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 《科学报告》一篇文章称,只需在普通口罩上添加氯化钠涂层,就能将其转化为“特效口罩”。口罩使用过程中,涂层中的氯化钠会溶解于病毒自身携带的水中,形成溶液,杀死病毒;杀死病毒后,水分蒸发,一段时间后,氯化钠再次析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口罩使用过程中,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直保持不变
B. 氯化钠能杀菌是因为氯化钠是一种有毒物质
C. 该口罩中氯化钠溶解过程中没有温度变化,因此不会伴随着能量变化
D. 该“特效口罩”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反复多次实验进行检验
2. 曼曼用盛有150g水的烧杯进行如图操作,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固体W的溶解度曲线是图乙中的b
B. ①~③溶液中,只有②是饱和溶液
C. ①~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③>②>①
D. 若将②升温至t2℃,固体不能全部溶解
3. 均衡膳食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下列食物主要为我们提供糖类的是( )
A. 米饭、土豆 B. 番茄、黄瓜 C. 牛肉、鸡蛋 D. 奶油、花生油
4. 小李在学习酸碱指示剂与常见酸性、碱性溶液作用时,归纳成如图所示的关系。图中A、B、C、D是两圆相交的部分,分别表示指示剂与酸性、碱性溶液作用时所显示出的颜色,则其中表示不正确的是( )
A. 紫色 B. 蓝色 C. 红色 D. 无色
5. 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 HNO3、NaCl、K2SO4 B. KCl、NaOH、CuSO4
C. BaCl2、NaOH、H2SO4 D. FeCl3、Na2SO4、KCl
6.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 鸡蛋清遇浓硝酸变黄
B. 将镁条放入稀硫酸中,有大量气泡产生
C. 黄铜片和铜片互相刻划,铜片上留下的痕迹比黄铜片上的浅
D.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试液变红色
7. 丁基锂(C4H9Li)是橡胶合成工业中一种常用的试剂。白色粉末,熔点−95℃,沸点80℃,遇水、空气均易自燃。下列关于丁基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丁基锂是由4个碳原子、9个氢原子、1个锂原子构成的
B. 丁基锂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75%
C. 丁基锂运输或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燃烧,可以用水浇灭
D. 丁基锂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8. 图表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信息.下面是某学生对图表资料的使用,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能否置换出稀硫酸中的氢
B. 根据密度数据表,判断液体物质挥发性的大小
C. 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判断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
D. 根据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判断某些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
9. 分离、除杂、提纯和检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面实验设计能够达到目的是( )
实验内容
实验设计
A
分离CO2、H2混合物
先用NaOH溶液吸收掉CO2分离出H2,再向该NaOH溶液加足量稀盐酸释放出CO2
B
除去NaOH溶液中的杂质Ba(OH)2
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过滤
C
除去KCl固体中的杂质CaCO3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证明NaOH溶液部分变质
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滤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试液
A. A B. B C. C D. D
10.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B. 常温下,碱溶液的pH大于7,碳酸钠溶液的pH也大于7,则碳酸钠属于碱
C. 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则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D. 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通入二氧化碳后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则二氧化碳属于酸
11. 小东同学模拟酸雨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已知SO2化学性质与CO2相似):①分别取等质量的硫粉在酒精灯上引燃后,伸入体积相同的甲、乙两个集气瓶中;②充分燃烧后,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充分振荡,使生成的气体全部溶于水;③分别取其中一份大理石与其中一份反应后的溶液混合,反应开始时,下列哪种组合冒出气泡的速率最快( )
A. 甲瓶溶液和丙 B. 甲瓶溶液和丁 C. 乙瓶溶液和丙 D. 乙瓶溶液和丁
12. 根据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乙试管产生气泡速率大于甲试管中产生气泡速率,说明金属活动性:镁>铁
B. 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通常状况下CO2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
C. 甲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乙试管中的铁钉不生锈,说明只需与水接触铁钉就会生锈
D. 向盛有NaOH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烧杯中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H2SO4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热量
13. 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 表示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
B. 表示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锌粉和铁粉
C. 表示向等质量的铝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
D. 表示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铝粉和铁粉
14. 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只用观察和组内物质相互混合的方法,不能将它们一一鉴别的是( )
A. HCl NaOH FeCl3 NaCl
B. H2SO4 NaCl Na2CO3 CaCl2
