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章末整合提升2第2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66084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章末整合提升2第2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66084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章末整合提升2第2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66084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章末整合提升2第2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660849/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章末整合提升2第2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660849/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章末整合提升2第2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660849/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章末整合提升2第2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660849/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章末整合提升2第2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660849/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还剩4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章末整合提升2第2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章末整合提升2第2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共54页。
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章末整合提升网络构建•统全局专题突破•提素养专题一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近年来,我国在甘肃河西走廊的沙漠、戈壁上建设了大量光伏发电场。光伏发电场在建设期和运行期会对土壤、植被、气候等生态因子产生影响。如图示意河西走廊某地光伏发电场景观。据此完成(1)~(2)题。典例展示例题1(1)光伏发电场选址在河西走廊的原因有 ( )①太阳能资源丰富 ②土地条件好 ③技术先进 ④协作条件好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下列关于光伏发电场在建设期和运行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建设期土壤风蚀减弱B.运行期耐阴植物减少C.建设期局地气候改善D.运行期地表输沙率降低A D [解析] 第(1)题,河西走廊位于我国半干旱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①正确。河西走廊有大片的荒漠区可供利用,土地条件好,②正确。河西走廊的工业不发达,协作条件和科技水平不高,③④错误。故选A。第(2)题,建设期,会对地表植被等造成破坏,风蚀增强,局地气候恶化,A、C两项错误。运行期,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减少,耐阴植被增多,风蚀作用减弱,地表输沙率降低,B项错误,D项正确。(2022·四川遂宁高二期末)读中国新能源(非常规能源)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对点训练(1)图中ABCD代表的新能源依次是 ( )A.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B.核能、风能、地热能、太阳能C.风能、地热能、核能、太阳能D.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D (2)A类新能源布局在我国沿海地区,主要是为了 ( )A.降低高压输电成本 B.满足当地能源需求C.利用当地产业基础 D.利用当地自然条件(3)就我国目前新能源生产规模而言,将会 ( )A.彻底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问题B.继续加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C.根本改变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D.带动能源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B D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A类能源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故A类能源为核能;B类能源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新疆等太阳能丰富的地区,故B类能源为太阳能;C类能源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甘肃及内蒙古等西北内陆(距冬季风源地近,风能丰富)及东部沿海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海面摩擦力小,风力强劲),故C类能源为风能;D类能源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且临近板块交界处,故D类能源为地热能。因此,A、B、C、D代表的新能源依次是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A类能源为核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达,但常规能源缺乏,能源供需矛盾紧张,故核能布局在我国沿海地区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地能源需求,故B正确;降低高压输电成本,利用当地产业基础和自然条件不是核能布局在我国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故A、C、D错误。故选B。第(3)题,目前,我国新能源生产规模较小,因此无法彻底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问题,A错误;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属于清洁能源,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小,故B错误;新能源生产可以逐步改善我国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但因其比重大,暂时无法根本改变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C错误;新能源开发可以带动能源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D正确。