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学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教学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强基础增分策略,提能力精准突破,悟考情演练真题,群落的结构,空间结构,不同群落,物种数目,丰富度,相互依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
2.四种常见种间关系比较
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旁栏边角1.(必修3 P77“科学·技术·社会”)立体农业是运用 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2.(必修3 P77“拓展题”改编)《诗经·小雅·小宛》中有“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之句。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此诗句中涉及的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 。 (2)原始合作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其与“互利共生”的主要区别是 。
提示 (1)捕食 (2)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分开后双方或至少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易错辨析(1)(2022全国乙,5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2021河北,13C)番茄由单作转为番茄玫瑰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3)(2020全国Ⅰ,6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4)(2020江苏,15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
(5)(2020山东,19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6)(2020江苏,15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
应用提升(必修3 P74“图4-11”等改编、拓展)图1~3三图显示不同群落的空间结构。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数据为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图3
(1)图1为 结构,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分布于不同层次主要由 决定,它与竹林中竹子植株高矮错落有致的本质区别是 。
提示 (1)垂直 光照强度 图1显示的不同层次为“不同种群”的垂直分层,竹林中竹子植株高矮错落属“同一种群”的个体差异
(2)图2为 结构。 (3)图3中A~E显示群落的 (填“水平”或“垂直”)结构,其中的白桦沼泽中所有白桦组成一个种群。
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 的过程。
2.群落演替类型的比较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进行。 4.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
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旁栏边角1.(必修3 P78“思考与讨论”)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
提示 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通过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必修3 P79“正文内容”改编)演替都会发展为森林吗?一个群落最终演替到什么阶段,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提示 演替未必都会发展为森林——若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本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演替受群落外环境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易错辨析(1)(2022浙江6月选考,18A)生物防治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种群内个体的竞争。( )(2)(2022浙江6月选考,18B)套种、间种和轮种体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 )(3)(2021全国甲,6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4)(2020山东,19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5)(2015全国Ⅰ,4D)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
应用提升下图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
(1)请对图示曲线予以分析,填出图示框内空白处内容。(2)如果在演替过程中灌木占据主导地位时草本植物并没有完全被淘汰,这说明群落演替具有 的特点。 (3)乙曲线C→D的深度可代表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而C→E的宽度可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该状况与生态系统的 能力有关。 (4)若群落甲演替到图示B时刻,人类开荒种田,则演替的 可能发生变化。
三、(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良好的 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 ,可用 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
(1) (图A) 该装置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土壤动物具有 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 (图B) 该装置中的纱布作用是 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角度一、群落及其物种组成考向探究考向1群落的物种组成与优势种分析1.(2021湖南)某林场有一片约2公顷的马尾松与石栎混交次生林,群落内马尾松、石栎两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均为随机分布。为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和石栎种群密度的变化特征,某研究小组在该混交次生林中选取5个固定样方进行观测,每个样方的面积为0.04公顷,某一时期的观测结果如表所示。
注: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
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 ;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 。 (2)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栎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根据表中数据和树种的特性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优势树种是 ,理由是 。
答案 (1)随机取样 2 055株/公顷 (2)竞争 石栎 马尾松是阳生树种,高大的成年马尾松遮挡阳光,不利于幼年马尾松的生长,相较之下石栎作为耐阴树种,同时也是增长型种群,将会在数十年后逐渐占据优势
考向2群落种间关系及作用结果分析
2.(2022安徽合肥一模)生物群落中不同生物间因相互作用使得种群数量常呈现周期性波动,如图反映的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对这种现象合理的解释或概括是( )
A.二者的数量变化皆为“S”型曲线B.二者数量变化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C.二者数量变化会受到种内关系影响D.捕食者所含的能量多于被捕食者
答案 C解析 据图可知,两种群的数量呈现周期性的消失,不符合“S”型曲线增长,A项不符合题意;二者数量变化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因素等,B项不符合题意;种内竞争会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C项符合题意;根据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捕食者所含的能量一般少于被捕食者,D项不符合题意。
考向3群落的种间关系及判定3.(2021山东)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答案 A解析 L中放入螺后,甲藻数量减少,乙藻和丙藻数量缓慢上升;而M中原本放入的甲、乙、丙三种藻的数量相同,放入螺后甲藻数量最少,其次是乙藻,丙藻数量最多,说明螺最偏好捕食甲藻,其次是乙藻,最后是丙藻,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A项正确。L中,放入的甲、乙、丙三种藻数量相同,一段时间后,放入螺前,甲藻数量最多,乙藻次之,丙藻数量最少,说明甲藻竞争能力最强,乙藻次之,丙藻竞争能力最差,所以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项错误。L中乙藻数量达到峰值时,甲藻数量较少,螺开始捕食乙藻,使得乙藻数量下降,C项错误。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只有甲、乙、丙三种藻和螺不能构成一个微型生态系统,D项错误。
考向4群落种间关系实验探究4.(2021全国乙)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 。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 (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 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 (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 (1)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一种草履虫数量增多,另一种草履虫逐渐死亡、消失 (2)时间或位置 (3)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但可以通过进化出新的资源利用方式降低竞争而长期共存
