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辽宁省大连市二十四中高三六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2023年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三年级第六次模拟考试
语文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与建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仅因为建筑和文学在美学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还因为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场景和空间。
在中国文学中,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历史上有无数脍炙人口的描写亭台楼阁的诗文和辞赋。古人在建造建筑的同时,也建起了建筑文学宝库。历代文学都留下了许多生动地描写建筑的篇章,有关古建筑的文献有诗词、曲赋、游记、题记等。这些文学作品无论是在文学的体裁、题材、手法或是风格和意境上,都丰富多彩,不仅在艺术水平上,而且在建筑论述上也有很大的成就。
《诗经》有许多关于建筑的篇章,《诗·小雅》有一篇歌颂周王宫室落成的诗《斯干》,诗中写道:“如跂斯翼,如矢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意思是说宫室建筑的势态好像人抬起脚跟望远那样高峻,有的像箭羽那样周正挺括,屋顶四角如飞鸟展翅,像鸟那祥飞翔。这些描写已成为人们认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形式的原型。
有许多可以列入建筑专业文献的文学作品,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后代的文人墨客赞颂或追思的作品也会流传下来。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牧的《阿房宫赋》,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散文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是千古绝唱。北京人民大会堂大报告厅顶棚的设计就受到《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启发。
《红楼梦》可以称之为“建筑文学”,一种根据建筑演绎的文学,而同时也呈现了一种“文学建筑”,文学生成的建筑。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关于大观园和荣国府、宁国府的描述,激起了多少文人墨客和建筑师的遐想,他们努力从书中去寻找被历史淹没了的建筑,并试图去重建作者虚构的“大观园”。《红楼梦》塑造了一个综合了南方和北方园林与建筑特点的大观园,用文学艺术语言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园林艺术、造园手法等。小说《红楼梦》将建筑融入文学作品之中,描写建筑空间的变化,书中涉及的建筑及景物有82处,建筑及建筑空间、构件、家具等共155种,门30余种。
(摘编自《文汇报·这部浪漫小说启发了凡尔赛宫的园林设计》郑时龄,有删改)
材料二:
余志成(《文学报》记者):人类能够流传千百年的智慧之花,应该非文学与建筑莫属了!但要系统探究起来,似乎又很不简单。那么,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建筑?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又表现在哪里?
赵丽宏(著名作家):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智慧高度的两个标识:一是文学,二是建筑。文学展现了一个时期或几代人的生活与内心情感;而建筑则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精美能成为时代的里程碑。文学和建筑,是人类的智慧之花。
余志成:赵老师,记得你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我向往的城市之美》,你认为的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呢?
赵丽宏:那是一个秋天的黄昏,我骑着自行车,沿复兴中路由东往西。无意中抬头远望,视野中出现的美妙景象使我吃了一惊。一轮已经失去耀眼光芒的落日,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喷射着暗红色的火焰,静静地悬挂在天地之间。天空是蓝灰色的,有几缕金色的云霞飘浮在落日周围。使我吃惊的美妙,是落日下的城市轮廓。建筑犹如层叠的山峦,犹如起伏的波澜,让人产生遐想。
