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01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02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03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大庆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命题人:段春颖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段赞美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但要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讲得通俗一点,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然而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么?或者问得再直截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画。这相片和图画可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文学作品也是同样。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杜工部的《后出塞》:“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了眼睛。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
    以上几个实例归纳在一起,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摘编自朱光潜《无言之美》)
    材料二:
    古人有“言不尽意”之说,语言本来是传达思想情感的工具,但有些微妙的思想情感,却不能为语言所曲折尽传。有时一颦一笑,一个流盼,一个手势,其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比直接说出来的不知丰富多少倍。
    诗歌以抒情见长,诗人深知语言的表达功能和不足之处,他不但力求以言传情,而且善于因难见巧,把“言不尽意”这一语言的表达缺憾,化为“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抒情技巧,这种技巧就是通常所说的含蓄。诗的含蓄美,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一种“不言之美”。
    司空图在《诗品》中论“含蓄”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着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咏想象而得之。有如绝色美人,淡扫蛾眉,不事艳妆,而自觉风韵天然,楚楚动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只不过就眼前景物略施点染而已,不言离思,而别意之深长已悠然不尽。
    由于含蓄之富于暗示性,在表现上以少总多,从无见有,就大大开拓了诗歌的内容涵量,并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余地。有些情事或意愿,不宜在诗中正面直说,通过委婉含蓄的手法来表现,则显得雅致大方,别有风神。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从屈原以来形成了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抒情传统,后人许多宫怨和闺怨诗,大都借以自伤不遇,在风格手法上不出含蓄一路。
    含蓄的诗,由于不作铺陈直叙,而通过淡墨勾勒之笔和曲折比兴之词,追求言外的意趣风神,因而其意象常常带有某种朦胧性和多义性。含蓄的艺术魅力即在于此。厨川白村说:“烛光照着的关闭的窗是作品。”因为这种窗户不像敞开的窗户那样一览无余;它虽然关闭着,但在摇曳的烛光映照下,若明若暗,使人既能窥视,却又不甚分明;在朦胧中格外富有一种诱惑力,诱发人去猜度和想象那窗户里面隐藏着的全部秘密。这境界与诗的含蓄十分相象,李商隐的《无题》诗,就是这种“烛光照着的关闭的窗户”。千百年来,无数读者在窥探这扇窗户,在朦胧中各有所见,但似乎都不能尽其底蕴。含蓄的诗之所以耐人寻味者,大半在于此。苏东坡说:“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所谓“必此诗”,就是说一不二,直白浅露,毫无含蓄蕴藉之致。这是作诗之忌。
    含蓄是诗美的一种表现,而不是美的极致。含蓄与否,应视具体情景而定,不能为含蓄而含蓄。
    (摘编自吴战垒《诗的含蓄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片和实物都两两相称,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但是图画在稍有美术胃口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更加深刻和浓厚。
    B. 美术作品要让欣赏者获得更加丰富深刻的美感,作者创作艺术作品表现思想情感就要稍微含蓄,甚至留有想象空间。
    C.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后人宫怨和闺怨诗继承从屈原以来形成了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抒情传统,都借以自伤不遇,风格手法含蓄。
    D. 言所以达意,却有“言不尽意”的不足,正是诗人力求以言传情,善于把这一缺憾转化为含蓄的抒情技巧,才构成了诗的含蓄美。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是多变的、混整的、无限的,言是固定的散碎的、有迹象的、有限的,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可见文学创作不追求以言达意。
    B. 材料一和材料二以文学为核心话题,立足“言不尽意”,强调“无言之美”,认为文学作品含蓄的比尽量流露的更具魅力。
    C. 含蓄的诗追求言外的意趣风神,富有暗示性,更耐人寻味,更有想象余地,这源于意象常常带有某种朦胧性和多义性。
    D. 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能违背基本原则,要“和自然逼真”,指美术作品要讲究真实性,但创作时其实可不必“尽量表现”。
    3. 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子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 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
    C. 汉乐府《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D. 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4. 材料一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地展开论证,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5. 如何理解材料二画线句子“有如绝色美人,淡扫蛾眉,不事艳妆,而自觉风韵天然,楚楚动人”?
