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年春期高一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卵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因此卵细胞的全能性很低
B. 非洲爪蟾的核移植实验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 将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成人体部分组织和器官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D. 一般来说,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表现出来的全能性越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3、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
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详解】A、卵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但卵细胞的全能性较高,A错误;
B、动物体内的细胞全能性受限制,通过核移植技术只能体现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B错误;
C、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将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成人体部分组织和器官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C正确;
D、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其全能性往往越低,即不容易表现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
故选C。
2. 下列有关细胞衰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衰老的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
B. 衰老的细胞新陈代谢减慢,酪氨酸酶活性降低
C. 衰老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
D. 衰老细胞的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增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衰老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依据细胞衰老呈现的主要特征来分析判断各个选项。
【详解】A、衰老的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A正确;
B、衰老的细胞新陈代谢减慢,细胞内某些酶(如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B正确;
C、细胞衰老,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C正确;
D、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D错误。
故选D。
3.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受伤后,身体自我修复需大量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因此对于外伤后的患者来说蛋白质的摄入尤为重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伤者伤口愈合的过程中细胞进行有丝分裂需要大量的蛋白质
B. 患者细胞膜上转运Ca2+的载体蛋白磷酸化后其空间结构不变
C. 受伤后的患者适当口服单克隆抗体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D. 白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不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
【答案】A
【解析】
【分析】载体蛋白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后,活性也会随着改变。蛋白质等大分子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该过程以囊泡的形式运出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身体自我修复需大量的蛋白质,因此伤者伤口愈合的过程中细胞进行有丝分裂需要大量的蛋白质,A正确;
B、被活化的Ca2+载体蛋白水解ATP,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使Ca2+载体蛋白磷酸化,Ca2+载体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B错误;
C、单克隆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消化道的蛋白酶分解,因此不能口服,C错误;
D、白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需要对病菌的识别,因此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D错误。
故选A。
4. 下列关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B. 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存在的两个基因是等位基因
C. 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D. 兔子的白毛与黑毛,狗的长毛和卷毛是相对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生物的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不表现出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详解】A、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个体的现象,A错误;
B、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存在的两个基因可能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的基因,B错误;
C、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所以在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C正确;
D、兔的白毛和黑毛,狗的长毛和短毛都是相对性状。长毛和卷毛不属于同一性状,因此不是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C。
5. 完成下列各项任务,依次采用的最合适的方法是( )
①提高作物抗病品种的纯度 ②检验杂种一代的基因型③区别一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或隐性
A. 杂交、自交、测交 B. 测交、自交、杂交
C. 测交、测交、杂交 D. 自交、测交、杂交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
鉴别方法:
(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