我想,一个有魅力的城市,最好是依山傍水。依山,自然是靠山而建,城在山里,山在城里,街道盘旋起伏,房屋层层相叠,入夜之后,城市的灯火和天上的星月交融为一体。傍水,当然是指江海湖泊与城市为伴。水是生命的源头,也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城市如果建在海边,那是得天独厚,大连、青岛、烟台和威海这样的城市,沐浴在海风中,视野开阔,景色清朗。
楼房建筑,是城市的主体。一个城市是不是有魅力,和城市的建筑有没有自己的风格大有关系。上海曾经被世人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和上海的独特的历史有关,上海是中国最早大规模向世界开放的城市,人类创造的各式各样的文化都涌进了这个城市。其中最显眼、最持久的,便是建筑。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上海的建筑风格,我想,大概只能用“千姿百态”来形容。外滩那些欧式建筑,向世人展示的是西方人的智慧和文明,是殖民时代的纪念,尽管它们所代表的岁月是中国人的耻辱,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它们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功。这些用石头垒起的楼房,是那个时代智慧和才华的结晶,直到今天,它们依然是上海的标志。
我认为,一幢成功的建筑物,往往汇集综合了各种艺术手段,建筑如同岁月的纪念碑,一个时代的建筑中,镌刻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沉积着那个时代的情感,也汇集了那个时代的审美眼光和趣味。建筑又如同时代的接力棒,我们可以从城市建筑风格的演变中,探知文化眼光、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进展变迁。
(摘编自《文学报·文学与建筑的城市智慧》,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诗词、曲赋、游记、题记中都有关于古建筑的佳作,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建筑论述的角度考虑,都成就很高。
B. 《红楼梦》是建筑文学,没有大观园、荣国府、宁国府等建筑,就没有《红楼梦》。它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论以文学艺术语言传达出来。
C. 依山傍水是一个城市具有魅力的先天优势,而城市的主体——楼房建筑,有没有独特的风格也是衡量城市有没有魅力的重要元素。
D. 赵丽宏认为上海建筑风格是“千姿百态”的,外滩的建筑虽然让人想到殖民时代耻辱的岁月,但作为建筑艺术,我们必须承认它的成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斯干》一诗,歌颂了周王宫室的落成,较全面地反映了远古时期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充分体现了文学与建筑的密切关系。
B. 《阿房宫赋》是唐代杜牧描述古代建筑阿房宫的文学作品,它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是因为它兼有文学价值和建筑专业文献价值。
C. 成功的建筑往往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从城市的建筑风格演变中,可以感知社会习俗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变化。
D. 采访者结合赵丽宏的作品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能让被采访者有一定的熟悉感,而且也使其回答得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更加深刻。
3. 材料一中说:“但凡楼堂、宫室、馆阁、亭台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铭、题记、诗词或辞赋记载。”《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这样描写“稻香村”:“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
下列选项中,诗句所描绘的对象和这一建筑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B.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C.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D. 进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4. 当被问及“魅力城市其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时,赵丽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详细描述了一个秋日黄昏的情景。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
