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33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二讲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展开练案[33] 第二部分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第二讲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一、选择题
(2022·山东聊城二模)一个地区可以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重大国土开发和保护战略。主体功能区规划促使区域发展,由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区域的主体功能不合理的是( D )
A.北部湾沿海红树林区——生态保护
B.长三角经济开发区——工业生产
C.东北平原地区——农业生产
D.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文化旅游
2.中国实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原因是( C )
①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②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③自然资源丰富 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 第1题,沿海红树林生态功能强大,破坏它不利于当地生态可持续发展,因此北部湾沿海红树林区以生态保护为主,A不符合题意;长三角经济开发区工业基础雄厚,工业生产能力强大,工业区位优势明显,因此应发挥优势,主体功能应工业生产为主,B不符合题意;东北平原地区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因此应农业生产为主体功能,C不符合题意;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人烟稀少,开发历史晚,文化景观少,因此不适合以文化旅游为主体功能,D符合题意。故选D。第2题,我国人多地少,可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少,因此后备土地资源不充足,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重大国土开发和保护战略,而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这是我国实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因,②符合题意;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规模大,许多自然资源比较缺乏,如果自然资源丰富,中国实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紧迫性不强,③不符合题意;各个地区因为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缓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这是中国实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因,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2022·安徽芜湖一模)区域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图表示2000年、2010年京津冀地区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分布位置。据此完成3~4题。
3.据图判断京津冀地区( D )
A.人口重心朝着几何重心的西南方向偏移
B.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小于人口重心的移动幅度
C.自然差异导致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在空间上偏离
D.人口重心偏移受到北京、天津经济发展的影响
4.为促进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下列措施最有利的是( A )
A.增强区域内中小城市的人口吸引力
B.强化资金、技术、人才在京津冀集聚
C.限制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域内转移
D.提高区域内特大城市的人口综合承载力
[解析] 第3题,从图中看京津冀地区人口重心朝着几何重心的东北方向偏移,A错误; 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大于人口重心的移动幅度,B错误;经济差异导致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在空间上偏离,C错误; 人口重心偏移受到北京、天津经济发展的影响,D正确。第4题,增强区域内中小城市的人口吸引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减轻大城市的压力对地区发展最有利,A正确; 强化资金、技术、人才在京津冀集聚会加剧大城市城市化问题,B错误; 限制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域内转移,不利于经济发展,C错误;应该适当减轻区域内特大城市的人口压力,D错误。
(2022·北京西城期末)绿碳是指绿色植物固定的碳;蓝碳为通过海洋生物、海水运动等固定的碳。红树林、海草床、滨海盐沼、海洋微生物都是“捕碳能手”。据此完成5~6题。
5.我国大力发展蓝碳可以( C )
①减少林地比重,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②抑制海水酸化,维护海洋生态的平衡
③扩大海洋国土,促进海洋产业的发展
④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有利于构建蓝碳生态系统、提高海洋经济收益的海域包括( A )
①内水 ②领海
③专属经济区 ④公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可知,由海洋生物系统所固定的碳被统称为“蓝碳”,具体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存储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我国大力发展蓝碳可以增加海洋对大气中碳的固定,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④正确;通过海洋生物对海洋中溶解的二氧化碳的吸收,可以抑制海水酸化,维护海洋生态的平衡,②正确;我国大力发展蓝碳是在海滨地带种植盐生植物,不能减少林地的比重,①错误;不能扩大海洋国土,③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第6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水属于自己国家内部的领水,沿岸国有权制订法律规章加以管理;领海也是一个国家的领土部分,沿岸国可制订法律规章加以管理并运用其资源;专属经济区所属国家具有勘探、开发、使用、养护、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自然资源的权利,对人工设施的建造使用、科研、环保等的权利,所以沿海国可以在①内水、②领海、③专属经济区构建蓝碳生态系统、提高海洋经济收益,①②③正确;公海在国际法上指各国内水、领海、群岛水域和专属经济区以外不受任何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的海洋部分,公海供所有国家平等地共同使用。它不是任何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因而不处于任何国家的主权之下;任何国家不得将公海的任何部分据为己有,不得对公海本身行使管辖权。所以不可以在公海构建蓝碳生态系统,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3·浙江高三专题练习)长江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建设以长江黄金水道为核心,修建沿江高速公路和铁路为重要内容的长江立体化综合交通走廊。下图为长江主航道各航段水深、沪汉蓉高铁各区段运行速度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渝万(重庆—万州)高铁与沪宁(上海—南京)高铁运行速度相差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B )
