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古诗峨眉山月歌同步课件 课件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40551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七上古诗峨眉山月歌同步课件 课件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40551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七上古诗峨眉山月歌同步课件 课件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40551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七上古诗峨眉山月歌同步课件 课件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405517/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七上古诗峨眉山月歌同步课件 课件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405517/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七上古诗峨眉山月歌同步课件 课件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405517/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七上古诗峨眉山月歌同步课件 课件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405517/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七上古诗峨眉山月歌同步课件 课件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405517/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 七上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同步课件 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七下名著:朝花夕拾同步课件 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 七上课外古诗江南逢李龟年同步课件 课件 课件 3 次下载
- 七上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同步课件 课件 课件 5 次下载
- 七上夜上受降城闻笛同步课件 课件 课件 4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展开月亮:望月怀远。游历/漂泊:孤独悲苦愁---思亲思友思乡。战争分离:厌恶战争,思亲思乡。寄居他乡/贬迁: 怀才不遇,幽怨悲愤。 提示:古今南北共明月,思念故乡或远方的亲友。
流水/水流:绵绵不绝。漂泊:孤独悲苦愁---思亲思友思乡。时光易逝:感叹生命。惜别:愁情。 提示:绵绵流水,一去不回,如同时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背诵诗歌。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这首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意节奏: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 【2】夜发:夜里出发。 【3】向:驶向。 【5】君:指作者的友人。 【5】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前两句(写景):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 。 后两句(抒情): 故国故人,恋恋不舍 。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连用五个地名,展开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意境清朗秀美。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展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并任选角度进行赏析。
画面: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仿佛在随着江水缓缓流动。写法:这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同意。总诗以月为线索,抒发了思友之情。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得思想感情?
全诗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 抒发诗人江行思友之情。
《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诗人借“ 山中月”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送眷念之情,这样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 。另外,诗歌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全诗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的画面,体现作者李白对友人无尽的思念与关怀,写山月更突出心中的思绪,脍炙人口.虽与朋友远隔千里,但情谊依然不改,透露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蕴。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课外拓展: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余光中《寻李白》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作业 1. 扩写: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50字以上。 2.以“意象分析法”,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意境和情感,50字以上。 提示:借“眼中景”,抒“心中情”。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教课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峨眉山月歌,作者简介,初读诗歌,知诗意,再读诗歌,连动式谓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教课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教课内容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七言绝句,朗读古诗,诗仙李白,联读作者,背景介绍,联读背景,联读注释,想意境悟诗情,想一想说一说,想一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示范课ppt课件,文件包含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1pptx、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2pptx、夜上受降城闻笛mp3、峨眉山月歌mp3、江南逢李龟年mp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mp3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