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 含解析)
展开安徽省阜阳市2022-2023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快乐究竟是什么呢?
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自这番注解之后,《论语》之“学”的方向似乎就是对性和理的探究,“学而时习之”之“说”则是这“性”或者“理”的形而上探究之乐。不过这里与孔子本人的言说有一点矛盾,子贡明确说过:“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本人当然有尽性或尽理之学,而孔子施教,在于尽量理解每人学生的性情,让他们成为“和而不同”的君子,而非一个个形而上学家。刘宝楠认为孔子所谈的“学”并非在性或理上下功夫,而是在《诗》《书》《礼》《乐》的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但这何“说”之有呢?
《说文解字》解释:“兑,说也。”“说”指为政君子身先士卒,不辞劳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种为政者和民之间共有的“说”。“说”意味着一种美好的政治风俗的形成,或者说对政治生活参与的真正热情。孔子虽然经历挫折而退而修,但这是以真诚的政治生活参与为前提的。他所感叹的“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说”的政治风俗的形成,可能是“成”的一个标志。
由于有这种“说”,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之后,“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在这种“乐”中,一时一地的政治风气的良善才会引向更加深刻的关于政治生活之道的某些永恒之善的探究。“有朋”之乐可以说是思想场景的活生生的展开图景。
“人不知而不愠”,似乎是对君子是否成学的考验。经由所学与朋友的切磋琢磨,学者或已有所成,但还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方可谓君子。《论语》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断乎不能为阴郁的情感所左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抑制小人之风肆意生长的“风”。
从“说”到“乐”再到“不愠”,呈现了孔子期待的“君子”的精神品格的逐渐形成。无论《论语)的编纂者是谁,他或者他们一定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孔子的这种期待。
(娄林:《君子之乐:〈论语〉的开端》,选自《光明日报》2023-02-17,有删改)
材料二:
《论语》作为传,与其他释经之传相比,特殊在于《论语》中敞开了一个孔子与弟子、孔子与当时人之间活生生的场景:这是一个活跃的思想场景。曹植在写给杨修的信中曾经说:“昔尼父之文辞,与人通流。”(《与杨德祖书》)与人通流即谓其言辞常常平易而可与人交流,并没有故作高深的玄妙。
钱基博的修辞性解释可以作为这种“与人通流”的另一种说明:“《论语》二十篇,其中‘之’‘乎’‘也’‘者’‘矣’‘焉’哉’无不具备;浑噩之语,易为流丽之辞,作者神态毕出。”司马迁在《史记》中偶尔修改《论语》的文本,有时不慎遗漏了这种现场的细腻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史记》里改为“三人行,必得我师。”顾随在点评时说,“是还是,而没味了”。
《论语》中有对话,也有许多孔子的直言,常常含有这种“味”。所谓直言,就是大多数我们无法判断历史场景的“子曰”之文。学者们统计,二百二十则左右的孔子直言中,以问句设言者,大约有一百二十余则,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比如《八佾》首尾两章:“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对于政治秩序溃散的愤怒溢于言表。孔子之所以善于以问句设教,正是为了将听者——当时的学生,未来的历代读者——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激发其思考。
更典型者,当然还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子夏问孔子《诗经》中这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究竟何意呢?孔子回答非常简约:“绘事后素。”子夏很快领悟,追问说:“礼后乎?”孔子对子夏的回答极其满意,他表扬子夏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即谓子夏是可以启发自己的好学生。《韩诗外传》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以“由此观之,则教学相长也”加以赞许。孔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发或许表明,孔子让学生成为更好的学生,以子夏为代表的学生也让孔子成为更好的孔子。《论语》最吸引人的,或许正是这师生之间砥砺琢磨的精神场景。而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孔子又常常给出不同的、切合其人的回答。《为政》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而孔子回答各不相同。因材施教当然是方便的解释,但更进一步来说,这更意味着一个基本的思想事实:人与人之间虽有可沟通之处,但每人人皆是不同的个体,其为人为学,必须找到那个切己之处才能有真正的成长,而孔子正擅长于这一点上的启发。