5. 赵丽宏创作《我向往的城市之美》,在某些方面体现出文学与建筑的内在联系,请联系材料一中的相关论述,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B 2. C 3. D
4. ①回应了记者提问中的散文《我向往的城市之美》创作一事。②间接指出城市建筑应与自然语文相融合的特点,自然而然地转入对魅力城市建筑的特点的正面回答。
5. ①材料一中说“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赵丽宏看到落日下城市的轮廓和层叠起伏的建筑感到惊讶,将其作为描写对象,写成《我向往的城市之美》。②材料一中说“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赵丽宏以看到的城市建筑为载体,抒发了对魅力城市的喜爱之情。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本题共4小题,16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袍先生(节选)
陈忠实
我爷爷徐敬儒,是清帝的最末一茬秀才,因为科举制度的废止而不能中举高升,爷爷只好穿上蓝袍在杨徐村坐馆执教,教的是他的“四书五经”。我爷爷把门楼上那副“耕读传家”的题匾挖掉了,换上一副“读耕传家”的题匾,把“耕”和“读”的位置做了调换。我父亲初看时,还以为我爷爷笔下失误,问时,爷爷一拂袖子,瞪了父亲一眼,没有回答。我父亲不敢再问,却明白了是有意调换而不属于笔误,该当慢慢地去体味,低下头小心翼翼地凿刻起来。
爷爷瞑目前,选定我父亲做他的接班人,父亲穿上了爷爷留下的蓝袍去私塾坐馆执教。后来因为家庭内部变化,在我刚满十六岁的时候,父亲让我做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
过罢正月十五,私塾又开学了。我也穿上了蓝布长袍,第一次去坐馆,心里怎么也稳实不下来。走出我家那幢雕刻着“读耕传家”字样的门楼,似乎这村巷一夜之间变得十分陌生了,街巷里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一搂抱粗的古槐,端直的白杨,夏天结出像蒜墨一样的长英的楸树,现在好像都在瞅着我,看我这个十六岁的先生会不会像先生那样走路!那些拥拥挤挤的一家一户的门楼里,有人在窥视我的可笑的走路的姿势吧?不管怎样,我已经走出街门了,没有再退回去的余地了,只有朝前走。这时候,像面对一个十分面熟而又确实读不出字音的生字时顺手掀开字典,我想到了父亲走路的姿势。我多少次看见父亲来去学堂时走在村巷里的身姿,而他训导我的如何走路的条文倒模糊了。
我抬起头,像父亲那样,既不仰高,也不低垂,两目平视,梗直脖根,绝不左顾右盼,努力做到不紧不慢,朝前走过去。
走进学堂的黑漆大门了,三间敞通的瓦房里,学生们已经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满了学生自己从家里搬来的方桌和条凳,排列整齐,桌子四周围坐着年龄差别很大的生,在哇啦哇啦背书。除了新添的几个启蒙生,教室里坐着的全是那些春节以前和我同窗的本村的熟人、同伴、同学,有的个子比我长得还高还壮实,我今天看见他们,心里却怯了,我完全知道他们和我父亲捣蛋的故伎,尤其是杨马娃和徐拴拴两人,念书笨得很,却尽鬼点子捣蛋。我一进门就瞅见他俩的诡秘的脸相,倒有点怯场了,那些不怀好意的脸相!
我立即走向那张四方教桌,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我在父亲坐过的那把直背黑漆木椅上坐下来,腰似乎自然地挺直了,父亲就是这样挺着身坐。桌子角上压着一送打好了格子的空影格纸,那是学生们递上来的,等待我在那些空格里写上正楷字,他们再领回去,铺在仿纸下照描,我取下一张空格纸,从铜笔帽里拔出毛笔,蘸了墨,刚写下一个字,忽然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
“蓝袍先生——”
我的脑子里轰然一声爆响,耳朵里传来学堂里恣意放肆地哄笑的声浪。我转过头,看见一张傻乎乎愣笑着的脸,这是村子里一个半傻的大孩子。他的嘴角吊着涎水,一只手在背后抓挠着屁股,得意地傻笑着,我立即追问:“谁叫你这么称呼我?”
教室里的笑声戛然而止,静默中潜伏着许多期待。
我从桌上摸过板子,那块被父亲的手攥得把柄溜光的柳木板子,攥到我的手里了,心里微微忐忑了一下,我就毫不退让地说:“伸出手来!”
傻子脸色立时大变,眼里掠过惊恐的阴影,把双手藏到背后去了。
我从他的背后拉过一只左手,抽了一板子,傻子当下就弯下腰去,用右手护住左手嚎啕起来:“马娃子!你教我把人家叫‘蓝袍先生’,让我挨打……呜呜呜呜……”
我立即站起,一下子揪住杨马娃,这个暗中专门出鬼点子捣乱的“坏头头“。不压住这个杨马娃,我日后就难得在这张椅子上坐安稳。我命令:“杨马娃,到前头来!”
