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核舟记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核舟记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作者及原作简介,朗读全文,讲解第一段,简介苏武游赤壁一事,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核舟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2.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学习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学习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2、讲读课文第一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二、作者及原作简介1.补充: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大致相当今中央部的办公厅主任),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枢还乡,悲愤而死。他一生没有做过官。2.课文系节选,但只删去一小段。被删节的是:(上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鬼犹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糜(通“眉”)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遵,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下接课文本句)[说明]只述此段大意,但要强调作者的“详瞩”(细致观察)精神,非此则不能成此奇文。三、朗读全文1.正音并标段号。2.带领学生从第2至5段中划出以下话语以显示作者的说明顺序:舟首尾长——中轩敞者——一船头———舟尾——船背3.教师范读全文。4.学生齐读全文。强调要用一字一顿的方式,切实掌握字的读音和意义,不要求读出语气。〔说明]这种读法适用于生僻字多而虚词较少的说明文。在大体熟悉其字句后,再划分节奏为好。 四、讲解第一段。1.指名一位学生试读全段,仍用一字一顿读法;教师再领读一遍,读出节奏。2.讲词语:①“为”,是一个用得相当广泛的动词,可以说“为学”“为文”。这里指雕刻。②“罔不”,是常用语汇。问学生“罔”可用哪个字来替换(“无”)。这是作者有意使用古语。③“因势”“象形”可以读断,即“因其势而象物之形”。“象”是动词,摹拟的意思。3.概括本段内容(用讨论方式)。①赞扬雕刻家王叔远的高超技艺(板书加圈字,下同);结合课文:径寸之木,极言原材料之小/宫室。…??木石,极言雕刻范围之广;“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极言技艺之精。)②交代赠核舟事。(可以问学生“盖大苏泛赤壁云’可否省去不写,并读一遍以示省去后上下文仍然连贯。只是于文义影响甚大,使下文即第2至4段内容失去依托。)由上述内容引申出本段有提示全文的作用。五、简介苏武游赤壁一事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武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到使,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六、布置作业:预习课文第二至四段。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讲读课文第二至四段。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复习导入二、诵读第二段此段和以下两段的基本教学程式是:①学生用一字一顿方式齐读一遍,教师按节奏领读一遍;②解释词语,概括段意。③练习背诵,并在试背过程中作诵读指导④以提问方式外导学生弄清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以下只写解释、指导和提问的内容,不写过程。).1. 解释和指导:①首句读法:“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②按这样的顺序记诵:舟首尾——舱。舱上篛篷——旁开小富。窗启——雕栏。窗闭——见字。2. 提问: ①“山高月小”等四句为什么脍炙人口?(这正是在船上所见到的景象,一写水上,一写江边;一写秋景,一写冬景,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② 雕刻者刻此16字,有什么意图?(借文坛掌故暗示舟在赤壁附近的江上。)三、诵读第三段。1.解释和指导:①读法:“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②注意层次:首句写三人的相对位置;第2至5句写苏、黄;第6至7句写佛印(“总一分”式写法)。2.提问:① 雕刻家是用怎样的方式让人识别这三个人物的?(“峨冠多髯”是苏武的外形特征;佛印是和尚,一望而知;余下一人可谁知是苏轼的好友黄庭坚。)② 为什么雕刻家选用了“共阅手卷”这个细节?(联系泛舟的背景来看这个细节,是足以表现人物的闲适生活和旷达胸襟,这正是雕刻品的主题。〕四、诵读第四段1.解释和指导:①“横卧”:横放。楫横卧,以示不用。③ 读法:“其人/视端/容寂”。“端”,正。④ 也是“总一分”式写法:前两句总写,以楫定位,故先出楫。后两句分写,先出居右者,后出居左者。2.讨论:舟子只能算陪衬人物,为什么把他们的表情动作刻得如此细致?(雕刻品是静止的,但“泛舟”的主题却要求给人以动的感觉。从揖“横卧”和两个舟子的自在神态可以看出,这时候的船正为《后赤赋》上说的是“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体焉”,这就有了动的感觉了。再加上居揖右那个舟子的“啸呼状”,还可以想像出此时江上有风,风助船行,“泛舟”的意味更浓。)五、连贯诵读第2至4段(过程略)六、布置作业:背诵第2至4段。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讲读课文第五、六段。2、总结全文。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复习导入二、学生自读第五段1.齐读一遍后,先解释“题名”加“篆章”是我国书、画、雕刻作品的惯例,有防假冒的作用;然后就内容提出一些小问题(如有哪些字,什么颜色,清晰度如何)让学生作答,以加深印象。2.读《前赤壁赋》开头:“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再让学生对照“题名”,看看有何异同。(雕刻家刻此作品也是在“壬戌”之秋,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无论如何也可从中看出雕刻家对苏轼当年的遭遇是感慨很深的——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步。)三、小结雕刻家的艺术构思学生讨论后,归纳要点如下:1.原材料桃核“修长”,宜刻成舟形。关键是“泛舟”的主题要求将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核舟”上 。2.苏轼是主要游览者,但必有同游者,由此而想到苏轼在黄州时过从较密的黄庭坚和佛印;再将苏轼当时的闲适和旷达心情集中到与黄“共阅一手卷”上来,使主题思想变得极其鲜明。3.借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点出游览地点和舟四围的景色,使“核舟”的艺术空间显得极其广阔。4.通过“一楫横卧”点明船在随水飘流,静中有动。5.舟子“啸呼”,使人感到江上有清风徐来;佛印“矫首昂视”,使人感到四周景色在不断变化,也是静中有动。四、学生自读第六段让学生合上书本,想想:假定自己看过这样一件艺术品,最后还想说些什么。〔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不拘一格,如能涉及被删节的原文内容,应予表扬。讨论后可归纳如下:①统计数字承第2至5段,极言细节之多;②‘借不盈寸”承第1段“径寸之木”,又承第2段“八分有奇”,极言原材料之小;③自然导出赞语“技亦灵怪矣哉”,点明全文中心。五、小结写法——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讨论后归纳成三点:(1)正面是艺术品的主体,反面是附文,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2)舟长是整体,前、后、中是部分,所以先写整体后写部分;(3)中间带有背景性质,船头是主题所在,船尾是陪衬,所以先写背景,次写主题,最后写陪衬。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案及反思,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观核舟,赏奇物,取名字,感奇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核舟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