴,仍不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被贬河南,寄情山水,诗意生活,却心系天下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多次被贬,纵情山水,诗意栖居,但他没有沉溺于自己的悲伤和青山秀水中,他心系一方百姓,心地仁厚,爱民如子……他们为官一任,心系天下,因此才赢得青史留名,才配得上诗意的栖居。
心系天下的诗意栖居是一种推己及人的伟大人格。杜甫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儒家标举的理想人格——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种伟大的人格,因有了杜甫的诠释而洗去了“腐朽”的铅华,光彩照人,令人神往。当代学者傅道彬、陈永宏在《歌者的悲欢》一书中写到,杜甫为后人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说:“在这座非人工建立的纪念碑面前,任何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都会在它的面前低下自己仰慕感念的头颅;任何一个有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的炎黄子孙,都会自心底深处升腾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每念于此,那推己及人的关爱,总是撩拨着人的心灵,让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热情,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诗意的栖居。
心系天下的诗意栖居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从中国历史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戴叔伦。历史画卷中的这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都体现了中华儿女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勇于担当的精神。忘我担当,不负此生,这样壮阔的胸襟才是诗意的栖居者应该具备的思想境界。
历史的车轮在一些心怀家国的志士仁人的引领下滚滚向前。正是因为像杜甫一样心系天下的志士仁人,有为国为民的人生态度、推己及人的伟大人格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他们劈波斩浪,开辟一个又一个新天地,才能为我们引领着诗意栖居的方向。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