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章末综合检测卷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章末综合检测卷中图版选择性必修2,共8页。
章末综合检测卷(一)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某学校地理小组进行饮食与地理环境关系课题研究,结合已取得的成果(见下表),完成1~2题。
菜系
主要原料
饮食特色
①川菜
山珍野味,河产鱼鲜,调味多用三椒(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等
菜肴颜色鲜艳、口味麻辣浓重
②苏菜
特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鱼、虾、蟹,瓜、果、菜
浓中带淡,口味平和,咸中带甜
③粤菜
材料丰富,菜式多样,一般只用少量姜、葱、蒜头做“料头”,也不会大咸大甜
博采众长,善于变化,口味清淡
④蒙古菜
以牛羊肉为主,调味只用盐和少量香料,烹饪方法只有煮或烤
质朴自然
1.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
A.①菜系麻辣与当地气候潮湿有关
B.②菜系主要原料反映该区地势低平、河湖众多
C.③菜系清淡与当地气候湿热有关
D.④菜系调味少反映该区岩溶地貌广布,交通不便
2.川菜、苏菜、粤菜和蒙古菜等形成的原因可能有 ( )
①地理、气候、习俗、经济、交通等诸多条件共同影响的结果 ②是以物产这一自然条件为基础的 ③口味的差异是菜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烹调方法的差别,也是形成菜系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第1题,①菜系麻辣与当地气候潮湿有关,A项正确;②菜系主要原料反映该区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浓中带淡,口味平和,咸中带甜,B项正确;③菜系清淡与当地气候湿热有关,C项正确;④菜系调味少,是由于当地深居内陆,气候单一,以发展草原牧业为主,具有粗犷质朴的饮食文化风格,D项错误。第2题,川菜、苏菜、粤菜和蒙古菜等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1.D 2.B
美墨边境墙是美国为阻止非法移民而沿美墨国界线修建的隔离墙,始建于2006年。2017年特朗普就职美国总统后,宣布继续修缮、扩建美墨边境墙。下图为美墨边境墙景观图。读图,完成3~4题。
3.从2006年至2017年,原有美墨边境墙的位置一直是稳定不变的,这直接反映了( )
A.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B.区域之间的联系性
C.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D.区域之间的连续性
4.众多以美国为主要销售市场的墨西哥服装企业集聚在美墨边境墙附近投资建厂,其优势区位是( )
A.原料充足 B.地价便宜
C.劳动力丰富而廉价 D.产品运输成本低
解析:第3题,美国和墨西哥是国家,国界线明确。从2006年至2017年,原有美墨边境墙的位置一直是稳定不变的,这直接反映了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第4题,墨西哥服装企业集聚在美墨边境墙附近投资建厂,产品以美国为主要销售市场,其优势区位是距离消费市场(美国)近,可降低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产品运输成本。
答案:3.A 4.D
下图为甲、乙两个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甲、乙两个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甲表示我国的中西部地带,乙表示东部地带,则箭头①表示粮食
B.若甲表示我国的中西部地带,乙表示东部地带,则箭头①表示核电
C.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表示劳动力
D.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表示资金、技术
6.该图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
①层次性 ②整体性 ③差异性 ④开放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5题,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和核电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带,故粮食和核电由东部地带流向中西部地带,故A、B两项错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发达国家具有资金、技术优势,故劳动力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资金、技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故C项正确,D项错误。第6题,该图反映了甲、乙两区域经济要素的差异性,且区域之间通过交通运输、商贸活动等具有开放性。
答案:5.C 6.C
下图为 2018年12月—2019年2月我国部分城市的太阳上岗率(同期实际上岗时间与理论最大时间值之比)统计资料。读图,完成7~8题。
7.影响各城市太阳上岗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天气 D.海陆分布
