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35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讲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展开练案[35] 第三部分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讲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一、选择题
(2023·浙江模拟预测)地理标志农产品是以特定地域冠名的具有高质量、高声誉的农产品。截至2021年浙江地理标志农产品增至152个,如天目山铁皮石斛、龙井茶、衢州常山胡柚、台州黄岩蜜桔、仙居鸡、三门青蟹等。据此完成1~2题。
1.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形成需( B )
①生态环境独特 ②品种独特
③科技含量高 ④历史悠久
⑤产品售价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2.浙江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多分布于( C )
A.交通便捷处,便于产品外运
B.水源丰富区,便于农田灌溉
C.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多样
D.经济发达区,消费市场广阔
[解析] 第1题,由题干可知,截至2021年浙江地理标志农产品增至152个,如天目山铁皮石斛、龙井茶、衢州常山胡柚、台州黄岩蜜桔、仙居鸡、三门青蟹等,由此可以判断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形成需要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独特的产品品质、人文历史悠久,①②④正确;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形成与科技、产品售价关联不大,③⑤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由题干可知,地理标志农产品是以特定地域冠名的具有高质量、高声誉的农产品,结合图示信息可以判断,浙江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多分布于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多样,主要是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的,C正确。交通、农田灌溉、市场不是影响地理标志农产品布局的主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
(2023·辽宁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模拟预测)血橙是柑橘的一个品种,喜温热、怕涝。下图为意大利西西里岛,岛上广布的火山上多孔隙,富含镁、铁、钾等多种元素,是世界优质血橙产区。通过洗净、筛选、信息录入追溯编码等技术手段分类包装,销往欧盟乃至全球。该地区血橙拥有更丰富的花色苷含量,提取其精华,产品有口服液、胶囊、片剂等。据此完成3~4题。
3.西西里岛成为世界优质血橙产区的区位条件有( B )
①气候温暖湿润,海洋性强
②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
③土壤多孔隙,富含多种微量元素
④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⑤水源充足、地表水丰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4.我国血橙主产区在四川、江西,一般12月上市。学习意大利血橙产业发展经验,关键的措施是( D )
A.改造气候条件,提高品质
B.改良土壤,增施含铁元素
C.加强宣传,开拓国际市场
D.研发技术,提升产业品质
[解析] 第3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西西里岛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冬季温和多雨,①错误,④正确;据图中的等高线判断,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有利于排水抗涝,②正确;岛上广布的火山土多孔隙,富含镁、铁、钾等多种元素,使血橙成分独特,③正确;岛上广布的火山上多孔隙,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较少,⑤错误。正确的有②③④,B正确。故选B。第4题,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洗净、筛选、信息录入追溯编码等技术手段,分类包装,销往欧盟乃至全球”,这是意大利血橙竞争力强的原因,我国血橙主产区在四川、江西,一般12月上市,学习意大利血检产业发展经验,关键的措施是研发技术,提升产业品质,D正确;气候条件难以改造,A错误;我国血橙主产区在四川、江西,以红壤为主,含铁元素较高,不需要增施含铁元素,B错误;“加强宣传,开拓国际市场”可以提高知名度、增加销售,但不是最关键措施,C错误。故选D。
(2023·河南洛阳模拟预测)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中,沟道治理一直是重中之重。沟道治理主要包括淤地坝、水库、谷坊等工程建设,其中淤地坝一直是建设重点。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当地人择沟道而居,繁衍生息。因此,当地有着悠久的打坝治沟历史,也流传着“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的说法。下图示意小流域治沟造地后地下水水位变化规律。据此完成5~7题。
5.图示小流域打坝治沟效果最显著的工程是( B )
A.1号坝和2号坝 B.2号坝和3号坝
C.3号坝和4号坝 D.4号坝和5号坝
6.对“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的合理解释是( D )
A.打坝蓄水,调节了小流域的气候
B.打坝抬田,增加了耕地种植面积
C.打坝降坡,减轻了小流域沟道发育
D.打坝淤地,改善了土壤水肥条件
7.除打坝治沟之外,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中合理的是( C )
A.谷地修建储水窖 B.谷地开挖排水渠
C.坡地修筑鱼鳞坑 D.坡地铺设草方格
