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基础夯实练
基础夯实练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基础夯实练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夯实练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2·岳阳高三模拟)在黄河流域,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在半坡遗址中还发现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种。在长江中下游,青莲岗、屈家岭、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水稻。据此可知( )A.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原始社会主要粮食产区B.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已普遍开始种植水稻C.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D.我国是最早具备完整农业生产能力的国家2.(2023·潍坊模拟)据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3.(2023·丹东一模)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良渚、龙山等文化的玉器、陶器上,也称兽面纹,融合虫、鱼、鸟、兽等多种动物元素,有“驱鬼辟邪”之义。青铜器上的兽面则出现在夏代,商代和西周早期纹饰神态愈加生动,形状复杂多变,应用更普遍。饕餮纹的流变说明( )A.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基本奠定B.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C.中华文明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D.中华文明根源于游牧经济4.(2023·日照一模)西周文献中,禹的事迹十分简单,主要是治水与疆理土地,和稷同为“农稼之祖”。东周时期,禹成为平治洪水的远古圣王;同时以儒、墨为代表的诸子称颂禹“既是一位远古圣王,还是一位远古圣臣”。这说明( )A.诸子学术建设促成禹的完美形象B.典型人物塑造镌刻着时代的印记C.重建大一统成为诸子的学术取向D.经济模式的变化影响价值观建构5.《国史大纲》中提到:自禹、启以来,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这表明当时( )A.中央集权制度源远流长B.夏商周帝王系一脉相承C.分封制成熟于夏商时期D.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6.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雨”“小雨”“雨小”“雨少”“少雨”“多雨”“疾雨”“雨疾”“雨不疾”等相关词语,还有如“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等短句。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农业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注重科技的实用性D.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7.(2023·菏泽一模)如图是商代第一座都城偃师商城遗址平面图,内有大型宫殿建筑和军事防御设施,护城壕、排水沟、大渠一应俱全,王城、府库、兵营、城门排列井然有序。这主要反映出,商王朝( )A.较高的城市管理水平 B.重视对水资源的利用C.完备的政治经济制度 D.中轴对称的城市布局8.(2022·广州高三年级调研)在殷墟出土的蚌壳、贝和鲟鱼甲,都是海洋里的物产;铜矿石、玉料、金子和绿松石等也不是郑州和安阳本地的物产;冶铸青铜器所需要的锡,产于华南。这反映了当时( )A.中原文化的传播 B.长途贩运的发达C.区域经济的联系 D.铸铁技术的发展9.(2023·临沂一模)《诗经·大雅·生民》记述了周人先祖后稷诞生的传奇故事及创建农业的事迹,歌颂了后稷功德,后稷形象实为一位神化了的英雄。这反映了西周( )A.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B.“重农抑商”的思想和实践C.敬天保民的人文精神D.慎终追远崇德尚贤的思想 10.(2023·潍坊一模)西周周懿王死后,懿王的叔父登上王位,是为周孝王。孝王死后,懿王的太子燮才在诸侯的拥立下即位,成为周夷王。《礼记》载:“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而下。”“夷王下堂”反映出( )A.周礼进一步完备 B.原始民主传统影响尚存C.周王室地位下降 D.西周宗法制度日趋巩固11.《尚书·牧誓》记载,当年武王伐纣,在发起总攻前以“西土之人”统帅的身份,“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举行隆重的战前誓师动员大会:历数商纣“暴虐百姓”“奸宄商邑”的无道、失德行径,称自己的伐商之举是“惟恭行天之罚”。周武王此举意在( )A.依靠血缘宗法维护统治B.构建海内一统的理想蓝图C.借助天命实现政治认同D.消除社会底层的敌对情绪12. 周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分封到地方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削弱B.统治方式发生改变,社会转型出现C.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D.分封宗法色彩浓厚,利于强化统治二、非选择题(共28分)13.(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如图所示为某学者绘制的旧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传播路线图。——摘编自侯亚梅《水洞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风向标?——兼论华北小石器文化和“石器之路”的假说》材料二 在距今3500—2200年前,欧亚大陆两端东西方文化元素交汇融通的频率和强度进一步增强,此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已经由亚洲北部转换到亚洲中部干旱区的绿洲路线,东西方文化、思想和技术通过这条绿洲路线不断碰撞和融合,迸发出创新的火焰,为全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摘编自董广辉、李若《丝路之前的东西方交流》(1)若要证明如图结论成立,你认为应依托哪种方式获取哪种类型的史料?并说明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旧石器时代到距今2 000年前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状态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中国因素。