(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
(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
(4)提高优良品种纯度,常用自交法;
(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详解】①提高作物抗病品种的纯度可采用连续自交的方法;
②检验杂种一代的基因型通常采用测交的方法;
③区别一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或隐性,可选择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来鉴定。
故选D。
6. 某动物的毛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毛个体与白毛个体杂交,F1均为褐毛。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表型及比例为黑毛:褐毛:白毛。这种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为( )
A. 融合遗传 B. 性状分离 C. 完全显性 D. 不完全显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按照分离定律,基因型为Bb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B:b=1: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BB:Bb:bb=1:2:1。
【详解】由题意可知,亲本分别为BB、bb,子一代为Bb,子一代自交子二代BB:Bb:bb=1:2:1,由此可看出,这种显性现象为不完全显性,若为完全显性时会出现3:1的分离别,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7. 豌豆的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两对遗传因子独立遗传。现有纯合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F1产生4种雌配子和4种雄配子,雌雄配子数量相等
B. F2中黄色圆粒豌豆有4种遗传因子组成方式,其中纯合子占1/8
C. F2中与亲本性状类型相同的个体占3/8,与亲本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占1/8
D. 遗传因子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发生在雌雄配子形成的过程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用纯合黄色圆粒(YYRR)豌豆和纯合绿色皱粒(yyrr)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得到F1黄色圆粒为YyRr,F1黄色圆粒自交,得到F2,为黄色圆粒Y_R_:黄色皱粒Y_rr:绿色圆粒yyR_:绿色皱粒yyrr=9:3:3:1。
【详解】A、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其中每一对遗传因子的传递都遵循分离定律。这样,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量比接近1:1:1:1,但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其中雄配子的数量多于雌配子的数量,A错误;
B、据题意可知,F1基因型为YyRr,F2中黄色圆粒的基因型及比例是YYRR:YyRr:YyRR:YYRr=1:4:2:2,共4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占1/9,B错误;
C、F2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Y_R_和yyrr)占9/16+1/16=5/8,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为YYRR和yyrr,所占比例为1/16+1/16=1/8,C错误;
D、遗传因子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也就是形成雌雄配子的过程中,D正确。
故选D。
8.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是推动生物发生变异与进化的重要因素
B. 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之间不存在隔离
C. 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 群居生活的动物共同觅食、防御外敌并繁育后代,是共同进化的体现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主要内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并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④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但不是变异的因素,A错误;
B、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之间可能存在地理隔离,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
D、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群居生活的动物共同觅食、防御外敌并繁育后代,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不属于协同进化,D错误。
故选C。
9. 下列有关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摩尔根证明了控制果蝇红、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 萨顿利用演绎—推理法,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 染色体和基因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很多基因
D.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一定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基因主要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控制果蝇红、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
B、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
C、真核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很多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正确;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一定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X染色体上的色盲基因,D正确。
故选B。
10. 下列关于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A. 格里菲斯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 艾弗里利用减法原理观察了DNA、蛋白质等物质在细菌转化中作用
C. 蔡斯、赫尔希用35S和32P同时标记的噬菌体进行相互对照实验
