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新余市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江西省新余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
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B.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内不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C.饭后血液流经小肠细胞后,细胞中血糖浓度会短暂升高
D.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都容易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C
【分析】1、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
B、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内可能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B错误;
C、小肠是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饭后血液流经小肠细胞后,细胞会吸收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使血糖浓度短暂升高,C正确;
D、血浆渗透压增大,血浆会从组织液中吸收水分,组织液减少,不会出现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C。
2.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有两种形式:连续传导和跳跃传导,其中跳跃传导是指局部电流以一种非均匀的、非连续的方式由兴奋区传至静息区,跳跃传导方式不但大大节省能量,而且加快了冲动的传导速度。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期偏食引起低钾血症,导致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兴奋性降低
B.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C.连续传导对于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能迅速做出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D.细胞兴奋的基础是膜两侧离子浓度的不平衡,该离子浓度差的建立与Na+-K+泵有关
【答案】D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的外流所致,长期偏食引起低钾血症,导致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兴奋性降低,A错误;
B、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B错误;
C、跳跃传导方式不但大大节省能量,而且加快了冲动的传导速度,跳跃传导对于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能迅速做出反应具有重要意义,C错误;
D、神经细胞膜两侧K+、Na+存在浓度差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Na+内流引发动作电位产生,神经细胞才能兴奋,所以细胞兴奋的基础是膜两侧离子浓度的不平衡;膜两侧浓度差的建立与Na+-K+泵(Na+-K+泵进行钠离子和钾离子之间的交换)有关,D正确。
故选D。
3.下列有关自主神经系统的相关功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由惊恐引起的呼吸和心跳变化不受意识支配,也不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
B.交感神经兴奋时,导致心跳加快,大部分血管收缩,瞳孔收缩,膀胱缩小
C.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某个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上升,此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D.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不利于食物消化
【答案】D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详解】A、由惊恐引起的呼吸和心跳变化不受意识支配,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A错误;
B、交感神经兴奋时,导致心跳加快,大部分血管收缩,瞳孔扩张,不会导致膀胱缩小,B错误;
C、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上升,C错误;
D、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不利于食物消化,D正确。
故选D。
4.在一定环境温度范围内,哺乳动物耗氧量最低,并且体温不随环境温度而变化,该温度范围称为热中性区,是代谢的稳定区。在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热中性区时,哺乳动物耗氧量都会提高,产热增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温度低于热中性区时,支配甲状腺传出神经的活动受意识直接支配
B.环境温度高于热中性区时,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
C.家畜养殖中,将环境温度控制在热中性区有利于减少家畜的能量消耗
D.环境温度低于热中性区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产热增加
【答案】A
【分析】在一定环境温度范围内,哺乳动物耗氧量最低,并且体温不随环境温度而变化,该温度范围称为热中性区,是代谢的稳定区。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热中性区时,哺乳动物耗氧量都会提高,产热增加。
【详解】A、环境温度低于热中性区时,支配甲状腺传出神经的活动不受意识直接支配,A错误;
B、环境温度高于热中性区时,机体产热增加,但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B正确;
C、在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热中性区时,哺乳动物耗氧量都会提高,产热增加,所以家畜养殖中,将环境温度控制在热中性区有利于减少家畜的能量消耗,C正确;
D、环境温度低于热中性区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耗氧量都会提高,产热增加,D正确。
