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辽宁省大连市二十四中高三模拟检测(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
展开2022年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高考模拟考试语文科试卷
命题人 校对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2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3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4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5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C. “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导致了政治上的专制。
D. 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B.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 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 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必须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
3. 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
A. 《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B. 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C. 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D. 《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4. 材料一有哪些论证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对于“家”,选文两则材料以及下文三者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夫王得中
柳青
王得中是我们营部的一个马夫,依照这个怪老头子自己的说法,便是给一个“四条腿的战士”当勤务。这以前,他初参加部队的时候背过几天步枪,后来做第三连的伙夫:他的工作调来调去,只有一个原因,便是他力不胜任了。他已经五十七岁了,常常用手摸着他的胡须对别人宣布他早已成了一“废物”,不中用了。
现在,他等待着什么似地站在我们面前,不肯听从调动的时候,这些印象便活生生地浮现于我们脑际了。
“你不要太固执!”营长将他膝边的那块地图掀开,挪动了一下腿子,向王得中说,“平时行军你还掉队掉了老远,我们到宿营地半天等不着看马的人。何况现在这样繁重的战斗任务呢!”
“俺死了,也让人家说俺当八路军了。俺……”
“尽搞些怪名堂,你!”营长打断了他的啰嗦,说:“调你到县游击队就是把你踢出去了?你也不想一想,每个人带三天的干粮,两天的生粮,天又落了雪,这一仗打下来还有你没有?把你留在地方武装里,还不是想让你多吃几天小米饭哩!”
他一辈子是一条光棍,没有妻室儿女,没有财产和固定职业。阳春三月,他也许背起搭桩上庙会去赌博;而当农忙了的时候,他便给随便什么人做几天短工。1937年开始的这个战争——谢天谢地,他说——结束了他的永无休止的流浪。他参加了我们的部队不久,聪明地看清了我们的一切,逢人便说这下子解决了他死以前的一切问题……
“做在里边,吃在里边,这就是好家。又不受谁的冤气,一个人一辈子还想怎么呢?”他说。
我初到这营里不久的一次行军中,在大休息的时候,他端一碗水,腿子一拐一拐地双手送到我的面前。我感谢地接过来喝着,他站在旁边等待着他的碗。我喝完时将它交给他,他没有立刻走开,迟疑了好久,终于问道:“刘干事,听说你是才从延安来的……”
“是的。”我说。
“他们从延安养伤回来的同志都说,咱们那延安又是学校,又是工厂,又是医院,又是托儿所,嘿嘿……养老院有没有呢?”
他是一个“废物”,已经开始打听养老院的事情了。这种人在我们的战斗部队里不仅无用,而且有时会成为很恼人的累赘。若是王得中被俘了去,极刑使他供出了他所知道的我们的一切,那该多么糟糕啊!
突然,营长猛地转身过去,暴叫了起来:“脱掉你的军装,给你一套便衣走你的路!”
王得中冷不防这一着,打了一个寒噤,脸色刷地白了起来,瞪着眼了。好久,他才稍稍复原了一点——他弄不清这是吓唬,还是真要他离开队伍……
王得中却扯住自己的袖口,擦了擦嘴角的胡子,颤声说道:“俺跟队伍走。”
这使得我们都张起嘴来,莫名其妙了。对于这个老头子,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可想呢?
就在这时,从我们所驻的村庄后边的高山上传来了喇叭声。我们立刻静悄悄地屏住气听着,号音落了的时候,教导员对营长说:“去吧,团部在叫我们两个。”
王得中也只好受命退了下去,以后再说。
我们收拾了地图,揣测着将会发生怎样的新的情况。直至半下午的光景,他们才回转来了。庭院里的积雪已经可以埋住鞋袜,天空的雪朵还像往下筛一般地落下来。我们猜想:在这样的天气里有可能提早行动。但是谁料五点钟晚餐,六点钟便走呢?
王得中的事当然无法解决了。
我看得清清楚楚,他跟着队伍出发了,脸上阴沉沉的,像我们所有的战士一样,一声不响,活像一队哑巴在前进着……我在路上碰到他,一半担心一半鼓励地说:“王得中,丢脸的事可干不得呀!”
