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国家安全章末综合检测卷中图版选择性必修3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国家安全章末综合检测卷中图版选择性必修301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国家安全章末综合检测卷中图版选择性必修302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国家安全章末综合检测卷中图版选择性必修303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国家安全章末综合检测卷中图版选择性必修3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国家安全章末综合检测卷中图版选择性必修3,共9页。

    章末综合检测卷(二)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地结构变化显著。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耕地面积年均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2000-2015年期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为(  )
    A.东部耕地减少加速
    B.耕地面积变化最大的是西部地区
    C.西部耕地增加减缓
    D.耕地增加重心由东部向西部移动
    2.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东部——工业化和城镇化
    B.中部——宜农荒地的开发
    C.西部——退耕还林还草
    D.全国——灾毁耕地的加剧
    解析:第1题,耕地面积变化最大的区域是东部地区,B错误;东部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在减慢,A错误;西部地区耕地面积不断增加,速度在加快,C错误;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减少,而中部、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增多,重心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D正确。故选D。第2题,东部地区耕地面积在减少是因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占用了大量耕地面积,A正确;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增加,是因为宜农荒地的开发,C错误;中部地区耕地面积减少,是因为对于土地的开垦,甚至是林地的破坏,B错误;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增加,是由于过度开垦导致。因此,全国耕地的增加不是自然灾害造成的,D错误。故选A。
    答案:1.D 2.A
    下图为我国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情况图。读图,完成3~4题。

    3.由于政策原因,我国耕地逐年减少,生态退耕减少耕地比重最大的一年出现在(  )
    A.1998年      B.2000年
    C.2002年 D.2003年
    4.由于耕地数量的减少,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应重点做好(  )
    A.确保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
    B.控制人口数量
    C.科学种粮提高单产
    D.植树造林保护生态
    解析:第3题,根据图示,2003年生态退耕耕地面积为3 366万亩,所占比重最大。D正确,其余选项错误。第4题,影响农业的主要因素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目前提高农业单产的主要手段是提高技术水平,C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答案:3.D 4.C
    粮食虚拟耕地是指粮食生产过程中占用的耕地资源,即将地区间进行的粮食交易看作是相应的耕地交易。目前我国粮食虚拟耕地流动存在“北土南运”的趋势,由于生产相同数量粮食时,粮食输出地实际占用的耕地多于粮食输入地,造成了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据此,完成5~6题。
    5.我国粮食虚拟耕地出现“北土南运”的原因是(  )
    A.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B.南方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粮食产量严重不足
    C.北方地区耕地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D.南方地区可用耕地面积狭小,不宜进行粮食生产
    6.“北土南运”会(  )
    A.改善北方地区生态环境
    B.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
    C.增加南方地区农民收入
    D.加快南方地区城镇化进程
    解析:第5题,虚拟耕地出现“北土南运”说明北方地区粮食商品率高,“耕地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有利于提高粮食商品率,故C正确。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故A错误。“北土南运”说明生产相同数量粮食时,南方地区占用的耕地少于北方地区,因此南方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较低说法错误,故B错误。南方地区多低山、丘陵地形,耕地面积较北方少,但并不代表不宜进行粮食生产,故D错误。第6题,“北土南运”会使南方地区农业用地规模,重点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故D正确。“北土南运”易对北方地区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北土南运”不能反映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变化;“北土南运”应增加北方地区农民收入,故A、B、C错误。故选D。
    答案:5.C 6.D
    读顺口溜“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据此,完成7~8题。
    7.顺口溜描述的现象是(  )
    A.土地大量闲置和浪费  B.地表整体下沉
    C.耕地分散 D.耕地面积扩大
    8.下列措施可以解决顺口溜描述现象的是(  )
    A.退耕还林 B.退宅还耕
    C.土地复垦 D.修筑梯田
    解析:第7题,顺口溜描述的是“空心村”现象,它会导致农村土地大量闲置和浪费。第8题,退耕还林是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的主要措施;土地复垦是解决土地塌陷的主要措施;修筑梯田是解决缓坡开垦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的主要措施。
    答案:7.A 8.B
    下表为四个国家1998年能源消费情况。读表,完成9~10题。

    国家
    能源消费总量/亿吨标准煤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美元-1)
    能源消费构成/%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水电
    和核电