C. NaNO3 HCl CaCl2 KOH
D. MgCl2 KOH Cu(NO3)2 Na2SO4
15. 向硝酸镁、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锌粒,完全反应后过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硝酸镁,固体中一定含有铜和银
B. 溶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锌、硝酸镁,固体中可能含有锌和银
C. 溶液中一定不含硝酸银,固体中一定不含锌和镁
D. 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硝酸镁,固体中可能含有锌和铜
16. 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请请用适当的化学用语填空。
A.熟石灰 B.活性炭 C.干冰 D.盐酸 E.硫酸铜
(1)可用于制糖工业脱色的是 (填写物质化学式)。
(2)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以稀硫酸为例) (书写方程式)。
(3)可用于人工降雨缓解旱情的是 (填写物质化学式)。
(4)选择物质除铁锈的是方程式 (书写方程式)。
(5)使蛋白质结构破坏、失去原有生理功能重金属盐是 (填写物质化学式)。
17. 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存在于地壳和海洋中,地壳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金属矿藏。下表是部分常见的金属矿石:
名称
赤铁矿
孔雀石
辉铜矿
铝土矿
白钨矿
图样
成分
Fe2O3
Cu2(OH)2CO3
Cu2S
Al2O3
CaWO4
(1)以上矿石中所含金属元素在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由多到少的顺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 。金属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
(2)湿法冶铜的过程中,常常先将孔雀石用盐酸溶解、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足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战,用稀盐酸洗涤滤渣,最后再用清水洗涤烘干,得金属铜。写出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3)高炉用赤铁矿炼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各类铁合金因其性能优越适用范围远超过纯铁,合金的性质不同于纯铁,原因是 。
(4)铝是人们熟悉的金属,应用广泛。但在1886年以前,它的价格比黄金还高,原因是冶炼成本太高。目前工业上主要采取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冶炼铝,其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铝的化学性质活泼,但是铝制品抗锈蚀能力性远高于铁制品,原因是 。
(5)金属钨因其特有的高强度、高硬度、高熔点,广泛应用于各种合金材料中,白钨矿是我国常见的钨矿之一,其中的钨元素化合价为 。要比较金属钨与金属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下列试剂可以使用的是(填序号) 。
A.铜、钨、稀盐酸
B.氢氧化铜、金属钨
C.硫酸铜溶液、钨
18.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天然淀粉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而合成,合成与积累涉及约60步代谢反应及复杂的生理调控。天然淀粉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种子或块茎中,如高梁、水稻、玉米、薯类等,它是工业制酒精、胶黏剂等的原料。2021年9月23日中科院官宣:我国科研团队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实验室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和氢气到淀粉分子的人工合成。把复杂合成过程简化为只有11步主反应的简单过程,并且还可控制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例(如图)。
淀粉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溶解性
能溶于50~60℃热水
溶于100℃以上热水
粘稠度
溶于水后很不粘稠
溶于水后极粘稠
光泽
有光泽
无光泽
与碘反应
遇碘变蓝色
遇碘变紫色或变红色
淀粉的化学式(C6H10O5)n,基本结构单元为葡萄糖,由于结构单元的“排列方式”不同(如图),又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类。由于结构不同,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性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表)。与农业种植相比,该技术将会节约90%以上的耕地和淡水资源,避免农药、化肥等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人类粮食安全水平,同时,为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技术路线提供一种新思路。展望未来,二氧化碳的转化利用与粮食淀粉的工业合成,为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和需求提供有效手段和工具。
(1)淀粉结构模型图,代表直链淀粉的是 (选填“a”或“b”),它遇碘变 色。
(2)人工合成淀粉途径的起始反应物是 (填化学式)。
(3)人工合成淀粉过程中支链淀粉占比最高的时间段是 (填序号)。
A.2h~2.5h
B.2.5h~3h
C.3h~3.5h
D.3.5h~4h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红薯和白菜都富含淀粉
B.天然淀粉比人工合成淀粉反应更复杂
C.糯玉米口感粘精,含直链淀粉多
D.若能实现规模化人工合成淀粉,将促进人类发展
19. 在整理实验室时,同学发现7瓶不同的无色溶液(如下图所示)。查阅药品记录单可知,2、3、4、5、6号溶液分别是10%的氢氧化钠溶液、饱和石灰水、10%的碳酸钠溶液、10%的氯化钙溶液、10%的稀盐酸中的一种。为了探究未知溶液的成分,化学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查阅资料)Ca(OH)2+NaHCO3=CaCO3↓+NaOH+H2O;NaOH+NaHCO3=Na2CO3+H2O
【实验探究】
(1)分别取2、3、4、5、6号溶液于5支试管中,向其中分别滴加1号溶液,发现2、3、5号溶液变红色。由该实验可确定溶液为 (写出试剂瓶编号及相应溶液名称)。
(2)分别取4号11.1g和6号7.3g溶液混合均匀后,逐滴加入3号溶液。首先观察到有气泡冒出,然后有沉淀析出,加入3号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气体或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1所示,加入3号溶液的质量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根据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①6号溶液是 (填溶质化学式,下同)。图1中b点的数据是 。