《论语》中的孔子弟子,经由孔子的教育和启发,最终成长为“恺悌君子”,也是由于这个缘故,孔子才会在颜回、子路去世之后悲痛不已。思想原初的场景的首要含义并不在于学问的精深追求,而是这些人格教育最初的丰茂情景。
(娄林:《<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有删改)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有朋’之乐”的前提,有所成后,再“人不知而不愠”,可成“君子”。
B.作者认为,《论语》中活跃的思想场景,可以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激发学生的思考。
C.曹植认为孔子言辞平易不高深,可与人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能体现此特点。
D.朱熹和刘宝楠都认为,孔子所谈的“学”是在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发表明,没有学生就没有孔子的成就,也就没有《论语》。
B.孔子虽多次经历挫折,但依然真诚地参与政治,使所治之地三年后形成向善的风俗。
C.《论语》提供了活跃的思想场景的例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人格教育最初的丰茂情景。
D.《论语》作为君子之乐开端,是因其以美好政治风俗抑制小人之风,养成“君子”品格。
3.对材料中所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引用子夏和孔子关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等内容的对话,是为了说明教学可以相长。
B.材料二引用《为政》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而孔子回答各不相同的论述,是为了说明有教无类。
C.材料一引用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是为了说明孔子身先士卒,不辞劳苦地推行他的学说。
D.材料一引用《孔子世家》“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是为了说明孔子施教,在于理解每个学生的性情。
4.两则材料均提到了“开端”,各有什么侧重,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如何印证材料二相关内容?请结合材料加以述。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乌兰牧骑①的孩子:铁木耳与海兰花(节选)
鲍尔吉·原野
汗乌拉镇的西拉木伦街两旁栽着苹果树,苹果树上的花朵,像白蝴蝶被胶水粘在了树枝上,想飞却飞不起来。那是五月,有些地方还积雪,但苹果树开花了,让经历了六个月寒冬的汗乌拉镇的居民产生梦幻感。为了感谢这些树,旗里把西拉木伦街改为苹果花街。第二年,西拉木伦河暴发了大洪水,冲倒很多苹果树,旗里把街名又改了回来,加了一个大字——西拉木伦大街。
初夏,镇里的人换上好看的衣服来看苹果花。有的花枝高,大人把鼻子凑到花朵前闭眼嗅一嗅。有的花低,接待小孩的鼻子。高处和低处的苹果花都有杏仁的清香。
现在是八月,学校放假了。铁木耳、金桃、海兰花、巴根和江格尔他们坐在西拉木伦大街西侧红色水泵的铁管子上远望。
铁木耳把一株青草用指甲掐成小棍,眼睛眨来眨去,想事情。他从铁管上站起来说:“放假了,我们要制订一个计划。”
江格尔说:“我的计划是去白银花草原找蓝莓吃到最后牙变成紫牙,像魔鬼。”巴根说:“我的计划是去我叔叔那儿看那匹枣红马。我想骑着马在河边跑,用刷子刷马身上的毛,看河水把它蹄子打湿。我还要骑着枣红马一口气跑上山顶,一口气跑下来,跑到楚格家。他有一块猞猁皮褥子,放在羊圈围栏上,狼站在很远的地方不敢往前走。”
海兰花说:“我听外婆陶格斯说,镇子北边的赛罕汗乌拉山里有一只神鸟,神鸟古代就生活在山里。你们知道,森林里有松树、栎树,还有白桦树。但是神鸟住在一棵红珊瑚树上。”
“这只神鸟叫什么名字?你们猜!我看还是别猜了,你们猜不出来。它的名字叫乌音嘎。意思是好听的旋律。这只神鸟唱起歌来,天上的喜鹊和地上的松鼠跟着翩翩起舞,其他不会跳舞的动物原地转圈,你们听了也会转圈。这还不算,乌音嘎冬天唱歌,松树上的雪团会滴答滴答化成水,因为雪团听到歌声浑身热得受不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乌音嘎是神鸟。它不光唱歌,还跳舞。平时不跳,高兴了它才跳舞。天空的白云、红云编织成彩色毯子时,乌音嘎飞到树梢顶上跳舞。它的翅膀分为七层,一层又一层的颜色。最底下是蓝色,上面是绿色……”
“这不算什么,最厉害的是啥?你们猜。”
“是什么?”
海兰花说:“这只神鸟会画画。你们知道吗,赛罕汗乌拉山上有一块巨大的悬崖,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壁画。上边画着太阳、牛车和挥舞长矛的人。这是谁画的?肯定是神鸟,因为人登不上那么高的地方。”
铁木耳说:“你讲的是神话。”
海兰花说:“不是神话,是真事,这是我外婆讲的。”
铁木耳说:“我们今天要商量计划,你说了半天根本没计划,什么雪团融化滴滴答答从树上流下来,这不算计划。”
海兰花说:“我的计划是在这个假期去赛罕汗乌拉山,找到种鸟乌音嘎。”
金桃说:“我也要去。”
铁木耳问:“你找到这只神鸟要干什么呢?”
海兰花说:“我拜它为师,学唱歌、跳舞和画画。”
“但是,”铁木耳最近喜欢说“但是”这个词,比如他说“我渴了,但是我要喝水”。他说:“赛罕汗乌拉山离我们很远,要渡过西拉木伦河,还要穿越红嘎路沙漠,最后才到达赛军汗乌拉山。骑马可以到达,但是我们没马。”
巴根说:“我舅舅僧格家有一头黑毛驴。”
“骑毛驴到不了那个地方,太远了。但是,”铁木耳又说,“我也想去找那只神鸟,不学唱歌跳舞,我想跟它学习飞翔。会飞之后,我们飞到赛罕汗乌拉山,当天再飞回来。我们还可以飞到别的地方看看,到通辽、赤峰看看。”
巴根说:“铁木耳,在你学会飞翔之前,怎么去赛罕汗乌拉山呢?”