故选D。专题二 土地退化及其防治 我国发布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规划期内要确保我国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土地退化类型与发生地区搭配正确的是 ( )A.水土流失—内蒙古高原B.荒漠化—华北平原C.红漠化—南方低山丘陵D.石漠化—长江中下游平原典例展示例题2C (2)黄土高原曾盛行的轮荒耕作制度,使得 ( )①土壤肥力得以恢复 ②耕地面积减小 ③粮食产量持续减少 ④水土流失加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B [解析] 第(1)题,在我国,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东北平原等;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易发生红漠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区;易发生石漠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华北平原易发生土地盐碱化。第(2)题,轮荒耕作制度,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进而使得土地荒漠化,耕地面积也会逐渐减小。真题演练•悟高考(2022·浙江卷)人工湿地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的处理技术。如图为某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水的流程图。据此完成1~2题。1.与污水处理厂相比,该人工湿地系统可以 ( )A.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B.减少土地占用面积C.不受季节变化影响 D.加快污水处理速度2.在湿地保护生态修复中,较为合理的途径是 ( )A.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B.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C.增加水域面积,扩大养殖规模D.河道整治清淤,清除全部河滩A B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该人工湿地系统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和处理,相对污水处理厂,不需要建设厂房设施和使用药物,污水处理成本较低,A正确;图中人工湿地系统需要大量的土地,并没有减少土地占用面积,B错误;湿地系统的微生物、植物生长有明显的季节性,其污水处理能力也有季节差异,C错误;据材料可知,人工湿地系统靠微生物、植物自然净化,速度较慢,D错误。故选A。第2题,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常因缺少自然天敌而迅速繁殖,抢夺其他生物生长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或其他物种灭绝,A错误;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可促进湿地生态环境保护,B正确;扩大养殖规模,可能导致水污染加剧,C错误;清除全部河滩,河床裸露,侵蚀加剧,进而破坏生态环境,D错误。故选B。(2021·全国甲卷)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国宣布逐步放弃核电而重点发展光伏发电。如图示意2014年某日德国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据此完成3~5题。3.图中所示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4.随着光伏发电量的增加,电力净需求量 ( )A.全天性减少 B.时段性增加C.时段性减少 D.不发生变化5.降低夜间的电力净需求量,关键是发展 ( )A.火力发电技术 B.光伏发电技术C.特高压输电技术 D.电能储存技术B C D [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当电量总需求量等于电量净需求量时,光伏发电量为0,说明此时为黑夜;读图可知,电量总需求量等于电量净需求量的时段为格林尼治时间大约19点到凌晨3点多,远小于12个小时,昼长夜短,为北半球夏季,德国位于北半球,B正确;3月和9月昼夜大致等长,12月昼长远小于夜长,A、C、D错误。故选B。第4题,读图观察“光伏发电量增加200%时电力净需求量预测曲线”,与电力净需求量曲线对比可看出,随着光伏发电量的增加,电力净需求量在大约3点多到18点减少,其余时段没有变化,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5题,根据公式,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要降低夜间电力净需求量,需要增加光伏发电量;而光伏发电在白天进行,夜间要使用必须提高电能的储存量,就要提高电能储存技术,B错误,D正确;火力发电技术和特高压输电技术与此无关,A、C错误。故选D。(2021·河北卷)如图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F1~F4为断层。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燃料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据此完成6~7题。6.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 )A.水平挤压 B.水平拉张C.垂向挤压 D.垂向拉张7.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 )A.F1~F4疏导性能好 B.F1~F4延伸到地表C.石油埋藏层位较浅 D.F1~F4断至含油层A D [解析] 第6题,根据材料“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燃料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可知,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应为地壳水平运动而非垂直运动,C、D错;图中岩层弯曲,应是受到水平挤压的影响,压力超过了岩层的承受能力导致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乙处岩层断裂下陷,甲、丙处岩层断裂抬升,A正确,B错。故选A。第7题,读图可知,F1~F4断层延伸至含油层,燃料油在强大的压力下沿断层散失,这是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D正确;F1~F4断层疏导性能好有利于石油组分的散失,但如果没有断至含油层,其疏导性能再好,也不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同理,F1~F4延伸到地表或石油埋藏层位较浅,但断层如果没有断至含油层,石油难以有散失通道,不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A、B、C错误。故选D。