故选A。
5.研究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T细胞和B细胞中GAS5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偏低。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SLE患者的免疫系统常攻击自身成分
B.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其产生细胞因子可被B细胞识别
C.GAS5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作为诊断SLE的生物标志物
D.SLE是过敏反应
【答案】D
【分析】1、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当自身免疫超过生理限度,引起自身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而出现疾病。
2、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详解】A、SLE是自身免疫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常攻击自身物质,A正确;
B、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被B细胞识别,从而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B正确;
C、SLE患者的T细胞和B细胞中GAS5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偏低,故GAS5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作为诊断SLE的生物标志物,C正确;
D、SLE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功能过高导致自身免疫病,D错误。
故选D。
6.某地长期稳定运行稻田养鸭模式,运行过程中不投放鸭饲料,鸭取食水稻老黄叶、害虫和杂草等,鸭粪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若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秸秆均还田且其他影响因素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施加更多的肥料
B.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使用更多的农药
C.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群落空间结构完全相同
D.该稻田比普通稻田的能量的利用率低
【答案】A
【分析】与普通稻田相比,稻田养鸭可以更好地利用耕地空间,增加农产品的类型和产量,鸭取食害虫和杂草等,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
【详解】A、该稻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其水稻产量还显著高于普通稻田,而运行过程中不投放鸭饲料,因此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施加更多的肥料,A正确;
B、鸭取食害虫和杂草等,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B错误;
C、该稻田增加了鸭子使得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因此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完全相同,C错误;
D、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的能量利用率高,D错误。
故选A。
7.当茎端生长素的浓度高于叶片端时,叶片脱落,反之不脱落;乙烯会促进叶片脱落。为验证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影响,某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制备长势和大小一致的外植体,均分为4组,分别将其基部插入培养皿的琼脂中,封严皿盖,培养并观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③中的叶柄脱落率大于①,是因为④中NAA扩散至③
B.④中的叶柄脱落率大于②,是因为④中乙烯浓度小于②
C.①中的叶柄脱落率小于②,是因为茎端生长素浓度①低于②
D.①中叶柄脱落率随时间延长而增高,是因为①中茎端生长素浓度逐渐升高
【答案】C
【分析】分析题意,当茎端生长素的浓度高于叶片端时,叶片脱落,反之不脱落;乙烯会促进叶片脱落
【详解】A、③和④之间有玻璃隔板,与琼脂等高,④中的NAA不会扩散至③,但④的NAA浓度较高,可促进④生成乙烯,乙烯是气体,可扩散作用于③,导致③中的叶柄脱落率大于①,A错误;
B、乙烯会促进叶片脱落,④中的叶柄脱落率大于②,据此推知④中乙烯浓度不会小于②,B错误;
C、由题意可知,茎端生长素的浓度高于叶片端时,叶片脱落,①中的叶柄脱落率小于②,②中的茎端生长素浓度高于①,C正确;
D、①中叶柄脱落率随时间延长而增高,是因为植物成熟后会释放乙烯,乙烯会促进叶片脱落,D错误。
故选C。
8.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年龄组成图,纵轴表示年龄,横轴表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预测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动态变化主要依据是人口的年龄组成
B.图A各年龄期个体数相当,人口数量在近期一定能够保持稳定
C.图B幼年个体数比成年、老年个体数多,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两个国家内男性与女性数量相当,说明人口性别比例接近1∶1
【答案】B
【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详解】A、通过人口的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从而可预测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动态变化,A正确;
B、人口数量除了受年龄组成的影响,还受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国家政策等,所以人口数量在近期不一定能够保持稳定,B错误;
C、图B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推测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应为增长型,C正确;
D、据图可知,两个国家内男性与女性数量比例接近1∶1,D正确。
故选B。