铁木耳说:“这就是我思考的问题。白云在天空上每天飞行一百多里路,不喝水,也不带干粮。人走着走着就累了,还要吃干粮。干粮吃光了怎么办?他只好往回返。”
这时他们都不说话了。
铁木耳说:“我要宣布我的计划!”
他背着手在地上走,背手这个姿势是他跟大人学的,显得有智谋。“我的计划是跟我爸爸妈妈一起下乡演出。”他说。
海兰花说:“你要做一个乌兰牧骑的队员吗?”
江格尔说:“只有大人才能当乌兰牧骑队员。”
金桃说:“乌兰牧骑的人会唱歌、跳舞、理发,会给牲畜治病,你会什么?”
铁木耳说:“反正我要去乡下。”
(选自《小说月报》2020年第12期)
【注】①乌兰牧骑是蒙古语,本义是“春天的红色的草的嫩芽”,后来指内蒙古草原为牧民们表演文艺节目的小分队。
文本二:
舒晋瑜:不用说,喜爱您作品的读者,无不被您的语言吸引。您希望自己的语言具备怎样的品质?这种品质,是否需要刻意维护?
鲍尔吉·原野:汉语并非我的母语,一个人倾心于语言并同时使用蒙古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时,会被它们描述的区别所吸引,这是迷人的。我用汉语写作,对它凝练的效能,意在言外的效能,行文清风白水的效能十分景仰,有许多先哲的文字摆在那里供你学习:陶渊明、杜甫、苏轼的文字集优美、简洁、含蓄、悠远于一体,这是无可比拟的财富,也是值得终身学习的教材。我希望自己的语言有纯洁的品质,纯洁在这里包含了澄明和爱惜的含义,同时有准确、生动的特征。这种品质,我想一定需要刻意维护。刻意是说别让人的心灵受到污染。陶渊明与苏轼的语言是他们心泉的回映,他们是这种语言的主人。超然,放达,对爱与美的追索,是他们人格与语言的共同特征。所以,你在维护的语言,实为维护你的人。
(摘编自《鲍尔吉·原野:为世上的美准备足够的眼泪》)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西拉木伦街的变迁,向读者展现了汀乌拉镇的风土人情,为下文故事展开做张本。
B.作者在描写苹果花时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像白蝴蝶被胶水粘在了树枝上”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苹果花的形态。
C.神鸟乌音嘎的故事是小说的主体部分,这只会唱歌、跳舞、会画画的神鸟承载了以海兰花为代表的镇上少年们的纯真梦想。
D.小说采用对话体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了一群性格各异的少年形象,其中海兰花的天真烂漫与铁木耳的少年老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兰花想去赛罕汗乌拉山找神鸟乌音嘎拜它为师,学唱歌、跳舞等,铁木耳也想找神鸟学习飞翔,表现出孩子们特有的天性。
B.由海兰花、江格尔、金桃等人的话可知,铁木耳的爸爸妈妈是乌兰牧骑的队员,也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乌兰牧骑充满敬意。
C.鲍吉尔·原野认为语言是心泉的回应,维护语言就是维护人格,这启示读者也要珍爱各自民族的语言,并维护语言的品质。
D.鲍吉尔·原野能同时使用蒙古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写作,曾积极学习许多先哲的作品,这对他语言品质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8.有人说,文本一塑造了铁木耳、海兰花的个体形象,又展现了乌兰牧骑孩子的群体形象。请简要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文本二鲍吉尔·原野希望自己的语言有纯洁的品质,这种品质在文本一中有哪些体现,请管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饰攻战者之言曰:“彼不能收用彼众,是故亡。我能收用我众,以此攻战于天下,谁敢不宾服哉?”子墨子言曰:子虽能收用子之众,子岂若古者吴阖闾哉?古者吴阖闾教士七年,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焉,次注林,出于冥隘之径,战于柏举,中楚国而朝宋及鲁。至夫差之身,北而攻齐,舍于汶上,战于艾陵,大败齐人而葆之太山,东而攻越,济三江五湖,而葆之会稽,九夷之国莫不宾服。于是退不能赏孤,施舍群萌,自恃其力,伐其功,誉其智,怠于教,遂筑姑苏之台,七年不成。及若此,则吴有离罢之心。越王勾践视吴上下不相得,收其众以复其仇,入北郭,徙大舟,围王宫,而吴国以亡。
昔者置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计其土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攻战之速,故差论其爪牙之士,比列其舟车之卒,以攻中行氏而有之。以其谋为既已足矣,又攻兹范氏而大败之。并三家以为一家,而不止,又围赵襄子于晋阳。
及若此,则韩、魏亦相从而谋曰:“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赵氏朝亡,我夕从之;赵氏夕亡,我朝从之。《诗》曰:‘鱼水不鹜,陆将何及乎!’”是以三主之君一心戮力,辟门除道,奉甲兴士。韩、魏自外,赵氏自内,击智伯大败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今以攻战为利,则盖尝鉴之于智伯之事乎?此其为不吉而凶,既可得而知矣。
(节选自《墨子·非攻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者晋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计其士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
B.昔者晋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计其土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
C.昔者晋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计其士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
D.昔者晋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计其士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墨子即墨子,墨子名翟,我国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B.九夷,在古代用以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也泛称少数民族。