②图1中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图2中d→e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取2号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一定量的7号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浑浊,过滤得到滤液A,则A中的溶质有以下猜想:
猜想一:NaOH
猜想二:
猜想三:NaOH、Na2CO3
猜想四:NaOH、Ca(OH)2
猜想五:
(4)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猜想三成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的滤液A于试管中, , 。
猜想三成立
20. 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利用下图装置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图3。
(1)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仪器A中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3)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 (填“6”、“12”或“16”)。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NaOH
B.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C.图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
D.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5)若要证明反应已经进行到b点,除了观察pH和温度变化,还可以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填序号)
A.紫色石蕊试液
B.氯化铁溶液
C.镁条
D.碳酸钠
E.硫酸铜溶液
21.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和相关性质实验展开科学探究。
【知识回顾】为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实验如图1所示:
(1)实验发现试管②的铁钉最快锈蚀了,通过试管①和试管②实验说明: 。
(2)通过试管①、试管③和试管④的实验,你对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得出的结论是 。
(3)试管③中蒸馏水煮沸和植物油的作用是 。
【实验探究】向试管中(含生锈铁钉)加入过量10%稀盐酸,浸泡。可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呈黄色,一段时间后黄色变为浅绿色。
(4)推测试管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可能是因为氯化铁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所致。
现进行如下3个实验(持续10小时,已知氢气不影响该反应)。
序号
实验I
实验II
实验III
实验内容
现象
溶液颜色始终呈黄色
产生红褐色沉淀
溶液逐渐由黄色变浅绿色
设计实验I的目的是 。综合分析上述3个实验,试管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的原因是 。
【拓展延伸】探究铜生锈。查阅资料:铜锈蚀物的主要成分为Cu2(OH)2CO3。
(5)空气中的氧气是否参加了铜锈蚀的反应,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必须要做的实验是 (填实验编号)。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充满试管的操作方法是 。
加热时间
0
t1
t2
t3
B中固体质量
4.44
3.60
3.20
3.20
(6)装置如图3所示加热碱式碳酸铜制备氧化铜,先连接A和B,打开活塞,通入空气一会儿,然后关闭活塞,连上C和D,开始加热B,记录在B中固体质量变化,在t3停止加热。
①A装置的作用是 。
②加热前测得D装置的质量为554.12g,t3停止加热后D装置质量为 g。
22. 小红同学向氧化铜和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的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发现无明显现象。小亮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氧化铜和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的废液进行了实验:他分别取50g废液,并向其中连渐加入等浓度的氢氧化销溶液,三组实验的数据与图像如下:
实验组数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g
50
100
80
产生沉淀的质量/g
0.98
2.94
2.94
(1)废液中的溶质有 (填化学式),图像中a的值为 。
(2)求废液中硫酸铜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口罩使用过程中,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断改变,是因为水分不断蒸发,该选项不正确。
B、氯化钠无毒,该选项不正确。
C、氯化钠溶解过程中没有温度变化,是因为氯化钠溶解吸收的热量与钠离子、氯离子与水分子形成水合钠离子、水合氯离子的过程中放出的热量相等,因此伴随着能量变化,该选项不正确。
D、该“特效口罩”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反复多次实验进行检验,该选项正确。
故选:D。
A、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B、氯化钠无毒。
C、氯化钠溶解过程中没有温度变化,是因为氯化钠溶解吸收的热量与钠离子、氯离子与水分子形成水合钠离子、水合氯离子的过程中放出的热量相等,因此伴随着能量变化。
D、该“特效口罩”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反复多次实验进行检验。
本题主要考查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问题,比较简单。
2.【答案】D
【解析】解:A、固体W的溶解度曲线是图乙中的b错误,是a,因为在t3℃时,50gW恰好溶解在100g水中;故选项错误;
B、①~③溶液中,只有②是饱和溶液错误,因为①③都是恰好饱和;故选项错误;
C、①~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③>②=①,③>②>①错误;故选项错误;
D、若将②升温至t2℃,固体不能全部溶解正确,因为t2℃时,W的溶解度是30g;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固体W的溶解度曲线是图乙中的b错误,是a;B、①~③溶液中,只有②是饱和溶液错误,因为①③都是恰好饱和;C、①~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③>②>①错误;D、若将②升温至t2℃,固体不能全部溶解正确;
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等,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解答】
A.米饭、土豆中富含糖类,符合题意;
B.番茄、黄瓜中富含维生素,不合题意;
C.牛肉、鸡蛋中富含蛋白质,不合题意;
D、奶油、花生油中富含油脂,不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根据石蕊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遇酸性溶液不变色作答。
【解答】
A、石蕊遇酸性溶液变红,故A错误;
B、石蕊遇碱性溶液变蓝,故B正确;