杨马娃虎不失威,晃一下脑袋,走到前头来了。他个子虽不高,年岁不小了,也是个老学生。他应付差事似的朝我草草鞠了一躬,就站住了。
我早已不能忍耐这种恶作剧还在继续往下演,“伸出手——”
杨马娃伸出手来。他的眼里滑过一缕冤枉的无可奈何的神色,既不看我,也不看任何人,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
我抽一下板子,那只手往下闪了一下,又自动闪上来,没有躲避,也听不到挨打者的呻唤,更听不到求饶声了,我突然觉得那只手在向我示威,甚至蔑视我。教室里很静,听不到一丝声响。我感到了两方的对峙在继续,我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不然就会被压倒,难得起来。我也不吭气,谁也不看,只看着那只要击中的手。我记得父亲打板子的时候就是这样,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我抽下五板子了……
傻子突然跪倒在地,抱住我的板子,哭喊说:“先……先先先生!马娃叫我叫你‘蓝袍先生’,我说你要打手的,他说不会,你和俺俩都是在一块念下书的,不会打手的。他就叫我跟你耍玩,叫‘蓝袍先生’……我往后再不……”
我似乎觉得胳膊有点沉,抬不起来了,再一想,如果马娃一直不开口,我能一直打下去吗?倒是借傻瓜求情的机会,正好下台,不失威风也不失体面。
傻瓜先爬起来,深深地鞠了一躬,跑下去了,杨马娃则不慌不忙,文质彬彬地鞠了躬,慢慢走回到座位上去了。
我重新坐好,提起毛笔,题写那张未写完的影格儿,手却在抖。我第一次执板打人,心里却没有享受打人的畅快,反倒添加了一缕说不清的滋味……
就这样,我穿着蓝袍,像爷爷,像父亲,做起了先生……人说,我活脱就是二十年前我爸的原样儿!连脾气也跟我爸一模一样了。
杨徐村解放了,人民政府废止了我的课程,让我到城南的师范学校去进修。我来到了师范学校,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脱掉篮袍,穿上了“列宁装”,无论如何,我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我像卸下了钢铸铁浇的铠甲,顿时感到浑身舒展了。我挺直了脊背,向前走去……
(选自《蓝袍先生》,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里的“偏”有“故意”的意思,掩饰“我”第一次执教内心的不安和胆怯。
B. 小说中“他的眼里滑过一缕无可奈何的神色,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运用细节描写,表现杨马娃对挨打的诧异。
C. 小说中“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这一句主要是为了表现父亲的冷酷。
D. 在小说中,傻瓜“深深地鞠了一躬”,杨马娃“文质彬彬地鞠了躬”表现出他们对于“我”的惩罚的信服。
7. 下列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介绍门楼雕刻着“读耕传家”字样,体现出爷爷对“读”,对知识的重视,同时也为下文塑造“我”的形象做了铺垫。
B. 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主要是“我”在赴学馆途中的所见,在写树木古槐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在表现“我”初次去学堂途中的敏感与忐忑。
C.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亲切自然,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令人信服,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引起读者共情。
D. 小说心理描写细腻,从赴学馆途中的不自信到进入学堂后的胆怯,再到与杨马娃冲突后的暴怒,最后惩戒学生后的满足,让读者看到了“我”的成熟。
8. 请结合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试比较“套子”与本文“蓝袍”内涵的异同点。
9.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儿子“我”,但行文中却多次提到父亲,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 A 7. D
8. 同:“套子”与“蓝袍”其实都象征的是一种束缚,一种难以突破的枷锁。
不同:《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套子”是沙皇政府的法令、一切陈规陋习、普遍存在的潜藏的奴性心理;《蓝袍先生》的“蓝袍”是家传礼法的体现与延续、师道尊严的象征、对人的天性的压抑。
9. (1)从社会环境上看,父亲与“我”都深受当时落后的封建教育环境影响,“我”也受到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2)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我”作为祖辈父辈私塾任教的延续者,父亲的训导和举动对于塑造“我”顺从、保守的形象起着衬托作用。
(3)从情节发展上看,“我”的所有心理和行为均来自父亲的着意培养,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4)从主题表达上看,“我”在父亲的培养和督促下,继续着陈旧迂腐的教育,引导读者对因循守旧、扼杀天性的旧教育的反思,使小说的主题表现更加深刻。(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上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上知非常人,遂相亲附。更始①既至雒阳,以世祖为大司马,使安集河北。禹闻之,自南阳发北径渡河追至邺谒上见之甚欢。谓曰:“我得拜除长吏,生远来,宁欲仕耶?”禹曰:“不愿也。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明公虽建蕃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揽延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②定也。”上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上止广阿城门楼上,披舆地图,指示邓禹,曰:“天下郡国如是,我乃始得一处,卿言天下不足定,何也?”上破邯郸,诛王郎,欲北发突骑,禹曰:“吴汉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以禹为知人。赤眉入长安,邓禹为司徒,讨赤眉,不以时进,光武敕曰:“司徒,尧也;赤眉,桀也。今长安饥民,孰不延望?”光武即位,拜邓禹为大司徒,制曰:“前将军邓禹,深执忠孝,与朕谋谟帷幄,决胜千里。孔子曰:‘自吾有回也,门人日以亲。’”以元功拜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建武中,罢三公,以列候就第。邓禹笃于经书,教学子孙。
序曰:贤骏思圣主,风云从龙武,自然之应也。邓禹以弱冠睹废兴之兆,赢粮策马,以追世祖,遂信竹帛之愿,建社稷之谋,袭萧何之爵位,可谓材难矣。受命之初,躬率六师;立师傅,位三公,功德之极,而禹兼之。《易》称“利见大人”,《诗》有“自求多福”,其禹之谓与?
