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福建省漳州市高考生物第四次质检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福建省漳州市高考生物第四次质检试卷(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花椰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福建省漳州市高考生物第四次质检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 大熊猫喜食冷箭竹,下列关于大熊猫和冷箭竹的细胞,叙述错误的是( )
A. 含有的脂质种类不完全相同
B. 都以核酸作为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C. 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都与中心体有关
D. 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物质运输等都离不开细胞骨架
2. 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沃森和克里克用DNA衍射图谱推算出碱基配对方式
B. 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利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
D. 希尔的实验说明离体的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
3.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大脑皮层参与
B. 神经系统可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
C.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
D. 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体温下降,热觉感受器兴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
4. 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推测是研究生物进化最为有效的方法。科学家从化石中提取古生物DNA进行测序,揭示了现存人类与灭绝的古人类之间的基因差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灭绝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
B. 研究现存人类与灭绝的古人类DNA分子的相似度,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证据
C. 现存人类与古人类在某些碱基序列的差异是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亲缘关系远近的证据
D. 不定向变异和定向的自然选择导致现存人类和已灭绝古人类的基因存在差异
5. 蛋白质分子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与其活性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磷酸化的过程是一个放能反应
B. 蛋白质去磷酸化后与双缩脲试剂不再发生显色反应
C. 蛋白质磷酸化过程中,周围环境中会有ADP和磷酸分子的积累
D. Ca2+载体蛋白的磷酸化需要蛋白激酶的作用,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6.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
A. 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苹果果实脱落
B. 葡萄插条基部沾蘸一定浓度的IBA溶液可诱导生根
C. 用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
D. 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7. 花椰菜(2n=18)对黑腐病无抗性,黑芥(2n=16)对黑腐病具有一定的抗性。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抗黑腐病的杂种植株,如图1。通过蛋白质电泳技术分析了亲本(Ⅰ、Ⅱ)及待测植株(1~5)中某些特异性蛋白,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取花椰菜的顶芽细胞进行体细胞杂交有利于获得脱毒苗
B. 过程②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C. 图2中4和5是杂种植株,其体细胞的染色体数均为17条
D. 筛选抗病性强的杂种植株可用病菌悬浮液均匀喷施于植株叶片,观测其发病情况
8. 猴头杜鹃为常绿灌木,高龄树木树冠郁闭度高。为了保护猴头杜鹃,促进其良性发展,科研人员对某自然保护区的猴头杜鹃纯林与猴头杜鹃—长苞铁杉混交林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类型
不同龄级猴头杜鹃的个体数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纯林中猴头杜鹃种群
72
1
16
14
11
7
19
12
混交林中猴头杜鹃种群
30
1
4
6
1
1
0
0
注:Ⅰ、Ⅱ为幼树,其他为成龄树。
A. 调查时应选择猴头杜鹃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段作为样地
B. 猴头杜鹃不同龄级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 混交林中的猴头杜鹃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种内竞争不激烈
D. 适当对纯林中的高龄猴头杜鹃植株进行砍伐有利于种群的良性发展
9. 如图为某乡村生态农业的示意图,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活垃圾的发酵处理可减少该乡村的生态足迹
B. 蚯蚓释放的CO2被水稻重新利用实现了碳在生物群落内的循环
C. 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增加食物链中营养级数量,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 对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等进行堆沤发酵,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10. 实验发现,用噬菌体侵染细菌,在培养基中添加14C标记的尿嘧啶,培养一段时间,裂解细菌离心并分离出RNA与核糖体,分离出的RNA含有14C。再把分离得到的RNA分别与细菌的DNA和噬菌体的DNA杂交,发现RNA可与噬菌体的DNA形成DNA-RNA双链杂交分子,不能与细菌的DNA结合。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选择14C-U作为标记物只标记新合成的RNA