C、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故C正确;
D、酚酞遇酸性溶液不变色,故D正确。
故选A。
5.【答案】A
【解析】解:A、三种物质不能结合生成水、气体或沉淀,且在水溶液中都是无色的,故A正确;
B、NaOH、CuSO4能结合生成氢氧化铜的蓝色沉淀,不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故B错误;
C、BaCl2、H2SO4能结合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不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故C错误;
D、FeCl3在水溶液中为黄色,得到的不是无色溶液,故D错误;
故选A。
根据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能否生成水、气体或沉淀来判断物质能否共存,并根据得到的是无色溶液来解答,则注意Cu2+、Fe3+等在溶液中都呈现出一定的颜色。
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学生应能从复分解反应的角度来理解物质能否共存,还应熟悉常见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颜色、离子在水溶液中的颜色。
6.【答案】C
【解析】解:A.鸡蛋清遇浓硝酸变黄是浓硝酸与蛋白质发生了化学反应,使蛋白质失去了生理活性,故正确;
B.镁是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故正确;
C.黄铜片和铜片互相刻画,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铜片上留下的痕迹比黄铜片上的深,故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故正确。
故选:C。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蛋白质的性质、合金的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B
【解析】解:A.丁基锂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B.丁基锂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12×412×4+1×9+7×100%=75%,故正确;
C.丁基锂遇水易自燃,所以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燃烧,不能用水浇灭,故错误;
D.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到几万、甚至几十万,而丁基锂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4+1×9+7=64,所以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错误。
故选:B。
A.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式的含义并能灵活运用、由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B
【解析】解:A、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密度数据表,无法判断液体物质挥发性的大小,故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根据溶解度曲线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和不大的物质,可以分别采用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的方法结晶,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故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判断有无沉淀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金属活动性顺序、溶解度曲线、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的应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即可解答.
熟练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溶解度曲线、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应用水解题的关键.
9.【答案】A
【解析】解:A、分离CO2、H2混合物,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氢气不能,先用NaOH溶液吸收掉CO2分离出H2,再向该NaOH溶液加足量稀盐酸,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释放出CO2,故选项实验设计能够达到目的。
B、Ba(OH)2能与过量的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碳酸钠(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
C、KCl固体易溶于水,CaCO3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
D、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由于有氢氧化钠生成,无法确定原溶液中是否含氢氧化钠,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
故选:A。
A、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氢气不能,碳酸钠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B、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C、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D、根据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0.【答案】A
【解析】解:A、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故说法正确;
B、pH大于7的一定是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例如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但属于盐溶液,故选项错误;
C、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例如氢气燃烧;故选项错误;
D、通入二氧化碳后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A。
A、根据化合物的概念进行分析。
B、pH大于7的一定是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C、根据置换反应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酸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通过回答本题可知有些知识要严格按照定义去推断,不能简单看表面现象。要从概念的实质出发去分析问题,解答此类题可用举反例的方法解决。
11.【答案】B
【解析】解:硫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了亚硫酸,亚硫酸能与碳酸钙反应。由题意可知,分别取等质量的硫粉在酒精灯上引燃后,伸入体积相同的甲、乙两个集气瓶中;充分燃烧后,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充分振荡,使生成的气体全部溶于水,甲瓶中水的体积少生成的酸的浓度大,与大理石反应的速率快,丁中大理石粉末与酸的接触面积大,反应的速率快。由以上分析可知,B正确。