8.造成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季节变化大 B.降水年际变化大
C.全球气候变暖 D.气温年际变化大
解析:第7题,太阳上岗率指同期实际上岗时间与理论最大时间值之比,影响各城市太阳上岗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晴天数越少,太阳上岗率越低,C项正确;纬度、地形、海陆分布不是影响太阳上岗率的主要因素,A、B、D项错误。第8题,影响太阳上岗率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故推测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小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年际变化大,受季风影响,有的年份降水量大,导致太阳上岗率小,B项正确。
答案:7.C 8.B
图甲为山西省忻州市河头村黄土高原民居(窗户分为上下两层,上面为白色的麻纸,下面为玻璃),图乙为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洪水村的金字形茅草屋。读图,完成9~11题。
9.图甲的窗户上面是麻纸,下面是玻璃的原因( )
A.夏季增强太阳辐射,冬季削弱太阳辐射,散失热量
B.夏季削弱太阳辐射,冬季阻挡大气辐射,热量不易散失
C.夏季增强大气逆辐射,冬季削弱太阳辐射,散失热量
D.夏季增强地面辐射,冬季削弱地面辐射,热量不易散失
10.金字形屋顶的两端用藤条搭成不封闭的网格的原因是( )
A.防止蛀虫 B.抵御台风
C.美观大方 D.空气流通
11.甲、乙两地民居景观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不同 B.距海的远近
C.海拔 D.生活习惯
解析:第9题,由题可知,夏季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麻纸是白色,起到反射太阳辐射作用,削弱到达屋内的太阳辐射,冬季太阳高度较小,太阳辐射能穿过玻璃到达屋内,玻璃透光有利于太阳辐射进入,玻璃阻挡大气辐射,热量不易散失。第10题,金字形屋顶的两端用藤条搭成不封闭的网格对防止蛀虫作用不大;金字形茅草屋的房屋结构本身不能抵御台风的侵袭,故两端用藤条搭成不封闭的网格抵御台风意义不大;美观大方不是其考虑的主要原因;图乙民居地处海南,主要以热带雨林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为主,终年降水多,潮湿闷热,故用藤条搭成不封闭的网格主要是加强空气流通,使居住条件更加凉爽舒适。第11题,由于两地地理位置不同,导致气候不同,热量条件不同,为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两地民居产生了不同的特征。
答案:9.B 10.D 11.A
气候舒适度主要与气温、湿度、风速等因素相关。下图示意中国4个城市气候舒适度的月变化。读图,完成12~13题。
12.甲、乙、丙分别是( )
A.贵阳、西安、长春 B.昆明、海口、哈尔滨
C.兰州、上海、沈阳 D.南宁、武汉、石家庄
13.与其他城市相比,甲地气候较舒适的原因是( )
A.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温和湿润
B.台风的光临缓解了当地的旱情
C.地处热带地区,全年接受太阳辐射稳定且均匀
D.纬度较低且地势较高
解析:第12题,甲地全年气候都比较舒适,特别是夏半年,昆明四季如春,夏季因地势高,气候凉爽,所以最舒适;乙地冬季舒适,夏季不舒适,表明该城市位于我国的南方,夏季气温太高,冬季气温适宜,应为海口;丙城市夏季舒适,冬季不舒适,表明该城市位于我国北方,夏季气温较高,冬季寒冷,应为哈尔滨。第13题,结合上题可知,甲、乙、丙分别为昆明、海口、哈尔滨,与海口相比,昆明地势较高,故夏季较海口舒适;与哈尔滨相比,哈尔滨纬度较高,昆明的纬度较低,昆明的冬季较哈尔滨舒适。
答案:12.B 13.D
“稻客”是指专业帮别人收割水稻的人群,主要来自山东、河南、江苏北部等北方地区。每年6月底,“稻客”带着小型收割机来到广东开始一年的丰收之旅,然后依次到湖南、湖北、安徽等地;9月再次来到广东秋收。据此,完成14~16题。
14.“稻客”迁徙路线主要反映了我国各地水稻存在( )
①品种差异 ②播种期差异 ③熟制差异 ④种植技术差异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5.“稻客”现象表明我国( )
A.南方农村地区农户观念改变
B.南方农村地区经济较发达
C.北方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
D.北方农村地区劳动力不足
16.近年来“稻客”规模逐渐减小,其原因最可能是水稻种植区( )
A.大规模调整农业结构 B.劳动力增多
C.经济收入减少 D.机械化水平提高
解析:第14题,“稻客”的迁徙路线基本是从南向北再向南,说明水稻的成熟期存在南北差异,这主要是受热量条件的影响。越往南,纬度越低,热量条件越好,播种期越早,收获期也越早,②正确;“稻客”9月再次来到广东秋收,说明该地种植的是双季稻,故作物熟制也影响“稻客”迁徙路线,③正确;“稻客”迁徙与作物品种、各地种植技术差异无关,①④错误。综上,选择D项。第15题,“稻客”现象表明,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农户由以前自己靠人力收割水稻,改变为雇用劳动力靠机械收割水稻。其中固然有南方农村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因素,但主要与南方农村地区农户观念的转变密切相关,A项正确。“稻客”现象并不能完全体现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B、C项错误。6月底,北方已经完成冬小麦的收割,北方农村地区农户利用农闲时间当“稻客”获得经济收益,故“稻客”现象不能说明北方农村地区劳动力不足,D 项错误。第16题,某地农业结构是在漫长的区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短期内不可能大规模改变,A项错误。劳动力增多会对“稻客”规模产生影响,但这不可能是主要影响因素,B项错误。水稻种植区的经济收入与“稻客”的关系不大,C项错误。近年来“稻客”规模逐渐减小,说明南方水稻种植区对“稻客”的需求减少。“稻客”规模减小最可能是因为南方农村地区农户在“稻客”的影响下自己购买了水稻收割机械,提高了机械化水平, D项正确。
