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期末专项训练题+综合检测卷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05——文言文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05——文言文阅读,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诗词曲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复习专项训练05——文言文阅读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一) 课内文段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孔君平诣其父”中“诣”的意思是( )
A.说话 B.拜访 C.学习的程度 D.到达
2.课文是围绕 _______这句话写的。
3.用“ ”画出最能体现杨氏之子语言巧妙的句子。
4.翻译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听了杨氏之子的话,孔君平会怎样说?请发挥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小古文《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或①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②,无此,必不明。”
【注】①或:有人。②瞳:瞳仁。
6.联系句子,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①尝月下戏( ) A.尝试 B.品尝 C.曾经
②不然( ) A.不错 B.不是这样的 C.不像
7.面对别人的提问,徐孺子怎么回答的呢?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明亮呢?”
徐孺子答道:“_______________。”
8.和杨氏之子一样,徐孺子也显示出超越同龄小孩的智慧,他的回答巧妙在用______与月亮进行类比,以反驳“__________” 的观点。
(三) 阅读理解。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或曰_____(2)弗能应也_____
10.那个人采用了什么办法让楚人哑口无言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2.下列句子中,带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天雨墙坏。 雨:下雨 B.不筑,必将有盗。 筑:修补
C.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逃跑
13.下面这句话,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4.对“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理解正确的是( )
A.姓“其”的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邻居干的。
B.这家人认为邻居的孩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邻居干的。
C.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的老人干的。
15.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
A.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B.做人不要多管闲事
C.富人儿子非常聪明
(五) 阅读
虫之趣(节选)
清·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注释:①余:我。②张目:张大眼晴。③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④藐小之物:微小的东西。⑤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⑥成:像。⑦私拟:我(把蚊子)比作。私,私自。拟,比。⑧项为之强(jiāng):脖颈为此而变得僵硬了。项,脖子。为,为此。强,同“僵”,“僵硬”的意思。⑨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徐,慢慢地。⑩作青云白鹤观:当作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
16.结合译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1)明察秋毫:____________ (2)怡然称快:____________
17.作者回忆了自己在夏天一件什么有趣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把“夏蚊”的叫声想象成________;把蚊子们想象成_________。当蚊子们在烟雾中飞着叫着时,又把它们想象成_______________的景观。
19.作者在夏日受蚊子困扰,可是他却“怡然称快”,他是怎样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你认为作者的这种快乐源于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的童年多么快乐!我们积累的“童年往事”诗同样充满情趣,比如:
“牧童归去横牛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彩丝穿取当银钲。”
“童孙未解供耕织,_________。”
(六) 阅读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②及中表③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④与君先人伯阳⑤有师资之尊⑥,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⑦。
【注】①孔文举:东汉的孔融。②清称:有名誉。③中表:亲戚。④先君仲尼: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孙,故称。⑤伯阳:老子的号。⑥师资之尊: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故称老子是孔子的老师。⑦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诣门者 ( )
(2)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 )
(3)人以其语语之 ( )
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孔文举说自己是李元礼的亲戚的理由是什么?请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5.读完文章,你认为孔文举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还知道有关他的其他故事吗?请写出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文言文阅读
鹿乳奉亲
