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修一 5.2地表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展开第二节 地表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
1.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表现。
2.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表现。
2.举例分析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
3.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 阅读教材108页引言图文材料,提问:照片展示的自然环境涉及哪些要素和哪些圈层?这些要素和圈层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引出话题: 组成自然界的各个要素地形、气候、生物、河流、土壤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相互联系使自然环境构成一个整体。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
组织同学阅读教材108至112页图文材料,完成以下任务:
1、熟悉并绘制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示意图。
2、分别说明我国三大自然区各区的一致性环境特征。
3、文字梳理掌握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提问、课件展示同学成果。
学生发言:略。
教师归纳小结,梳理归纳如下:
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整体性的含义
组成自然环境的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地貌以及人类活动各要素通过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其含义可用下图所示来理解:
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结合实例分析如下:
(1) 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①地理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要素 | 相互关系 | 实例 |
气候与 地貌 |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不同地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特点 |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状况与那里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化大有关系 |
气候与 水文 |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水文特征;水文条件不同的地方,气候也有差异 |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是因为北方冬季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下;在湖泊、水库的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
气候与 生物 | 一定气候条件下,生长着相应的植物,活动着相应的动物;植物的分布对气候有调节作用 | 赤道附近为热带植物,而亚寒带地区则为耐寒植物;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要湿润得多 |
气候与 土壤 |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壤的干湿状况,对空气的湿度、温度有一定的影响 |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江南丘陵地区,由于气候湿热,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
地貌与 水文 | 不同地貌条件下水文状况不同;水文条件对地貌的影响也非常深刻 |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直接关系;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河网密布的恒河三角洲,都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 |
地貌与 生物 | 地貌影响生物,生物也影响地貌 | 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分布是不同的,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貌形态 |
水文与 生物 | 不同水分条件下,生存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生物的出现也改变着水文状况 |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环境;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着水的化学成分 |
土壤与 生物 |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土壤也影响生物的分布 | 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就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
②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自然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滥伐森林会引起生态环境失调。如下图所示:
[思考] 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与该地区的气候有何关系?
提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降水的淋溶作用都较强,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2) 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a.从全球角度看
一致性突出表现
b.从区域尺度看:同一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具有相对一致性特征。
[思考] 生长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骆驼刺这种植物的根系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骆驼刺主要生长在干旱环境中,地表植株较小,但根系庞大,埋藏比较深。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整体特征相一致性,如下图。
(3)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①从全球角度看,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发生机制与发展过程。
②从区域角度看,每个区域内部整体性特征的发生、发展是统一的。
例一:在河流上游、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例二:每个区域内部整体性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是统一的。
[思考] 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环境有何影响?
提示:青藏高原隆升后,高原面与同纬度长江中下游高空对比,夏季形成热低压、冬季则形成冷高压,从而加强了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季风环流。
课堂练习小测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方框内甲、乙、丙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分析:青藏高原隆起→地势高→(甲)气温低→多冰川、冻土;地势高→(乙)空气稀薄→(甲)气温低→多冰川、冻土;(乙)空气稀薄→(丙)太阳辐射强。第(2)题,地壳运动使得青藏高原隆起,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气候逐渐变冷,进一步导致冰川广布,形成高寒草甸。由于气候的寒冷,土壤变得贫瘠,多冻土,土层薄,故C符合题意。
答案:(1)B (2)C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修一 第五单元 单元活动 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 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修一 第五单元 单元活动 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 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修一 5.1 地表环境的差异性 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修一 5.1 地表环境的差异性 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修一 3.1 常见的天气系统 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修一 3.1 常见的天气系统 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