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2.点亮小灯泡教案
展开【教材分析】
经历了上节课对家用电器的调查,学生了解了各种电器需要通电才能工作。那这些电器,比如电灯,是如何工作的呢?本节课学生将通过使用电池和导线点亮小灯泡的挑战活动,探究小灯泡发光的不同连接方式,思考电在这个装置中是如何流动的,也就是电流的路线,初步建立电路的概念。
本节课聚焦部分从学生熟悉的手电筒开始,大部分学生知道手电筒由电池和小灯泡等组成,但是内部的连接就像盲盒一样,因此自然而然就聚焦到本课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接下来,教材通过“如果有导线和电池,你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画示意图先表达想法,这也是了解学生前概念的过程。在学生没有尝试之前,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点亮小灯泡很简单,而实际操作中会发现,他们之前的想法不一定能点亮小灯泡。所以在接下来的探索部分,教科书首先引导学生对电路中的材料及其结构进行观察。由于小灯泡实物看不到内部结果,教科书提供了小灯泡的解剖图,帮助学生了解小灯泡内部各结构之间如何连接,尤其是连接点、金属架和灯丝之间的连接要仔细观察。在此基础上,学生才开始尝试点亮小灯泡。学生尝试多种点亮小灯泡的连接并记录下来,同时也要观察和记录不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进而让学生进行观察、归纳和总结点亮小灯泡的连接规律,思考这些连接有什么共同之处,电是怎样流动的?整个实验和操作过程,经过了假设、推理和判断,逐步建构电路的概念。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于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认为小灯泡亮起来是有电流流过灯丝,但是对于电如何流过的路线,他们有各自的想法,在实验前画示意图就可以了解到。同时,学生生活对电池再熟悉不过了,他们知道电池可以储存电能,电池有正负极,这部分可以让学生来介绍。关于导线,他们认为导线可以将电池储存的电能传导出去。因此,根据以上经验,发现他们的第一次尝试,会直接用一根导线将小灯泡底部的连接点和电池的正极连接,符合他们的认知。这一次尝试的失败让他们认识到点亮小灯泡并非他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反而成为了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然而,学生对于点亮小灯泡的兴趣驱动他们不断地尝试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但是任务远远没有结束,对于电在小灯泡中是如何流动的,有的学生的想法是正负电的碰撞,像闪电一样碰撞使灯泡亮起来等。这是他们对电的流动路线即电路最朴素的观点,教师适时给予评价。同时,教师最后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电流的路径——电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经过小灯泡,回到负极,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回路,初步建立电路的概念,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的闭合回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电源、导线和小灯泡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电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重要的能源。
2.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观察了解小灯泡结构的基础上,探索点亮小灯泡的电路连接,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电路的意义,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正确连接电路点亮小灯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1只小灯泡,1节1.5v的干电池,2根导线,探究记录单
教师准备:小灯泡的剖面图、剖开的灯泡的实物,一些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板贴。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聚焦生活
教师导语:经过上节课的调查,我们发现电器需要通电才能工作,那电如何让它们工作起来的呢?比如手电筒,打开开关,小灯泡就亮了,它是怎样亮起来的?
(预设:电池里的电进入灯泡,它就亮起来了。)
教师活动:提炼观点,聚焦任务,今天我们也尝试自己来点亮小灯泡。(板书课题:点亮小灯泡)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聚焦任务。
2.实践探索
活动一:观察小灯泡
教师提问:这是小灯泡的结构图,你能观察到它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吗?小灯泡发光的部位是什么?
学生活动:从外到内观察实物小灯泡,并对照解剖图观察小灯泡内部结构,重点观察内部各部分结构如何连接的,推测各部分结构有什么作用?
分享交流:
(1)玻璃泡:保护灯丝。
(2)灯丝:一种耐高温的金属丝,通电后能够发光、发热。
(3)金属架:将灯丝架起来的部分,金属架是由耐高温并且导电的金属丝制成。
(4)连接点:在金属架的外部安装了一个能够导电,带有螺纹的金属壳,用来保护、固定金属架。金属壳侧面和下端有两个凸起的小圆点,即连接点。
教师追问:两根金属架跟两个连接点有什么关系呢?