    【答案】1. C 2. D 3. C
    4. ①首先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的论题;②接着作者从言与意的关系出发,反面论证文学艺术不能也不必做到言完全达意;③然后以美术、文学、雕刻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从正面论述“无言”比“言尽”更能表现美;④最后归纳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5. ①运用比喻手法,形象说明含蓄就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②含蓄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勾勒几笔,使诗歌富有暗示性,突出诗的含蓄美正是一种“不言之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后人宫怨和闺怨诗继承从屈原以来形成了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抒情传统,都借以自伤不遇”错,扩大范围。原文“后人许多宫怨和闺怨诗,大都借以自伤不遇”的“许多”“大都”表明是大多数,而非所有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可见文学创作不追求以言达意”错,曲解文意。原文“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强调的是不必“尽量表现”,而不是不表现。
    B.“材料一和材料二以文学为核心话题”错,以偏概全;材料一论述的话题不只是文学,还包括绘画、雕刻等美术美学范畴。
    C.“这源于意象常常带有某种朦胧性和多义性”错,颠倒关系;原文“含蓄的诗,由于不作铺陈直叙,而通过淡墨勾勒之笔和曲折比兴之词,追求言外的意趣风神,因而其意象常常带有某种朦胧性和多义性”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选项颠倒因果关系。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无论文学还是美术等艺术作品“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强调含蓄和暗示。
    A.以水流不断暗示时间的流逝。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B.作品描绘了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巨蛇缠死的情形,传达出的人与神之间的悲剧性冲突,使它富有了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C.语言浅白,抒情直露,不适合。
    D.描写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可以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部分第一段,根据第一段“这段赞美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但要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可知,首先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第二部分第二段,根据“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可知,第二段论证“言”与“意”的关系,说明“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反面论证文学艺术不能也不必做到言完达意。
    第三部分第三至六段,第三段先说“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然后分析得出结论,“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第四段以摄影和图画对照,说明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的图画反而让人觉得美,“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第五段回到文学作品上,说“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然后举陶渊明的《时运》和杜工部的《后出塞》为例说明“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第六段先说明“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然后以雕刻为例,“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西洋爱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了眼睛”进行论证。总之,这部分以美术、文学、雕刻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从正面论述“无言”比“言尽”更能表现美。
    第四部分第七段,根据“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可知,最后归纳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此句是比喻句,理解含义必须放入原文语境分析。
    此句之前写的是“司空图在《诗品》中论‘含蓄’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着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咏想象而得之”,其中观点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着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咏想象而得之”。
