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第17课 昆明的雨-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部编版)
展开
第17课 昆明的雨
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
中考导航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风格,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梳理文章的抒情线索,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3. 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及作者对昆明的怀念之情。
1.“辟邪”“鲜腴”“连绵不断”“张目结舌”等是中考易考词语。
2.中考对文章语言风格的考查比较常见。
3.作品的个性化阅读也是中考的高频考点。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抒情性散文
概念及特点
抒情性散文,是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其思想感情的散文。
特点:①一般通过描写寄寓感情的人、景、物、生活片段等,将作者的情感 化。②虽记叙与描绘具体事情,但一般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以 为主。③与其他类型散文相比,蕴含的感情 ,想象 ,语言 ,极具诗意。
【微点拨】抒情性散文的分类
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知识点02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
1、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 》、《 》、《 》、《 》等。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略有改动。汪曾祺曾在昆明生活了7年,这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昆明的雨》是作者一系列回忆昆明往事的散文中的一篇,文章自然流畅,优美、淡远。
3、文题解读
“昆明的雨”简洁明了,直接点明了 。
4、主旨点睛
作者通过回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及雨天小酌的情形,表现了昆明的雨季 、 、 的特点,表达了对昆明的雨的 之情。
【即学即练1】
本课是一篇 散文,通过回忆与昆明雨季有关的人或物,表达了作者 。
知识点03 内容安排和写作手法
1、第7段是从哪些方面写昆明的菌子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种类多。牛肝菌、青头菌、鸡 、干巴菌、鸡油菌等。②数量多。“家家饭馆卖”“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鸡 随处可见。③味道鲜美。牛肝菌滑嫩鲜香;鸡 味道鲜浓,无可方比;干巴菌“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 ④色泽诱人。青头菌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高;鸡油菌颜色浅黄,做菜时配色用。作者娓娓道来,在自然平淡的叙述中流露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对昔日生活的怀念。
2、文章从一幅表现昆明特点的画开始写起,有什么妙处?
(1)出人意料,有开篇奇绝之效。能够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提纲挈领,由此引出“昆明的雨”的话题,引出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怀想。
(3)为下文做铺垫,画中之景及题字与全文文脉相承;点出“雨季”之湿润,所提及的“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在后文中均有描述。
3.课文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但寄托感情的载体却选得很小。作者将丰富的情感,凝聚在一个个细节之中。仙人掌、牛肝菌、青头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作者对昆明、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这篇文章不仅写了雨,而且从昆明的雨入手写了当时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自由快乐的生活的怀念。
【微点拨】本文是一篇内涵丰富,饶有情趣的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说。
课文篇幅不长,但所叙述的景、事、物较多:写了为宁坤作画,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缅桂花,写了昆明的民俗风情(门头挂仙人掌),写了昆明雨季中人的活动(家家饭馆卖炒牛菌、苗族女孩子叫卖杨梅、若园巷二号的房东给房客们送缅桂花、“我”与朋友在小酒店久坐等)。这些描写显出“杂”的特点,同时这也是散文“形散”的体现。
其次,虽然课文所叙景、事、物较多,但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怀旧与珍视,追溯岁月流逝之后留下的珍贵记忆,以“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情感线索串起当年的回忆,从而起到了形散而神聚的效果。
知识点04 字词积累
1.字音:
青头菌(jūn) 避邪(bì xié) 鲜腴(yú) 八卦(ɡuà) 篱笆(lí bā) 釉(yòu) 晕倒(yūn dǎo) 吆唤(yāo) 暮年(mù) 缅甸(miǎn diàn) 一碟(dié) 饱涨(bǎo zhǎnɡ) 苔痕(hén) 密匝匝(zā)
2.词义:
张目结舌: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连绵不断:连绵: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也作“连绵不绝”。
情味:情调;意味。
能力拓展
分析语段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如何分析,则要看语段在文章中的位置。
1、语段出现在开头。
从内容上来看,有这样几个作用:a、开门见山,交代写作对象、内容。b、开篇点题,点明中心。
从结构上来看,有这样几个作用:a、引出下文。b、为下文作铺垫。c、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2、 语段出现在段中。
常常是过渡段,那么它的结构作用是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内容上的作用需进行概括。
3、语段出现在结尾。
从内容上来看,有这样几个作用:a、点明中心、主旨;b、升华主题、画龙点睛。从结构上来看,有这样几个作用:a、总结全文;b、首尾呼应;c、点题目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乍看(zhà) 篱笆(lí) 辟邪(xié) 逛市场(guàng)