(2020·江苏卷)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如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读图,完成8~9题。8.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 ( )A.华北平原 B.东北区C.西南区 D.东南沿海区9.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C.经营规模 D.机械化水平B B [解析] 第8题,读图可知,东北地区1996年、2006年、2016年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不断提高,说明东北地区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B项正确。华北平原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先升高后降低,A项错误。西南区和东南沿海两个地区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均为持续降低,C,D两项错误。第9题,蒙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水资源缺乏,制约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B项正确。(2020·山东卷)家住北方某县的小王夫妇,效仿村里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在自家5亩耕地上栽植了杨树后就外出打工了。8年后,小王夫妇将已成材的杨树出售,获利24 000元。与原来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等相比,这些收入虽不丰厚,但他们还算满意。据调查,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这种“农地杨树化”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据此完成10~11题。10.当地“农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态效益高 B.木材销路好C.劳动投入少 D.种树有补贴[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小王夫妇因外出打工无法管理自家的耕地,因而效仿一些年轻人的做法栽植基本不用管理的杨树而获取一定收入,充分说明了当地“农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是劳动投入少,使农民能够脱离农事活动外出打工。C 11.针对“农地杨树化”引起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大开荒力度 B.增加木材进口C.增加粮食进口 D.鼓励农地流转[解析]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保障,“农地杨树化”会导致耕地变为林地,影响粮食安全,因此应采取鼓励农地流转的措施,将外出打工农民的耕地流转给当地种粮户,一方面能够保障外出打工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能够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耕地转变为林地,农民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加大开荒力度的做法不可取。“农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不是木材紧张,增加木材进口并不能解决“农地杨树化”引起的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需求量很大,不能依赖粮食进口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应当立足国内粮食生产来保障粮食安全。D 12.(2022·辽宁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水稻是我国三大主粮之首,全国的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中东北地区贡献较多。南方水稻主产区通过改良品种,提升口感和品质,扩大了市场占有率。据调查,近年来黑龙江省水稻生产成本和价格均高于江苏省,但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也面临着日益加大的水土资源压力,表现为农业灌溉用水量大,主要依赖地下水,地下水的开采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长期的土地高强度利用,部分耕地质量下降。图为2001—2017年东北地区不同海拔区间耕地面积和水稻增加面积占比统计图。(1)分析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扩张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2)分析黑龙江省和江苏省水稻价格存在差异的原因。(3)针对黑龙江省水土资源压力,提出该省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对策。[答案] (1) 随着海拔增加,水稻增加面积的占比呈减小趋势,在海拔0~60米占比最高,海拔300~500米占比最低。影响因素:地形、水源。(2)黑龙江复种指数低,单位面积土地的水稻总产量小;灌溉用水、提高土壤肥力等农业生产成本高;黑龙江水稻品质更好。(3)培育耐旱的水稻品种;增施生物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随着海拔增加,水稻增加面积的占比由约37%下降到约5%,呈减小趋势,在海拔0~60米占比最高,海拔300~500米占比最低。随着海拔增加,水稻增加面积的占比发生变化,可推测其影响因素为地形;水稻耗水较多,需要灌溉,海拔较低处便于灌溉,故水源也是其影响因素。第(2)题,黑龙江纬度更高,热量条件较差,只能一年一熟,复种指数低,单位面积土地的水稻总产量小;由材料可知,黑龙江水土资源压力较大,可推测其灌溉用水、提高土壤肥力等农业投入的成本较高;黑龙江水稻市场竞争力强,说明黑龙江水稻品质更好。第(3)题,针对黑龙江省水资源压力,可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耐旱的水稻品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针对土地资源压力,可增施生物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等。13.(2021·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称。近年来,大同市多措并举,实现了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自2017年以来,大同市相继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城培育和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如图示意大同市新能源产业链。(1)指出与太阳能和风能相比,氢能的优点。(2)分析发展新能源产业对大同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3)简述大同市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意义。