[解析] 第5题,由图可知,在2号坝和3号坝之间,地下水水位抬升显著,治理效果较好,B正确;1号坝和2号坝、3号坝和4号坝、4号坝和5号坝之间的地下水水位抬升稍差,说明治理效果稍差,A、C、D错误。故选B。第6题,小流域打坝治理可起到拦截泥沙、固沟淤地的作用,改善土壤水肥条件,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D正确;调节气候对于增加粮食产量的影响较小,A错误;耕地面积增加之后,可用于种植粮食的耕地面积增加,但是耕地质量不提高,对于粮食产量增加的带动作用较小,B错误;减轻小流域沟道发育,对于增加粮食产量的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D。第7题,谷地修建储水窖对治理水土流失无明显作用,A错误;谷地开挖排水渠不能起到拦蓄泥沙的作用,水土流失治理效果不明显,B错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在降水集中时期坡地地表径流流速快,地表径流对坡地侵蚀作用更显著,在坡地修筑鱼鳞坑可以拦截水土,减轻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C正确;草方格主要用于治理荒漠化,D错误。故选C。
(2023·湖北襄阳五中模拟预测)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当地人民不断探索沙漠治理技术,从传统植树到微创植树,从人工种植到无人机播种,经过几十年治理,2016年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已达到15.7%、53%。库布齐沙漠的治理并不限于防风固沙,还借助沙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走出了一条“治沙、生态、民生、经济”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据此完成8~9题。
8.库布齐沙漠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的主导因素是( B )
A.政策 B.技术
C.市场 D.水源
9.与传统的沙漠治理相比,库布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 B )
A.治沙技术的提高 B.产业的协调发展
C.生态环境的改善 D.生活水平的提高
[解析] 第8题,由图中库布齐沙漠治理模式图可知,库布齐沙漠治理设立了科技发展部,使库布齐沙漠治理经历了“从传统植树到微创植树,从人工种植到无人机播种”的过程,提高了沙柳、胡杨树、甘草等的种植成活率,所以技术是其主导因素,B正确;政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是主导因素,A错误;市场是生物制药、生物制油的产品去向,不是库布齐沙漠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主导因素,C错误;当地处于沙漠,水资源不足,不利于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D错误。故选B。第9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的沙漠治理主要是提高植被覆盖率,治沙的成本高,收益低;在库布齐实施“治沙、生态、民生、经济”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和模式图中,治沙技术的提高改变了传统的沙漠治理模式,沙漠的治理、生态环境的改善是该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该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产业的协调发展是该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该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库布齐沙漠治理过程中利用沙漠自然资源发展了生物制药、生物制油等产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其关键是产业的协调发展,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23·江苏南通模拟预测)泥沙输移比为河流断面的输沙量与该断面以上流域土壤流失总量的比值。东北黑土分布区坡面侵蚀量大,春、夏季水蚀较强,但河流输沙量小。下图为“松花江流域地形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①~④四个河流断面中,泥沙输移比最大的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11.与夏季比,该流域春季水蚀的特点是( C )
A.侵蚀量大,坡面侵蚀强烈
B.侵蚀量大,侵蚀速度较快
C.侵蚀量小,沟谷侵蚀为主
D.侵蚀量小,侵蚀范围较广
12.为减少土壤水蚀,当地农业生产应( A )
A.沿等高线耕作 B.增施有机肥料
C.退耕还草还牧 D.实行作物轮作
[解析] 第10题,据材料可知“泥沙输移比为河流断面的输沙量与该断面以上流域土壤流失总量的比值。”结合松花江流域地形图可知①处地势起伏较大,河流流速快,水土流失较严重,泥沙输移比最大,A正确;据“松花江流域地形图”可知,②地③地以及④地均在0~200米之间,地势起伏相对较小,河流流速慢,河流搬运能力较弱,泥沙输移比较小,B、C、D错误。故选A。第11题,据材料可知该地为松花江流域,结合所学松花江流域一年有两个汛期,为春汛和夏汛,春汛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夏汛为大气降水补给形成,春汛相对夏汛水量较少,侵蚀量小,A、B错误;季节性积雪融水多分布在山地沟谷地区,分布范围相对较小,夏汛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侵蚀范围较大,C正确,D错误,故选C。第12题,为减少土壤水蚀,当地农业生产应该沿等高线耕作,减少土壤坡度,A正确;增施有机肥料与减少土壤水蚀无关,B错误;该地为东北地区,植被覆盖率较好,无需退耕还草还牧,C错误;实行作物轮作,可以保护土壤肥力,对减少土壤水蚀影响不大,D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
二、综合题
13.(2022·江西师大附中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某省M县在制定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丁村实行生态搬迁到甲乙丙某处。下图为该区域图。
(1)推测该区域的气候和地势特征并指出推断依据。
(2)指出丁村最适宜的选址,并说明各村的理由。
(3)该县给丁村的精准扶贫方案应该发展棉花种植而暂缓发展特色旅游。选择支持棉花种植或暂缓发展旅游的角度进行原因分析。
[答案] (1)气候干旱,全年降水较少,气温年较差大,昼夜温差大。依据:多时令河,降水少,蒸发旺。地势整体南北高(四周高/西北和东南高),中间低。依据:绿洲多位于河流冲积扇(出山口),根据时令河流向可推断出地势情况。
(2)甲村 理由:乙村位于N县,跨行政区且距离较远;丙村人口较多,容易达到环境承载力上限,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甲村绿洲面积较大,人口较少,环境承载力潜力大。
(3)支持棉花种植理由:温带大陆气候,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绿洲面积较大,水源较充足,劳动力较充足,适合棉花种植。暂缓发展特色旅游理由: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单一,吸引力较小;距离东部客源地远;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接待能力不足;附近村庄距离改地质公园较远。
