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2021-2022学年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45分)
1.(3分)化学与社会、生活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可用次氯酸钠溶液或双氧水消毒,其消毒原理相同
B.汉代烧制的“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
C.华为公司自主研发的“麒麟9000芯片”需要以高纯度的硅为原料
D.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涉及制盐、制取镁和溴等,其过程中均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2.(3分)下列反应中,既属于氧化还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柠檬酸与小苏打反应 B.铝与稀盐酸
C.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D.甲烷与O2的燃烧反应
3.(3分)下列措施是为了降低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A.食品放在冰箱中贮藏
B.工业炼钢用纯氧代替空气
C.合成氨工业中使用催化剂
D.在加热条件下,用氢气还原氧化铜
4.(3分)用化学用语表示NH3+HCl═NH4Cl中的相关微粒,其中正确的是( )
A.中子数为8的氮原子:N
B.HCl的电子式:
C.NH3的结构式:
D.Cl﹣的结构示意图:
5.(3分)三硫化磷(P4S3)可用于制造火柴,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P4S3中磷元素为+3价
B.P4S3属于共价化合物
C.P4S3含有非极性键
D.1molP4S3分子含有9mol共价键
6.(3分)以下验证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所用物品不合理的是( )
A.比较钾、钠:Na、K、H2O
B.比较镁、铝:MgCl2溶液、AlCl3溶液、NaOH溶液
C.比较硫、氯:浓硫酸、高氯酸、pH试纸
D.比较溴、碘:溴水、KI﹣淀粉试纸
7.(3分)一种处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方法:CO2(g)+4H2(g)CH4(g)+2H2O(g),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2.24LCO2含有双键的数目为0.2NA
B.0.1molCH4中含有的电子数为NA
C.生成18gH2O转移电子数为4NA
D.1molCO2和2molH2充分反应生成CH4的分子数为0.5NA
8.(3分)从淡化海水中提取溴的流程如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试剂可用Na2SO3饱和溶液
B.步骤Ⅱ鼓入热空气的目的加快反应速率
C.步骤Ⅲ反应为2Br+Cl2═2Cl﹣+Br2
D.步骤Ⅴ包含萃取、分液和蒸馏
9.(3分)如图所示为CFCl3破坏臭氧层的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Ⅰ中断裂极性键C﹣Cl键
B.过程Ⅱ可用方程式表示为O3+Cl=ClO+O2
C.过程Ⅲ中O+O=O2是吸热过程
D.上述过程说明CFCl3中的氯原子是破坏臭氧层的催化剂
10.(3分)Fe(s)+H2SO4(aq)═FeSO4(aq)+H2(g),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能量关系可用如图表示
B.用Fe(s)和H2(g)表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时数值相等
C.若将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则负极将发生氧化反应
D.若将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则正极将析出气体
11.(3分)尿素[(NH2)2]燃料电池可直接去除城市废水中的尿素,既能产生净化的水,又能发电其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装置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电流从A极经导线流向B极
C.B极反应式:O2+4e﹣+4H+═2H2O
D.理论上,每消耗6g尿素,转移的电子数为0.6NA
12.(3分)利用下列实验装置能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
A.熔化NaOH
B.萃取振荡
C.测量生成氧气的速率
D.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3.(3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研究锂电池的科学家,一种用作锂电池电解液的锂盐结构如图。其中,X位于第3周期,X原子的电子数为Z原子的两倍,W、Z、Y位于同一周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Y的氢化物可用于刻蚀玻璃
B.原子半径:X>Z>W
C.简单氢化物稳定性:Y>Z>W
D.W和Z均可以与氢元素形成具有18电子的分子
14.(3分)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测得在不同时间(t)内产生气体体积(V)的数据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实验条件,下列说法中一定不正确的是( )
组别
对应曲线
c(HCl)/mol•L﹣1
反应温度/℃
铁的状态
1
a
30
粉末状
2
b
30
粉末状
3
c
2.5
块状
4
d
2.5
30
块状
A.第4组实验的反应速率最慢
B.第1组实验中盐酸的浓度大于2.5 mol•L﹣1
C.第2组实验中盐酸的浓度等于2.5 mol•L﹣1
D.第3组实验的反应温度低于30℃
15.(3分)向容积为1.00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2O4和NO2的混合气体,发生反应:N2O4(g)⇌2NO2(g),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到达化学平衡前,混合气体的颜色逐渐变深
B.容器内100s时与0s时气体压强之比为10:7
C.当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时,反应达到化学平状态
D.前100s内,用NO2浓度的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0.008mol•L﹣1•s﹣1
二、填空题(5大题,共55分)
16.(14分)为纪念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IUPAC等向世界介绍118位优秀青年化学家,并形成一张“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中国学者雷晓光、姜雪峰、刘庄分别成为“N、S、Hg”元素的代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N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2)自然的水银内含7种核素:Hg、Hg、Hg、Hg、Hg、Hg和Hg,它们互称为 。其中,Hg和Hg中子数之比为 。
(3)用电子式表示K2S的形成过程为 。
(4)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填标号).