B. 旺盛(shèng)菌子(jūn) 鲜腴(yú) 密匝匝(zhā)
C. 扳尖(bān) 苔痕(tái) 鸡(cóng) 蟹腿肉(xiè)
D. 绿釉(yòu) 炽红(zhì) 择净(zhái) 缅桂花(miǎn)
2.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鲜腴(yú) 密匝匝(zā) 八卦 篱笆
B. 绿釉( yóu ) 乍一看(zhà) 幕年 吆唤
C. 炽红(chì) 择净(zé) 笞痕 避邪
D. 缅甸(diàn) 花骨朵(gū) 碟子 黄闷鸡
A. 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鲜腴:新鲜肥美。
B. 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格调: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体现。
C. 密匝匝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D. 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吃惊的样子。
4. 下列对文章《昆明的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昆明人家挂仙人掌以辟邪是一种民俗,同时也说明昆明仙人掌很多,很受人喜爱。
B. 作者想念昆明的雨,主要是因为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雨不是连续地下。
C. 作者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昆明火炭梅的味道似乎更优于洞庭山和井冈山的杨梅。
D. 房东送来的缅桂花使作者的心软软的,表现出他对那一对孤苦的母女的深切同情。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桌上放着两本厚厚的名著:其中一本是外国的,是托尔斯泰的作品;另一本是鲁迅的小说集。
B.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C. 《昆明的雨》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D. 读了拜伦的诗,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西班牙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于团省委的一系列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人家庭的温暖。
B. 我们只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C. 青年人应当把自己的梦想与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刻苦学习,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而贡献力量。
D. 在旅游旺季到来之际,我市推广并通过了“美丽乡村游”的休闲旅游政策。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翠湖心影
汪曾祺
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
③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
④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按碟算价钱。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账,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
⑤除了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
⑥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⑦我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激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选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有删改)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题目的含义。
(2)分析下面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①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②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的遛。
(3)昆明翠湖在作者笔下有何特点?试根据文章第③段进行概括。
(4)本文主要记叙作者对翠湖的回忆,为何文末要提到最近几年所听说的变化呢?
2.综合性学习。
近年来,青少年沉迷网络短视频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调查显示,20%青少年“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为此,学校准备举行“防沉迷”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国家网信办要求短视频平台研发防沉迷系统“青少年模式”,下面两幅图画的就是这种“青少年模式”。请根据图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这种模式的功能。(每幅图的介绍不超过20字)
(2)小丽是一名八年级学生,本学期以来,她越来越沉迷于看短视频,老师同学们都很为她着急。作为同学,请你对她说几句话,劝说她不要沉迷短视频。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巴山夜雨
钱歌川
①我对雨虽不特别爱好,也不怎么嫌恶。如果头戴帽子在不大不小的雨中行走,我并不觉得难过,毋宁有一种超然的心情。
②你只要不以打湿衣帽为意,便可悠然不迫而有余情去欣赏那织女机中的雨丝。真的,那就和春蚕刚吐出来的丝一样光亮、细长,而且整齐地排列着,似乎要把天空和大地缝织起来。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③雨不仅可看,而且可听。听雨最好是在夜里,没有市声混杂,你可以清晰地辨出什么是芭蕉上的雨声,什么是残荷上的雨声。池中之雨清澈,瓦上之雨沉重。倾盆大雨如怒号,霏霏细雨如呜咽,一个是英雄气短,一个是儿女情长。
④夜雨中又以巴山夜雨最出色。唐代诗人大半都有写巴山夜雨的诗句,尤以李商隐的一绝最为脍炙人口。他那一首诗,使得巴山夜雨更多了一重意义,令人联想到高贵的友情。于是乎雨又可话了。
⑤说来奇怪,四川的雨,大都是夜里降落,天明又止。我初到四川,住在城中,房子是瓦盖的,夜来雨洒庭前树,仿佛伴我夜读。深夜人倦抛书睡去,梦中还在低吟“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之句。早晨出门,路面已干,夜雨化成朝云横在山腰,遮断树身,构成绝好图画。你想会有人不爱巴山夜雨吗?