(8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家国一体,但分封制下的家国一体到春秋战国时严重动摇。对于此,著名历史学家瞿同祖先生指出:“诸侯卿大夫家臣所以能专权而侵凌其上的过程很简单。天子虚领天下,不亲政事,所以为诸侯所乘。诸侯虽较天子亲政事,然而不如卿大夫,所以实权操之于卿大夫手。至于真的和庶人接近,治理赋役的,还是卿大夫的家臣邑宰,所以后来他们权重大,侵凌于卿大夫之上。”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1.C2.A [题干所述变化反映出生产发展影响到了劳动的具体分工,故选A项;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由于性别的不同,陪葬品也有区别,与“阶级”无关,排除B项;由题干不能得出性别分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形成”,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集体劳作,排除D项。]3.C4.B [据材料可知,不同时代的文献,塑造了具有不同特征的禹的形象,是历史叙事之“时代性”特征的具体呈现,即典型人物塑造镌刻着时代的印记,故选B项。]5.D [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夏商周时期的政治演进是一脉相承,说明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故选D项;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强调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前后继承,并不是帝王一脉相承,排除B项;分封制成熟于西周时期,排除C项。]6.D [商代甲骨文中有关于雨量大小、多少、来向等众多词语,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气象进行仔细观测和记载,说明当时人们非常关注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故选D项;据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得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一结论,故排除A项;农业收成的多少在于生产劳动等,与祭祀活动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科技的特点,故排除C项。]7.A8.C [题干提及殷墟(河南安阳)、郑州出土的文物的原材料来自外地,不是本地的,可知各地区间经济有所往来,故选C项;题干提及的是地区间物产的交流,且是外地影响中原,排除A项;长途贩运的发达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材料与铸铁技术无关,排除D项。]9.D [题干所述内容反映出西周慎终追远(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崇德尚贤的思想,故选D项;《诗经》的创作手法是现实主义,排除A项;题干内容与“重农抑商”思想无关,排除B项;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敬天”与“保民”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10.C [材料中周夷王下堂迎接诸侯,反映出自此之后,周王室的地位开始衰微,故选C项;材料说明周夷王破坏了《礼记》的相关规定,而不是使周礼“进一步完备”,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原始民主这种权力运作模式,排除B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关系,而非宗法制的内容,排除D项。]11.C [根据材料信息,武王伐纣之前进行誓师动员大会,历数商纣“暴虐百姓”“奸宄商邑”的无道行经,称自己是“惟恭行天之罚”,据此可以看出,周武王此举意在借助天命实现政治认同,故C项正确。]12.D [据材料可知,与商朝相比,周王与诸侯的血缘关系更加紧密,这说明周朝宗法色彩浓厚,有利于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故选D项;西周时期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增强,排除A项;商周都属于奴隶制社会,社会未转型,排除B项;中央集权在秦朝时才正式确立,周朝还未确立,排除C项。]13.(1)方式和史料:通过考古方式获取实物史料。理由:旧石器时代尚处于原始蒙昧时期,文献资料,口述史料无从获取,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通过对历史中遗迹、遗物等原始遗存的跨领域研究是证明结论成立的最好方法。(2)变化:交流内容逐渐丰富;交流路线逐渐稳定;交流范围逐渐扩大。因素: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央对西域的有效管控;手工业技术的日益进步。14.观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下家国一体的政权结构发生动摇,原因主要在于天子虚领天下、不亲政事,为诸侯所乘。评析:西周实行了层层分封制度,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式的家国一体的政权结构。在这种结构下,下级对上级负有必须去尽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这一结构在分封之初有效地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也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但是,这种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诸侯、卿大夫在自己封地内享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随着诸侯势力的强大,这种结构逐渐尾大不掉,周天子很难对诸侯进行有效的控制,诸侯对卿大夫也是如此。结论:分封制下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在实行之初,天子并非虚领天下,也并非不亲政事,这种体制动摇的原因主要在于生产力发展,诸侯实力增强,逐渐摆脱王室控制。(“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基础夯实练67 医疗与公共卫生--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基础夯实练66 交通与社会变迁--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基础夯实练61 古代的商业贸易--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