9.生态学家高斯选用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双小核草履出和大草履虫进行了以下实验(如图),两种草履虫都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时,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呈“S”型增长
B.单独培养时大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到空间、资源等限制,与其种群数量无关
C.混合培养实验的初期,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所以两种草履虫的数量都增加
D.混合培养时由于大草履虫消耗了资源,导致双小核草履虫的K值比单独培养时低
【答案】B
【分析】根据题图分析:与单独培养不同,混合培养开始时两个种群的数量也都有增长,但随后双小核草履虫个体数继续增加,而大草履虫个体数下降,最后完全消失。
【详解】A、据图可知,单独培养时,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呈“S”型增长,A正确;
B、单独培养时大草履虫,随着种群的增长,种内竞争会加剧,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限制,B错误;
C、混合培养实验的初期,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所以两种草履虫的数量都增加,C正确;
D、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竞争关系,混合培养时由于大草履虫消耗了资源,导致双小核草履虫的K值比单独培养时低,D正确。
故选B。
10.在沼泽、湖泊、河流等地分布着湿地生物群落,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水中的芦苇、香蒲和岸边柽柳、白杨等植被,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影响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阳光、土壤等
C.人们通过对荒滩引水、引种,使荒滩变湿地,说明人类活动能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
D.湿地可以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分析】人类活动能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详解】A、由于土壤湿度、地形变化等不同导致该湿地水平方向上植物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
B、环境会影响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种群数量,所以群落中的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阳光、土壤等,B正确;
C、人们通过对荒滩引水、引种,使荒滩变湿地,使荒滩发生了次生演替,说明人类活动能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C正确;
D、湿地可以蓄洪防旱、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D。
11.微生物分离和微生物计数技术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下列有关微生物分离和计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直接测定饮用水中大肠杆菌数目
B.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均有助于获得纯培养物
C.使用血细胞计数板可以对冰激凌中的大肠杆菌进行计数
D.从土壤中分离特定细菌的纯培养物不需借助选择培养基
【答案】B
【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划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A、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饮用水中的大肠杆菌数目时,需要先在鉴别培养基上培养,然后看长出来的菌落形态是否符合大肠杆菌该有的菌落形态,然后进行计数,A错误;
B、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都是常见的微生物接种方法,均有助于获得纯培养物,B正确;
C、细菌计数板和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原理相同,但血细胞计数板常用于相对较大的酵母菌细胞等的计数,对于大肠杆菌等较小的细胞需要用细菌计数板进行计数,C错误;
D、选择培养基是指 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的培养基,从土壤中分离特定细菌的纯培养物需借助选择培养基,D错误。
故选B。
12.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紫草的愈伤组织中提取紫草素、利用细胞工程培育“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都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B.在进行组织培养时,由根尖细胞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细胞脱分化、染色体变异或基因突变,而不可能发生细胞分化和基因重组
C.“试管婴儿”实质上就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产物”,但无法使不能产生精子或卵细胞的夫妇得到自己的孩子
D.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相比,诱导融合的方法、所用的技术手段、所依据的原理均相同,都能形成杂种个体
【答案】D
【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比较:
项目
细胞融合原理
细胞融合方法
诱导手段
用途
植物体细胞杂交
细胞膜的流动性
去除细胞壁后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等试剂诱导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获得杂交植株
动物细胞融合
细胞膜的流动性
使细胞分散后,诱导细胞融合
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灭活病毒等试剂诱导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技术之一