A.酸性:HCl>H2S
B.非金属性:O>S
C.碱性:NaOH>Mg(OH)2
D.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5)已知碲(52Te)与S同主族,则碲及其化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正确的是 (填标号)。
A.单质碲在常温下是固体
B.H2Te比H2O稳定
C.H2TeO4的酸性比HIO4弱
D.Cl2通入H2Te溶液中不发生反应
(6)硫磺可用于制作黑火药,是炸时的反应为:S+2KNO3+3C═K2S+N2↑+3CO2↑。反应中每消耗3.2gS,释放的气体体积为 L(换算成标准状况)。烟花爆竹的成分中除了加火药,常加入一些金属元素,燃烧时会产生五彩缤纷的火焰。若燃放烟花的火焰呈现紫色,则烟花中可能含有 元素(填名称),该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
17.(17分)化学在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
(1)某汽车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剂主要含有叠氮化钠(NaN3)、Fe2O3、NH4NO3等物质。当汽车发生碰撞时,气体发生剂产生大量气体使气囊迅速膨胀,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①NaN3是气体发生剂,是 (填“离子”或“共价”)化合物。
②汽车受到猛烈碰撞时,点火器点火引发NaN3迅速分解,生成氢气和金属钠,同时释放大量的热,图1关于该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填字母)。
③已知NH4NO3N2O↑+2H2O↑,推测安全气囊中NH4NO3的作用有 。
(2)以TiO2为催化剂的光热化学循环分解CO2反应为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一个新途径,该反应的机理及各分子化学键完全断裂时的能量变化如图2所示。
①上述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形式是由 转化为化学能.
②根据数据计算,分解1molCO2需 (填“吸收”或“释放”) kJ的能量。
(3)一定条件下,在2L密闭容器内,反应2NO2(g)⇌N2O4(g),n(NO2)时间变化如表:
时间/s
0
1
2
3
4
5
n(NO2)/mol
0.040
0.020
0.010
0.005
0.005
0.005
①0~2s内用N2O4表示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
②在第5s时,NO2的转化率为 。(转化率是指某一反应物转化的百分率。)
(4)氮气可作为脱硝剂,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O和NH3,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6NO(g)+4NH3(g)⇌5N2(g)+6H2O(g)。
①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填标号)
A.反应速率v(NH3)=v(N2)
B.容器内压强不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C.容器内N2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D.容器内n(NO):n(NH3):n(N2):n(H2O)=6:4:5:6
②某次实验中测得容器内NO及N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3。图中b点对应的速率关系是v正 v逆(填“>”“<”或“=”),d点对应的速率关系是v正(NO) v逆(N2)(填“>”“<”或“=”)。
18.(10分)某学生为了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进行以下实验。
(1)向100mL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锌粉,标准状况下测得数据累计值如下:
时间/min
1
2
3
4
5
氢气体积/mL
50
120
232
290
310
①在0~1、1~2、2~3、3~4、4~5min各时间段中:
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是 min,主要的原因可能是 ;
反应速率最小的时间段是 min,主要的原因可能是 。
②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但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可以在稀硫酸中加入 (填序号)。
a.蒸馏水 b.NaOH溶液 c.稀HNO3 d.Na2CO3溶液
(2)进行以下对比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Ⅰ:
实验Ⅱ: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5mL 5%H2O2溶液和5mL 10%H2O2溶液,均未观察到有明显的气泡产生。
①双氧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实验Ⅰ的目的是 。
③实验Ⅱ未观察到预期现象,为了达到该实验的目的,可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
19.(14分)锌锰废电池中的碳包含碳粉、Fe,Cu、Ag和MnO2等物质,从中回收MnO2的工艺流程如图1。
(1)“酸溶”过程中,Cu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灼烧”的目的是除去 。
(3)H2O2的电子式为 ,分子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 。
(4)“还原”过程中,MnO2溶解的离子方程式为 ;溶解一定量的MnO2,H2O2的实际消耗量比理论值高的原因 。
(5)“沉淀”过程中,需缓慢滴加溶液Na2CO3溶液(pH约为12),过滤,得滤渣X,其主要成分为MnCO3。若改变滴加顺序,改为“向Na2CO3中缓慢滴加还原所得溶液”,滤渣X中会混有较多 杂质。
(6)普通锌锰干电池的构造如图2所示,其电池反应的方程式为:Zn+2NH4Cl+2MnO2═Zn(NH3)2Cl2+2MnO(OH)。电池工作时:
①石墨棒做 (填“正极”或“负极”)。
②电池工作时,Cl﹣向 方向移动(填“石墨棒”或“锌筒”)。
③电池内每消耗1.3g锌,若电流效率为80%,则外电路通过的电子数为 。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45分)
1.(3分)化学与社会、生活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可用次氯酸钠溶液或双氧水消毒,其消毒原理相同
B.汉代烧制的“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
C.华为公司自主研发的“麒麟9000芯片”需要以高纯度的硅为原料
D.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涉及制盐、制取镁和溴等,其过程中均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A.次氯酸钠溶液或双氧水都具有强的氧化性;
B.烧制陶瓷的原料为黏土;
C.依据硅为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判断;
D.海水资源制盐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次氯酸钠溶液或双氧水都具有强的氧化性,能够使蛋白质变性,所以新冠病毒可用次氯酸钠溶液或双氧水消毒,其消毒原理相同,故A正确;
B.黏土是烧制陶瓷的主要原料,故B正确;
C.硅为良好的半导体材料,是制造芯片主要原料,故C正确;
