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候第2课时教案
展开鲁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教学设计
《气候第 2课时》课标分析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记住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2.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以及划分地区,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知道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及其意义。
4.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特征、影响范围以及季风带来的利弊。
5.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6.知道我国灾害性天气频发,评价季风气对人类活动生产的影响,初步树立防灾减灾的能力。
教材分析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本节教材注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结合联系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把抽象的天气、气候知识引入课堂,使教材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学起来感觉亲切、实用。本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组织、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学情分析
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六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道学生带着问题分析地图,主要采取教师引导、小组合作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探究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2.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因素及划分区域。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图,并能通过读图析图得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学会分析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因素及划分区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降水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空间、时间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得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读图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位于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的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来感受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的情况,让学生明白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勤劳的中国人在治理毛乌素沙漠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取得的成果。从而导入本课,中国的降水以及干湿地区的划分。
二、 教学目标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学生齐读。
1.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干湿区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3.学会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4.养成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正确思想。
三、 讲授新课
1.课件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学生上台分别找出几条等降水量线,然后学生自学课本分别说出广州、武汉、兰州、乌鲁木齐四地的年降水量范围。
引导学生总结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
2.读中国年降水量图找出“我国的雨极”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托克逊。从方位上感受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组讨论:为什么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海陆因素(夏季风)降水东西差异地形因素(山脉阻挡)加剧东西差异纬度因素东部降水的南北差异
3.学生结合课本 37页材料,分析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
① .三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吗?降水集中在哪个季节?
② .三城市的雨季长短有何差异?
③ .读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师精讲。
4.知识小结降水的变化:
①空间变化: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东多西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②时间(季节)变化:用降水量柱状图表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5.干湿地区的划分课件出示“中国的干湿区”划分图,生读图分析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生回答:降水量对比蒸发量
6.生读课本完成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读图,考虑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①.我国干湿区的划分界线和 200、400、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是什么关系?
②.东北地区东部和北部都属于什么干湿区?为什么?
③.我们所在省区属于什么干湿区?
7.猜猜植被所在地?并说明对应地区的年降水量范围?
(P38)提问学生(引导学生读图析图,探究原因。)
8.知识小结干湿区:
①. 划分依据:一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②. 干湿区的分布:我国东南部以湿润区、半湿润区、为主,西北部以半干旱、干旱区为主。
③.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生分组合作探究)
9. 探究合作(生分组探究) 降水的多少、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地区分布不均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图片展示降水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图片展示降水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0. 课堂小结(谈收获) 生谈一谈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课件出示本课知识总结图
降水的变化:
1.空间变化: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
空间变化: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
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东部多西部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时间(季节)变化:用降水量柱状图表示降水量时间(季节)变化
规律: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气候第 2课时》课后反思
本节承接上节课内容,进一步从降水角度学习我国气候,带领学生继续读图、析图,加深学生对地图的学习方法,提高对地图的分析能力。另外课程涉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以及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的学习,内容较多,课程设计过程中注意活动时间的掌握。最后,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自己从身边的感受出发,加深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候精品第3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候精品第3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视频引入,课堂活动,合作探究,知识讲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候优秀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候优秀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情境引入,课堂活动,知识讲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节 气候优质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节 气候优质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情境引入,课堂活动,知识拓展,视频讲解,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