⑥然而好景不长,城中居不多时,我便被日本的炸弹逐到乡下。乡下田地多而房屋少,于是我出建筑费,在本地人的地上盖茅屋,约定住两年,就把房子送给地的主人,如果再住下去,我另出房租。我知道这房子终将属于他人,不愿投资过多,能蔽风雨就不错了。
⑦那茅屋从第一年就漏,愈漏愈甚。第二年,愈漏愈不成样子了。起初是一处漏,后来竟好几处。南边漏水,恰在床头,只好把床北移,雨水跟着追来,最后追到床铺靠紧北窗,无法再退。我既不能把床移到墙外,只好以困兽精神,作背水之战。所有的武器,一把雨伞而已。我把它撑在床头,像临到危险的鸵鸟,只要把头部遮住不受雨淋之苦,便算满足。
⑧巴山多夜雨,室内少晴天,又熬了一年。我拱手把屋子送给那地的主人,满望他可以负责来修理。他果然满口答应,并说要换瓦,以作一劳永逸之计。我只希望早点动工,从春望到夏,从夏等到秋。直到秋尽冬来,房主人才叫匠人预备来兴工了。
⑨瓦匠到来,第一步工作,当然是破坏。他们爬上屋顶,把茅草全给掀了。他们答应三天把瓦盖好。第二天来钉格子,一片瓦也没有盖,但天气已有雨意。我提心吊胆过了一夜,满以为早晨瓦匠来,谁知直到下午还是毫无人影。天色暗淡,云雾翻涌,看上去十分险恶,而时候已近黄昏。原来他们又在别家接了生意,过两天再回头来做。
⑩巴山之雨,与夜俱来。起初几滴,后来愈下愈大,万箭齐集;跟着竟像黄河决口,满屋泛滥。我将家中所有草席,全铺在床顶。睡不多时,忽听枕边有滴水声,伸头去看,床顶已聚水成渠。我除了把那一渠积水倾倒地下,别无办法。再也不能安睡,一夜中忙着疏浚,直到天明雨过方停。
⑪张志和《渔歌子》描写渔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似乎很可羡慕。读者读这些诗句时被诗人支配,欣赏那诗中有画,用不着设身处地去为渔翁着想。其实渔翁冒雨打鱼,在他本身并无诗情,也无画意,毋宁是不得已的苦事。你要是遇雨而在家安然读书,我相信你对雨不会发生恶感。
⑫你对巴山夜雨,一定会觉得怪可爱的。然而,我可不能和你生发同感了。
1.关于雨有无诗意,作者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本文题为《巴山夜雨》,但文章前四段并未直接描写巴山夜雨。请说明这四段在文中的作用。
3.第②段中画线的比喻句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
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4.文章第⑪段提及哪些读诗的方法?你更赞同哪一种?请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简要分析。
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
中考导航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风格,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梳理文章的抒情线索,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3. 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及作者对昆明的怀念之情。
1.“辟邪”“鲜腴”“连绵不断”“张目结舌”等是中考易考词语。
2.中考对文章语言风格的考查比较常见。
3.作品的个性化阅读也是中考的高频考点。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抒情性散文
概念及特点
抒情性散文,是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其思想感情的散文。
特点:①一般通过描写寄寓感情的人、景、物、生活片段等,将作者的情感 化。②虽记叙与描绘具体事情,但一般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以 为主。③与其他类型散文相比,蕴含的感情 ,想象 ,语言 ,极具诗意。
【微点拨】抒情性散文的分类
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知识点02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
1、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 》、《 》、《 》、《 》等。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略有改动。汪曾祺曾在昆明生活了7年,这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昆明的雨》是作者一系列回忆昆明往事的散文中的一篇,文章自然流畅,优美、淡远。
3、文题解读
“昆明的雨”简洁明了,直接点明了 。
4、主旨点睛
作者通过回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及雨天小酌的情形,表现了昆明的雨季 、 、 的特点,表达了对昆明的雨的 之情。
【即学即练1】
本课是一篇 散文,通过回忆与昆明雨季有关的人或物,表达了作者 。
知识点03 内容安排和写作手法
1、第7段是从哪些方面写昆明的菌子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种类多。牛肝菌、青头菌、鸡 、干巴菌、鸡油菌等。②数量多。“家家饭馆卖”“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鸡 随处可见。③味道鲜美。牛肝菌滑嫩鲜香;鸡 味道鲜浓,无可方比;干巴菌“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 ④色泽诱人。青头菌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高;鸡油菌颜色浅黄,做菜时配色用。作者娓娓道来,在自然平淡的叙述中流露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对昔日生活的怀念。
2、文章从一幅表现昆明特点的画开始写起,有什么妙处?