【详解】A. 从紫草的愈伤组织中提取紫草素,需要把紫草细胞培养到愈伤组织阶段,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利用细胞工程培育“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也需要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A正确;
B. 在进行组织培养时,由根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可能会发生染色体变异或基因突变,没有发生分化和基因重组,B正确;
C. 试管婴儿的产生采用了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但该技术无法使不能产生精子或卵细胞的夫妇得到自己的孩子,C正确;
D. 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相比,由于无细胞壁,诱导融合时无需去除细胞壁,细胞分散后,诱导细胞融合、所用的技术手段多一种灭活病毒的方法、所依据的原理相同,都是细胞膜的流动性,且动物细胞融合一般不能形成杂种个体,D错误。
二、多选题
13.陕西汉中于1981年建立了保护濒危物种朱鹮的自然保护区,现在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阶段(年份)
朱鹮种群数量
第一阶段(1981年-1990年)
20只以内
第二阶段(1991年-2000年)
200只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
5000多只
A.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科研人员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方法统计朱鹮数量
B.朱鹮种群第二阶段的平均增长速率低于第三阶段
C.气候因素对各阶段朱鹮种群密度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D.将汉中的30只朱鹮转移到山东东营滨海湿地,是对朱鹮进行迁地保护
【答案】ABD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2、调查方法:①总数调查:逐个计数。②取样调查:计数种群一部分,估算种群密度,如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详解】A、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朱鹮种群数量较少,科研人员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方法统计朱鹮数量,A正确;
B、由图表数据计算,朱鹮种群第二阶段的平均增长速率低于第三阶段,B正确;
C、气候因素对各阶段朱鹮种群密度的影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D、将汉中的30只朱鹮转移到山东东营滨海湿地,地点变化,是对朱鹮进行迁地保护,D正确。
故选ABD。
三、单选题
14.某养殖户为提高鱼类的产量面向鱼塘大量投放饲料,造成残余的饲料、塘内鱼虾的排泄物沉积在塘底形成淤泥,淤泥中的有机物质发酵使水塘的水质恶化发臭,藻类爆发,引起水草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大量死亡,针对上述情况的分析,叙述错误的是( )
A.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分解者大量分解有机物导致水体缺氧
B.可采取换水、增加氧气、杀菌等方法对被严重污染的池塘进行治理
C.水生生物死亡加重了水体的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
D.鱼塘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遵循整体原理而未遵循循环原理
【答案】D
【分析】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生成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藻类爆发,覆盖整个湖面,而使水草因缺少光而死亡。
【详解】A、分解者大量分解有机物导致水体缺氧,导致鱼类缺氧死亡,A正确;
B、采取换水、增加氧气、杀菌等方法,减少藻类的增殖,减少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可对严重污染的池塘进行治理,B正确;
C、水草死亡腐烂,水质变坏引起水生动物以及鱼类的死亡,导致水体进一步恶化,属于正反馈调节,C正确;
D、鱼塘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遵循了整体原理而和循环原理,D错误。
故选D。
四、多选题
15.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在患者体内采集样本并制成菌液后,进行分离培养。实验基本步骤如下:请选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倒平板时,待培养基凝固后将培养皿倒置;接种后不能倒置培养,以避免培养基脱落
B.在配制培养基时,要加入尿素和酚红指示剂,这是因为Hp含有脲酶,它能以尿素作为氮源;若有Hp,则菌落变成红色
C.临床上用14C呼气试验检测人体是否感染Hp,其基本原理是Hp能将14C标记的尿素分解为NH3和14CO2
D.步骤X表示接种,在无菌条件下操作时,先将菌液稀释,然后将菌液涂布到培养基平面上,菌液稀释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单菌落
【答案】BCD
【分析】幽门螺杆菌含有脲酶,能分解尿素为菌体提供氮源,因此在配制培养基时要加入尿素;加入酚红指示剂的目的是检验是否有Hp存在,若有Hp存在会分解尿素,培养基pH会升高,酚红指示剂将变红;用14C呼气试验检测人体是否感染Hp,其基本原理是Hp能将14C标记的尿素分解为NH3和14CO2,据此分析。
【详解】A、在倒平板后,平板冷凝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凝固后的培养基表面的湿度也比较高,将平板倒置,既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在培养时,也需将培养皿倒置并放在恒温培养箱中,若不倒置培养,将导致导致培养基被污染,A错误;
B、在配制培养基时,要加入尿素和酚红指示剂,这是因为Hp含有脲酶,它能以尿素作为氮源;若有Hp存在会分解尿素,培养基pH会升高,酚红指示剂将变红,B正确;
C、临床上用14C呼气试验检测人体是否感染Hp,幽门螺杆菌含有脲酶,能分解尿素为菌体提供氮源,故Hp能将14C标记的尿素分解为NH3和14CO2,C正确;
D、步骤X表示在培养基上接种Hp,在无菌条件下操作时,先将菌液稀释,然后将菌液涂布到培养基平面上,菌液稀释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单菌落,以便分离到单一菌种,D正确。
故选BCD。