故选:B。
根据影响反应的速率的因素分析判断,溶液的浓度越大、接触面积越大,反应的速率越快。
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那些即可分析判断。
12.【答案】B
【解析】解:A、乙试管中产生气泡速率大于甲试管中产生气泡速率,不能说明金属活动性:镁>铁,这是因为利用的酸不同,故选项实验结论错误。
B、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通常状况下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故选项实验结论正确。
C、甲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乙试管中的铁钉不生锈,说明没有水铁钉不会生锈,不能说明只需与水接触铁钉就会生锈,故选项实验结论错误。
D、向盛有NaOH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烧杯中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H2SO4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热量,这是因为氢氧化钠溶于水也放热,故选项实验结论错误。
故选:B。
A、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
B、根据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锈蚀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3.【答案】C
【解析】解:A、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最横坐标是硫酸的质量,开始时应该是产生的氢气的质量相等,说法错误;
B、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锌粉和铁粉,硫酸全部参加反应,产生的氢气的质量相等,但是锌的反应速率应该是大于铁,说法错误;
C、向等质量的铝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硫酸的质量相同,则产生的氢气的质量相等,最终金属铝产生的氢气的质量大于铁,说法正确;
D、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铝粉和铁粉,最终产生的氢气的质量应该相等,说法错误;
故选:C。
根据已有的金属的性质结合图象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加强对金属性质的掌握以及与图象的关系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C
【解析】解:A、FeCl3溶液呈黄色,首先鉴别出黄色的FeCl3溶液;能与FeCl3溶液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的是NaOH溶液,再将剩余的两种溶液分别滴加至蓝色沉淀中,能使沉淀消失的是稀盐酸,无明显变化的是氯化钠溶液,故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
B、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碳酸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H2SO4,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aCl2;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NaCl溶液;故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
C、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它试剂无法鉴别。
D、Cu(NO3)2溶液是蓝色的,首先鉴别出蓝色的Cu(NO3)2溶液;能与Cu(NO3)2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的是的是KOH溶液,能与K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MgCl2,无明显变化的是Na2SO4溶液,故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
故选:C。
在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中,首先观察有无有特殊颜色的物质,若有,将有颜色的溶液鉴别出来,然后再借用这种溶液鉴别其它溶液;若都没有颜色就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分析鉴别。
解答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时,若选项中有带色的离子,首先鉴别,然后再鉴别其它的物质;若都没有颜色,可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鉴别。
15.【答案】D
【解析】解:A、由于锌粒的量不明确,因此是否充分反应不能确定,但至少可以知道锌会和混合溶液中活动性最弱的银的盐反应,即反应后所得固体中应含有银;对于固体中是不明含有铜不能确定,所以说固体一定含有铜的判断不正确;而反应后的溶液中应含有硝酸锌和活动性大于锌的镁盐硝酸镁。说法不正确;
B、根据上面的分析,反应后所得固体一定含有银,而不是可能含有银。说法不正确;
C、由于锌的量不明确,所以混合溶液中的硝酸银是否完全反应不能确定,所以,溶液中一定不含硝酸银的说法不正确;固体中一定含有镁的说法一定不正确,因为锌不能置换出镁;固体中一定含锌的说法依据不足,因为不知道锌是否过量。说法不正确;
D、综合上述分析,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镁、硝酸锌的说法是正确的;固体中可能含锌、铜的说法是有可能的;说法正确;
故选:D。
根据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关系:镁>锌>铜>银,判断向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粒可能发生的反应,选出对于反应的分析正确的选项.
金属放入盐的混合溶液,金属按盐中金属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和盐先后反应,即先与活动性最弱的金属的盐反应.
16.【答案】C H2SO4+Ca(OH)2=CaSO4+2H2O CO2 Fe2O3+6HCl=2FeCl3+3H2O CuSO4
【解析】解:(1)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能吸附色素和异味。可用于制糖工业脱色的是活性炭,其化学式为:C;
(2)熟石灰具有碱性,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以稀硫酸为例)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Ca(OH)2=CaSO4+2H2O;
(3)干冰易升华,获得低温,可用于人工降雨,其化学式为CO2;
(4)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可用稀盐酸除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Fe2O3+6HCl=2FeCl3+3H2O;
(5)硫酸铜是重金属盐,使蛋白质结构破坏、失去原有生理功能重金属盐是硫酸铜,其化学式为:CuSO4。
故答案为:(1)C;
(2)H2SO4+Ca(OH)2=CaSO4+2H2O;
(3)CO2;
(4)Fe2O3+6HCl=2FeCl3+3H2O;
(5)CuSO4。
