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京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一(上)期末化学(教师版)
展开2021北京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一(上)期末
化 学
试卷说明:
1.本次考试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
2.本试卷共 12 页,计 30 道题,答题纸共 2 页;
3.请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4.答题时不得使用任何涂改工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O 16 Cl 35.5 Na 23 Al 27
第 Ⅰ 部分 选择题(共 40 分)
每小题 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成果显著。下列成果所涉及的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 “天宫二号”航天器使用的质量轻强度高的材料——钛合金
B. “嫦娥四号”导航卫星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材料——晶体硅
C.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使用的高效燃料——液氢
D. “C919”飞机身使用的复合材料——碳纤维和环氧树脂
2. 下列关于氯气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黄绿色气体 B. 相同条件下密度比空气小
C. 能溶于水 D. 有毒
3. 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H2SO4属于酸 B. Ca(OH)2属于碱
C. SO2属于酸性氧化物 D. 氯水属于纯净物
4. 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A. Fe B. SO2 C. NaOH D. K2SO4 溶液
5. 高铁动车车厢禁止吸烟。高铁装有的离子式烟雾传感器具有稳定性好、灵敏度高的特点,其主体是一个放有镅()放射源的电离室。下列关于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质子数为 95 B. 中子数为 146
C. 质量数为 241 D. 核外电子数为 146
6. 下列关于电子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A. CO2 的电子式为:
B. N2 的电子式:
C. Na2O2 的电子式:
D. 用电子式表示 HCl 的形成过程为:H·+
7. 下列物质中,不含离子键的是
A. KOH B. Na2O2 C. MgCl2 D. H2SO4
8. 下列各组离子在强酸性条件下能大量共存是
A. Na+、K+、HCO、Cl- B. Na+、K+、SO、Cl-
C. Na+、Al3+、NO、Cl- D. Na+、Ba2+、SO、Cl-
9.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向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Ba2++OH-+H+ + SO = BaSO4↓+ H2O
B. 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 CO2气体:CO+CO2+H2O=2HCO
C. 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Fe+Fe3+=2Fe2+
D. 将打磨后的铝片放入氢氧化钠溶液:Al+2OH- = AlO + H2↑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标准状况下,6.02×1023 个 H2O 分子所占的体积约是 22.4L
B. 常温常压下,11.2L H2 的物质的量为 0.5mol
C. 1L 1mol/L AlCl3 溶液中 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3mol/L
D. 0.1mol O2 的质量是 1.6g
1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常温常压下,71g Cl2含有的分子数约为 6.02×1023
B. 标准状况下,22.4LSO2含有的氧原子数约为 6.02×1023
C. 1L 1mol/L HClO溶液中,H+个数约为 6.02×1023
D. 将溶液中 0.5mol Mg2+完全转化为沉淀,需要消耗 OH−个数约为 0.5×6.02×1023
12. 以下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Hg+S=HgS
B. 2H2O2=2H2O+O2↑
C. Fe+H2SO4=FeSO4+H2↑
D. CuSO4+2NaOH=Cu(OH)2↓+Na2SO4
13. 下列有关反应IO+5I-+6H+=3I2+3H2O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I−发生氧化反应
B. I2 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 氧化性:IO<I2
D. 1mol IO参与该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5NA
14. 下列微粒中的氯元素通常只表现还原性的是
A. Cl− B. Cl2 C. ClO− D. ClO
15. 下列溶液中离子检验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离子
检验方法及现象
A
H+
向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B
SO
向溶液中滴加 BaCl2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C
Fe3+
向溶液中滴加 KSCN 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D
Cl-
向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A. A B. B C. C D. D
16. 食盐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粗盐中常含有少量泥沙以及 Mg2+、Ca2+和,某兴趣小组用稀盐酸、NaOH、Na2CO3、BaCl2等试剂,设计了如下的精制方案。
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试剂①、②、③依次是NaOH、Na2CO3、BaCl2
B. 除去Mg2+的反应有:Mg2++2OH−=Mg(OH)2↓
C. 操作Ⅰ是过滤
D. 加入稀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OH-
17. 下列①~④是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解释和结论,其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序号
实验现象
解释和结论
①
钠浮在水面上
钠的密度比水小
②
钠熔成小球
钠与水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
③
钠四处游动,嘶嘶作响
产生了氢气
④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
生成了碱性物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8. 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或说法不合理的是
A. ①中反应说明浓硫酸具有酸性和强氧化性 B. 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
C. ③中石蕊溶液变红后不褪色 D. 为确认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19. 某课外小组为了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白色固体,用不同的方法做了以下四组实验,如图Ⅰ~Ⅳ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装置 I 中两种固体均能与盐酸反应,并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B. 若装置 II 中两种固体质量相同且稀盐酸足量时,气球鼓起较小的是 NaHCO3
C. 装置 III 和 IV 均能鉴别 Na2CO3 和 NaHCO3,IV 可同时进行两个对比实验
D. 装置 IV 试管②中的药品为 NaHCO3
20. 研究小组探究Na2O2与水反应。取1.56 g Na2O2粉末加入到40 mL水中,充分反应得溶液A(液体体积无明显变化),进行以下实验。
编号
①
②
③
④
操作
现象
溶液变红色,20秒后褪色
i. 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ii. 溶液变红色,10分钟
后褪色
i. 溶液变红色,10分钟后溶液褪色.