C.“伐其功”的“伐”与《屈原列传》中“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的“伐”意思相同。
D.爪牙,原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古义比喻勇士、卫,在本文中即为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王阖闾善用士众,先是柏举之战,占领楚国部分城市,迫使宋国和鲁国前来朝觐,后继续向北攻打齐国艾陵大战,大败齐军。
B.越王勾践发现吴国内部出现了问题,于是聚集士卒,等待时机报仇,他们从吴国都城的北门攻入,移走吴王的大船,包围王宫,灭掉了吴国。
C.赵襄子被围之后,韩魏在一起商量说:“古人说“唇亡齿寒’,赵氏若在早晨灭亡,我们会在晚上灭亡;赵氏若在晚上灭亡,我们将在早晨随之。”
D.韩魏此时也考虑到自身利益,于是韩、魏、赵三家之主联合,同心协力,韩、魏两家军队从城外,赵氏军队从城内,合击智伯,智伯大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吴阖闾教士七年,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焉。
(2)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14.文章开头引用“饰攻战者之言”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子容赴进士举
孟浩然
夕曛山照灭,送客出柴门。
惆怅野中别,殷勤岐路言。
茂林予偃息,乔木尔飞翻。
无使谷风诮①,须令友道存。
【注释】①“无使谷风诮”:诮,讥刺。典出《诗经·小雅·谷风》,《毛诗序》说:“《谷风》天下俗薄,朋友道绝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本诗标题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参加科举考试,诗人以诗相赠。
B.诗人在山间夕照将尽之时送别友人,与友人在柴门外山野依依话别。
C.本诗与李白的《赠汪伦》都属于送别诗,两首诗的风格也较为接近。
D.诗中的“客”与“尔”都是指代诗人的友人张子容,含义并无不同。
16.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中指出“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与屈原《离骚》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诗人采用反问句式,表明自己不肯与朝中奸臣同流合污的意志。
(2)“鱼雁传书”的典故常常在古诗词中出现,借以表达思亲盼归之情,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 , ”两句。
(3)“铁衣”指用铁片编制的战衣,可借指战士。“铁衣”一词在古代诗歌中屡见不鲜,如“ , ”。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最难忘的记忆,是故乡的那条河。最早的记忆,是跟随母亲去河边洗衣。长大一些,这条河便成了小伙伴们玩耍的天堂。那个年代,物质极其匮乏,孩子们所能追逐的,就是青山绿水,蛙声蝉鸣,鱼虾泥鳅,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编织着的 童年。
夏天,大家在河中尽情嬉戏。时而鱼翔浅底,时而蛟龙出海,你追我赶,常常 ,哪里还顾得上家长的训斥和老师的告诫。
故乡情是一种奇妙的情结。我常想,人们为什么会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境,为什么会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情怀,为什么会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慨叹? 这是因为,在我们最初睁开好奇的双眼,去认识、理解和感悟这个世界的时候,是故乡给了我们滋养、欢乐、希望和信念。特别是当我们饱尝人世的甘苦与冷暖,带着难言的伤痛与疲惫,去寻觅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港湾,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无忧无虑、不识愁滋味的日子,会不由自主地思念滋养我们的故土、给予我们力量的生命庄园。也正因如此,故乡才成为我们奋斗的动力、情感的依托、信念的支撑。
每当走近故乡久别的河畔,我的耳旁便仿佛响起王洛宾先生那 的旋律:故乡的河/多少回你从我的梦中流过……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们会想起无优无虑、不识愁滋味的日子,会思念我们的故土、我们的生命庄园。”从句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书上有一句话:修辞立其诚。把修辞和诚意联系起来,这是古人深思熟虑,得出来的独到见解。
通常,一谈到修辞,就是合乎语法,语言简洁,漂亮,多变化等等,其实不得要领。修辞的目的, ① ;立诚然后辞修。这是语言文字的辩证法。
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以及表现的文字上, ② ,不用修辞,就能有感人的力量。
“情见乎辞”,这就是言词已经传达了真诚的感情。
“振振有辞”“念念有辞”,这就很难说了。其中不真诚的成分可能不少,听者也就不一定会受感动。
所以, ③ ,而只有真诚,才能使辞感动听者,达到修辞的目的。
材料二:
修辞的作用也就决定了我们学习修辞的目的。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裹公二十五年》)其中的“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语言的艺术性。好的内容,如果没有优美的形式来表达,也不容易流传开来,这说明了形式对内容的重要影响。学习修辞,善于运用并熟悉各种修辞手法,就可以提高表达效果,圆满地达成交流思想的任务。
21.请在材料一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I的两篇文章均提到“君子”。其实,中国文化典籍中有诸多关于“君子”的论断,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行而慎于言。(陆贾《新语》)等等。