D.海水资源制取镁和溴的过程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但海水制盐的过程是经过海水蒸发制得氯化钠,只发生了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化学与环境、能源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运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题目难度不大。
2.(3分)下列反应中,既属于氧化还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柠檬酸与小苏打反应 B.铝与稀盐酸
C.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D.甲烷与O2的燃烧反应
【分析】常见的吸热反应有:Ba(OH)2•8H2O与NH4Cl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有碳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等;在化学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柠檬酸与小苏打反应属于吸热反应,不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铝与稀盐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放热反应,故B错误;
C.灼热的炭与CO2反应为吸热反应,且该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则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
D.甲烷与O2的燃烧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和吸热反应,为高考常见题型,注意把握反应中的变化及能量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学生归纳整合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3.(3分)下列措施是为了降低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A.食品放在冰箱中贮藏
B.工业炼钢用纯氧代替空气
C.合成氨工业中使用催化剂
D.在加热条件下,用氢气还原氧化铜
【分析】能使反应速率降低,则降低温度、减小浓度等可使反应速率减小,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食品放在冰箱中贮藏,温度低,反应速率降低,故A选;
B.工业炼钢用纯氧代替空气,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B不选;
C.合成氨工业中使用催化剂,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反应速率加快,故C不选;
D.在加热条件下,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故D不选;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明确温度、浓度、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即可解答,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4.(3分)用化学用语表示NH3+HCl═NH4Cl中的相关微粒,其中正确的是( )
A.中子数为8的氮原子:N
B.HCl的电子式:
C.NH3的结构式:
D.Cl﹣的结构示意图:
【分析】A.元素符号的左上角为质量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B.氯化氢为共价化合物,不存在阴阳离子;
C.氨气分子中含有3个N﹣H键;
D.氯离子的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解答】解:A.中子数为8的氮原子的质量数=8+7=15,该原子正确的表示方法为:157N,故A错误;
B.HCl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中不能标出电荷,其正确的电子式为,故B错误;
C.氨气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含有3个N﹣H键,NH3的结构式,故C正确;
D.为氯原子结构示意图,氯离子的最外层含有8个电子,其正确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题目难度不大,涉及电子式、元素符号、结构式、离子结构示意图等知识,明确常见化学用语的书写原则为解答关键,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规范答题能力。
5.(3分)三硫化磷(P4S3)可用于制造火柴,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P4S3中磷元素为+3价
B.P4S3属于共价化合物
C.P4S3含有非极性键
D.1molP4S3分子含有9mol共价键
【分析】A.图示最上方的P与S形成3个共价键,P为+3价,底面的P与S形成1个共价键,P为+1价;
B.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属于共价化合物;
C.分子中P与P之间存在化学键;
D.P﹣S键是极性共价键,P﹣P键是非极性共价键。
【解答】解:A.图示最上方的P与S形成3个极性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偏向电负性强的S原子,则P为+3价;底面的P与S形成1个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偏向电负性强的S原子,则P为+1价;P﹣P键为非极性共价键,共用电子对不偏移,故P4S3中P元素为+3 价和+1价,故A错误;
B.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属于共价化合物,P4S3属于共价化合物,故B正确;
C.分子中P与P之间存在化学键,同种原子之间形成非极性键,所以含有非极性键,故C正确;
D.P﹣S键是极性共价键,P﹣P键是非极性共价键,则根据图示可知,1molP4S3分子中含有 6mol P﹣S极性共价键和3mol非极性共价键,所以1mol P4S3分子含有9mol共价键,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键及物质结构,根据图示分子结构把握P与S形成的化学键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中等,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6.(3分)以下验证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所用物品不合理的是( )
A.比较钾、钠:Na、K、H2O
B.比较镁、铝:MgCl2溶液、AlCl3溶液、NaOH溶液
C.比较硫、氯:浓硫酸、高氯酸、pH试纸
D.比较溴、碘:溴水、KI﹣淀粉试纸
【分析】A.金属单质与水反应越剧烈,则金属性越强;
B.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C.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脱水性等;
D.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解答】解:A.金属单质与水反应越剧烈,则金属性越强,则可以根据比较钾、钠与H2O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性,故A正确;
B.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氢氧化镁不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铝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所以氢氧化镁的碱性强,则Mg的金属性强,故B正确;
C.pH试纸测定浓硫酸时,浓硫酸不能完全电离出氢离子,且有脱水性,会使试纸发生炭化现象,不能测定溶液的pH,故C错误;