答案:14.D 15.A 16.D
二、综合题(共3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 小明到位于太行山区的涉县王金庄进行研学旅行,他在日记中写道:清早起床,沿着陡峻的石板路往上走,看到村民们纷纷赶着驴上山耕作,体型矮小的驴背上驮着农具和一天劳作所需的生活必需品,抬头望去层层梯田,犹如天梯……来到石头砌成的田埂旁,发现田埂边缘种植了稀稀疏疏的花椒树。环顾四周,田间地头散落着一些石头砌成的简易小屋,当地人称之为庵子……右上角两图是小明拍摄的涉县王金庄石堰梯田景观图(图1)和庵子景观图(图2)。
(1)分析王金庄发展石堰梯田的原因。(5分)
(2)简述村民主要用驴运输物品的原因。(5分)
(3)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特点,推测庵子的作用。(4分)
解析:第(1)题,当地位于太行山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平地少,缺乏耕地,通过将山坡改造成梯田增加耕地面积。同时该地降水较少,土壤资源也不够充足,石堰梯田可以节省土壤。当地采用石头修建梯田比传统土质梯田在结构上更加坚硬,保持水土能力更强。该地盛产石料,建设梯田可以就地取材。第(2)题,采用何种运输方式与当地的地形、运输需求等有关。该地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修建公路难度大,汽车等交通工具难以发挥作用。且当地运输产品主要为农产品,运量较小。驴的体型较小,负重爬坡能力强,养殖投入较少且易于饲养,运输成本较低。第(3)题,当地由于交通不便,村民在山上耕作往往早出晚归,其间难以回家,多就地休息或进餐。在突发天气状况来临时可躲避。
答案:(1)地形坡度大,耕地面积小;石堰固坡,有利于保持水土;石料丰富,可以就地取材。
(2)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以农产品运输为主,运量小;驴体型小,适应山区负重爬坡;驴子养殖投入小,运输成本低。
(3)遮阳、避风雨;临时休息。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下图示意秦岭南北地理要素剖面。
材料二 陕西省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境内的最高点为太白山,其海拔为3 767米,最低点海拔为740米,平均海拔在1 000米以上,年均降水量约为800毫米。下表示意太白县四季平均气温资料。
月份
3—5
6—8
9—11
12月至次年2月
平均气温
5.4 ℃
19 ℃
7.7 ℃
-3.7 ℃
(1)比较说明西安与汉中的主要气候特点。(6分)
(2)说明甲、乙两地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异同点,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8分)
(3)太白县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打造生态休闲产业,分析其考虑的主要自然条件。(6分)
解析:第(1)题,注意材料一剖面图中西安、汉中分别处于秦岭的北、南位置,结合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西安地处秦岭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汉中地处秦岭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安受夏季风影响较小,年降水量较汉中少;西安所处纬度较高,所以年均温较汉中低,气温年较差比汉中大。第(2)题,甲、乙两地因位于山前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主要发展种植业。但两地的农业类型与种植作物不同,其原因在于两地气候条件不同。由图可知,甲地位于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水田农业,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乙地位于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地处暖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适合发展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第(3)题,由材料二可知,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冬季气温在0 ℃以下,夏季凉爽,植被茂密,空气良好等都为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答案:(1)两地气候类型不同,西安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汉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安年降水量较汉中少,年均温较汉中低,气温年较差较汉中大。