补充介绍电池和导线的结构:点亮小灯泡我们还需要另外两个朋友的帮忙,导线和电池,瞧,看看他们的自我介绍。(PPT出示导线和电池的说明)
设计意图:学生拿到材料也许很快就能使小灯泡亮起来,但是他们并不一定了解电路的真正意义。因此,先通过对电路中材料及其结构进行观察和认识,为下一步画示意图铺路。另外,对连接点的观察是重点也是难点,需要组织学生深入观察连接点与金属架的关系及其作用,为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及其电流路径分析奠定基础。
活动二:点亮小灯泡
教师引导:灯泡、导线和电池三者怎样连接才能点亮小灯泡呢?请将你的方案画下来。
学生活动:将如何点亮小灯泡的方案画下来。
任务说明:请小组领取材料,按照你的连接方案试一试,每种方案尝试3次,哪些连接能够让小灯泡发光?在能发光的图下面打勾。
教师说明:实验用的干电池电压对于人体属于安全电压,手可以直接触碰。
(学生活动建议:有条件的为每两位学生准备一份材料,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体验的机会。)
设计意图:电池的电怎样流到小灯泡的灯丝呢?学生各有各的想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将想法显性化,为后面的操作明确方向。他们的想法究竟是否正确,再通过实践,进行材料组装验证。这里验证要求每种连接尝试2-3次,目的是让学生多次尝试,反复检验,确保实验准确,也便于他们观察和思考。
3.研讨发现
研讨(1):同学们有哪些连接方法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方法不能点亮小灯泡?
(板书:师生共同汇总呈现实验结果,用板贴的方式将能点亮小灯泡和不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分类展示)
研讨(2):对比分析,你认为小灯泡和电池怎么连接,小灯泡才能亮起来?
学生思考:观察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寻找共同点并归纳小结出点亮小灯泡的规律。
(提示:教师事先将板贴中能够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式编号,并在学生思考后的理答中,帮助学生进行归类,再去寻找共同点,找出规律)
师生小结:要成功点亮小灯泡,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要直接或通过导线和电池的正极
相连接,而另一个连接点要直接或通过导线和电池的负极相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的“圈”。
研讨(3):你能猜测一下电流在这个简单的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呢?
(预设:电流从正极和负极同时出发到达灯丝,碰撞而点亮小灯泡;电流从正极出发,经过灯丝,再回到负极;电流从负极流出,经过灯丝,再回到正极……)
总结通路的概念: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经过灯丝,再回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或说“通路”)。
研讨(4):分析其他连接方式小灯泡为什么不能亮?有什么特点吗?
(预设:学生观察并运用前面的规律尝试小结——灯泡的两个连接点没有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连接。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在板贴上标记)
小结概念:
断路:有些连接方式,电流无法流回负极,电路发生中断,没有连通的情况,称为“断路”。此时小灯泡不亮。
短路:有些连接方式电流从正极出来,没有经过小灯泡就直接流回了负极,没有电流经过灯丝,所以小灯泡不亮,这种连接方式被称为“短路”。短路时,电池中的电会很快消耗完,并且导线和电池一瞬间就会发热发烫,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实验中,要避免出现短路。
设计意图:学生的连接方法多样,教师将学生在黑板上呈现的想法适当进行归类处理,让学生充分讨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能点亮和不能点亮的连接规律。在内容的处理上,研讨按通路→断路→短路的顺序,让学生先理解了“通”以后,就会更容易理解“断”,而“短路”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抽象,可以放到最后再来讲,为后面分析《电路出故障了》一课奠定知识基础。最后要进行安全用电教育,强调短路的危害,这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
4、总结反思
教师提问:在探究中,操作上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学生对学习的反思是一种重要能力,反思中发现这种操作点亮小灯泡的方式比较麻烦,能否有什么办法固定各元件的连接位置,为下节课使用灯座和导线组装简单电路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生成)】
【板书说明】
教师提前打印多个小灯泡和电池的板贴,然后根据学生汇报,在黑板上汇总展示学生的连接方式,并进行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板书来总结规律。
【学生记录单设计】
2.2点亮小灯泡
【教材简析】
电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使用简单的电池、导线使小灯泡发光,并且探究使小灯泡发光的不同连接方式,激发探究电的兴趣。电流动的路径叫做电路。为了建立一个电路,需要电池、导线以及用电器,例如灯泡。电从电池的一个极,经过用电器和导线流向电池的另一个极,才能建成一个完整的电路。