B. 新合成的含14C标记的RNA参与构成核糖体
C. 新合成的RNA携带的遗传信息来自噬菌体DNA
D. 与DNA相比,DNA-RNA双链杂交分子中特有的碱基对是A-U
11. 细胞焦亡是细胞被病原体感染时发生的程序性死亡。细胞感知来自细菌、病毒等信号的刺激,蛋白酶E被激活,剪切焦孔素D,产生N末端的氨基肽段和C末端的羧基肽段,其N末端会引起细胞膜溶解,释放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快速启动机体天然免疫。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焦亡与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无关
B. 焦孔素D本质是蛋白质,激活的蛋白酶E能将其水解成氨基酸
C. 细胞焦亡时细胞膜溶解破裂,使得组织液渗透压上升
D. 细胞焦亡时细胞膜溶解破裂,可激活机体免疫监视功能
12. 人类男性性染色体组成是XY,X和Y染色体上有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如图1)。在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域可发生联会和染色体互换。软骨生成障碍综合征(LWD)是一种遗传病,控制此病的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已知Ⅱ-4是纯合子。图2是某家族关于该病的系谱图(相关基因用B和b表示),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LWD是一种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 人群中LWD男性患者的基因型共有3种,Ⅱ-2的基因型是XBXb
C. 若Ⅲ-3与一表现型正常的男子结婚,女方怀孕后可通过产前基因诊断生出健康的孩子
D. 若Ⅱ-3与一表现型正常的女子结婚,生了一个患LWD的男孩,则该男孩的基因型是XBYb
13. 一对姐弟被确认为全球第二对半同卵双胞胎,该对半同卵双胞胎的受精及胚胎发育过程如图所示。一般情况下图2受精卵无法发育,但该受精卵能有丝分裂如图3,染色单体分离后分别移向细胞的三个不同方向,从而分裂成三个细胞如图4,其中两个细胞发育成姐弟二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表示该异常胚胎的受精过程,此时的卵子为初级卵母细胞
B. 该卵子与2个精子受精,表明透明带和卵细胞膜在阻止多精入卵的过程中不起作用
C. 这对姐弟来源于母亲的染色体一般相同,来源于父亲的染色体不同
D. 若图4细胞A包含父系和母系染色体组各1个,则细胞C含2个母系染色体组
14. 某学者用“影印培养法”研究大肠杆菌抗药性形成与环境的关系:将原始敏感菌种接种在1号培养基上,培养出菌落后,将灭菌绒布在1号上印模,绒布沾上菌落并进行转印,使绒布上的菌落按照原位接种到2号和3号培养基上。待3号上长出菌落后,在2号上找到对应的菌落,然后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4号培养基中,培养后再接种到5号培养基上,重复以上步骤。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肠杆菌抗链霉素的变异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B. 1号和5号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种接种在相应的培养基上
C. 4号、8号、12号培养基中抗性菌落(株)的比例最大的是4号
D. 大肠杆菌抗药性的形成是在施加链霉素之前,而发生选择作用是在施加链霉素之后
15. 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线粒体基质中的NADH脱去H+并释放电子,电子经线粒体内膜最终传递给O2,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能量驱动H+经甲蛋白不断泵入膜间隙,随后H+经乙蛋白返回线粒体基质并促使ATP合成,然后与接受了电子的O2结合生成水。线粒体内膜合成ATP的方式如下图1所示。为研究短时低温对该阶段的影响,将长势相同的黄瓜幼苗在不同条件下处理,分组情况及结果如图2所示。已知DNP可使H+进入线粒体基质时不经过乙蛋白。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乙蛋白运输H+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 4℃时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受阻
C. 与25℃时相比,4℃时有氧呼吸产热多
D. DNP导致膜间隙中H+浓度降低,生成的ATP减少
16. 蛋白D是小鼠正常发育所必需的,缺乏时表现为侏儒鼠。小鼠体内的A基因能控制该蛋白的合成,a基因则不能。A基因的表达受P序列的调控,P序列在精子中是非甲基化状态,传给子代则A基因能正常表达;在卵细胞中是甲基化状态,传给子代则A基因不能正常表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型为Aa的侏儒鼠,A基因一定来自于母本
B. P序列中若发生了碱基对改变将导致A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C. 侏儒雌鼠与侏儒雄鼠交配,子代小鼠不一定是侏儒鼠
D. 降低P序列甲基化程度,发育中的某些小鼠侏儒症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17.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干旱时常发生,使玉米经常处于干旱和复水间隔的生境中。
提高玉米抗旱性是旱区需要解决的问题。褪黑素在植物抵御干旱胁迫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为探究干旱胁迫及复水后外源褪黑素对玉米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部分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______ 。科研人员发现玉米的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都有叶绿体,但叶绿体结构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导致维管束鞘细胞只能进行暗反应,据此分析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内没有 ______ 。(写出一个即可)
(2)据图1可知喷施褪黑素能提高玉米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及促进玉米复水后生长发育的恢复,依据是 ______ 。
(3)据图可知干旱胁迫下玉米净光合速率的降低主要是非气孔因素导致,依据是 ______ 。