D.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应先标记大肠杆菌,再标记噬菌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赫尔希和蔡斯在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用32P和35S分别标记的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噬菌体在细菌内繁殖的过程为: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详解】A、格里菲斯实验推测出了转化因子,没有证明遗传物质的本质,A正确;
B、艾弗里通过酶解法,将S型细菌的物质逐个做减法观察了DNA、蛋白质等物质在细菌转化中的作用,B正确;
C、蔡斯、赫尔希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进行相互对照实验,C错误;
D、噬菌体没有独立代谢能力,标记噬菌体前先标记大肠杆菌,然后让未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细菌带上标记,D正确。
故选C。
11.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探索”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思小鼠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 艾弗里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C. 赫尔希和蔡斯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用以标记蛋白质
D.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表明R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肺炎链(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菌转化为R型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A、格里菲思小鼠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中存在转化因子能把R型转变为S型,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B、艾弗里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B错误;
C、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用培养基培养,应先标记大肠杆菌,再用标记的大肠杆菌标记噬菌体,C错误;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中只有RNA侵染才出现病斑,蛋白质侵染不会出现病斑,表明R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D。
12.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
B. 多数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C.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D. 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生物及DNA病毒的遗传物都是DNA,即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详解】A、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原核生物也不例外,A正确;
B、所有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
C、T2噬菌体只有一种核酸——DNA,其遗传物质就是DNA,C错误;
D、新冠病毒中含有的核酸是RNA,其遗传物质就是RNA,D错误。
故选A。
13. 下列关于自然选择和适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自然选择能够导致种群基因库中基因频率的变化
B. 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的表型,使得个体成为进化的基本单位
C. 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但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
D. 自然选择不仅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而且也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
【答案】B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
1、不同于达尔文的说法:(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3)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2、肯定达尔文的说法(1)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3)协同进化产生了生物多样性。
【详解】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导致种群基因库中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正确;
B、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使其生存或淘汰而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且种群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B错误;
C、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也不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C正确;
D、自然选择不仅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而且也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使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
14.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错误的是( )
A. 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C. 梅塞尔森和斯塔尔用了同位素标记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证明了DNA是半保留复制的
D. 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建构物理模型揭示了DNA的结构
【答案】A
【解析】
【分析】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对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更具说服力的实验,即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其实验步骤是: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是通过其它方法观察到的,A错误;
B、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B正确;
C、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证明了DNA半保留复制,利用了大肠杆菌和同位素标记技术以及密度梯度离心法,C正确;