电在电路中的流动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现象,如小灯泡的亮与不亮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通过。小灯泡亮了就说明有电流过小灯泡的灯丝,电是怎样流过灯丝的呢?学生对电路的探究就开始了。所以本课的教学目的不是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而是探索电在这个装置中是怎样流动的,也就是电流经的路线,这就是电路,让学生初步建立电路的概念,并在后面的几课中不断去巩固这一概念。电池或电源,是电路中电流的“推动力”。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使用干电池来完成各种有关电的研究。电池有两个极,一端标着“+”(正极),另一端标着“-”(负极)。正极的那一端有一个小的突出的金属帽,负极的一端是扁平的。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电灯泡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小灯泡的意义,以及小灯泡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小灯泡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小灯泡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知道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的闭合回路。
3.了解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了解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电源、导线和小灯泡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掌握小灯泡的各个组成部分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的闭合回路。
难点:1.掌握小灯泡的各个组成部分
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的闭合回路。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1 只小灯泡,1 节 1.5v 的干电池,1 根导线,《科学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小灯泡的剖面图或剖开的大灯泡的实物,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
双面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激趣引入(预设2分钟)
1.同学们,今天我们的主角是谁呢?(出示“小灯泡”的图片)
2.它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小灯泡。但是今天用来点亮小灯泡的神秘嘉宾却很特殊,它是谁呢?
(出示“笔”的图片)竟然是一支笔。这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播放“一支笔点亮一座城”的视频
4.揭示课题:点亮小灯泡(板书)
5.这是怎么回事呢?首先我们得从从一颗小灯泡开始讲起。
二、科学探索:(预设20分钟)
1.初步了解小灯泡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了解其作用
(1)灯丝:小灯泡中能够发光发亮的部分就是我们的灯丝。点它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丝,多为细钨丝,在通电以后能够发光、发热。
(2)金属架:将灯丝架起来的部分就是我们的金属架,点金属架是由耐高温并且导电的金属丝制成的,它在固定灯丝的同时能够将电流导入灯丝。
(3)连接点:在金属架的外部安装了一个能够导电的,带有螺纹的金属壳,用来保护、固定我们的金属架。细心的小朋友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金属壳侧面和下端有两个凸起的小圆点。为了区分,老师用红色和蓝色的圆点在图中进行了标注。这两个小圆点就是小灯泡的连接点,用于分别连接电池的两极。如果我们将金属壳剖开来,我们会发现,这两个连接点就是我们金属架的两个端点。红色的连接点是金属架A的端点,蓝色的连接点是金属架B的端点。(小灯泡发光时电流会从一个连接点进入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
(4)玻璃泡:我们的小灯泡还剩下最后一个结构,这个像宇航员的头盔一样的玻璃罩子就是玻璃泡,它可是小灯泡的“头盔”哦,它能够很好的保护我们的灯丝,同时又不影响它的发光。一般,在玻璃泡里充有氮气、氩气等气体,用于延长灯丝的寿命。
2.巩固小灯泡的结构:画一画小灯泡,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1)好啦,小灯泡的结构你都掌握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小灯泡,并标一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吧。
(2)小灯泡的结构图你会画了吗?同学们可以打开科学书第5页,对照上面的结构图,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画完整。
3.介绍电池和导线的特点
(1)观察电池,请学生说一说发现并总结:电池有正负两极,有铜帽的那极是正极,符号“+”;有锌壳,称为负极,符号“-”。
(2)观察导线,请学生说一说发现并总结:导线内部是导电的金属丝,外部是绝缘的橡胶,可以将电流从电池引出到用电器。
4.实验探究:
(1)现在,你已经对小灯泡的结构了如指掌了,那么你觉得用导线、电池和小灯泡怎么样的连接可以使小灯泡发光吗?请大家将你们的方案画一画吧!