(2)相同点:甲、乙两地位于山前冲积平原,主要发展种植业。不同点:甲地为水田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乙地为旱地农业,以种植小麦为主。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两地气候条件的不同,甲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季风气候。
(3)地处秦岭山地,地表崎岖,地貌景观丰富;海拔较高,植被茂盛,夏季凉爽,气候适宜。
1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指出甲、乙两地地形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6分)
(2)说明图中泉的成因。(6分)
(3)比较丙村与丁村规模的差异及其主要自然原因。(6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判断甲乙两地的地形差异,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在风化、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地;乙地位于断层相对下沉的一侧,后由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第(2)题,注意图中断层信息,由此推断泉的成因。从图中可以看出,地下水水位的位置,地下水顺势向低处汇集,在黏土层与粉沙层的交界处出露地表形成泉水。第(3)题,据图比较丙村与丁村规模的差异,根据地形、灾害威胁分析其自然原因。丙村庄位于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洪水威胁小;丁村庄位于山前冲积扇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洪水威胁大,故丙村庄的规模大于丁村庄。
答案:(1)甲地位于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在风化、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地;乙地位于断层相对下沉的一侧,后由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
(2)地下水顺势向低处汇集,在黏土层与粉沙层的交界处出露地表形成泉水。
(3)丙村庄的规模大于丁村庄。原因:丙村庄位于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洪水威胁小;丁村庄位于山前冲积扇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洪水威胁大。
章末综合检测卷(一)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某学校地理小组进行饮食与地理环境关系课题研究,结合已取得的成果(见下表),完成1~2题。
菜系
主要原料
饮食特色
①川菜
山珍野味,河产鱼鲜,调味多用三椒(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等
菜肴颜色鲜艳、口味麻辣浓重
②苏菜
特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鱼、虾、蟹,瓜、果、菜
浓中带淡,口味平和,咸中带甜
③粤菜
材料丰富,菜式多样,一般只用少量姜、葱、蒜头做“料头”,也不会大咸大甜
博采众长,善于变化,口味清淡
④蒙古菜
以牛羊肉为主,调味只用盐和少量香料,烹饪方法只有煮或烤
质朴自然
1.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
A.①菜系麻辣与当地气候潮湿有关
B.②菜系主要原料反映该区地势低平、河湖众多
C.③菜系清淡与当地气候湿热有关
D.④菜系调味少反映该区岩溶地貌广布,交通不便
2.川菜、苏菜、粤菜和蒙古菜等形成的原因可能有 ( )
①地理、气候、习俗、经济、交通等诸多条件共同影响的结果 ②是以物产这一自然条件为基础的 ③口味的差异是菜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烹调方法的差别,也是形成菜系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第1题,①菜系麻辣与当地气候潮湿有关,A项正确;②菜系主要原料反映该区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浓中带淡,口味平和,咸中带甜,B项正确;③菜系清淡与当地气候湿热有关,C项正确;④菜系调味少,是由于当地深居内陆,气候单一,以发展草原牧业为主,具有粗犷质朴的饮食文化风格,D项错误。第2题,川菜、苏菜、粤菜和蒙古菜等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1.D 2.B
美墨边境墙是美国为阻止非法移民而沿美墨国界线修建的隔离墙,始建于2006年。2017年特朗普就职美国总统后,宣布继续修缮、扩建美墨边境墙。下图为美墨边境墙景观图。读图,完成3~4题。
3.从2006年至2017年,原有美墨边境墙的位置一直是稳定不变的,这直接反映了( )
A.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B.区域之间的联系性
C.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D.区域之间的连续性