[答案] (1)氢能生产受时空限制小;利用方式灵活多样。(2)改变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研发能力,带动产业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促使产业向低碳、绿色、可循环方向发展。(3)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清洁能源(新能源),助力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巩固“大同蓝”,持续改善大同市的环境质量,为京津冀的生态安全提供保障。[解析] 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知氢能原料有水、煤、化工尾气等来源很丰富,且与太阳能和风能相比,受气象等自然环境影响较小;图中可知氢能的用途有燃料、供热、电力、而太阳能和风能只有电力,说明氢能的用途多样,更广泛。第(2)题,氢能来源多样且利用广泛,氢能属于清洁能源,使用氢能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改善能源结构,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新型能源基地;材料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说明大同发展新能源产业促进绿色生产,改善环境质量,同时也改善了投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大同市相继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城培育和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说明大同发展新能源产业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新兴工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合理化。第(3)题,京津冀地区是大同主要的能源消费地,所以有利于京津冀地区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环境质量;减少雾霾的产生,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为京津冀环境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稳定的保障。14.(2020·浙江6月选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西欧是世界上重要的天然气输入地区。图a为欧洲部分地区略图。德国是天然气进口大国,92%的天然气需要从国外进口。图b为2017年德国天然气进口来源构成图。目前,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在图a中甲乙两地间新建天然气输气管道。图a图b(1)简述西欧大量输入天然气的主要原因。(2)与北海相比,评价在波罗的海建设天然气管道的自然条件。(3)简述德国天然气进口来源的主要特征,并指出德国在甲乙两地间采用输气管道进口天然气的优势。[答案] (1)经济发达,需求量大;本地天然气产量较小,供需矛盾突出;天然气为低污染能源,对环境影响较小。(2)有利:海水深度较浅;风浪较小等。不利:冬季海面结冰。(3)特征:来源于邻近国家;来源多元,俄罗斯比例最大。优势:运输连续性强;运输安全性高;运输量大;成本低。[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影响能源进口的因素。影响能源进口的因素主要从区域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特点两方面分析。据所学可知,西欧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本地天然气产量不足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所以需要大量从其他地区进口。欧洲对环保要求高,天然气燃烧效率高,且燃烧后释放二氧化碳和水,是清洁能源,对环境影响小。第(2)题,本题考查管道建设的自然条件评价。评价其条件需要结合区域的自然特点分析,注意评价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与北海相比,波罗的海是内海,周边为陆地,海水较浅,风浪小,利于管道的修建。也正是因为波罗的海是内海,受陆地影响大,冬季水温低,海面结冰,不利于管道建设。第(3)题,本题考查统计图特征的分析和管道运输的优点。分析统计图特征要遵循先整体后局部(极值)的原则,运输方式的优点要从运量、运价、安全性、连续性等方面分析。由饼状图可知,德国天然气主要来自俄罗斯、挪威和荷兰,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占比最大。从图中可知这三个国家都位于德国附近。管道运输具有运量大、运价低、安全性高、连续性强的特点,适合液体、气体的运输。
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章末整合提升网络构建•统全局专题突破•提素养专题一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近年来,我国在甘肃河西走廊的沙漠、戈壁上建设了大量光伏发电场。光伏发电场在建设期和运行期会对土壤、植被、气候等生态因子产生影响。如图示意河西走廊某地光伏发电场景观。据此完成(1)~(2)题。典例展示例题1(1)光伏发电场选址在河西走廊的原因有 ( )①太阳能资源丰富 ②土地条件好 ③技术先进 ④协作条件好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下列关于光伏发电场在建设期和运行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建设期土壤风蚀减弱B.运行期耐阴植物减少C.建设期局地气候改善D.运行期地表输沙率降低A D [解析] 第(1)题,河西走廊位于我国半干旱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①正确。河西走廊有大片的荒漠区可供利用,土地条件好,②正确。河西走廊的工业不发达,协作条件和科技水平不高,③④错误。故选A。第(2)题,建设期,会对地表植被等造成破坏,风蚀增强,局地气候恶化,A、C两项错误。运行期,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减少,耐阴植被增多,风蚀作用减弱,地表输沙率降低,B项错误,D项正确。(2022·四川遂宁高二期末)读中国新能源(非常规能源)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对点训练(1)图中ABCD代表的新能源依次是 ( )A.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B.核能、风能、地热能、太阳能C.风能、地热能、核能、太阳能D.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D (2)A类新能源布局在我国沿海地区,主要是为了 ( )A.降低高压输电成本 B.满足当地能源需求C.利用当地产业基础 D.利用当地自然条件(3)就我国目前新能源生产规模而言,将会 ( )A.彻底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问题B.继续加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C.