    画线句是用来论证这个观点的比喻论证法,喻体“绝色美人”比喻的是好的作品;“淡扫蛾眉,不事艳妆”比喻的是“不着一字”“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而自觉风韵天然,楚楚动人”比喻的是“尽得风流”“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咏想象而得之”。这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含蓄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勾勒几笔,使诗歌富有暗示性,突出诗的含蓄美正是一种“不言之美”。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李三
    汪曾祺
    李三是地保,又是更夫。他住在土地祠。土地祠每坊都有一个。“坊”后来改称为保了。只有死了人,和尚放焰口,写疏文,写明死者籍贯,还沿用旧称:“南赡部洲中华民国某省某县某坊信士某某……”云云,疏文是写给阴间的公事。大概阴间还没有改过来。土地是阴间的保长。其职权范围与阳间的保长相等,不能越界理事,故称“当坊土地”。李三所管的,也只是这一坊之事。出了本坊,哪怕只差一步,不论出了什么事,死人失火,他都不问。一个坊或一个保的疆界,保长清楚,李三也清楚。
    李三同时又是庙祝。庙祝也没有多少事。初一、十五,把土地祠里外打扫一下,准备有人来进香。过年的时候,把两个“灯对子”找出来,挂在庙门两边。灯对子是长方形的纸灯,里面是木条钉成的框子,外糊白纸,上书大字,一边是“风调雨顺”,一边是“国泰民安”。灯对子里有横隔,可以点蜡烛。从正月初一,一直点到灯节。这半个多月,土地祠门前明晃晃的,很有点节日气氛。这半个月,进香的也多。每逢香期,到了晚上,李三就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香钱倒出来,一五一十地数一数。
    偶尔有人来赌咒。两家为一件事分辩不清,——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西家偷了,两家对骂了一阵,就各备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两个人同时磕了头,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若是某某偷了我的东西,就叫他现世现报!”另一个说:“土地老爷在上,我若做了此事,就叫我家死人失天火!他诬赖我,也一样!”咒已赌完,各自回家。李三就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吹灭,拔下,收好,备用。
    地保所管的事,主要的就是死人失火。一般人家死了人,他是不管的,他管的是无后的孤寡和“路倒”。一个孤寡老人死在床上,或是哪里发现一具无名男尸,在本坊地界,李三就有事了:拿了一个捐簿,到几家殷实店铺去化钱。然后买一口薄皮棺材装殓起来;省事一点,就用芦席一卷,草绳一捆(这有个名堂,叫做“万字纹的棺材,三道紫金箍”),用一把锄头背着,送到乱葬冈去埋掉。因此本地流传一句骂人的话:“叫李三把你背出去吧!”李三很愿意本坊常发生这样的事,因为募化得来的钱怎样花销,是谁也不来查帐的。李三拿埋葬费用的余数来喝酒,实在也在情在理,没有什么说不过去。这种事,谁愿承揽,就请来试试!哼,你以为这几杯酒喝到肚里容易呀!不过,为了心安理得,无愧于神鬼,他在埋了死人后,照例还为他烧一陌纸钱,瞌三个头。
    李三希望人家失火么?哎,话怎么能这样说呢!换一个说法:他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灭。火灭之后,如果这一家损失不大,他就跑去道喜:“恭喜恭喜,越烧越旺!”如果这家烧得片瓦无存,他就向幸免殃及的四邻去道喜:“恭喜恭喜,土地菩萨保佑!”他还会说:火势没有蔓延,也多亏水龙来得快。言下之意也很清楚:水龙来得快,是因为他没命的飞跑。听话的人并不是傻子。他飞跑着敲锣报警,不会白跑,总是能拿到相当可观的酒钱的。
    地保当然还要管缉盗。谁家失窃,首先得叫李三来。李三先看看小偷进出的路径。是撬门,是挖洞,还是爬墙。按律(哪朝的律呢):如果案发,撬门罪最重,只下明火执仗一等。挖洞次之。爬墙又次之。然后,叫本家写一份失单。事情就完了。如果是爬墙进去偷的,他还不会忘了把小偷爬墙用的一根船蒿带走。——小偷爬墙没有带梯子的,只是从河边船上抽一根竹篙,上面绑十来个稻草疙瘩,戗在墙边,踩着草疙瘩就进去了。偷完了,照例把这根竹篙靠在墙外。这根船篙不一会就会有失主到土地祠来赎。——“交二百钱,拿走!”
    丢失衣物的人家,如果对李三说,有几件重要的东西,本家愿出钱赎回,过些日子,李三真能把这些赃物追回来。但是是怎样追回来的,是什么人偷的,这些事是不作兴问的。这也是规矩。
    李三打更。左手拿着竹梆,吊着锣,右手拿锣槌。
    笃,铛。定更。
    笃,笃;铛——铛。二更。
    笃,笃,笃;铛,铛——铛。三更。
    三更以后,就不打了。
    打更是为了防盗。但是人家失窃,多在四更左右,这时天最黑,人也睡得最死。李三打更,时常也装腔作势吓唬人:“看见了,看见了!往哪里躲!树后头!墙旮旯!……”其实他什么也没看见。
    一进腊月,李三在打更时添了一个新项目,喊“小心火烛”: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
    “火塘扑熄,——水缸上满!——
    “老头子老太太,铜炉子撂远些——!
    “屋上瓦响,莫疑猫狗,起来望望——!
    “岁尾年关,小心火烛……”
    店铺上了板,人家关了门,外面很黑,西北风呜呜地叫着,李三一个人,腰里别着一个白纸灯笼,大街小巷,拉长了声音,有板有眼,有腔有调的喊着,听起来有点凄惨。人们想到:一年又要过去了。又想:李三也不容易,怪难为他。
    没有死人,没有失火,没人还愿,没人家挨偷,李三这几天的日子委实过得有些清淡。他拿着锣、梆,很无聊地敲着三更:
    “笃、笃、笃;铛,铛——铛!”
    一边敲,一边走,走到了河边。一只船上有一枝很结实的船篙在船帮外面别着,他一伸手,抽了出来,夹在胳肢窝里回身便走。他还不紧不慢地敲着:
    “笃,笃,笃;铛,铛——铛!”