(4)为进一步探究复水后外源褪黑素对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影响的调控机制,可以从外源褪黑素对 ______ 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写出一个即可)
18. 薇甘菊是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属于喜光的多年生藤本植物,有强大繁殖能力,能快速覆盖于木本植物上,导致其无法进行正常光合作用而枯萎死亡。薇甘菊主要危害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快速形成群落中的单优势种群,被称为“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终极杀手”。回答下列问题:
(1)被薇甘菊入侵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______ ,其原因是 ______ 。
(2)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下表为不同样区(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
线虫
蜱螨目
弹尾目
其他昆虫或小动物
个体总数
类群数
薇甘菊入侵区
1890
226
123
48
2287
15
群落交错区
1198
132
99
114
1543
15
本土植物区
1084
120
143
49
1376
14
①调查上述土壤小动物种类时,统计物种数量的方法是 ______ 。
②从表中数据可知,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 ______ 。土壤中的小动物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______ 。
(3)科研人员采用本地红薯作为替代物种治理薇甘菊入侵。红薯是一种无性繁殖能力很强的攀援藤本植物,具有与薇甘菊相似的形态特征,是本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科研人员对不同种植模式下薇甘菊和红薯的生长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下表。
种植模式
叶柄长(cm)
叶面积(cm2)
单株总生物量(g)
单独种植薇甘菊
7.05
21.71
12.42
1:1混种
薇甘菊
6.80
14.26
2.81
红薯
14.13
88.68
13.28
①从表中数据推测,红薯可以作为对薇甘菊进行替代控制的理想物种,原因是 ______ 。
②利用本地红薯对薇甘菊进行替代控制,合理布设栽种,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遵循了生态工程的 ______ (答出两个)原理。
19.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仍然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研究表明,AD病人的神经细胞外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会导致神经细胞损伤。回答下列问题:
(1)突触小体中线粒体损伤会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______ ,从而导致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速率 ______ ,原因是 ______ 。
(2)线粒体钙离子单向转运蛋白(MCU)位于线粒体内膜,是线粒体摄取Ca2+的主要通道。AD患者MCU表达异常,引起神经元线粒体内Ca2+浓度显著增加,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最终导致神经元损伤。为验证MCU低表达可以减少Aβ诱导的海马神经元活性下降,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并补充实验预期结果。
实验材料:完全培养基、小鼠海马神经元、Aβ溶液、慢病毒A(有效感染细胞,携带有干扰MCU表达的RNA序列)、慢病毒B(有效感染细胞,携带有不干扰MCU表达的对照RNA序列)
①实验思路:将小鼠海马神经元分为4组,进行如下处理:
组别
处理
A组
小鼠海马神经元
B组
小鼠海马神经元+Aβ溶液
C组
小鼠海马神经元+ ______
D组
小鼠海马神经元+ ______
然后将4组细胞放入完全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MCU表达水平和小鼠海马神经元活性。
②预期实验结果如图,补充画出B、D组 ______ 。
(3)基于上述信息,提出一种治疗AD的思路: ______ 。
20. 辣椒的果实颜色主要由所含叶绿素类和类胡萝卜素类等色素物质的相对含量决定。现有果色突变株甲和乙,植株甲果色黄色,是基因Y突变为y所致;植株乙果色棕色,是基因N突变为n所致。将突变株甲和突变株乙进行杂交,结果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以上结果可知,F2中红色果基因型有 ______ 种,黄色果的基因型为 ______ ,让F2中黄色与棕色随机传粉,子代中红色所占的比例是 ______ 。
(2)进一步研究发现,果色为黄色的辣椒中叶黄素含量高,果色为红色的辣椒中辣椒红素含量高且不含叶黄素,但它们的前体物质均相同,①②③④⑤表示相关酶,有关色素形成的部分代谢途径如图2。检测黄色品种和红色品种中物质1和物质2的含量,如图3。基因Y和N分别控制酶Y和酶N,根据以上信息推测酶Y和酶N分别为 ______ (填序号),理由是 ______ 。
(3)用人工诱导形成多倍体辣椒的方法可获得营养价值更高的新品种。若用秋水仙素对二倍体辣椒幼苗进行处理,则获得的植株有些细胞染色体数目并没有加倍,出现这种现象的最可能原因是 ______ 。
21. 酵母菌絮凝是指菌体细胞间通过细胞壁相互粘附、聚集成团的现象。适当提高酵母菌的絮凝能力,有助于发酵后细胞和产物的分离,节约生产成本。科研人员为了研究R基因对酵母菌絮凝性能的影响,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了R基因敲除的酵母菌菌株,主要步骤如图1。(注:G基因为抗生素G418抗性基因)。请据图1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采用 ______ 技术获取R基因左右两端的N片段和C片段,该技术在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这一步骤中用于检测 ______ (写出一点即可)。
(2)过程②所需的工具酶有 ______ 。过程③将构建的重组质粒线性化后转化进酵母菌,再利用含 ______ 的培养基筛选出重组酵母菌,最后挑取单菌落进一步筛选出R基因被敲除的酵母菌。
(3)科研人员继续将野生型酵母菌和R基因敲除酵母菌的菌液接种到装有麦芽汁的锥形瓶中,一定条件下静置发酵7天,测定酒精发酵能力和絮凝能力,结果如下表。
指标种类
酒精发酵能力
絮凝能力
野生型酵母菌
4.5%
63%
R基因敲除酵母菌
4.5%
83%
据实验结果分析,R基因敲除酵母菌是否更符合生产需求? ______ (填“是”或“否”),判断依据是 ______ 。