16.科学家通过导入少量基因,将人体高度分化的成熟体细胞重新编程为可发育成身体组织的非成熟细胞,这种细胞与人类胚胎干细胞极其相似,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细胞),iPS 细胞能被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神经细胞等人身上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被誉为再生医疗的王牌,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iPS 细胞能分化成不同种类细胞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以上信息说明高度分化的成熟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C.利用 iPS 细胞的分化能力,有望成功治愈心脏类疾病
D.iPS 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的染色体组数与体细胞相同
【答案】BD
【分析】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作细胞分化,是细胞中的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
【详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iPS 细胞是非成熟细胞,B错误;
C、iPS 细胞能被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神经细胞等人身上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所以利用 iPS 细胞的分化能力,有望成功治愈心脏类疾病,C正确;
D、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组数是体细胞的二倍,D错误。
故选BD。
五、综合题
17.研究人员发现,当以弱刺激施加于海兔的喷水管皮肤时,海兔的鳃很快缩入外套腔内,这是海兔的缩鳃反射。若每隔1分钟重复此种弱刺激,海兔的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习惯化的神经环路示意图,图2表示习惯化前后轴突末梢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图1中b处给予有效刺激,还可在图中________点检测到电位变化,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2可知,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轴突末梢处______内流减少,导致______________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减弱。
【答案】(1)传出(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鳃
(2) d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 Ca2+ 神经递质
【分析】由图1可知,此反射弧包含了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三种神经元,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即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鳃。由图2可知,习惯化后Ca2+进入神经细胞减少,导致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
【详解】(1)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本题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鳃。
(2)若给予b处有效刺激,刺激可从中间神经元传到运动神经元,所以d点可检测到电位变化。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习惯化后,海兔的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结合图2可知,Ca2+进入神经细胞减少,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18.2020年一场史上罕见的蝗虫灾害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铺天盖地的蝗虫大量毁坏当地的草场、作物,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2020 年2月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发布了沙漠蝗灾害预警。请回答:
(1)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是主要的蝗灾害虫,它们之间由于存在_______而属于不同的物种。
(2)2020年肆虐非洲的蝗灾,其罪魁祸首是一.种栖息在沙漠中的短角蝗虫一一沙漠蝗。 决定沙漠蝗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跳蝻为沙漠蝗的幼虫,在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经常采用_____________法。
(3)如图为东非某草原蝗灾期间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该食物网中包含了________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牧鸡位于第__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若牧鸡的食物40%来自沙漠蝗.40%来自蜘蛛,其余来自蛙,那么牧鸡要增加20 g体重,最多消耗草和水稻______________g。
(4)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散居型蝗虫的体色会由绿色逐渐变为聚居型的黑褐色,蝗虫体色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此时期黑褐色蝗虫体内开始合成具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从而避免天敌的捕食,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5)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全力合作进行灭蝗减灾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和人道主义危机。
【答案】 生殖隔离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样方 6 三、四 12800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3、据图分析,图示食物网中水稻和草属于生产者,其余生物都属于消费者;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草→沙漠蝗→蜘蛛→牧鸡→狼、草→沙漠蝗→牧鸡→狼、草→沙漠蝗→蛙→牧鸡→狼、水稻→沙漠蝗→蜘蛛→牧鸡→狼、水稻→沙漠蝗→牧鸡→狼、水稻→沙漠蝗→蛙→牧鸡→狼。