    不想船蒿带不动了,篙子后梢被一只很有劲的大手攥住了。
    李三原想把船篙带到土地祠,明天等这个弄船的拿钱来赎,能弄二百钱,也能喝四两。不想这船家刚刚起来撒过尿,躺下还没有睡着。他听到有人抽篙子,爬出舱口一看:是李三!
    “好,李三!你偷篙子!”
    “莫喊!莫喊!”
    李三不是很要脸面的人,但是一个地保偷东西,而且叫人当场抓住,总不大好看。
    “你认打认罚?”
    “认罚!认罚!罚多少?”
    “罚二百钱!”
    李三老是罚乡下人的钱。谁在街上挑粪,溅出了一点,“罚!二百钱!”谁在不该撒尿的地方撒了尿,“罚!二百钱!”没有想到这回被别人罚了。李三挨罚,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文本二: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士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逢香期的晚上,李三都要把收香钱的柜子打开,把里面的香钱数一数。李三的行为主要是想看一看上香的人心里是否虔诚。
    B. 赌咒的人家赌完咒回家后,李三总会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拔下,收好,备用。李三的行为充分展示了底层人民的节约美德。
    C. 李三对于人家失火的态度是:希望火不成灾,及时救灭。火灭之后,他总能左右逢源。李三的态度决定于自己能否从中获益。
    D. 李三在打更时偷拿弄船的船篙,却不巧被当场抓住了。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李三认罚二百钱。李三的行为自作自受。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塑造的李三是一个乡土市井中普通小人物,这体现了汪曾祺关注小人物的独特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态度,让人惊诧于作家对“微小”事物的趣味。
    B. 小说情节舒缓,叙事娓娓道来,没有刻意营造激烈的情节氛围,只是很平淡的叙述故事,作家的情感态度在笔下直接地流露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
    C. 小说的语言平实、质朴、短句较多,没有特别复杂的修辞的使用。语言风格干净、简约、恬淡、亲切美好、舒缓有致,看似简单,但却技巧精深。
    D.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展开故事,汪曾祺以局外人的口吻,叙述李三的故事。这样的叙述角度,自由而灵活,可以多角度、多方位描述故事。
    8. 在《汪曾祺小说选》的自序中,汪曾祺发表了一些对于小说的独特看法:“我曾想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线。后来在形式上排除了诗,不分行了,散文的成份是一直都明显地存在着的。”请结合作品从小说结构及意境营造的角度,简要分析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9. 研读文本一、文本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本一的故事是否符合费孝通对乡土社会特点的理解?
    【答案】6. C 7. B
    8. ①结构上,汪曾祺在叙述故事时顺其自然,随性写作,结构自然松散:小说中对李三故事的描述没有激烈的情节冲突,如同家常一样娓娓道来;②意境营造上,汪曾祺着力刻画乡土的自然风情、文化、风土人情,营造出散漫的生活氛围:李三的故事如同发生在读者的生活中。
    9. 符合:①两家发生纠纷之后,选择到土地祠来赌咒,而不是去官府打官司,影响他们的正是乡土社会的传统,遇到理不清的纠纷请神明解决;②失窃后,想找回丢失的重要的东西,本家出钱找李三赎回,而不是由官府缉盗,这表明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强大;③李三偷船篙被当场抓住,选择同等的处理办法,认罚二百钱,遵循了礼治秩序的传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A.“看一看上香的人心里是否虔诚”错误,“一五一十地数一数”这一动作和细节描写体现了李三的贪婪。
    B.“李三的行为充分展示了底层人民的节约美德”错误,“李三总会把只点了小半截的蜡烛拔下,收好”体现其贪婪。
    D.“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错误,由“认罚!认罚!罚多少?”“罚二百钱!”可知李三是直接认罚。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B.“作家的情感态度在笔下直接地流露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错误,这篇小说中作家的情感态度不直接,也不能让人一目了然。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体裁特征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作品从小说结构及意境营造的角度,简要分析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特点”,也就是说从结构和意境营造两个方面分析其“散文化”。
    首先看结构上,小说讲述李三作为庙祝挂对子、收香钱、拔蜡烛;最为地保背死人、埋死人;因为失火可以得到酒钱;作为地保缉盗;因为偷盗船篙被罚等几件事,作者叙述了这么多事,都是随性而为,顺其自然,没有任何激烈的矛盾冲突,具有散文化的特点。