D.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溴水滴到KI淀粉试纸上,试纸变蓝色说明溴单质的氧化性大于碘单质,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断方法,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7.(3分)一种处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方法:CO2(g)+4H2(g)CH4(g)+2H2O(g),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2.24LCO2含有双键的数目为0.2NA
B.0.1molCH4中含有的电子数为NA
C.生成18gH2O转移电子数为4NA
D.1molCO2和2molH2充分反应生成CH4的分子数为0.5NA
【分析】A.1个二氧化碳含有2个碳氧双键;
B.1个甲烷含有10个电子;
C.依据CO2(g)+4H2(g)CH4(g)+2H2O(g)~8e﹣计算;
D.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解答】解:A.标准状况下,2.24LCO2含有双键的数目为:×2×NAmol﹣1=0.2NA,故A正确;
B.0.1molCH4中含有的电子数为:0.1mol×10×NAmol﹣1=NA,故B正确;
C.依据CO2(g)+4H2(g)CH4(g)+2H2O(g)~8e﹣可知,生成18gH2O转移电子数为4NA,故C正确;
D.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1molCO2和2molH2充分反应生成CH4的分子数小于0.5NA,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和判断,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好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化学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关系,准确弄清分子、原子、原子核内质子中子及核外电子的构成关系,注意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的特点。
8.(3分)从淡化海水中提取溴的流程如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试剂可用Na2SO3饱和溶液
B.步骤Ⅱ鼓入热空气的目的加快反应速率
C.步骤Ⅲ反应为2Br+Cl2═2Cl﹣+Br2
D.步骤Ⅴ包含萃取、分液和蒸馏
【分析】淡化海水通入氯气,发生2Br﹣+Cl2═Br2+2Cl﹣,通入热空气吹出Br2,用X为还原剂,可为Na2SO3饱和溶液,与溴反应生成Na2SO4、NaBr,得到含溴离子的溶液,III中再通入氯气氧化溴离子生成溴,IV中经萃取、蒸馏、分液,可得到液溴,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II中溴转化为溴离子,X为还原剂,则X试剂可用Na2SO3饱和溶液,故A正确;
B.溴单质易挥发,“鼓入热空气”可以将其吹出,目的不是加快反应速率,故B错误;
C.由上述分析可知,步骤Ⅲ发生的离子反应为2Br﹣+Cl2═2Cl﹣+Br2,得到高浓度Br2,故C正确;
D.溴不易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则步骤Ⅳ包含苯取、分液和蒸馏,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海水资源的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流程中发生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9.(3分)如图所示为CFCl3破坏臭氧层的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Ⅰ中断裂极性键C﹣Cl键
B.过程Ⅱ可用方程式表示为O3+Cl=ClO+O2
C.过程Ⅲ中O+O=O2是吸热过程
D.上述过程说明CFCl3中的氯原子是破坏臭氧层的催化剂
【分析】A.图示可知,过程Ⅰ中CFCl3转化为CFCl2和氯原子;
B.过程Ⅱ:O3与Cl反应生成ClO和O2;
C.过程Ⅲ:ClO与O吸收辐射后反应生成Cl和O2;
D.反应过程可知,氟利昂中氯原子在氧气分解为氧气的过程中起到催化作用。
【解答】解:A.过程Ⅰ中CFCl3转化为CFCl2和氯原子,断裂极性键C﹣Cl键,故A正确;
B.过程Ⅱ:O3与Cl反应生成ClO和O2,则过程Ⅱ可表示为:O3+Cl=ClO+O2,故B正确;
C.过程Ⅲ:吸收辐射会吸收能量,ClO与O吸收辐射后反应生成Cl和O2,可表示为:ClO+O=Cl+O2,是吸热过程,故C错误;
D.过程Ⅱ中氯原子反应生成氧化氯,过程Ⅲ中氧化氯和氧原子反应又生成了氯原子,所以说明氟利昂中氯原子是破坏O3的催化剂,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氟氯代烷对环境的影响、化学反应机理,题目难度不大,明确图示信息含义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10.(3分)Fe(s)+H2SO4(aq)═FeSO4(aq)+H2(g),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能量关系可用如图表示
B.用Fe(s)和H2(g)表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时数值相等
C.若将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则负极将发生氧化反应
D.若将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则正极将析出气体
【分析】对于Fe(s)+H2SO4(aq)=FeSO4(aq)+H2(g),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当将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时,Fe为负极,被氧化,正极上析出氢气,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为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故A正确;
B.Fe为固体,不能用于表示反应速率,故B错误;
C.原电池中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其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故C正确;
D.当将该反应设计呈原电池时,氢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生成氢气,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化学反应速率、原电池工作原理,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中能量变化、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1.(3分)尿素[(NH2)2]燃料电池可直接去除城市废水中的尿素,既能产生净化的水,又能发电其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装置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电流从A极经导线流向B极
C.B极反应式:O2+4e﹣+4H+═2H2O
D.理论上,每消耗6g尿素,转移的电子数为0.6NA
【分析】尿素燃料电池中,尿素在负极上失去电子生成N2、CO2,为氧化反应,负极反应为CO(NH2)2+H2O﹣6e﹣═N2↑+CO2↑+6H+,正极通入氧气,电极方程式为O2+4H++4e﹣═2H2O,结合电极方程式解答该题。
【解答】解:A.该装置是原电池装置,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A正确;
B.原电池中,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则电流从B极经导线流向A极,故B错误;