ii. 变红色
溶液变红色,2小时后无明显变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由②中现象i可知,Na2O2 与水反应有H2O2生成
B. 由③、④可知,②中溶液红色褪去是因为c(OH- )大
C. 由②、③、④可知,①中溶液红色褪去的主要原因不是c( OH- )大
D. 向①中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5滴6 mol/L盐酸,溶液最终变成红色
第 Ⅱ 部分 非选择题(共 60 分)
21. 补齐物质与其用途的连线___________。
22. 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1)SO3和CO2都属于___________氧化物(填“酸性”或“碱性”)。
(2)SO3可以分别与 H2O、CaO、Ca(OH)2 反应,任选其中的两个反应,写出其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为验证 SO2 的相关性质,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硬质玻璃管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省略),实验时将浓硫酸滴入装有 Na2SO3 固体的培养皿中,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浓硫酸与亚硫酸钠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请填写表中空白:
棉球
棉球上蘸有的试剂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______
棉球变白;棉球微热后变红
该气体具有漂白性
b
含酚酞的NaOH 溶液
棉球变为白色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c
I2 与淀粉的混合溶液
棉球变为白色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结论:该气体具有_____性
24. 实验室配制 250mL 0.1mol/L NaOH 溶液。
(1)称取 NaOH 固体质量为___________g。
(2)配制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化学仪器有___________(填字母)。
a.烧杯 b.250mL 容量瓶 c.漏斗 d.玻璃棒 e.铁架台
(3)以下操作中,导致所配 NaOH 溶液浓度偏低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c.定容时加水超过了刻度线,用胶头滴管吸出一些溶液
25. 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加热和夹持仪器已省略)。
(1)装置A选用二氧化锰固体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备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同时,装置B亦是安全瓶,用于监测实验进行时C中是否发生堵塞。
(3)装置C可验证氯气不具有漂白性,则 I、II、III 依次放入___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I
干燥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II
碱石灰
浓硫酸
浓硫酸
无水氯化钙
III
湿润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4)已知:Cl2的氧化性强于I2,则D中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
(5)装置E中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6.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混合物,叫做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例如,对于溶液而言,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溶液是分散系。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从小到大的顺序可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胶体粒子大小在 1nm - 100nm 之间。分散质粒子大小决定了它们的某些重要性质,比如溶液最稳定,浊液不稳定,胶体的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我们常见的淀粉溶液,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看,就是一种胶体。
在沸水中滴加 FeCl3饱和溶液至液体呈红褐色,可制得 Fe(OH)3胶体。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胶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可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该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胶体和溶液。当 Fe(OH)3聚集形成的分散质的粒子直径介于 1nm - 100nm 时,其表面积极大,具有吸附溶液中阳离子的作用,使胶体粒子也带有正电荷,它们彼此排斥,难以进一步聚集沉降,形成一种暂时的稳定状态。
依据以上短文,完成下列小题,每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物质不属于分散系的是___
A.泥浆B.澄清石灰水
C.氢氧化铁胶体D.氯化钠固体
(2)纳米材料是指把固体物质加工成直径在1nm-100nm 之间的一类材料。若把这些纳米粒子分散到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___
A.溶液 B.胶体 C.悬浊液 D.乳浊液
(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___
A.胶体的稳定性是暂时的,当改变外界条件和环境,稳定性将被破坏
B.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CuSO4溶液,可观察到有一条光亮的“通路”
C.Fe(OH)3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大于Fe(OH)3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
D.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有助于纳米科技的发展
27. 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1)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炸药、染料和盐类等。工业生产硫酸的流程图如下:
①工业上常以黄铁矿(FeS2)为原料来制备 SO2,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_____FeS2+_____O2_____Fe2O3+_____SO2
②写出催化反应室中SO2被氧化为SO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③硫酸工业的尾气中含有少量SO2,若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并导致硫酸型酸雨。下列物质中,能吸收SO2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
a.氨水 b.酸性 KMnO4溶液
c.生石灰 d.Na2CO3溶液
(2)石油加氢精制和天然气净化等过程产生有毒的 H2S,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工业上用克劳斯工艺处理含H2S 的尾气,并获得硫单质,流程如下:
①反应炉中发生反应:2H2S+3O22SO2+ 2H2O
②在克劳斯工艺中,将 H2S 氧化为硫单质的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③为了提高 H2S 转化为 S 的比例,理论上应控制反应炉中 H2S 的转化率为____ (填字母)。( )
a.1/3 b.1/2 c.2/3 d.1
28. 铝土矿的主要成分是 Al2O3和少量 Fe2O3、SiO2,是工业制备铝单质的原料。模拟铝土矿制备 Al2O3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资料:SiO2难溶于酸和水。
(1)溶液 1 中的阳离子除Al3+外还包括___________。
(2)溶液 1 中加入过量NaOH 溶液目的是___________。
(3)试剂 X 可以是___________(填选项字母)。
a.H2SO4 b.氨水 c.CO2
(4)将 1000 kg 含铝 13.5 %(质量分数)的铝土矿经过上述流程进行加工,最多可以生产___________kg Al2O3固体。
29. 用覆铜板制作印刷电路板时,常用 FeCl3 溶液作腐蚀液。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进行了模拟。
【模拟实验 I】
向盛有 4mL 0.2mol/L FeCl3 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一块铜片(Cu 过量),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黄色褪去。
【分析解释】
(1)FeCl3 与 Cu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为检验反应生成的 Fe2+,最宜选择的试剂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KSCN 溶液 b.NaOH 溶液 c.K3[Fe(CN)6]溶液
【继续实验 II】
为验证上述实验中 Fe3+否完全反应,该小组同学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 滴入 3 滴 0.1mol/L KSCN 溶液。结果发现,上层清液中立即产生白色沉淀,同时滴入处局部出现红色,振荡后红色立即消失。