(4)为了进一步研究R基因影响絮凝能力的作用机制,将R基因敲除酵母菌和野生型酵母菌分别用无菌水进行梯度稀释,再将不同浓度梯度的酵母菌液点样于含30ug/mL刚果红(细胞壁抑制剂,破坏细胞壁的正常组装,抑制酵母菌生长)的完全培养基上,培养适当时间后观察到的菌落生长情况如图2、图3。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推测R基因敲除酵母菌絮凝能力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 。
(5)若要将R基因敲除菌株应用于工业生产制作啤酒,请尝试提出一个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大熊猫属于动物细胞,体内脂质有脂肪、磷脂、性激素等,冷箭竹属于植物,体内脂质有脂肪、磷脂,但是没有性激素,故大熊猫和冷箭竹的细胞中含有的脂质种类不完全相同,A正确;
B、大熊猫和冷箭竹都以核酸作为遗传信息的携带者,B正确;
C、大熊猫属于动物,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形成与中心体有关,冷箭竹属于高等植物没有中心体,其纺锤体的形成与中心体无关,C错误;
D、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D正确。
故选:C。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裂、脂质、核酸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2.【答案】A
【解析】解:A、沃森和克里克用DNA衍射图谱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A错误;
B、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了果蝇眼色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正确;
C、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利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C正确;
D、希尔的实验是将离体的叶绿体放在悬浮液中完成的,说明离体的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D正确。
故选:A。
1、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实验材料:肺炎链球菌:R 型:无多糖类荚膜、无毒性、菌落粗糙;S 型:有多糖类荚膜、有毒性、菌落光滑,使人患肺炎,使小鼠患败血症。(2)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由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等人进行。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促成R型活菌转化成S型活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3)体外转化实验:1944年由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进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4)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实质:基因重组。两实验共同的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它们地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科学史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3.【答案】D
【解析】解:A、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细胞代谢,肾上腺素可提高葡萄糖浓度,因此神经系统可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B正确;
C、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C正确;
D、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增加散热,体温保持恒定,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D错误。
故选:D。
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4.【答案】B
【解析】解:A、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灭绝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A正确;
B、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B错误;
C、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则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C正确;
D、不定向变异和定向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导致现存人类和已灭绝古人类的基因存在差异,D正确。
故选:B。
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生物的进化不仅在地层中留下了证据,也在当今生物体上留下了许多印迹,这些印迹可以作为进化的佐证。比较解剖学证据: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胚胎学证据:胚胎学是指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比较不同动物以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也可以看到进化的蛛丝马迹;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看,当今生物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这是对生物有共同祖先这一论点的有力支持。
本题主要考查解剖学、胚胎学和细胞与分子水平证据,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5.【答案】D
【解析】解:A、蛋白质磷酸化过程是一个吸能反应,A错误;
B、蛋白质去磷酸化后肽键并没有断裂,与双缩脲试剂仍然能发生颜色变化,B错误;
C、在蛋白质磷酸化过程中,ATP水解产生ADP和磷酸,磷酸分子转移到蛋白质上,变成有活性的蛋白质,不会有积累,ADP和ATP转化迅速,ADP不会积累,C错误;
D、Ca2+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因此需要蛋白激酶作用使ATP水解供能,同时无活性载体蛋白质变成有活性载体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D。