C.B极为正极,正极上通入氧气,电极方程式为O2+4H++4e﹣═2H2O,故C正确;
D.负极上是CO(NH2)2失电子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则负极反应式为:CO(NH2)2+H2O﹣6e﹣=CO2+N2+6H+,每消耗60g尿素,转移的电子数为6NA,则每消耗6g尿素,转移的电子数为0.6NA,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的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电极的判断以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12.(3分)利用下列实验装置能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
A.熔化NaOH
B.萃取振荡
C.测量生成氧气的速率
D.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分析】A.高温下NaOH与二氧化硅反应;
B.萃取振荡时应塞上塞子,上下颠倒;
C.秒表测定时间,针筒可测定气体的体积;
D.浓度、催化剂均影响反应速率。
【解答】解:A.高温下NaOH与二氧化硅反应,应选铁坩埚,故A错误;
B.萃取振荡时应塞上塞子,上下颠倒,图中操作不合理,故B错误;
C.秒表测定时间,针筒可测定气体的体积,图中可测定生成氧气的速率,故C正确;
D.浓度、催化剂均影响反应速率,两个变量,不能验证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混合物分离提纯、反应速率、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13.(3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研究锂电池的科学家,一种用作锂电池电解液的锂盐结构如图。其中,X位于第3周期,X原子的电子数为Z原子的两倍,W、Z、Y位于同一周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Y的氢化物可用于刻蚀玻璃
B.原子半径:X>Z>W
C.简单氢化物稳定性:Y>Z>W
D.W和Z均可以与氢元素形成具有18电子的分子
【分析】由结构可知,X可形成6条共价键,X是S;X原子的电子数为Z原子的两倍,Z是O;W、Z、Y位于同一周期,Y只能形成1条共价键,Y是F;W能形成2条共价键,整个离子得1个电子,故W应是N。
【解答】解:A.HF可用于刻蚀玻璃,故A正确;
B.原子半径:S>N>O,故B错误;
C.简单氢化物稳定性:HF>H2O>NH3,故C正确;
D.N2H4和H2O2均为18电子的分子,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为高频考点,注意理解价键结构推断元素,熟练掌握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化合物知识,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
14.(3分)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测得在不同时间(t)内产生气体体积(V)的数据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实验条件,下列说法中一定不正确的是( )
组别
对应曲线
c(HCl)/mol•L﹣1
反应温度/℃
铁的状态
1
a
30
粉末状
2
b
30
粉末状
3
c
2.5
块状
4
d
2.5
30
块状
A.第4组实验的反应速率最慢
B.第1组实验中盐酸的浓度大于2.5 mol•L﹣1
C.第2组实验中盐酸的浓度等于2.5 mol•L﹣1
D.第3组实验的反应温度低于30℃
【分析】相同时间内生成氢气的体积越大,说明反应速率越快,由图可知,反应速率a>b>c>d,根据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固体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行分析.
【解答】解:相同时间内生成氢气的体积越大,说明反应速率越快,由图可知,反应速率a>b>c>d,
A.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曲线d生成的氢气的体积最少,故第4组实验的反应速率最慢,故A正确;
B.第1组反应速率比第4组快,1、4组相比,温度相同,1组固体表面积更大,故第1组盐酸的浓度可能等于、小于或大于2.5mol•L﹣1,故B正确;
C.第2组反应速率比第4组快,2、4组相比,温度相同,2组固体表面积更大,故第2组盐酸的浓度可能等于、小于或大于2.5mol•L﹣1,故C正确;
D.第3组反应速率比第4组快,3、4组相比,浓度、固体表面积相同,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故第3组实验的反应温度高于30℃,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铁等质量时,探究盐酸浓度、反应温度、铁的颗粒大小不同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难度不大.
15.(3分)向容积为1.00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2O4和NO2的混合气体,发生反应:N2O4(g)⇌2NO2(g),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到达化学平衡前,混合气体的颜色逐渐变深
B.容器内100s时与0s时气体压强之比为10:7
C.当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时,反应达到化学平状态
D.前100s内,用NO2浓度的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0.008mol•L﹣1•s﹣1
【分析】A.反应体系中c(NO2)越大,混合气体的颜色越深;
B.压强与物质的量呈正比;
C.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变化的物理量不再变化;
D.根据v=计算判断。
【解答】解:A.由图中信息可知,反应正向进行,反应体系中c(NO2)增大,所以混合气体的颜色逐渐变深,故A正确;
B.0s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1.4mol,100s时,气体总物质的量为1.8mol,气体压强与物质的量呈正比,则容器内100s时与0s时气体压强之比为1.8mol:1.4mol=9:7,故B错误;
C.气体的质量不变,物质的量发生变化,当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变化时,达到判断化学平衡,故C正确;
D.前100s内,用NO2浓度的变化为(1.00﹣0.20)mol/L=0.80mol/L,化学反应速率v==0.008mol•L﹣1•s﹣1,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的建立、化学平衡特征和影响平衡因素等知识,注意图象的分析判断和平衡特征的应用,掌握双基知识是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二、填空题(5大题,共55分)
16.(14分)为纪念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IUPAC等向世界介绍118位优秀青年化学家,并形成一张“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中国学者雷晓光、姜雪峰、刘庄分别成为“N、S、Hg”元素的代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N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第二周期ⅤA族 。
(2)自然的水银内含7种核素:Hg、Hg、Hg、Hg、Hg、Hg和Hg,它们互称为 同位素 。其中,Hg和Hg中子数之比为 30:31 。
(3)用电子式表示K2S的形成过程为 。
(4)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BC (填标号).