根本改变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D.带动能源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B D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A类能源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故A类能源为核能;B类能源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新疆等太阳能丰富的地区,故B类能源为太阳能;C类能源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甘肃及内蒙古等西北内陆(距冬季风源地近,风能丰富)及东部沿海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海面摩擦力小,风力强劲),故C类能源为风能;D类能源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且临近板块交界处,故D类能源为地热能。因此,A、B、C、D代表的新能源依次是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A类能源为核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达,但常规能源缺乏,能源供需矛盾紧张,故核能布局在我国沿海地区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地能源需求,故B正确;降低高压输电成本,利用当地产业基础和自然条件不是核能布局在我国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故A、C、D错误。故选B。第(3)题,目前,我国新能源生产规模较小,因此无法彻底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问题,A错误;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属于清洁能源,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小,故B错误;新能源生产可以逐步改善我国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但因其比重大,暂时无法根本改变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C错误;新能源开发可以带动能源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D正确。故选D。专题二 土地退化及其防治 我国发布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规划期内要确保我国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土地退化类型与发生地区搭配正确的是 ( )A.水土流失—内蒙古高原B.荒漠化—华北平原C.红漠化—南方低山丘陵D.石漠化—长江中下游平原典例展示例题2C (2)黄土高原曾盛行的轮荒耕作制度,使得 ( )①土壤肥力得以恢复 ②耕地面积减小 ③粮食产量持续减少 ④水土流失加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B [解析] 第(1)题,在我国,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东北平原等;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易发生红漠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区;易发生石漠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华北平原易发生土地盐碱化。第(2)题,轮荒耕作制度,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进而使得土地荒漠化,耕地面积也会逐渐减小。真题演练•悟高考(2022·浙江卷)人工湿地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的处理技术。如图为某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水的流程图。据此完成1~2题。1.与污水处理厂相比,该人工湿地系统可以 ( )A.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B.减少土地占用面积C.不受季节变化影响 D.加快污水处理速度2.在湿地保护生态修复中,较为合理的途径是 ( )A.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B.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C.增加水域面积,扩大养殖规模D.河道整治清淤,清除全部河滩A B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该人工湿地系统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和处理,相对污水处理厂,不需要建设厂房设施和使用药物,污水处理成本较低,A正确;图中人工湿地系统需要大量的土地,并没有减少土地占用面积,B错误;湿地系统的微生物、植物生长有明显的季节性,其污水处理能力也有季节差异,C错误;据材料可知,人工湿地系统靠微生物、植物自然净化,速度较慢,D错误。故选A。第2题,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常因缺少自然天敌而迅速繁殖,抢夺其他生物生长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或其他物种灭绝,A错误;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可促进湿地生态环境保护,B正确;扩大养殖规模,可能导致水污染加剧,C错误;清除全部河滩,河床裸露,侵蚀加剧,进而破坏生态环境,D错误。故选B。(2021·全国甲卷)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国宣布逐步放弃核电而重点发展光伏发电。如图示意2014年某日德国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据此完成3~5题。3.图中所示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4.随着光伏发电量的增加,电力净需求量 ( )A.全天性减少 B.时段性增加C.时段性减少 D.不发生变化5.降低夜间的电力净需求量,关键是发展 ( )A.火力发电技术 B.光伏发电技术C.特高压输电技术 D.电能储存技术B C D [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当电量总需求量等于电量净需求量时,光伏发电量为0,说明此时为黑夜;读图可知,电量总需求量等于电量净需求量的时段为格林尼治时间大约19点到凌晨3点多,远小于12个小时,昼长夜短,为北半球夏季,德国位于北半球,B正确;3月和9月昼夜大致等长,12月昼长远小于夜长,A、C、D错误。故选B。第4题,读图观察“光伏发电量增加200%时电力净需求量预测曲线”,与电力净需求量曲线对比可看出,随着光伏发电量的增加,电力净需求量在大约3点多到18点减少,其余时段没有变化,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5题,根据公式,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要降低夜间电力净需求量,需要增加光伏发电量;而光伏发电在白天进行,夜间要使用必须提高电能的储存量,就要提高电能储存技术,B错误,D正确;火力发电技术和特高压输电技术与此无关,A、C错误。