(2)交流分享学生的连接方法后让学生领取材料动手实验:赶紧动手试一试,并把你连接的方式都画下来,看看哪些连接方式是能够让小灯泡发光的呢?
(3)学生实验
(4)交流:
同学们,你们的哪些连接方法使得我们的小灯泡亮起来了呢?请大家到黑板上来画一画连一连。
老师也尝试着连接了我的小灯泡,这里是几幅我的连接方式图,哪几幅能够发光呢?同学们可以用我们的材料进行检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分析交流:
我们发现,能够使小灯泡发光的是这几幅连接图。请大家仔细观察,能找找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吗?
学生讨论并发言。
2.总结:
原来这几种连接,都是小灯泡的其中一个一个连接点和电池的正极相连,另一个连接点通过用导线和电池的负极相连。这个时候我们的电流就能够从电池的正极出发,进入其中一个连接点,流经我们的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最后电流通过导线流回电池的负极。我们把这个叫做闭合的回路,小灯泡只有在闭合的回路中才能够发光。
出示定义:电流从正极出发,经过小灯泡,再回到负极,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并播放PPT动画)
3.在实验过程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连接的困难,或者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要和同学们分享的吗?
4.出示短路和断路的辨别。
四、课后拓展:做一个导电物体检测器
1.准备:小灯泡、电池、导线、卡纸、彩铅、铅笔、胶布、剪刀、单面胶等
2.制作原理?(如果在电路中接入的是导电的物体,小灯泡就会发光。如果在电路中接入的是绝缘体,小灯泡就无法发光)
五、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1.下面这些小灯泡的连接图中哪几个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圈一圈
2.用线条连出小灯泡各部分的名称
3.哪些灯泡会发光?在相应的括号里打上“√”
哪些连接会短路?在相应的括号里打上“△”
哪些连接是断路?在相应的括号里打上“×”
【板书设计】
2.2点亮小灯泡
第2课 点亮小灯泡
(教材P24~25)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点亮小灯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知道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的闭合回路。
3.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用多种方法建立起来。
4.知道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电源、导线和小灯泡连接简单电路。
2.能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能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点亮小灯泡过程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点亮小灯泡,让学生初步建立电路的概念。
难点:推测电在连接装置中是怎样流动的。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小灯泡、1.5伏的干电池、导线、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电池和小灯泡的实物图、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引入:手电筒大家都非常熟悉,你们知道手电筒中的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吗?(预设:打开开关,小灯泡就会亮。)只需要打开开关吗?
2.演示:出示一个手电筒,打开开关,并用手电筒照射墙壁。然后关闭手电筒,取出手电筒内的电池,再次打开开关并重复几次,引导学生发现手电筒的小灯泡不亮。
3.提问:取出电池后,即使打开开关,手电筒的小灯泡也不亮,说明必须还要有电池,小灯泡才会亮。这是为什么呢?(预设:电池能给小灯泡提供能量。)
4.讲解:安装了电池的手电筒,打开开关后,会有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小灯泡就亮了。
5.布置任务:如果有导线和电池,你们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教学提示:出示电池和小灯泡的实物图。)请大家用画线的方法代替导线,把你们认为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画出来。
6.揭题:大家的想法究竟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尝试点亮小灯泡。(板书:点亮小灯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手电筒引入电路的相关知识,将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可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兴趣。画图活动能引导学生思考,为后续开展的实践活动做铺垫。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观察小灯泡
1.过渡:大家对如何使小灯泡亮起来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小灯泡内部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2.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头脑中的“小灯泡”画出来,然后交流各自所画的小灯泡。
3.提问:你们画的小灯泡有哪些结构?(预设:有玻璃外壳、灯丝和支架。)
4.布置任务:(教学提示:分发小灯泡。)请大家仔细观察小灯泡的结构,看看和自己画的有什么不同。(教学提示:提示学生关注小灯泡的发光部位。)
5.讲解:出示小灯泡结构示意图,并简要介绍各部分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小灯泡的结构,引起学生对小灯泡发光部位和各部分作用的关注,以此为基础开展后续“点亮小灯泡”的活动,能有效避免学生进行过多的错误尝试,提高课堂效率。