D、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建构物理模型揭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D正确。
故选A。
15. 某同学在观察马蛔虫的减数分裂过程时,绘制了如下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为初级卵母细胞,丙为次级卵母细胞
B. 甲图和丙图都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C. 该同学绘制的丙图存在明显的错误
D. 甲图所示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不都能自由组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甲图含有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乙图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整齐的排在赤道板位置,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图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形成的两条染色体是复制形成的,应为相同染色体,故丙图存在错误。
【详解】A、由甲图可知此时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故甲图为初级卵母细胞,丙图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次级卵母细胞,A正确;
B、甲图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存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丙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错误;
C、丙图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形成的两条染色体是复制形成的,应为相同染色体(颜色应该相同),故丙图存在错误,C正确;
D、甲图所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D正确。
故选B。
16. 某研究人员欲探究肿瘤细胞中S蛋白的功能,将肿瘤细胞放置含P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实验过程与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示产物为mRNA,该过程表示转录 B. 图示过程需要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
C. 肝素的作用可能是抑制产物的合成 D. S蛋白能够解除肝素对产物合成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
【详解】A、据图所知,图示过程表示的是转录,产物为RNA(包括mRNA、tRNA 和rRNA),A错误;
B、转录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B正确;
C、据图分析,加入肝素后产物合成减少,说明肝素的作用可能是抑制产物的合成,C正确;
D、加入S蛋白后,产物合成增加,说明S蛋白能抑制肝素的功能,D正确。
故选A。
17.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因在已灭绝原始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而获此奖,他发现与来自非洲的当代人类的DNA序列相比,来自古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与来自欧洲或亚洲的当代人类的DNA序列更相似,在具有欧洲或亚洲血统的现代人类中,1%~4%的基因组来自古尼安德特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古尼安德特人与欧洲和亚洲人的亲缘关系比非洲人更近
B. 人类线粒体中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 欧洲和亚洲人的性状与古尼安德特人的相同的概率是1%~4%
D. 化石是保存在地壳中的古地质年代的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痕迹等,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有些性状是由单个基因决定的,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如人的身高),有的基因可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
【详解】A、与来自非洲的当代人类的DNA序列相比,来自古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与来自欧洲或亚洲的当代人类的DNA序列更相似,说明古尼安德特人与欧洲和亚洲人的亲缘关系比非洲人更近,A正确;
B、孟德尔遗传定律使用范围是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人类线粒体中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B正确;
C、性状和基因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虽然欧洲和亚洲人的DNA序列有1%~4%的基因组来自尼安德特人,但欧洲和亚洲人的性状与古尼安德特人的相同的概率并非是1%~4%,C错误;
D、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D正确。
故选C。
18. 某同学搭建含有10个碱基对的链状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时,恰好用了26个碱基连接物(代替氢键)。下列有关该DNA结构模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利用这些原料可排列出种不同的碱基序列
B. 该DNA结构模型中A+T数量所占的比例为40%
C. 该模型中含氮碱基排列在内侧
D. 该结构模型中一条链上G的数量最多为6个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10个碱基对的链状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时,恰好用了26个碱基连接物(代替氢键),说明碱基不能随便选择,所以利用这些原料可排列出的碱基序列种类少于 410 种,A错误;
B、由于G-C之间三个氢键,A-T之间两个氢键,10个碱基对的链状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时,恰好用了26个碱基连接物(代替氢键),设G-C有x对,则A-T有10-x对,3x+2(10-x)=26,x=6,解得A-T有4对,A+T=8,则该DNA结构模型中A+T数量所占的比例为8/20=40%,B正确;
C、DNA分子含氮碱基排在内侧,所以该模型中含氢碱基排列在内侧,C正确;
D、据B分析,G-C有6对,G=C=6个,则该结构模型中一条链上G的数量最多为6个,D正确。
故选A。
19. 某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让纯合紫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杂交,F1全为紫花植株,F1自交,F2植株花色的表型及比例为紫花:红花:白花=12:3: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控制该植物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F2中紫花植株,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有6种,1种