以上材料引发你对“君子”怎样的思考?你心目中的“君子”是怎样的?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C 3.A 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论语》作为君子之乐的开端。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引入朱子对此的解释,由此分析“说”的原因。然后由“说”,到“乐”,再到“不愠”,层层深入,阐述了期待的“君子”品格。
②材料二侧重阐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论语》提供了一个活跃的思想场景,这个思想场景在对话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后再次强调思想场景的重要性,体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 5.①弟子待坐,敞开孔子与弟子的活跃对话场景。
②“亦各言其志也”,启发学生畅所欲言。
③谈志,通过语气词“也”“乎”等词,体现了现场细腻感。
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自谈志,孔子启发,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和“刘宝楠认为孔子所谈的‘学’并非在性或理上下功夫,而是在《诗》《书》《礼》《乐》的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可判断,刘宝楠认为,孔子所谈的“学”是在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朱熹认为学习是模仿,后觉模仿先觉,学习的最高成果是回到初心,并探究“性”或者“理”。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没有学生就没有孔子的成就,也就没有《论语》”于文无据,材料二第四段的表述为“相互激发或许表明,孔子让学生成为更好的学生,以子夏为代表的学生也让孔子成为更好的孔子”。
B.“使所治之地三年后形成向善的风俗”混淆已然与未然。材料一第三段中“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的表述是一种假设,并非实际发生。
D.“是因其以美好政治风俗抑制小人之风,养成‘君子’品格”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五段的表述为“君子断乎不能为阴郁的情感所左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抑制小人之风肆意生长的‘风’”。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是为了说明有教无类”分析错误。《为政》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而孔子回答各不相同的论述,是为了表明因材施教。
C.“是为了说明孔子身先士卒,不辞劳苦地推行他的学说”分析错误。引用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是为了说明他参与政治生活,三年可能会形成政治风俗。
D.“是为了说明孔子施教,在于理解每个学生的性情”分析错误。引《孔子世家》“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是为了说明因为有“说”,才会有“乐”,才有“弟子弥众,至自远方”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在开始由《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引出对其中“说”为何种快乐的追问。接着,作者引入朱子对此的解释,“……形而上探究之乐”,但作者显然不同意朱子的解释,指出“这里与孔子本人的言说有一点矛盾”,然后自己分析了“说”的原因。由“说”到“乐”,再到“不愠”,通过层层深入的分析,分析了“说”的具体内涵,阐述了期待的“君子”品格。所以材料一侧重阐述《论语》作为君子之乐的开端。
与材料一不同,材料二侧重阐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作者首先指出《论语》提供的思想场景,“这是一个活跃的思想场景。曹植在写给杨修的信中曾经说:“昔尼父之文辞,与人通流。”(《与杨德祖书》)与人通流即谓其言辞常常平易而可与人交流,并没有故作高深的玄妙”,而且这个思想场景在对话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孔子之所以善于以问句设教,正是为了将听者——当时的学生,未来的历代读者——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激发其思考”“这更意味着一个基本的思想事实:人与人之间虽有可沟通之处,但每人人皆是不同的个体,其为人为学,必须找到那个切己之处才能有真正的成长,而孔子正擅长于这一点上的启发”。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再次强调思想场景的重要性,“思想原初的场景的首要含义并不在于学问的精深追求,而是这些人格教育最初的丰茂情景”。体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表明了当时的场景,弟子侍坐在侧,师生间进行思想对话,敞开孔子与弟子的活跃对话场景。
接着孔子引导各位学生说出自己的志向。子路的治国之治,冉有的要成为祭祀中的小相以及公西华的潇洒洒脱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都是在孔子的启发下说出的。
在这段记录中,使用了语气词“也”“乎”等,如“且知方也”“亦各言其志也”“风乎舞雩”等,通过语气词“也”“乎”等词,体现了现场细腻感。
最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自谈志,都是在孔子的启发下说出的,而且孔子还专门回答了曾皙的问题,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