    就意境营造而言,由“只有死了人,和尚放焰口,写疏文,写明死者籍贯,还沿用旧称”“初一、十五,把土地祠里外打扫一下,准备有人来进香。过年的时候,把两个‘灯对子’找出来,挂在庙门两边”“偶尔有人来赌咒。两家为一件事分辩不清,——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西家偷了,两家对骂了一阵,就各备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等句子着力刻画了乡土社会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充满了生活的氛围,营造了散漫的意境。具备散文化的特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题需要首先分析乡土社会的特点:乡士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由文本一“两家为一件事分辩不清,——常见的是东家丢了东西,怀疑是西家偷了,两家对骂了一阵,就各备一份香烛到土地祠来赌咒。两个人同时磕了头,一个说:‘……就叫他现世现报!’另一个说:‘就叫我家死人失天火!他诬赖我,也一样!’咒已赌完,各自回家”可知,两家发生纠纷,不是去官府打官司,而是选择到土地祠来赌咒,请神明解决纠纷,这正是乡土社会的传统。
    由“地保当然还要管缉盗。谁家失窃,首先得叫李三来”“丢失衣物的人家,如果对李三说,有几件重要的东西,本家愿出钱赎回,过些日子,李三真能把这些赃物追回来”可知,村里发生盗窃之事,村民也不报案,而是让地保李三进行解决,自己出钱赎回,这表明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强大。
    由“一只船上有一枝很结实的船篙在船帮外面别着,他一伸手,抽了出来,夹在胳肢窝里回身便走” “你认打认罚?”“认罚!认罚!罚多少?”“罚二百钱!”可知,李三李三偷船篙被当场抓住,也不报案,而是认罚二百钱,遵循了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传统。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辙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然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
    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注】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文字狱被人构陷下狱。苏辙闻悉,冒株连的风险,连夜上书为其兄苏轼求情。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窃思A念B轼C居家D在官E无大F过G惟H是赋I性愚直J好K谈古L今得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与“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相”含义不同。
    B. 通判,官制始于宋朝时期,由皇帝亲自任命,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在清朝通判也称为“分府”,品等为正六品。
    C. 肉刑,司法机关对犯人处以“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的刑罚,它不仅使人遭受肉体上痛苦,而且因受刑后特征明显又有耻辱性质,西汉文景之时被废除。
    D. “无所告诉”与“则告诉不许”(《陈情表》)两句中的“告诉”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以呼天抢地的语气陈述人命关天的危迫,继而动之以手足之情,晓之以如焚之忧,感人至深。
    B. 第三段中苏轼一段话,一谓苏轼少有大志,又遇杰出明主,深欲报效朝廷;二谓平素在朝势力孤危,一旦身陷囹圄,除兄弟外无人搭救。
    C. 苏轼在被捕前让人对苏辙说,自己在朝中很是孤单,身边亲近的人因为怕受到牵连不会为自己讲情,希望苏辙能念及手足之情向皇帝为自己求情。
    D. 苏辙举缇萦没身赎父的典故,想捐出自己的官职为苏轼赎罪,不敢存非分之想,只希望能救兄长出狱,使兄长不至于死在狱中。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
    (2)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14. 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文中苏辙也因“不胜手足之情”而冒死为兄长求情,可见其兄弟情深。试分析本文哪些地方体现了手足深情。
    【答案】10. BGJ 11. D 12. C
    13. (1)苏轼感谢受到圣上的恩泽与宽宥,从此常常追悔自己的过失,不敢再有(轻慢的)行为了。
    (2)我私下怜悯他的志向,没法拒绝(承受)手足之情,所以只好冒死说一句求情的话。
    14. ①听闻消息后苏辙深感危迫,担心兄长安危;
    ②回忆与兄长相依为命的日子,以及对兄长为人处事的理解,情真意切;
    ③冒死为兄长求情,为了兄长甘愿弃官赎罪。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臣私下揣度,苏轼于个人生活和在朝廷为官中,总体上说没有大罪过。只是为人秉性过于率直,喜欢谈古论今。
    “臣窃思念”是主谓结构,意思是臣私下揣度,中间不能断开,应在“思念”后断开,因此选B;
    “轼居家在官无大过”为主谓宾结构,意思是苏轼于个人生活和在朝廷为官中没有大罪过,中间不断开,应在“大过”边断开,故选G;
    “赋性愚直”是主谓结构,意思是秉性过于率直,应在“愚直”后断开,故选J。
    故选BGJ。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正确。相,互相/你。句意:只有哥哥苏轼和我相依为命 /决不会答应你。
    B. 正确。
    C. 正确。
    D.“两句中的‘告诉’含义不同”错误。“告诉”,都是“申诉”的意思。句意:无处申诉的痛苦 /而(我的)申诉不被允许。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身边亲近的人因为怕受到牵连不会为自己讲情”错误。由原文“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可知,原文说的是“况且我在朝中没有朋党,身边亲近的人,肯定没有替我说话的”,而不是“因为怕受到牵连不会为自己讲情”。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荷”,受;“贷”,宽宥;“悔”,追悔;“咎”,过失。