磷酸化是指蛋白质在蛋白激酶的作用下,其氨基酸的羟基被磷酸基团取代,变成有活性有功能的蛋白质;去磷酸化是指磷酸化的蛋白质在蛋白磷酸酶的作用下去掉磷酸基团,复原成羟基,失去活性的过程。
本题主要考查ATP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6.【答案】B
【解析】解:A、脱落酸能促进植物叶片和果实的脱落,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防止果实脱落,A错误;
B、IBA作为生长素类似物与生长素作用类似,葡萄插条基部沾蘸一定浓度的IBA溶液可诱导生根,B正确;
C、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花蕾(末授粉),可得到无子番茄,不能获得多倍体,C错误;
D、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打破休眠,促进发芽,D错误。
故选:B。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有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治落花落果等。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含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含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各部分都能合成乙烯。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7.【答案】C
【解析】解:A、植物顶端分生区附近的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故过程①取花椰菜的顶芽细胞进行体细胞杂交有利于获得脱毒苗,A正确;
B、过程②为原生质体融合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
C、根据图2分析4号和5号个体含有两种类型的蛋白质,说明是杂种细胞,杂种植株中含有两种植物的遗传物质,故其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34条,C错误;
D、可将病菌悬浮液均匀喷施于植株叶片上,观测其发病情况,筛选出抗病性强的杂种植株,D正确。
故选:C。
1、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就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终点是培育成杂种植株,而不是形成杂种细胞就结束;杂种植株的特征:具备两种植物的遗传特征,原因是杂种植株中含有两种植物的遗传物质;植物体细胞杂交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2、根据图谱分析,4号和5号个体含有黑芥和花椰菜两种类型的蛋白质,说明是杂种细胞,而1、2、3号个体只有某一亲本的蛋白质,说明不是杂种细胞。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应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8.【答案】D
【解析】解:A、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不应选择猴头杜鹃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段作为样地,A错误;
B、不同龄级的猴头杜鹃属于同一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混交林中的猴头杜鹃的成龄树分布非常少,没有呈“J”形增长,而且集中分布在Ⅰ龄级,所以该龄级的猴头杜鹃种内竞争较为激烈,C错误;
D、因高龄树木树冠郁闭度高,因此适当对纯林中的高龄猴头杜鹃植株进行砍伐有利于其他龄级的猴头杜鹃种群生长,D正确。
故选:D。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①样方法: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求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②标志重捕法: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放回原来的环境→一段时间后重捕→根据重捕到的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样方法一般适用于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的数量调查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9.【答案】A
【解析】解:A、生活垃圾的发酵处理可减少该乡村的生态足迹,A正确;
B、蚯蚓释放的 CO2先进入无机环境,然后被水稻重新利用,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内的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B错误;
C、蚯蚓是分解者,没有增加食物链中营养级数量,C错误;
D、对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等进行堆沤发酵,有利于分解者快速分解动物粪便、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D错误。
故选:A。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农业的一条基本原理。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足迹、碳循环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10.【答案】B
【解析】解:A、U是RNA特有的碱基,DNA中不含U,因此,实验中选择 14C-U 作为标记物只标记新合成的RNA,A正确;
B、分离出的RNA含有14C,而核糖体也含有rRNA但没有被标记,新合成的含 14C 标记的RNA不参与构成核糖体,B错误;
C、把分离得到的RNA分别与细菌的DNA和噬菌体的DNA杂交,发现RNA可与噬菌体的DNA形成DNA-RNA双链杂交分子,不能与细菌的DNA结合,说明新合成的RNA携带的遗传信息是由噬菌体DNA转录而来,其遗传信息来自噬菌体DNA,C正确;
D、与DNA相比,DNA-RNA双链杂交分子中特有的碱基对是A-U,D正确。
故选:B。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①标记噬菌体: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或放射性同位素32P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得到DNA含有32P标记或蛋白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②噬菌体侵染细菌:用DNA含有32P标记或蛋白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③短时间培养后,搅拌、离心。④检测和记录结果。