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7.【答案】Al、Fe、C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容易失去电子 CuCl2+Fe=FeCl2+Cu Fe+2HCl=FeCl2+H2↑ 合金的组成和结构发生了改变 铝制品表面易形成一层致密而坚固的氧化铝薄膜,包裹在铝制品表面,阻止铝制品与氧气反应 +6 C
【解析】解:(1)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氧、硅、铝、铁、钙等,则以上矿石中所含金属元素在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由多到少的顺序是Al、Fe、Ca;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金属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原因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容易失去电子;
(2)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孔雀石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氯化铜与铁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氯化亚铁;剩余的铁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亚铁;故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Cl2+Fe=FeCl2+Cu;Fe+2HCl=FeCl2+H2↑;
(3)高炉用赤铁矿炼铁,赤铁矿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各类铁合金因其性能优越适用范围远超过纯铁,合金的性质不同于纯铁,原因是组成和结构发生了改变;
(4)电解氧化铝生成铝和氧气,其原理是:;铝制品表面易形成一层致密而坚固的氧化铝薄膜,包裹在铝制品表面,阻止铝制品与氧气反应,故铝制品抗锈蚀能力性远高于铁制品;
(5)CaWO4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钨元素化合价为(+2)+(−2)×4+x=0,x=+6;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
A、将钨插入稀盐酸溶液中,若有气泡产生,说明钨的活动性比铜强,若无现象,则无法判断铜和钨的活动性,选项错误;
B、氢氧化铜是不溶性固体,和金属钨不反应,选项错误;
C、将钨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若钨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说明钨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否则比铜弱,选项正确;
故选:C。
故答案为:(1)Al、Fe、C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容易失去电子;
(2)CuCl2+Fe=FeCl2+Cu;Fe+2HCl=FeCl2+H2↑;
;合金的组成和结构发生了改变;
;铝制品表面易形成一层致密而坚固的氧化铝薄膜,包裹在铝制品表面,阻止铝制品与氧气反应;
(5)+6;C。
(1)根据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氧、硅、铝、铁、钙等,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进行分析;
(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孔雀石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氯化铜与铁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氯化亚铁进行分析;
(3)根据赤铁矿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铁进行分析;
(4)根据电解氧化铝生成铝和氧气,铝制品表面易形成一层致密而坚固的氧化铝薄膜进行分析;
(5)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铁的冶炼、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金属元素的存在及常见的金属矿物等相关知识,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18.【答案】b 蓝 CO2、H2 B BD
【解析】解:(1)淀粉结构模型图中,代表直链淀粉的是b;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淀粉遇碘变蓝色;
(2)根据题意,我国科研团队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实验室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和氢气到淀粉分子的人工全合成,则人工合成淀粉途径的起始反应物是CO2、H2;
(3)由图知,2.5h~3h支链淀粉的含量超过了直链淀粉的含量,则该时间段人工合成淀粉过程中支链淀粉占比最高,故选:B。
(4)A、白菜中不富含淀粉,故A不符合题意;
B、天然淀粉合成与积累涉及约60步代谢反应,而人工合成淀粉只需11步主反应,天然淀粉比人工合成淀粉反应更复杂,故B符合题意;
C、糯玉米口感粘糯,则含有较多粘稠度高的淀粉,则含支链淀粉多,故C不符合题意;
D、若能实现规模化人工合成淀粉,将促进人类发展,故D符合题意。
故选:BD。
故答案为:(1)b;蓝;
(2)CO2、H2;
(3)B;
(4)BD。
(1)根据直链淀粉的是b,淀粉遇碘变蓝色进行分析;
(2)根据在实验室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和氢气到淀粉分子的人工全合成,则人工合成淀粉途径的起始反应物是CO2、H2进行分析;
(3)根据2.5h~3h支链淀粉的含量超过了直链淀粉的含量,则该时间段人工合成淀粉过程中支链淀粉占比最高进行分析;
(4)根据天然淀粉合成与积累涉及约60步代谢反应,而人工合成淀粉只需11步主反应,天然淀粉比人工合成淀粉反应更复杂,糯玉米口感粘糯,若能实现规模化人工合成淀粉,将促进人类发展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素质量的计算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19.【答案】2号饱和石灰水 HCl 10.6 Na2CO3+CaCl2=CaCO3↓+2NaCl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 Na2CO3、NaHCO3 先加过量氯化钙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 再加酚酞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酚酞溶液变红
【解析】解:(1)分别取2、3、4、5、6号溶液于5支试管中,向其中分别滴加1号溶液,发现2、3、5号溶液变红色。说明2、3、5号溶液显碱性,但是不能确定3、5号溶液,只能确定2号溶液是饱和石灰水。
(2)①取4号11.1g和6号7.3g溶液混合均匀后,逐滴加入3号溶液。首先观察到有气泡冒出,然后有沉淀析出,加入3号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气体或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1所示,加入3号溶液的质量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根据图示可知,6号溶液是盐酸,溶质化学式为HCl。据图可知,图1中b点加入10%的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0.44g二氧化碳,可以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b点的数据即消耗碳酸钠溶液的质量。