6.D 7.C 8.①个体形象和群像形象的塑造点面结合,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乌兰牧骑孩子纯真无瑕、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②能够更好地展现乌兰牧骑孩子的成长,充分地表现了乌兰牧骑精神品质得到了传承。 9.①语言洗练(澄明、洁净、简洁、简练、纯净等均可视为正确答案)。小说的语言纯净,简洁,不拖泥带水。如,文本一“有的花枝高,大人把鼻子凑到花朵前闭眼嗅一嗅。有的花低,接待小孩的鼻子”,运用简洁的描述,将人们看苹果花的场景细腻地描写出来,体现了人们内心的纯洁朴实。
②语言准确。小说中的对话,有的语言简短,有的滔滔不绝,但都能准确地刻画出小孩各异的性格。前者比如写江格尔,反映了他对人物行动的准确认知;后者比如写海兰花,表现了她天真烂漫,富于想象。
③语言生动。文本一的主体部分是乌兰牧骑的一群孩子的对话,每人孩子的话都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对话显得生动有趣。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铁木耳的少年老成”错误,少年老成指人年纪虽轻,却很老练,或是年轻人缺乏朝气。结合原文“他背着手在地上走,背手这个姿势是他跟大人学的,显得有智谋”可知,此处是写铁木耳学大人模样,故作深沉。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的能力。
C.“语言是心泉的回应”“这启示读者也要珍爱各自民族的语言,并维护语言的品质”错误,结合原文“陶渊明与苏轼的语言是他们心泉的回映,他们是这种语言的主人。超然,放达,对爱与美的追索,是他们人格与语言的共同特征。所以,你在维护的语言,实为维护你的人”可知,原文是说“陶渊明与苏轼的语言是他们心泉的回映”,也并没有“启示读者也要珍爱各自民族的语言,并维护语言的品质”。选项“语言是心泉的回应”扩大范围;“这启示读者也要珍爱各自民族的语言,并维护语言的品质”于文无据。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原文“现在是八月,学校放假了。铁木耳、金桃、海兰花、巴根和江格尔他们坐在西拉木伦大街西侧红色水泵的铁管子上远望”“铁木耳把一株青草用指甲掐成小棍……我们要制订一个计划”“江格尔说:‘我的计划是去白银花草原找蓝莓吃到最后牙变成紫牙,像魔鬼’”“巴根说:‘我的计划是去我叔叔那儿看那匹枣红马……狼站在很远的地方不敢往前走’”“海兰花说:‘我听外婆陶格斯说……肯定是神鸟,因为人登不上那么高的地方’”“金桃说:‘乌兰牧骑的人会唱歌、跳舞、理发,会给牲畜治病,你会什么?’”“铁木耳说:‘反正我要去乡下’”可知,个体形象和群像形象的塑造点面结合、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乌兰牧骑孩子纯真无瑕、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结合原文“铁木耳又说,‘我也想去找那只神鸟,不学唱歌跳舞,我想跟它学习飞翔。会飞之后,我们飞到赛罕汗乌拉山,当天再飞回来。我们还可以飞到别的地方看看,到通辽、赤峰看看’”“巴根说:‘铁木耳,在你学会飞翔之前,怎么去赛罕汗乌拉山呢?’”“铁木耳说:‘我要宣布我的计划!’”“海兰花说:‘你要做一个乌兰牧骑的队员吗?’……铁木耳说:‘反正我要去乡下’”可知,能够更好地展现乌兰牧骑孩子的成长,充分地表现了乌兰牧骑精神品质得到了传承。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结合原文“初夏,镇里的人换上好看的衣服来看苹果花。有的花枝高,大人把鼻子凑到花朵前闭眼嗅一嗅。有的花低,接待小孩的鼻子。高处和低处的苹果花都有杏仁的清香”可知,运用简洁的描述,将人们看苹果花的场景细腻地描写出来,体现了人们内心的纯洁朴实。
结合原文“江格尔说:‘我的计划是去白银花草原找蓝莓吃到最后牙变成紫牙,像魔鬼’”“江格尔说:‘只有大人才能当乌兰牧骑队员’”“海兰花说:‘这只神鸟会画画。你们知道吗,赛罕汗乌拉山上有一块巨大的悬崖,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壁画。上边画着太阳、牛车和挥舞长矛的人。这是谁画的?肯定是神鸟,因为人登不上那么高的地方’”可知,语言准确。小说中的对话,有的语言简短,有的滔滔不绝,但都能准确地刻画出小孩各异的性格。
结合原文“江格尔说:‘我的计划是去白银花草原找蓝莓吃到最后牙变成紫牙,像魔鬼’”“巴根说:‘我的计划是去我叔叔那儿看那匹枣红马……狼站在很远的地方不敢往前走’”“海兰花说:‘我听外婆陶格斯说……肯定是神鸟,因为人登不上那么高的地方’”“金桃说:‘乌兰牧骑的人会唱歌、跳舞、理发,会给牲畜治病,你会什么?’”“铁木耳说:‘反正我要去乡下’”可知,每人孩子的话都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对话显得生动有趣。
10.B 11.C 12.A 13.(1)古时的吴王阖闾训练士兵七年,士卒披甲执刃,跑了三百里才停止、歇息。
(2)君子不使用水作镜子,而是用人作镜子。用水作镜子,只能看到自己的面容;用人作镜子,则可以知吉凶。 14.①树立批驳对象,批驳“饰攻战者之言”;②指出如果“收用我众”的目的是攻战,不仅不能使天下臣服,反而会有亡国亡身的危险;③间接论证了“好战必亡”的观点。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前晋国有六位将军,而其中以智伯为最强大。他估量自己的土地广大,人口众多,想要跟诸侯抗衡,以用攻战的方式取得英名。
“而智伯莫为强焉”语意完整,中间不断开,“焉”是句末语气词,在“焉”后断句,排除AD;
“抗诸侯”中,“诸侯”作“抗”的宾语,句子结构完整,中间不断开,在“侯”后断句,排除C。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错误。夸耀。/讨伐,进攻。句意:夸大自己的功业。/楚怀王勃然大怒,大规模起兵攻打秦国。
故选 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吴王阖闾……后继续向北攻打齐国艾陵大战,大败齐军”错误,结合原文“至夫差之身,北而攻齐,舍于汶上,战于艾陵,大败齐人而葆之大山”可知,“后继续向北攻打齐国,大败齐军”的不是吴王阖闾,而是夫差,
故选 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教士”,训练士兵;“奉甲执兵”,披甲执刃;“舍”,停止,休息,止息。
(2)“镜”,名词活用作动词,作镜子;“镜于水”“镜于人”,状语后置句,“于水镜”“于人镜”;“于水”“于人”中的“于”,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用”、“以”。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结合原文“饰攻战者之言曰:彼不能收用彼众,是故亡。我能收用我众,以此攻战于天下,谁敢不宾服哉?”可知,引入“虚拟论敌”,树立批驳对象,批驳“饰攻战者之言”;