    13.2
    14.22
    69.6
    21.5
    2.2
    6.7

    30.7
    3.73
    24.9
    39.7
    25.7
    9.7

    7.1
    1.89
    17.7
    51.1
    12.5
    18.7

    8.5
    30.7
    17.3
    20.6
    55.3
    6.8
    9.表中数据表明(  )
    A.①国以煤炭消费为主,且核电消费量最大
    B.②国矿物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消费量最大
    C.③国以石油消费为主,且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D.④国以天然气消费为主,且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10.①~④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A.俄罗斯、美国、日本、中国
    B.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
    C.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
    D.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
    解析:第9题,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①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中以煤炭消费为主,其核电消费量比②国少,A错误。②国矿物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在能源消费构成中占的百分比最高,说明其在该国消费量最大,B正确。③国能源构成中石油占百分比最高,所以以石油消费为主,通过计算可知,③国石油消费量比②国少,C错误。④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以天然气消费为主,通过计算可知其天然气消费量比②国少,D错误。故选B。第10题,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以煤炭为主,根据表格中能源消费构成数据判断,①国是中国。美国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矿物能源所占比重较均匀,能源消耗最多,所以②国是美国。日本国内资源缺乏,能源主要靠进口,其科技水平高,单位GDP耗能少,注重水电和核电的发展,所以③国是日本。俄罗斯天然气、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单位GDP能耗最多,所以④国是俄罗斯。故选B。
    解析:9.B 10.B
    下图是近年来我国石油生产和消费统计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字母M表示(  )
    A.净出口量 B.净进口量
    C.净储备量 D.净增产量
    12.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限制石油化工业的发展
    B.以新能源全面取代石油
    C.降低油价以刺激石油消费
    D.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
    解析: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为消费量与生产量之差,据此M为净进口量。故选B。第12题,要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要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限制石油化工业的发展是因噎废食的做法,会影响到经济发展,不可取;新能源不可能全面取代石油;降低油价以刺激石油消费会导致石油更为紧缺;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会使石油利用量相对减少,属于“节流”措施。故选D。
    答案:11.B 12.D
    海洋交通是人类对海洋空间利用的最早方式之一。据此,完成13~14题。
    13.下列地理事物不属于海洋运输要素的是(  )
    A.码头 B.船舶
    C.航道 D.定位系统
    14.下列地理事物不属于近代才出现的海洋交通与通信方式的是(  )
    A.海底光缆 B.海底隧道
    C.远洋航行 D.海底管道
    解析:该题组主要考查海洋交通与通信对海洋空间的利用。第13题,海洋运输包括海港码头、运输船舶和海上航道等要素。第14题,远洋航行早在几百年前就已实现。
    答案:13.D 14.C
    中海油9月15日宣布,“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日前在南海北部发现我国海域自营深水勘探首个高产大气田,这一成功发现打响了我国海洋石油自营深水勘探的第一枪。据此,完成15~16题。
    15.南海油气勘探开发难度极大,难度大推断不合理的是(  )
    A.地质条件复杂 B.水深大
    C.昼夜温差大 D.探区范围广
    16.下列关于该气田开发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于改善该地的生态环境
    B.利于缓解珠三角能源紧缺的局面
    C.深水装备和技术的提升,将带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D.加速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利于减少油气对外依存度
    解析:第15题,南海油气勘探开发难度极大,主要因素是海洋地质条件复杂,水深大,探区范围广,A、B、D合理。海洋区域昼夜温差较小,不是勘探开发难度大的原因,C不合理。第16题,该气田开发不利于改善该地的生态环境,A错。利于缓解珠三角能源紧缺的局面,B对。深水装备和技术的提升,将带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C对。利于加速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利于减少油气对外依存度,D对。
    答案:15.C 16.A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全球12%、美国20%的玉米和巴西50%的甘蔗用于乙醇制造;全球20%、欧盟65%的菜籽油,全球20%的豆油,东南亚30%的棕榈油用于生物柴油。我国生物燃料乙醇项目是在“十五”期间提出的。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积极稳妥地推动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材料二 1996—2003年我国耕地数量的变化。

    (1)评价发展农产品提炼生物燃油产业对环境的影响。(6分)
    (2)1996—2003年,我国耕地数量总体上呈明显的__________趋势。试分析我国耕地数量变化的原因。(6分)
    (3)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发展粮食燃料乙醇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6分)
    解析:第(1)题,生物燃料能够替代化石燃料,减轻环境污染;加大生物燃料的提炼势必会导致原料的价格上涨和土地的不合理利用。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耕地数量在减少,城市用地、退耕还草、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是导致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第(3)题,发展生物燃料要因地而异。我国发展粮食燃料势必会导致粮食短缺加剧。
    答案:(1)利:减少燃料矿物能源的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弊:大量农产品提炼生物燃油,导致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容易出现不合理和过度使用土地资源的现象,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2)下降 城市建设用地;自然灾害损毁;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3)我国人多地少,粮食短缺;发展粮食燃料乙醇工业,粮食供需矛盾加剧;畜牧业发展迅速,饲料需求量大;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成本较高;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
    18.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6分)
    材料一 建成区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用地之一,它通常指市区集中连片部分及分散在近郊与城市有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用地。建成区标志着城市不同发展时期建设用地状况的规模和大小。图1表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主体岛屿城区的扩展情况,图中阴影表示建成区范围。