C. F1全部紫花植株进行测交,子代的表型和基因型均为3种
D. F2中全部红花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所占比例为1/6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F2表现为12紫花:3红花:1白花,符合9:3:3:1,说明该植物花色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假设该植株紫花的基因型为A_B_、A_bb,则红花的基因型为aaB_,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
【详解】A、F1全为紫花植株,F1自交,F2植株花色的表型及比例为紫花:红花:白花=12:3:1,符合9:3:3:1,说明该植物花色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假设该植株紫花的基因型为A_B_、A_bb,则红花的基因型为aaB_,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F2中紫花植株(A_B_、A_bb)的基因型有2×2+2=6种,白花植株的基因型(aabb)有1种,B正确;
C、F1的基因型是AaBb,AaBb进行测交,即AaBb×aabb,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1:1:1:1,AaBb、Aabb表现为紫花,aaBb表现为红花,aabb表现为白花,故F1全部紫花植株进行测交,子代的表型有3种,基因型有4种,C错误;
D、F2中全部红花(1aaBB、2aaBb)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aabb)所占比例为2/3×1/4=1/6,D正确 。
故选C。
20. 桦尺蛾的体色受到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S和s的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在某个自由交配且数量足够多的桦尺蛾种群中,浅色个体长期维持在16%左右。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纯合黑色个体大约占84%
B. 杂合黑色个体大约占48%
C. S基因的频率为96%,s基因的频率为4%
D. 亲代S基因的频率大于子代S基因的频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频率是指某基因占其全部等位基因的比值,某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纯合子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
【详解】ABC、分析题意可知,浅色个体ss长期维持在16%左右,则s的基因频率=40%,S的基因频率=60%,纯合黑色个体SS=60%×60%=36%,杂合黑色个体=2×60%×40%=48%,AC错误,B正确;
D、该种群中自由交配且数量足够多,没有淘汰某类个体,则亲子代的S基因频率不变,D错误。
故选B。
21. 细胞色素c是细胞呼吸过程中的电子传递体,参与水的生成。细胞受到损伤时,细胞色素c从呼吸链中流失导致线粒体释放出大量自由基(如ROS),并与蛋白A结合进而诱发细胞凋亡,如图所示。
(1)ROS可以攻击DNA,可能引起_________;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_________,导致细胞衰老。
(2)当紫外线、化学因素等导致细胞损伤时,细胞色素c被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与蛋白A结合,在ATP的作用下,使_________,进而诱导细胞凋亡。
(3)细胞凋亡是细胞的一种_________死亡,该过程由基因决定,凋亡细胞解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由吞噬细胞内的 _________(细胞器)将其消化,最终维持了内部环境的稳定。
(4)为探究生物制用Q对阿毒素所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是否具有保护作用,设计如下三组实验:
甲组加入培养液+心肌细胞+生理盐水:
乙组加入培养液+心肌细胞+生理盐水+阿霉素;
丙组加入培养液+心肌细胞+生理盐水+阿霉素+生物制剂Q。
每组所加心肌细胞数量相同,设置若干重复。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_________。若_________,则说明生物制剂 Q对阿霉素所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答案】(1) ①. 氧化损伤 ②. 丧失
(2)C-9酶前体转化为活化的C-9酶,活化的C-9酶激活C-3酶
(3) ①. 细胞编程性 ②. 溶酶体
(4) ①. 心肌细胞数,再计算心肌细胞的存活率(或心肌细胞的凋亡率) ②. 存活率丙组>乙组。
【解析】
【分析】细胞死亡:
1、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属正常死亡。
2、细胞坏死:不利因素引起的非正常死亡。
【小问1详解】
ROS可以攻击DNA,可能引起DNA链断裂、DNA位点突变、DNA双链畸变和原癌基因与肿瘤抑制基因突变,最终导致机体产生DNA氧化损伤;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丧失,导致细胞衰老。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细胞损伤时线粒体外膜的通透性发生了改变,细胞色素c会从线粒体中释放出来,释放出来的细胞色素c与蛋白A结合,在ATP的作用下,能促进C-9酶前体转化为活化的C-9酶,活化的C-9酶能激活C-3酶,C-9酶和C-3酶的活化能促进细胞凋亡。
【小问3详解】
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属正常死亡。溶酶体为细胞浆内由单层脂蛋白膜包绕的内含一系列酸性水解酶的小体,凋亡细胞解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由吞噬细胞内的溶酶体将其消化,最终维持了内部环境的稳定。
【小问4详解】
本实验材料为心肌细胞,要进行心肌细胞的培养,故计算心肌细胞的存活率(或心肌细胞的凋亡率)作为因变量。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纪录心肌细胞数,再计算心肌细胞的存活率(或心肌细胞的凋亡率),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组的目的减小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可信)。实验中,甲为对照组,存活率最高,若生物制剂Q对阿霉素致心肌细胞凋亡具保护作用,则存活率丙组>乙组。因此甲组和丙组的存活率均高于乙组的存活率(或甲组和丙组的凋亡率均低于Z组的凋亡率),可说明生物制剂Q对阿霉素所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22. Ⅰ、小麦的生长受无机盐、光照等诸多因素影响。为探究砷对小麦的影响,某研究团队用完全营养液培养小麦幼苗,加入不同浓度的As5+(以砷酸钠溶液形式加入),一段时间后检测小麦的地上部分和根系鲜重变化及净光合作用,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砷酸钠处理项目
0mg/L
5mg/L
10mg/L
30mg/L
60mg/L
地上部分鲜重(g/盆)
16.34a
1561a
13.16b
5.43c
4.79c
根系鲜重(g/盆)
10.42a
8.08b
5.66c
2.26d
2.05d
净光合作用()
22.1a
18.7b
16.4c
6.3d
4.8d
(注:同一行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1)实验期间需每天向培养液通气,目的是_____________;实验控制自变量,用到的是__________(加法或减法)原理。