查阅资料】
为解释该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
①2CuCl2+4KSCN=2CuSCN↓+(SCN)2+4KCl;
②CuSCN为白色固体,几乎不溶于水;
③(SCN)2与Cl2 性质相似。
【继续实验 III】
实验方案
现象
步骤 1
取 4mL 0.2mol/L 的 FeCl2 溶液,向其中滴加
3 滴 0.1mol/L 的 KSCN 溶液。
无明显现象
步骤 2
取 4mL 0.1mol/L 的 CuCl2 溶液,向其中滴加
3 滴 0.1mol/L 的 KSCN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分析解释】
(3)实验 II 中白色沉淀的成分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请结合资料,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II中“滴入 KSCN 溶液处局部出现红色”的原因_______。
30. 亚硫酸钠(Na2SO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常用作防腐剂、漂白剂、脱氯剂等。为探究 Na2SO3 的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性质预测】
(1)Na2SO3 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属于 S 元素的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实验验证】
实验序号
实验试剂X
实验现象
ⅰ
KMnO4溶液、稀硫酸
紫色褪去,变为无色
ⅱ
Na2S 溶液、稀硫酸
加入Na2S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稀硫酸,产生淡黄色浑浊
资料:酸性条件下,KMnO4 被还原为无色的 Mn2+。
【分析解释】
(2)实验ⅰ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3)实验ⅱ中,能说明 Na2S 在酸性条件下被氧化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继续探究】
(4)甲同学认为实验ⅱ的现象不能直接得出“Na2SO3 具有氧化性”。
①对淡黄色浑浊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 a:酸性溶液中的 SO具有氧化性,可产生 S;
假设 b:空气中存在 O2,在酸性条件下,由于___________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可产生 S;
假设 c:酸性溶液中的 SO具有氧化性,可产生 S。
②设计实验 iii 证实了假设 a 和 b 不是产生 S 的主要原因。
实验 iii:向 Na2S 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填试剂),产生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溶液未变浑浊。
(5)结合实验 ii 和 iii,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ⅱ中产生淡黄色浑浊的原因:_______
参考答案
1. 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成果显著。下列成果所涉及的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 “天宫二号”航天器使用的质量轻强度高的材料——钛合金
B. “嫦娥四号”导航卫星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材料——晶体硅
C.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使用的高效燃料——液氢
D. “C919”飞机身使用的复合材料——碳纤维和环氧树脂
【答案】A
【解析】
【详解】A.钛合金属于合金,是金属材料,故选A项;
B.晶体硅是一种半导体材料,不属于金属材料,故不选B项;
C.液氢是液态氢气,不属于金属材料,故不选C项;
D.碳纤维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环氧树脂是有机高分子材料,故不选D项;
答案选A。
2. 下列关于氯气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黄绿色气体 B. 相同条件下密度比空气小
C. 能溶于水 D. 有毒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氯气是黄绿色气体,故A正确;
B.相同条件下,气体密度之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故相同条件下氯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故B错误;
C.氯气能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水中大约能溶解2体积氯气,故C正确;
D.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是其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B。
3. 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H2SO4属于酸 B. Ca(OH)2属于碱
C. SO2属于酸性氧化物 D. 氯水属于纯净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H2SO4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属于酸,A正确;
B.Ca(OH)2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属于碱,B正确;
C.SO2是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C正确;
D.氯水是氯气的水溶液,含有多种成分,属于混合物,D错误;
答案选D。
4. 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A. Fe B. SO2 C. NaOH D. K2SO4 溶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A.Fe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A不选;
B.SO2在水溶液中不能自身电离出离子,属于非电解质,故B不选;
C.NaOH在熔化状态下或水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属于电解质,故C选;
D.K2SO4 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D不选;
答案选C。
【点睛】常见的酸、碱、盐、金属氧化物和水是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和大部分的有机物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指化合物,所以混合物和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5. 高铁动车车厢禁止吸烟。高铁装有的离子式烟雾传感器具有稳定性好、灵敏度高的特点,其主体是一个放有镅()放射源的电离室。下列关于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质子数为 95 B. 中子数为 146
C. 质量数为 241 D. 核外电子数为 146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核素的表示方式,95是镅元素的质子数,241是质量数。根据核素内部的等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95,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241-95=146。选项中D错误。
故选D
6. 下列关于电子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A. CO2 的电子式为:
B. N2 的电子式:
C. Na2O2 的电子式:
D. 用电子式表示 HCl 的形成过程为:H·+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是共价化合物,C原子最外层4个电子,O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所以二氧化碳的电子式为,故A错误;
B.N原子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氮气的电子式为,故B错误;
C.过氧化钠是由钠离子和过氧根离子组成的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故C错误;
D.HCl为共价化合物,HCl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为H·+,故D正确;
故选D。
7. 下列物质中,不含离子键的是
A. KOH B. Na2O2 C. MgCl2 D. H2SO4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氢氧化钾属于离子化合物,存在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含有离子键,故不选A;
B.过氧化钠属于离子化合物,存在钠离子和过氧根离子,含有离子键,故不选B;
C.氯化镁属于离子化合物,存在镁离子和氯离子,含有离子键,故不选C;
D.硫酸属于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靠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一定不含离子键,故选D;
故选D。
8. 下列各组离子在强酸性条件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A. Na+、K+、HCO、Cl- B. Na+、K+、SO、Cl-
C. Na+、Al3+、NO、Cl- D. Na+、Ba2+、SO、Cl-
【答案】C
【解析】