    (2)“哀”,为……而哀,怜悯;“胜”,承受;“言”,说。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原文“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据此看出,听闻消息后苏辙深感危迫,担心兄长安危;
    ②原文“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据此看出,回忆与兄长相依为命的日子,以及对兄长为人处事的理解,情真意切;
    ③原文“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据此看出,冒死为兄长求情,为了兄长甘愿弃官赎罪。
    参考译文:
    臣听说人所处的环境如果很困窘急迫就会呼叫苍天,遇到难忍的痛苦就会呼叫父母,这些都是人感情最强烈的表现。臣虽然如小草一般卑微,但有受危难压迫时的所求,恐怕只有天地和父母能哀怜悲悯我了吧。
    臣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父母,只有哥哥苏轼和我相依为命。现在我听说他犯罪,被捕入狱,我们全家都非常惊恐害怕,担心的是他会有什么不测。臣私下揣度,苏轼于个人生活和在朝廷为官中,总体上说没有大罪过。只是为人秉性过于率直,喜欢谈古论今。他前后几次呈上奏折讨论国事,其中观点与陛下不一致。陛下您有很深广的圣明贤德,没有责难他什么。但苏轼性格过于狂妄,做事缺乏考虑,私下里倚仗天地宽容的恩德,不知道收敛敬畏。近来他在担任杭州通判和密州知府期间,常常看到事物时就有感而发,于是写成诗,用词有些轻佻发挥。在这之前,曾经有一些同僚就把他的诗文呈给陛下过,(但是)陛下放在一旁没追问。苏轼感谢受到圣上的恩泽与宽宥,从此常常追悔自己的过失,不敢再有(轻慢的)行为了,但是他以前写的诗却传开了。臣真心哀叹苏轼过于自信的愚昧,不知道写出来文字容易,但是其中的不恭敬言辞带来的影响不容易消除。虽然他现在已改过自新,但却违反了刑律没有办法挽回。
    苏轼在被捕之前,让人捎话给我说:“我身体早就衰老多病,肯定会死在牢狱里,死也是我应该的。可是我还有遗憾,年少时我怀着有一番有所作为的志向,又恰好逢到世上难遇的贤明君主,虽然当年曾和当政者意见不合,但始终想在晚年为国家报效一点力量。现在却遭到这样的祸患,即使想改过自新,洗心革面来报答贤明的君主,却没有办法了。况且我在朝中没有朋党,身边亲近的人,肯定没有替我说话的。只能指望兄弟亲情,向陛下为我请求。”我私下怜悯他的志向,没法拒绝手足之情,所以只好冒死说一句求情的话。
    从前汉朝的淳于公犯了罪,他的女儿缇萦请求朝廷将自己收为官婢,求得赎回父亲。汉文帝因她而免除了淳于公的肉刑。我现在如蚂蚁一般渺小的诚意,虽远远比不上缇萦,但是陛下比汉文帝更为聪明仁圣。臣想用我的官职赎回兄长苏轼,不敢奢望到最后能够减轻他的罪过,只求能不让他死在牢狱里。(臣的)兄长苏轼所犯的罪,如果有明显的文字根据,(他)一定不敢拒不承认,从而重新犯罪。如果陛下能够给予同情怜悯,赦免他的死罪,使他能从牢狱中放出来,那他就等于死而复生了,这样的恩德应该如何报答呢?臣愿意和兄长苏轼改过自新,粉身碎骨报答陛下,只要陛下差遣去做,就是肝脑涂地也要去做。
    臣经不起孤危迫切、无处申诉的痛苦,只得把全部诚意交给陛下。希望陛下宽恕我的狂妄,特许我的乞求。臣祈祷苍天,请求饶命,情绪激切,神魂颠倒之极,到了无法自制的地步。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众人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交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时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首联的“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发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坚决。
    B. 诗的颔联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联呼应。
    C. 颈联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 尾联写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鲜明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16. 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由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5. B 16. 同: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
    理由:①王安石: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②屈原:感叹无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直接点明贤圣标准”错误。并未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尾联才明确点出“美恶由吾身”。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诗的首联说到众人议论纷纷,不值得争执,并且这种事不是自己喜欢的也不是自己担忧的,表现出作者镇定的态度。颔联巧用典故,即使王莽颂声迭起,但王莽依然不能称作贤德,而即使流言四起,后人依然把周公成为圣人。颈联说到只有圣人能够正确评价一个人的高低,不会把些小当成千钧。所以,面对众人议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而尾联说到经历多了就会知道一个人的轻重美恶不在别人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