【详解】(1)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
(2)决定沙漠蝗种群密度增加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出率、迁入率;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其中牧鸡处于第三或四营养级;根据题意分析,牧鸡要增加20g体重,结合题干比例计算可知,来自沙漠蝗的有8g,来自蜘蛛的有8g,来自蛙的有4g,则通过沙漠蝗这条食物链最多需要水稻和草800g,通过蛙这条食物链最多需要水稻和草4000g,通过蜘蛛这条食物链最多需要水稻和草8000g,因此一共需要最多水稻和草12800g。
(4)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蝗虫的体色会由绿色逐渐变为黑褐色,蝗虫体色的改变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研究发现,此时期黑褐色蝗虫体内合成的具有挥发性有毒物质能使其避免天敌的捕食,这是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体现。
(5)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全力合作进行灭蝗减灾,能够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和人道主义危机。
【点睛】本题以生活实践情境为切入点,以蝗灾及其防治为载体,考查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的相关知识,主要是考查知识获取能力群和思维认知能力群中的理解能力,落实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
19.《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于2022年11月在湖北武汉举办,此次会议的主题为“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金银湖国家湿地公园是武汉市面积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之一,由于围垦、养殖等人类活动,金银湖水质一度变差。近年来,武汉在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之间全面实施“退养还湿”和生态修复工程,湿地生态功能逐步恢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表示能量流经第三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C表示________,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500J/(cm2·a)则第二至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若研究一个月内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变化情况,图中未显示出来的能量是_____________。
(2)实施“退养还湿”生态修复过程中,应该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根据各种植物在湿地群落中的生活习性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________关系。补种的植物应尽量选用本地物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3)经过生态修复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1) 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16% 未被利用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未利用/未被利用)
(2) 互利共存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避免对本地生态系统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由于气候等原因,外来物种不一定适合在本地栽种(选用物种得适应环境或适合生存/或者外来物种不一定适合在本地生存)。
(3) 提高(增加/增强) 生态系统中组分增多,食物网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分析】图示为能量流经第三营养级的示意图,A表示该营养级的摄入量100J/(cm2·a),形成的粪便中的能量为20J/(cm2·a),则B同化量=100-20=80J/(cm2·a),同化量包括净同化量C和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D,F表示流入第四营养级的能量,E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详解】(1)同化量=净同化量+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由图可知,A表示第三营养级的摄入量100J/(cm2·a),形成的粪便中的能量为20J/(cm2·a),则B同化量=100-20=80J/(cm2·a),B同化量包括净同化量C和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D,净同化量是指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若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500J/(cm2·a),则第二至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100%=80/500=16%;
除最高一级的营养级外,每一营养级的能量都有4个去向: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若研究一个月内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变化情况,图中未显示出来的能量是未被利用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未利用/未被利用)。
(2)实施“退养还湿”生态修复过程中,应该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根据各种植物在湿地群落中的生活习性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补种的植物应尽量选用本地物种,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避免对本地生态系统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由于气候等原因,外来物种不一定适合在本地栽种(或选用物种得适应环境或适合生存/或者外来物种不一定适合在本地生存)。