【分析】强酸性溶液中含大量的H+,根据离子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水、气体、沉淀等分析判断。
【详解】A.HCO、H+能够结合生成水和气体,不能大量共存,故A不选;
B.H+、SO能够结合生成水和气体,不能大量共存,故B不选;
C.Na+、Al3+、NO、Cl-离子间不发生反应,且与氢离子也不反应,能够大量共存,故C选;
D.Ba2+、SO能够反应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D不选;
故选C。
9.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向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Ba2++OH-+H+ + SO = BaSO4↓+ H2O
B. 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 CO2气体:CO+CO2+H2O=2HCO
C. 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Fe+Fe3+=2Fe2+
D. 将打磨后的铝片放入氢氧化钠溶液:Al+2OH- = AlO + H2↑
【答案】B
【解析】
【详解】A.向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二者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 +SO= BaSO4↓+2H2O,故A错误;
B.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CO2气体,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离子方程式满足原子守恒、电荷守恒规律,书写正确,故B正确;
C.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离子方程式电荷不守恒,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Fe+2Fe3+=3Fe2+,故C错误;
D.铝片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 +2H2O=2AlO+3H2↑,故D错误;
故选B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标准状况下,6.02×1023 个 H2O 分子所占的体积约是 22.4L
B. 常温常压下,11.2L H2 的物质的量为 0.5mol
C. 1L 1mol/L AlCl3 溶液中 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3mol/L
D. 0.1mol O2 的质量是 1.6g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标准状况下,水为非气态,1mol水的体积不是22.4L,故A错误;
B.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L/mol,所以11.2LH2的物质的量小于0.5mol,故B错误;
C.1L 1mol/L AlCl3溶液中 Cl-的物质的量浓度1mol/L×3=3mol/L,故C正确;
D.氧气的摩尔质量为32g/mol,所以0.1mol O2的质量是3.2g,故D错误;
故选C。
1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常温常压下,71g Cl2含有的分子数约为 6.02×1023
B. 标准状况下,22.4LSO2含有的氧原子数约为 6.02×1023
C. 1L 1mol/L HClO溶液中,H+个数约为 6.02×1023
D. 将溶液中 0.5mol Mg2+完全转化为沉淀,需要消耗 OH−个数约为 0.5×6.02×1023
【答案】A
【解析】
【详解】A.71g Cl2的物质的量为=1mol,含有的分子数约为 6.02×1023,故A正确;
B.标准状况下,22.4LSO2的物质的量为=1mol,含有的氧原子数约为2 6.02×1023,故B错误;
C.次氯酸为弱酸,部分电离,根据题给条件无法计算1L 1mol/L HClO溶液中H+个数,故C错误;
D.一个Mg2+结合两个OH−,则将溶液中 0.5mol Mg2+完全转化为沉淀,需要消耗 OH−个数约为 2×6.02×1023,故D错误;
答案选A。
12. 以下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Hg+S=HgS
B. 2H2O2=2H2O+O2↑
C. Fe+H2SO4=FeSO4+H2↑
D. CuSO4+2NaOH=Cu(OH)2↓+Na2SO4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反应中Hg、S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因此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不符合题意;
B.反应中O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因此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不符合题意;
C.反应中Fe、H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因此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不符合题意;
D.在该反应中任何元素化合价都不变,因此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D。
13. 下列有关反应IO+5I-+6H+=3I2+3H2O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I−发生氧化反应
B. I2 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 氧化性:IO<I2
D. 1mol IO参与该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5NA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应IO+5I-+6H+═3I2+3H2O中,碘酸根离子中碘元素化合价由+5价变化为0价,为氧化剂,碘离子中碘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化为0价,为还原剂,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分析解答。
【详解】A.I−中碘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化为0价,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故A正确;
B.碘酸根离子中碘元素化合价由+5价变化为0价,为氧化剂,碘离子中碘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化为0价,因此I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故B正确;
C.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根据上述分析,该条件下氧化性:IO>I2,故C错误;
D.碘酸根离子中碘元素化合价由+5价变化为0价,则1mol IO参与该反应,转移了5 NA电子,故D正确;
故选C。
14. 下列微粒中的氯元素通常只表现还原性的是
A. Cl− B. Cl2 C. ClO− D. ClO
【答案】A
【解析】
【详解】A.Cl−的Cl元素为-1价,为最低价,只具有还原性,故A正确;
B.Cl2的Cl元素为0价,为中间价态,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以氧化性为主,故B错误;
C.ClO−的Cl元素为+1价,为中间价态,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以氧化性为主,故C错误;
D.ClO的Cl元素为+5价,为较高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故D错误;
故选A。
15. 下列溶液中离子检验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离子
检验方法及现象
A
H+
向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B
SO
向溶液中滴加 BaCl2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C
Fe3+
向溶液中滴加 KSCN 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D
Cl-
向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酸能够使石蕊溶液变红,因此含有氢离子的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变为红色,故A不选;
B.能够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可能为硫酸钡,也可能为碳酸钡、氯化银等,所以向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故B选;
C.铁离子与硫氰根离子反应生成红色络合物,所以向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原溶液中含有铁离子,故C不选;
D.氯化银为白色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所以向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可以检验氯离子,故D不选;
故选B。
16. 食盐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粗盐中常含有少量泥沙以及 Mg2+、Ca2+和,某兴趣小组用稀盐酸、NaOH、Na2CO3、BaCl2等试剂,设计了如下的精制方案。
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试剂①、②、③依次是NaOH、Na2CO3、BaCl2
B. 除去Mg2+的反应有:Mg2++2OH−=Mg(OH)2↓
C. 操作Ⅰ是过滤
D. 加入稀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OH-
