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单元测试卷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单元测试卷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共11页。
第四章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如图所示的是德国设计师设计的一个球形透镜太阳能系统,通过透镜聚光之后再发电.此透镜是一个( )A.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C.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D.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2.红外半球摄像头通过捕捉红外线增强夜晚监控效果.下列关于该摄像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B.摄像头捕捉到的红外线是红色的光C.被监控物体在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 D.摄像头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相同3.如图所示,在下列光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 )4.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2 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30 cm处沿主光轴移到15 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A.像变小,像距变小 B.像变大,像距变大 C.像变大,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5.一束平行光从水中射入空气,OP是其中的一条反射光线,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光线OP的光路图的是( )6.下列成语与光的折射现象有关的是( )A.立竿见影 B.镜花水月 C.坐井观天 D.海市蜃楼 7.一凸透镜的焦距为6 cm,若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5 cm处,可得到(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当烛焰离透镜13 cm时成放大的实像,当烛焰离透镜 8 cm时成放大的虚像,则这个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4 cm B.6 cm C.7 cm D.12 cm9.如图所示的是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城市之眼”,它见证了成都由“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跨越式发展,立于此,“城市绿心”跳动的脉搏清晰可感.周末,游人如织,小张拿出手机留影纪念,在黑屏状态下通过屏幕看到了身后游人的像;在拍照时通过屏幕看到了“城市之眼”的像.为了探究成像原因,小张用手指挡住摄像头,发现不能看到“城市之眼”的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游人看见“城市之眼”是因为它是光源B.光照在游人的伞面上发生了镜面反射C.两次通过屏幕看到的像成像原理不同D.摄像头的镜头成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10.下列对光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A.近视眼镜的镜片采用凹透镜是因为凹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B.眼睛能看见物体是因为眼睛发出的光到达了该物体C.兴隆湖中出现科学城建筑的倒影是因为光从空气进入了水中D.雨后天空出现彩虹是因为水珠对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程度不同11.某同学为了探究“视力矫正”原理,利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做了以下实验.如图所示,光屏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倒立实像,他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了,他移走眼镜片,稍微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片是( )A.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C.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2.如图所示的是望远镜和显微镜原理示意图,下面关于它们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显微镜先成放大的实像,再成放大的虚像;②显微镜先成缩小的实像,再成放大的虚像;③望远镜先成缩小的实像,再成放大的虚像;④望远镜先成放大的实像,再成放大的虚像.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二、填空题(16题每空2分,其他每空1分,共18分)13.当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中时,传播方向________(填“不一定”或“一定”)发生偏折.如图所示的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透明介质中传播时发生的现象.由图可知,法线为________,折射角的大小为________.界面的________(填“上”“下”“左”或“右”)边是玻璃.14.小娟对有关光学实验进行比较探究.(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调节器材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透镜的________上,器材在图示位置时,观察到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为倒立、________的实像;若将蜡烛移至35 cm处,则此时凸透镜对烛焰发出的光起________作用.(2)将图中的透镜换为带小孔的遮光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下方,要让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小孔向________调节,此时的像与图中透镜所成的像相比,像的大小________.15.小明给弟弟变了个魔术,他将装有一枚硬币的杯子放在弟弟面前,如图所示,弟弟在A处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沿________传播.小明向杯中缓缓注水后,弟弟能看到硬币了,这是由光的________产生的现象,弟弟看到的是硬币的________(填“实”或“虚”)像. 16.如图所示的是小阳制作的多用途手电筒,AB处是可插入胶片的小插口,CD、EF是可左右伸缩的套筒,DF处装入凸透镜.当手电筒作照明使用时,调节套筒,使灯泡灯丝处于______________位置,射出平行光线;在此基础上,作幻灯机使用时,在AB处插入幻灯片,接下来应把套筒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前方屏幕上观察到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实像.三、解答题(17、18题各7分,其他题各8分,共46分)17.如图所示,请将光路图补充完整. 18.钻石素有“宝石之王”的称谓,因其优越的特性和漂亮的外表而受到大众喜爱(图甲).钻石闪闪发光的奥秘在于控制切割钻石的角度,使入射光线不穿透下部亭部面,而被全部反射.图乙为光线经钻石传播的部分光路图,请补充光传播到E处后的折射光线.19.眼睛健康是大家一直关注的问题,请回答下列与眼睛有关的光学问题. (1)如图甲所示的为正常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时眼睛的自动调节,以下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A.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的眼睛 B.这说明眼睛是一个自动变焦(距)的系统C.看远处的物体常常需要眯起眼睛看 D.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应更凸一些(2)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约为55.22%,且急剧低龄化.图________(填“乙”或“丙”)表示近视眼折光系统的光路示意图,矫正近视眼应戴_______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片.(3)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夜晚看书时突然停电,瞬间眼前一片乌黑,什么都看不到,片刻后才逐渐看见周围的物体.这种变化是因为眼球的________变大.20.同学们学习了“光的折射”知识后,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那么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是否成正比呢?【建立猜想】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可能成正比.【实验探究】同学们测得了四组实验数据.