设生成0.44g二氧化碳需要10%的碳酸钠溶液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10% 0.44g
10644=x×10%0.44g
x=10.6g
答:生成0.44g二氧化碳需要10%的碳酸钠溶液质量为10.6g。
②图1中b−c段是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l,
图2中d→e段是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3)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特点,及猜想一、三、四,可知,猜想二、猜想五是Na2CO3;Na2CO3、NaHCO3;
(4)取少量的滤液A于试管中,先加过量氯化钙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目的是检验并除尽碳酸钠),再加酚酞溶液少许,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碳酸钠),酚酞溶液变红(证明有氢氧化钠),则猜想三成立。
故答案为:(1)2号饱和石灰水。
(2)①HCl;10.6。
②Na2CO3+CaCl2=CaCO3↓+2NaCl;Na2CO3+2HCl=2NaCl+H2O+CO2↑。
(3)Na2CO3;Na2CO3、NaHCO3;
(4)先加过量氯化钙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再加酚酞溶液;产生白色沉淀,酚酞溶液变红。
(1)根据分别取2、3、4、5、6号溶液于5支试管中,向其中分别滴加1号溶液,发现2、3、5号溶液变红色。说明2、3、5号溶液显碱性,但是不能确定3、5号溶液进行分析;
(2)根据有气泡冒出,然后有沉淀析出,加入3号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气体或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1所示,加入3号溶液的质量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Na2CO3+2HCl=2NaCl+H2O+CO2↑,b−c段是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d→e段是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3)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特点,及猜想一、三、四,进行分析;
(4)根据取少量的滤液A于试管中,先加过量氯化钙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目的是检验并除尽碳酸钠),再加酚酞溶液少许,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碳酸钠),酚酞溶液变红(证明有氢氧化钠),则猜想三成立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0.【答案】NaOH+HCl=NaCl+H2O HCl 12 C ABE
【解析】解:(1)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2)一开始,溶液的pH>7说明溶液呈碱性,随着药品的加入溶液的pH逐渐变成小于7,说明是将酸性溶液滴入到碱性溶液中,故仪器A中是稀盐酸,溶质是HCl;
(3)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如图3,当图像达到最高点时,说明此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为中性,所以pH=7,故V的数值最接近12;
(4)A、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溶液由碱性逐渐变为酸性,b点处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说明氢氧化钠没有反应完,所以溶液中的溶质为剩余的氢氧化钠和生成的氯化钠,故A正确;
B、d点处溶液的pH<7,溶液成酸性,此时盐酸过量,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氢和氯化钠,将溶液蒸干,氯化氢气体随水逸出,得到较纯净的氯化钠,故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故B正确;
C、c点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c→d溶液酸性逐渐增强,盐酸过量,此过程中没有氯化钠生成,其质量不再增加,故C错误;
D、图3中e→f过程中,温度升高,此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5)b点处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说明氢氧化钠没有反应完,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钠,需要验证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A、碱性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蓝,可用来验证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故A正确;
B、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加入氯化铁,若有红褐色沉淀生成,说明反应已进行到了b点,故B正确;
C、镁与氢氧化钠和氯化钠都不发生反应,加入镁条,无明显现象,但是若反应已经进行到c点处,此时溶液中只含有氯化钠,加入镁条,依然无明显现象,因此不能确定反应一定进行到了b点处,还可能进行到了c点处,故C错误;
D、碳酸钠与氢氧化钠和氯化钠都不发生反应,与加入镁条类似,不能确定反应一定进行到了b点处,还可能进行到了c点处,故D错误;
E、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加入硫酸铜,若有蓝色沉淀生成,说明反应进行到了b点处,故E正确;
故选:ABE。
故答案为:(1)NaOH+HCl=NaCl+H2O;
(2)HCl;
(3)12;
(4)C;
(5)ABE。
(1)根据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
(2)根据一开始,溶液的pH>7说明溶液呈碱性,随着药品的加入溶液的pH逐渐变成小于7进行分析;
(3)根据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进行分析;
(4)根据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溶液由碱性逐渐变为酸性,b点处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d点处溶液的pH<7,溶液成酸性,c点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c→d溶液酸性逐渐增强,盐酸过量进行分析;
(5)根据b点处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说明氢氧化钠没有反应完,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钠,需要验证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进行分析。
本题属于实验探究题,综合性较强,既有试验探究,又有实验数据图象的分析。只有综合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较好的完成本类试题。