【答案】A
【解析】
【分析】将含有少量泥沙以及 Mg2+、Ca2+和的粗盐加水溶解,然后加入过量NaOH溶液除去Mg2+,加入过量BaCl2除去过量,然后再加入过量的Na2CO3,除去Ca2+过量的Ba2+,再过滤除去泥沙和反应产生的沉淀,然后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盐酸,除去过量NaOH和Na2CO3,最后通过蒸发结晶得到NaCl晶体。在加入除杂试剂时,也可以按照BaCl2、NaOH、Na2CO3的顺序或BaCl2、Na2CO3、NaOH的顺序,只要Na2CO3溶液在BaCl2之后加入,就可以除去引入的过量的Ba2+。
【详解】A.加入试剂①、②、③若依次是NaOH、Na2CO3、BaCl2,就会有过量Ba2+存在于溶液中,还需要再加入Na2CO3来除去量Ba2+,使实验操作步骤繁琐,A错误;
B.加入NaOH可以除去Mg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2++2OH−=Mg(OH)2↓,B正确;
C.操作Ⅰ是分离难溶性固体与可溶性液体混合物,操作名称为过滤,C正确;
D.加入稀盐酸可以与溶液中过量的Na2CO3、NaOH反应产生NaCl,因此其目的是除去过量的、OH-,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A。
17. 下列①~④是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解释和结论,其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序号
实验现象
解释和结论
①
钠浮在水面上
钠的密度比水小
②
钠熔成小球
钠与水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
③
钠四处游动,嘶嘶作响
产生了氢气
④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
生成了碱性物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钠的密度小于水,钠投入水中并浮在水面上,正确;
②钠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而且钠的熔点较低,所以钠会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反应生成大量的气体推动钠小球四处游动,生成氢氧化钠溶于水,正确;
③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气体,所以会发生嘶嘶响声,但现象不能说产生了氢气,错误;
④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溶液显碱性,所以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正确;
答案选D。
18. 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或说法不合理的是
A. ①中反应说明浓硫酸具有酸性和强氧化性 B. 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
C. ③中石蕊溶液变红后不褪色 D. 为确认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铜与浓硫酸反应中,硫元素部分化合价降低,部分化合价不变,浓硫酸既表现酸性又表现强氧化性,A正确;
B.SO2具有漂白性,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故可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B正确;
C.SO2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电离产生H+使溶液显酸性,因此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且二氧化硫不能漂白指示剂,所以③中石蕊溶液变红后不褪色,C正确;
D.实验中,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生成硫酸铜,试管中还含有过量的浓硫酸,为确认CuSO4生成,应用胶头滴管将试管1中的液体取出少量,滴入水中,观察溶液颜色,若溶液显蓝色,证明有硫酸铜生成,反之则没有硫酸铜生成,而不能将水加入过量的浓硫酸中,否则易产生暴沸现象,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19. 某课外小组为了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白色固体,用不同的方法做了以下四组实验,如图Ⅰ~Ⅳ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装置 I 中两种固体均能与盐酸反应,并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B. 若装置 II 中两种固体质量相同且稀盐酸足量时,气球鼓起较小的是 NaHCO3
C. 装置 III 和 IV 均能鉴别 Na2CO3 和 NaHCO3,IV 可同时进行两个对比实验
D. 装置 IV 试管②中的药品为 NaHCO3
【答案】B
【解析】
【详解】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说明有CO2生成,Na2CO3和NaHCO3固体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CO2,故A正确;
B.和足量盐酸反应,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固体由于前者物质的量小,则前者的产生CO2的体积小,气球鼓起较小,故B错误;
C.装置 III 和 IV 均能鉴别 Na2CO3 和 NaHCO3,Na2CO3受热不分解,NaHCO3受热分解产生CO2, IV 有两只试管,Na2CO3直接加热,NaHCO3不直接加热,不直接加热的NaHCO3能分解而直接加热的Na2CO3不分解,可同时进行两个对比实验,故C正确;
D.Na2CO3直接加热,NaHCO3不直接加热,不直接加热的NaHCO3能分解而直接加热的Na2CO3不分解,试管②中装入的固体是NaHCO3,故D正确;
故选B。
20. 研究小组探究Na2O2与水反应。取1.56 g Na2O2粉末加入到40 mL水中,充分反应得溶液A(液体体积无明显变化),进行以下实验。
编号
①
②
③
④
操作
现象
溶液变红色,20秒后褪色
i. 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ii. 溶液变红色,10分钟
后褪色
i. 溶液变红色,10分钟后溶液褪色.
ii. 变红色
溶液变红色,2小时后无明显变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由②中现象i可知,Na2O2 与水反应有H2O2生成
B. 由③、④可知,②中溶液红色褪去是因为c(OH- )大
C. 由②、③、④可知,①中溶液红色褪去的主要原因不是c( OH- )大
D. 向①中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5滴6 mol/L盐酸,溶液最终变成红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1.56 g Na2O2的物质的量==0.02mol,加入到40 mL水中,充分反应得溶液A(液体体积无明显变化),完全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则氢氧化钠的浓度为=1mol/L,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判断。
【详解】A.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得到的溶液A中加入二氧化锰,有气体放出,该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发生了分解,说明Na2O2与水反应有H2O2生成,故A正确;
B.由分析知,②步骤ii中得到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1mol/L,与③i中氢氧化钠的浓度相等,因此现象都是滴加酚酞后,溶液变红色,10分钟后溶液褪色,ii中滴加几滴盐酸后,氢氧化钠浓度减小,溶液变成红色,由④知,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2小时后无明显变化,说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较大时,一段时间后颜色会褪去,浓度较小时,不能褪色,说明②溶液红色褪去是因为c(OH- )大,故B正确;
C.根据B的分析可知,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溶液褪色需要10分钟,而①中溶液变红色,20秒后就褪色,说明溶液红色褪去的主要原因不是c( OH- )大,而是过氧化氢的氧化作用,故C正确;
D.①中过氧化氢已经将酚酞氧化了,因此褪色后的溶液再滴加5滴6 mol/L盐酸,溶液不能变成红色,故D错误;
故选D。
第 Ⅱ 部分 非选择题(共 60 分)
21. 补齐物质与其用途的连线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和常见用途分析判断。
【详解】A.硫酸能与氧化铁反应,所以稀硫酸可用于除铁锈;
B.次氯酸钠是漂白液的有效成分,可以用作漂白剂;
C.氧化铁为红棕色固体,可以用来制作红色油漆和涂料;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做干燥剂;
故答案为:。
22. 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1)SO3和CO2都属于___________氧化物(填“酸性”或“碱性”)。
(2)SO3可以分别与 H2O、CaO、Ca(OH)2 反应,任选其中的两个反应,写出其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酸性 ②. SO3 + H2O=H2SO4 ③. SO3 + CaO = CaSO4[或SO3 + Ca(OH)2 = CaSO4+H2O]
【解析】
【分析】SO3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CO2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结合氧化物的分类分析解答。