周①郯(tán)子②,性至孝。父母年老,俱③患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⑤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⑥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诗曰: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皮。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注释:①周:周朝。②郯子:春秋时期郯国国君。③俱:都。④患:患有疾病。⑤衣:穿。⑥猎者:猎人。
26.结合短文内容,判断正误。
(1)“郯子乃衣鹿皮”中的“乃”是“就”的意思。( )
(2)“猎者见而\欲射\之”这句话的停顿是正确的。( )
27.郯子用什么方法取得鹿乳?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二十四孝故事”在中国源远流长,读了“鹿乳奉亲”这个故事,请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文言文阅读
口中狗窦
张吴兴①年八岁,口中缺一齿。人因②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曰:“正使③君辈④从此中出入耳⑤!”人莫能答。 ——出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张吴兴:即张玄之,曾任吴兴太守。 ②因:因此。 ③使:让,令。 ④辈:类。同类的人或事物。 ⑤耳:语气词
29.《现代汉语词典》中“窦”有三个意思。短文中“口中狗窦”的“窦”应选第( )种意思。
30.结合短文内容,判断正误。
(1)“君口/中何/为/开狗窦?”这句话的停顿是正确的。( )
(2)“人莫能答”是“人们答不上来”的意思。( )
31.根据短文内容,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张吴兴与人们的对话过程可以看出他思维敏捷。
B.像张吴兴这样机敏善对的,在《世说新语》中还有杨氏之子。
C.当别人戏称张吴兴“口中开狗窦”时,他无言以对。
(九) 阅读
墨鱼①自蔽
海有虫,拳然②而生者,谓之墨鱼。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噫!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人有恃③智,亦足以鉴。
【注释】①墨鱼:乌贼。②拳然:屈曲成一团的样子。③恃:凭借,依仗。
3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拳然而生者(生长) B.谓之墨鱼(认为)
C.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所以) D.亦足以鉴(借鉴)
3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为什么说“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
A.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B.只有掌握本领,才能保护自己。
C.遇到危险要保持冷静,不能慌张。
二、诗词曲鉴赏
(十) 阅读
古诗两首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6.将诗句补充完整,写在诗中的横线上。
37.“穿”在字典中有3种解释:
①破;透;②通过(空洞、缝隙、空地等);③把衣服鞋袜等套在身体上。
“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穿”应选第______个意思;“即从巴峡穿巫峡”中的“穿”应选第_______个意思。
38.《从军行》中,将士们身披金甲,心里想着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凉州词》中,将士们听着羌笛,心里想着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9.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之处?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至少写出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 快乐阅读。
童年
①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
好像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
等待着放学,
等待着游戏的童年。
②总是要等到睡觉前,
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
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
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有念。
一寸光阴一寸金,
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
迷迷糊糊的童年。
40.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1)第①节诗中写了榕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诗歌写的季节是__________。
(2)“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童年。”这一诗句写出了少年________的心情。
41.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我”感觉到自己的童年是“迷迷糊糊的童年”,请把有关的诗句用“ ”画下来。
42.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少年。
43.读完这首诗,你想对诗歌中的少年说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我们本学期学过的古诗《牧童》也是一首写儿童生活的诗。请你默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5.孔君平大吃一惊,随即哈哈大笑,说:“妙,真是妙!贤侄的回答可谓天衣无缝,后生可畏呀!”
【解析】1.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
“孔君平诣其父”的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诣:拜访。故选B。
2.本题考查了对中心句的认识。
本文主要通过一个巧妙应答的故事来说明杨氏之子非常聪明智慧,因此中心句是开头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杨氏子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正话反说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个回答妙在妙在杨氏子善于借题发挥,反驳客人的说法。故最能体现杨氏之子语言巧妙的句子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本题考查了文言文的句子翻译。
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未闻:没有听说过;家禽:家中驯养的鸟。
5.本题考查了想象写话。