A.酸性:HCl>H2S
B.非金属性:O>S
C.碱性:NaOH>Mg(OH)2
D.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5)已知碲(52Te)与S同主族,则碲及其化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正确的是 AC (填标号)。
A.单质碲在常温下是固体
B.H2Te比H2O稳定
C.H2TeO4的酸性比HIO4弱
D.Cl2通入H2Te溶液中不发生反应
(6)硫磺可用于制作黑火药,是炸时的反应为:S+2KNO3+3C═K2S+N2↑+3CO2↑。反应中每消耗3.2gS,释放的气体体积为 8.96 L(换算成标准状况)。烟花爆竹的成分中除了加火药,常加入一些金属元素,燃烧时会产生五彩缤纷的火焰。若燃放烟花的火焰呈现紫色,则烟花中可能含有 钾 元素(填名称),该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
【分析】(1)N元素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5;
(2)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为同位素;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
(3)K2S属于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时,左边为原子的电子式,右边为物质的电子式,中间用“→”连接;
(4)A.氢化物酸性强弱与元素周期律无关;
B.同主族自上而下元素非金属性减弱;
C.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D.碳酸钠加热不分解,碳酸氢钠加热分解,与元素周期律无关;
(5)A.ⅥA族的单质中只有O元素的单质为气体,且随原子序数的增大,由气态变为固态;
B.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
D.H2Te与H2S性质类似,氯气的氧化性大于Te;
(6)计算S的物质的量,根据方程式计算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再根据V=nVm计算气体体积;若燃放烟花的火焰呈现紫色,则烟花中可能含有K元素。
【解答】解:(1)N元素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5,处于周期表中第二周期ⅤA族,
故答案为:第二周期ⅤA族;
(2)各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它们互为同位素;Hg和Hg中子数之比为(200﹣80):(204﹣80)=30:31,
故答案为:30:31;
(3)K2S属于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为,
故答案为:;
(4)A.氢化物酸性强弱与元素非金属性无关,与元素周期律无关,故A错误;
B.同主族自上而下元素非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O>S,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B正确;
C.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碱性:NaOH>Mg(OH)2,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C正确;
D.碳酸钠加热不分解,碳酸氢钠加热分解,与元素周期律无关,与本身结构有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5)A.ⅥA族的单质中只有O元素的单质为气体,且随原子序数的增大,由气态变为固态,单质碲在常温下是固体,故A正确;
B.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H2Te不如H2O稳定,故B错误;
C.非金属性I>Te,则H2TeO4的酸性比HIO4弱,故C正确;
D.H2Te与H2S性质类似,氯气的氧化性大于Te,则Cl2通入H2Te溶液中发生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AC;
(6)S的物质的量为=0.1mol,根据S+2KNO3+3C═K2S+N2↑+3CO2↑,可知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1mol×4=0.4mol,生成氢气体积为0.4mol×22.4L/mol=8.96L;若燃放烟花的火焰呈现紫色,则烟花中可能含有K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答案为:8.96;钾;。
【点评】本题考查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熟练掌握元素周期律,题目难度不大,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
17.(17分)化学在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
(1)某汽车安全气囊的气体发生剂主要含有叠氮化钠(NaN3)、Fe2O3、NH4NO3等物质。当汽车发生碰撞时,气体发生剂产生大量气体使气囊迅速膨胀,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①NaN3是气体发生剂,是 离子 (填“离子”或“共价”)化合物。
②汽车受到猛烈碰撞时,点火器点火引发NaN3迅速分解,生成氢气和金属钠,同时释放大量的热,图1关于该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A (填字母)。
③已知NH4NO3N2O↑+2H2O↑,推测安全气囊中NH4NO3的作用有 吸收产生的热量,同时释放大量气体 。
(2)以TiO2为催化剂的光热化学循环分解CO2反应为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一个新途径,该反应的机理及各分子化学键完全断裂时的能量变化如图2所示。
①上述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形式是由 光能和热能 转化为化学能.