“俺老王?放心!”他头一转向我说,正像他吹牛的神气一模一样。雪落在他的军帽上、肩膀上和背包上——他低头看着路,一拐一拐地追赶着队伍;他的那个老伙伴,一根未削皮的柳杖,帮助着他……
在部队开始行动和在战斗中间,军政首长们有更多的事务要处理。三天两整夜之内,我们进行了两次战斗,突破汾河和同蒲铁路,越过耸入云天的绵山,跑上了几百里路。我们谁也没有碰到王老头子。只在到达一个叫作马跑泉的山村里时,我突然想起在第二次战斗以后,我就再没见过他了。
驻扎在马跑泉村,我们的任务便只有恢复疲劳。可是,我刚刚闭起眼来,还没睡去,王得中便一拐一拐来到我的面前……
“俺跟队伍走。”我的耳朵好像听见他说。
我不知道我为这个“废物”心里难过到怎样。我知道这没有丝毫用处,然而我不能够克制我自己。但到驻扎这里的第三日,当我们的便衣收容队的同志们赶来,我从他们那里知道了王得中的结局时,我一下子感到好像他们卸去了压在我心上的一块石头——他们说他牺牲了。当他清楚自己无法赶上队伍的时候,他大约向从他身边跑过的一个战士,要到一颗手榴弹。他坐着,将它的保险盖揭去,用手指勾着它的铁丝环子,等待着他的死神。有三个日本兵要来活捉他,我想大约同我见到的一样,还喊着“巴格亚鲁”,而在他们到他身边时,手榴弹爆炸开来,四个人一同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当地的居民说那正是天将要亮的时候……
1941年5月13日在杨家岭
(原文及标题有改动)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得中因力不胜任工作被调来调去,为后文部队要调他去县游击队作铺垫。
B. 王得中坚持要跟队伍走,是指望部队解决他死前的一切问题,还想住养老院。
C. 营长在解释、劝说王得中调去县游击队无果后,就用要他离开队伍来吓唬他。
D. 当地居民目睹了王得中牺牲的全过程,小说细致而真实地对细节进行了描写。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多次出现“废物”一词,表面上是王得中的自称和“我”对王得中的评价,实际上“废物”在描写人物和表现主题方面颇含深意。
B. 小说插叙了王得中参加部队前流浪经历,让读者从中体会到革命队伍把一般老百姓改造为人民英雄的熔炉作用,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C. 小说中的营长和“我”都担心王得中掉队,但营长担心的是他牺牲,“我”担心的是他被俘,营长的形象在“我”的衬托下更加高大。
D. 小说中的对话符合人物的身份,如王得中经常说“俺……”,营长经常加重语气,而“我”说话直截了当,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8. 小说在刻画王得中的形象时,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这种写作方法有什么效果?
9. 沈从文先生主张“贴着人物写”,而贴着人物的心理写是“贴着人物写”的重要体现。本文主要展示了王得中三个阶段的心理变化,每个阶段的心理状态各有不同。请结合全文对此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安帝义熙五年三月,刘裕抗表伐南燕,朝议皆以为不可,惟左仆射孟昶、车骑司马谢裕以为必克,劝裕行。
夏四月己巳,刘裕发建康,帅舟师自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舰、辎重,步进至琅邪,所过皆筑城,留兵守之。或谓裕曰:“燕人若塞大岘之险,或坚壁清野,大军深入,不唯无功,将不能自归,奈何?”裕曰:“吾虑之熟矣。鲜卑贪婪,不知远计,进利虏获,退惜禾苗,谓我孤军远入,不能持久,不过进据临朐,退守广固,必不能守险、清野,敢为诸君保之。”
刘裕过大岘,燕兵不出,裕举手指天,喜形于色。左右曰:“公未见敌而先喜,何也?”裕曰:“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余粮栖亩,人无匮乏之忧。虏已入吾掌中矣。”六月己巳,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方轨徐进,与燕兵战于临朐南,日向昃,胜负犹未决。参军胡藩言于裕曰:“燕悉兵出战,临朐城中留守必寡。愿以奇兵从间道取其城,此韩信所以破赵也。”裕遣藩及建威将军向弥潜师出燕兵之后攻临朐。向弥擐甲先登,遂克之。裕乘胜逐北至广固丙子克其大城南燕主超收众入保小城裕筑长围守之,围高三丈,穿堑三重。抚纳降附,采拔贤俊,华夷大悦。于是因齐地粮储,悉停江、淮漕运。
六年二月丁亥,刘裕悉众攻城,或曰:“今日往亡,不利行师。”裕曰:“我往彼亡,何为不利?”四面急攻之。超与左右数十骑逾城突围出走,追获之。裕数以不降之罪,超神色自若,一无所言。
裕忿广固久不下,欲尽坑之。韩范谏曰:“晋室南迁,中原鼎沸,士民无援,强则附之。既为君臣,必须为之尽力。彼皆衣冠旧族,先帝遗民,今王师吊伐而尽坑之,使安所归乎?窃恐西北之人,无复来苏之望矣。”裕改容谢之,然犹斩王公以下三千人,没入家口万余,夷其城隍。送超诣建康,斩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南燕》)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裕乘胜逐/北至广固/丙子/克其大城/南燕主超收众/入保小城/裕筑长围守之
B. 裕乘胜逐北至广固/丙子/克其大城/南燕主超收众入保小城/裕筑长围守之
C. 裕乘胜逐北至广固/丙子克其大城南/燕主超收众入保小城/裕筑长围守之
D. 裕乘胜逐/北至广固/丙子克其大城/南燕主超收众入保小城/裕筑长围守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仆射,官名。秦始置。秦代重武,以善射者掌事,故称仆射。汉以后因之,置左右仆射。
B. 擐甲,穿上甲冑。甲胄作为将士的防护性兵器,在冷兵器时代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防弹服。
C.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它就是利用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D. 城隍,既指道教中守护城池之神,也指城墙和护城河。本文应指后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裕在灭燕战争中的表现充分印证了辛弃疾描绘的他在北伐战争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威猛之势。
B. 在临朐一战中,晋军和燕兵交战到太阳偏西仍难解难分,后来晋军采用了偷袭之法才攻破临朐城,获得胜利。
C. 刘裕违抗晋安帝旨意,攻打南燕,经水战陆战,一路奔袭,耗时近一年,才灭掉南燕,杀掉南燕王。
D. 刘裕虽然谋划有方,英勇善战,但是却为发泄一时愤怒,而肆行杀戮,由此看出他有智谋勇气却无仁义之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抚纳降附,采拔贤俊,华夷大悦。