4.众多以美国为主要销售市场的墨西哥服装企业集聚在美墨边境墙附近投资建厂,其优势区位是( )
A.原料充足 B.地价便宜
C.劳动力丰富而廉价 D.产品运输成本低
解析:第3题,美国和墨西哥是国家,国界线明确。从2006年至2017年,原有美墨边境墙的位置一直是稳定不变的,这直接反映了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第4题,墨西哥服装企业集聚在美墨边境墙附近投资建厂,产品以美国为主要销售市场,其优势区位是距离消费市场(美国)近,可降低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产品运输成本。
答案:3.A 4.D
下图为甲、乙两个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甲、乙两个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甲表示我国的中西部地带,乙表示东部地带,则箭头①表示粮食
B.若甲表示我国的中西部地带,乙表示东部地带,则箭头①表示核电
C.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表示劳动力
D.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表示资金、技术
6.该图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
①层次性 ②整体性 ③差异性 ④开放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5题,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和核电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带,故粮食和核电由东部地带流向中西部地带,故A、B两项错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发达国家具有资金、技术优势,故劳动力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资金、技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故C项正确,D项错误。第6题,该图反映了甲、乙两区域经济要素的差异性,且区域之间通过交通运输、商贸活动等具有开放性。
答案:5.C 6.C
下图为 2018年12月—2019年2月我国部分城市的太阳上岗率(同期实际上岗时间与理论最大时间值之比)统计资料。读图,完成7~8题。
7.影响各城市太阳上岗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天气 D.海陆分布
8.造成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季节变化大 B.降水年际变化大
C.全球气候变暖 D.气温年际变化大
解析:第7题,太阳上岗率指同期实际上岗时间与理论最大时间值之比,影响各城市太阳上岗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晴天数越少,太阳上岗率越低,C项正确;纬度、地形、海陆分布不是影响太阳上岗率的主要因素,A、B、D项错误。第8题,影响太阳上岗率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故推测同期太阳上岗率普遍较小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年际变化大,受季风影响,有的年份降水量大,导致太阳上岗率小,B项正确。
答案:7.C 8.B
图甲为山西省忻州市河头村黄土高原民居(窗户分为上下两层,上面为白色的麻纸,下面为玻璃),图乙为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洪水村的金字形茅草屋。读图,完成9~11题。
9.图甲的窗户上面是麻纸,下面是玻璃的原因( )
A.夏季增强太阳辐射,冬季削弱太阳辐射,散失热量
B.夏季削弱太阳辐射,冬季阻挡大气辐射,热量不易散失
C.夏季增强大气逆辐射,冬季削弱太阳辐射,散失热量
D.夏季增强地面辐射,冬季削弱地面辐射,热量不易散失
10.金字形屋顶的两端用藤条搭成不封闭的网格的原因是( )
A.防止蛀虫 B.抵御台风
C.美观大方 D.空气流通
11.甲、乙两地民居景观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不同 B.距海的远近
C.海拔 D.生活习惯
解析:第9题,由题可知,夏季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麻纸是白色,起到反射太阳辐射作用,削弱到达屋内的太阳辐射,冬季太阳高度较小,太阳辐射能穿过玻璃到达屋内,玻璃透光有利于太阳辐射进入,玻璃阻挡大气辐射,热量不易散失。第10题,金字形屋顶的两端用藤条搭成不封闭的网格对防止蛀虫作用不大;金字形茅草屋的房屋结构本身不能抵御台风的侵袭,故两端用藤条搭成不封闭的网格抵御台风意义不大;美观大方不是其考虑的主要原因;图乙民居地处海南,主要以热带雨林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为主,终年降水多,潮湿闷热,故用藤条搭成不封闭的网格主要是加强空气流通,使居住条件更加凉爽舒适。第11题,由于两地地理位置不同,导致气候不同,热量条件不同,为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两地民居产生了不同的特征。
答案:9.B 10.D 11.A
气候舒适度主要与气温、湿度、风速等因素相关。下图示意中国4个城市气候舒适度的月变化。读图,完成12~13题。
12.甲、乙、丙分别是( )
A.贵阳、西安、长春 B.昆明、海口、哈尔滨