【详解】(1)SO3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CO2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SO3和CO2均为酸性氧化物,故答案为:酸性;
(2)SO3为酸性氧化物,可以分别与 H2O、CaO、Ca(OH)2 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SO3 + H2O=H2SO4、SO3 + CaO = CaSO4、SO3 + Ca(OH)2 = CaSO4+H2O,故答案为:SO3 + H2O=H2SO4;SO3 + CaO = CaSO4[或SO3 + Ca(OH)2 = CaSO4+H2O]。
23. 为验证 SO2 的相关性质,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硬质玻璃管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省略),实验时将浓硫酸滴入装有 Na2SO3 固体的培养皿中,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浓硫酸与亚硫酸钠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请填写表中空白:
棉球
棉球上蘸有的试剂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______
棉球变白;棉球微热后变红
该气体具有漂白性
b
含酚酞的NaOH 溶液
棉球变为白色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c
I2 与淀粉的混合溶液
棉球变为白色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结论:该气体具有_____性
【答案】 ①. Na2SO3+H2SO4=Na2SO4+SO2↑+H2O ②. 品红溶液 ③. SO2+2OH-=+H2O ④. I2+SO2+2H2O=2HI+H2SO4 ⑤. 还原性
【解析】
【分析】浓硫酸与亚硫酸钠固体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硫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2SO3+H2SO4=Na2SO4+SO2↑+H2O;反应产生的气体依次流经实验装置中蘸有试剂的棉签,根据实验现象,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二氧化硫气体具有漂白性,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二氧化硫气体具有还原性,能够被碘水溶液氧化为硫酸,据以上分析解答。
【详解】(1)浓硫酸与亚硫酸钠固体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硫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2SO3+H2SO4=Na2SO4+SO2↑+H2O;
(2) a.二氧化硫气体具有漂白性,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恢复为原来的颜色;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通过棉球后,棉球变白,棉球微热后变红,所以棉球上蘸有的试剂为品红溶液;
b.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能够和碱反应,含酚酞的NaOH溶液显红色,通入二氧化硫气体后,二者反应生成亚硫酸钠,溶液碱性减弱,红色褪去,棉球变为白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2OH-=+H2O;
c.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够和碘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I2+SO2+2H2O=2HI+H2SO4;据此可知I2与淀粉的混合溶液显蓝色,通入二氧化硫气体发生反应后,碘变为碘离子,溶液的蓝色褪去,棉球变为白色。
24. 实验室配制 250mL 0.1mol/L NaOH 溶液。
(1)称取 NaOH 固体质量为___________g。
(2)配制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化学仪器有___________(填字母)。
a.烧杯 b.250mL 容量瓶 c.漏斗 d.玻璃棒 e.铁架台
(3)以下操作中,导致所配 NaOH 溶液浓度偏低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c.定容时加水超过了刻度线,用胶头滴管吸出一些溶液
【答案】 ①. 1.0 ②. abd ③. ac
【解析】
【分析】
【详解】(1)实验室配制250mL 0.1mol/L NaOH溶液,根据m=cVM可知,m(NaOH)=0.25×0.1×40g=1.0g;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烧杯、250mL容量瓶、玻璃棒、胶头滴管等,所以用不到的仪器有漏斗和铁架台,需要使用的仪器选abd;
(3)a.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造成溶质的损失,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
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溶液的体积偏小,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
c.定容时加水超过了刻度线,用胶头滴管吸出一些溶液,造成溶质的量减小,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
故选ac。
25. 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加热和夹持仪器已省略)。
(1)装置A选用二氧化锰固体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备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同时,装置B亦是安全瓶,用于监测实验进行时C中是否发生堵塞。
(3)装置C可验证氯气不具有漂白性,则 I、II、III 依次放入___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I
干燥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II
碱石灰
浓硫酸
浓硫酸
无水氯化钙
III
湿润的有色布条
湿润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干燥的有色布条
(4)已知:Cl2的氧化性强于I2,则D中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
(5)装置E中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答案】 ①.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②. 除去Cl2中的杂质HCl ③. d ④. 溶液变为蓝色 ⑤. Cl2+2OH-=Cl-+ClO-+H2O
【解析】
【分析】在A中MnO2与浓盐酸混合加热制取Cl2,在装置B中可以除去Cl2中的杂质HCl,同时作安全瓶,装置可以验证Cl2不具有漂白性,则要验证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湿润的有色布条上Cl2与水反应生成HClO具有漂白性;在D中Cl2与KI发生置换反应产生I2,I2使淀粉溶液变为蓝色;在E中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Cl2,防止大气污染。
【详解】(1)在装置 A 选用二氧化锰固体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备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装置 B 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除去Cl2中的杂质HCl,同时,装置 B 亦是安全瓶,用于监测实验进行时 C 中是否发生堵塞;
(3)U型管中底部盛的是固体干燥剂,所以选项b、c干燥剂是液态浓硫酸就被排除;在I处放置湿润的有色布条,Cl2与布条上的H2O反应产生HCl和 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会将有色物质氧化变为无色;Cl2经干燥剂干燥后,得到干燥的Cl2与干燥的有色布条作用,布条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Cl2无漂白性,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HClO,故合理选项是d;
(4)Cl2 的氧化性强于 I2,将Cl2通入KI溶液中,发生反应:Cl2+2KI=2KCl+I2,I2使淀粉溶液变为蓝色,故D中现象是溶液变为蓝色;
(5)E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尾气处理,在E中,Cl2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NaCl、NaClO、H2O,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
26.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混合物,叫做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例如,对于溶液而言,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溶液是分散系。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从小到大的顺序可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胶体粒子大小在 1nm - 100nm 之间。分散质粒子大小决定了它们的某些重要性质,比如溶液最稳定,浊液不稳定,胶体的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我们常见的淀粉溶液,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看,就是一种胶体。
