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4《背影》(第1课时)(知识导学)
展开第14课 背影(第1课时)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1.整体感知课文。2.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3.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一、自主学习1.根据之前所学内容和所查阅的资料,回顾作者及其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在扬州长大,故自称“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诗文集《雪朝》《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你我》和论著《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本文写于1925年,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作者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1917年冬,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也在同年被解除公职。文中的“祸不单行”就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二人在浦口火车站惜别。2.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的意思。交卸( ) 狼藉( ) 簌簌( )颓唐( ) 琐屑( ) 举箸( )妥帖( ) 蹒跚( ) 踌躇( )游逛( ) 栅栏( ) 惦记( )狼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簌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惨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勾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踌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警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颓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触目伤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自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琐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一)理清课文结构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先自主思考,然后同桌之间再进行讨论。) (二)把握主要内容1.全文共写了几次“背影”?作者是怎样突出“背影”的?(速读全文,圈画出文中描写“背影”的语句,分析作者这几次都是怎样描写“背影”的。) 2.阅读课文第6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的“背影”的。(朗读第6段,边读边圈画出描写父亲的“背影”的句子,具体分析其描写手法。) 3.第6段中,作者两次描写父亲的“背影”,并两次写到忍不住落下泪来,原因是什么?请你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上下文,思考:第6段中,父亲做了哪些事情使“我”落泪?) 4.分析第6段可知,本文的重点是通过父亲的“背影”来表达父子之情,那么作者为何要写与“背影”无关的第2~5段呢?请你简要分析。(速读第2~5段,梳理出这几段描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父亲有什么关系,与本文的故事有怎样的关联。) 5.写完父子分别,文章似乎就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又接着写了一段,写了别后思念,泪光中再见父亲的“背影”,这一段有何作用?(朗读文章最后一段,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 6.文章以《背影》为标题有什么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等多个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