C.兰州、上海、沈阳 D.南宁、武汉、石家庄
13.与其他城市相比,甲地气候较舒适的原因是( )
A.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温和湿润
B.台风的光临缓解了当地的旱情
C.地处热带地区,全年接受太阳辐射稳定且均匀
D.纬度较低且地势较高
解析:第12题,甲地全年气候都比较舒适,特别是夏半年,昆明四季如春,夏季因地势高,气候凉爽,所以最舒适;乙地冬季舒适,夏季不舒适,表明该城市位于我国的南方,夏季气温太高,冬季气温适宜,应为海口;丙城市夏季舒适,冬季不舒适,表明该城市位于我国北方,夏季气温较高,冬季寒冷,应为哈尔滨。第13题,结合上题可知,甲、乙、丙分别为昆明、海口、哈尔滨,与海口相比,昆明地势较高,故夏季较海口舒适;与哈尔滨相比,哈尔滨纬度较高,昆明的纬度较低,昆明的冬季较哈尔滨舒适。
答案:12.B 13.D
“稻客”是指专业帮别人收割水稻的人群,主要来自山东、河南、江苏北部等北方地区。每年6月底,“稻客”带着小型收割机来到广东开始一年的丰收之旅,然后依次到湖南、湖北、安徽等地;9月再次来到广东秋收。据此,完成14~16题。
14.“稻客”迁徙路线主要反映了我国各地水稻存在( )
①品种差异 ②播种期差异 ③熟制差异 ④种植技术差异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5.“稻客”现象表明我国( )
A.南方农村地区农户观念改变
B.南方农村地区经济较发达
C.北方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
D.北方农村地区劳动力不足
16.近年来“稻客”规模逐渐减小,其原因最可能是水稻种植区( )
A.大规模调整农业结构 B.劳动力增多
C.经济收入减少 D.机械化水平提高
解析:第14题,“稻客”的迁徙路线基本是从南向北再向南,说明水稻的成熟期存在南北差异,这主要是受热量条件的影响。越往南,纬度越低,热量条件越好,播种期越早,收获期也越早,②正确;“稻客”9月再次来到广东秋收,说明该地种植的是双季稻,故作物熟制也影响“稻客”迁徙路线,③正确;“稻客”迁徙与作物品种、各地种植技术差异无关,①④错误。综上,选择D项。第15题,“稻客”现象表明,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农户由以前自己靠人力收割水稻,改变为雇用劳动力靠机械收割水稻。其中固然有南方农村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因素,但主要与南方农村地区农户观念的转变密切相关,A项正确。“稻客”现象并不能完全体现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B、C项错误。6月底,北方已经完成冬小麦的收割,北方农村地区农户利用农闲时间当“稻客”获得经济收益,故“稻客”现象不能说明北方农村地区劳动力不足,D 项错误。第16题,某地农业结构是在漫长的区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短期内不可能大规模改变,A项错误。劳动力增多会对“稻客”规模产生影响,但这不可能是主要影响因素,B项错误。水稻种植区的经济收入与“稻客”的关系不大,C项错误。近年来“稻客”规模逐渐减小,说明南方水稻种植区对“稻客”的需求减少。“稻客”规模减小最可能是因为南方农村地区农户在“稻客”的影响下自己购买了水稻收割机械,提高了机械化水平, D项正确。
答案:14.D 15.A 16.D
二、综合题(共3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 小明到位于太行山区的涉县王金庄进行研学旅行,他在日记中写道:清早起床,沿着陡峻的石板路往上走,看到村民们纷纷赶着驴上山耕作,体型矮小的驴背上驮着农具和一天劳作所需的生活必需品,抬头望去层层梯田,犹如天梯……来到石头砌成的田埂旁,发现田埂边缘种植了稀稀疏疏的花椒树。环顾四周,田间地头散落着一些石头砌成的简易小屋,当地人称之为庵子……右上角两图是小明拍摄的涉县王金庄石堰梯田景观图(图1)和庵子景观图(图2)。
(1)分析王金庄发展石堰梯田的原因。(5分)
(2)简述村民主要用驴运输物品的原因。(5分)
(3)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特点,推测庵子的作用。(4分)
解析:第(1)题,当地位于太行山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平地少,缺乏耕地,通过将山坡改造成梯田增加耕地面积。同时该地降水较少,土壤资源也不够充足,石堰梯田可以节省土壤。当地采用石头修建梯田比传统土质梯田在结构上更加坚硬,保持水土能力更强。该地盛产石料,建设梯田可以就地取材。第(2)题,采用何种运输方式与当地的地形、运输需求等有关。该地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修建公路难度大,汽车等交通工具难以发挥作用。且当地运输产品主要为农产品,运量较小。驴的体型较小,负重爬坡能力强,养殖投入较少且易于饲养,运输成本较低。第(3)题,当地由于交通不便,村民在山上耕作往往早出晚归,其间难以回家,多就地休息或进餐。在突发天气状况来临时可躲避。
答案:(1)地形坡度大,耕地面积小;石堰固坡,有利于保持水土;石料丰富,可以就地取材。
(2)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以农产品运输为主,运量小;驴体型小,适应山区负重爬坡;驴子养殖投入小,运输成本低。
(3)遮阳、避风雨;临时休息。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下图示意秦岭南北地理要素剖面。
材料二 陕西省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境内的最高点为太白山,其海拔为3 767米,最低点海拔为740米,平均海拔在1 000米以上,年均降水量约为800毫米。下表示意太白县四季平均气温资料。