A.河流 B.地形
C.技术水平 D.人口密度
8.与沿海和其他经济带相比,长江经济带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是( A )
A.腹地广阔 B.交通便利
C.历史悠久 D.政策支持
[解析] 第7题,渝万高铁所经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沪宁高铁所经地区为平原,地形平坦,两高铁运行速度相差较大的主要因素是地形,B正确。两高铁都是沿长江修建,河流对高铁运行速度影响不大,A错误。我国高铁技术水平差别不大,C错误。人口密度对高铁运行速度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第8题,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4%,因此腹地广阔是其独特的优势,A正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地区交通都较为便利,B错误。历史悠久、政策支持不是其独特的优势,C、D错误。故选A。
(2023·辽宁朝阳期末)下图为海洋空间划分情况图。据此完成9~10题。
9.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图中海域表示A国内水和专属经济区的分别是( D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10.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其他国家不可在戊海域进行的活动是( B )
A.海洋科研 B.开发资源
C.铺设海底电缆 D.货轮航行
[解析] 第9题,根据所学知识,内水是指国家领陆内及领海基线向陆一侧的水域,因此表示A国内水的是甲海域。从领海基线开始算起,领海是12海里,毗连区是24海里,专属经济区是200海里。因此乙是领海,乙和丙共同组成毗连区,丁海域是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最大可延伸到距岸350海里处,戊属于大陆架范围。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第10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海域是该国的大陆架范围,根据大陆架是一国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的原则,该国对邻接本国陆地领土的广大的大陆架地区拥有主权权利,包括捕鱼权、海床及海床下自然资源的开采权,其他国家不可在他国大陆架范围进行开发资源,B正确;其他国家在大陆架海域可以进行海洋科研、铺设海底电缆和货轮航行,要遵循公约的相关规定,并不能损害沿海国的主权权利,不能危害沿海国的国家安全,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23·河南商丘期末)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长江经济带内可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下图为长江经济带部分主体功能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四个主体功能区中,属于禁止开发区域的是( A )
A.甲 B.乙
C.丙 D.丁
12.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丁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为( D )
A.充分发挥传统制造业优势,扩大经济规模
B.积极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C.发挥海运优势,发展出口加工工业
D.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发展高端制造业
[解析] 第11题,读图可知,甲区域位于长江上游,是长江中上游生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禁止开发区域,A正确。乙区域位于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为限制开发区域,B错误。丙区域位于长沙及附近地区,为重点开发区域,C错误。丁区域为沪宁杭地区,为优化开发区域,D错误。故选A。第12题,丁区域为优化开发区域,应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A错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是其经济发展方向,B错误。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发展高端制造业,有利于促进其经济可持续发展,D正确。随着丁区域经济水平提高,劳动力价格上升,其发展出口加工业的优势已经不显著了,C错误。故选D。
二、综合题
13.(2022·上海华师大期中)2021年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协同发展开局之年,长江经济带各城市之间如何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备受各界关注。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江是著名的“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涵盖11省市,6亿多人口,贡献全国40%以上的经济总量。近年来,长江流域水污染日益严重。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经济更协调的黄金经济带。
材料二 近日,华东师大发布了“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0)”。上海连续六年位居榜首,龙头作用显著。该指数认为,长三角地区和中上游之间的协同发展具有较大潜力。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
(1)简述长江经济带有哪些优越的区位条件。
(2)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长江成为中国“黄金水道”的原因。
(3)从流域综合治理的角度,提出长江流域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生态的对策。
(4)从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角度,为长三角和中上游之间的协同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 (1)自然:位于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河网密布,水源充足,铁、铜等矿产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有长江黄金航道,交通便捷;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城市众多,市场广大;科技资源发达,人才丰富;开发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区域协作条件好,初步形成开放经济格局。
(2)自然:长江中下游水量大,河道宽,水流平稳,无结冰期;流程长,水系发达,通航里程长。社会经济:与多条铁路和运河相交,可水陆联运;入海口有上海港,可江海联运;沿线资源丰富,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客货运输量大。