    图1 岛屿城区扩展情况及海岸线变化图
    材料二 建成区占该岛各高程土地面积比例变化图

    图2 建成区占该岛各高程土地面积比例变化图
    材料三 该岛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km2)
    土地利用类型
    1973年
    2007年
    林地
    51
    26
    耕地
    50
    11
    淡水区域
    6
    5
    滩涂
    5
    3
    建设用地
    11
    97
    总面积
    123
    142
    (1)概述该岛1973—2007年建成区的变化特点以及海岸线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2)城市建设挤占其他类型的土地是城市扩张的结果。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分析该岛2007年与1973年相比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特点。(2分)
    (3)判断甲地区的地形类型,说明判断依据。(4分)
    (4)分析该城市计划在岛上建风力发电站的主要原因。(6分)
    解析:第(1)题,建成区面积明显增大,海岸线变得圆滑平直,部分新建城区出现在以前的海洋区域。第(2)题,通过表格逐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第(3)题,岛屿城区扩展过程示意图显示甲地区1973—2007年没有城区出现,曲线图显示300~500米间城区比例始终为0。第(4)题,风力开发除有丰富风能资源外,还需考虑投入能力、市场需求、环境影响等。
    答案:(1)建成区面积逐步扩大。原因:填海造陆。
    (2)林地、耕地、淡水区域、滩涂面积均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
    (3)甲地区多为低山丘陵。依据:从建成区占该岛各高程土地面积比例变化来看,甲地区海拔多为300~500米,故判断为低山丘陵。
    (4)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力充足;经济发达,资金雄厚;煤炭、石油等矿物能源缺乏,而市场需求量大;减少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8分)
    材料一 1980-2014年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10 ℃积温变化图。

    材料二 我国的粮食生产格局已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转变成“北粮南运”。黑龙江省作为“北粮”主产区之一,在1980年至2014年的30多年间,单产提高了167%,粮食产量增加了3.3倍。目前,黑龙江省的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分别占全国的1/9、1/8和1/3,三者已连续多年居全国榜首。
    (1)简述黑龙江省在1980-2014年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总体变化趋势。从气温变化角度简析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变化的原因。(6分)
    (2)分析目前黑龙江省粮食调出量大的原因。(6分)
    (3)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请提出改善我国粮食安全的举措。(6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材料可知,黑龙江省在1980—2014年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总体是呈波动增加的趋势,其中需要热量条件较高的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增加明显,大豆的播种面积1980到1988年之间下降,1988年到2009年又波动上升,2010年后有所下降,但总体大豆波动变化、增幅小,其他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原因:随着全球变暖,气温升高,黑龙江省的≥10℃积温总体变大,热量条件改善;因此喜温的水稻、玉米种植北界北移,种植面积扩大。水稻、玉米机械化水平较高,效益较好,再加上国家政策补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玉米、水稻的种植面积扩大。其他粮食作物产量较低,机械化水平较低,效益低,种植面积有所下降。第(2)题,根据材料“在1980年至2014年的30多年间,单产提高了167%,粮食产量增加了3.3倍。目前,黑龙江省的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分别占全国的1/9、1/8和1/3”可知,近些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东北热量条件有所改善,再加上东北平原面积广大,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和三江平原等一些湿地的围垦,再加上国家政策加大对粮农的补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的提高,黑龙江省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使粮食的单产提高,因此粮食总产量提高;黑龙江省人少地多,人均耕地面积广,粮食消耗少,调出量高;黑龙江省夏季白昼时间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再加上冬季气温低,不利于害虫越冬,粮食病虫害少,所以粮食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近年来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粮食外运能力提高。因此黑龙江省粮食调出量大。第(3)题,我国目前总体来说人口总量庞大,人均耕地不足;因此要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粮食作物种植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影响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因此要加强政策保障,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足,因此还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粮食产量;我国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粮食损失大,因此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我国耕地面积比重小,后备耕地不足,面对人口的增长和应对自然灾害时所需要的粮食储备,我国可以适度开展粮食进口;我国人口众多,饮食文化造成的浪费现象也比较普遍,因此要加大宣传,减少和杜绝粮食浪费。
    答案:(1)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增加明显,大豆波动变化、增幅小,其他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下降。
    原因:随着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改善(黑龙江省≥10℃积温总体变大);喜温的水稻、玉米种植北界北移,种植面积扩大。
    (2)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单产提高,粮食总产量提高;②粮食消耗少,调出量高;③粮食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④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3)①加强政策保障,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②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粮食产量;④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⑤适度开展粮食进口;⑥减少和杜绝粮食浪费。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国家安全章末综合检测卷中图版选择性必修3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