本题主要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11.【答案】C
【解析】解:A、细胞焦亡是细胞被病原体感染时发生的程序性死亡,该过程与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A错误;
B、蛋白酶E被激活,可剪切焦孔素D,可产生N末端的氨基肽段和C末端的羧基肽段,并不能彻底水解为氨基酸,B错误;
C、细胞焦亡时产生的N末端会引起细胞膜溶解,释放大量炎性细胞因子,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上升,C正确;
D、免疫监视功能主要是对细胞内癌变的细胞等起作用的,而细胞焦亡时细胞膜溶解破裂,可激活机体免疫自稳功能,D错误。
故选:C。
细胞焦亡又称细胞炎性坏死,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表现为细胞不断胀大直至细胞膜破裂,导致细胞内容物的释放进而激活强烈的炎症反应。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死亡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12.【答案】D
【解析】解:A、由分析可知,LWD是一种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正确;
B、引起LWD遗传病的基因是显性基因,则非LWD男性的基因型为XbYb,只有1种,LWD男性患者基因型为XBYB、XBYb、XbYB,共有3种。Ⅲ-2不患病基因型为XbXb,因此Ⅱ-2的基因型是 XBXb,B正确;
C、Ⅲ-3患病基因型为XBX-,Ⅱ-6为Ⅲ-3的父亲不患病,基因型为XbYb,故Ⅲ-3的基因型为XBXb,表现型正常的男子基因型为XbYb,两人可以生出基因型为XbYb的健康孩子,故女方怀孕后可通过产前基因诊断生出健康的孩子,C正确;
D、I-1正常基因型为为XbYb,Ⅱ-3患病则基因型为XBYb,表现型正常的女子基因型为XbXb,子代男孩基因型应为XbYb,表现正常不患病,若生了一个患LWD的男孩,基因型可能为XBXbYb,D错误。
故选:D。
结合题干信息“Ⅱ-4是纯合子”可知:若为显性病,则Ⅱ-4基因型为XbXb,Ⅰ-2基因型为XBXb,符合题意;若为隐性病则II-4基因型为XBXB,Ⅰ-2患病基因型为XbXb,不可能生出XBXB的孩子,故该病应为显性遗传病。
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3.【答案】C
【解析】解:A、图1表示该异常胚胎的受精过程,有2个精子的头部进入了卵子,此时的卵子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次级卵母细胞,A错误;
B、该卵子与2个精子受精,是异常受精,不能说明透明带和卵细胞膜在阻止多精入卵的过程中不起作用,B错误;
C、姐弟两的受精卵来自母亲的都是一个染色体组并且性染色体是X,来自父亲的也各是一个染色体组,不同的是一个里面是X染色体,一个含有Y染色体,C正确;
D、图4中A、C的染色体来自于精子和卵细胞,若图4细胞A包含父系和母系染色体组各1个,则细胞C包含父系和母系染色体组各1个,D错误。
故选:C。
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卵的染色体,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受精卵的细胞质DNA全部来自于卵细胞。
本题主要考查受精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4.【答案】C
【解析】解:A、大肠杆菌抗链霉素的性状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A正确;
B、1号和5号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种接种在相应选择培养基上,B正确;
C、4号、8号、12号培养基中,大肠杆菌抗链霉素菌株的比例逐渐增大,抗性菌落(株)的比例最大的是12号,C错误;
D、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环境只能对抗药性突变进行选择,因此大肠杆菌抗药性的形成是在施加链霉素之前,而发生选择作用是在施加链霉素之后,D正确。
故选:C。
1、影印培养法实质上是使在一系列培养皿的相同位置上能出现相同菌落的一种接种培养方法。通过影印培养法,可以从在非选择性条件下生长的细菌群体中,分离出各种类型的突变种。
2、基因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环境只能对抗药性突变进行选择。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培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15.【答案】B
【解析】解:A、H+经乙蛋白返回线粒体基质并促使ATP合成,说明H+返回线粒体基质是顺浓度梯度的,因此乙蛋白运输H+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A正确;
B、与25℃相比,4℃耗氧量增加,根据题意,电子经线粒体内膜最终传递给氧气,说明电子传递未受阻,B错误;
C、与25℃相比,短时间低温4℃处理,ATP合成量较少,耗氧量较多,说明4℃时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较多的用于产热,C正确;
D、DNP使H+不经ATP合酶返回基质中,会使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中H+浓度降低,导致ATP合成减少,D正确。
故选:B。
DNP可使H+进入线粒体基质时不经过ATP合酶,即DNP可抑制ATP的合成。
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文和题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答题。
16.【答案】B
【解析】解:A、由题可知:P序列在精子中是非甲基化的,传给子代能正常表达,在卵细胞中是甲基化的,传给子代后不能表达,显然基因型为Aa侏儒鼠的A基因没有正常表达,即A基因来自母本提供的卵细胞,A正确;
B、P序列不属于A基因,因此P序列中若发生了碱基对改变,不会导致A基因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
C、侏儒鼠细胞中可能含有来自母本卵细胞的A基因,因此侏儒雌鼠与侏儒雄鼠交配,子代不一定是侏儒鼠,即侏儒雄鼠可能产生含有A的精子,而该精子参与受精作用的后代不表现为侏儒,C正确;
D、降低P序列甲基化程度,发育中基因型为Aa的小鼠侏儒症状可一定程度上缓解,D正确。
故选:B。
1、DNA中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
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本题为信息题,考查学生从题干和图中获取有关基因甲基化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生的基因突变以及遗传的分离定律等知识,解决生物问题,难度适中。
