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蝉教学设计
展开21 蝉
教学目标
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3.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2.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蝉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一种昆虫。同学们对它有多少了解呢?千百年来,蝉入诗入画,寓意深远。它不食人间烟火、饮露而生,性情高洁;它出土蜕变、羽化重生,精神永存。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看看他研究的“蝉”是怎样的吧。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暴晒”“喧嚣”“无动于衷”等重点字词。
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法布尔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昆虫的故事》(又名《昆虫记》,被誉为“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昆虫的史诗”)一书。
文体知识
文艺性说明文
概念 | 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又叫科学小品文。 | |
写法 | 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多采用文艺笔调。 | |
主要特点 | 科学性 | 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
文学性 | 善于记叙和描写,善于穿插趣闻,善于运用修辞。 |
2.目标任务二:把握蝉的习性。
法布尔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蝉的习性和特点的?这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蝉的窠与其他掘地昆虫的窠有什么不同?作者是怎么知道这种不同的?
作者是通过仔细观察蝉遗弃下的储藏室,分析蝉和其他掘地昆虫的工作方法得知的。
阅读全文,试着梳理蝉成长的生命历程。
成虫产卵→蝉卵孵化→(即刻)幼虫走出壳外→(不久)幼虫落到地上→(立刻)到地下寻找藏身之处→(几分钟后)幼虫钻进地里→(四年后)幼虫从地穴爬出→(徘徊一阵)寻找适当地点蜕皮→(大概三个半小时后)变成成虫离枝飞去→成虫交配、产卵→(五星期后)死亡
阅读全文,我们获取了哪些关于蝉的生活习性的知识?试简要概括。
3.目标任务三:品味语言的文学性。
比读,发现“有趣”。
同学们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段落,说说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蝉的简介:蝉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蝉科的一类生物。蝉的一生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进入夏天,早年产下的受精卵会孵化成幼虫,它们会钻入土壤中,以植物根茎的汁液为食。幼虫成熟后,爬到地面,脱去外骨骼,羽化为我们常见的长有双翼的成虫。虽然成年的蝉仅能存活几个月,但是幼虫阶段能够在土壤中存活好多年,例如6年寿命的蝉,其幼虫阶段就占了一生中的5年。 ——摘自网络
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摘自法布尔《蝉》
更喜欢第二段。第一个语段使用了较多的专业术语,语言科学、严谨,但读起来较为枯燥;第二个语段在说明中兼用文学笔法,语言生动形象,更能吸引人。
细读,梳理“有趣”。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旁批和阅读提示,说说文中还有哪些“有趣”的介绍,其语言都有哪些特点。可以从用词、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表达方式等角度思考。
(1)精妙动词的选用
【示例一】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如果气候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运用“小心谨慎”“溜”“击碎”等人格化的词语,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蝉聪敏、灵活的特点,也把作者对它的欣赏、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示例二】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张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一点儿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的了。
“挥动”“伸缩”“悬挂”“动摇”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刚刚蜕皮的蝉幼虫的情态。这里的动作描写非常准确生动,令人印象深刻。同时将蝉与“我”看到的其他昆虫对比,因蝉幼虫的变化而生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2)修辞手法的运用
【示例】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作者对蝉的命运的同情也洋溢在字里行间。
(3)故事性的表达
本文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在说明中有叙述、描写,很多地方就像是在讲故事,有连贯的情节,妙趣横生。
《蝉的地穴》中体现故事性的相关内容:
第1段:“我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一句,像是设置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第6段:“如果气候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像是一个故事的情节。
第8—11段:更是一个连续的情节。“于是”“接着”等词语体现了情节的连续性。
《蝉的卵》中体现故事性的相关内容:
蝉产卵的整个过程几乎都是用叙述的语言来交代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如“它选择最小的枝”“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这时,它面前危险重重”“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等等,有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4)比较手法的运用
比如写蝉的地穴表面,拿它与金蜣的巢相比较;写蝉构建地道的方法,拿它与铁路工程师、矿工作比较。这些比较体现出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趣读,角色转换。
仿照下面例子,在《蝉的地穴》的第9—11段中选取一段添加人称代词“我”字,然后将这一片段以蝉的视角讲给大家听,感受本文语言的精妙之处。
我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我身上的皮。我找到就爬上去,用我前足的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4.目标任务四:领略人文情怀。
说说从下面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作者对蝉怎样的情感态度。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这段抒情、议论的文字充满感情,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世间万物的关爱,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5.目标任务五:感悟科学精神。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观察和研究蝉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科学精神。
学习任务单
内容 | 方法 |
“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第3段) | 观察各种昆虫,对它们的特点十分熟悉 |
“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第5段)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早晨九点钟……要到十二点半”“一两个月之久”(第11段) | |
“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第14段) | 小心假设,多次观察求证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8段) | 借助仪器辅助观察 |
“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第24段) | |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第25段)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①长时间的细致观察 ②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 ③对未观察到的内容客观陈述
小结:本文是法布尔长年科学观察与研究的结晶,从中可以看出:①他对世界充满好奇,并勇于探索;②他注重观察和实验,对蝉的生活习性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追踪和研究,来理解蝉的生命特征和成长规律;③他尊重世间万物,对任何生命,哪怕小小的昆虫都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来研究。
结束语:法布尔是一位科学家,准确地传递有关昆虫的知识;他也是一位文学家,细致观察,不辞辛苦,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我们打开了昆虫世界的大门;他又是一位敬畏生命的哲学家,以人性观照虫性,又以虫性反观人性,用他善良悲悯的情怀感染我们。
三、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昆虫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节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而《昆虫记》又被设置为本册书第五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所以,本文在本册课本中的地位比较特殊。这就决定了《蝉》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感知课文作为科普作品的鲜明特征上,教学中要总结阅读方法,引领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一篇课文的学习走向整本书的阅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蝉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3322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蝉教案设计</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学习方法,课时安排,课前预习,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蝉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蝉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分配,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课前导入,知识链接,积累词语,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蝉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有趣”的蝉,“有趣”的介绍,“有趣”的生命,“有趣”的续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