(2)据表分析砷首先毒害小麦的___________(“地上部分”或“根系”)鲜重,这将影响其的_________功能,从而影响光合作用。
Ⅱ、农业生产者常用间作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亩产量。某人将玉米和大豆间作,测定相同条件下,生长良好的玉米、大豆幼苗的P/R(P表示真正光合速率的值,R表示呼吸速率的值)随光照强度的变化,结果如图1;分别测定培养有生长良好的玉米、大豆幼苗的密闭容器中浓度的变化(实验处于图1所示的某光照强度下,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结果如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3)图1的两条曲线中,能代表大豆的是_________。图2中的光照强度对应图1中的_________。
(4)据图1分析,光照强度为a时,此时B植物叶肉细胞的真正光合速率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速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补充氧气,促进根系有氧呼吸(促进对无机盐的吸收) ②. 加法
(2) ①. 根系 ②. 吸收水分和矿质营养
(3) ①. B ②. b
(4) ①. 大于 ②. 此时植物的中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但植物存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为探究砷对小麦的影响,某研究团队用完全营养液培养小麦幼苗,加入不同浓度的As5+”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施加了某些影响因素,所以用到了加法原理。
【小问1详解】
通气可补充氧气,促进根系有氧呼吸,以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所以实验期间需每天向培养液通气。根据题意“为探究砷对小麦的影响,某研究团队用完全营养液培养小麦幼苗,加入不同浓度的As5+”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施加了某些影响因素,所以用到了加法原理。
【小问2详解】
据表分析可知,砷首先毒害小麦的根系鲜重,这将影响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和矿质营养的吸收功能,从而影响光合作用。
【小问3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玉米喜阳,大豆喜阴,玉米的光饱和点比大豆高,所以图1代表大豆的是B曲线;图2中C曲线CO2含量不变,说明该植物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此时D曲线CO2含量下降,对应的植株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据此可推出图2对应的光照强度为图1中的b(A曲线P/R=1,B曲线P/R>1),C曲线对应玉米,D曲线对应大豆。
【小问4详解】
分析图1可知,当光照强度为a时,B植物达到光补偿点,植物整体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但由于植物存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故叶肉细胞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
23. 如图为动物体生殖发育以及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图解(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过程为__________,C过程为__________。
(2)图①—④中能发生在A过程的有__________,能发生在D、E过程的有__________。
(3)在图②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__________。
(4)图④所示的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
(5)①②③④中,有同源染色体的有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减数分裂 ②. 受精作用
(2) ①. ②④ ②. ①③
(3)1∶2∶2; (4)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
(5)①②③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每一极都有同源染色体,属于有丝分裂后期;②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处,属于减数分裂Ⅰ;③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属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属于减数分裂Ⅱ后期。
【小问1详解】
A、B表示产生精子和卵细胞的过程属于减数分裂,C表示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属于受精作用。
【小问2详解】
分析题图:①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每一极都有同源染色体,属于有丝分裂后期;②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处,属于减数分裂Ⅰ;③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属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属于减数分裂Ⅱ后期。故图①〜④中能发生在A过程减数分裂的有②④;能发生在D、E有丝分裂过程的有①③。
【小问3详解】
②细胞含有染色单体,此时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数量比例为1∶2∶2。
【小问4详解】
④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而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小问5详解】
减数分裂Ⅱ中没有同源染色体,④中没有同源染色体,①②③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24. 某种地鼠有黑色、褐色和白色三种毛色,受等位基因A(控制黑色素合成)与a、B(控制褐色素合成)与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对a、B对b为完全显性。A基因、B基因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导致个体不产生色素,不产生色素的个体表现为白色毛。多对纯合的黑色毛和褐色毛亲本杂交,F1均表现为白色毛,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2,不考虑染色体片段的交换。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F2中白色毛∶黑色毛∶褐色毛=10∶3∶3,A、a和B、b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定律,判定理由是______。
(2)若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F2中白色毛地鼠的基因型有______种。欲鉴定F2白色毛个体的基因型,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P、F1、F2中选择)。
(3)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则F2中______(填“会”或“不会”)出现3种表型。
