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诫子书》课件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61031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5课《诫子书》课件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61031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5课《诫子书》课件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61031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5课《诫子书》课件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610314/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5课《诫子书》课件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610314/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5课《诫子书》课件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610314/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5课《诫子书》课件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61031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5课《诫子书》课件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610314/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说课课件ppt
展开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 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 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就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书 “书”在古代指的是书信。古人所写的书信又叫“尺牍(dú)”或“信札(zhá)”,“鸿雁传书”传的就是“信”而不是我们今天的“书”。 “书”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它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书信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它可以写私人之间的事,也可以写景,抒情,还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源于书信。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的?
夫 君子之行,静 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君子:品德高尚的人。行:行为操守。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翻译: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非淡泊 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翻译: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宁静专一。以:连词,用来广: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翻译:学习必须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翻译:追求过度享乐的放纵和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遂:最终。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翻译:年华随时光飞驰而去,意志随时光流逝而消沉,最后就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翻译: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1、词类活用(1)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使……增长)(2)非志无以成学(成,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3)多不接世(多,形容词作名词,多数人)(4)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的目标)
2、古今异义(1)静以修身(古义:修养身心;今义:衣服显示出穿着人的线条)(2)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安静,精神集中。今义: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3)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4)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不安全。)
诸葛亮认为,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位君子呢?
修身立德、明志致远、广才成学、励精治性,即静、俭、学、志、才。
诸葛亮写这封信以“君子”做榜样,用意是什么?
诸葛亮以“君子之行”这个高标准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儿子要修身养性,节俭生活,培养品德,学有所成。这是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础。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静”是一个核心词语,你能找出它的同义词和反义词吗?
“淡泊”“宁静”是它的同义词;“淫慢”“险躁”则是其反义词。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探究文章的结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名句赏析】(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 “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 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 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
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 “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 “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非澹泊无以明志,( )。 夫学须静也,( ),非学无以广才,( )。淫慢则不能励精,( )。年与时弛, (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本文是作者写给其子的家书,劝勉他修身养性、勤学立志必须要从淡泊宁静中着手,忌讳荒唐险躁。此殷殷教诲饱含着深切期望。 诸葛亮教给儿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哲学,既展示出“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的深切父爱,又表达出古代伟人高远通达的立世哲学。
综合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以”字:楚人以晏子短 吾欲辱之,何以也? 静以修身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非学无以广才 2、解释重点词语: ⑴夫(fú) :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⑵行:操守、品德。 ⑶澹泊:也写做“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名利。 ⑷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⑸致远:实现远大目标。⑹广才:增长才干。 ⑺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⑻励精:奋发向上。 ⑼险躁:冒险,暴躁。⑽治性:陶冶性情。 ⑾驰:消失、逝去。⑿日:时间。 ⒀遂:于是。⒁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⒂穷庐:破房子。⒃将复何及:怎么还来得及。 ⒄ 才须学业也:才:才干 ⒅意与日去:意:意志
课外拓展又诫子书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谈的是饮酒应尽兴而不乱性。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除去埋怨和悔恨,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低微没有出息之辈。
诸葛亮几千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课后作业:背诵默写这篇文章。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一等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一等奖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诵读感知内容,学习目标一,学会诵读,交流积累,了解人物理解内容,学习目标二,了解作者,了解作品,写作背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诫子书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诫子书课文配套ppt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诸葛亮,走近诸葛亮,背景简介,学习目标,诫子书,考一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图片ppt课件,共1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储备,作者简介,孔明卧龙,《出师表》,速度不快,不安全,日子岁月,诫子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12a1cfd0bb10cada2e3d82e093d90a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