探索二:点亮小灯泡
1.过渡:前面我们用画线代替导线的方式把我们认为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画出来了,接下来,我们就用实物测试一下,看看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
2.布置任务:(教学提示:给各小组分发1根导线和1节干电池。)我们已经了解了小灯泡的结构,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一说导线和干电池的结构。(预设:导线大约10厘米长,两端的外包皮已除去;干电池的一端有突出的金属帽,并标有“+”号,另一端扁平,并标有“-”号。)
3.讲解:干电池的金属铜帽端是正极,用“+”号表示;另一端是负极,用“-”号表示。当导线直接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而没有经过小灯泡时,就会造成短路。短路时,电池中的电会很快消耗完,并且电池还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甚至可能爆炸。所以,在实验中要避免出现短路。
4.活动:指导学生尝试多种方法用导线和电池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记录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提醒学生禁止用导线将电池的两极直接连接起来。
5.交流:指导学生展示实验记录,交流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
6.提问:有电流通过小灯泡,小灯泡才会发光。在大家所记录的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中,电流是怎样流动的呢?(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尝试用手指比画出电流的路径。)
【设计意图】在对材料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引导学生尝试点亮小灯泡,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电路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电在简单电路中如何流动的思考,并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小结: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电路,即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经过导线、小灯泡回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回路。如果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未流过用电器直接流回到电源的负极,这样的连接叫作短路;如果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回路,这样的连接叫作断路。
2.布置任务:请大家观察学生活动手册上拓展活动部分的电路连接图,判断哪些能够点亮小灯泡,哪些不能点亮小灯泡。能点亮的用箭头在连接图上画出电流的路径,不能的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对多种电路连接图的判断,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电路知识,强化学生应对电路和电流的理解。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等组成的电流路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用导线和电池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并不难,但学生不一定了解电路的真正意义。为什么这样连接小灯泡就能亮,是引导学生认知的重点。因此,本课先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的构造,并重点关注小灯泡的发光部位,帮助学生聚焦是电流通过灯丝使小灯泡发光的。然后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点亮小灯泡,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去尝试点亮小灯泡,从而形成“电路是电流通过的封闭回路”这一初步的电路概念。
课后作业
见“”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20~21第二、三题。
二、判断题。
1.只要把小灯泡和电池连接在一起,就能点亮小灯泡。 ( )
2.小灯泡发光的地方是灯丝,不是玻璃泡。 ( )
3.电池一定要正极朝上,才能点亮小灯泡。 ( )
4.小灯泡的金属架断开了,也不会影响小灯泡发光。 ( )
5.一个完整的电路只能用一种方式连接。 ( )
三、选择题。
2.下图中电池正、负极标注正确的是( )。
3.下列关于短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短路时会损坏电池
B.短路时电池不会发烫
C.短路时小灯泡会更亮
4.下列连接图中,( )不能点亮小灯泡。
参考答案
二、1.× 2.√ 3.× 4.× 5.×
三、2.A 3.A 4.B
四下《电路》单元教学设计
2.点亮小灯泡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项英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第二部分,探索小灯泡的结构并组装多种简单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第三部分,展示研讨总结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流流动路线,即初步建立电路概念。