(1)出人意料,有开篇奇绝之效。能够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提纲挈领,由此引出“昆明的雨”的话题,引出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怀想。
(3)为下文做铺垫,画中之景及题字与全文文脉相承;点出“雨季”之湿润,所提及的“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在后文中均有描述。
3.课文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但寄托感情的载体却选得很小。作者将丰富的情感,凝聚在一个个细节之中。仙人掌、牛肝菌、青头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作者对昆明、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这篇文章不仅写了雨,而且从昆明的雨入手写了当时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自由快乐的生活的怀念。
【微点拨】本文是一篇内涵丰富,饶有情趣的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说。
课文篇幅不长,但所叙述的景、事、物较多:写了为宁坤作画,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缅桂花,写了昆明的民俗风情(门头挂仙人掌),写了昆明雨季中人的活动(家家饭馆卖炒牛菌、苗族女孩子叫卖杨梅、若园巷二号的房东给房客们送缅桂花、“我”与朋友在小酒店久坐等)。这些描写显出“杂”的特点,同时这也是散文“形散”的体现。
其次,虽然课文所叙景、事、物较多,但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怀旧与珍视,追溯岁月流逝之后留下的珍贵记忆,以“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情感线索串起当年的回忆,从而起到了形散而神聚的效果。
知识点04 字词积累
1.字音:
青头菌(jūn) 避邪(bì xié) 鲜腴(yú) 八卦(ɡuà) 篱笆(lí bā) 釉(yòu) 晕倒(yūn dǎo) 吆唤(yāo) 暮年(mù) 缅甸(miǎn diàn) 一碟(dié) 饱涨(bǎo zhǎnɡ) 苔痕(hén) 密匝匝(zā)
2.词义:
张目结舌: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连绵不断:连绵: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也作“连绵不绝”。
情味:情调;意味。
能力拓展
分析语段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如何分析,则要看语段在文章中的位置。
1、语段出现在开头。
从内容上来看,有这样几个作用:a、开门见山,交代写作对象、内容。b、开篇点题,点明中心。
从结构上来看,有这样几个作用:a、引出下文。b、为下文作铺垫。c、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2、 语段出现在段中。
常常是过渡段,那么它的结构作用是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内容上的作用需进行概括。
3、语段出现在结尾。
从内容上来看,有这样几个作用:a、点明中心、主旨;b、升华主题、画龙点睛。从结构上来看,有这样几个作用:a、总结全文;b、首尾呼应;c、点题目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乍看(zhà) 篱笆(lí) 辟邪(xié) 逛市场(guàng)
B. 旺盛(shèng)菌子(jūn) 鲜腴(yú) 密匝匝(zhā)
C. 扳尖(bān) 苔痕(tái) 鸡(cóng) 蟹腿肉(xiè)
D. 绿釉(yòu) 炽红(zhì) 择净(zhái) 缅桂花(miǎn)
2.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鲜腴(yú) 密匝匝(zā) 八卦 篱笆
B. 绿釉( yóu ) 乍一看(zhà) 幕年 吆唤
C. 炽红(chì) 择净(zé) 笞痕 避邪
D. 缅甸(diàn) 花骨朵(gū) 碟子 黄闷鸡
A. 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鲜腴:新鲜肥美。
B. 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格调: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体现。
C. 密匝匝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密匝匝:非常浓密的样子。
D. 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吃惊的样子。
4. 下列对文章《昆明的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昆明人家挂仙人掌以辟邪是一种民俗,同时也说明昆明仙人掌很多,很受人喜爱。
B. 作者想念昆明的雨,主要是因为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雨不是连续地下。
C. 作者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昆明火炭梅的味道似乎更优于洞庭山和井冈山的杨梅。
D. 房东送来的缅桂花使作者的心软软的,表现出他对那一对孤苦的母女的深切同情。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桌上放着两本厚厚的名著:其中一本是外国的,是托尔斯泰的作品;另一本是鲁迅的小说集。
B.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C. 《昆明的雨》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D. 读了拜伦的诗,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西班牙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于团省委的一系列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人家庭的温暖。
B. 我们只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C. 青年人应当把自己的梦想与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刻苦学习,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而贡献力量。
D. 在旅游旺季到来之际,我市推广并通过了“美丽乡村游”的休闲旅游政策。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翠湖心影
汪曾祺
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
③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
④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按碟算价钱。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账,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
⑤除了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
⑥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⑦我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激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选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有删改)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题目的含义。
(2)分析下面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①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②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的遛。
(3)昆明翠湖在作者笔下有何特点?试根据文章第③段进行概括。
(4)本文主要记叙作者对翠湖的回忆,为何文末要提到最近几年所听说的变化呢?