故选D。(2021·河北卷)如图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F1~F4为断层。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燃料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据此完成6~7题。6.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 )A.水平挤压 B.水平拉张C.垂向挤压 D.垂向拉张7.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 )A.F1~F4疏导性能好 B.F1~F4延伸到地表C.石油埋藏层位较浅 D.F1~F4断至含油层A D [解析] 第6题,根据材料“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燃料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可知,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应为地壳水平运动而非垂直运动,C、D错;图中岩层弯曲,应是受到水平挤压的影响,压力超过了岩层的承受能力导致岩层断裂并发生位移,乙处岩层断裂下陷,甲、丙处岩层断裂抬升,A正确,B错。故选A。第7题,读图可知,F1~F4断层延伸至含油层,燃料油在强大的压力下沿断层散失,这是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D正确;F1~F4断层疏导性能好有利于石油组分的散失,但如果没有断至含油层,其疏导性能再好,也不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同理,F1~F4延伸到地表或石油埋藏层位较浅,但断层如果没有断至含油层,石油难以有散失通道,不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A、B、C错误。故选D。(2020·江苏卷)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如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读图,完成8~9题。8.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 ( )A.华北平原 B.东北区C.西南区 D.东南沿海区9.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C.经营规模 D.机械化水平B B [解析] 第8题,读图可知,东北地区1996年、2006年、2016年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不断提高,说明东北地区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B项正确。华北平原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先升高后降低,A项错误。西南区和东南沿海两个地区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均为持续降低,C,D两项错误。第9题,蒙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水资源缺乏,制约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B项正确。(2020·山东卷)家住北方某县的小王夫妇,效仿村里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在自家5亩耕地上栽植了杨树后就外出打工了。8年后,小王夫妇将已成材的杨树出售,获利24 000元。与原来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等相比,这些收入虽不丰厚,但他们还算满意。据调查,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这种“农地杨树化”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据此完成10~11题。10.当地“农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态效益高 B.木材销路好C.劳动投入少 D.种树有补贴[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小王夫妇因外出打工无法管理自家的耕地,因而效仿一些年轻人的做法栽植基本不用管理的杨树而获取一定收入,充分说明了当地“农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是劳动投入少,使农民能够脱离农事活动外出打工。C 11.针对“农地杨树化”引起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大开荒力度 B.增加木材进口C.增加粮食进口 D.鼓励农地流转[解析]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保障,“农地杨树化”会导致耕地变为林地,影响粮食安全,因此应采取鼓励农地流转的措施,将外出打工农民的耕地流转给当地种粮户,一方面能够保障外出打工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能够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耕地转变为林地,农民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加大开荒力度的做法不可取。“农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不是木材紧张,增加木材进口并不能解决“农地杨树化”引起的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需求量很大,不能依赖粮食进口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应当立足国内粮食生产来保障粮食安全。D 12.(2022·辽宁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水稻是我国三大主粮之首,全国的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中东北地区贡献较多。南方水稻主产区通过改良品种,提升口感和品质,扩大了市场占有率。据调查,近年来黑龙江省水稻生产成本和价格均高于江苏省,但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也面临着日益加大的水土资源压力,表现为农业灌溉用水量大,主要依赖地下水,地下水的开采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长期的土地高强度利用,部分耕地质量下降。图为2001—2017年东北地区不同海拔区间耕地面积和水稻增加面积占比统计图。(1)分析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扩张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2)分析黑龙江省和江苏省水稻价格存在差异的原因。