电在电路中的流动是看不见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现象,如小灯泡的亮与不亮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通过。小灯泡亮了就说明有电流过小灯泡的灯丝,电是怎样流过灯丝的呢?学生对电路的探究就开始了。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使用简单的电池、导线使小灯泡发光,并探究使小灯泡发光的不同连接方式,激发探究电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拉开序幕。本课的教学目的不是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而是探索电在这个装置中是怎样流动的,也就是电流经的路线——电路,让学生初步建立电路的概念,并在后面的几课中不断去巩固这一概念。电池或电源,是电路中电流的“推动力”,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使用干电池来完成各种有关电的研究。
【学情分析】
点亮小灯泡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看起来很简单,但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于小灯泡,学生似乎是再熟悉不过了,而让学生描述小灯泡的结构时,他们的头脑中就不一定那么清晰了。有的学生拿到导线、电池很快就能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有的学生根本不能点亮小灯泡,他们不知道利用电池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的闭合回路。所以引导学生了解小灯泡的结构很重要,当了解小灯泡的结构后,再提供给学生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灯泡去点亮小灯泡。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学生们将在活动中建立电、电路的基本关联,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并尝试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小灯泡,知道小灯泡的结构,认识到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通过连接简单电路,知道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的闭合回路,初步建立电路的概念。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能对亮的和不会亮的电路进行分类汇总,并进行分析。
探究实践:在实验中,能用电源、导线和小灯泡连接多种简单电路。能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会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态度责任:在研究电路的过程中,能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小灯泡的各组成部分。
难点:探索电在装置中是怎样流动的,也就是电流过的路径。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手电筒、小灯泡1只、1.5v的干电池1节、导线1根。
学生:1.科学作业本;2.科学活动手册;3.每组小灯泡1只、1.5v的干电池1节、导线1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手电筒、电池
1.教师出示一个没有电池的手电筒、电池。
提问:你能让这个手电筒亮起来吗?
2.讲述:手电筒很多同学都使用过,大家都比较熟悉。刚才我们发现要想让手电筒亮起来,必须装上电池,然后打开开关。
3.提问:为什么打开手电筒开关,手电筒就会亮起来?
4.讲述:如果给你一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教师在黑板上出示电池和小灯泡的实物图),用画线的方法来代替导线,
提问:你能用简单的示意图表达你的想法吗?
5.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想办法点亮小灯泡(板书课题:点亮小灯泡)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电筒入手,让学生想办法使手电筒亮起来。本环节重点是要让学生知道,要让手电筒亮起来,必须要有电,要能正确装上电池;让学生初步感知,当打开手电筒的开关,手电筒里电池的电就能流过小灯泡的灯丝,小灯泡才会亮起来,也就使手电筒亮了。
二、了解小灯泡、点亮小灯泡(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科学作业本、小组1只小灯泡,1节1.5v 的干电池,1根导线
活动1:了解小灯泡的结构
1.观察小灯泡。
讲述:同学们都认为,电从电池出发,要经过小灯泡才能使它发光。请同学分组观察小灯泡的结构是怎样的?找一找小灯泡的哪一部分会发光?想一想小灯泡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请同学们结合小灯泡结构图、实物小灯泡和文本中的文字思考以上几个问题。
小灯泡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和两个连接点等组成。
(1)玻璃泡:玻璃罩子是玻璃泡,它能够很好地保护灯丝,同时又不影响它的发光。一般,在玻璃泡里充有氮气、氩气等气体,用于延长灯丝的寿命。
(2)灯丝:小灯泡中能够发光发亮的部分。它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丝,在通电以后能够发光、发热。
(3)金属架:将灯丝架起来的部分,金属架是由耐高温并且导电的金属丝制成,它在固定灯丝的同时能够将电流导入灯丝。
(4)连接点:在金属架的外部安装了一个能够导电,带有螺纹的金属壳,用来保护、固定金属架。金属壳侧面和下端有两个凸起的小圆点。两个小圆点和不同的导线连接。
2.学生交流反馈。
提问:谁来说一说你的认识和发现?(适时板贴小灯泡各部分名称)
活动2:让小灯泡发光
1.连接电路并记录。用1根或2根导线连接都可以。
提问:同学们已经了解小灯泡的结构,如果给你导线、电池和小灯泡,你打算怎样使小灯泡发光?请每位同学都来试一试。
2.讲述:请小组长领取材料,按照你的连接的方式试一试,并将各种连接方法用示意图的方式画在《科学活动手册》第 5 页“小灯泡的连接方法(小组记录)”记录单中,把不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也画出来。实验前,请看安全注意事项。
安全提醒:
干电池的金属铜帽端是正极,另一端是负极,当导线直接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而没有经过小灯泡时,会造成短路。短路时,电池中的电会很快消耗完,并且电池还会发热变烫,甚至可能爆炸。所以,在实验中要避免出现短路。
3.学生分小组实验。
4.分析交流:同学们,你们的哪些连接方法能使小灯泡亮起来了呢?请大家把你的连接方法展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先让学生结合小灯泡结构图、实物小灯泡和文本中的文字对小灯泡进行观察,重点是对两个连接点的观察,需要观察连接点和金属架的关系和作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2分钟)
材料准备:实验记录单
1.讲述:我们发现,最终能够使小灯泡发光的是这几幅连接图。请大家仔细观察,能找找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吗?学生讨论并发言。
2.整理学生的连接方法,有意识地分为通路、短路、断路三类。
归纳:电从电池的一个极流出来,通过导线流到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再经过与连接点相连的金属架流到灯丝,再从另一个金属架流到另一个连接点,通过连接这个连接点流回到电池的另一极。电在这样一个闭合的、往复的路径里流动。电流通过的路径就是电路。
3.出示短路和断路图,进行辨别。
【设计意图】把大家的连接方法分类汇总展示在黑板上,便于学生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同点,通过学生充分讨论,从而总结出能够使小灯泡发光的连接方法的共同之处,从而了解电路。
四、拓展:电路判断(预设5分钟)
提问:观察里面的电路连接图,请判断,哪些会发光,哪些不会发光?请说一说理由。
五、【板书设计】
2.点亮小灯泡
通路 断路 短路
【疑难解答】
1.电是怎样流动的呢?
电从电池的一个极流出来,通过导线流到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再经过与连接点相连的金属架流到灯丝,再从另一个金属架流到另一个连接点,通过连接这个连接点流回到电池的另一极。电在这样一个闭合的、往复的路径里流动。电流通过的路径就是电路。
2.右图四幅连接图,该如何表示正确表述?
(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
图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小灯泡亮。
图2:导线连接电池铜帽和底部的锌壳,小灯泡只有锡粒端接触电池铜帽。不亮。短路!
图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和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锌壳接触。小灯泡亮。
图4:导线连接小灯泡螺纹与电池旁的外壳,小灯泡的锡粒端接触电池铜帽。小灯泡不亮。断路。
3.实验中要给学生准备怎样的实验器材?
提供给学生的导线大约10厘米长,两端分别除去外包皮约1.5厘米(这是必须的,这样才能连接到电路中去);干电池是1.5V的;小灯泡最好挑选电压最低的那种,连接在电路中比较亮,容易观察。第2课 点亮小灯泡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黎作民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电和我们的生活》这一课题开始,整理已有的电的知识,并引发出关于电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学生真正研究电是从《点亮我的小灯泡》这一课开始的,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使用简单的电池、导线使小灯泡发光,并且探究使小灯泡发光的不同连接方式,激发探究电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拉开序幕。本课的教学目的不是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而是探索电在这个装置中是怎样流动的,也就是电流经的路线—电路,并让学生初步建立电路的概念,从而在后面的几课中不断去巩固这一概念。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第二部分探索小灯泡的结构以及如何让它亮起来,第三部分展示研讨亮起来的小灯泡电流的流动路线,即初步建立电路概念。
【学情分析】
点亮小灯泡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有的学生拿到导线、电池很快就能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有的学生根本不会点亮小灯泡,他们不知道电路是一个回路。所以引导学生了解小灯泡的结构很重要的,当了解小灯泡的结构后,再提供给学生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灯泡去点亮小灯泡。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时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的闭合回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电源、导线和小灯泡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掌握小灯泡的各个组成部分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的闭合回路。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1 只小灯泡,1 节 1.5v 的干电池,1 根导线,科学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小灯泡的剖面图或剖开的大灯泡的实物,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
【教学过程】
聚焦:激趣引入(预设5分钟)
1.你能让这个手电筒亮起来吗?(出示一个没有电池的手电筒,请学生来点亮)
2.手电筒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要想让手电筒亮起来,必须装上电池,然后打开开关。
3.为什么打开开关就会亮起来?(预设:接通开关后,有电流流过小灯泡的灯丝,小灯泡才会亮起来。)
探索:点亮小灯泡(预设18分钟)
活动 1:了解小灯泡的结构
1. 电是如何经过小灯泡让它发光的呢?
