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新教材高中物理第四章光及其应用微点7干涉现象中亮暗条纹的判断课时作业教科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6/1438128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教科版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练习全套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3版新教材高中物理第四章光及其应用微点7干涉现象中亮暗条纹的判断课时作业教科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展开
这是一份2023版新教材高中物理第四章光及其应用微点7干涉现象中亮暗条纹的判断课时作业教科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共3页。
微点7 干涉现象中亮、暗条纹的判断 eq \a\vs4\al(过基础) 1.用波长为λ的平行单色光照射单缝,经双缝后,在光屏上偏离中心的P点处恰好出现亮条纹,则( )A.改用波长为2λ的平行单色光照射,P点处一定出现亮条纹B.改用波长为2λ的平行单色光照射,P点处一定出现暗条纹C.改用波长为 eq \f(λ,2)的平行单色光照射,P点处一定出现亮条纹D.改用波长为 eq \f(λ,2)的平行单色光照射,P点处一定出现暗条纹2.(多选)双缝干涉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为自然数,λ为光波波长)( )A.在与双缝的距离之差相等的点形成暗条纹B.在与双缝的距离之差为nλ的点形成亮条纹C.在与双缝的距离之差为n eq \f(λ,2)的点形成亮条纹D.在与双缝的距离之差为(n+ eq \f(1,2))λ的点形成暗条纹3.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绿光通过单缝S后,投射到具有双缝的挡板上,双缝S1和S2与单缝的距离相等,光通过双缝后在与双缝平行的屏上形成干涉条纹.屏上O点与双缝S1和S2的距离相等,P点是距O点最近的第一条亮条纹.如果将入射的单色光换成红光或蓝光,则( )A.P点一定是红光的亮条纹B.O点不是蓝光的亮条纹C.红光的第一条亮条纹在P点的下方D.蓝光的第一条亮条纹在P点的下方4.如图所示表示双缝干涉实验,使用波长为600 nm的橙色光源照射单缝S,在光屏中央P处观察到亮条纹,在位于P点上方的P1点出现第一条亮条纹(即P1到S1、S2的光程差为一个波长),现换用波长为400 nm的紫色光源照射单缝,则( )A.P和P1仍为亮条纹 B.P为亮条纹,P1为暗条纹C.P为暗条纹,P1为亮条纹 D.P、P1均为暗条纹5.如图所示,在双缝干涉实验中,S1、S2为双缝,P是光屏上的一点,已知P到S1、S2的距离之差为2.1 μm,现分别用A、B两束单色光在空气中做双缝干涉实验.(1)若A光在折射率为n=1.5的介质中波长为4×10-7 m,则P点是亮条纹还是暗条纹;(2)若B光在某介质中的波长为3.15×10-7 m,当B光从这种介质射向空气时,临界角为37°,则P点是亮条纹还是暗条纹.(sin 37°=0.6)微点7 干涉现象中亮、暗条纹的判断1.答案:C解析:P点恰好出现亮条纹,说明P点到双缝的路程差等于波长λ的整数倍,改用波长为2λ的平行单色光照射双缝,P点到双缝的路程差不一定等于波长2λ的整数倍,选项A、B错误;改用波长为 eq \f(λ,2)的平行单色光照射,P点到两缝的路程差一定等于波长 eq \f(λ,2)的整数倍,P点处一定出现亮条纹,选项D错误,C正确.2.答案:BD解析: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当某处与双缝距离之差Δr为波长的整数倍,即Δr=nλ(n=0,1,2…)时,这点为振动加强点,该处出现亮条纹;当Δr为半波长的奇数倍,即Δr=(2n+1) eq \f(λ,2)(n=0,1,2…)时,这点为振动减弱点,该处出现暗条纹,故选B、D.3.答案:D解析:A错:因为P点到S1、S2的路程差不等于红光波长的整数倍,则P点不是红光的亮条纹.B错:O点处任何光都是振动加强点,均为亮条纹.C错,D对:根据Δx= eq \f(l,d)λ可知,红光的波长较长,则条纹间距较大;蓝光的波长较短,条纹间距较小,则红光的第一条亮条纹在P点的上方,蓝光的第一条亮条纹在P点的下方.4.答案:B解析:从单缝S射出的光被S1、S2两缝分成两束相干光,光屏中央P点到S1、S2的距离相等,路程差为零,因此中央P点是亮条纹,与光的颜色无关;由S1、S2射出的光到P1点的路程差恰是橙光的一个波长,即|P1S1-P1S2|=600 nm=λ橙.当换用波长为400 nm的紫光时,|P1S1-P1S2|=600 nm= eq \f(3,2)λ紫,则两列光波到达P1点时振动情况完全相反,即分别由S1、S2射出的光到达P1点时相互削弱,因此,在P1点出现暗条纹.综上所述,选项B正确.5.答案:(1)暗条纹 (2)亮条纹解析:(1)由于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频率不变,故A光在空气中的波长为λA=nλ1=6×10-7 m根据PS2-PS1=kλA,解得k=3.5,可知P点出现暗条纹.(2)对B光由临界角为37°可知n1= eq \f(sin 90°,sin 37°)= eq \f(5,3)故B光在空气中的波长为λB=n1λ2=5.25×10-7 m.根据PS2-PS1=k1λB解得k1=4,可知P点出现亮条纹.