    屈原在《离骚》中说到“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意思是世人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吧,只要我的内心是芳洁纯真的。
    所以二人都不在意众人的评论,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
    五、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表明自己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报答晋武帝恩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乐景写哀情,写出了蜀相祠堂徒有春色、无人欣赏的景象。
    【答案】 ①. 扪参历井仰胁息 ②.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③. 臣生当陨首 ④. 死当结草 ⑤. 映阶碧草自春色 ⑥. 隔叶黄鹂空好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扪”“膺”“陨”“鹂”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六、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8分)
    18. 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3)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4)使人听此凋朱颜
    (5)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6)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7)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 (8)妪,先大母婢也
    【答案】(1)拖延(2)保持(3)出嫁(4)使……凋谢(5)强行改变(6)缠绕(7)分灶做饭,指分家(8)祖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愆:拖延。句意:不是我愿误佳期,是你无媒人失礼仪。
    (2)伏:保持。句意: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
    (3)适:出嫁。句意:我们贫贱人家养育了这个女儿,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
    (4)凋:使……凋谢。句意:使人听了(蜀道之难)就吓得脸色变了。
    (5)夺:强行改变。句意: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
    (6)婴:缠绕。句意:但祖母刘氏一直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
    (7)异爨:分灶做饭,指分家。句意: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
    (8)大母:祖母。句意: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
    七、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96年出生的小螺向记者分享了她第一次使用手机软件线上问诊的经历。那天晚上10点,小螺忽然止不住地咳嗽,没办法睡觉。她觉得必须看医生,但又觉得夜里去医院很麻烦,也不知道该挂什么号,于是打开某线上医疗小程序。在描述了自己的症状后,让系统向她推荐了几位医生。她选择了和一位回应速度比较高、评价也比较快的医生交流。医生经过图文问诊,诊断她是上呼吸道感染,建议她服用某种处方药。她按照医生的建议,在买药平台下了单,又经过医生在线问诊,拿到了电子处方,不到一小时,药便送到了家,止住了咳嗽。
    第二次“云看病”是在疫情封控期间,由于牙疼得 ① ,好几天都食不下咽,她又一次在线向医生求助。在使用了医生给她开具的消炎药和漱口水后,牙痛很快消失了,晚上的年会聚餐让她 ② 。对症的诊断和治疗,让小螺对线上问诊的方式有了认可,每次看病买药只需几十元,虽然不能使用医保,但却省去了很多线下看病的麻烦,而且线上的医生也挺“靠谱”,确实能够缓解症状。
    疫情三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线上问诊的就医方式,1989年出生的璐璐对于“云看病”也是 ③ 。因为皮肤出现湿疹,她在好大夫在线平台上挂了号,按照医生的推荐买了药膏,从而避免了去医院的麻烦。“疫情期间去医院总担心自己被感染,再加上也不是大病,觉得没必要去医院折腾。”璐璐对记者说。
    19. 在文中的空横上填写合适语境的四字成语。
    20.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请辨别后修改。
    【答案】19. ①痛不欲生/生不如死 ②大快朵颐 ③驾轻就熟/心悦诚服
    20. 修改为:在描述了自己的症状后,系统向她推荐了几位医生。她选择了和回应速度比较快、评价也比较高的一位医生交流。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好几天都食不下咽”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她牙疼得厉害,故此处可填“痛不欲生”或“生不如死”。痛不欲生:悲痛到了极点,不想再活下去,形容极其痛苦的样子。生不如死:比喻心里极度难过,或者比死更难过。