(改编自《东观汉记》卷九)
【注】①西汉末刘玄史称更始帝。②不足:不难。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自A南B阳C发D北E径F渡G河H追I至J邺K谒M上N见O之P甚Q欢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上亦游学京师”中的“游”与范晔《张衡传》“游于三辅,因入京师”中的“游”意义相同。
B. “披舆地图”中的“披”与司马迁《鸿门宴》“披帷西向立”中的“披”意义相同。
C. “赤眉、青犊之属”中的“之”与韩愈《师说》“郯子之徒”中的“之”用法和意义不相同。
D. “赢粮策马”中的“赢”与贾谊《过秦论》“赢粮而影从”中的“赢”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中有关邓禹“知人”的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邓禹年轻时在长安求学,结识刘秀,看出他非同寻常,如能谋划天下,将很容易平定混乱的局面。
B. 邓禹认为更始帝缺乏决断能力,手下将领目光短浅,刘秀如果只是辅佐更始帝,则难以实现志向。
C. 邓禹在刘秀攻下邯郸、杀死王朗、想向北进军时,建言应派吴汉领军,认为他是将领中的佼佼者。
D. 邓禹有名垂史册的意愿,洞悉王朝兴亡的征兆,选择追随刘秀,南征北战、出谋定策,功德盖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今之计,莫如揽延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
(2)以元功拜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
14. 《淮南子》中说尧之时,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稀、修蛇皆为民害,尧派羿除掉了这些祸害,万民皆喜。请据此分析光武称邓禹为“尧”的用意。
【答案】10. D H M 11. C 12. A
13. (1)当今的大计,没有什么比招揽英雄,致力于取悦民心,建立高祖一样的功业,拯救万民的生命更重要的了。
(2)邓禹凭着大功劳(或:首功)而被授以太傅之职,谒见皇帝时被安排在面向东的尊位,非常受皇帝的尊重宠信。
14. (1)以此形容长安饥民对邓禹进军的热烈期盼;(2)激励邓禹击溃赤眉军,像“尧”一样为民除害;(3)委婉批评邓禹不按时进军,会让长安饥民失望。
参考译文:
邓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人。十三岁时,能背诵《诗经》,到长安跟人学习,当时光武帝也在京师求学,邓禹虽然年纪小,但他见到光武帝,就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和光武帝很亲近。更始帝已经到了雒阳,任命世祖为大司马,派他去河北的安集。邓禹听说了,就从南阳出发,向北一直渡过过黄河,追到邺,拜见光武帝,光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对他说:“我有权能够授你长吏,你从远方赶来,难道不是想做官吗?”邓禹回答说:“(我)不想。更始帝虽然建都关西,但现在山东没有安定,赤眉军、青犊军这类,动辄有上万人;三辅也自立名号,常常聚集兵力。更始帝既没有挫败过他们,而他们也不听指挥裁决,各将领都是些庸人崛起,志在发财,争用威力,早晚图快乐罢了,并没有忠良明智,深谋远虑,真想尊重主上安抚百姓的。明公虽然建立了辅佐王室的功劳,恐怕也难成大业。为今之计,不如去延揽四方英雄,务必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伟业,拯救万民的生命。以公的德才平定天下,是足可以平定的。”光武帝大悦,因此令左右的人称邓禹为邓将军。让他住宿在帐中,共同商定策略计划。光武住在城楼上,打开地图,用手指给邓禹看,说:“天下的郡国这样多,如今仅得了一个,你以前说以我的才德是不足以平定天下的,为什么呢?”光武帝攻下邯郸,诛杀了王郎,想向北进攻突袭骑兵,邓禹说:“吴汉拥有善于智谋的人,我们各位将军很少有能比得上的。”光武帝认为邓禹是个有眼光的人。赤眉攻入长安,邓禹任司徒,讨伐赤眉军,不能按时进军。光武帝下敕书说:“司徒是尧,赤眉是桀。现在长安饥饿的百姓,谁不引颈盼望?”光武帝即位,提拔邓禹为大司徒,皇帝命令说:“前将军邓禹,执着于忠孝,与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孔子说过:‘自从我有了颜回,弟子们日益地亲密。’” 邓禹凭借自己的大功,被授予太傅之职,朝见时被安排东向站立,受到(皇帝)十分的尊重宠幸。建武年间,罢去三公官职,邓禹以列侯的身份,免职回家。邓禹一心一意于经书,把经学传授给他的子孙。
赞序说:良驹思慕圣明的君主,风云之阵从于龙武之军,这是顺乎自然的。邓禹在弱冠就能洞悉国家兴废的征兆,担着粮食骑着马,追随世祖,于是应名垂史册的愿望,提出利于国家之谋略,承继萧何那样的爵位,可以说像他这样的贤才难得啊!(邓禹)接受任命之初,能亲自率领全部军队;(而)成师傅之官职,列三公之爵位,功德达于极点,邓禹都兼而有之。《易经》说“利见大人” ,《诗经》又说“自求多福” ,大概就是说邓禹的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鹅湖①和教授兄韵
陆九渊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②岑③。