17.【答案】供水情况和是否喷施100μm/L褪黑素 基粒或者类囊体薄膜 干旱胁迫下褪黑素处理的玉米净光合速率比未经处理的高,复水后褪黑素处理的玉米净光合速率比未经处理的增加更显著,且复水后褪黑素处理的玉米净光合速率能恢复到对照水平 干旱使玉米叶片气孔导度显著下降,而胞间CO2浓度显著升高 酶的活性或叶绿素含量或电子传递状态
【解析】解:(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干旱胁迫及复水后外源褪黑素对玉米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图1、2、3的横坐标是供水情况,每个图中将喷施蒸馏水和喷施褪黑素作对比,自变量是供水情况和是否喷施100μm/L褪黑素。维管束鞘细胞中的叶绿体只能进行暗反应,不能进行光反应,可能是缺乏光反应的场所或条件,可能是叶绿体内缺乏基粒或者类囊体薄膜。
(2)据图1可知喷施褪黑素能提高玉米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及促进玉米复水后生长发育的恢复,依据是干旱胁迫下褪黑素处理的玉米净光合速率比未经处理的高,复水后褪黑素处理的玉米净光合速率比未经处理的增加更显著,且复水后褪黑素处理的玉米净光合速率能恢复到对照水平。
(3)气孔是O2、CO2进出的通道,图3中干旱胁迫下气孔导度下降,但图2中干旱胁迫下胞间CO2浓度比正常供水上升,图1中干旱胁迫下玉米净光合速率的降低主要是非气孔因素导致。
(4)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外部因素除了CO2浓度,还有光照强度、温度等,内部因素有酶的数量和活性、色素的含量等,从外源褪黑素对内部因素的影响继续研究。
故答案为:
(1)供水情况和是否喷施100μm/L褪黑素 基粒或者类囊体薄膜
(2)干旱胁迫下褪黑素处理的玉米净光合速率比未经处理的高,复水后褪黑素处理的玉米净光合速率比未经处理的增加更显著,且复水后褪黑素处理的玉米净光合速率能恢复到对照水平
(3)干旱使玉米叶片气孔导度显著下降,而胞间CO2浓度显著升高
(4)酶的活性或叶绿素含量或电子传递状态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等。
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18.【答案】下降 薇甘菊入侵可造成木本植物无法进行正常光合作用而枯萎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记名计算法 薇甘菊入侵区 消费者、分解者 红薯的叶柄比薇甘菊更长,叶面积更大,对光的竞争能力更强 自生、协调、整体
【解析】解:(1)薇甘菊有强大繁殖能力,能快速覆盖于木本植物上,导致其无法进行正常光合作用而枯萎死亡。被薇甘菊入侵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减少,食物网变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2)①调查上述土壤小动物种类时,记录了小动物的名称和数目,统计物种数量的方法是记名计算法。
②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本土植物区的个体总数依次是2287、1543、1376只,薇甘菊入侵区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最多。土壤中的小动物有的捕食其他动物或植物,是消费者;有的以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粪便为食,是分解者。
(3)①1:1混种时的薇甘菊和单独种植时的薇甘菊比较,叶柄长下降、叶面积下降、单株总生物量下降。说明红薯能抑制薇甘菊的生长,故红薯可以作为对薇甘菊进行替代控制的理想物种。
②利用本地红薯对薇甘菊进行替代控制,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控制薇甘菊,体现了自生原理,合理布设栽种体现了协调原理,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遵循整体原理。
故答案为:
(1)下降 薇甘菊入侵可造成木本植物无法进行正常光合作用而枯萎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2)记名计算法 薇甘菊入侵区 消费者、分解者
(3)红薯的叶柄比薇甘菊更长,叶面积更大,对光的竞争能力更强 自生、协调、整体
外来物种入侵对演替影响:
(1)外来物种概念:物种通过非自然途径从原产地迁移到新环境。可能有益,如玉米、马铃薯等;可能有害,如水葫芦、大米草。
(2)数量失控原因:①侵入种传播能力强,适应性强。②迁入地环境适宜。③缺少天敌。
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答案】变少 减慢 线粒体损伤无法提供足量的ATP,导致突触后膜无法正常胞吐释放神经递质 Aβ溶液+慢病毒B(加Aβ溶液+慢病毒A) Aβ溶液+慢病毒A(加Aβ溶液+慢病毒B) (或)(或) 研制钙离子拮抗剂或研制抗Aβ的药物或研制抗MCU的药物或者干扰MCU表达的药物
【解析】解:(1)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消耗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若突触小体中线粒体损伤则无法提供足量的ATP,导致突触前膜无法正常胞吐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减少,从而导致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速率减慢。
(2)慢病毒A可有效感染细胞,并携带有干扰MCU表达的RNA序列,使MCU表达量降低,慢病毒B可有效感染细胞,携带有不干扰MCU表达的对照RNA序列,则MCU表达量正常。
本实验为验证MCU低表达可以减少Aβ诱导的海马神经元活性下降,所以需有MCU低表达量的实验组,即D组处理为小鼠海马神经元+Aβ溶液+慢病毒A;同时需要排除病毒感染细胞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故需设置C组小鼠海马神经元+Aβ溶液+慢病毒B的实验组。本实验为验证性实验结果已知,即MCU低表达可以减少Aβ诱导的海马神经元活性下降。已知Aβ沉积会导致神经细胞损伤,A组小鼠海马神经元的活性大于B组,且AD患者MCU表达异常,引起神经元线粒体内Ca2+ 浓度显著增加,说明AD患者体内MCU表达量较高,即B组MCU表达量高于A组;慢病毒A可有效感染细胞,并携带有干扰MCU表达的RNA序列,使MCU表达量降低,即含慢病毒A实验组MCU表达量小于B组,海马神经元相对活性高于B组;慢病毒B可有效感染细胞,携带有不干扰MCU表达的对照RNA序列,则MCU表达量正常,因此含慢病毒B实验组MCU表达量以及海马神经元相对活性与B组相同。因此B、D两组具体实验结果如下:
(或 )
(或 )
(3)MCU是线粒体摄取 Ca2+ 的主要通道,AD患者MCU高表达,引起神经元线粒体内 Ca2+浓度显著增加,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最终导致神经元损伤。因此可研究相关药物抑制MCU的表达或抑制Ca2+进入线粒体等方法治疗AD。
故答案为:
(1)变少 减慢 线粒体损伤无法提供足量的ATP,导致突触后膜无法正常胞吐释放神经递质
(2)Aβ溶液+慢病毒B(加Aβ溶液+慢病毒A) Aβ溶液+慢病毒A(加Aβ溶液+慢病毒B) (或)(或)