    第②处,结合“牙痛很快消失了”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晚上的年会聚餐让她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故此处可填“大快朵颐”。大快朵颐:指吃喝方面,形容大饱口福,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非常快活地享受美食。
    第③处,结合“因为皮肤出现湿疹,她在好大夫在线平台上挂了号,按照医生的推荐买了药膏,从而避免了去医院的麻烦”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璐璐对于“云看病”较熟悉、信服,故此处可填“驾轻就熟”或“心悦诚服”。驾轻就熟:做起来很容易。比喻对事情熟悉,心悦诚服:指愉快地接受某种观点、事实等,从内心真诚地信服或服从。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
    一是主语残缺,“描述了自己的症状后,让系统向她推荐了几位医生”,句中缺乏可去掉介词“让”,“系统”作主语;
    二是搭配不当,“回应速度比较高”“评价也比较快”不搭配,“高”和“快”应调换位置。
    故文可修改为:在描述了自己的症状后,系统向她推荐了几位医生。她选择了和回应速度比较快、评价也比较高的一位医生交流。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很多人都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李商隐是缠绵悱恻的,他的很多诗的情意都是非常长远,不能隔断,不能舍弃,不能自已的,所以很多人以为李商隐所写的都是爱情诗。那杜甫呢?杜甫盼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写的都是忠君爱国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杜甫学得最好的就是李商隐。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种方式是表面学得很像,比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完全模仿杜甫写人民的疾苦;另外一种方式是学杜甫艺术性的句法,如“桂花吹断月中香”一句,就是在学杜甫的句法。
    【答案】 ①. ①李商隐跟杜甫迥然不同 ②. ②可是如果从学作诗的角度来说 ③. ③李商隐学杜甫有两种方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从层次上看,这段话先讲世人认为李商隐的诗歌与杜甫的诗歌表达的内容不同,故第①空应表达出这层意思。
    第②空,从前面讲杜甫与李商隐的不同和后面“学杜甫学得最好的就是李商隐”可知,表达的是转折之意,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第③空,应填介绍李商隐向杜甫学习的总写句,从后文“一种方式”“另外一种方式”等句子可推断出答案。
    六、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觉得只有争才有出路,才有未来,争来进步,争来幸福,争来想要的一切;
    有人觉得让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让出身外物,让出纷争,让出未来的一片天。
    “争”与“让”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上面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核心词是“争”和“让”。赞同“争”,因为“争”才有出路,有未来,有进步,才能争来幸福,争来想要的一切;赞同“让”,因为“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这里所说的“争”与“让”,并非是毫无目的或懦弱的一味退让,或不尽人情的一味相争,而是适机而动,懂得退让有度,在何事上争,在何事上让。“争”是在有勇有谋,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行事,不是莽撞,也不是无理取闹,斤斤计较,而是识大体,争大理,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的据理力争,绝非处处咄咄逼人,步步紧逼。“让”是在坚持底线的情况下不为琐事与毫无意义的事浪费时间与精力,不是懦弱,毫无底线的节节退让,而是具备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生修为,不计较小事,不去与无关的人与事纠缠,更多的是把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更加值得期待与更加值得尊重的人与事上,去成全自己的美满人生。考生可以在“争”与“让”中做出取舍,但不能无视“争”与“让”的关系。可以以“争”为重点,从力争上游的角度思考;也可强调“让”,凡是让三分,退一步海阔天空;还可以辩证论述“争与让”,强调该争时则争,该让时则让。
    行文构思上,可以用事例、名言或他人对“争与让”的态度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阐释核心词“争”“让”的内涵,列举事例分析“争”“让”背后的精神,接着要分析二者关系,明确何时该“争”,何时该“让”;最后联系当代青年,明确当代青年在“争和让”上的姿态。
    立意:
    1.争锐气,让是美德。
    2.争出成就与价值,让出品格与境界。
    3.“争”出一片新天地。
    4.“让”是“争”的最高境界。



    相关试卷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与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三十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三十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七绝是以清逸曲峭为主的,卷十八专讲杜诗,文言文阅读,理解性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