解析 (1)由题意可知,竞争排斥原理描述的是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在资源受限制的环境中的共存情况。故在验证该原理时,应选择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并且环境资源有限。依据竞争排斥原理可知,两种草履虫不能长期共存,故培养一段时间后一种草履虫增多,另一种草履虫逐渐死亡、消失。(2)依据竞争排斥原理可知,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两种雀科鸟可以共存,说明其资源利用方式不同。它们可以通过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不同位置的种子以及在不同时间取食来降低竞争。(3)由(1)可知,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由(2)可知,具有竞争关系的物种可以通过进化出新的资源利用方式降低竞争而长期共存。
方法突破辨析几种易混的种间关系(1)对比法分析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
①捕食坐标曲线的判断(如图A)a.从最高点判断,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数量多,捕食者数量少。b.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②竞争坐标曲线的判断(如图B)a.看最终结果:一种生物数量(甲)增加,另一种生物数量(乙)减少,甚至降为0的曲线为竞争曲线。b.看影响因素: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和食物,则为竞争关系。还有一种竞争为“平衡竞争”,即“同步”的“此消彼长”。
(2)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等获得营养物质。(3)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异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4)生存斗争与竞争的区别: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为种间关系,种间斗争包括竞争,而生存斗争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斗争,D代表竞争。
角度二、群落的结构考向探究考向1群落结构综合分析1.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植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是植物器官在地上不同高度和地下不同深度的空间垂直配置。右图为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下列关于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群落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有垂直分层现象B.分层现象都是通过植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地上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地下分层是植物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及养分的一种生态适应
答案 B解析 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都有垂直分层现象,A项正确;群落的垂直分层是各种群之间及种群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B项错误;决定地上部分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温度等条件,地上分层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C项正确;决定地下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特别是水分和养分,地下分层是植物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及养分的一种生态适应,D项正确。
2.(2022全国乙)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A.①③④⑤B.②④⑤⑥C.①②③⑥D.③④⑤⑥
答案 A解析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如高大的阳生植物和低矮的阴生植物分层分布,可提高对光照的利用能力,①正确;森林植物从上到下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②错误;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光照决定的,动物的分层现象是由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的, ③④正确,⑥错误;群落中动物和植物的分层现象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⑤正确。
考向2群落结构类型的判定3.下图是某森林在被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Pn)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表述错误的是( )
A.在整个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B.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b~b'段,群落中尚未形成垂直结构D.可以用样方法调查某种乔木的种群密度
答案 C解析 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由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越来越多,最后趋于稳定,其他种群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因此各种群的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A项正确;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不同种群的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项正确;b~b'段虽然只有草本,但不同种群仍会存在垂直分层现象,因而存在垂直结构,C项错误;可以用样方法调查某种乔木的种群密度,D项正确。
考向3实例分析4.(2023届山西大同调研)生态护坡是对斜坡或边坡进行保护,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共同组成综合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海岸生态护坡堤断面图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采用抽样检测法B.生态坡地不同地段中植物种类的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仅指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D.在坡地上同时种植草本和灌木能提高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答案 D解析 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A项错误;生态坡地不同地段中植物种类的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项错误;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C项错误;在坡地上同时种植草本和灌木能使群落营养结构复杂化,群落的稳定性增强,D项正确。
角度一、群落的演替考向探究考向1群落演替的类型及特点1.(2021全国甲)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答案 C解析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火山喷发、海啸、泥石流等自然因素也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A项正确。裸岩是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弃耕农田虽然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项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初生演替经历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次生演替经历了杂草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项错误。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D项正确。
2.(2023届陕西咸阳第一次质检)通过人工输水来恢复已干涸50多年的青土湖,对阻隔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联合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青土湖的演替顺序为荒漠→盐化草甸→草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青土湖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人为因素引发了青土湖的演替C.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D.严重缺水时青土湖无法形成顶极群落
答案 D解析 由于青土湖保留了土壤条件,故青土湖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项正确;由“人工输水来恢复已干涸50多年的青土湖”可知,人为因素引发了青土湖的演替,B项正确;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C项正确;若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演替达到最终的平衡状态,即顶极群落,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有所不同,其群落最终会演替到各自的顶极群落,D项错误。
考向2群落演替不同阶段特点分析与判定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答案 D解析 沙丘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项错误;草本植物占优势的群落中有垂直结构,B项错误;群落演替是优势物种取代的过程,原先的物种还存在,故阶段Ⅰ和Ⅱ的沙丘上有相同的植物种类,C项错误;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中生物种类最多,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项正确。