结合原文“至夫差之身,北而攻齐……徙大舟,围王宫,而吴国以亡”可知,指出如果“收用我众”的目的是攻战,不仅不能使天下臣服,反而会有亡国亡身的危险;
结合原文“昔者置有六将军……击智伯大败之”可知,间接论证了“好战必亡”的观点。
参考译文:
为攻战辩饰的人又说:“他们不能收揽、利用他们的民众士卒,所以灭亡了;我能收揽、利用我的民众士卒,用他们在天下攻战,所向无敌,谁敢不心悦诚服呢?”墨子说道:您收揽、利用您的民众士卒,难道比得上古时的吴王阖闾吗?”古时的吴王阖闾训练士兵七年,士卒披甲执刃,跑了三百里才停止、歇息,驻扎在注林,取道冥隘的小径,在柏举大战一场,占领楚国中央的都城,并使宋国与鲁国被迫来朝见。及至吴王夫差即位,向北攻打齐国,驻扎在汶上,大战于艾陵,大败齐人,使之退保泰山;向东攻打越国,渡过三江五湖,迫使越人退保会稽,东方各个小部落没有谁敢不归附。战罢班师回朝之后,吴王不能抚恤阵亡将士的遗族,也不施舍民众,自恃自己的武力,夸大自己的功业,吹嘘自己的才智,怠于教练士卒,于是建筑姑苏台,历时七年,尚未造成。至此吴人都有离异疲惫之心。越王勾践看到吴国上下不融洽,就收集他的士卒用以复仇,从吴都北郭攻入,迁走吴王的大船,围困王宫,而吴国因这灭亡。
从前晋国有六位将军,而其中以智伯为最强大。他估量自己的土地广大,人口众多,想要跟诸侯抗衡,以用攻战的方式取得英名。为了攻战行动迅速,他指使手下的谋臣武士,排列好兵船战车士卒,以之攻打中行氏,并占据其地。他认为自己的谋略已经高超到极点,又去进攻范氏,并大败之,合并三家作为一家却还不肯罢手,又在晋阳围攻赵襄子。
到此地步,韩、魏二家也互相商议道:“古时有话说:‘唇亡则齿寒。’赵氏若在早晨灭亡,我们晚上将随之;赵氏若在晚上灭亡,我们早晨将随之。《诗经》说:‘鱼在水中不快跑,到了陆地,怎么还来得及呢?’”因此韩、魏、赵三家之主,同心协力,开门清道,令士卒们穿上铠甲出发,韩、魏两家军队在外面,赵氏军队从城内,合击智伯。智伯大败。
所以墨子说道:古时有话说:“君子不使用水作镜子,而是用人作镜子。用水作镜子,只能看到自己的面容;用人作镜子,则可以知吉凶。”现在用攻战已取得好处,那么为什么不将智伯好战亡国的事件作为鉴戒呢?这样做不是吉而是凶,这是可以知道的啊。
15.C 16.①分别时候的感伤;
②自己的归隐之志;
③对友人前途的期许;
④希望与友人友谊长存。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两首诗的风格也较为接近”错误,结合原文“夕曛”“山照灭”“茂林”“乔木”“送客出柴门”“惆怅野中别”“须令友道存”可知,本诗情景交融,自然含蓄;李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与本诗相比,更加坦率直露。
故选 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是临别赠言之作,而且是送友人赴进士举。首联“夕曛山照灭,送客出柴门”,点名送别的时间,事件,奠定情感基调。颔联“惆怅野中别,殷勤岐路言”写出送别的惆怅和不舍。颈联“茂林予偃息,乔木尔飞翻”,“偃息”,安卧,表达自己隐居山林之志;“乔木尔飞翻”则对友人此次赴试充满期许。尾联“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典出《诗经•小雅•谷风》,《毛诗序》说:“《谷风》天下俗薄,朋友道绝焉。”此处,在预祝朋友高中之余,希望未来不要像《谷风》中说的那样“穷达相弃”,与友人友谊长存。
17. 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圜”“兮”“孰”“鸿”“潜”“戍”“箸”“朔”“柝”“碎”。
18.五彩斑斓(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丰富多彩)
流连忘返(恋恋不舍、乐不思蜀)
荡气回肠(扣人心弦) 19.①设问:先用“人为什么会有故乡情”提问,然后自己作答,激发读者思考,强化故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②排比:连用三个问句,构成排比,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内心强烈的故乡情充分地表达出来。 20.①改写后的语句弱化了作者的感情,原文中的“情不自禁”“不由自主”更能突出怀念故乡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
②改写后的语句弱化作者强调的语意,不能充分表现故乡与我的关系,原文中“滋养”“给予力量”突出故乡对我的深远影响且与下文衔接更加紧密。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是形容童年的多姿多彩和美好,可填入“五彩斑斓”或“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丰富多彩”。五彩斑斓:意思是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五彩缤纷:表示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色彩斑斓:形容色彩灿烂的样子或形容生活或文学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第二空,根据语境“哪里还顾得上家长的训斥和老师的告诫”可知,强调玩的忘乎所以了,可填入“流连忘返”或“恋恋不舍”“乐不思蜀”。流连忘返:指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恋恋不舍:形容极其爱慕,不能丢开,多用于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乐不思蜀:指快乐得不再思念蜀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留恋他乡。