易简工夫④终久大,支离事业⑤竟浮沈。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
[注]①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史称“鹅湖之会”。主要为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哲学辩论。②泰华:指泰山和华山。③岑:高山。④易简工夫:简单质朴的学说。⑤支离事业:琐碎的理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墟墓兴哀宗庙钦”是说人见到坟墓时,就感觉到很伤感,一到了宗庙里边,就会生发出敬重之情,显得很肃静。
B. 颔联借水、石说明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与《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蕴含的道理相同。
C. 尾联谈自下升高、辨真伪的法门在于“先须辨古今”,其实所有答案都在自己的心地上。
D. 此诗语言平易,风格清新,作者以充满哲理的笔触为自己的心学张目,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
16. 朱、陆双方辩论的“为学之方”清晰地表现出二人在哲学上的基本分歧点。本诗中谈到了哪些“为学之方”?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为学之方”首需养心神和尊德性,明确自己的本心,保持自己的本心。“斯人千古不磨心”“先须辩古今”均强调本心的重要性。
②“为学之方”重在积累,步步累积成就辉煌。“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需要经过一步一步的累积,方能成就辉煌的事业。
③“为学之方”亦需于人生日常处,简单质朴处去体悟真理、感悟规律。“易简工夫终久大”,可知简易质朴直达本心的为学之道才是永恒的大事业。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本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苏轼对李渤观点存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字和烹茶本是文雅之事,在陆游笔下却暗含了平生志愿不能实现的郁闷和惆怅,《临安春雨初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体现了这一情感。
(3)古代有“路上行车,水上行船”的说法,而船按照大小功能种类可分为舟、船、舫等,这些名称在唐诗宋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石之铿然有声者 ②. 所在皆是也 ③. 矮纸斜行闲作草 ④. 晴窗细乳戏分茶 ⑤. 示例:东船西舫悄无言 ⑥. 唯见江心秋月白/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科普旅游逐渐发展,尤其是每逢假期,备受学生和家长追捧。“票秒空”的科技展览、人头攒动的观星胜地,无不印证着旅游新业态、休闲新场景的繁荣发展。
科普旅游的兴起,是我国旅游消费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升级的缩影。随着社会和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旅游度假的多元化需求日益凸显,对旅游产品内涵性、体验性的要求逐渐提高。眺望遥远的星系,探索岩石的奥秘,倾听风云的故事,赋予了旅游更多的意义与价值。
科普旅游的兴起,离不开我国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有助于全民科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天眼”探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个创新成果,推动我国科技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让更多人对科技成就和创新故事萌发了好奇之心。参观科研基地,了解科学研究,既能拉近普通人与科技创新的距离,也能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种下热爱科学的种子,还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列举科技创新成果,与“‘天眼’探空”形成排比。
【答案】18.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旅游度假的多元化需求日益凸显,对旅游产品内涵性、体验性的要求逐渐提高。
19. “北斗”组网 “嫦娥”揽月 “羲和”逐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社交网络发达、信息交流多元频繁的今天,人们对很多标志已经见怪不怪了。但你是否想过,它们为何能在无形中打动你,让你“一眼入心”?简约而独特、文艺大气且有视觉冲击力,是它们成功的秘诀之一。