考向3人为因素对群落演替的影响4.下图a~f表示10万年前某水体演替的过程示意图,但近5万年以来,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尤其是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f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B.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过程短C.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D.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
答案 C解析 由题干信息知,近50年来,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方向的影响为局部灌丛出现荒漠化,这与近5万年以来自然演替的方向一致,故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只是使演替的速度改变,方向并未变,C项错误。
方法突破1.“三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归纳总结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结果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4.规避群落演替的四个易错点
角度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考向探究1.(2020全国Ⅰ)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答案 A解析 土壤中小动物的身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因此,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数量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A项错误。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项正确。土壤小动物能分解动植物遗体,产生无机物,因此土壤中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C项正确。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项正确。
2. 某科研工作者对某一地区绿地、小树林、农田3种土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由第一层到第三层距地表土层逐渐加深)。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B.人类活动会影响土壤小动物的分布以及数量C.随着土层加深,生物的类群数逐渐减少D.不同样地的同一土层,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差不大
答案 D解析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A项正确;从农田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及分布特点与绿地及小树林的差异可以看出,人类活动会影响土壤小动物的分布和数量,B项正确;由表格数据可知,随着土层加深,生物的类群数逐渐减少,C项正确;不同样地的同一土层,生物数量变化比较大,生物种类相差不大,D项错误。
方法突破 1.土壤小动物类群采集方法归纳
2.生态调查的五种常用方法归纳
1.(2021湖南改编)有研究报道,某地区近40年内森林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80.9%。该时段内,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B.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答案 C解析 植物的空间结构可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植物可以形成更复杂多样的空间结构,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A项正确;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动物栖息地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项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而不是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C项错误;农业和城镇建设需要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下一代人的利益,D项正确。
2.(2022山东)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 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 、 。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 。 (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 (填标号)。 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B.甲的种群密度C.甲的植株高度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4)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 。
答案 (1)E 种群密度小 分布范围广(2)200(3)ABCD(4)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
解析 (1)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而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因此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调查发现E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中分布范围广,但乙的种群密度小。(2)由图可知,D频度级物种数所占比例为8%,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16÷8%=200(种)。(3)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同时也要研究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4)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等。这些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就不断地演替。
3.(2022湖南)入侵生物福寿螺适应能力强、种群繁殖速度快。为研究福寿螺与本土田螺的种间关系及福寿螺对水质的影响,开展了以下实验。实验一:在饲养盒中间放置多孔挡板,不允许螺通过,将两种螺分别置于挡板两侧饲养;单独饲养为对照组。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二:在饲养盒中,以新鲜菜叶喂养福寿螺,每天清理菜叶残渣;以清洁自来水为对照组。结果如表所示。
注:水体浑浊度高表示其杂质含量高。
回答下列问题。(1)野外调查本土田螺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2)由实验一结果可知,两种螺的种间关系为 。 (3)由实验二结果可知,福寿螺对水体的影响结果表现为 。 (4)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福寿螺的入侵会降低本土物种丰富度 ②福寿螺对富营养化水体耐受能力低 ③福寿螺比本土田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④种群数量达到K/2时,是防治福寿螺的最佳时期(5)福寿螺入侵所带来的危害警示我们,引种时要注意: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样方法 (2)竞争 (3)使水体中的总氮和磷含量增加,容易促进水体富营养化 (4)①③(5)物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对当地物种可能造成的影响
4.(2022广东)荔枝是广东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1)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有 性,采用了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 (2)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 ,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 ,有利于其生存。 (3)与荔枝园B相比,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 ,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 。 (4)使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A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但形成了单层群落结构,使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试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荔枝园简单种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1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区别不同群落,物种数目,丰富度,互利共生,考点2群落的演替,被植物覆,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讲义 第9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文件包含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pptx、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29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1讲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3-,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4-,-5-,-6-,-7-,-8-,-9-,-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