微点7 干涉现象中亮、暗条纹的判断 eq \a\vs4\al(过基础) 1.用波长为λ的平行单色光照射单缝,经双缝后,在光屏上偏离中心的P点处恰好出现亮条纹,则( )A.改用波长为2λ的平行单色光照射,P点处一定出现亮条纹B.改用波长为2λ的平行单色光照射,P点处一定出现暗条纹C.改用波长为 eq \f(λ,2)的平行单色光照射,P点处一定出现亮条纹D.改用波长为 eq \f(λ,2)的平行单色光照射,P点处一定出现暗条纹2.(多选)双缝干涉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为自然数,λ为光波波长)( )A.在与双缝的距离之差相等的点形成暗条纹B.在与双缝的距离之差为nλ的点形成亮条纹C.在与双缝的距离之差为n eq \f(λ,2)的点形成亮条纹D.在与双缝的距离之差为(n+ eq \f(1,2))λ的点形成暗条纹3.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绿光通过单缝S后,投射到具有双缝的挡板上,双缝S1和S2与单缝的距离相等,光通过双缝后在与双缝平行的屏上形成干涉条纹.屏上O点与双缝S1和S2的距离相等,P点是距O点最近的第一条亮条纹.如果将入射的单色光换成红光或蓝光,则( )A.P点一定是红光的亮条纹B.O点不是蓝光的亮条纹C.红光的第一条亮条纹在P点的下方D.蓝光的第一条亮条纹在P点的下方4.如图所示表示双缝干涉实验,使用波长为600 nm的橙色光源照射单缝S,在光屏中央P处观察到亮条纹,在位于P点上方的P1点出现第一条亮条纹(即P1到S1、S2的光程差为一个波长),现换用波长为400 nm的紫色光源照射单缝,则( )A.P和P1仍为亮条纹 B.P为亮条纹,P1为暗条纹C.P为暗条纹,P1为亮条纹 D.P、P1均为暗条纹5.如图所示,在双缝干涉实验中,S1、S2为双缝,P是光屏上的一点,已知P到S1、S2的距离之差为2.1 μm,现分别用A、B两束单色光在空气中做双缝干涉实验.(1)若A光在折射率为n=1.5的介质中波长为4×10-7 m,则P点是亮条纹还是暗条纹;(2)若B光在某介质中的波长为3.15×10-7 m,当B光从这种介质射向空气时,临界角为37°,则P点是亮条纹还是暗条纹.(sin 37°=0.6)微点7 干涉现象中亮、暗条纹的判断1.答案:C解析:P点恰好出现亮条纹,说明P点到双缝的路程差等于波长λ的整数倍,改用波长为2λ的平行单色光照射双缝,P点到双缝的路程差不一定等于波长2λ的整数倍,选项A、B错误;改用波长为 eq \f(λ,2)的平行单色光照射,P点到两缝的路程差一定等于波长 eq \f(λ,2)的整数倍,P点处一定出现亮条纹,选项D错误,C正确.2.答案:BD解析: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当某处与双缝距离之差Δr为波长的整数倍,即Δr=nλ(n=0,1,2…)时,这点为振动加强点,该处出现亮条纹;当Δr为半波长的奇数倍,即Δr=(2n+1) eq \f(λ,2)(n=0,1,2…)时,这点为振动减弱点,该处出现暗条纹,故选B、D.3.答案:D解析:A错:因为P点到S1、S2的路程差不等于红光波长的整数倍,则P点不是红光的亮条纹.B错:O点处任何光都是振动加强点,均为亮条纹.C错,D对:根据Δx= eq \f(l,d)λ可知,红光的波长较长,则条纹间距较大;蓝光的波长较短,条纹间距较小,则红光的第一条亮条纹在P点的上方,蓝光的第一条亮条纹在P点的下方.4.答案:B解析:从单缝S射出的光被S1、S2两缝分成两束相干光,光屏中央P点到S1、S2的距离相等,路程差为零,因此中央P点是亮条纹,与光的颜色无关;由S1、S2射出的光到P1点的路程差恰是橙光的一个波长,即|P1S1-P1S2|=600 nm=λ橙.当换用波长为400 nm的紫光时,|P1S1-P1S2|=600 nm= eq \f(3,2)λ紫,则两列光波到达P1点时振动情况完全相反,即分别由S1、S2射出的光到达P1点时相互削弱,因此,在P1点出现暗条纹.综上所述,选项B正确.5.答案:(1)暗条纹 (2)亮条纹解析:(1)由于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频率不变,故A光在空气中的波长为λA=nλ1=6×10-7 m根据PS2-PS1=kλA,解得k=3.5,可知P点出现暗条纹.(2)对B光由临界角为37°可知n1= eq \f(sin 90°,sin 37°)= eq \f(5,3)故B光在空气中的波长为λB=n1λ2=5.25×10-7 m.根据PS2-PS1=k1λB解得k1=4,可知P点出现亮条纹.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