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展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摘要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既是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一个事关党的事业的重大政治问题。未成年人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教育对象,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未成年人生活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学习、交际等诸多方式的变化给思想道德教育注入了活力,也提出了挑战。当代未成年人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出生、成长于社会转型期的一代人,在他们身上不但具有与成年人相异的特点,而且还有当今时代的印痕。然而,传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脱离实际,与成人“一体化”,忽视了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在教育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已不能满足当代未成年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从而要求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重视和把握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引言
本文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出发,探讨了未成年人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探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如何构建与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相适应的工作模式。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我们仍然存在只求付出、不求产出、只求形式、不求效果的现象。从当前研究的角度来看,研究者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置于全球化、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从两个研究路径研究了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是从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的策略。
第1章 未成年人个体成长的特殊性
1.1生理方面的特点
未成年人时期正处于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是人们成长和发展最快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生理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也是他们心理、思想和行为变化的重要诱因。未成年人的生理特征可以概括为:活跃、耐久性差;他们已经发展成熟了。
活泼活跃,耐久性差。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最显著的特点是年龄更小。它们正处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有一些明显的生理特征。一方面,他们精力充沛,积极主动,充满探索周围一切的欲望;他们不受规则约束,一刻也不能休息。他们的行为很难自律。根据对小学生的调查,他们最喜欢的课程是体育课,最不喜欢的课程则是自学,这一点可见一斑。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由于贪玩、精力消耗,以及由于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而缺乏对事物的长期关注,容易疲劳。因此,他们的耐力很差,他们所做的往往是一个开始和结束的问题,很难坚持下去。
1.2心理方面的特点
未成年人在生理上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心理上的快速急剧变化,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明显特征,主要表现为:好奇心强、叛逆性强;情感丰富,意志薄弱;心理素质较差,抵抗挫折的能力较弱。
好奇又叛逆。随着大脑神经系统的成熟,未成年人的心理好奇心和探索能力加快。他们好奇、积极、好奇。他们想到处展示自己的实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对新事物特别感兴趣。未成年人的这种好奇心使他们对人和事充满热情,密切关注身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也关心国内外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与成年人相比,他们勇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想法。但另一方面,未成年人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强烈的叛逆、叛逆心理长期占据重要地位。他们的逆反心理很重,其表现就是家长和学校禁止的越多,他们就会做的越多。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不能依靠简单的说教和阻拦方法,而必须引导局面。
第二章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及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念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差异
未成年人群体中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初中生的差异,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和地理类型,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未成年人明显的思想道德问题方面,未成年人群体中的高中生和初中生问题比小学和初中生更为严重,初中生问题更为突出。这表明,随着年龄和社会经验的增加,未成年人面对复杂环境的困惑和困惑也在逐渐增加。
2.2部分未成年人对重大政治问题缺乏初步的认知
在设计一些事关中国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时,仍有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存在误解,这表明未成年人对党和国家缺乏深入了解。在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一些重大问题上,也有一些未成年人处境堪忧。例如,31.2%的未成年人不同意社会主义将不可避免地取代资本主义,少数未成年人不清楚这个问题。29.9%的未成年人不同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28.7%的未成年人对此问题不清楚,等等。未成年人在一些事关社会主义色彩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上认知错位和思想混乱的情况表明,一些未成年人对政治和政治问题缺乏初步了解。
2.3部分未成年人心理较为脆弱
人际交往存在严重障碍,尤其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原本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人际交往圈。然而,只有0.4%的关系最密切的未成年人认为自己与教师关系密切,这表明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师生互动存在严重障碍。当陌生人来到家中时,18.4%的未成年人仍然不愿意打招呼,11%的未成年人对生活感到害羞,11%的人躲在房间里不理不睬。当被问及当前未成年人最头疼的问题时,54.3%的未成年人认为学习紧张、压力大,21.6%的未成年人觉得父母的期望值太高,13.6%的未成年认为群体中没有温暖,同学之间没有友谊。这反映出,在当前应试教育环境和家长期望的压力下,未成年人普遍承受着过度的心理压力。当受到委屈时,只有4.7%的未成年人选择与他人争吵。这表明,未成年人在受到委屈时,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未成年人接受心理健康咨询的比例较低,特别是与父母沟通的比例也较低,这表明一方面,未成年人对心理健康咨询了解,另一方面,当他们有心理问题时,他们也缺乏与父母的沟通。
第三章 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对策
3.1树立育人为本的全面思想道德教育观
什么样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道德教育理念。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需要改进和创新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而改进和创新的首要前提是转变或树立新观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是完善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的总体抓手,是未成年人思想德育实践取得实效的重要方面。因此,有必要阐述以育人为本的全面思想道德教育观的内涵、本质和具体要求,建立以育人为基础的全面思想品德教育观。
3.2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间关系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包括未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者。二者都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为对象,以提高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素质为目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与未成年人在互动过程中产生思想矛盾,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过程解决思想矛盾的过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提高。过去,我们总是从单个教育者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素质的角度来解释如何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这是不够的。事实上,我们不能忽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的影响。
3.3拓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科学合理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是提高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保证。随着时代的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有所调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思想道德教育每一个具体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不仅要从整体上审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各种内容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其重要性和层次性。
结论
中国正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未成年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观念也与社会物质环境的变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社会生活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们的价值观也从单一走向多元。所有这些变化也逐渐影响了未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呈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教育的有效性受到了巨大冲击。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广泛开展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通过理论升级形成了人们实践活动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韩丽丽,于连坤:当代国外青少年道德教育概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8
年第6期
[2]王珊:把握当代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年第2期,
[3]程斯辉:试论基础教育的本质,《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