事实上,无论是广告,还是标志设计,能让大众看着喜欢、记得牢靠,是衡量其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批传得开、叫得响的高水准标志作品如 ① 一样涌现。这些标志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便是在设计理念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不少标志善于对汉字拆解妙用。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众多大学校徽设计,更是体现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 ② ,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便是经典之作,北京大学沿用至今。篆书“北大”二字由三个人字图形组成,徽章形似瓦当,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强大的文化 ③ 。然而,在进行创作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深化对文化的理解,并予以创新,力求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审美意识相结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从而更好引发人们的精神共鸣,创作更多引领潮流的经典标志作品。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或新词语。
21. 文中两处画线句都是介绍标志设计成功的标准,两句话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2. 下图是上海书展的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中英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
【答案】20. ①雨后春笋
②珠联璧合
③软实力
21. ①第一处:使用第二人称“你”,接近了作者和读者间的感情距离;使用设问,引发读者对相关广告设计的注意和思考,进而引出后面的话题。
②第二处:用“大众”指代人们,称谓对象不确定,范围较广;用陈述语气,直接点明观点,表达更加客观直接。
22. ①该图标由“上”和“书”两个变体的汉字构成,寓意“上海举办书展”;
②底部的一横为展开的书页,竖的一笔呈帆船状,寓意“在书的海洋中前行”;
③曲线呈水流状,强化了构图中“书海”之意。(也可以看作一个人在书山上不断攀登,体现“读书”的主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
在数学中有这样的表达:直线由无数个点构成,点动成线,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长度无法度量;射线由一个端点引出的另一边可以无限延长的线,无法测量长度;线段是指直线或射线上两点间的有限部分,两端都有端点,可以测量长度,有别于直线与射线,但可包含于直线与射线。
请以材料表述为前提,联系人类社会,作哲理思辨,完成一篇议论文,要体现你自己的认知与思考。
(二)
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五一”期间淄博旅游订单同比增长2000%,有些店铺一天营业额10-30万元。五一前关于淄博搜索量增加30%
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的村BA,与高大上的NBA不同,这村BA更接地气儿,2022年比赛期间,台盘村接待游客40万人次,决赛吸引了数万人现场观看,旅游综合收入达2154万元。
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与感悟。
(三)
现代文阅读(一)中材料二《文学报·文学与建筑的城市智慧》说:“文学展现了一个时期或几代人的生活与内心情感;而建筑则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精美能成为时代的里程碑。文学和建筑,是人类的智慧之花。”
对此你有何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
要求:请从以上三个作文题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写作。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2024届辽宁省大连市二十四中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辽宁省大连市二十四中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
2024届辽宁省大连市二十四中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辽宁省大连市二十四中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
2023届辽宁省大连市二十四中高三六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辽宁省大连市二十四中高三六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