第2次实验如图所示,请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实验序号1234入射角20°40°60°80°折射角13°____34°41°【实验结论】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__________(填“成正比”或“不成正比”).【评价与交流】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某同学正在探究“视力的矫正”原理,如图所示.他在实验时观察到以下现象:①将眼镜甲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只有将光屏远离透镜移动时,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②将另一眼镜乙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也变得模糊了,只有将光屏靠近透镜移动时,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1)分析实验现象可知:甲、乙两个眼镜中,______是凹透镜,________是凸透镜.(2)在实验现象①和②中,属于远视眼矫正原理的是____________,属于近视眼矫正原理的是________(填写实验现象序号). 2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他先调整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及光屏中心使其位于同一高度上,然后将它们调节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1)此时像的特点是什么?(说明像的倒正、大小和虚实) (2)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动,把蜡烛移到零刻度处,则应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且像的大小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若将蜡烛移到20 cm刻度处,透镜保持不动,移动光屏后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则此时蜡烛经凸透镜成__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答案 一、1.A 2.C3.A 【解析】黑板反光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故C错误;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机底片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4.B5.B 【解析】光从水中射入空气,在水面处同时发生反射与折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且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故B正确.6.D 7.B8.D 【解析】当烛焰离透镜13 cm时成放大的实像,则f<13 cm<2f,可得6.5 cm<f<13 cm;当烛焰离透镜8 cm时成放大的虚像,由此知f>8 cm.综上可得8 cm<f<13 cm.9.C 【解析】“城市之眼”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光照在游人的伞面上发生的是漫反射,故B错误;在黑屏状态下通过屏幕看到了身后游人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在拍照时通过屏幕看到了“城市之眼”的像,是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两次成像原理不同,故C正确,D错误.10.D 【解析】近视眼镜采用凹透镜,是因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眼睛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进入了人的眼睛.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故D正确.11.A 【解析】由题中“移走眼镜片,稍微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知,眼镜片对光有会聚作用,是远视眼镜片.12.A 【解析】显微镜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把标本放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会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这个放大的实像正好成在目镜焦点以内,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显微镜的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①正确,②错误;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时,物体通过物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像通过靠近眼睛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③正确,④错误.二、13.不一定;EA;40°;右 【解析】当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一定发生偏折;由题图可知∠FOE=90°-60°=30°=∠EOD,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此时的EA为法线;光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所以FO为入射光线,OD为反射光线,OB为折射光线,折射角∠AOB=40°,入射角∠FOE=30°,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光线是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的,即界面的右侧是玻璃.14.(1)主光轴;等大;会聚 (2)上;不变【解析】(2)将题图中的透镜换为带小孔的遮光板,烛焰发出的光沿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在光屏上会聚成倒立的实像.已知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下方,要让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将小孔向上调节;因为像距等于物距,所以像、物等大,所以此时的像与透镜所成的像相比,像的大小不变.15.直线;折射;虚16.凸透镜焦点;右;倒立三、17.【解】如图所示. 18.【解】如图所示. 19.(1)BD (2)丙;凹透镜 (3)瞳孔【解析】(1)正常眼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清晰,就是根据晶状体自动调节的原理,说明眼睛是一个自动变焦(距)系统,所以题图中可能是同一个人的眼睛观察远近不同物体时的情况,故A错误,B正确;对于正常眼,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时正常看就行,但对于近视眼,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通过眯眼的方式让晶状体在一定程度上变薄,有利于看清远处的物体,故C错误;看近处的物体时,要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应该让晶状体的会聚能力变强,所以应该变凸一些,故D正确.(2)题图丙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表示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用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3)夜晚看书时突然停电,瞬间眼前一片乌黑,什么都看不到,片刻后才逐渐看见周围的物体.这种变化是因为眼球的瞳孔变大,使进入眼睛的光线变多.20.24°;不成正比;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21.(1)甲;乙 (2)②;①【解析】①中,“将光屏远离透镜移动时,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说明眼镜甲对光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②中,“将光屏靠近透镜移动时,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说明眼镜乙对光有会聚作用,是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22.【解】(1)倒立、缩小的实像.(2)左;变小 (3)缩小【解析】(1)由题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故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动,把蜡烛移到零刻度处,即蜡烛向左移动,物距变大,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得,光屏应向左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且像的大小变小.(3)由题图可知,像距为15 cm,大于一倍焦距,若将蜡烛移到20 cm刻度处,透镜保持不动,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光屏上成缩小的实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