第三空,语境强调王洛宾先生的“故乡”旋律动人,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可填入“荡气回肠”或“扣人心弦”。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扣人心弦:形容事物能深深地牵动人心,或因感动而引起内心的强烈共鸣。多指激动人心。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人们为什么会有……的心境,为什么会有……的情怀,为什么会有……的慨叹?这是因为……”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先用“人为什么会有故乡情”的提问引起思考,提醒读者注意,然后自己作答“这是因为……故乡给了我们滋养、欢乐、希望和信念”,突出强化故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通过一问一答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人们为什么会有……的心境,为什么会有……的情怀,为什么会有……的慨叹?”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为什么会有”的问句,构成排比,形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三个有关“人为什么会有故乡情”的提问把内心强烈的故乡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内容集中,长于抒情。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改后的句子删去了“情不自禁”和“不由自主”两个修饰成分,两个词语都有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意思,原句中加入了这两个修饰词突出了怀念故乡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而改写后的句子删去了这两个词语,弱化了作者的感情。
改后的句子删去了“滋养”和“给予我们力量的”两个修饰词,原句中“滋养”修饰“我们的故土”,突出表现故乡与我的关系;“给予我们力量的”修饰“生命庄园”,突出故乡对我的深远影响,改写后的语句弱化了作者强调的语意。且原文中“滋养”“给予力量”与下文“成为我们奋斗的动力、情感的依托、信念的支撑”衔接更加紧密。
21.①是为了立诚 ②如果是真诚感情的流露 ③有辞不一定有诚 22.学习修辞,熟悉并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就可以提高表达效果,圆满地完成交流思想的任务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下句“立诚然后辞修”可知,此处应说明修辞的目的是为了立诚,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是为了立诚”。
第二空,结合下文“不用修辞,就能有感人的力量”“‘情见乎辞’,这就是言词已经传达了真诚的感情”可知,言词传达了真诚的感情,不用修辞,就能有感人的力量,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如果是真诚感情的流露”。
第三空,结合上文“‘振振有辞’‘念念有辞’,这就很难说了。其中不真诚的成分可能不少,听者也就不一定会受感动”可知,有辞中不真诚的成分可能不少,所以听者也就不一定会受感动,此处为总结句,所以应该填写“有辞不一定有诚”。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部分的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善于运用并熟悉”语序不当,应该是先“熟悉”,再“善于运用”;
二是搭配不当,“达成……任务”搭配不当,“达成”改为“完成”。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引用了中国文化典籍中关于“君子”的论断,体现出了“君子”的丰富内涵。题干中“你对‘君子’怎样的思考?你心目中的‘君子’是怎样的”这一提示语直接明确了写作方向。意在引导考生辩证分析何为“君子”。
针对“你心目中的‘君子’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材料中给出了思考方向:君子注重道义,而不是像小人一样只注重自身利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君子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反思自我,不推卸责任;君子不惧怕贫穷,只会担心自己是否对“道”有了新的感悟;君子慎独,严格要求自己,戒慎自守;君子重视道义轻视利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考生可结合以上内容谈自己心目中的“君子”内涵,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两方面进行论述,也可以综合全部内容辩证谈联系。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君子的内涵,君子的意义,如何成为君子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君子的意义”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成为君子”时,可以采用并列式的结构,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君子当严于律己,自律自强;君子当担当责任,将家国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君子当修身养性,谨言慎行等。
立意:
1.扬君子之风,担时代之责。
2.君子不器,全面发展。
3.手执蕙兰,寻君子之光。
4.养浩然之气,修君子之心。
安徽省五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安徽省五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安徽省五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安徽省五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阜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 含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 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双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含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含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