(3)水污染:建设水污染处理厂,实现达标排放;发展科技,利用3S技术监测水污染。水生态: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退田还湖,保护湿地,改善长江生态;调整流域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减少污水排放;完善河长制度,统筹协调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法制建设,让水污染治理有法可依;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4)中上游地区矿产丰富,水能充足,生态良好,劳动力廉价,市场潜力巨大;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资金充足,科技信息发达;中上游可为长三角地区提供矿产、能源、劳动力和市场;长三角为中上游提供资金、信息、技术和人才支持,将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上游地区转移。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河流、资源等)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劳动力、市场、科技、产业基础等)来分析。结合所学知识,长江经济带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气候温暖湿润;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长江及其支流流经,河湖众多,河网密布,水源充足;铁、铜等矿产资源丰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长江“黄金航道”,水运价值高,陆路交通便捷;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充足;城市众多,消费市场广阔;科技发达,人才资源丰富;开发较好,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区域之间协作条件好,对外联系便利。第(2)题,本题主要从通航时间、通航里程、交通及运输需求等方面来分析。长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河流中下游水量大,河道宽阔,平原地形,水流平稳,河流流程长,干支流水系发达,通航里程长;冬季气温在0 ℃以上,河流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长江与多条铁路和运河相交,可实现水陆联运;入海口有上海港,上海港既是河港也是海港,可江海联运,海陆交通便利;长江沿线地区资源种类丰富多样,城市众多,人口数量大,客货运输需求量大。第(3)题,水污染方面:建设水污染处理厂,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实行达标排放;发展科学技术,利用3S地理信息技术加强对水污染的监测与预警。水生态方面:上游植树造林,恢复自然植被,提高森林的覆盖率,达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中游退田还湖,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湿地,增加湿地面积,改善长江地区生态环境;调整流域的产业结构类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减少污水排放;建立并完善河长制度,统筹协调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同防同治;加强立法建设,提高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职能,做到有法可依;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第(4)题,读图,长江中上游地区煤、铁、铜、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大,水能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生态良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且廉价;城市密集,市场潜力巨大;而长三角地区位于长江入海口处,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资金充足,科技力量雄厚;所以中上游地区可为长三角地区提供矿产资源、水电能源、充足且廉价的劳动力及广阔的消费市场;长三角为中上游提供充足的资金、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优质的人才支持;另外,可将长三角地区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长江中上游地区转移,实现两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14.(2023·山东师范大学附中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史籍记载,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武帝时代,就通过航海实践发现了南沙群岛(图1)。唐、宋以来,中国人民已在南沙群岛生活和从事捕捞等生产活动。1988年中国在永署礁建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洋观察站,为过往南海的中外船只提供可靠的航海水文气象保障。近年来,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起吹填造地,建设永暑岛。随着礁盘上人工岛的建设,其地下逐渐会形成“淡水透镜体”(图2)。
图1
图2
(1)说出永暑岛建设前后陆地空间发生了哪些变化。
(2)分析吹沙填海对当地出现淡水透镜体的作用。
(3)阐述永暑岛的建设开发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答案] (1)随着人工岛的建设,永暑礁成为永暑岛;采用吹沙造陆后,永暑岛面积扩大,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陆地空间。
(2)大规模吹沙填海扩大了陆地面积,使大气降水下渗增多;碎珊瑚和浅地表岩层砂石集中,有利于储存地下水;砂石的集中堆砌减弱了海水渗入。
(3)增加海洋国土面积,宣示国家海洋国土主权;加强我国对南海岛礁及海域的有效管控,有利于保障我国南海安全;岛上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物质运送和人员往来,进一步促进当地海洋资源的开发。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永暑岛建设前,当地以珊瑚礁为主,陆地空间面积较小,永暑岛建设后,随着吹沙造陆工程的实施,面积较小的珊瑚礁变成面积较大的岛屿,随着岛屿面积扩大,岛屿陆地空间充足,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空间。第(2)题,由于当地降水丰富,但储水区域有限,吹沙填海是当地岛屿面积增大,陆地空间增多,地表能够收纳更多的大气降水,然后下渗到地下,较大的陆地面积和岛屿岩层利于储存地下水,岛屿面积增大,砂石增多,有效减少了海洋咸水的渗入。第(3)题,永暑岛的建设开发,吹沙填海造陆标志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巨大提升,岛屿面积的增加使我国国土面积增加,也宣示了我国的海洋权益,有利于加强我国对南海海域的管理和控制,保证了我国海洋权益神圣不可侵犯,岛屿的开发利用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为我国物质运输和人员往来提供后勤补给保障,同时以岛屿为中心,为岛屿周边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便利和支撑。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五十一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五十一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3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3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二章环境与发展课时跟踪练31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二章环境与发展课时跟踪练31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图中甲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南海一号”的发现与存在,说明,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有利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