2.综合性学习。
近年来,青少年沉迷网络短视频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调查显示,20%青少年“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为此,学校准备举行“防沉迷”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国家网信办要求短视频平台研发防沉迷系统“青少年模式”,下面两幅图画的就是这种“青少年模式”。请根据图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这种模式的功能。(每幅图的介绍不超过20字)
(2)小丽是一名八年级学生,本学期以来,她越来越沉迷于看短视频,老师同学们都很为她着急。作为同学,请你对她说几句话,劝说她不要沉迷短视频。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巴山夜雨
钱歌川
①我对雨虽不特别爱好,也不怎么嫌恶。如果头戴帽子在不大不小的雨中行走,我并不觉得难过,毋宁有一种超然的心情。
②你只要不以打湿衣帽为意,便可悠然不迫而有余情去欣赏那织女机中的雨丝。真的,那就和春蚕刚吐出来的丝一样光亮、细长,而且整齐地排列着,似乎要把天空和大地缝织起来。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③雨不仅可看,而且可听。听雨最好是在夜里,没有市声混杂,你可以清晰地辨出什么是芭蕉上的雨声,什么是残荷上的雨声。池中之雨清澈,瓦上之雨沉重。倾盆大雨如怒号,霏霏细雨如呜咽,一个是英雄气短,一个是儿女情长。
④夜雨中又以巴山夜雨最出色。唐代诗人大半都有写巴山夜雨的诗句,尤以李商隐的一绝最为脍炙人口。他那一首诗,使得巴山夜雨更多了一重意义,令人联想到高贵的友情。于是乎雨又可话了。
⑤说来奇怪,四川的雨,大都是夜里降落,天明又止。我初到四川,住在城中,房子是瓦盖的,夜来雨洒庭前树,仿佛伴我夜读。深夜人倦抛书睡去,梦中还在低吟“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之句。早晨出门,路面已干,夜雨化成朝云横在山腰,遮断树身,构成绝好图画。你想会有人不爱巴山夜雨吗?
⑥然而好景不长,城中居不多时,我便被日本的炸弹逐到乡下。乡下田地多而房屋少,于是我出建筑费,在本地人的地上盖茅屋,约定住两年,就把房子送给地的主人,如果再住下去,我另出房租。我知道这房子终将属于他人,不愿投资过多,能蔽风雨就不错了。
⑦那茅屋从第一年就漏,愈漏愈甚。第二年,愈漏愈不成样子了。起初是一处漏,后来竟好几处。南边漏水,恰在床头,只好把床北移,雨水跟着追来,最后追到床铺靠紧北窗,无法再退。我既不能把床移到墙外,只好以困兽精神,作背水之战。所有的武器,一把雨伞而已。我把它撑在床头,像临到危险的鸵鸟,只要把头部遮住不受雨淋之苦,便算满足。
⑧巴山多夜雨,室内少晴天,又熬了一年。我拱手把屋子送给那地的主人,满望他可以负责来修理。他果然满口答应,并说要换瓦,以作一劳永逸之计。我只希望早点动工,从春望到夏,从夏等到秋。直到秋尽冬来,房主人才叫匠人预备来兴工了。
⑨瓦匠到来,第一步工作,当然是破坏。他们爬上屋顶,把茅草全给掀了。他们答应三天把瓦盖好。第二天来钉格子,一片瓦也没有盖,但天气已有雨意。我提心吊胆过了一夜,满以为早晨瓦匠来,谁知直到下午还是毫无人影。天色暗淡,云雾翻涌,看上去十分险恶,而时候已近黄昏。原来他们又在别家接了生意,过两天再回头来做。
⑩巴山之雨,与夜俱来。起初几滴,后来愈下愈大,万箭齐集;跟着竟像黄河决口,满屋泛滥。我将家中所有草席,全铺在床顶。睡不多时,忽听枕边有滴水声,伸头去看,床顶已聚水成渠。我除了把那一渠积水倾倒地下,别无办法。再也不能安睡,一夜中忙着疏浚,直到天明雨过方停。
⑪张志和《渔歌子》描写渔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似乎很可羡慕。读者读这些诗句时被诗人支配,欣赏那诗中有画,用不着设身处地去为渔翁着想。其实渔翁冒雨打鱼,在他本身并无诗情,也无画意,毋宁是不得已的苦事。你要是遇雨而在家安然读书,我相信你对雨不会发生恶感。
⑫你对巴山夜雨,一定会觉得怪可爱的。然而,我可不能和你生发同感了。
1.关于雨有无诗意,作者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本文题为《巴山夜雨》,但文章前四段并未直接描写巴山夜雨。请说明这四段在文中的作用。
3.第②段中画线的比喻句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
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4.文章第⑪段提及哪些读诗的方法?你更赞同哪一种?请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简要分析。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