围绕对杨氏之子的聪慧赞赏有加展开想象说一说。如:孔君平微微点头,捋捋胡子曰:“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点睛】参考译文: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6. C B 7.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②,无此,必不明。 8. 眼睛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
这种题型考查的都是重要的字词,需要识记。作答时,可以结合整句话的意思来理解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尝月下戏”意思是:曾经在月光下玩耍。尝:曾经。故选C。
②“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意思是: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不然:不是这样的。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中“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无此,必不明。”的意思是:“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分析可知,面对别人的提问,徐孺子的回答是: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无此,必不明。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中“不然。犹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的意思:“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分析可知,徐孺子对于别人的看法,没有盲目的跟从,而是用眼睛来打比方,形象巧妙地反驳了“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的观点。
【点睛】参考译文: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
9. 有人 回答 10.那个人让楚人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来比较是盾坚硬还是矛锋利。 11.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告诉我们说话做事不要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解析】9.本题考查对字义的理解。
“或曰”的意思:有人说。或:有人。
“弗能应也”的意思: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应:回答。
10.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
结合“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由此可知,那个人让楚人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来比较是盾坚硬还是矛锋利,所以让楚人哑口无言。
11.本题考查对短文主旨的掌握。
阅读文言文可知,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12.C 13.B 14.C 15.A
【解析】12.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
C.不正确。“暮而果大亡其财”意思是: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亡:丢失。
故选C。
1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
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其家”是主语,其后停顿;“智”是动词,其后断句。
故选B。
1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D.句中重点的词有:“其”:这家人;甚:很;智:聪明,认为……聪明;句子翻译为:那家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的老人干的。
故选C。
1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智子疑邻》中的儿子和邻人都提了同样的建议,但是却赞赏儿子聪明,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告诉人们偏见往往使人失去理智,看不清事实,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故选A。
【点睛】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天上下雨,那个富人家的,墙被毁坏。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他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16. 指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很清楚 高兴地连声叫好。形容非常高兴。 17.作者回忆了自己夏天时观察蚊子飞翔,把蚊子留在帐中,喷烟看它飞翔的事情。 18. 雷声 白鹤 一幅青云白鹤 19.作者发挥想象,把蚊子想象成群鹤在空中飞舞,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过去,让它们在烟雾中飞着叫着,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鹤唳云端一样。 20.作者的这种快乐源于想象 21. 短笛无腔信口吹 稚子金盆脱晓冰 也傍桑阴学种瓜
【解析】16.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明察秋毫:指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很清楚。
(2)怡然称快:高兴地连声叫好。形容非常高兴。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从“余忆童稚时”可知作者回忆小时候,从“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可知作者在观察蚊子飞翔,因此作者回忆了自己夏天时观察蚊子飞翔,把蚊子留在帐中,喷烟看它飞翔的事情。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句子“夏蚊成雷”可知作者把“夏蚊”的叫声想象成雷声,从句子“私拟作群鹤舞空”可知把蚊子们想象成“白鹤”,从句子“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可知当蚊子们在烟雾中飞着叫着时,又把它们想象成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从句子“私拟作群鹤舞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可知作者发挥想象,把蚊子想象成群鹤在空中飞舞,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过去,让它们在烟雾中飞着叫着,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鹤唳云端一样。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句子“私拟作群鹤舞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可知作者的这种快乐源于想象。