[解析] 第(1)题,由图中多绿洲分布,绿洲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河流冲积扇附近,且图中多时令河,说明河流水量小,蒸发大,可推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为气候干旱,全年降水较少,多晴天,气温年较差大,昼夜温差大。结合绿洲在河流上的位置,可知图中西北部河流大致自北流向南,东南部的河流大致自东南流向西北,由此可推断出地势情况为地势整体南北高或西北和东南高,中间低。第(2)题,丁村最适宜搬迁到甲村。理由:由图可知乙村位于N县,跨行政区域,协调难度大,且距离丁村较远;由图可知丙村附近居民点多,人口较多,容易达到环境承载力上限,人口过多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由图可知甲村绿洲面积较大,附近居民点少,人口较少,环境承载力潜力大。第(3)题,支持棉花种植理由,由推断出的气候特征,可知该地区为温带温带大陆气候,夏季光热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产的棉花质量好,绿洲相对较多,水源较充足,且劳动力较充足,适合棉花种植。暂缓发展特色旅游理由,由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地区旅游资源种类少,开发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单一,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小;该区人口少,距离东部经济发达的客源地远;地形、自然环境恶劣,导致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接待能力差;附近村庄距离改地质公园距离较远,不便于开发、运营。
14.(2023·四川广安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厚田沙漠位于江西赣江下游西岸,多沙山和沙洲,号称“江南第一沙漠”。区内多大风天气,降水季节变化大。距今1万年前,这片区域曾是赣江古河床所在,后因赣江下切使两岸抬升,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强烈的风力作用下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在偏南风影响下,每年夏季,受厚田沙漠影响,南昌市区空气湿度降低和大气悬浮颗粒增多。
材料二 冬春季东北风频率大,风沙活动剧烈。研究发现,厚田沙漠砂砾较粗大、平均粒径的为0.35 mm(西北干旱地区平均粒径约为0.016~0.24 mm),起动风速达8米/秒(起动风速指能使地面沙粒开始移动的风速,西北干旱地区的起动风速平均约为4.5米/秒)。下图为厚田沙漠位置和景观示意图。
(1)分析厚田沙漠的形成过程。
(2)分析夏季厚田沙漠对南昌市区空气湿度和大气悬浮颗粒影响的原因。
(3)与我国西北地区沙漠相比,分析厚田沙漠风沙起动风速更大的原因。
(4)从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角度,分析治理厚田沙漠沙化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答案] (1)泥沙在凸岸沉积,河岸抬升,干旱缺水而慢慢沙化,沙源丰富;区域内多大风天气,使沙化的土地面积不断扩大;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滥砍滥伐、过度开垦)加剧沙化,促使沙漠形成。
(2)夏季气温高,厚田沙漠地区空气较干燥;受夏季偏南风影响,从厚田沙漠吹向南昌市的空气干燥,降低其湿度,携带的沙质物导致南昌市区悬浮颗粒物增多。
(3)该区域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沙源含水量大;砂砾粒径大,起沙风速大。
(4)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充足,靠近赣江,灌溉水源充足,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在沙漠内部种草固沙。
[解析] 第(1)题,厚田沙漠位于赣江西岸,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凸岸沉积,泥沙增多,后来河流下切,河岸抬升,沙源裸露,使沿岸沙源丰富;区域内多大风天气,在风力的搬运作用下,沙漠面积扩大;由于人类滥砍滥伐,过度放牧,导致地表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裸露的泥沙在风力搬运的作用下,日渐荒漠化,因而形成大片沙漠。第(2)题,夏季沙漠吸收热量更多,地表温度更高,且沙漠地区的空气较为干燥,由材料可知,厚田沙漠位于南昌市南部,且夏季偏南风,风从厚田沙漠吹向南昌市区,沙漠干热的气流使得南昌市区空气湿度降低,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增多。第(3)题,由材料可知,厚田沙漠位于江西,即属于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相比,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更多,沙源的含水量更大,且该区域沙砾粒径更大,沙砾更重,故起风速度更大。第(4)题,由于厚田沙漠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因此,可以采用生物工程措施治理,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体系,阻挡风沙的移动;沙漠内部种植草,起到固沙作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5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5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5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5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十四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课时跟踪练34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十四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课时跟踪练34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不属于淤地坝作用的是,淤地坝造成的影响是,云南元谋生态脆弱主要是因为,剑麻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体现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