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4练西汉与东汉_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4练西汉与东汉_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第1页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4练西汉与东汉_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第2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4练西汉与东汉_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4练西汉与东汉_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共4页。
    第4练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2023·山西晋中高三三模]秦朝灭亡后,刘邦据秦之地、用秦之人、承秦之制,在秦国故土推行当地人更能接受的秦国风俗法律;对于东方六国故地,则设立同姓乃至异姓诸侯王,并允许东方王国从俗而治。这些措施旨在(  )A.因势利导化解紧张态势B.推行郡国并行之制C.遵循旧制促进经济发展D.吸取秦朝速亡教训2.[2023·辽宁葫芦岛高三二模]贾谊《论积贮疏》指出:“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贾谊的观点旨在强调(  )A.粮食安全于国之重要    B.汉初国力衰微的事实C.实行农商皆本的急迫    D.国家四方皆敌之困境3.[2023·福建南平高三三模]汉文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实行“入粟拜爵”之策,“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这一政策(  )A.有助于缓解汉初农业生产的困境B.导致了汉朝社会政治风气的败坏C.有利于西汉外儒内法理念的实施D.弱化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社会影响4.[2023·湖南娄底高三模拟预测]平定七国之乱之后,汉景帝在吴、楚、赵、齐四国旧地,陆续封皇子十三人为诸侯王。中元五年(前145年)又下诏,各诸侯国“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这些措施(  )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历史趋势B.说明“汉承秦制略有损益”C.根本目的是减少财政的支出D.弱化了三公权力以加强皇权5.[2023·新课标卷]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6.[2023·福建龙岩高三三模]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名为三官钱。他还责成各郡国把以前所铸的钱币一律销毁,所得铜料输给三官。汉武帝此举(  )A.打击了地方诸侯    B.稳定了市场秩序C.根除了割据势力    D.健全了货币体系7.[2023·广东二模]西汉末年,太官曾通过昼夜燃火的温室来反季节种植稀缺的“葱韭菜茹”。担任少府的召信臣以“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为由,奏请禁止栽培此类“非法食物”并获准,“省费岁数千万”。这表明当时(  )A.主流价值渗透宫廷生活B.精耕细作坚持以农为本C.作物栽培影响天人观念D.财政危机阻碍技术革新8.[2023·广东佛山高三模拟预测]公元前135年,闽越围攻东瓯,制造边疆危机。汉武帝在解决危机后说,“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仰治,并把视野转向北方。据此可知,当时汉朝(  )A.奉行外儒内法思想B.初步具备大一统的基础C.有效解决王国问题D.以稳定社会为首要任务9.[2023·山东济宁高三三模]东汉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规定: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士又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不但不能到乙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的婚姻之家也是如此。其做法在客观上(  )A.遏制了豪强的发展    B.促进了文化的融合C.限制了官员的特权    D.保障了吏治的清明10.[2023·辽宁丹东高三二模]《史记》中有世家30篇,以《孔子世家》为界,之前的17篇世家,都是诸侯、贵族家族的编年体历史记录,并非单独的人物传记;之后12篇记叙的是秦末汉初的王公贵胄,但对他们的子孙后代只是附带提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贵族政治走向衰B.司马迁的个人好恶C.宗法分封制度完全瓦解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第4练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A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灭亡后,刘邦对待秦地和东方六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因俗而治,因势利导,缓解当时的困境,A项正确;材料和郡国并行制没有关系,排除B项;刘邦接受秦地和东方六国的一些风俗习惯,是为了缓解当时的紧张态势,而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D项不是这些措施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2.A 根据材料可知,“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的意思是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由此可知,贾谊的观点旨在强调粮食安全于国之重要,A项正确;贾谊的观点旨在强调粮食安全于国之重要,但未体现汉初国力衰微,排除B项;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贾谊的观点旨在强调粮食安全于国之重要,不代表国家四方皆敌之困境,排除D项。故选A项。3.A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汉文帝实行“入粟拜爵”的政策,鼓励天下人通过向朝廷“捐赠”一定数量的粮食来获得一定的爵位,有罪者也可以此得以减免刑罚,此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缓解当时农业困境,A项正确;材料措施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良好政治风气的养成,但并未导致汉文帝时期社会政治风气败坏,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外儒内法”指的是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思想,材料并没有体现儒法结合、儒法互济,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指的是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发展,歧视商人和手工业者,材料举措有利于农业发展,并没有弱化重农抑商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4.A 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平定七国之乱的目的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在原来四个诸侯国的旧地分封皇子十三人为诸侯王,王国的区域变小,又减少诸侯国的官员,改丞相为相等,其目的是在制度上降低诸侯王的地位,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中央朝廷抗衡,这些都是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A项正确;这些措施都是对汉初制度的改革,不是汉承秦制的体现,排除B项;减少财政支出不是根本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才是,排除C项;这里的御史大夫和丞相都是地方诸侯国的官制,不是指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排除D项。故选A项。5.B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书认为天下无法安定,原因在于刺史权力太轻,朝廷于是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至此刺史(州牧)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跃升为长吏、太守的上级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排除A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项。故选B项。6.A 据材料“汉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责成各郡国把以前所铸的钱币一律销毁”,通过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这样就强化了中央集权,打击了地方诸侯的势力,A项正确;汉武帝此举主要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并不是稳定市场秩序,排除B项;“根除了割据势力”,表述夸大,排除C项;此时的货币体系尚不健全,排除D项。故选A项。7.A 根据材料“担任少府的召信臣以‘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为由,奏请禁止栽培此类‘非法食物’并获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官员认为用燃火的方式种植反季节蔬菜浪费人力、物力,反映出节俭、体恤民情的观念影响着宫廷生活,A项正确;材料中禁止用燃火的方式种植反季节蔬菜,难以体现精耕细作,排除B项;C项表述有误,天人观念影响作物栽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出现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8.B 根据材料“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并把视野转向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解决东南地区的边疆危机后,将视线转至北方,即匈奴,反映当时的西汉初步具备大一统的基础,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儒内法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周边少数民族问题,没有涉及王国问题,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汉武帝解决边疆问题,大一统趋势凸显,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9.A 据题意可知,东汉统治者采取的“三互法”避免了地方官员之间的相互串联和勾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方势力的坐大,从而遏制了地方豪强的发展,A项正确;这一做法客观上遏制了地方豪强发展,并不是为了促进文化融合,排除B项;“三互法”仅仅是对官员的任职地点做了限制,和是否限制官员特权没有关系,排除C项;这一做法并不一定能够保障吏治的清明,排除D项。故选A项。10.A 由材料可知,《史记》中《孔子世家》之前的世家没有单独的人物传记,可见在当时司马迁的笔下,以贵族为撰写对象的世家已经不受重视;《孔子世家》之后的12篇记叙的是秦末汉初的王公贵胄对他们的子孙后代只是附带提及,说明之后对世家更加不重视,根据唯物史观的“一定社会的文化是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司马迁笔下对世家撰写没有过于突出甚至简单提及,折射出传统贵族政治走向衰落,A项正确;据材料无法得出司马迁好恶,排除B项;宗法分封制的瓦解与司马迁笔下对世家不重视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D项符合当时的时空史实,但是儒学成为正统与《史记》中司马迁笔下对世家的不重视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相关试卷

    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3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练透):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03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练透),文件包含第03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练习原卷版docx、第03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2年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刷题练:

    这是一份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2年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刷题练,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董仲舒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测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史记》载,易中天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