在沸水中滴加 FeCl3饱和溶液至液体呈红褐色,可制得 Fe(OH)3胶体。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胶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可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该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胶体和溶液。当 Fe(OH)3聚集形成的分散质的粒子直径介于 1nm - 100nm 时,其表面积极大,具有吸附溶液中阳离子的作用,使胶体粒子也带有正电荷,它们彼此排斥,难以进一步聚集沉降,形成一种暂时的稳定状态。
依据以上短文,完成下列小题,每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物质不属于分散系的是___
A.泥浆B.澄清石灰水
C.氢氧化铁胶体D.氯化钠固体
(2)纳米材料是指把固体物质加工成直径在1nm-100nm 之间的一类材料。若把这些纳米粒子分散到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___
A.溶液 B.胶体 C.悬浊液 D.乳浊液
(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___
A.胶体的稳定性是暂时的,当改变外界条件和环境,稳定性将被破坏
B.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CuSO4溶液,可观察到有一条光亮的“通路”
C.Fe(OH)3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大于Fe(OH)3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
D.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有助于纳米科技的发展
【答案】 ①. D ②. B ③. B
【解析】
【分析】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体系,属于混合物。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从小到大的顺序可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胶体微粒的直径为1nm-100nm之间,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是浊液,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1)A.泥浆是浊液,属于分散系,故A不选;
B.澄清石灰水属于溶液,属于分散系,故B不选;
C.氢氧化铁胶体是胶体,属于分散系,故C不选;
D.氯化钠固体是纯净物,不属于分散系,故D选;
故答案为:D;
(2)胶体微粒的直径为1nm-100nm之间,把固体物质加工成直径在1nm-100nm 之间的纳米粒子分散到水中到,这些纳米粒子与胶体的微粒直径相当,得到的分散系是胶体,故答案为:B;
(3)A.胶体粒子直径在1 nm -100nm之间,溶液的粒子直径小于1nm,浊液的粒子直径大于100nm,分散质直径越大,越不稳定,所以胶体是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的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的介稳体系,故A正确;
B.硫酸铜溶液属于溶液,无丁达尔现象,故B错误;
C.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分散系可以分为溶液(<1nm)、胶体(1nm-100nm)和浊液(>100nm),所以Fe(OH)3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大于Fe(OH)3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故C正确;
D.纳米材料微粒大小是在1nm-100nm间的材料,纳米科技的发展有赖于胶体的化学原理与方法,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27. 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1)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炸药、染料和盐类等。工业生产硫酸的流程图如下:
①工业上常以黄铁矿(FeS2)为原料来制备 SO2,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_____FeS2+_____O2_____Fe2O3+_____SO2
②写出催化反应室中SO2被氧化为SO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③硫酸工业的尾气中含有少量SO2,若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并导致硫酸型酸雨。下列物质中,能吸收SO2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
a.氨水 b.酸性 KMnO4溶液
c.生石灰 d.Na2CO3溶液
(2)石油加氢精制和天然气净化等过程产生有毒的 H2S,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工业上用克劳斯工艺处理含H2S 的尾气,并获得硫单质,流程如下:
①反应炉中发生反应:2H2S+3O22SO2+ 2H2O
②在克劳斯工艺中,将 H2S 氧化为硫单质的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③为了提高 H2S 转化为 S 的比例,理论上应控制反应炉中 H2S 的转化率为____ (填字母)。( )
a.1/3 b.1/2 c.2/3 d.1
【答案】 ①. 4FeS2+11O22Fe2O3+8SO2 ②. ③. abcd ④. SO2+2H2S3S+2H2O; ⑤. a
【解析】
【分析】(1)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据工业生产硫酸的流程图可知,把干燥后的二氧化硫和氧气的混合气体通入到催化反应室,在常压、高温、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产生三氧化硫,三氧化硫在吸收塔内被98%的硫酸吸收,含有二氧化硫的废气再进行循环利用;二氧化硫气体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能够与碱、碱性溶液、碱性氧化物发生反应,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够与强氧化剂发生反应;据以上分析解答。
(2)含有硫化氢的尾气在反应炉内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炉中发生反应:2H2S+3O22SO2+ 2H2O;在催化转化器中,硫化氢与二氧化硫在高温下反应生成单质硫,化学方程式:SO2+2H2S3S+2H2O;在冷凝器中,硫蒸气变为硫固体,据以上分析进行解答。
【详解】(1)①假设FeS2中铁、硫元素均为0价,反应后价态分别升高3、4价,氧气由0价降低到-2价;1molFeS2完全反应,共转移电子11mol,1mol氧气完全反应,转移电子4mol,根据电子得失守恒,FeS2填系数4,O2填系数11,根据原子守恒配平其它物质,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FeS2+11O22Fe2O3+8SO2;
②催化反应室中SO2被氧化为SO3的化学方程式:;
③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能够与碱、碱性氧化物、显碱性的盐溶液发生反应,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够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所以能吸收SO2的有a.氨水,b.酸性KMnO4溶液,c.生石灰,d.Na2CO3溶液,故选abcd;
(2)在克劳斯工艺中,将 H2S 氧化为硫单质的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2H2S3S+2H2O;
③为了提高H2S 转化为 S 的比例,催化转化器中硫化氢与二氧化硫应恰好完全反应;假设催化转化器中参加反应的硫化氢的物质的量为为2mol,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为1mol,即反应炉中需要生成1mol二氧化硫,反应炉中参加反应的硫化氢的物质的量为1mol,所以理论上应控制反应炉中H2S的转化率为;故选a。
28. 铝土矿的主要成分是 Al2O3和少量 Fe2O3、SiO2,是工业制备铝单质的原料。模拟铝土矿制备 Al2O3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资料:SiO2难溶于酸和水。
(1)溶液 1 中的阳离子除Al3+外还包括___________。
(2)溶液 1 中加入过量NaOH 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试剂 X 可以是___________(填选项字母)。
a.H2SO4 b.氨水 c.CO2
(4)将 1000 kg 含铝 13.5 %(质量分数)的铝土矿经过上述流程进行加工,最多可以生产___________kg Al2O3固体。
【答案】 ①. H+、Fe3+ ②. 铁离子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除去铁离子 ③. c ④. 255
【解析】
【分析】铝土矿的主要成分是Al2O3和少量 Fe2O3、SiO2,向铝土矿中加入过量的硫酸,二氧化硅与硫酸不反应,沉淀1为二氧化硅,溶液1中为硫酸铝、硫酸铁和硫酸的混合液;向溶液1中能够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沉淀2),溶液2中为硫酸钠、偏铝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液;向溶液2中加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可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沉淀3),氢氧化铝固体加热后分解为氧化铝,据以上分析解答。