②根据数据计算,分解1molCO2需 吸收 (填“吸收”或“释放”) 278 kJ的能量。
(3)一定条件下,在2L密闭容器内,反应2NO2(g)⇌N2O4(g),n(NO2)时间变化如表:
时间/s
0
1
2
3
4
5
n(NO2)/mol
0.040
0.020
0.010
0.005
0.005
0.005
①0~2s内用N2O4表示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0.00375mol/(L•s) 。
②在第5s时,NO2的转化率为 87.5% 。(转化率是指某一反应物转化的百分率。)
(4)氮气可作为脱硝剂,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O和NH3,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6NO(g)+4NH3(g)⇌5N2(g)+6H2O(g)。
①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BC (填标号)
A.反应速率v(NH3)=v(N2)
B.容器内压强不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C.容器内N2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D.容器内n(NO):n(NH3):n(N2):n(H2O)=6:4:5:6
②某次实验中测得容器内NO及N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图3。图中b点对应的速率关系是v正 > v逆(填“>”“<”或“=”),d点对应的速率关系是v正(NO) > v逆(N2)(填“>”“<”或“=”)。
【分析】(1)①由构成物质的元素判断;
②由反应吸放热判断能量关系;
③由化学反应判断作用;
(2)①结合图象判断能量转化;
②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判断反应热;
(3)①由公式v=计算反应速率;
②由物质的起始量和反应量计算转化率;
(4)①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浓度和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②依据反应状态判断速率关系。
【解答】解:(1)①NaN3是气体发生剂,由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构成,属于离子化合物,
故答案为:离子;
②NaN3迅速分解,生成氢气和金属钠,同时释放大量的热,故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A,
故答案为:A;
③安全气囊中NH4NO3的作用有吸收产生的热量,同时释放大量气体,
故答案为:吸收产生的热量,同时释放大量气体;
(2)①由图可知,上述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形式是由光能和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故答案为:光能和热能;
②由图可知,CO2(g)⇌CO(g)+O2(g)△H=1598kJ/mol﹣1072kJ/mol﹣×496kJ/mol=278kJ/mol,分解1molCO2需吸收278kJ热量,
故答案为:吸收;278;
(3)①0~2s内二氧化氮的反应量为(0.04﹣0.01)mol=0.03mol,四氧化二氮生成0.015mol,用N2O4表示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00375mol/(L•s),
故答案为:0.00375mol/(L•s);
②在第5s时,二氧化氮的反应量为(0.04﹣0.005)mol=0.035mol,NO2的转化率为×100%=87.5%,
故答案为:87.5%;
(4)①A.反应速率v(NH3)=v(N2),未指明正逆反应速率,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
B.容器内压强不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容器中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
C.容器内N2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
D.容器内n(NO):n(NH3):n(N2):n(H2O)=6:4:5:6,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②b点时,反应正向建立平衡,v正>v逆,d点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v正(NO)=v逆(NO),且v逆(NO)=v逆(N2),故v正(NO)>v逆(N2),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和化学平衡,题目难度中等,掌握化学平衡的相关计算和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8.(10分)某学生为了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进行以下实验。
(1)向100mL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锌粉,标准状况下测得数据累计值如下:
时间/min
1
2
3
4
5
氢气体积/mL
50
120
232
290
310
①在0~1、1~2、2~3、3~4、4~5min各时间段中:
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是 2~3 min,主要的原因可能是 该反应过程中放热使温度升高而加快反应速率,此时温度的影响起主要因素 ;
反应速率最小的时间段是 4~5 min,主要的原因可能是 该反应过程中消耗H+使CH+减小而减慢反应速率,此时CH+的影响起主要因素 。
②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但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可以在稀硫酸中加入 a (填序号)。
a.蒸馏水 b.NaOH溶液 c.稀HNO3 d.Na2CO3溶液
(2)进行以下对比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Ⅰ:
实验Ⅱ: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5mL 5%H2O2溶液和5mL 10%H2O2溶液,均未观察到有明显的气泡产生。
①双氧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2H2O+O2↑ 。
②实验Ⅰ的目的是 研究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
③实验Ⅱ未观察到预期现象,为了达到该实验的目的,可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将两支试管同时放入盛有相同温度热水的烧杯中,或向两支试管中同时滴入2滴1mol/L FeCl3溶液,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 。
【分析】(1)①化学反应速率=,因为时间相同,只要气体体积差大的反应速率就大;
②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但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加入的物质应该降低氢离子浓度但不影响氢离子总物质的量;
(2)①在FeCl3催化作用下,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和水;
②实验①中试管A、B中只有温度不同,滴加FeCl3溶液双氧水的分解速率增大,现象明显;