(3)针对黑龙江省水土资源压力,提出该省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对策。[答案] (1) 随着海拔增加,水稻增加面积的占比呈减小趋势,在海拔0~60米占比最高,海拔300~500米占比最低。影响因素:地形、水源。(2)黑龙江复种指数低,单位面积土地的水稻总产量小;灌溉用水、提高土壤肥力等农业生产成本高;黑龙江水稻品质更好。(3)培育耐旱的水稻品种;增施生物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随着海拔增加,水稻增加面积的占比由约37%下降到约5%,呈减小趋势,在海拔0~60米占比最高,海拔300~500米占比最低。随着海拔增加,水稻增加面积的占比发生变化,可推测其影响因素为地形;水稻耗水较多,需要灌溉,海拔较低处便于灌溉,故水源也是其影响因素。第(2)题,黑龙江纬度更高,热量条件较差,只能一年一熟,复种指数低,单位面积土地的水稻总产量小;由材料可知,黑龙江水土资源压力较大,可推测其灌溉用水、提高土壤肥力等农业投入的成本较高;黑龙江水稻市场竞争力强,说明黑龙江水稻品质更好。第(3)题,针对黑龙江省水资源压力,可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耐旱的水稻品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针对土地资源压力,可增施生物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等。13.(2021·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称。近年来,大同市多措并举,实现了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自2017年以来,大同市相继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城培育和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如图示意大同市新能源产业链。(1)指出与太阳能和风能相比,氢能的优点。(2)分析发展新能源产业对大同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3)简述大同市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意义。[答案] (1)氢能生产受时空限制小;利用方式灵活多样。(2)改变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研发能力,带动产业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促使产业向低碳、绿色、可循环方向发展。(3)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清洁能源(新能源),助力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巩固“大同蓝”,持续改善大同市的环境质量,为京津冀的生态安全提供保障。[解析] 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知氢能原料有水、煤、化工尾气等来源很丰富,且与太阳能和风能相比,受气象等自然环境影响较小;图中可知氢能的用途有燃料、供热、电力、而太阳能和风能只有电力,说明氢能的用途多样,更广泛。第(2)题,氢能来源多样且利用广泛,氢能属于清洁能源,使用氢能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改善能源结构,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新型能源基地;材料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说明大同发展新能源产业促进绿色生产,改善环境质量,同时也改善了投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大同市相继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城培育和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说明大同发展新能源产业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新兴工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合理化。第(3)题,京津冀地区是大同主要的能源消费地,所以有利于京津冀地区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环境质量;减少雾霾的产生,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为京津冀环境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稳定的保障。14.(2020·浙江6月选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西欧是世界上重要的天然气输入地区。图a为欧洲部分地区略图。德国是天然气进口大国,92%的天然气需要从国外进口。图b为2017年德国天然气进口来源构成图。目前,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在图a中甲乙两地间新建天然气输气管道。图a图b(1)简述西欧大量输入天然气的主要原因。(2)与北海相比,评价在波罗的海建设天然气管道的自然条件。(3)简述德国天然气进口来源的主要特征,并指出德国在甲乙两地间采用输气管道进口天然气的优势。[答案] (1)经济发达,需求量大;本地天然气产量较小,供需矛盾突出;天然气为低污染能源,对环境影响较小。(2)有利:海水深度较浅;风浪较小等。不利:冬季海面结冰。(3)特征:来源于邻近国家;来源多元,俄罗斯比例最大。优势:运输连续性强;运输安全性高;运输量大;成本低。[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影响能源进口的因素。影响能源进口的因素主要从区域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特点两方面分析。据所学可知,西欧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本地天然气产量不足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所以需要大量从其他地区进口。欧洲对环保要求高,天然气燃烧效率高,且燃烧后释放二氧化碳和水,是清洁能源,对环境影响小。第(2)题,本题考查管道建设的自然条件评价。评价其条件需要结合区域的自然特点分析,注意评价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与北海相比,波罗的海是内海,周边为陆地,海水较浅,风浪小,利于管道的修建。也正是因为波罗的海是内海,受陆地影响大,冬季水温低,海面结冰,不利于管道建设。第(3)题,本题考查统计图特征的分析和管道运输的优点。分析统计图特征要遵循先整体后局部(极值)的原则,运输方式的优点要从运量、运价、安全性、连续性等方面分析。由饼状图可知,德国天然气主要来自俄罗斯、挪威和荷兰,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占比最大。从图中可知这三个国家都位于德国附近。管道运输具有运量大、运价低、安全性高、连续性强的特点,适合液体、气体的运输。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