(2)彼皆衣冠旧族,先帝遗民,今王师吊伐而尽坑之,使安所归乎?
14. 刘裕对打败燕人有十足的把握,请概括其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句描写雨后西溪水势上涨,水天宽广清澄,颇有孟浩然“涵虚混太清”的气势。
B. “萍破”“艇归”“入郭”“过桥”,无一不动,却表现出雨后西溪虚寂幽静之景象
C. 诗人由面及点,体察入微,表现出诗人怡情山水、寻幽探微的审美心理。
D. 尾联卒章显志,以月自比,表明诗人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16. 张先,因善于捕捉和描写景物的影像,人称“张三影”,试分析本诗中作者是如何写“影”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扬州,古称广陵、维扬,历史悠久。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一句化用杜牧诗句盛赞扬州昔日繁华的景象,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句突出战争的残酷。
(2)《赤壁赋》中,写苏子扣舷而歌,抒发其向往美好事物而不可得的怅惘失意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如“西风”常指秋风一样,“东风”既可以实指从东方吹来的风,也可以指春风。“东风”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__________!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月升中天,此时尤为幽绝。直到__________,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__________。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__________。刘克庄词云:“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 )。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哗然 兴阑人散 视若无睹 身体力行
B. 悄然 兴阑人散 数见不鲜 躬受亲尝
C. 哗然 意兴索然 数见不鲜 身体力行
D. 悄然 意兴索然 视若无睹 躬受亲尝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B. 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驳,月升中天,此时尤为幽绝。
C. 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月升中天,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D. 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驳,此时尤为幽绝。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雅舍”即似我家。我亦分辨不清,其实似家似寄
B. 我家即似“雅舍”。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C. “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D. 我家即似“雅舍”。我亦分辨不清,其实似家似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谷雨一到,好像宣布了花朵们回家的日期,几天前还繁密灿烂的樱花坠落了一地。樱花真的如 甲 一般,开时风情繁密,落时也热烈决绝。我边走边想,这樱花果然是不凡,开时虽然繁密灿烂,但毫无香味儿,好像生来无意于爱情生育,只是为了美。 ① ,为了美丽而去。我家院子里的桃花就没有这样决绝。原来落红也有个性啊,夜里回家,又抽出《红楼梦》,找出黛玉葬花一折看了,猛然就醒悟了,黛玉葬花一定不是桃花, ② 。《红楼梦》到底是神仙之书,写葬花写得实在是好。
“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 乙 不开门一事,错疑在 丙 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便随口念了几句。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试想 丁 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是啊,造化之内, ③ 。宝玉真真是个诗人、哲人。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请在文中甲、乙、丙、丁四处,填上《红楼梦》中四位人物的名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新冠疫情意外爆发以来,迄今为止已经蔓延到世界各个地区,并且每年都会有新的变异出现,并造成一波又一波的冲击。有人认为这种意外的爆发就是世界的一种不确定性。什么是不确定性,就是事物的发展脱离了他预先发展的轨道,使得人们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难以预见、把握。有人对此感到茫然,也有人对此充满信心,坚信历史发展的潮流必将滚滚向前。同样每个人的人生也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无限挑战的魅力。
对此,如何看待种种不确定性,请结合你的认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个人的理解。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届辽宁省大连市二十四中高三六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辽宁省大连市二十四中高三六模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辽宁省大连市二十四中高三六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辽宁省大连市二十四中高三六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2023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原卷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