③现象不明显可以提高反应速率,结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解答;
【解答】解:(1)①化学反应速率=,因为时间相同,只要气体体积差大的反应速率就大,0min~1min、1min~2min、2min~3min、3min~4min、4min~5min时间段中,△V分别为50mL、(120﹣50)mL=70mL、(232﹣120)mL=112mL、(290﹣232)mL=58mL、(310﹣290)mL=20mL,
所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2min~3min、最慢的是4~5 min,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温度起主要影响作用,随着反应进行,氢离子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氢离子浓度起主要作用,
故答案为:2~3;该反应过程中放热使温度升高而加快反应速率,此时温度的影响起主要因素;4~5;该反应过程中消耗H+使CH+减小而减慢反应速率,此时CH+的影响起主要因素;
②a.加入蒸馏水,氢离子浓度减小、氢离子总物质的量不变,所以符合条件,故a正确;
b.加入NaOH溶液,氢离子浓度减小、氢离子总物质的量变小,所以不符合条件,故b错误;
c.加入稀HNO3溶液,氢离子浓度增加、氢离子总物质的量增加,不符合条件,故c错误;
d.加入Na2CO3溶液,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导致和锌反应的氢离子总物质的量减少,不符合条件,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①过氧化氢分解,FeCl3在此反应中作催化剂,起催化作用,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速率,其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2H2O+O2↑,
故答案为:2H2O22H2O+O2↑;
②分别在试管A、B中加入 5mL 5% H2O2溶液,各滴入1~2 滴1mol/L FeCl3溶液。待试管中均有适量气泡出现,说明过氧化氢分解能发生,试管A、B中均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试管A放入盛有5℃左右冷水的烧杯中,
故答案为:研究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③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有浓度、温度、气体的压强、催化剂、固体的表面积,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 5mL 5%H2O2溶液和 5mL 10%H2O2溶液,试管A、B中均未见气泡产生,为加快反应速率,可从温度、或催化剂的影响角度考虑,
故答案为:将两支试管同时放入盛有相同温度热水的烧杯中,或向两支试管中同时滴入2滴1mol/L FeCl3溶液,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方程式的书写等,侧重于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解答时须注意实验的原理,难度中等。
19.(14分)锌锰废电池中的碳包含碳粉、Fe,Cu、Ag和MnO2等物质,从中回收MnO2的工艺流程如图1。
(1)“酸溶”过程中,Cu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的化学方程式为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
(2)“灼烧”的目的是除去 碳 。
(3)H2O2的电子式为 ,分子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 共价键(或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
(4)“还原”过程中,MnO2溶解的离子方程式为 MnO2+H2O2+2H+=Mn2++O2↑+2H2O ;溶解一定量的MnO2,H2O2的实际消耗量比理论值高的原因 MnO2催化H2O2发生分解 。
(5)“沉淀”过程中,需缓慢滴加溶液Na2CO3溶液(pH约为12),过滤,得滤渣X,其主要成分为MnCO3。若改变滴加顺序,改为“向Na2CO3中缓慢滴加还原所得溶液”,滤渣X中会混有较多 Mn(OH)2 杂质。
(6)普通锌锰干电池的构造如图2所示,其电池反应的方程式为:Zn+2NH4Cl+2MnO2═Zn(NH3)2Cl2+2MnO(OH)。电池工作时:
①石墨棒做 正极 (填“正极”或“负极”)。
②电池工作时,Cl﹣向 锌筒 方向移动(填“石墨棒”或“锌筒”)。
③电池内每消耗1.3g锌,若电流效率为80%,则外电路通过的电子数为 0.032NA 。
【分析】锌锰废电池中的碳包含碳粉、Fe,Cu、Ag和MnO2等物质,碳粉、Fe、Cu、Ag和MnO2等物质加入稀硝酸酸溶,Fe、Cu、Ag都会被硝酸反应生成硝酸盐,然后通入空气除去碳,过滤剩余二氧化锰,加入双氧水还原二氧化锰得到硫酸锰,加入碳酸钠沉淀锰离子,过滤得到碳酸锰,最后得到二氧化锰。
【解答】解:(1)Cu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硝酸铜和水,故化学方程式为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故答案为: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通入空气使碳燃烧而除去,
故答案为:碳;
(3)H2O2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含有共价键(或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故答案为:;共价键(或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4)双氧水还原二氧化锰得到锰离子,故离子方程式为MnO2+H2O2+2H+=Mn2++O2↑+2H2O;MnO2催化H2O2发生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MnO2+H2O2+2H+=Mn2++O2↑+2H2O;MnO2催化H2O2发生分解;
(5)“沉淀”过程中,若改为“向Na2CO3中缓侵滴加还原所得溶液”,则在碱性环境中,Mn2+会发生水解反应,从而使滤渣b中混有较多的Mn(OH)2,
故答案为:Mn(OH)2;
(6)①电池反应的方程式为:Zn+2NH4Cl+2MnO2=Zn(NH3)2+2MnO(OH),Zn失电子做负极,故石墨做正极,
故答案为:正极;
②电池工作时,Cl﹣向负极即锌筒方向移动,
故答案为:锌筒;
③1molZn失去2mol电子,1.3g锌的物质的量为=0.02mol,则外电路通过的电子数为0.02×2×80%NA=0.032NA,
故答案为:0.032NA。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离提纯实验方案设计,题目涉及物质的分离提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电化学应、氧化剂的选择等知识,题目难度中等,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4/15 1:07:08;用户:一;邮箱:orFmNt4wY2woThCHSPWeWvTp-oRM@weixin.jyeoo.com;学号:25716926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认真阅读答题卡,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认真阅读答题卡,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