(3)研制钙离子拮抗剂或研制抗Aβ的药物或研制抗MCU的药物或者干扰MCU表达的药物
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在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处,有许多突触小泡。当轴突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它融合,同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0.【答案】4 yyNN、yyNn 49 ②、① 红色品种基因型为Y_N_,含有酶Y和酶N,含有较多辣椒红素和较少的物质2,黄色品种基因型为yyN_,含有酶N和较多的物质1 秋水仙素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对于其他分裂期的细胞或没分裂的细胞就没有作用,故不会导致所有细胞染色体都加倍
【解析】解:(1)由分析可知,说明Y/y、N/n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F1的基因型为YyNn,红色类胡萝卜素合成受阻果色为黄色的植株甲(基因Y突变为 y),说明F2中黄色果的基因型为yyNn、yyNN;果色为红色的植株的基因型为Y_N_,共4种,分别是YYNN、YYNn、YyNN、YyNn;让 F2 中黄色基因型为23yyNn、13yyNN,果色为棕色的植株的基因型为Y_nn,即13YYnn、23Yynn,F2 中黄色与棕色随机传粉,可以根据分离定律计算,yy的概率为23×12=13,Y_的概率为1-13=23,同理nn的概率为23×12=13,N_的概率为1-13=23,故子代中红色(Y_N_)所占的比例是23×23=49。
(2)红色品种基因型为Y_N_,含有酶Y和酶N,黄色品种的基因型为yyN_,含有酶N但缺乏酶Y,根据图3分析,红色品种和黄色品种物质1含量相同,但物质2两者含量差异较大,红色品种物质2少,黄色品种物质2多,即当含酶Y时,果色为红色,不含酶Y时,果色为黄色且物质2含量高,说明酶Y的作用是将物质2转化为辣椒红素,即酶Y为图2中的②;且红色的辣椒中辣椒红素含量高,即红色辣椒需要将物质1在①的催化作用下转化为物质2,物质2在②的催化作用下转化为辣椒红素,②为酶Y,则①为酶N。
(3)秋水仙素可以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秋水仙素对分裂中期、后期和没分裂的细胞就没有作用,因此不会使所有的细胞染色体都加倍。
故答案为:
(1)4;yyNN、yyNn;49
(2)②、①;红色品种基因型为Y_N_,含有酶Y和酶N,含有较多辣椒红素和较少的物质2,黄色品种基因型为yyN_,含有酶N和较多的物质1
(3)秋水仙素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对于其他分裂期的细胞或没分裂的细胞就没有作用,故不会导致所有细胞染色体都加倍
1、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分析图1,由 F2的表型及比例为红色:黄色:棕色:深绿色≈9:3:3:1,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说明Y/y、N/n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21.【答案】PCR 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或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 BamHⅠ、HindⅢ、DNA连接酶 抗生素G418 是 R基因敲除后酵母菌的发酵能力不变,而絮凝能力增强 R基因缺失增强了酵母菌对细胞壁抑制剂的耐性或R基因缺失减弱细胞壁抑制剂的危害或R基因敲除使菌株细胞壁组装能力提高 R基因敲除菌株的食用安全性或R基因敲除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等
【解析】解:(1)过程①采用PCR技术获取R基因左右两端的N片段和C片段,该技术在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这一步骤中用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或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
(2)过程②要对质粒进行切割,以及N片段、C片段与质粒的重组,因此用到的工具酶为限制酶BamHⅠ、HindⅢ,还需要DNA连接酶,过程③将构建的重组质粒线性化后转化进酵母菌,重组质粒上含有G基因,G基因为抗生素G418抗性基因,因此可以利用含抗生素G418的培养基筛选出重组酵母,最后挑取单菌落进一步筛选出R基因被敲除的酵母菌。
(3)酵母菌絮凝是指菌体细胞间通过细胞壁相互粘附、聚集成团的现象。适当提高酵母菌的絮凝能力,有助于发酵后细胞和产物的分离,节约生产成本。据图分析,野生型酵母菌和R基因敲除酵母菌的酒精发酵能力相同,但R基因敲除酵母菌的絮凝能力高于野生型酵母菌,因此R基因敲除酵母菌更符合生产需求。
(4)由图3可知,R基因敲除酵母菌比野生型酵母菌对刚果红的抵抗能力更强,刚果红为细胞壁抑制剂,破坏细胞壁的正常组装,抑制酵母菌生长,说明R基因敲除酵母菌可以抵抗细胞壁的破坏,即R基因缺失增强了酵母菌对细胞壁抑制剂的耐性或R基因缺失减弱细胞壁抑制剂的危害或R基因敲除使菌株细胞壁组装能力提高。
(5)若要将R基因敲除菌株应用于工业生产制作啤酒,需要考虑R基因敲除菌株的食用安全性或R基因敲除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等问题。
故答案为:
(1)PCR 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或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
(2)BamHⅠ、HindⅢ、DNA连接酶 抗生素G418
(3)是 R基因敲除后酵母菌的发酵能力不变,而絮凝能力增强
(4)R基因缺失增强了酵母菌对细胞壁抑制剂的耐性或R基因缺失减弱细胞壁抑制剂的危害或R基因敲除使菌株细胞壁组装能力提高
(5)R基因敲除菌株的食用安全性或R基因敲除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等
对目的基因分子水平上的检测通过PCR等技术检测受体细胞中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或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从受体细胞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一抗体杂交,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出相关蛋白等。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卷7遗传的分子基础 含解析 人教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卷4细胞的生命历程 含解析 人教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漳州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