(3)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经过生态修复,生态系统中组分增多,食物网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增加/增强)。
20.我国中科院的研究团队利用细胞工程和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首例只有双母亲来源的孤雌小鼠和双父亲来源的孤雄小鼠,实现了哺乳动物的同性繁殖。实验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卵细胞转化成phFSC相当于植物组织培养中的___________过程,该过程___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要培育孤雄小鼠需要将精子和具卵细胞细胞核特点的ahESC同时注入去核的卵母细胞形成重构胚,在对卵母细胞进行去核时,除了显微操作外还可以采用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种)等方法处理,得到的重构胚通常需要发育到___________阶段才能进行胚胎移植。
(3)不考虑致死情况,得到的孤雄小鼠性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____。利用胚胎分割的方法对乙进行处理得到了多只孤雄小鼠,利用这些孤雄小鼠作为实验材料进行用于医学研究的优点是____________。
【答案】(1) 脱分化 存在
(2) 梯度离心、紫外线短时间照射、化学物质处理 桑葚胚或囊胚
(3) XX,XY或YY 遗传物质相同,可以基本排除由基因不同造成的个体差异
【分析】卵细胞激活转化成phFSC,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获得具精子细胞核特点的phESC,获得甲,从而得到孤雌小鼠。
精子激活转化成ahFSC,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获得具卵细胞细胞核特点的ahESC,获得乙,从而得到孤雄小鼠。
【详解】(1)卵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转化为孤雌胚胎干细胞相当于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脱分化阶段,这个过程也存在某些基因的表达和某些基因的关闭,所以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对卵母细胞进行去核时,可以采取显微操作、梯度离心、紫外线短时间照射、化学物质处理等,通常重构胚需要在体外培养到桑葚胚或囊胚期才能进行移植。
(3)不考虑致死,孤雄小鼠的染色体来源于两只雄鼠产生的精子,所以其性染色体可能是XX、XY或YY,通过胚胎分割得到的同一批小鼠遗传物质相同,所以作为实验材料可以排除由基因的差异造成的个体差异。
21.土壤中的有些细菌可以利用石油中的多环芳烃,据此研究人员通过实验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了能降解石油的细菌菌株M和N,实验所用的培养基成分如下表所示:
成分
培养基1
K2HPO4、MgSO4、NH4NO3、石油
培养基Ⅱ
K2HPO4、MgSO4、石油
(1)实验时,培养基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灭菌。培养基中提供碳源的是______________,培养基Ⅰ和培养基Ⅱ均属于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
(2)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菌株M计数时,每毫升菌液中细菌细胞数为2×107个,每个平板上涂布0.1mL,且每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约200个,则至少应将菌株M的菌液稀释____________倍。
(3)为进一步探究并比较M和N两个菌株在不同条件下降解石油的能力,科研人员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将M、N两个菌株分别接种在两液体培养基Ⅰ中,得到M、N菌液。
步骤二:另取培养基Ⅰ、Ⅱ,添加琼脂分别制成平板Ⅰ、Ⅱ,在平板Ⅰ上制作两个直径相等的孔标号ⅠA、ⅠB,平板Ⅱ重复以上的操作,两个孔分别标号ⅡA、ⅡB。
步骤三:将等量等浓度的M菌液和N菌液分别接种到平板Ⅰ的ⅠA和ⅠB,平板Ⅱ也进行同样的操作。
步骤四: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记录平板Ⅰ、Ⅱ的透明圈大小如下表所示:
菌株
平板Ⅰ
平板Ⅱ
ⅠA
IB
ⅡA
ⅡB
透明圈大小
+++
++
++
—
注:“+”表示有透明圈,“+”越多表示透明圈越大,“-”表示无透明圈。
①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
②平板上透明圈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③本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 高压蒸汽灭菌 石油 选择
(2)10⁴
(3) 培养基的成分和菌株的类型 细菌将平板中的石油分解 在有氮源的培养基上,M菌株降解石油的能力高于N菌株;在无氮源的培养基上,N 菌株无降解石油的能力,但M菌株降解石油的能力减弱
【分析】1、选择培养基是指在培养基中加入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允许特定微生物生长,阻止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2、培养基的成分主要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和水。
【详解】(1)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表中只有石油含有碳元素,所以提供碳源的是石油,培养基Ⅰ和培养基Ⅱ中只有石油是碳源,只有能够分解石油的微生物才能生长,所以培养基Ⅰ和培养基Ⅱ均属于选择培养基。
(2)若要在每个平板上涂布0.1ml稀释液后的菌液,且每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不超过200个,则摇瓶M中的菌液稀释的倍数至少为2×107÷1000×100÷200=1×104倍。
(3)①本实验中人为改变的量是培养基的成分和菌株的类型,所以培养基的成分和菌株的类型是本实验的自变量。
②由于细菌将平板中的石油分解,则在平板上出现透明圈。
③培养基Ⅰ和培养基Ⅱ的区别就是培养基Ⅰ有氮源,培养基Ⅱ没有氮源,所以根据本实验中透明圈的大小可以判断在有氮源的培养基上,M菌株降解石油的能力高于N菌株;在无氮源的培养基上,N 菌株无降解石油的能力,但M菌株降解石油的能力减弱。
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