21.【答案】食盐水会加快铁的锈蚀 铁生锈是铁与水和氧气的共同作用 除去水中的氧气和隔绝氧气 探究氯化铁能否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酸性条件下,氯化铁与铁钉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AF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看是否熄灭 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555
【解析】解:(1)试管①中铁与水和氧气接触,试管②中铁与水、氧气和食盐接触,实验发现试管②的铁钉最快锈蚀了,通过对比试管①和试管②实验说明:食盐水会加快铁的锈蚀;
(2)试管③中无氧气参与反应,试管④中无水参与反应,通过试管①、试管③和试管④的实验,对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得出的结论是:铁生锈是铁与水和氧气的共同作用;
(3)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试管③中蒸馏水煮沸和植物油的作用是除去水中的氧气和隔绝氧气;
(4)①设计实验Ⅰ的目的是探究氯化铁能否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②实验Ⅰ中氯化铁与盐酸混合,溶液不变成浅绿色,实验Ⅱ中铁与氯化铁溶液混合,溶液不变成浅绿色,实验Ⅲ中铁、氯化铁和盐酸混合,溶液变成浅绿色,综合分析上述3个实验可知,酸性条件下,氯化铁与铁钉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所以试管D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
(5)A中有二氧化碳、水、氧气参与反应,F中二氧化碳、水参与,没有氧气,证明氧气是否参与了铜锈蚀,用A、F,空气中的氧气是否参加了铜锈蚀的反应,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必须要做的实验是AF;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如果实验D是必须做的实验,则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充满试管的操作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看是否熄灭;
(6)①烧碱是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且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氧化铜,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A装置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②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D装置质量增加,增加的质量即碱式碳酸铜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t3时B中固体的质量不再变化,证明此时碱式碳酸铜已经完全分解,此时固体质量为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44 160
x 3.2g
44160=x3.20g
x=0.88g
则停止加热后D装置质量为:554.12g+0.88g=555g。
故答案为:(1)食盐水会加快铁的锈蚀;
(2)铁生锈是铁与水和氧气的共同作用;
(3)除去水中的氧气和隔绝氧气;
(4)探究氯化铁能否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酸性条件下,氯化铁与铁钉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5)AF;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看是否熄灭;
(6)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②555。
(1)根据试管①中铁与水和氧气接触,试管②中铁与水、氧气和食盐接触,实验发现试管②的铁钉最快锈蚀了进行分析;
(2)根据试管③中无氧气参与反应,试管④中无水参与反应进行分析;
(3)根据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试管③中蒸馏水煮沸和植物油的作用是除去水中的氧气和隔绝氧气进行分析;
(4)根据实验Ⅰ中氯化铁与盐酸混合,溶液不变成浅绿色,实验Ⅱ中铁与氯化铁溶液混合,溶液不变成浅绿色,实验Ⅲ中铁、氯化铁和盐酸混合,溶液变成浅绿色进行分析;
(5)根据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二氧化碳是否充满试管的操作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看是否熄灭进行分析;
(6)根据烧碱是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且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氧化铜,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金属锈蚀的条件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22.【答案】H2SO4、CuSO4 85
【解析】解:(1)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向充分反应后的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由表中数据可知,开始加入的50g氢氧化钠溶液得到的沉淀质量小于第二次加入的,所以废液中有稀硫酸剩余,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不会生成沉淀,等稀硫酸反应完后,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则废液中的溶质有过量的硫酸和生成的硫酸铜,化学式为:H2SO4、CuSO4;由表格数据可知50g氢氧化钠溶液可以生成0.98g的氢氧化铜,80g可以生成2.94g的氢氧化铜,用他们的数值做差,得到生成1.96g氢氧化铜需要30g氢氧化钠溶液,则第一组数据生成了0.98g氢氧化铜需要15g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的50g氢氧化钠溶液中有15g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沉淀,剩下的35g恰好与稀硫酸完全反应,所以a的数值为:50g+35g=85g。
(2)由表格数据分析可得,产生沉淀的最大量为2.94g,设50g废液中含硫酸铜的质量为x,
CuSO4+2NaOH=Cu(OH)2↓+Na2SO4
160 98
x 2.94g
16098=x2.94g
x=4.8g
则废液中硫酸铜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8g50g×100%=9.6%。
答:废液中硫酸铜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6%。
故答案为:
(1)H2SO4、CuSO4;85;
(2)9.6%。
(1)根据表格数据以及反应的先后顺序来分析;
(2)根据生成氢氧化铜的质量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一种物质的分子模型如图所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到相对原子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威海市经开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威海市经开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