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唐诗五首》课件+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420390/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3《唐诗五首》课件+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420390/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3《唐诗五首》课件+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420390/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3《唐诗五首》课件+教案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420390/1/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3《唐诗五首》课件+教案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420390/1/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3《唐诗五首》课件+教案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420390/1/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3《唐诗五首》课件+教案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420390/1/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3《唐诗五首》课件+教案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420390/1/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3《唐诗五首》课件+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42039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3《唐诗五首》课件+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42039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3《唐诗五首》课件+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42039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3《唐诗五首》课件+教案
展开12 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野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二、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酒谱》 ,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写作背景。
《野望》选自《王绩诗注》。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三、听读齐读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认识读音。
东皋(gāo) 徙倚(xǐ yǐ) 犊(dú)
四、疏通诗意
五、合作探究
1.《野望》一诗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野望》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答案示例: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联。
答案示例: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野望》一诗的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答案示例: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野望》一诗中诗人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而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六、小结
这首律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彷徨、孤独、苦闷的情怀。
写作特色: 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朴素清新,流畅自然。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板书设计:
野 望
《黄鹤楼》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2.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一、预习交流
1.知识链接。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址黄鹄矶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酒店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黄鹄矶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个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2.关于作者。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黄鹤楼》选自《全唐诗》。此诗是崔颢游黄鹤楼有感而作。
二、听读齐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hào) 萋萋(qī)
三、疏通诗意
四、内容探究
1.《黄鹤楼》一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哪一句?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黄鹤楼》一诗中“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答案示例: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邈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3.《黄鹤楼》前两联中出现了三个“黄鹤”、两个“空”字,会不会显得重复啰唆?试分析。
答案示例:不会。“黄鹤”一词反复出现,形成音节上回环往复的特点,使整首诗的开头具有音韵美。第一次提到“黄鹤”,是起笔,没有实写,而是从传说写起,是过去传说中的黄鹤(楼),是虚写。第二次提到“黄鹤”,是紧接第一句并与之呼应,是实写,是写现实中眼前实际存在的黄鹤楼。第一、二句一虚一实相结合,加深了人去楼空的落寞之感。第三次提到“黄鹤”,又是虚写,实际上是首联意思的进一步深化。“一去不复返”,是永远不再回来的意象,是一种彻底的寂寞。下一句的“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实写,但把这种感觉扩大到整个宇宙,引发人无尽的遐思。这四句虽三次用“黄鹤”,两次用“空”,同时不合格律,但浑然天成,不着痕迹,给我们的感觉是流畅自然、声韵协调、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意,亦无“拗律”之感。相反,此二联已成为千古名句,为世代传诵。诗人不仅没有因形害意,反而“以意得形”。
4.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是哪两句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展现的画面:阳光明媚,登临黄鹤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5.《黄鹤楼》中诗人在最后感叹“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答案示例: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触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6.《黄鹤楼》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案示例:愁。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7.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五、课堂小结
前四句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感慨;后四句抒发日暮思归的愁思。
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板书设计:
黄鹤楼吊古怀乡
第二课时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渴望杀敌报国的仁人志士。其中有不少被写进了诗篇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预习交流
1.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擅长绘画艺术,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2.背景资料。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前往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叙述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3.正音释词。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的人。征蓬出汉塞(名词作状语,像飘飞的蓬草)
孤烟:指烽烟。
长河:指黄河。
三、听读齐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属国(shǔ) 汉塞(sài) 逢候骑(jì)
四、疏通诗意
五、内容探究
1.《使至塞上》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答案示例: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2.品析前四句。
(1)“单车”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描写行程的遥远,也表达出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2)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
答案示例: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3.品析后四句。
“大”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出了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后两句为实写,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战事的频繁。
(1)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案示例:“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劲拔坚毅),“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颈联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直”和“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六、归纳主旨
答案示例: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守边将士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而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提升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一、预习交流
1.关于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诗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其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继往开来的意义,给后代诗人以强烈的鼓舞和启迪。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背景资料。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二、听读齐读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三、疏通诗意
四、合作探究
1.本诗的首联交代了什么?本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的?
答案示例: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答案示例: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示例: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答案示例:“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5.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答案示例: 本句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和美丽。
6.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尾联中的“怜”是喜爱的意思。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
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五、主旨归纳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当时,年轻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动,祖国壮丽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象瑰丽。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佳,气象博大,气势飞腾。“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这种奇想,言尽意远,韵致清扬。
六、总结提升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一、预习交流
1.钱塘湖。
是“西湖”的别名,古往今来,有多少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啊!首先想到的是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更是描写西湖美景的代表之作。
2.关于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离开了京师,心情恬静一些,该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
暖树:向阳的树。
云脚:雨前或雨后接近地面的云气
乱花:杂花,各色各样的花
才能:刚刚能够
不足:不够
二、听读齐读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三、疏通诗意
四、感悟画面
这是一首西湖春行的记游诗,又是一幅色彩灿烂、生机盎然的西湖早春景致的写意画。这幅画中有山有水,有亭有云,有草有树,有花有莺燕,还有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流连忘返的人,给读者展现出一派江南特有的旖旎春光。
五、赏析诗歌
1.赏析方法:
(1)赏物象(描绘了什么?)
(2)抓特点(怎么描绘的?)
(3)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修辞。)
(4)赏意境(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
举例说明:
作者描绘了初春西湖的哪些景物?
答案示例:水、云,莺、燕、花、草
“几处早莺争暖树”:
答案示例:“几处”、“早”写出了初春黄莺还不多,“争”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黄莺竞相飞上枝头欢歌的景象。展现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2.找出《钱塘湖春行》中最能表现早春的词语,并加以说明。
答案示例:①“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②“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③“渐欲”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④“浅草”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3.“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因为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运用“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乱”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5.《钱塘湖春行》中,诗人最喜爱的景物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答案示例: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较于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6.《钱塘湖春行》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答案示例: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7.《钱塘湖春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六、拓展延伸
说一说: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请用自己的语言向游人介绍西湖的美景。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欢迎来到钱塘湖畔。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孤山寺的北面,前方不远处立在水边的亭子就是贾亭。春雨刚过,大家看,淡淡的云气同湖面上的微微荡漾的水波连成了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这水真清啊,跟镜子一样呢。大家再听,不远处是谁在唱歌?原来是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歌唱家们,在嬉戏追逐,正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去。哇,还有几只新来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呢,它们干嘛呢?看,正忙着衔泥筑巢呢。大家看到路边的繁花了吗?东一簇,西一丛,真是让人眼花缭乱。这小草真可爱,嫩嫩的,绿绿的,一定是刚钻出来的吧。大家现在可以在草地上尽情玩耍,享受一下春天的美好。不知不觉我们到湖东了,这里绿杨成荫,真美啊,再看这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我们留连忘返了。
七、课堂小结
《钱塘湖春行》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让人迷恋的春光,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观景的形象,表达出春色喜人、生机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其乐的感情。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热爱赞美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12a1cfd0bb10cada2e3d82e093d90a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