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 八年级上册 22 《孟子》三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
展开22 《孟子》三章
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 B.入则无法家拂(fú)士
C.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 D.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下列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岂不诚大丈夫哉(诚实)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C.富贵不能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D.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B.必先/苦其/心志
C.此之谓/大丈夫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立天下之正位
A.女子之嫁也 B.行天下之大道谷
C.往之女家 D.与民由之
5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成为仁人志士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却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这三个人的事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6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磨难的意义。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对“大丈夫”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思想家,是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为“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相传____________是及其弟子_____________、公孙丑等人所作,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活动。
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_______________
(3)衡于虑_____________ (4)而后喻_______________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0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①之之谓义,由是而之②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③为仁孑孑④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选自韩愈《原道》)
【注】①宜:合宜,恰切。②之:往。③煦煦:和蔼可亲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④子(jié)子:谨小慎微的样子。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博爱之谓仁___________________
(2)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之小仁义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彼 以 煦 煦 为 仁 孑 孑 为 义 其 小 之 也 则 宜
1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14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与自己所说的“道德”的含义是否一致?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素养升华
15综合性学习。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以“礼仪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
(1)【礼仪板报我设计】
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班准备出一期以“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请身为宣传委员的你设计三个板块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礼貌用语我知晓】
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中。
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开展一次讲座。
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①__________(久违、久仰)大名!”
呈递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②__________(莅临、光临)指导!”
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我一定认真③________(阅读、拜读)!”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3)【礼节风俗我评说】
聪聪家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
1.B 解析:“拂”应读bì。
2.A 解析:“诚”的意思是“真正,确实”。
3.D 解析:应为“曾益/其所不能”。
4.B 解析:B项与例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A项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中的“之”是动词,“去,到”。D项中的“之”是代词,指“正道”
5.C 解析:这三个人的事例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6.(1)(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4)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7.轲 战国 儒 亚圣 孟子 万章
【阅读理解】
8.(1)选拔,任用 (2)犯错误 (3)同横”,梗塞、不顺 (4)了解、明白
9.(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个国家往往容易灭亡。
10.示例: 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11.(1)叫作,称作 (2)对 (3)认为……小,轻视
12.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
13.(好比)坐在井中看天的人说天小,并不是天真的小。
14.不一致。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义而言的,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而自己所说的“道德”则包括仁义,是天下人所共同承认的道德。(大意正确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翻译过来,就是“凡是我说的道德(都)是结合仁和义而言的,是天下的公论。老子说的道德,是离开仁和义而言的”,两者的区别自然可知。
文言文大意:
博爱称为仁,行动合宜称为义,从仁义出发去立身行事称为道,自己本身就具备、不需要凭借外物称为德。仁和义是有确定内容的概念,道和德是内容不具体、不明确的名称。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小人之道,而德有恶德、美德。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而是由于他的眼界狭小。(好比)坐在井中看天的人说天小,并不是天真的小。他把小恩小惠当成仁,把谨小慎微当成义,那么他轻视仁义是当然的。他所说的道,是把他认为的道当成道,不是我所说的道。他所说的德,是把他认为的德当成德,不是我所说的德。凡是我说的道德,(都)是结合仁和义而言的,是天下的公论。老子说的道德,是离开仁和义而言的,是一己之见。
【素养升华】
15.(1)示例: 礼貌用语大串联 礼节规矩我传承 礼仪知识我知晓 生活处处有礼仪
(2)①久仰 ②莅临 ③拜读
(3)示例一: 赞成。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客人来了帮其夹菜,正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能让客人感觉亲切、温暖。
示例二: 不赞成。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如果主人夹的菜客人不喜欢吃,又不好拒绝,就会很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