2.如果给你一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电池和小灯泡的实物图),你能用画线的方法来代替导线,用简单的示意图画出你的想法吗?
3.同学们都认为,电从电池出发,要经过小灯泡才能使它发光。那么小灯泡内部的结构到底又是怎样的呢?小灯泡的哪一部分会发光,小灯泡为什么会有两个连接点?这与灯丝的点亮有没有关系?请同学们结合黑板结构图、实物小灯泡和文本中的文字进行自学并思考这几个问题。
4.学生自学3分钟后交流反馈。谁来说一说你的认识和发现。
(1)灯丝:小灯泡中能够发光发亮的部分。它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丝,在通电以后能够发光、发热。
(2)金属架:将灯丝架起来的部分,金属架是由耐高温并且导电的金属丝制成,它在固定灯丝的同时能够将电流导入灯丝。
(3)连接点:在金属架的外部安装了一个能够导电,带有螺纹的金属壳,用来保护、固定金属架。金属壳侧面和下端有两个凸起的小圆点。两个小圆点和不同的导线连。
(4)玻璃泡:玻璃罩子是玻璃泡,它能够很好的保护灯丝,同时又不影响它的发光。一般,在玻璃泡里充有氮气、氩气等气体,用于延长灯丝的寿命。
活动2:让小灯泡发光
(1)同学们已经了解小灯泡的结构,如果给你导线、电池和小灯泡,你怎样连接可以使小灯泡发光?请大家将你们的方案画在记录单上。
(2)交流分享学生的连接方法。
(3)请小组长领取材料,按照你的连接的方式试一试,哪些连接能够让小灯泡发光?在能发光的图下面打勾。实验前,老师有一个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大家:
安全提醒: 干电池的金属铜帽端是正极,另一端是负极,当导线直接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而没有经过小灯泡时,就好造成短路。短路时,电池中的电会很快消耗完,并且电池还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甚至可能爆炸。所以,在实验中,要避免出现短路。
(4)学生实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2分钟)
1.分析交流:同学们,你们的哪些连接方法能使小灯泡亮起来了呢?请大家把你的连接方法展示在黑板上。
2.展示交流。
3.我们发现,最终能够使小灯泡发光的是这几幅连接图。请大家仔细观察,能找找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吗?学生讨论并发言。
出示定义:
电路:电从电池的一个极 流出来,通过导线流到小灯 泡的一个连接点,再经过与连接点相连的金属架流到灯丝,再从另一个金属架流 到另一个连接点,通过连接这个连接点流回到电池的另一极。电在这样一个闭合 的,往复的路径里流动。电流过的路径就是电路。
4.在实验过程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连接的困难,或者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要和同学们分享的吗?
5.出示短路和断路的辨别。
四、拓展:电路判断(预设5分钟)
1. 打开活动手册,观察里面的电路连接图,请判断,哪些会发光,哪些不会发光?请说一说理由。
【板书设计】
2.2点亮小灯泡
【作业设计】
1.小灯泡发光,是因为( C )。
A.有了电池 B.有了导线 C.有电流通过灯丝
2.把组成小灯泡的各个部分和它的功能用线连接起来。
玻璃泡 发光
灯丝 保护灯丝 降低灯丝氧化速度
连接点 固定灯丝将电流导入灯丝
金属架 接通电流
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2.点亮小灯泡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a href="/kx/tb_c16166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2.点亮小灯泡第2课时教案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聚焦,探索,研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2.点亮小灯泡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a href="/kx/tb_c16166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2.点亮小灯泡教案及反思</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2.点亮小灯泡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2.点亮小灯泡教案,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