月份
3—5
6—8
9—11
12月至次年2月
平均气温
5.4 ℃
19 ℃
7.7 ℃
-3.7 ℃
(1)比较说明西安与汉中的主要气候特点。(6分)
(2)说明甲、乙两地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异同点,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8分)
(3)太白县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打造生态休闲产业,分析其考虑的主要自然条件。(6分)
解析:第(1)题,注意材料一剖面图中西安、汉中分别处于秦岭的北、南位置,结合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西安地处秦岭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汉中地处秦岭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安受夏季风影响较小,年降水量较汉中少;西安所处纬度较高,所以年均温较汉中低,气温年较差比汉中大。第(2)题,甲、乙两地因位于山前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主要发展种植业。但两地的农业类型与种植作物不同,其原因在于两地气候条件不同。由图可知,甲地位于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水田农业,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乙地位于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地处暖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适合发展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第(3)题,由材料二可知,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冬季气温在0 ℃以下,夏季凉爽,植被茂密,空气良好等都为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答案:(1)两地气候类型不同,西安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汉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安年降水量较汉中少,年均温较汉中低,气温年较差较汉中大。
(2)相同点:甲、乙两地位于山前冲积平原,主要发展种植业。不同点:甲地为水田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乙地为旱地农业,以种植小麦为主。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两地气候条件的不同,甲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是温带季风气候。
(3)地处秦岭山地,地表崎岖,地貌景观丰富;海拔较高,植被茂盛,夏季凉爽,气候适宜。
1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指出甲、乙两地地形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6分)
(2)说明图中泉的成因。(6分)
(3)比较丙村与丁村规模的差异及其主要自然原因。(6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判断甲乙两地的地形差异,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在风化、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地;乙地位于断层相对下沉的一侧,后由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第(2)题,注意图中断层信息,由此推断泉的成因。从图中可以看出,地下水水位的位置,地下水顺势向低处汇集,在黏土层与粉沙层的交界处出露地表形成泉水。第(3)题,据图比较丙村与丁村规模的差异,根据地形、灾害威胁分析其自然原因。丙村庄位于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洪水威胁小;丁村庄位于山前冲积扇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洪水威胁大,故丙村庄的规模大于丁村庄。
答案:(1)甲地位于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在风化、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地;乙地位于断层相对下沉的一侧,后由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
(2)地下水顺势向低处汇集,在黏土层与粉沙层的交界处出露地表形成泉水。
(3)丙村庄的规模大于丁村庄。原因:丙村庄位于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洪水威胁小;丁村庄位于山前冲积扇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洪水威胁大。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