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文言文二则》六年级上学期22课 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48367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9《文言文二则》六年级上学期22课 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48367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9《文言文二则》六年级上学期22课 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48367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9《文言文二则》六年级上学期22课 教案
展开《文言文二则》教案(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一、欣赏作品,导入课题
1.一首乐曲,让伯牙和锺子期成了知音,艺术就是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不仅音乐艺术如此,绘画艺术也同样能震撼人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绘画作品。课件依次出示四幅著名画作(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戴嵩的牛),最后一幅为戴嵩画的《斗牛图》,顺势导入课题。
2.介绍背景:戴嵩是唐代著名画家,特别擅长画牛,他画的牛栩栩如生,尤其这幅《斗牛图》深受书画爱好者的喜爱。因为这幅图还引发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吧。(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由绘画作品导入本课,既让学生直观感受绘画艺术的美,又能顺其自然引出故事,让学生质疑,会是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这样的设计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二、多样读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字词你能读对吗?
蜀 轴 囊 曝 搐 婢 拊 掌
(3)指名朗读,正音。
(4)齐读全文。
2.指导课文,明确节奏。
(1)师:这篇课文在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呢?
(2)生交流汇报。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学生试读,熟悉节奏。
4.自由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课文的叙述部分,同学读牧童所说的话,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设计意图】
读文是理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指名读、示范读、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做好了准备。
三、自学质疑,理解文意
1.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的大概意思。
(1)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的意思。
(2)用“△”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预设一: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理解“轴”在不同语境的意思,指导读出节奏。
预设二: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理解“尾搐入两股间”的意思,指导读出节奏。
预设三: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相机理解“奴、婢”的意思。
2.整体感知,梳理脉络。相机指导会写字“曝”的书写。
【设计意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起到适时点拨的作用,鼓励学生思考,在学生有疑惑时提供帮助,培养学生自学自悟的能力。
四、入情入境,精读课文
1.面对同一幅《斗牛图》,杜处士和小牧童却有不同的表现,请结合文章说一说。
自由读课文,用“_____”画出写杜处士的句子,用“ ”画出写小牧童的句子,用一两个词语写写他们的表现。
2.学生汇报,交流分享。
预设一: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相机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尤、锦囊玉轴,自随”,读出杜处士对《斗牛图》的珍爱。
预设二: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抓住牧童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想象画面,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
预设三:处士笑而然之。
(1)对比“拊掌大笑”和“笑而然之”两处描写“笑”的句子,感受人物的不同表现。
(2)再现情景,想象杜处士的神态、动作、语言。
3.朗读描写杜处士和小牧童的句子,读出趣味。
五、变换角色,练讲故事
1.用自己的话讲讲“他们”的故事。
(1)学生自由练习讲故事。
(2)指名展示,评价交流。
2.讲讲“我”的故事。
①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读了不少书,可就是不愿意做官……
②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喽!还没出村子,我看见……
③我是苏轼,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士,尤爱书画……
(1)选择其中一个角色,练习讲“我”的故事。
(2)指名讲故事,评价交流。
合理想象 角色转换 形象表达
【设计意图】
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了解文言文大意”的目标就落到了实处。
六、回顾细节,品读人物
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指名发言。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发言。
表现: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心胸开阔、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3.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
全班齐读: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设计意图】
此环节继续重视对文本的研读,着重对短文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进行评价。尤其让学生通过读牧童的话,感受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此环节也为进一步探究文本蕴含的道理做好了铺垫。
七、再读课文,明白道理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师适时呈现: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艺术再美也是来源于生活。
【设计意图】
课文简短精悍,但却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事,在这一环节,教师以问题做牵引,激发学生探究文本更深的内涵,教师的点拨引领,不仅让学生层层深入,更体会到了短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设计意图】
“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地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言文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但因为年代久远,古今字义变化较大,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脱离枯燥的讲解,跳出死记硬背的牢笼,本节课,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紧扣单元目标,用艺术感染学生。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之旅”,要求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这两篇文言文都与艺术有关,一篇是音乐,一篇是绘画。在上课伊始,分别用孩子喜闻乐见的乐曲和绘画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艺术的魅力。
2.合作探究,体现学生主导地位。在学习第一篇《伯牙鼓琴》时,重在方法的传授,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知文意、晓方法。学习第二篇《书戴嵩画牛》时,重在让学生自学质疑,理解文意。教师在本课中始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的思维山穷水尽时,给学生点拨指路,达到柳暗花明的教学效果。
3.以读代讲,重视感悟。古人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大于学生的议论纷纷,学生的议论纷纷大于老师的滔滔不绝。重视学生的读,通过形式丰富的朗读给学生打下理解的基础。最后,用自己的理解感悟来有创意地讲自己的故事,既深化理解,又达到识记背诵的目的。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