21.本题考查古诗积累。
书写时注意“笛”“稚”“脱”“傍”“桑”的正确写法。
【点睛】参考译文: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细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夏天蚊子的叫声像打雷一样,我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而变得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过去,让它们在烟雾中飞着叫着,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鹤唳云端一样,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22. 拜访。 以……为奇(认为……奇怪)。 告诉。 23.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 24.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25.孔文举是一个机智聪慧,能言善辩的人。 示例:孔融让梨。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
22.①“诣”在文言文中有“到……去,前往”的意思,文中指拜访。
②“奇”有奇怪的意思,文中指元礼及宾客对孔融的话感到奇怪。
③“语”作名词意为语言、话语,作动词意为告诉。在文中指别人将孔融的话告诉他。
23.翻译时要注意词语古今异义的意思。翻译时要注意语句通顺。
“时”有当时、那时之意,“盛名”指的是很有名,“为司隶校尉”中“为”是动词,有作为、担任的意思,“司隶校尉”是官职。
故译为: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
24.文中,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故孔文举说自己是李元礼的亲戚的理由是: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25.十岁的孔文举在面对太中大夫陈韪的讽刺时毫不怯场,且用陈韪的话来反击他对自己的不礼貌,让陈韪无话可说,体现孔文举机智聪慧,能言善辩。
关于孔文举的故事,示例:孔融让梨。
【点睛】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拜访他家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去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李膺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局促不安。
26. √ × 27.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 28.示例:“鹿乳奉亲”的故事在我国源远流长,周郯子想用鹿乳来治疗父母的眼疾,化妆成鹿,取得鹿乳,来帮父母解除眼疾痛苦,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弟子规》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周郯子为父母取鹿乳这事情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更从侧面体现了他能顺从父母意愿,孝顺父母,能让父母宽心的品格,这个故事也让我想起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它提倡子女应该做一个尊敬父母、孝顺父母的人。
【解析】26.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与断句划分。
①正确。“郯子乃衣鹿皮”意思:郯子就披上鹿皮。“乃”:就。
②错误。阅读句子“猎者见而欲射之”意思是打猎者看见他,以为是鹿便想射他。故句子停顿为:猎者见\而\欲射之。
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语句“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可知郯子是身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之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的。
28.本题考查开放性题型。
解答本题可以联系文章主旨,我们可以从文章主人公身上学习到什么精神,然后联系自身,来表达想法即可。通过阅读短文可知,文中主人郯子是一个孝顺的人,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尊敬,根据这方面可表达观点来进行留言。
示例:“百善孝为先”,郯子完全的诠释了这句话,周郯子冒着生命危险伪装到森林为父母取鹿乳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且敬佩,这是一份赤城孝心的体现,孝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个人内心的修养体现,孝体现于日常细节,不能光说不做,而要从点滴小事开始。
【点睛】译文:周朝的郯子,心性最孝顺。他的父母年纪大了,都患眼病,心里很想饮食鹿乳。他便身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之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一位猎人误以为他是鹿,正要向他射箭;郯子急忙高呼并揭掉鹿皮走了出来,将为双亲挤取鹿乳的事告知了猎人,这才避免了被箭射的危险。对此,有一首诗颂扬道:亲病思鹿乳,身披鹿皮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29.① 30. × √ 31.C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字词释义的理解能力。
完成此类题目,需要结合语境判断字词释义即可。
“口中狗窦”指嘴里的狗洞,“窦”意思是:孔;洞。故“口中狗窦”的“窦”应选第①种意思。
30.(1)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
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君口中何为开狗窦?”意思是:你口中为什么开了一个狗洞?由此可知句子停顿应为:君口中/何为/开狗窦?故句子停顿错误。
(2)考查学生句子翻译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人莫能答”意思是:人们答不上来。故翻译正确。
31.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A.结合文中内容可知,前辈跟张吴兴开玩笑并且取笑他,“张应声答日”,“应声”一词说明了张吴兴反应快,思路敏捷。故本项正确。
B.结合课内外的阅读可知,《世说新语》中像张吴兴这样机敏善对的,还有杨氏之子,讲了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巧妙的回答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故本项正确。
C.结合文中内容可知,别人戏称张吴兴“口中开狗窦”时,张吴兴回答“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并不是“无言以对”。故本项错误。