【详解】(1)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溶液1中的阳离子除Al3+外还包括H+、Fe3+;
(2)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溶液1中加入过量NaOH 溶液的目的是使铁离子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除去铁离子;
(3)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溶液2为偏铝酸钠和硫酸钠混合液,加入过量的硫酸,发生+4H+=Al3++2H2O,得不到氢氧化铝固体,氨水和偏铝酸钠不反应;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发生+CO2+2H2O=Al(OH)3↓+,可以制备氢氧化铝固体,故选c;
(4)1000kg含铝13.5%(质量分数)的铝土矿中含有铝元素的质量为1000kg×13.5%=135kg,假设可以生成xkgAl2O3固体,根据铝元素质量守恒规律可知:xkg×=135kg,x=255kg。
29. 用覆铜板制作印刷电路板时,常用 FeCl3 溶液作腐蚀液。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进行了模拟。
【模拟实验 I】
向盛有 4mL 0.2mol/L FeCl3 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一块铜片(Cu 过量),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黄色褪去。
【分析解释】
(1)FeCl3 与 Cu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为检验反应生成的 Fe2+,最宜选择的试剂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KSCN 溶液 b.NaOH 溶液 c.K3[Fe(CN)6]溶液
【继续实验 II】
为验证上述实验中 Fe3+是否完全反应,该小组同学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 滴入 3 滴 0.1mol/L KSCN 溶液。结果发现,上层清液中立即产生白色沉淀,同时滴入处局部出现红色,振荡后红色立即消失。
【查阅资料】
为解释该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
①2CuCl2+4KSCN=2CuSCN↓+(SCN)2+4KCl;
②CuSCN为白色固体,几乎不溶于水;
③(SCN)2与Cl2 性质相似。
【继续实验 III】
实验方案
现象
步骤 1
取 4mL 0.2mol/L 的 FeCl2 溶液,向其中滴加
3 滴 0.1mol/L 的 KSCN 溶液。
无明显现象
步骤 2
取 4mL 0.1mol/L 的 CuCl2 溶液,向其中滴加
3 滴 0.1mol/L 的 KSCN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分析解释】
(3)实验 II 中白色沉淀的成分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请结合资料,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II中“滴入 KSCN 溶液处局部出现红色”原因_______。
【答案】 ①. 2Fe3++Cu=2Fe2++Cu2+ ②. bc ③. CuSCN ④. 2Fe2++(SCN)2+ 4SCN-=2Fe(SCN)3
【解析】
【详解】(1)FeCl3与 Cu 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Fe3++Cu=2Fe2++Cu2+,故答案为:2Fe3++Cu=2Fe2++Cu2+;
(2) a. KSCN溶液和Fe2+不反应,没有颜色变化,不符合题意;
b. NaOH溶液和Fe2+反应开始生成白色沉淀,迅速转化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现象明显,符合题意;
c. K3[Fe(CN)6]溶液和Fe2+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现象明显,符合题意;
b、c符合题意,故选bc;
(3)观察实验III的现象,步骤1无现象,步骤2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可知CuCl2与KSCN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CuSCN白色沉淀,证明实验 II 中白色沉淀的成分是CuSCN ,故答案为:CuSCN ;
(4) 根据信息①2CuCl2+4KSCN=2CuSCN↓+(SCN)2+4KCl和③(SCN)2与Cl2性质相似,反应生成的(SCN)2具有强氧化性,将Fe2+氧化为Fe3+,Fe3+遇SCN-变红色,离子方程式为:2Fe2++(SCN)2+ 4SCN-= 2Fe(SCN)3,故答案为:2Fe2++(SCN)2+ 4SCN-=2Fe(SCN)3。
30. 亚硫酸钠(Na2SO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常用作防腐剂、漂白剂、脱氯剂等。为探究 Na2SO3 的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性质预测】
(1)Na2SO3 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属于 S 元素的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实验验证】
实验序号
实验试剂X
实验现象
ⅰ
KMnO4溶液、稀硫酸
紫色褪去,变为无色
ⅱ
Na2S 溶液、稀硫酸
加入Na2S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稀硫酸,产生淡黄色浑浊
资料:酸性条件下,KMnO4 被还原为无色的 Mn2+。
【分析解释】
(2)实验ⅰ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3)实验ⅱ中,能说明 Na2S 在酸性条件下被氧化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继续探究】
(4)甲同学认为实验ⅱ的现象不能直接得出“Na2SO3 具有氧化性”。
①对淡黄色浑浊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 a:酸性溶液中的 SO具有氧化性,可产生 S;
假设 b:空气中存在 O2,在酸性条件下,由于___________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可产生 S;
假设 c:酸性溶液中的 SO具有氧化性,可产生 S。
②设计实验 iii 证实了假设 a 和 b 不是产生 S 的主要原因。
实验 iii:向 Na2S 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填试剂),产生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溶液未变浑浊。
(5)结合实验 ii 和 iii,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ⅱ中产生淡黄色浑浊的原因:_______
【答案】 ①. +4 ②. ③. 加入Na2S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稀硫酸,产生淡黄色浑浊 ④. ⑤. 稀硫酸 ⑥.
【解析】
【详解】(1)Na2SO3中氧元素为-2价,钠元素为+1价,故硫元素的化合价是+4;故答案为:+4;
(2)由资料可知,酸性条件下,KMnO4被还原为无色的 Mn2+,Na2SO3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3)Na2SO3加入Na2S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稀硫酸,产生淡黄色浑浊,生成S,说明 Na2S 在酸性条件下被氧化;故答案为:加入Na2S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稀硫酸,产生淡黄色浑浊;
(4)① 空气中存在 O2,在酸性条件下,离子反应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②实验 iii:向 Na2S 溶液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溶液未变浑浊,说明没有S生成,稀硫酸可以提供假设a的SO和H+,提供b中的H+。故答案为:稀硫酸;
(5) 实验 iii 证实了假设 a 和 b 不是产生 S 的主要原因,实验ⅱ中Na2SO3和Na2S 反应生成S,离子反应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2021北京中关村中学高一(上)期中化学(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1北京中关村中学高一(上)期中化学(教师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5 137, 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下列行为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关于的叙述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北京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二(上)期中化学(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1北京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二(上)期中化学(教师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第二部分本部分共6题,共58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北京十一实验中学高一(上)期末化学(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3北京十一实验中学高一(上)期末化学(教师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