(4)地鼠的性状1和性状2由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性状1对性状2为显性,现有各形状纯合个体,欲判断控制性状1和性状2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请设计实验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自由组合##基因的自由组合 ②. F2表型比为10∶3∶3,是9∶3∶3∶1的变式
(2) ①. 五##5 ②. 让其与F₁(AaBb)杂交,统计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3)会 (4) ①. 性状2纯合雌地鼠与性状1纯合雄地鼠交配,观察雄性子代的表型(或观察子代的表型) ②. 若雄性子代表现性状1(或雌雄子代都表现性状1),则控制性状1和性状2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雄性子代表现性状2(或雌性子代表现性状1,雄性子代表现性状2),则控制性状1和性状2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和”为16的特殊分离比问题:无论是哪种比例,各表型所占份数之和等于16,就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1详解】
F2中白色毛:黑色毛:褐色毛=10:3:3,是9:3:3:1的变式,说明A、a和B、b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2详解】
据题干信息可知,黑色毛个体的基因型是A_bb,褐色毛个体的基因型是aaB_,白色毛个体的基因型是A_B_、aabb。若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F2中白色毛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和aabb,共5种。欲鉴定F2白色毛个体的基因型,可让其与F1(AaBb)杂交,统计后代的表型及比例。若后代中白色毛:黑色毛:褐色毛=10:3:3,则F2白色毛地鼠的基因型为AaBb;若后代中白色毛:黑色毛:褐色毛=2:1:1,则F2白色毛地鼠的基因型为aabb;若后代中白色毛:褐色毛=3:1,则F2白色毛地鼠的基因型为AaBB;若后代中白色毛:黑色毛=3:1,则F2白色毛地鼠的基因型为AABb;若后代全为白色毛,则F2白色毛地鼠的基因型为AABB。
【小问3详解】
纯合的黑色毛(AAbb)和褐色毛(aaBB)亲本杂交,F1表现为白色毛(AaBb),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则F1中A、b在一条染色体上,a、B在与其同源的另一条染色体上,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到的F2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表型及比例为黑色:褐色:白色=1:1:2,故F2中会出现3种表型。
【小问4详解】
对于XY型生物,要判断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应该选择隐性雌性个体与显性雄性个体杂交,观察子代的表型及比例或观察雄性子代的表型,对于预期结果和结论采用假说一演绎法进行推理,分位于常染色体上和位于X染色体上的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分析。
若雄性子代表现性状1(或雌雄子代都表现性状1),则控制性状1和性状2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雄性子代表现性状2(或雌性子代表现性状1,雄性子代表现性状2),则控制性状1和性状2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5.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哈佛大学生物学家洛索斯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通过蜥蜴实验证明了进化论。
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
提出假说:“自然选择法则”即使在短期内同样也能显现出来。
实验材料:沙氏变色蜥,大型卷尾蜥(沙氏变色蜥的天敌)
实验原理:当大型卷尾蜥(沙氏变色蜥的天敌)出现初期,腿部较长的沙氏变色蜥因为奔跑速度更快,更容易生存下去,将在“自然选择”中胜出。但是之后,随着大型卷尾蜥逐渐开始并适应树栖生活,短腿的沙氏变色蜥因为更适宜在树枝中间灵活穿行,反过来取代长腿沙氏变色蜥,成为“自然选择”的新宠。
(1)实验过程:
①洛索斯选择巴哈马群岛作为研究地点,共选择了12座沙氏变色蜥生活的小岛,分为两组:
实验组:________。
对照组:________。
②记录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证明了洛索斯的假说成立。
(2)该实验为________实验,自变量是________。
(3)大型卷尾蜥和沙氏变色蜥为捕食关系,它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________的主要内容之一。
【答案】(1) ①. 6座小岛,引入捕食沙氏变色蜥的大型卷尾蜥 ②. 小岛保持原状
(2) ①. 对照 ②. 有无大型卷尾蜥
(3)生存斗争
【解析】
【分析】1、对照原则是生物实验最常用的实验原则,通过对照实验,既可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对比出实验结果,又增加实验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实验中,往往设置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对自变量进行处理,把因变量的变化当做实验结果;对照组,往往对变量不做处理;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不同物种之间、物种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地球上不仅出现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小问1详解】
自然选择法则的主要思想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由于大型卷尾蜥是沙氏变色蜥的天敌,所以可以把“大型卷尾蜥"当作实验的“自然条件”,即自变量处理为是否引入大型卷尾蜥,去验证假说是否成立,于是实验组:6座小岛,引入捕食沙氏变色蜥的大型卷尾蜥,对照组小岛保持原状(不做处理,进行空白对照)。
【小问2详解】
该实验为对照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唯一的自变量是人为改变的变量,即“有无大型卷尾蜥”。
【小问3详解】
自然选择学说主要从以下四点阐明: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由于这两种蜥蜴生活在同一空间、资源环境下,种间关系为捕食,这体现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存斗争。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根瘤菌,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原核生物的细胞都有细胞壁, 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根瘤菌,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原核生物的细胞都有细胞壁, 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5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5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