由此可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C。
【点睛】参考译文:
张吴兴八岁时,门齿脱落,前辈知道他才能不凡,故意跟他开玩笑说:“你口中为什么开了一个狗洞?” 张玄之应声回答:“就是为了让你们这些人从这里出入。”人们答不上来。
32.B 33.它的腹部里面有黑色的汁水,在水里游泳,就用墨汁隐蔽自己。 34.示例:因为渔人会发现它们的墨汁,跟踪墨汁就会捕捉到它们。 35.A
【解析】32.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A.拳然而生者:曲成一团长成拳头的样子。生:生长。A正确。
B.谓之墨鱼:叫做墨鱼。谓:称作。B错误。
C.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所以捕鱼的人往往跟踪着墨迹然后捕捉墨鱼。故:所以。C正确。
D.亦足以鉴:应该去借鉴。鉴:借鉴。D正确。
3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翻译为现代文是:他的腹部里面有墨汁,在水里游时,就用墨汁隐蔽自己。
34.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意思是:他们用来掩护自己的东西,竟然给自己带来了灾难。联系上文可知原因:“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因为渔人会发现它们的墨汁,跟踪墨汁就会捕捉到它们。
35.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
《墨鱼自蔽》主要是说墨鱼的腹部里面有墨汁,在水里游泳,就用墨汁掩护自己,捕鱼的人往往跟踪着墨迹就能逮到他们。墨鱼用来掩护自己的东西,竟然给自己带来了灾难。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聪明容易反被聪明误,我们不要做自以为是、自诩聪明的人,而是应该经常反省自身,检查自身是否有错漏,这样才能帮助自己不断改进,成为更好的人。墨鱼自蔽常比喻自觉地隐蔽自己,不使暴露。所以答案选A。
【点睛】参考译文:海里有一种生物,拳头大小,叫做墨鱼。他的腹部里面有墨汁,在水里游泳,就用墨汁掩护自己,所以捕鱼的人往往跟踪着墨迹就能逮到他们。啊!他们用来掩护自己的东西,竟然给自己带来了灾难?也有觉得自己智力很高而自负的,也应该借鉴墨鱼了。
36.不破楼兰终不还 37. ① ② 38. 不打败侵犯的敌人,誓不返回家乡 回不了的故乡 39.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诗中都描写了边塞苍凉壮阔的景象。
【解析】36.本题考查诗句的默写。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全诗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7.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穿”的意思是破;透。选①。
“即从巴峡穿巫峡”出自唐朝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意思是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穿”的意思是通过(空洞、缝隙、空地等)。选②。
38.本题考查开放性试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及其赤诚的爱国热情。将士们身披金甲,心里想着的是如何打败敌人,报效国家。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意思是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表达了戍边边塞将士们的艰苦,以及他们思念家乡。将士们听着羌笛, 心里想着的是早日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
39.本题考查古诗的鉴赏。
《从军行》是边塞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凉州词》是边塞诗,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写诗人听到的声音,有人吹折杨柳不禁勾起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愁。同时,这首诗是在春天写的,从春风一直可以看出,因为现在已经是春天了,但是这个春风始终吹不到玉门关,同时也表达了当代皇帝恩泽到达不了边塞,不体恤边塞将士们的抱怨之情。
《从军行》和《凉州词》都是边塞诗,写法也是很像的,前两句都是写景,都描写了边塞苍凉壮阔的景象,后两句都是抒情。
40. 知了 秋千 蝴蝶 夏季 急切地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和同伴去游戏 41.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有念。 42.贪玩、忘了学习 43.你应该珍惜快乐的童年时光,好好学习。 44.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解析】40.本题考查关键信息的提取和句子的含义。
(1)从“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这几句诗歌可知第①节诗中写了榕树、知了、蝴蝶、秋千这些景物。从“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可以看出诗歌写的季节是夏季。
(2)“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童年。”中有三个“等待”,强烈地表达期待下课放学后去游戏的紧迫心情。
4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有念。”可知作者贪玩,作业常常只做一点点,也经常为了玩而不去认真念书。所以说“我”感觉到自己的童年是“迷迷糊糊的童年”。
4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有念。”可知这是一个贪玩、忘了学习的少年。
43.本题看熬了语言表达。
读完这首诗歌,诗歌里是一个爱玩、不爱学习的少年。他的童年生活充满童真童趣但是因为贪玩而“模模糊糊”,你要怎样劝他呢?答案不是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我想对诗歌中的少年说:童年时光很快乐,但是你玩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好好学习。
44.本题考查古诗默写。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全诗是: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05——文言文阅读,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诗词曲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13——句子训练(二),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变幻自如,按要求改写句子,按要求写句子,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12——句子训练(一),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按要求写句子,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